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论文
综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摘要: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学科。
单抗药物可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心血管病以及其它疾病,尤其是用于治疗肿瘤,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本文参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治疗单抗药物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靶向性,作用机制明确,因而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尤其是对肿瘤的治疗,能克服化疗药物不能有效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副作用大等缺点。
同时,单克隆抗体体积小,能更有效地透入肿瘤;分子小、消除快、累积毒性小;所携带的弹头脱离后,可较快被清除;循环中免疫靶向结合物对靶细胞的竞争作用小;半衰期短;穿透性好;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还可以作为新一代靶向载体。
与化学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生物因子、基因、分化诱导剂、光敏剂、酶等物质构成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把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特异的输送到肿瘤部位,利用单抗对肿瘤表面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而把药物直接导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对循环系统及其他部位的毒性[1]。
1作用机制目前,单抗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明确,通过研究,目前认为有阻断作用、信号传导作用以及靶向作用等三种作用机制[1]。
1.1阻断作用现用于临床的大部分未偶联单抗主要用于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是通过阻断和调节作用完成的。
几乎在所有的单抗应用中,通常是通过阻断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的胞桨或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种相类似的阻断活性可能存在于单抗的抗病毒感染中,通过阻断和抵消病原体的进入和扩散表现出对机体的防御功能,短期给予单抗后可取得长期疗效。
肿瘤细胞生长、扩增和分化,需要各种生长因子的持续性刺激,而这些生长因子也参与肿瘤的侵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与其受体结合,可抑制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这些肿瘤细胞得不到生长因子的刺激而自行死亡。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殊的抗体,由单个克隆的浆细胞所分泌。
相比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免疫原制备、免疫动物及其免疫和细胞融合和筛选。
首先需要制备免疫原,这个免疫原通常是目标抗原或者抗体对其特异性的区域片段。
如果是目标抗原,通常要首先纯化得到。
其次,需要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进行免疫。
一般是选择小鼠等实验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动物身体内,让它们产生特异性抗体。
之后,需要从这些动物体内获取免疫细胞,即B淋巴细胞。
最后,需要使用细胞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免疫B细胞和癌细胞,来获取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长期分泌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并形成混合瘤。
通常,这些细胞的混合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鉴定,以确保其产生的抗体都是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诊断和治疗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晚期癌症。
新兴的单克隆抗体医学治疗(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MAT)被评价为一种有希望的抗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血液系统的癌症治疗方面。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可以通过将它们与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使它们更好地治疗癌症。
2. 分子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单克隆抗体经常用来在Western blotting和其他分析技术中检验目标蛋白质的存在。
单克隆抗体还可用于免疫共沉淀、免疫沉淀、染色和免疫组化等实验中。
3. 生物分子检测单克隆抗体也广泛应用于药品研究和开发,例如用于高度灵敏的免疫印迹,以检测蛋白质、肽和DNA序列等生物分子。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用于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病毒、菌和细胞诊断。
三、单克隆抗体的未来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细胞和组织,而非外来病原体,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往往无法精确识别并攻击异常的免疫细胞,同时还会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的兴起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未来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其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特定抗原或炎症介质进行精确打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或细胞识别为外来威胁并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能够针对这些被错误识别的自身抗原,通过阻断其与相应免疫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
在治疗过程中,单克隆抗体通过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止抗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进一步清除体内的自身抗原和炎症介质。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精准性,能够针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治疗,而不会影响其他正常的免疫反应。
目前,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单克隆抗体治疗有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类别,已经在临床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地结合到靶标分子上,可以识别和抑制疾病相关的分子,并发挥治疗作用。
本文将讨论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单克隆抗体是由相同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同一种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所组成。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
这使得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更为理想,特别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小鼠杂交瘤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
小鼠杂交瘤技术是最早用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抗原与小鼠免疫后,脾细胞中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如SP2/0或NSO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随后,通过限制稀释法或ELISA等筛选方法,筛选出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尽管这种方法相对成熟,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不适用于高度保守的抗原、与人类非常相似的抗原等情况。
基因工程技术则是一种更加先进且灵活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通过将人源或人-小鼠杂交的抗原受体基因导入到免疫缺陷小鼠的胚胎中,培育出能够产生人性化或全人源的抗体的小鼠。
然后,从这些小鼠中获得B细胞,利用单细胞PCR或限制酶切法获取到单克隆抗体的基因。
接着,将这些基因导入到真核表达系统(如CHO细胞)中,使其表达并生成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小鼠免疫时产生的抗体与人体抗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且可以人为地修改抗体的特性,提高其稳定性、亲和力等。
二、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 诊断应用单克隆抗体在诊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与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可以制成高度敏感的免疫组化试剂盒,用于肿瘤组织的检测和鉴定。
此外,在流式细胞术中,单克隆抗体与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可以快速识别和分离不同类型的细胞。
单克隆抗体论文

此技术是1975年Kohlor应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将致敏的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而产生同源抗体,因为此杂交瘤细胞既保持了瘤细胞增生的特性,又保持了分泌抗体的特性,能产生无限量的同源单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有相同的结构和较为均一的理化性质,能对抗原大分子的决定簇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特异性强,所以称之为生物激光。
’单克隆抗体除有很强韵特异性外,监可做为裁体;(1)可与毒素联接,如白喉类毒素,相思豆毒素与单克隆抗体联接制成抗体毒索联接物。
上海细胞研究所研制有Meab一毒素联接物治疗肝癌取得初步疗效。
(2)可与药物交联,北京抗生索研究所将单克隆抗体与争光霉素结合成Meab一药物联接物,比单纯药物治疗增效1 2倍.(3)与脂质体联接,形成Meab~脂质体联接物,可以运载大量抗癌药分子集中在9中瘸部位。
通过脂质体易于将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技挥疗效。
(4)Me曲与免疫调节剂联接。
有报导干扰素与抗人成骨癌Me如连接可在体内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所以单克隆抗体可做为生物导弹发挥更大的疗效。
作用机理:多数认为是一种依赖抗体的细胞毒作用(ADC,G) ].效应细胞可能是表面携带Fc受体的单核或巨噬细胞。
单克隆抗体杀伤肿瘤效应与其免疫球蛋自的亚群有关(因效应细胞具有较多的Fc受体。
)与亲和力无关.但与靶细胞所表达韵结合点的数目有关。
1"-干扰索由于能增加效应细胞Fc受体及促进肿瘤抗原表达之能力,所以能增强杀伤效应。
同时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单核或巨唑细胞)与肿瘤细胞之比观因此在肿瘤负荷较小时应用为好。
、具体作用为通过融合形成杂交瘤分泌单克隆抗体,识别癌细胞上的盹瘤特异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杀伤癌细胞。
和更进一步将药物,毒素,脂质体交联到单克隆抗体上,可以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1获得抗体的传统方法及其缺点传统的抗体生产方法是向动物(如马、羊等)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即通过反复感染动物,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1975年Kohler和Milstein报告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高,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通过细胞丁程。
可以在体外定向地制备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在抗体生产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而特别重要的是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以及抗体分子的均质性,可大大降低在体内与正常组织的交叉反应,为利用抗体治疗疾病,特别是治疗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当时有人称之为“魔弹”,期望单克隆抗体可以靶向攻击致病细胞或病原体而不产生毒副作用。
近20年来,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在疾病治疗方面尽管遇到不少障碍,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肿瘤;现状;诊断;治疗一、单克隆抗体含义及特点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
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
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
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系,这一细胞系的每一个细胞均具有相同的特性且高度均一。
由这一细胞系分泌的抗体由于为同一细胞克隆产生,抗体分子的均一性极高,活性,亚类,亲和力均相同。
由于在筛选融合细胞时,系由一个细胞集落(即克隆)增殖而来,故称为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主要特点有:①由于来源于单克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分子在结构上高度均一,甚至在氨基酸序列及空间构型上均相同;②由于抗体识别的是抗原分子上单一抗原位区,且所有抗体分子均相同,由此,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二产生该抗体的为一无性细胞系,且可长期传代并保存,为此可持续稳定的生产同一性质的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细胞系建立以后,可根据需要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目前用于制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物体内法,为国内外实验室所广泛应用;另一种是体外培养法,是目前工业化生产常采用的方法。
单克隆抗体技术论文(2)

单克隆抗体技术论文(2)单克隆抗体技术论文篇二抗CLCN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摘要] 目的:制备抗氯离子通道蛋白5(CLCN5)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用人CLCN5为抗原免疫BLAB/c小鼠,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经筛选及克隆化建立可稳定分泌抗CLCN5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及Western blot进行抗体的鉴定。
结果:筛选到4株可稳定分泌抗CLCN5 mAb的细胞株;Western blot显示,在4株抗体中有1株在相对分子量为83 kDa处出现1条特异性条带,说明该单克隆抗体可与HSG胞浆蛋白中的CLCN5蛋白特异性地结合。
结论:本实验成功获得1株可特异性识别CLCN5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可用于肾结石、X-连锁综合征的进一步研究、临床诊断及相关试剂盒等的开发研制。
[关键词] 氯离子通道蛋白(CLCN5);单克隆抗体;抗体鉴定;细胞融合[中图分类号] R39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014-02Pr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hloride channel 5CHEN Li, SHI Zhi-hua(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Dalian116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prepare and identify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chloride channel 5 (CLCN5) . Methods:We prepared hybridoma cell lines secreting CLCN5 mAb from immunized BALB/c mice with antigen CLCN5, then by cell fusion, screened with indirect ELISA and cloned with limited dilution methods. The properties of antiserum against CLCN5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ISA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Four hybridoma cell lines secreting CLCN5 mAb had been developed, and theELISA titre of the mAbs was respectively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blot,we could see that the CLCN5 protein was highly expressed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83 kDa, it meaned that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specially recognized a protein band expressed in the human submandibular gland(HSG) cell line. Conclusion:We gets a CLCN5 mAb which can be specially recognized by CLCN5. The successful generation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otein will provide efficient affinity reagents for the further functional studies of clcn5 gene expressed in human body and it's relation with kidney stone dent's disease and X-linked disorder.[Key Words] Chloride channel 5; Monoclonal antibody;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tibodies; Cell fusion氯离子通道(CLC)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在细胞兴奋性调节、细胞容积调节和跨上皮物质转运等生理过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摘要:1975 年德国学者Kohler 和英国学者Milstein 发明了杂交瘤技术。
他们成功地将骨髓瘤细胞和产生抗体的B 淋巴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这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稳定、有致瘤性、能产生抗体,其分泌的抗体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故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
自从鼠源单抗之后,单抗历经了鼠源性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人源性抗体4 个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单抗理论几乎应用到生物学研究的每一个区域。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应用、发展趋势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自1975年Kohler和Milstein报道,通过细胞融合建立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以来,这个最基础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在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医学,预防医学,农业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实践,充分显示它对生命科学各领域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单抗有着免疫血清或抗体无法比拟的优点,迄今全世界已研制成数以千计的单抗,有的已投入市场,有的正在进行应用考核和深入观察。
1.1 单抗在诊断学中的应用单抗应用最广泛的是诊断,主要用于病原诊断,病理诊断和生理诊断,随着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人类对感染性和寄生虫性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一个病原体存在着许多性质不同的抗原,在同一抗原上,又可能存在许多性质不同的属,种,群,型特异性抗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可以获得识别不同抗原或抗原决定簇的单抗,从而可以对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同时可以用于调查疾病流行情况,流行毒株或虫株的分类鉴定,为病原的防疫治疗提供资料。
目前应用单抗诊断试剂诊断的人,畜禽,植物等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病已上百种,其中乙肝,狂犬病,乙型脑炎等人兽共患病三十余种;鸡新城疫,马立克,猪瘟等畜禽病二十余种;植物病毒病十余种;人,畜禽细菌病二十余种,弓形虫、疟疾、旋毛虫等寄生虫病三十余种.另外,单抗还成功应用于含量极微的激素、细菌毒素、神经递质和肿瘤细胞抗原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体分子是生物及医学领域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质分子。
上世纪30~60 年代对抗体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76 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 创建杂交瘤技术,首次成功地制备了小鼠单克隆抗体(McAb)即第二代抗体。
80 年代早期开始了基因工程抗体即第三代抗体的研究。
基因工程抗体指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和制备抗体,它兴起于对鼠单抗的人源化改造,至90 年代初产生的抗体库技术将基因工程抗体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使抗体制备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技术的突破为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更为疾病治疗、临床试验和科研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比较成熟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1)抗原特异性的 B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2)人- 鼠嵌合抗体制备技术;(3)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抗原特异性人源性抗体;(4)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人mAbs;(5)核糖体展示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利用相应的抗原靶向构建治疗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促进生物制药学的发展。
以下主要是对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鼠源性抗体技术(杂交瘤技术)
1.1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1975 年,Kohler 和Milstein 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机能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由免疫B 细胞- 浆细胞、特异性、纯化的抗体,且能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无限增殖、分裂,同时在选择培养基作用下。
利用代谢缺陷补救机筛选出同时具有两种细胞特征的细胞克隆。
这种经过反复克隆而挑选出来的融合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CAB)。
它在分子结构,氨基酸序列以及特异性方面都是一致的。
淋巴细胞杂交流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单抗的鉴定等。
1.2 杂交瘤技术的的优、缺点
至今,科学家们已经建立众多鼠原性mAbs 来诊断和治疗多种人类疾病。
然而作为在人体内的应用,鼠源性单抗尚存在一些问题。
鼠源性抗体作为异种蛋白应用于人体可引起免
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mAbs 的临床应用。
此外,鼠源性mAbs 不能与人类抗体FcRn 结合。
为了克服以上这些问题,今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有可能通过抗体工程技术制备人- 鼠契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或全人抗体。
2 人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2.1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将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抗体库技术所取得的一大进展,是把人淋巴细胞谱中的VH 和VL 基因片段,通过RT- PCR 技术进行克隆和扩增,并随机组合到表达载体上,构建出大容量的人源性抗体库。
同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能将特定分子的基因型和表型相统一的特点,即噬菌体表面表达了特定的蛋白质,则噬菌体的DNA中必然含有该蛋白质相应的结构基因,通过多次的“吸附- 洗脱- 扩增”的筛选富集过程,就可以有效地筛选出特异性的人源性抗体的可变区基因,从而制备出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初次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所获得的人源性单抗其亲和力往往比较低,难以达到实用要求。
随着近几年体外亲和力成熟技术的进步,可筛选出亲和力提高103 倍的抗体,接近甚至超过杂交瘤技术所能达到的亲和力水平。
2.2 核糖体展示技术
核糖体展示是一种完全在体外合成并筛选蛋白质的有力工具。
Mattheakis 等人在1994 年建立了体外核糖体展示随机肽系统,利用“蛋白质- 核糖体- mRNA”三元复合物在体外将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
随后Hanes 和Plukthun 等在此基础上对该技术加以完善和改良,正式建立了这种体外筛选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PCR 扩增含目的基因的cDNA 文库,再加上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及茎环结构,在转录/ 翻译欧联系统作用下,形成“蛋白质- 核糖体- mRNA”三元复合物,用相应抗原对反复筛选复合物,分离mRNA,通过RT- PCR 富集目的基因,并将目的基因导入表达载体,从而获得库容量大、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人源基因工程抗体库。
核糖体展示技术与噬菌体展示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相比,由于其完全属于体外操作系统,无需依赖细胞技术和毒性蛋白对宿主菌生长的影响,不受体内环境的的限制,扩大了展示文库的库容量和分子多样性。
此外,核糖体展示技术无需进行体内外系统转化,全程只需通过PCR 技术复制、扩增,使得其建库时间缩短,筛选简便。
PCR 技术还可引入突变,增加分子多样性,从而获得高亲和力抗体。
目前还有很多研究表明,核糖体展示技术还能提高小分子抗体的稳定性,如三结构域抗体(VH/K)可以明显改进ScFv 的稳定性。
而核糖体展示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mRNA 易降解。
目前研究表明,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
(VRC)作为过渡阶段的类似物发生作用,可有效的一致核酸酶,提高mRNA 的稳定性。
另外“蛋白质- 核糖体- mRNA”三元复合物的稳定性也比较差,但可通过在缓冲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镁离子交联核糖体RNA 的磷酸集团抑制核糖体复合物的解离。
3. 足抗体的临床应用及其最新进展
从鼠源单抗开始,已通过多种技术制备了具有高亲和性的完全人源化抗体,最为靶向治疗多种疾病的新型药物。
其中由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不仅结果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血清交叉反应弱、而且制备成本低,而基因工程抗体既保持单抗的均一性、特异性强等优点,又能克服其为鼠源性的不足,因此,拓展mAbs 的广泛应用,是研究开发治疗性抗体药物的最理想的途径。
近30 年来,在基因工程抗体方面的研究成果振兴了整个生物制药行业。
目前,全球约有500 多种治疗性药物正处于临床前研究,100 多种已处于临床试验中。
其中,已被FDA 批准的有治疗性淋巴瘤的Rituximab,治疗乳腺癌的Herceptin,以及抗肿瘤坏死因子的契合mAb(infliximAb)对克隆病等自生免疫疾病方面的治疗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抗体药物在一直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抗体还可能执行除目前所具有之外的更多功能。
如Yamazaki 等今年来新研究出的等位基因特异抗- HLA 单克隆抗体(ASHmAb),可用于干细胞移植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型的临床诊断。
抗体疗法是一门动态科学,它随着技术的成熟而获得发展。
但目前技术还不成熟,据报道,曾有6 个健康志愿者在英国因参加关于CD28 靶向mAb、TGN1412 的一期临床试验,而被送往重症监护室。
因此,虽然靶向抗体药物疗法的基本原理早在10 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它离实际的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目前,该方法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主要的目标是能在兼顾亲和力和免疫活性的同时,降低抗体的异源性,从而建立更好的抗体疗法。
而据多方实验表明,抗体疗法的主要障碍在于全人源性抗体的生产和抗体药物的靶向作用问题。
生物多价体Fv 作为新型免疫分子的模板,以及体内抗体靶向治疗问题(如稳定性、安全性、生产成本和生物干扰等)将成为下一代抗体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研究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