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生平及其传说

合集下载

张仲景东汉名医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张仲景东汉名医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张仲景东汉名医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他对于医学的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他的医学著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介绍张仲景的生平和他创作《伤寒杂病论》的背景与意义。

一、张仲景生平张仲景,字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祖籍是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阳城镇,出生于医学世家。

张仲景自幼聪明好学,对于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辗转学习了著名的诸子百家,广泛涉猎经史文化,并在名医门下拜师学艺。

通过多年的苦学与实践,他对于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有着独特的见解。

二、《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背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疾病横行。

当时的医学理论落后,医学实践水平也较为低下,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面对这一现状,张仲景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基于个人的学识和临床经验,张仲景在学术前辈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医学经验,最终编写了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主要针对全身性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提出了因病因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被后世医家称为“伤寒论”。

三、《伤寒杂病论》的意义1. 系统总结了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疾病分类为主的医学著作,系统总结了众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它用简练的文字将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分类,对于后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树立了中医传统医学治疗模式《伤寒杂病论》所提出的理论框架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深入研究了人的整体状态与疾病的关系,对中医的辩证论治方法,即辨证施治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

这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医学观念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中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强调预防与诊断的重要性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强调了疾病的预防与早诊断的重要性。

他对于疾病的诊断提出了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准确的辨证,可以及早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张仲景传说故事

张仲景传说故事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如下:
1.怒辞朝官:当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

然而,他看到朝廷内部
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不满,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

他回到家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之中。

2.坐堂行医:传说张仲景在隐居期间,常常为周围的百姓治病。

他坐在一个古老的庙堂
前,为病人诊断和开药方。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疗效显著,人们称他为“坐堂医”。

3.巧治皇后:有一次,张仲景被召到宫中为皇后治病。

皇后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许多
医生都无法治愈。

张仲景经过仔细诊断,开出了一剂药方。

皇后服用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张仲景的名声更加响亮。

4.著书立说:张仲景在行医的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成为了中医经典之一,流传至今。

5.托梦赠药:据说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一个重病患者,他告诉患者家属说:“我今晚托梦
给你们,让你们取来五石水,用这水煮五斤羊肉吃,可保住你丈夫的性命。

”家属照办了,结果患者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称颂张仲景医术高超。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故事一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

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

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

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

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

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故事二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

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

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

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

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杂病论》自序)。

于是发愤研究医学。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宗族中张伯祖做老师,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 两大部分。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

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我国医学上,医生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比如头疼、发热、伯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

巧夺天工的故事

巧夺天工的故事

巧夺天工的故事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学大师,他以巧夺天工的医术闻名于世。

据传说,张仲景年轻时曾在山林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教他医术,并告诉他一些医学奥秘。

张仲景在老人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医术,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医学大师。

有一次,有一位乡村的妇人生病了,她的家人急得不知所措。

张仲景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前去探望。

他仔细地询问了妇人的病情,然后仔细地观察了她的舌苔、脉搏等情况。

最后,他开出了一副药方,嘱咐家人按时服药。

不久之后,妇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家人对张仲景的医术赞不绝口。

张仲景的医术不仅仅表现在治病救人上,他还在药物研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据传闻,有一次,他在山中发现了一种名为黄芪的植物,他认为这种植物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

于是,他将黄芪加工成药物,并用于治疗一些顽固疾病,效果非常显著。

这一药物后来被称为“八珍益母丸”,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除了医术高明外,张仲景还以其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而闻名。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总结了丰富的医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医学理论,对后人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医学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料。

张仲景的医术之所以能够巧夺天工,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医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患者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他不仅仅是一位医学大师,更是一位医者仁心,他用自己的医术为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仲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史,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的医术之所以能够巧夺天工,正是因为他将医者仁心融入了医学实践之中。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伟大。

张仲景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医学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将医者仁心传承下去。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那关于张仲景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仲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的故事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饺子,所以叫饺耳。

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在河边上,张仲景看到了很多难民冻得手脚生疮,心存不忍。

在回到家乡之后,虽然他也一直在挂诊,但是心里还是纪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之后,他发明了饺耳,可以去除湿气,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饺耳最主要的就是里面的材料,是一些御寒的药物,他把这些东西在锅里面一直煮、捣烂,然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将面皮煮熟。

凡是吃了饺耳的人都会觉得体内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再也不会将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一生行医,但是医者不自医,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尽头。

百姓们都纪念他,他以前在长沙做官的那些朋友也来看望。

他对别人说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从南阳往长沙走,在什么地方绳子断了,就把我安葬在哪里。

然后人们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发饺耳汤的地方,突然绳子断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把他在这里安葬,然后饺耳就成了人们纪念张仲景的一种方式,虽然后世不再提及,但是张仲景确是饺子的第一创始人。

张仲景治好友的故事张仲景有个朋友叫做宁远,有一次张仲景见到他之后,发现他的面色暗沉,给他细细诊治之后,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活头了。

但是六个月之后,宁远没有死,他遇到了一个医术高明的老道,张仲景自愧不如,于是千里迢迢去求学。

张仲景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他的叔父叫张伯祖,是一个名医。

张仲景没事就去跟叔父云游给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经过叔父的指导,他医术提升的很快。

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做宁远,有一天,宁远去找张仲景玩。

无意中,张仲景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太正常,于是给他把把脉,惊觉脉象有异。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引言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后世医学界影响深远。

除了他的医学成就之外,张仲景的生平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张仲景的经典故事,以展示他的智慧和胆识。

故事1:亡羊补牢有一天,张仲景正在展示他的医术,一位村民赶来求助,他的羊群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不断发烧且咳嗽。

其他医生都束手无策,只有张仲景愿意帮助他们。

张仲景仔细观察了这些羊,发现它们食欲不振,并且鼻子有流涕。

他立刻得出结论:这些羊得了一个名为“风寒感冒”的疾病。

张仲景立刻动手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中药,用来治疗这些羊的病情。

不久后,这些羊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它们恢复了食欲并且停止咳嗽发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应该等待,而是应该立即行动解决问题。

故事2:断臂救母张仲景小时候,他的母亲得了重病,热得高烧不退。

当时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宣布母亲的病无法治愈。

然而,张仲景不甘心看到母亲就这样离世,他决定亲自动手治疗母亲的病情。

在当时,治疗高烧的方法是通过让患者热得更厉害,以期能祛除病毒。

然而,张仲景想到了一个不同的方法。

他认为高热可能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受损,尤其是大脑。

于是张仲景决定采取一种冒险的行动。

他用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用血液新鲜的创伤愉快地敷在了母亲的额头上。

这个行动令人震惊,但最终却带来了奇迹。

张仲景的母亲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她康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冒险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我们不能被传统的做法所束缚,而是应该敢于挑战常规。

故事3:医术比武张仲景以他的医术闻名于世,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皇宫。

有一次,皇帝听说了他的医术,决定与他比武。

皇帝让医生们给一名病重的宫廷侍女治疗,他们将在三天后评估结果。

三天后,所有的医生都争相自吹自擂,声称自己的治疗方法是最有效的。

然而,张仲景却没有说什么,他默默地进入了侍女的房间,仔细观察了她的病情。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的故事一直历代医学家的医治原方,甚至影响到了其他东南亚地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张仲景的经典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说饺子是张仲景第一个做的,在建安年间,张仲景在湖南长沙做官,在一年冬天,他告老还乡,在路上看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寒冷他们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张仲景一直挂念着那些可怜的人,后来研制除了“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告老还乡后每天有许多人来求医,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想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张仲景的医者父母心还是很难受。

他每天都研究可以御寒的食疗,终于成功了。

他叫自己的徒弟在南阳的一个空地上搭了一个棚子,然后专门给穷人治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也来了。

张仲景叫人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羊肉熟了之后就捞出来剁碎,然后用面皮包起来,然后将其下锅,再用原汤煮熟,分给那些穷人喝。

穷人们喝了汤之后,浑身就热和起来,他的这个“祛寒娇耳汤”也被人流传下来。

据说“坐堂医生”也是因为张仲景才流传起来的。

以前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在处理完公务后,便在自己的后堂给前来看病的老百姓诊治,后来人越来越多,他就索性在大堂上为人诊治,他的举动被人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所以将坐在药店里为人治病的医生成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的简介张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稳坚定,能够吃苦耐劳,他常常看医书到天亮,然后白天接着坐诊。

他提倡行医者应该终身学习,因为当时有很多医生就只倚靠前人总结出来的医学经典,不思进取,不会辩证的发展自己的医学观点。

他知道这样对于医学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在《伤寒杂病论》的序文里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

然后好学是次之,最后是博览群书,强行记忆的人。

”张仲景用孔子的话证明,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张仲景不是天才之列。

没有天才能么办呢,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学苦练了呗,勤能补拙嘛。

他还在书中写出,学习是要从小就培养的,只有一直爱好医学,并且按照孔子的话学无止境,就一定可以有建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生平及传说《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卒年份不确。

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刻苦钻研,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

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一·生卒年代尽管医名遐迩,然令研究者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仲景生平,竟然在汉书及其后之正史中并无片言只语之记载!其名字首见于王叔和《脉经》序,曰:“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此乃有关仲景之最早文字记录。

因而其生卒年份及其生平事迹等,无据认证。

洪贯之认为<1>,仲景约生活于汉桓帝纪元(公元147年)以后至建安末年(公元219年)以前。

薛凝蒿认为<2>,仲景约生于公元142年~145年,卒于210年。

宋向元则认为<3>,仲景生于公元148年~152年间,卒于211年~219年间。

而尚启东等却考证为<4>:仲景生于公元153(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卒于202年(建安7年)。

杜氏据《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及《针灸甲乙经》序,考证推论仲景诞生于公元151年,可能卒于公元220年<5>。

以上各家结论不同,是研究者所采用的依据不一。

当各种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其结论自然不相一致。

大要而言,推论仲景生卒年份所据之资料,不外有以下几种:1.《伤寒杂病论》自序;2.《针灸甲乙经》序;3.《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4.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5.《后汉书》、《三国志》等东汉末年相关史料。

尽管结论不同,但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事实,完全可以认定。

二·籍贯考证关于仲景之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

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

”《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

”按《后汉书》所记,荆州剌史部郡七: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

棘阳、涅阳等地,皆南阳郡所辖。

棘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一说今湖北枣阳县),因其地处棘水之阳而名。

涅阳则因位于涅水(今赵河)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

南阳,作为古地区名,所指有三,其一即为今河南省西南部,战国时分属楚、韩,地居古代中原的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

作为郡治,初设于战国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

1981年底,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河南南阳市举行,与会研究者宣读论文,确认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三·师承传授1·师承伯祖仲景师承,始见于唐·甘伯宗《名医录》。

然此书约于南宋时期失传,其有关仲景的记录见于林亿等《校正伤寒论·序》中,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曰:仲景“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

”而有关张伯祖的记录,则见于张杲之《医说》,谓:“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沈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

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

”2·授术卫杜据宋·张杲《医说》所记,仲景弟子有杜度与卫汛(一说卫泛) 2人。

“杜度,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

”“卫汛,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书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经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当代。

”而余嘉锡在《注解伤寒论》书名下案云:“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受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

“(《四库提要辨证》卷宗12子部)。

据此可知,仲景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传业于杜度与卫汛,而王叔和是否为其弟子,无确切史料可证。

3·著述大略据有关史料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始载于唐·魏征《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始载于唐·魏征《隋书·经籍志》《张仲景口齿论》:始载于北宋·王尧臣《崇文书目》《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始载于唐·魏征《隋书·经籍志》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之单行本,未必是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外另有所述。

四·事迹传说1·官守长沙仲景曾为长沙太守之说,见于北宋林亿等校定《伤寒论·序》注:“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此前并无相似文字记载。

《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为其立传,即如王叔和、皇甫谧等晋唐医家,在论及张仲景时,都未提及此事。

其为长沙太守之说,肇始于《名医录》,其后日盛,诸如《医说》、李濂《医史》、《历代名医蒙求》、《南阳府志》、《长沙府志》、《襄阳府志》、《邓州府志》等,均有其为长沙太守的记载。

由于无确切史料为证,太守之说一直存疑待考,后世有崇仰者力图求证之。

陆九芝《补后汉书张机传》曰:“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

”黄竹斋则谓:“《襄阳府志》、丁佑祜《历代名医传》谓考《后汉书》、《三国志》,自孙坚为长沙太守,后灵、献之间无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云云。

今考《灵帝记》,自孙坚为长少太守在中平4年,上距建宁纪元18年,盖仲景为长沙太守在建宁年间。

”《后汉书》所记长沙太守有南阳张羡一人,郭象升即据训诂学原理,推论张机即张羡,曰:“仲景有羡、机二名,于义允协。

机则与景义不相切符”(《张仲景事迹姓名考》)。

1981年,在南阳医圣祠发现一块古墓碑,碑座后方有隶书“咸和五年”四字。

查“咸和”为晋成帝年号,“五年”为公元330年。

据耿鉴庭研究员鉴定,认为“碑座之字确为晋刻,然偏于一旁,当是昔日石工试刀所镌,此事在西安碑林中不乏其例。

碑的勒石则较晚。

”碑正中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虽基本为楷书,但仍存隶意。

从所刻配画来看,即距张仲景逝世不太长久。

此碑的发现,似乎为“仲景守长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据《后汉书》,东汉守长沙者有:刘兴建、郅辉、张禁、杭徐、度尚、孙坚、张羡、苏代、韩玄、廖立、濮阳逸、中尉马俊、功曹、桓阶、吕岱、古初、刘嚣、王阜等,并无张机之名。

高等中医药教学参考丛书《中国医学史》针对郭象升之说,认为张机和张羡并非一人。

张羡死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其子张怿继任,同年即为刘表所并。

而仲景自序有“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之语,则著书应在建安七、八年间,故羡、机并非一人二名。

同时,亦认为黄竹斋之说乃推测之言,云:“倘若仲景在建宁年间做长沙太守,不惟与王仲宣见面成为不可能,而且还有许多地方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对仲景守长沙一事基本持否定态度。

晋碑之发现,似为力证。

但其时仅距仲景辞世百余年,而有医圣之号,亦难令人信服。

考诸文献,晋唐时期,诸家言仲景者,皆未称其为圣人。

晋时皇甫士安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陶隐居曰:“惟张仲景一部,最为群方之祖。

”其推崇景仰之意,跃然纸上,然并无医圣之称。

魏晋间人多以元化、仲景并称,若独尊仲景为圣,则于情理难合。

成无己曾云:惟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特为枢要。

参今法古,不越毫末,乃大圣之所作也。

刘河间云:仲景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焉。

由此可知,仲景誉称医圣,始传于宋金时期,故墓碑所记,尚不足为凭。

尽管争论不休,但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影响甚大,流传很广。

孙鼎宜《仲景传略》曰:“今长沙城北有公祠,民岁以祀焉。

湘潭俗以正月十八日为仲景生日,群然举酒作乐乐神。

”其祠于民国时期(1938年)毁于兵火。

传说其为长沙太守时,每逢旧历初一、十五,即停办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诊病,称为“坐堂”,故至今仍称药堂应诊之医生为“坐堂先生”。

后世尊称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皆源于太守之说。

2·相交何颙《后汉书·党锢列传·何顒传》云:“何顒,字伯求,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操以是嘉之。

尝称颖川荀,王佐之器”。

仲景与其相交一事,始见于《何颙别传》。

《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卒如其言。

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深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两条记载内容不符,然可测知,其与何颙相识之事,当非空穴来风。

3·望色仲宣有关仲景医术卓绝之传说甚多,《抱朴子》内篇云: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说明仲景于外治法亦有颇高造诣。

后世章太炎评曰:“其绝技乃与元化相类,而法不传,魏晋间人多以元化、仲景并称,其术之工相似也。

”然最著名者,当属与王仲宣诊病一事,见于多种文献。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

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

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

此……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据史书记载,王仲宣死于建安22年(公元217年)正月24日,时年41岁。

其年轻时曾避乱荆州,依附刺史刘表。

据《甲乙经》所记推论,则两人见面时当是在建安2年(公元197年)左右。

建安2年,仲宣时年21岁,与其避难时期相符,而南阳隶属荆州,因此,仲景在此时期与仲宣见面有其可能性。

除《甲乙经序》外,《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亦记载:“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不成,后年三十当眉落。

仲宣以贳长以远,不治也。

后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

其精如此。

”然其所记者,与仲宣生平不符,难以解释。

许光歧考证认为<6>,王仲宣死于随曹操征吴的军事旅程中,当时正值是岁大疫,加之王氏体质素弱,因而死于疾疫的可能性较大,故与薛凝蒿一致认为,仲景为其诊病一事不实,应予扬弃。

就上述记载而论,我们可以判断,仲景与王仲宣相识并予诊治这一事实,似可肯定。

盖皇甫氏之序所作时间,离仲景及仲宣辞世之日,仅相距40年左右,以其治学之严谨态度,似不可能杜撰虚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