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隋唐宋元时期文化史知识梳理

七下隋唐宋元时期文化史知识梳理
七下隋唐宋元时期文化史知识梳理

七下隋唐宋元时期文化史知识梳理

一、科学技术

1、建筑:

(1)隋唐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代表建筑: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长安城(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恢弘,富丽堂皇。

2、印刷术: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发展: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传播及意义: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了约400年。

“药王”──孙思邈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著作《千金方》。

4、指南针和火药:

(1)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且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为欧洲国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2)火药:最早由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朝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出现了突火枪、火箭、火炮等火药武器。

(3)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5、天文历法:

(1)“十二气历”: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创制。它是当时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800多年后,英国才出现相似的历法。另外,沈括还预言石油在未来“必大行于世”。石油这一名称,就是他开始使用的。

(2)《授时历》: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编制。它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郭守敬还主持开凿大运河的一端──通惠河。

1、唐诗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李白,人称“诗仙”,他的诗特点: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人称“诗圣”,诗被称作“诗史”。他的诗特点: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艺术技巧高超。代表作“三吏”、“三别”。白居易,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他的诗特点: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等。

2、宋词

(1)词,唐朝已出现,宋朝时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2)杰出词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词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她的词特点: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辛弃疾,南宋词人。他把豪放风格的词加以发扬光大,词中经常倾吐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

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在当时称为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最出色代表作《窦娥冤》等。

三、艺术

(1)唐朝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在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他的字特点;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2)宋朝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著名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3)元朝赵孟頫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2、绘画

(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艺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名作《送子天王图》等。另有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著名代表: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2)宋朝张择端,北宋画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3)元朝赵孟頫,元朝著名画家。当时人称他的画属“神品”。

3、音乐和舞蹈

唐朝著名的歌舞大曲有唐初的《秦王破阵乐》和盛唐的《霓裳羽衣曲》等。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3课 盛唐气象 知识点整理 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整理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________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_和________。 2.手工业: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商业:都城________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________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4.________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________两族的友好关系。 5.唐太宗实行________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_”。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6.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7.唐诗: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________多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书法绘画: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和欧阳询。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________、吴道子等。 答案: 一、 1.垦田曲辕犁筒车 2. 唐三彩 3. 长安国际性 二、 4. 唐蕃和亲汉藏 5. 开明天可汗 三、 6.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四、 7. 唐朝50 000 李白杜甫白居易 8. 颜真卿阎立本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遣唐使(官方交往) ①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目的),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②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③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民间交往) ①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6 次东渡日本)。 ②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三、玄奘西行(向西)(民间交往) ①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 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 ②著作:《大唐西域记》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宋朝的对外关系: 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闻名世界大商港。 ②宋代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中国商船可通往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远达半岛(波斯湾)和岸,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五六十个。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海关),加以管理。 、元朝的对外关系: ①陆路: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元代陆路 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②海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发展,并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使得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 进入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140多个。 ③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 币、驿站制度等输入西方,西方药物、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元朝在中央设置了、 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1、郑和下西洋的: ①目的: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②经过: 从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满载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 及大量金银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③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 之间的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①元未明初,时人称日本为。②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时称。 ③戚继光抗倭经过: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 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④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和爱国主义者。 3、明清的对外关系:①末期,荷兰侵占台湾。②收复台湾:年,被荷兰殖民 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 4、清朝的闭关锁国: ①原因:A.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B.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 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表现:A.顺治时,颁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B.台湾设立行政键之后,宁波、漳州为对 外通商口岸,但严格限制进口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C.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③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

第21课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21课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张丽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李春和赵州桥,孙思邈和《千金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通过让学生列举隋唐名列世界前茅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州桥文物图的观察思考,归纳其建筑特点; 通过对比雕版印刷与手抄笔录的优缺点,渗透历史比较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赵州桥反映我国古代桥梁修建的高超水平,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后人阅古奋今的报国情感。 通过隋唐科学技术成就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精巧的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教学难点:内容多 板书设计: 一、设计精巧的赵州桥:李春 二、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三、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导入新课: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讲授新课 一、设计精巧的赵州桥: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赵州桥 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原名安济桥,它的所在地属赵县,即今河北赵县,因此人们称它为赵州桥。请同学们把赵州桥与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玉带桥相比,它们在外观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李春这样设计赵州桥有什么好处?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并回答) 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 具体描述桥的规模、形状和特点。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指出:它是石拱桥中最先进的一种。赵州桥轻盈,匀称。栏板雕龙古朴苍劲,若飞若动。后人经常用雨后初晴的长虹、初出云霄的新月来形容它的秀美。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出示材料: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在它之前的石拱桥已不复存在了,而它能承载1300多年的南来北往车马行人的重负,抗击了无数次洪水、战火以至8次地震。 思考:(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2)“在它之前的石拱桥已不复存在了”,说明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重要价值?(学生议论、思考、回答)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但是,造桥工匠李春的名字却长期湮没无闻,只是在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历史速记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北周。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编订户籍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统一南北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605开始,历时六年(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自北向 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吏选拔有上层贵族垄断,选官只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确立。 4、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 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 侈无度。起义军首先在山东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2、李世民的治国思想:他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魏征是有名的谏臣,李世民把魏征比作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 5.李世民改革的措施: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决策程序、制定 法律、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重要的 科目、注重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军事: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李世民发兵反击,击败东西突厥。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 观之治”。 7.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打击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第八节隋唐时期化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诗歌的黄金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化和吸收外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教学过程 一、隋唐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化政策,为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族在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化上得以吸收外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化。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②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④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课时达标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 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2.(郑州质检)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解析:选D 通过“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门阀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3.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解析:选B 秦朝以法为教,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受到统治者、国家政治团体实力对比、统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故B项正确,C项错误;儒家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隋唐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 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2020届二轮: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专题卷)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 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2)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 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 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5)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6)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4.(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6)“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5.(2019福建三明二模,26)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6.(2019安徽合肥三模,2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7.(2019广东江门一模,25)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8.(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2019山东青岛一模,26)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以为常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 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精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2.下面是马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3.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是有着典型唐朝风格的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最能说明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六次东渡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七下西洋 4.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这副对联描述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隋炀帝巡游江都 ★6.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开元通宝受和同开珎的影响 7.1 300多年前,天竺的戒日王举行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担任主讲的是一位来自唐朝的佛学大师。这位佛学大师可能是( ) A.僧一行 B.鉴真 C.玄奘 D.戒贤 8.中印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9.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二、材料分析题 10.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2)鉴真(图2)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他对日本有何贡献?

各朝代的科技文化

各朝代的科技文化 一、汉朝科技文化 1、张衡:(1)对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2)地动仪:遥测地震方向。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3、华佗:麻沸散。 4、《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 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 2、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范缜《神灭论》。 4、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 5、三大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三、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1、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现存最早,唐868年的《金刚经》。 2、火药:唐朝中期有了火药配方,唐末用于军事。 3、唐朝接触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大衍历》。测定了本初子午线的长度。 4、孙思邈《千金方》,“药王”。 5、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6、敦煌莫高窟: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7、赵州桥:李春,石拱桥。 四、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 1、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2、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成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的杰作,描写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在河南,汴梁、东京)的繁荣景象 5、元初,郭守敬主持编定了《授时历》 6、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五、明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1、民主思想萌芽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成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徐光启,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著作《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 3、宋应星《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四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 六、清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1、清乾隆年间组织编写了《四库全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共收录典籍3000多种。 2、清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是“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的兰竹图尤为有名。 3、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2018届二轮: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专题卷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段测)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解析:选B。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门阀士族,“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 2.(2017·南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解析:选D。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3.(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测)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解析:选B。“遵儒者之教”与“修身”“养德”说明儒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力,故A 项错误;王租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均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延续性发展,并未走向断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未体现佛儒道三教并行,故D 项错误。 4.(2017·武汉三模)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东胜区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遣唐使(官方交往) ①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目的),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 ②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③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间交往) ①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6次东渡日本)。 ②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民间交往) ①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 (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 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 游学。 ②著作:《大唐西域记》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1、宋朝的对外关系: 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是闻名世界大商港。 ②宋代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中国商船可通往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远达 半岛(波斯湾)和 岸,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五六十个。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海关),加以管理。 2 ①陆路: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元代陆路 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 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 进入 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140多个。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 币、驿站制度等输入西方,西方药物、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元朝在中央设置了 、 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1: ①目的: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和 ,“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 ②经过: 从 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满载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及大量金银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 ③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与 之间的 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①元未明初,时人称日本为 。 ②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时称 。 ③戚继光抗倭经过: 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 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④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 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 和爱国主义者。 3、明清的对外关系:① 末期,荷兰侵占台湾。② 收复台湾: 年,被荷兰殖民 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 4 ①原因:A.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B.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 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表现:A.顺治时,颁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B.台湾设立行政键之后,宁波、漳州为对 唐朝对外 关系 宋元 时期 对外 关系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外 关系

高考真题选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2012·福建文综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 4.(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七下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 隋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 ⑶概况:①三点: ②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③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⑷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 ⑸影响 | 3.科举制 ⑵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 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4. 1. 2. ⑴ 名臣:镜子) 谋杜断) ⑵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政治上: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3) 贡献|措施的作用: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 女皇武则天 ⑴统治措施:①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⑵作用: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⑵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的表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 ⑴背景|原因:①唐玄宗后期,朝政日益腐败(根本原因) 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⑵时间 :755年——763 (3)影响:① 2、黄巢起义 ⑵结果: 3、五代十国: ⑴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称“五代十国”。 ⑵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 总结 1.隋朝繁荣的史实:1)统一天下;2)经济繁荣;3)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唐朝繁荣与开放的史实: 1)经济繁荣的史实:①农业发达:改进曲辕犁、发明筒车 ②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 商业: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2)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被尊为“天可 汗” 3)开放的社会风气 4)文化发达的史实: ①诗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②书法:颜真卿和欧阳询 ③绘画:阎立本和吴道子 5)对外友好活跃的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6)治世、盛世局面: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2020届 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专题卷)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 晋、隋唐、宋元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成都模拟)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B.皇权相对孱弱 C.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 解析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学知识,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出现母后、外戚等专权的根源在于皇权的加强,权力过于集中,与皇帝是否励精图治无关,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但不利于国家统一,导致政局动荡,所以与士族的品行高洁无关,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手段,没有体现其先进性,排除D 项。 答案 B 2.(2019·遂宁三模)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C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解析 寒人地位的提升便于皇帝控制,为皇权服务,故选B 项;寒人地位的提升冲击了门阀士族政治,排除A 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下移,排除C 项;材料体现了对寒人群体的任命,未提及监察制度,排除D 项。 答案 B 3.(2019·银川三模)《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 .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 .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 .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 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故选D 项;材料体现了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排除B 项;材料强调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不是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农书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排除A 、C 两项。 答案 D 4.(2019·合肥三模)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图一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图(采桑图)图二 砖画: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A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