2020-2021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用98%的浓硫酸(其密度为1.84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配制100mL

1.0mol·L-1稀硫酸,现有下列实验仪器备用:A.100mL量 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L烧杯 H.100mL容量瓶。

请回答:

(1)通过计算,需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

(2)实验时选用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使用容量瓶时第一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

(3)配制过程中,下列情况会使配制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

②容量瓶使用时未干燥

③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补至刻度线

(4)实验步骤如下:

①计算所用浓硫酸的体积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③溶解④恢复至室温⑤转移、洗涤⑥定容、摇匀⑦装瓶贴标签。

其中,第⑤步中“洗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4 CFGEH 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①减少溶质损失,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

【分析】

⑴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物质的量不变进行计算。

⑵配制溶液时需要用到100mL容量瓶、玻璃棒、10mL量筒、胶头滴管、50mL烧杯,使用容量瓶前要检漏。

⑶①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溶度偏高;②容量瓶使用时未干燥,与结果无影响;③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补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⑷溶质黏在烧杯内壁或玻璃棒上,要洗涤。

【详解】

⑴用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0mol·L-1稀硫酸,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物质的量不变得到18.4 mol·L?1 ×V= 1.0 mol·L?1×0.1 L,V=0.0054L =5.4mL,因此需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5.4mL;故答案为:5.4。

⑵配制溶液时需要用到100mL容量瓶、玻璃棒、10mL量筒、胶头滴管、50mL烧杯,因此实验时选用的仪器有CFGEH,使用容量瓶时第一步的操作是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故答案为:CFGEH;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⑶①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溶度偏高,故①符合题意;②容量瓶使用时未干燥,与结果无影响,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补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故③不符合题

意;综上所述,答案为:①。

⑷溶质黏在烧杯内壁或玻璃棒上,因此第⑤步中“洗涤”操作的目的是减少溶质损失,减小实验误差;故答案为:减少溶质损失,减小实验误差。

2.实验室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Na2CO3溶液时需用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滤纸、烧杯、药匙、___。

(2)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___,使用前要___。

(3)需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____g。

(4)若实验遇下列情况,溶液的浓度是偏高,偏低还是不变?

A.加水时超过刻度线___,

B.溶解后未冷却到室温就转入容量瓶___,

C.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___,

D.定容时仰视___,

E.上下颠倒摇匀后液面低于刻线___。

(5)若实验室中要用浓度为16mol/L的浓硫酸配制480mL2.0mol/L的稀硫酸,则需要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___mL。

【答案】500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容积检漏 5.3 偏低偏高不变偏低不变 62.5

【解析】

【分析】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

装瓶,分析误差时可根据c=n

V

判断。

【详解】

(1)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初步摇匀、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5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缺少的仪器: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玻璃棒;

(2)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刻度线、容积;容量瓶带有瓶塞,为防止使用过程中漏液,使用前应查漏;

(3)配制500mL 0.1mol/LNa2CO3,需要 Na2CO3的质量为:0.5L×0.1mol/L×106g/mol=5.3g;

(4)A.加水时超过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

B.溶解后未冷却到室温就转入容量瓶,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C.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对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

D.定容时仰视,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

E.上下颠倒摇匀后液面低于刻线,属于正常操作,溶液浓度不变;

(5)若实验室中要用浓度为16mol/L 的浓硫酸配制480mL 2.0mol/L 的稀硫酸,应选择500mL 容量瓶,设需要浓硫酸体积为V,则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物质的量不变得:

16mol/L×V=500mL 2.0mol/L,解得V=62.5mL。

【点睛】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常见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根据c=n

V

可知,一定物质的量浓

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若n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3.某实验小组拟配制0.1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进行有关性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475 mL 氢氧化钠溶液,至少需要称量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g。

(2)从如图中选择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所需要的仪器________(填序号)。

(3)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会使配制溶液的浓度_________(偏高,偏低或不变)。

(4)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________(填序号)。

①称量读数时,左盘高,右盘低

②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未进行洗涤操作

③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④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⑤在烧杯中溶解氢氧化钠后,立即将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⑥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答案】2.0 ①②⑤偏低①②④⑥

【解析】

【分析】

(1)根据配制溶液体积选择合适容量瓶,根据m=cVM计算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

(2)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托盘天平、药匙,称量腐蚀性药品应用小烧杯盛放;

(3)、(4)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根据c=n/V进行误差分析。

【详解】

(1)配制475mL、0.10mol/LNaOH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实际配制500mL溶液,需要氢氧化钠质量m=0.5×0.1×40=2.0g,故答案为:2.0;

(2)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应用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小烧杯,故答案为:①②⑤;

(3)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所配制的溶液的体积偏大,会使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4)①称量读数时,左盘高,右盘低,导致称量的固体质量偏小,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

液浓度偏低,故选;

②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未进行洗涤操作,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选;

③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故不选;

④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选;

⑤在烧杯中溶解NaOH后,立即将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不选;

⑥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选;

综上所述,①②④⑥满足题意,故答案为:①②④⑥。

【点睛】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误差分析要依据c=n/V进行分析:凡是实验操作中引起溶质的量n增大的,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凡是实验操作中引起溶液体积V增大的,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4.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是H2、CO、CO2、N2和H2O(g)。半水煤气经过下列步骤转化为合成氨的原料。

完成下列填空:

(1)半水煤气含有少量硫化氢。将半水煤气样品通入____溶液中(填写试剂名称),出现_______,可以证明有硫化氢存在。

(2)半水煤气在铜催化下实现CO变换:CO+H2O CO2+H2

若半水煤气中V(H2):V(CO):V(N2)=38:28:22,经CO变换后的气体中:

V(H2):V(N2)=____________。

(3)碱液吸收法是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一。已知:

Na2CO3K2CO3

20℃碱液最高浓度

2.08.0

(mol/L)

碱的价格(元/kg) 1.259.80

若选择Na2CO3碱液作吸收液,其优点是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如果选择

K2CO3碱液作吸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降低成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这种方法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测定半水煤气中H2以及CO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

取一定体积(标准状况)的半水煤气,经过下列实验步骤测定其中H2以及CO的体积分数。

①选用合适的无机试剂分别填入Ⅰ、Ⅰ、Ⅳ、Ⅴ方框中。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方案中,步骤Ⅰ、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实验方案中,步骤________(选填“Ⅳ”或“Ⅴ”)可以确定半水煤气中H2的体积分数。【答案】硝酸铅(或硫酸铜)黑色沉淀 3:1 价廉吸收CO2能力差碱液循环使用

2KHCO3→K2CO3+CO2↑+H2O

除去半水煤气

中的CO2(包括H2S)和H2O IV

【解析】

【分析】

【详解】

(1)硫化氢能与重金属生成沉淀,所以将半水煤气样品通入硝酸铅(或硫酸铜)溶液中,出现黑色沉淀可以证明有硫化氢存在。

(2)若半水煤气中V(H2):V(CO):V(N2)=38:28:22,经CO变换后H2O转化为氢气,则根据方程式可知所得的气体中:V(H2):V(N2)=(38+28):22=3:1。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若选择Na2CO3碱液作吸收液,其优点是价廉,而缺点是吸收CO2能力差。由于生成的碳酸氢钾受热易分解产生碳酸钾,所以使碱液循环使用可以降低成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HCO3→K2CO3+CO2↑+H2O;

(4)①由于半水煤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首先利用碱液除去二氧化碳,干燥后再通过氧化铜反应,利用浓硫酸吸收产生的水蒸气,利用碱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而计算体积分数。所以流程为

②Ⅰ中KOH吸收CO2和H2S,Ⅱ中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干燥气体。

③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蒸气,浓硫酸吸收水蒸气,所以该实验方案中,步骤Ⅳ可以确定半水煤气中H2的体积分数。

【点睛】

“教真实的化学,学有用的知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的化学试题强调化学与生活的交融,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强调学以致用。试题将真实的问题转化为试题情境,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化学试题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读懂并捕捉到

全部相关信息,弄清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确定性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关系,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这显然属于“关键能力”。对于一个流程的设计和评价,要分析它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在整体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缺点如何,可以如何改进等等,这些都是高考中考查综合能力的重点。

5.用无水Na2CO3固体配制230mL0.1000mol·L-1的溶液。请回答:

(1)在配制过程中不必要的玻璃仪器是___。

A.烧杯 B.量筒C.玻璃棒 D.胶头滴管 E.容量瓶

(2)定容时的操作: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__,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3)下列操作会使配得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

A.称取相同质量的Na2CO3·10H2O固体进行配制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用该未清洗的容量瓶重新配制

【答案】B 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ACD

【解析】

【分析】

(1)配制溶液在烧杯中溶解,需要玻璃棒搅拌,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需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

(2)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结合

n

c

V

及不当操作可知,n偏小或V偏大均使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

【详解】

(1)配制230mL0.1000mol/L的Na2CO3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等,使用的仪器为: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250mL的容量瓶;不必要的玻璃仪器是量筒,故答案为:B。

(2)定容时,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故答案为: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3)A. 称取相同质量的Na2CO3?10H2O固体进行配制,n偏小,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A正确;

B.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V偏小,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大,B错误;

C. 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V偏大,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C正确;

D. 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配制,n偏小,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D正确;故答案为:ACD。

【点睛】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过程中误差分析:①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流出,n减小,c 偏小;②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减小,c偏小;③定容时,水加多了,用胶头滴管吸出,n减小,c偏小;④定容摇匀时,液面下降,再加水,V增大,c偏小;⑤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减小,c偏大;⑥仰视刻度线,V增大,c偏小;⑦溶液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并定容,V减小,c偏大。

6.(1)有相同物质的量的 H2O 和 H2SO4,其质量之比为_____,氢原子个数比为_____,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

(2)把 3.06 g 铝和镁的混合物粉末放入 100 mL 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并得到标准状况下 3.36 L H2。

计算:①该合金中铝的物质的量为_____。

②该合金中镁的质量为_________。

③反应后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假定反应体积仍为 100 mL)。

(3)由 CO2与 CO 组成的混和气体对 H2的相对密度为 20,则混和气体中 C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 CO 的质量分数为_____。

【答案】9:49 1:1 1:4 0.06 mol 1.44 g 3.0 mol·L-1 75% 17.5%

【解析】

【分析】

【详解】

(1)n (H2O)= n (H2SO4) ,m (H2O):m (H2SO4)= n (H2O)×18:n (H2SO4)×98= 9:49;

N H(H2O) :N H(H2SO4)= n (H2O)×2:n (H2SO4)×2=1:1; N O(H2O) :N O(H2SO4)= n (H2O)×1:n (H2SO4)×4=1:4;

(2)设镁的物质的量为xmol,铝的物质的量为ymol,二者混合物的质量为

3.06=24x+27y;根据化学反应的计量系数比:Mg~2HCl~H2,2Al~6HCl~3H2,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下3.36 L,n (H2)=0.15mol,列式x+1.5y=0.15,解方程x=0.06 mol,y=0.06 mol,故该合金中铝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该合金中镁的质量为0.06×24=1.44g,反应后溶液中Clˉ(盐酸恰好反应完全,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镁和氯化铝)的物质的量

=0.06×2+0.06×3=0.3mol,溶液体积100mL,Clˉ的物质的量浓度c=n

V

=3.0 mol·L-1;

(3)由CO2与CO组成的混和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0g/mol,设1mol混合气体中有xmol CO,CO2ymol,故

x+y=1,28x+44y=40,则x =0.25mol,y =0.75mol,同温同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混和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75%,CO的质量分数=0.25×28/40=17.5%

7.锂因其重要的用途,被誉为“能源金属”和“推动世界前进的金属”.

(1)Li3N可由Li在N2中燃烧制得.取4.164g 锂在N2中燃烧,理论上生成Li3N__g;因部分金属Li没有反应,实际反应后固体质量变为6.840g,则固体中Li3N的质量是__g(保留三位小数,Li3N的式量:34.82)

(2)已知:Li 3N+3H 2O→3LiOH +NH 3↑.取17.41g 纯净Li 3N ,加入100g 水,充分搅拌,完全反应后,冷却到20℃,产生的NH 3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L .过滤沉淀、洗涤、晾干,得到LiOH 固体26.56g ,计算20℃时LiOH 的溶解度__.(保留1位小数,LiOH 的式量:23.94)

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LiCoO 2,工业上可由碳酸锂与碱式碳酸钴制备.

(3)将含0.5molCoCl 2的溶液与含0.5molNa 2CO 3的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得到碱式碳酸钴沉淀53.50g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HNO 3酸化的AgNO 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143.50g ,经测定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Na +,且Na +有1mol ;反应中产生的气体被足量NaOH 溶液完全吸收,使NaOH 溶液增重13.20g ,通过计算确定该碱式碳酸钴的化学式__,写出制备碱式碳酸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4)Co 2(OH)2CO 3和Li 2CO 3在空气中保持温度为600~800℃,可制得LiCoO 2,已知: 3Co 2(OH)2CO 3+O 2→2Co 3O 4+3H 2O+3CO 2;4Co 3O 4+6Li 2CO 3+O 2→12LiCoO 2+6CO 2

按钴和锂的原子比1:1混合固体,空气过量70%,800℃时充分反应,计算产物气体中CO 2的体积分数__.(保留三位小数,已知空气组成:N 2体积分数0.79,O 2体积分数0.21)

【答案】6.964 6.656 11.2 12.8g 2CoCO 3?3Co (OH )2?H 2O

5CoCl 2+5Na 2CO 3+4H 2O=2CoCO 3?3Co (OH )2?H 2O+10NaCl+3CO 2↑ 0.305

【解析】

【分析】

【详解】

(1)首先写出锂在氮气中燃烧的方程式:236Li+N 2Li N 点燃,接下来根据

4.164g =0.6mol 6.94g/mol

算出锂的物质的量,则理论上能生成0.2mol 的氮化锂,这些氮化锂的质量为0.2mol 34.82g/mol=6.964g ?;反应前后相差的质量为6.840g-4.164g=2.676g ,这些增加的质量实际上是氮原子的质量,即2.676g =0.191mol 14g/mol

的氮原子,根据氮守恒我们知道氮化锂的物质的量也为0.191mol ,这些氮化锂的质量为

0.191mol 34.82g/mol=6.656g ?;

(2)根据17.41g =0.5mol 34.82g/mol

先算出氮化锂的物质的量,根据方程式不难看出氮化锂和氨气是1:1的,这些氨气在标况下的体积为22.4L/mol 0.5mol=11.2L ?;根据化学计量比,0.5mol 的氮化锂理论上能生成1.5mol 的LiOH ,这些LiOH 的质量为

1.5mol 23.94g/mol=35.91g ?,缺少的那9.35克LiOH 即溶解损失掉的,但是需要注意:溶解度指的是100克溶剂能溶解达到饱和的最大溶质的量,虽然一开始有100克水,但是反应会消耗掉1.5mol 水,这些水的质量为1.5mol 18g/mol=27g ?,因此我们算出的

9.35克是73克水中能溶解的LiOH 的量,换算一下9.35g S =100g-27g 100g

,解得S 为12.8克;

(3)加入硝酸银后的白色沉淀为AgCl ,根据143.5g =1mol 143.5g/mol

算出-Cl 的物质的量,因此-Cl 全部留在溶液中,碱式碳酸钴中无-Cl ,+Na 也全部留在溶液中,沉淀中无+Na ,使烧碱溶液增重是因为吸收了2CO ,根据13.2g =0.3mol 44g/mol

算出2CO 的物质的量,根据碳守恒,剩下的0.5mol-0.3mol=0.2mol 2-3CO 进入了碱式碳酸钴中,

0.5mol 2+Co 全部在碱式碳酸钴中,剩下的负电荷由-OH 来提供,因此-OH 的物质的量为0.6mol 。将0.5mol 2+Co 、0.2mol 2-

3CO 和0.6mol -OH 的质量加起来,发现只有0.5mol 59g/mol+0.2mol 60g/mol+0.6mol 17g/mol=51.7g ???,剩下的1.8克只能是结晶水,即0.1mol 结晶水,综上,碱式碳酸钴的分子式为3222CoCO 3Co(OH)H O ??;写出制备方程式223232225CoCl +5Na CO +4H O=2CoCO 3Co(OH)H O+10NaCl+3CO ??↑; (4)令参加反应的氧气为3mol ,相当于3mol 21%

的空气,又因为空气过量70%,则一共通入了31+0.7mol 21%

?()空气,反应中一共生成了6mol 水蒸气和12mol 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12

100%=30.5%312+6-3+1.70.21??()。

8.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I.(1)给定条件下的下列四种物质:

a .10g 氖气

b .含有40mol 电子的NH 3

c .标准状况下8.96LCO 2

d .标准状况下112g 液态水

则上述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目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标准状况下,0.51g 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 ,则该气体摩尔质量为______。 (3)将100mL H 2SO 4和HCl 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中加入含0.2molNaOH 溶液时恰好中和完全,向另一份中加入含0.05molBaCl 2溶液时恰好沉淀完全,则原溶液中c(Cl -)=____ mol/L 。

II .现有以下物质:①铝;②二氧化硅;③液氯;④NaOH 溶液;⑤液态HCl ;⑥NaHCO 3晶体;⑦蔗糖;⑧熔融Na 2O ;⑨Na 2O 2固体;⑩CO 2。回答下列问题(用相应物质的序号填写):

(1)其中可以导电的有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非电解质有__________。

(3)写出向⑨与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写出①与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5)写出⑤的水溶液与⑥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

(6)写出②与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d>b>a>c 17g/mol 2 ①④⑧⑤⑥⑧⑨②⑦⑩ 2Na2O2 + 2CO2=2Na2CO3 + O2 2Al + 2H2O + 2OH- = 2AlO2- + 3H2 H+ + HCO3- = H2O + CO2 SiO2 + 2OH- = SiO32- + H2O

【解析】

【分析】

I.利用n=m

M

=

A

N

N

=

m

V

V计算。

II.①铝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二氧化硅不能导电,为非电解质;

③液氯不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NaOH溶液能导电,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液态HCl不能导电,为电解质;

⑥NaHCO3晶体不能导电,为电解质;

⑦蔗糖不能导电,为非电解质;

⑧熔融Na2O能导电,为电解质;

⑨Na2O2固体不能导电,为电解质;

⑩CO2不能导电,为非电解质。

【详解】

I(1)a.10g氖气的物质的量=10

20

=0.5mol,Ne为单原子分子,即分子数为0.5mol;

b.NH3中含有10个电子,则含有40mol电子的NH3的物质的量为4mol;

c.标准状况下8.96LCO2的物质的量=8.96

22.4

=0.4mol;

d.标准状况下112g液态水的物质的量=112

18

=6.22mol;

综上所述,分子数目由多到少的顺序为d>b>a>c;

(2)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物质的量为0.672L÷22.4L/mol=0.03mol,则

M=m

n

=

0.51

0.03

=17g/mol;

(3)0.05molBaCl2与硫酸根离子生成0.05mol硫酸钡,则原溶液中含有0.1mol硫酸;0.05mol 硫酸消耗0.1mol的NaOH,剩余的0.1molNaOH为盐酸消耗,则原溶液中含0.2mol盐酸,c(Cl-)=0.2÷0.1=2mol/L;

II(1)分析可知,能导电的为①④⑧;

(2)属于电解质的为⑤⑥⑧⑨;属于非电解质的为②⑦⑩;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CO2=2Na2CO3+O2;

(4)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

+3H2↑;

(5)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H++HCO3-=H2O+CO2↑;

(6)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iO2+2OH-=SiO32-+H2O。

9.填写下列表格

【答案】0.5N A 0.5 28 11.2 4.9 0.05 98 0.5N A 9 18 0.1N A 7.1 0.1 7.1

【解析】

【分析】

摩尔质量在以为g ·mol -1单位时,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以n=

A N N 、n=m M 、n=m V V 这几个公式为基础,按试题中的要求,进行计算。

【详解】

(1)N 2的摩尔质量在以为g ·mol -1单位时,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所以N 2的摩尔质量是28 g ·mol -1,当N 2的质量为14g 时,n(N 2)= 1

1428.g g mol -=0.5mol ,N 2的分子数N(N 2)= 0.5 N A ,标况下N 2的体积为:0.5mol ?22.4L ·mol -1=11.2L ;

(2)H 2SO 4的分子数是3.01×1022

,H 2SO 4的物质的量:n(H 2SO 4)= 22

233.01106.0210??=0.05 mol ,H 2SO 4的摩尔质量是98 g ·mol -1,质量:m(H 2SO 4)= 0.05 mol ×98 g ·mol -1=4.9g ; (3)H 2O 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水的摩尔质量:M(H 2O )=18 g ·mol -1,水分子的个数N(H 2O )= 0.5 N A ,水分子的质量是:m(H 2O )= 0.5 mol ×18 g ·mol -1=9g ;

(4)Cl 2标况下的体积试剂2.24L ,Cl 2的物质的量:n(Cl 2)= 12.2422.4L L mol

-g =0.1mol ,Cl 2的分子数是:N(N 2)=0.1 N A ,Cl 2的摩尔质量是71 g ·mol -1,Cl 2的质量:m(Cl 2)= 0.1mol ?71 g ·mol -1=7.1g ;

【点睛】

考生熟练掌握n=A N N 、n=m M

、n=m V V ,这几个公式之间的换算;

10.根据你对金属钠性质的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后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

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2)由于金属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等物质反应,通常将它保存在

_______里。

(3)将一小块钠投入到下列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会出现白色沉淀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镁溶液

(4)为粗略测定金属钠的相对原子质量,设计的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水)的总质量为ag,将质量为bg的钠(不足量)放入水中,立即塞紧瓶塞。完全反应后再称量此装置的总质量为cg。

①列出计算钠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用含有a、b、c的算式表示)。

②无水氯化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氧气水蒸气煤油 D b/(a+b-c) 吸收H2中所含的H2O(g)

【解析】

【分析】

(1)根据钠的性质分析解答;

(2)钠的性质很活泼,易和水、氧气反应,据此解答;

(3)金属钠投入水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根据溶液中的溶质分析解答;

(4)①根据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以及反应前后质量差解答;

②根据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分析判断。

【详解】

(1)A、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小,可以用小刀切,故A错误;

B、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故B正确;

C、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淡黄色的过氧化钠,不是氧化钠,故C错误;

D、金属钠的熔点很低,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2)钠性质很活泼,易和水、氧气反应,所以保存钠时要隔绝空气和水,钠和煤油不反应,且密度大于煤油,所以保存钠可以放在煤油中;

(3)A .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气,没有沉淀产生,A 不选;

B .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首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但沉淀不是白色的,而是蓝色的,B 不选;

C .钠投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没有沉淀,C 不选;

D .钠投入氯化镁溶液中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D 选。

答案选D 。

(4)①金属与水发生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ag +bg -cg =(a +b -c )g ,假设金属为R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 ,根据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的关系,可推断该金属与水放出氢气关系如下:

2R ~~~~~H 2

2M 2

bg (a +b -c )g

解得M =()

b a b

c +-; ②氯化钙具有吸水能力,是常用的干燥剂,在装置中吸收生成氢气中的水,而防止水分流失。

11.Ⅰ某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营养液要求KCl 、K 2SO 4和NH 4Cl 3种固体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8。

(1) 配制该营养液后c(NH 4+)=0.016 mol ﹒L -1,溶液c(K +)=_______________。

(2) 若采用(NH 4)2SO 4和KCl 来配制该营养液,则(NH 4)2SO 4和KCl 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Ⅱ从1L 1 mol ﹒L -1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0 mL :

(1)取出的这100 mL 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若将取出的这100 mL 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至500 mL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

某学生计划用12 mol ﹒L -1的浓盐酸配制0.1 mol ﹒L -1的稀盐酸450 mL ,回答下列问题:

(2)实验过程中,不必使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托盘天平

B .量筒

C .容量瓶

D .250 mL 烧杯 E.胶头滴管 F.500 mL 试剂瓶

(3)除上述仪器可使用外,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

(4)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___ mL ,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______(提供10.0 mL 、25.0 mL)。

(5)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规格为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操作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__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此时应如何处理 ________。

【答案】0.018mol/L 4:9 1mol/L 0.2mol/L A 玻璃棒 4.2 mL 10.0mL 500 mL 偏高 偏低 重新配制

【解析】

【分析】

Ⅰ由配制营养液的KCl 、K 2SO 4和NH 4Cl 三种固体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8可知,溶液中K +和NH 4+的物质的量比为(1+2×4):8=9:8,由K +和NH 4+的物质的量比计算可得; Ⅱ溶液是均匀的,从1L 1 mol ﹒L -1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的100mLNaOH 溶液浓度等于原溶液的浓度,由稀释定律计算可得;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和500 mL 试剂瓶。

【详解】

Ⅰ(1)由配制营养液的KCl 、K 2SO 4和NH 4Cl 三种固体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8可知,溶液中K +和NH 4+的物质的量比为(1+2×4):8=9:8,若营养液中c(NH 4+)为0.016 mol ﹒L -1,n (K +):n (NH 4+)=c (K +):c (NH 4+)=9:8,则c (K +)=90.016/8

mol L =0.018mol/L ,故答案为:0.018mol/L ;

(2)设(NH 4)2SO 4的物质的量为x ,KCl 的物质的量的物质的量为y ,由溶液中K +、NH 4+的物质的量比为9:8可得y :2x=9:8,则x :y=4:9,故答案为:4:9;

Ⅱ(1)溶液是均匀的,从1L 1 mol ﹒L -1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的100mLNaOH 溶液浓度等于原溶液的浓度,则取出的这100 mL 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为1mol/L ;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不变,令稀释后的浓度为c ,则可得关系式100mL ×1mol/L=500mL ×c ,解得c=0.2mol/L ,故答案为:1mol/L ;0.2mol/L ;

(2)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和500 mL 试剂瓶,不必使用的是托盘天平,故答案为:A ;

(3)由(2)分析可知,还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故答案为:玻璃棒;

(4)设量取浓盐酸的体积是Vml ,由稀释定律可知稀释前后HCl 物质的量不变,则有12mol/L ×V ×10—3L=0.10mol/L ×0.5L ,解得V=4.2,由量筒使用的最近原则可知,应选用10.0mL 量筒量取4.2ml 浓盐酸,故答案为:4.2ml ;10.0mL ;

(5)实验室没有450mL 的容量瓶,则配制0.1 mol ﹒L -1的稀盐酸450 mL 应选用500mL 的容量瓶,故答案为:500 mL ;

(6)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由于操作导致实验失败,解决的方法是重新配制,故答案为:偏高;偏低;重新配制。

12.现有下列九种物质:①HCl 气体 ②Cu ③蔗糖 ④CO 2 ⑤H 2SO 4 ⑥Ba(OH)2固体 ⑦氯酸钾溶液 ⑧稀硝酸 ⑨熔融Al 2(SO 4)3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

(2)②和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3Cu(NO 3)2+2NO↑+4H 2O

上述反应中氧化产物是___。硝酸没有全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___。用双线桥法分析上述反应(只需标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___。3Cu+8HNO 3=3Cu(NO 3)2+2NO↑+4H 2O

(3)上述九种物质中有两种物质之间可发生离子反应:H ++OH -=H 2O ,该离子反应对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

(5)34.2g⑨溶于水配成1000mL溶液,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

【答案】①⑤⑥⑨③④ Cu(NO3)2或Cu2+ 25%

Ba(OH)2+2HNO3=Ba(NO3)2+2H2O

Al2(SO4)3=2Al3++3SO42- 0.3mol/L

【解析】

【分析】

(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包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和水;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包括一些非金属氧化物、氨气、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2)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为还原剂,对应产物为氧化产物;依据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计算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量;根据Cu元素的化合价变化、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来分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原子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

(3)H++OH-═H2O,可以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

(4)硫酸铝为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5)计算3.42g硫酸铝的物质的量,依据硫酸铝电离方程式计算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

依据

n

c=

V

计算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详解】

(1)①HCl气体是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②Cu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蔗糖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④CO2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⑤H2SO4是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⑥Ba(OH)2固体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⑦氯酸钾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⑧稀硝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⑨熔融Al2(SO4)3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综上所述,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⑤⑥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④;

故答案为:①⑤⑥⑨;③④;

(2)3Cu+8HNO3=3Cu(NO3)2+2NO↑+4H2O,反应中铜元素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对应产物硝酸铜为氧化产物,参加反应的硝酸有8mol,只有2mol硝酸中的N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25%;在反应

3Cu+8HNO3=3Cu(NO3)2+2NO↑+4H2O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价,N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低为+2价,转移的电子为6e?,则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为,

故答案为:Cu(NO3)2或Cu2+;25%;;

(3)H++OH?═H2O,可以表示稀硝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化学方程式为:Ba(OH)2+

2HNO3=Ba(NO3)2+2H2O;

故答案为:Ba(OH)2+2HNO3=Ba(NO3)2+2H2O;

(4)硫酸铝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2Al3++3SO42-;

故答案为:Al2(SO4)3=2Al3++3SO42-;

(5)3.42g硫酸铝的物质的量

3.42g

342g/

n==0.0

mol

1mol,依据硫酸铝电离方程式:

Al2(SO4)3=2Al3++3SO42-,可知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3mol,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

浓度

0.03mol

c==0.3mol/L

0.1L

故答案为:0.3mol/L。

13.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基本视角。

(1)图中Y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治理含CO、SO2的烟道气,可以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S和无毒的气体.则治理烟道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X气体由不溶性的硫化亚铁(FeS)固体和稀硫酸混合反应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2S2O3(硫代硫酸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钠盐。

①下列物质用于Na2S2O3的制备,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论上有可能的是___。

a.Na2S+S

b.Z+S

c.Na2SO3+Y

d.NaHS+NaHSO3

②Na2S2O3具有较强还原性,能作为织锦物漂白后的脱氯剂,脱氯后S2O32-转变为SO42-。现需处理含标准状况下Cl2 2.24L的织锦物,理论上需要0.00100mol/L 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L。

【答案】SO3 2CO+SO22CO2+S FeS+2H+=Fe2++H2S↑ bd 25

【解析】

【分析】

依据元素化合价和物质分类分析,X为气态氢化物为H2S,Y为硫元素的+6价氧化物为

SO3,Z为+4价的盐可以为Na2SO3。

(1)Y是S元素化合价为+6价;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结合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得反应方程式;

(3)FeS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H2S和FeSO4,根据离子方程式中物质拆分原则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①Na2S2O3中S为+2价,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反应物中S元素化合价必须分别大于2和小于2;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计算反应消耗的Na2S2O3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cV计算其物质的量。

【详解】

根据上述推断可知X是H2S,Y是SO3,Z是Na2SO3。

(1)Y为S元素的氧化物,化合价为+6价,则Y为SO3;

(2) CO、SO2反应产生S单质和CO2,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反应方程式为:

2CO+SO22CO2+S;

(3)FeS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H2S和Fe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S+2H+=Fe2++H2S↑;

(4)①Na2S2O3中S为+2价,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反应物中S元素化合价必须分别大于2和小于2,A中S化合价都小于2,C中物质中S化合价都大于+2价,B、D中S元素化合价必须分别大于2和小于2,故合理选项是bd;

②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发生反应方程式为:Na2S2O3+4Cl2+5H2O=2NaCl+2H2SO4+6HCl,标准状况下2.24L Cl2的物质的量是n(Cl2)=2.24L÷22.4L/mol=0.1mol,在反应中获得电子变为-1价的Cl-,0.1molCl2获得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mol;S2O32-转变为SO42-,每1mol S2O32-失去8mol 电子,则转移0.2mol电子,需消耗S2O32-的物质的量n(S2O32-)=0.2mol÷8=0.025mol,根据

n=c·V可知理论上需要0.00100mol/L Na2S2O3溶液的体积V=0.025mol÷0.00100mol/L=25L。【点睛】

本题考查硫其化合物性质的综合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正确提取图象信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14.(1)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三氧化二铁与稀硫酸反应:______

②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______

③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气体:______

(2)已知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0g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11.2L。则该混合气体中,CO2的物质的量为____mol。

(3)在同温同压下,若A容器中的O2和B容器中的SO2所含的氧原子总数

.....相等,则A容器和B容器的体积比是____。

【答案】Fe2O3+3H2SO4=Fe2(SO4)3+3H2O 3HCl+Al(OH)3=AlCl3+3H2O 2NaOH+SO2=Na2SO3+H2O 0.25 1:1

【解析】

【详解】

①三氧化二铁为碱性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答案:.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②氢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HCl+Al(OH)3=AlCl3+3H2O:答案:3HCl+Al(OH)3=AlCl3+3H2O;

③二氧化硫气体为酸性氧化物,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和水,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答案:2NaOH+SO2=Na2SO3+H2O。

(2)设CO的物质的量为Xmol,CO2的物质的量为Ymol,根据已知18X+44Y=18

(X+Y) 22.4=11.2,解得X=0.25 Y= 0.25所以混合气体中,CO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答案:0.25;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Vm相等,由n=N/N A=V/Vm,可以知道,若A容器中O2和B容器中O2所含分子总数相等,则体积相等,体积比值为1:1。答案:1:1。

15.(1)0.5mol某固体A的质量是30g,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

(2)在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条件下,H2与气体B的密度之比是1∶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

(3)在25℃ 101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C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则1摩尔C的

质量为______。

(4).质量之比为8∶7∶6的三种气体SO2、CO、NO,其分子数之比为_____;氧原子数之比为______;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_____。

(5)4.8g碳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体质量为12.8g。则在标准状况下,生

成物CO和CO2的体积比为_______。

【答案】60g/mol1630g5:10:85:5:45:10:83:1

【解析】

【详解】

(1)A的摩尔质量=30g÷0.5mol=60g/mol,故A的摩尔质量为60g/mol;

(2)H2与气体B的密度之比是1:8,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故B的摩尔质量为8×2g/mol=16g/mol,数值上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16;

(3)由

mg mg

:

16g/mol M(C)

=15:8,故M(C)=30g/mol,1mol C的质量为30g;

(4)质量之比为8:7:6的三种气体SO2、CO、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8g7g6g

::

64g/mol28g/mol30g/mol

=5:10:8,故三者分子数之比为5:10:8,含有氧原子数之比为(5×2):10:8=5:5:4,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5:10:8;

(5)设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则:12x+12y=4.8,28x+44y=12.8,解得x=0.3,y=0.1,故标况下CO和CO2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0.3mol:0.1mol=3:1。

高考化学 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计算题 1、守恒法 多数计算题是以化学反应为依据,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微观粒子、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变化关系,又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的电荷数、电子得失数、微粒个数都是守恒的。在有关的多步反应、并行反应、混合物的综合计算等问题中,如能巧用这些守恒规律,可使难度较大和计算过程繁杂的题目达到解题思路简明、方法简单、步骤简化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质量守恒法 例1把过量的铁粉加入到FeCl3和CuCl2组成的混合液中,充分搅拌,反应后过滤、干燥、称得不溶物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求混合物中FeCl3和CuCl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解析:设混合物中CuCl2的物质的量为x,FeCl3物质的量为y Fe + CuCl2 = Cu+FeCl2Fe + 2 FeCl3 = 3 FeCl2 xmol xmol xmol y/2mol ymol 反应后所得不溶物为铜粉和过量的铁粉。按题意,反应中与FeCl3和CuCl2反应而消耗的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粉的质量相等。按此等量关系用代数法求解。 56(x+y/2)=64x ∴x:y=2:7 (2)摩尔守恒法 这是利用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反应前物质的量等于转化为各种产物中所含该原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2(1994年高考24题)38.4m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解析:此题的隐含条件是“随着铜与硝酸反应,硝酸越来越稀,因而产生的气体有NO2和NO”。根据N原子守恒(不考虑NO2聚合成N2O4)有: nHNO3=nCu(NO3)2 + nNO2+nNO =nCu×2 + n总气体

高中化学知识讲解《酸碱中和滴定》

酸碱中和滴定 【学习目标】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1、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叫中和滴定法。 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所用的体积,根据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酸、碱物质的量的比求出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关键: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4、指示剂的使用。 ①用量不能太多,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若用量过多,会使中和滴定中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增多或减少。 ②指示剂的选择。 选择指示剂时,滴定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改变:颜色变化对比明显。 如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到达终点时,pH变化范围很大,可用酚酞,也可用甲基橙;强酸滴定弱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故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故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 一般不用石蕊试液,原因是其溶液颜色变化对比不明显,且变色范围较大。 要点二、中和滴定操作。 1、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试剂。 ①仪器。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氢氟酸)、碱式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等。 ②试剂。标准溶液、待测溶液、指示剂、蒸馏水。 2、准备过程。 ①滴定管的使用: a.检验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碱式滴定管同样检验)。 b.洗净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润洗2~3次,并排除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 c.注入液体: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 mL~3 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d.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 满反应液(如果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除去碱式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1.①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H2S)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②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_,其中含有的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③若二者氢原子数相等,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 ④在相同条件下,在5.6g氮气中应添加___________g氨气所组成的混合气体与16g氧气所占的体积相等。 【答案】1:2 2:1 3:1 2:3 5.1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根据m=nM可知,同体积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H2S)的质量比为17g/mol:34g/mol= 1:2 ; ②根据n=m M 可知,同质量的氨气与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g/mol: 17g/mol=2:1;相同 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二者体积之比为2:1,所含氢原子数目之比为(2?3):(1?2)=3:1; ③假设H原子为3mol,氨气为1mol,硫化氢为1.5mol,二者体积之比为 1mol: 1.5mol=2:3; ④氮气物质的量n= 5.6g 0.2mol 28g/mol =,氧气物质的量n= 16g 32g/mol = 0.2mol,则氨气物 质的量为=0.5mol-0.2mol=0.3mol ,氨气的质量为0.3mol?17g/mol=5.1g。 2.实验室可用铜和浓硫酸加热或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1)如果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并希望能控制反应速度,图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填写字母)。 (2)若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3.36 L(标准状况)二氧化硫,如果已有40%亚硫酸钠(质量分数),被氧化成硫酸钠,则至少需称取该亚硫酸钠 ______ g (保留一位小数)。 (3)某热电厂上空大气中所含二氧化硫严重超标,现对该区域雨水样品进行探究。首先用pH 试纸测定雨水样品的pH,操作方法为______,测得样品pH约为3;为进一步探究由SO2所形成酸雨的性质,将一定量的SO2通入蒸馏水中,配成pH为3的溶液,然后将溶液分

高考化学专题: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高考化学专题: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1. 下图是某同学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0.10 mol·L - 1 NaOH 溶液的过程: 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 若20 g 密度为ρ g·cm - 3的Ca(NO 3)2溶液中含有2 g Ca(NO 3)2,则溶液中NO -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ρ400 mol·L - 1 B.20ρ mol·L -1 C. 50ρ41 mol·L - 1 D. 25ρ41 mol·L - 1 3. 只给出下列甲和乙中对应的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 ( ) A B C D 甲 物质的粒子数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固体的体积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乙 阿伏加德罗常数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 固体的密度 溶液的体积 好使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溶液中c (Na + )=2c (SO 2- 4) B.a 2 mol >沉淀的物质的量>0 C .沉淀的物质的量=a 2 mol D .原浓硫酸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a 2 mol 5. 3 g 镁铝合金与100 mL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17.4 g ,则 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1 mol·L - 1 B .1.5 mol·L - 1 C . 2 mol·L -1 D .2.5 mol·L - 1

6.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完全溶解,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 mol·L-1和b mol·L-1,则a与b的关系为() A.a=b B.a=2b C.2a=b D.a=5b 7.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1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4 mol·L-1B.0.3 mol·L-1 C.0.2 mol·L-1D.0.1 mol·L-1 8.在标准状况下,将a L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氨水,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w= 35a 22.4Vρ×100%②c= 1 000a 22.4V③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 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0.5w④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0.5V mL同浓度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NH+4)>c(Cl-)>c(OH-)>c(H+)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2℃,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 出 10.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 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 c/(1 000ρ) 11.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 g A和4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 mol C和32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把1 mol Na和1 mol Mg分别投入到等量且过量的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则溶液a和b的 质量关系为m a________m b。 (3)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分子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计算专题讲练附答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计算专题讲练附答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高一化学-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专题讲 练 一讲:1n:先求中介n,再求最终问。 解题六关键2式:关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所体现出的有关粒子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3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 二练: (一)选择题 1.(2 式)有BaCl 2和NaCl 的混合溶液aL ,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 Ba 2+离子完 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 3溶液,使Cl —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molH 2SO 4、ymolAgNO 3。 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 +)(为()。 A .(y-2x )/a B .(y-x)/a C .(2y-2x)/a D .(2y-4x)/a 2. (1n)在标准状况下,将 VL 气体A (摩尔质量为Mg ·mol -1)溶于水中,所得溶液密 度为dg ·cm -3,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 ?+mol MV Vd 2240+mol MV Vd 22401000?式(化学式)]将 1L0.2mol/LNaCl 溶液和1L0.2mL/LNa 2SO 4溶液混合,若溶液的体积 变为二者体积之和,则混合溶液中钠离子浓度为()。 A .0.2mol/LB .0.3mol/LC .0.6mol/LD .0.8mol/L 4.[3恒(电荷守恒)或2式(化学式)易]某溶液中含K 2SO 4和Fe 2(SO 4)3,测得溶液 中K +的浓度是 ·L -1,Fe 3+的浓度为·L -1,则溶液中SO42-的浓度为()。

高考化学酸碱中和滴定之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倒计时67|高考化学酸碱中和滴定之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今天给大家分享《滴定管的使用方法》知识清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碱式、通用、酸式) 滴定管是滴定操作时准确测量标准溶液体积的一种量器。滴定管的管壁上有刻度线和数值,精确度为0.01毫升,“0”刻度在上,自上而下数值由小到大。滴定管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两种。酸式滴定管下端有玻璃旋塞,用以控制溶液的流出。酸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装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不能盛碱性溶液(如氨水、碳酸钠溶液)。因碱与玻璃作用会使磨口旋塞粘连而不能转动,碱式滴定管下端连有一段橡皮管,管内有玻璃珠,用以控制液体的流出,橡皮管下端连一尖嘴玻璃管。凡能与橡皮起作用的溶液(如高锰酸钾溶液、

溴水、氯化铁溶液),均不能使用碱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给旋塞涂凡士林。把旋塞芯取出,用手指蘸少许凡士林,在旋塞芯两头薄薄地涂上一层,然后把旋塞芯插入塞槽内,旋转使油膜在旋塞内均匀透明,且旋塞转动灵活。 (2)检漏。将旋塞关闭,滴定管里注满水,把它固定在滴定管架上,放置1-2分钟,观察滴定管口及旋塞两端是否有水渗出,旋塞转动180°再放置1-2分钟,若两次旋塞不渗水才可使用。 (3)滴定管内装入标准溶液后要检查尖嘴内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将影响溶液体积的

准确测量。排除气泡的方法是:用右手拿住滴定管无刻度部分使其倾斜约30°角,左手迅速打开旋塞,使溶液快速冲出,将气泡带走。 (4)进行滴定操作时,应将滴定管夹在滴定管架上。左手控制旋塞,大拇指在管前,食指和中指在后,三指轻拿旋塞柄,手指略微弯曲,向内扣住旋塞,避免产生使旋塞拉出的力。向里旋转旋塞使溶液滴出。

高考化学 物质的量 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 物质的量 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在实验室里,用足量的浓盐酸与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反应(不加热),来制取氯气。 反应:2KMnO 4+16HCl=2KCl+2MnCl 2+5Cl 2↑+8H 2O (1)“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 。 (2)若生成2.24L 标准状况时的氯气,请计算(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①理论上需要多少克KMnO 4参加反应?________。 ②被氧化的HCl 的物质的量为多少?________。 【答案】 6.32g 0.2 mol 【解析】 【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价升降数目等于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数目分析,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2)先计算Cl 2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方程式中KMnO 4、HCl 与Cl 2之间的反应转化关系计算。 【详解】 (1)在该反应中,Mn 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KMnO 4中的+7价变为反应后MnCl 2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得到5个电子,Cl 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Cl 中的-1价变为反应后Cl 2中的0价,化合价升高,失去2个电子,电子得失最小公倍数是10,所以KMnO 4、MnCl 2前的系数是2,HCl 前的系数是10,Cl 2前的系数是5,根据原子守恒,KCl 的系数是2,这样反应中有6个Cl 原子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所有Cl 原子都是由HCl 提供,因此HCl 前的系数为10+6=16,结合H 原子反应前后相等,可知H 2O 的系数是8,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为: ; (2)在标准状态下, 2.24LCl 2的物质的量n(Cl 2)=m V 2.24L V 22.4L /mol =0.1mol 。 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0.1molCl 2时,参与反应的KMnO 4的物质的量为0.1mol×25 =0.04mol ,则参与反应的KMnO 4的质量m(KMnO 4)=0.04mol×158g/mol=6.32g ; ②由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知,HCl 被氧化后生成Cl 2,因此根据Cl 元素守恒可知:被氧化的HCl 的物质的量n(HCl)氧化=0.1mol×2=0.2mol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在理科综合的科目中,化学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一个理科考生,即便不能凭化 学提分、增彩,也绝对不能让化学成为自己的'软肋'".从分值的分布来看,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理、化、生满足6:5:4的比例;从题目的难易程度来看,化学的难度系数比物理要偏低,也就是说,化学的得分相对于物理来讲要容易些;从 题型的设计以及考查知识点的连续性来看,化学学科相对稳定。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想向同学们传达这样的意思:要让化学成为水桶原理中最长的 那块木板,因为化学成绩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讲,化学学科绝对不 能称为你的"软肋".接下来我们就高考化学复习方法对同学们提一些具体的建议:那就是,"重基础,重概念,重方法,重规范,重精炼。"重基础,要烂熟于心从最近几年 高考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来看,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按照高考说明的要求,并没有出现 偏题,怪题,难题,考查的大多是平时反复练习的基础知识。所以,第一阶段的复习,考生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复习要点,即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对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要 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够灵活运用,对化学原理的适用条件要进一步明确。化 学方程式、物质的常见性质要烂熟于心,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熟练了,才能在下一步的 复习中如鱼得水,再攀新高。 重概念,彼此区分不混淆 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概念较多,而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也是高考的热点。所以,通 过第一轮的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化学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 要挖掘。既要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更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例如: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共价键、离子键、、化学键;无机反应类型和有 机反应类型等。 重方法,提高速度和效率 守恒法、查量法、平均法、极限法、图像法、转化法等是化学计算中经常考查的内 容之一。可以这样来理解,高考试题中的计算题。绝大部分是重在考查同学的化学思

高考化学总复习之酸碱中和滴定专项训练.docx

酸碱中和滴定专项训练 总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一支25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 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 再用 0.1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 NaOH溶液的体积() A.大于 20mL B.小于 20mL C.等于 20mL D.等于 5mL 2.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洗涤的仪器是()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移液管 3.刻度“ 0”在上方的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A.滴定管B.移液管C.量筒D.烧杯 4.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若将甲蒸发掉一半水,在乙中通入少量 CO2,丙不变然后滴加指示剂酚酞后,用同浓度的H2SO4溶液滴定至完全反应后,所需溶液的体积()A.甲 =丙 >乙B.丙 >乙 >甲C.乙 >丙 >甲D.甲 =乙 =丙 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滴定管下端连有橡皮管的为酸式滴定管 B.在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开关。 C.滴定前应首先排除尖嘴部分的气泡。 D.滴定过程中两眼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6.中和滴定时,用于量取待测液体积的仪器是()A.胶头滴管B.量筒C.滴定管D.移液管 7. 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 1×10 - 18 ,下列说法正确C( H )和 C( OH)的乘积为 的是()A.该溶液的 pH 一定是 9B.该溶液可能 pH=5 C.该溶液的 pH 不可能是 7D.不会有这样的溶液 8.常温下, 0.1mol/L 的一元酸 HA溶液的 pH=2,0.1mol/L 的一元碱 BOH的溶液中 c(OH- )/c(H+)=1012,将此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c(OH- ) > c(H +) C. c(H +) < c(OH- )> c(B +) > c(A - )B. c(OH- ) < c(H +)<c(A-)<c(B+) c(A - ) <c(B +)D. c(B+ ) =c(A - ) > (H+) = c(OH- ) 9.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有1%的 NaOH转变为 Na2CO3,以此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盐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会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及答案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大题培优)及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I.配制0.5 mol/L的NaOH溶液时,如果只存在下列问题,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低于刻度线,其结果_____________; (2)定容时观察刻度线仰视,其结果_____________。 II.(1)实验室加热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制取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列装置中选择实验室制备氨的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将编号字母填入空格处,下同);为了得到纯净的氨,请在下列试剂中选择干燥氨的试剂:_____________。装置有: A B C D E F G H NaHCO溶液e.碱石灰 试剂有:a.NaOH溶液b.澄清石灰水c.浓硫酸d.饱和3 f.品红溶液g.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答案】偏大偏小 2NH4Cl+Ca(OH)2Δ 2NH3↑+CaCl2+2H2O A e 【解析】 【分析】 根据n=c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V比理论值大时,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详解】 I.(1)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低于刻度线,水偏小,其结果偏大; (2)定容时观察刻度线仰视,视野随水位到达刻度线时,实际加水过量,其结果偏小。II.(1)实验室加热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制取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Δ 2NH3↑+CaCl2+2H2O。 (2)实验室制备氨是固固加热型装置,即发生装置为A;为了得到纯净的氨,氨气为碱性气体,干燥氨的试剂具有吸水性,且不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可选e。 2.以下涉及的物质中A、B、C都是化合物;请注意各小题之间可能有的联系。 (1)一定条件下,9.80g NH4Br跟3.60g的某钙盐A恰好反应,生成了4.48L(标准状况)气态产物B和固体产物C。标准状况下,B气体的密度为0.76g/L,氮的质量分数为82.35%,其余是氢。试求B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 。 (2)25℃、101.3KPa时,气体摩尔体积为24.5L/mol. 该状况下,1体积水(密度为1g/cm3)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教学案

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掌握有关计算的基本题型。 能力培养: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在溶液计算中,贯彻守恒的思想。 科学方法:演绎推理法,比较分析法。 重点、难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6种基本类型是重点;电荷守恒、建立参比的基本解题方法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量浓度。 【提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是什么?请写出它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 回答: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板书:c=n(mol)/V(L) 【再问】溶液的组成还常用什么来表示? 回答:也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板书:a%=m(溶质)/m(溶液)×100% 【提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c=n/V,我们能够联想起哪些有关的计算思想?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1)在公式计算中,已知任何两个量,可以求得第三个量。 (2)还可以根据物质的量联系溶质的质量、气体溶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及微粒数目等。 (3)当溶质的量一定时,浓度和体积成反比;当体积一定时,浓度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4)根据n=cV,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所取溶液的体积成正比。 【评价】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不过,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 回答: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体系。 【板书】类型1 代入公式的计算 【投影】填空: 思考,完成练习。

【强调】体积必须以升(L)为单位进行计算。如果题目给的体积为mL,则必须进行换算。 【提问】为什么醋酸的[H+]小于其酸的浓度? 回答:醋酸为弱酸,[H+]=ca, 因此,[H+]小于酸的浓度。 【板书】类型2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提问】在进行换算时,根据那个不变的量来推导计算公式?请写出计算公式? 回答:溶液中溶质的量是不变的,分别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于是得到如下方程: m=cVM=1000Vρa % 【强调】在此公式中,物质的量浓度(c)、溶质的质量分数(a%)、溶质的摩尔质量(M)和溶液密度(ρ),已知任何三个量,可计算第四个量。 【投影】练习:63%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4 mol· L-1,溶液的密度为______。 思考,完成练习。 答案:1.4 g·mL-1 【板书】类型3 稀释问题 【提问】溶液在加水稀释过程中,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是什么?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不变的量是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变化的量是水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此,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c1V1=c2V2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主要有: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守恒法、极值法、关系式法、方程式叠加法、等量代换法、摩尔电子质量法、讨论法、图象法(略)、对称法(略)。 一、差量法 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温度改变(升高或降低),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溶质(或饱和溶液)质量的差量;每个物质均有固定的化学组成,任意两个物质的物理量之间均存在差量;同样,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尽管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但物质的量、固液气各态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会发生变化,形成差量。差量法就是根据这些差量值,列出比例式来求解的一种化学计算方法。该方法运用的数学知识为等比定律及其衍生式: a b c d a c b d == --或c a d b --。差量法是简化化学计算的一种主要手段,在中学阶段运用相当普遍。常见的类型有:溶解度差、组成差、质量差、体积差、物质的量差等。在运用时要注意物质的状态相相同,差量物质的物 理量单位要一致。 1.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 ,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 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实验室用冷却结晶法提纯KNO 3,先在100℃时将KNO 3配成饱和溶液,再冷却到30℃,析出KNO 3。现欲制备500g 较纯的KNO 3,问在100℃时应将多少克KNO 3溶解于多少克水中。(KNO 3的溶解度100℃时为246g ,30℃时为46g ) 3.某金属元素R 的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m ,相同价态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则金属元素R 的化合价为多少? 4.将镁、铝、铁分别投入质量相等、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所得各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的镁、铝、铁三种金属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 (A )Al >Mg >Fe (B )Fe >Mg >Al (C )Mg >Al >Fe (D )Mg=Fe=Al 5.取Na 2CO 3和NaHCO 3混和物9.5g ,先加水配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加9.6g 碱石灰(成分是CaO 和NaOH ),充分反应后,使Ca 2+、HCO 3-、CO 32-都转化为CaCO 3沉淀。再将反应容器内水分蒸干,可得20g 白色固体。试求: (1)原混和物中Na 2CO 3和NaHCO 3的质量; (2)碱石灰中CaO 和NaOH 的质量。 6.将12.8g 由CuSO 4和Fe 组成的固体,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滤出不溶物,干燥后称量得5.2g 。试求原混和物中CuSO 4和Fe 的质量。 二、十字交叉法 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的命题,即二组分的平均值,均可用十字交叉法,此法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十字交叉法的表达式推导如下:设A 、B 表示十字交叉的两个分量,AB —— 表示两个分量合成的平均量,x A 、x B 分别表示A 和B 占平均量的百分数,且x A +x B =1,则有:

备战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综合经典题及答案

备战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综合经典题及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判定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打√或×? ①22.4L(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__________ ②标准状况下,11.2 LCH4和C2H4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__________ ③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__________ ④1mol的CO和N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4N A__________ ⑤标准状况下,5.6LCO2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5N A__________ ⑥1.6g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O原子数目为0.1N A__________ ⑦常温常压下,8g O2含有的电子数为4N A__________ ⑧常温常压下,22.4LN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O原子数目为2 N A__________ ⑨标准状况下,22.4L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 A__________ ⑩常温常压下,18 g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 A__________ ?标准状况下,11.2LCH3CH2OH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 A__________ ?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 A__________ 【答案】√√ × √√√√ × × √ × × 【解析】 【分析】 运用n=m/M、V=n×V m、n= V/ V m等公式的应用转换,先求出物质的量,然后求出分子的总个数,在根据这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相关微粒。 【详解】 ①标准状况下,22.4L氩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1个氩气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故22.4L (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说法正确; ②标准状况下,11.2 LCH4和C2H4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11.2L/(22.4L/mol)=0.5mol,1个CH4分子中、1个C2H4分子中都含有4个H原子,所含H原子的个数为0.5N A ×4=2N A,故标准状况下,11.2 LCH4和C2H4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说法正确; ③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2.24L/(22.4L/mol)=0.1mol,所含分子数为0.1N A,故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说法错误; ④1mol的CO和N2混合气体的分子数为N A,1个CO分子中和N2分子中都含有14个质子,故1mol的CO和N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4N A说法正确; ⑤标准状况下,5.6L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5.6L/(22.4L/mol)=0.25mol,1个CO2分子中含有2个O原子,故标准状况下,5.6LCO2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5N A说法正确; ⑥1.6g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中O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故1.6g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O原子数目为0.1N A说法正确; ⑦常温常压下,8g O2的物质的量为8g/( 32g/mol)=0.25mol,1个O2分子中含有16个电子,故8g O2含有的电子数为4N A说法正确; ⑧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不是22.4L/mol,故常温常压下,22.4LNO2和CO2的混合气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 物质的量浓度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物质的量浓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某饱和溶液的①体积、②密度、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④溶质的摩尔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上述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 ) A.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xx·广州模拟)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的KOH溶液,蒸发溶剂,恢复到原来温度,若质量分数变为2a%,则物质的量浓度变为( ) A.等于2cmol·L-1 B.大于2cmol·L-1 C.小于2cmol·L-1 D.在c2cmol·L-1之间 3.配制100mL0.1mol·L-1Na 2CO 3 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定容 B.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mL蒸馏水,搅拌、溶解 C.转移Na2CO3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倒入容量瓶中 D.定容后,塞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 4.(xx·广州模拟)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的pH=1,其中 c(Al3+)=0.4mol·L-1,c(S)=0.8mol·L-1,则c(K+)为( ) A.0.15mol·L-1 B.0.2mol·L-1 C.0.3mol·L-1 D.0.4mol·L-1 5.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1,质量分数为ω,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ρ= B.ω= C.ω=

D.c= 6.配制250mL0.10mol·L-1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7.(xx·无锡宜兴一中改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5.85gNaCl晶体溶入100mL水中,制得0.1mol·L-1NaCl溶液 B.将1体积cmol·L-1硫酸溶液用水稀释为5体积,得到0.2cmol·L-1硫酸溶液 C.将25g无水CuSO4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其浓度为1mol·L-1 D.将wga%的NaCl溶液蒸发掉g水,得到4a%的NaCl溶液 8.(xx·合肥一中)现有VL浓度是0.5mol·L-1的盐酸,欲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一倍,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11.2L B.加入10mol·L-1盐酸0.1VL,再稀释至1.5VL C.将溶液加热浓缩至0.5VL D.加入VL1.5mol·L-1盐酸混合均匀 9.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时,下列错误操作可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仰视读数 B.稀释搅拌时有液体飞溅 C.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 D.摇匀后见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 10.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下列操作对所配得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的是( ) A.使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后未进行干燥 B.固体样品溶解于水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 C.转移溶液时,少量溶液溅出容量瓶 D.移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二、非选择题 11.(1)下图是某医院病人输液使用的一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认真观察标

高考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③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④有关溶液浓度(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⑤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⑥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⑦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⑧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⑨以上各种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 常见题型为计算选择题,计算填空题、实验计算题、计算推断题和综合计算题,而计算推断题和综合计算题,力求拉开学生的层次。 一、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与解题策略 1.有关化学量与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微粒数间的换算 推断 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考查热点分子式(化学式)、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 确定 相对原子质量 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式 有机物的通式 掌握基本概念,找出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解题策略加强与原子结构、元素化合物性质、有机物结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在常规解法和计算技巧中灵活选用 2.有关溶液的计算 有关溶质溶解度的计算 有关溶液浓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考查热点有关溶液pH的计算 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有关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关键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理清相互关系

一般可采用守恒法进行计算 有关溶液pH及离子浓度大小的计算,应在正确理解水的离子积、 解题策略 pH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解题时,首先明确溶液的酸(碱)性,明确c(H+)或c(OH-) 3.有关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 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计算 考查热点各物质反应速率间的换算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加强对速率概念、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解题策略将等效平衡、等效转化法等分析推理方法与数学方法有机结合,在采用常规解法的同时,可采用极值法、估算法等解题技巧 4.有关氧化还原、电化学的计算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确定及量的计算 转移电子数、电荷数的计算 考查热点电极析出量及溶液中的变化量的计算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典型计算 解题策略关键在于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运用计算技巧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考查热点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计算 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充分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有 解题策略关守恒关系 搞清各解题技巧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读懂题目,正确选择 6.有关综合计算

2011化学高考复习第12讲 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

第十二讲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 盐类的水解 【考纲要求】 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导致盐类水解反应的本质原因,能熟练地写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微粒浓度之间存在的几种等量关系的应用。 3.掌握对离子共存问题的分析与判断。 4.了解其它水解反应类型。理解水解反应能否进行到底的条件。 酸碱中和滴定 【考纲要求】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和特点、对仪器洗涤的要求 3.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批示剂的选用以及滴定终点的确定4.能正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一、盐类的水解: 1.概念:在溶液中电离出来的离子和水所电离的或结合生成的 的反应。 2.规律:有弱就,无弱不;都弱都,谁强显,同强显。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2)外因:①温度②③PH值。 [练习] 写出下列物质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Na2CO3 FeCl3 4.应用 ⑴配制FeCl2溶液时,既要加,其作用是;又要加,其作用。 ⑵把AlCl3溶液蒸干后在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其理由是 。 二.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用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溶液,使完全反应,测出两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比,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2.关键:①准确测定;②准确判断。 3.仪器: (1)酸式滴定管:①构造特点:①下端是旋钮②精确到 ②不能盛放的溶液:。 (2)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的溶液:。 (3)锥形瓶 4.操作:(标准浓度HCl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 ⑴.准备:查漏→洗涤→→装液体→→读数 ⑵.滴定:(1)用滴定管移取一定体积的NaOH到中,加, 在瓶底垫;

全国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含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用无水Na2CO3固体配制230mL0.1000mol·L-1的溶液。请回答: (1)在配制过程中不必要的玻璃仪器是___。 A.烧杯 B.量筒C.玻璃棒 D.胶头滴管 E.容量瓶 (2)定容时的操作: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__,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3)下列操作会使配得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 A.称取相同质量的Na2CO3·10H2O固体进行配制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用该未清洗的容量瓶重新配制 【答案】B 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ACD 【解析】 【分析】 (1)配制溶液在烧杯中溶解,需要玻璃棒搅拌,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需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 (2)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结合 n c V 及不当操作可知,n偏小或V偏大均使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 【详解】 (1)配制230mL0.1000mol/L的Na2CO3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等,使用的仪器为: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250mL的容量瓶;不必要的玻璃仪器是量筒,故答案为:B。 (2)定容时,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故答案为: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3)A. 称取相同质量的Na2CO3?10H2O固体进行配制,n偏小,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A正确; B.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V偏小,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大,B错误; C. 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V偏大,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C正确; D. 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配制,n偏小,所配的Na2CO3溶液浓度偏低,D正确;故答案为:ACD。 【点睛】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过程中误差分析:①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流出,n减小,c 偏小;②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减小,c偏小;③定容时,水加多了,用胶头滴管吸

高中化学计算公式

高中化学公式 1. 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 (浓)=c(稀)·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②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则 5.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1)某物质X的化学反应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