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上的物理学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研究性课题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上的物理学

摘要:以下将从鸡蛋的构造入手,从内到外,一一“解剖”鸡蛋,仔细研究鸡蛋外壳的薄壳结构,以及鸡蛋内部物质影响其竖立等关于物理方面的问题,揭开鸡蛋身上“鲜为人知”的秘密!关键词:鸡蛋物理实验中学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提高科学素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应掌握物理知识、实验技能,了解物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而且还应具有物理学习甚至研究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学过科学以后,你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这才是科学学习的真谛。新课程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物理兴趣的权宜之策,而是对物理本真的追求。我们从鸡蛋的构造入手,同时进行了几个与鸡蛋有关的实验,增强了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鸡蛋的构造

鸡蛋主要可分为三部分:蛋壳、蛋白及蛋黄。(一)蛋壳:完整的蛋壳呈椭圆形,约占全蛋体积的11%~%。蛋壳又可分为壳上膜、壳下皮、气室。(二)蛋白:蛋白是壳下皮内半流动的胶状物质,体积约占全蛋的57%~-%。蛋白中约含蛋白质12%,主要是卵白蛋白。蛋白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和钙、磷、铁等物质。(三)蛋黄:蛋黄多居于蛋白的中央,由系

带悬于两极。蛋黄体积约全蛋的30%~32%,主要组成物质为卵黄磷蛋白,另外脂肪含量为%,脂肪多属于磷脂类中一的卵磷脂。对人类的营养方面,蛋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且含有较高的铁、磷、硫和钙等矿物质。蛋黄内有胚珠。

二、几项神奇的实验

(一)捏不碎的鸡蛋在多次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都进行了捏鸡蛋的实验,但结果却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把鸡蛋捏破。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捏不破捏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是由于鸡蛋的特殊结构——薄壳结构——所决定的。正因为是它,鸡蛋就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薄壳结构就是曲面的薄壁结构,按曲面生成的形式分为筒壳、圆顶薄壳、双曲扁壳和双曲抛物面壳等。壳体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同时又能将承重与围护两种功能融合为一。这在建筑工程中很常见,实际工程中还可利用对空间曲面的切削与组合,形成造型奇特新颖且能适应各种平面的建筑,但较为费工和费模板。

鸡蛋的外形就是集中中的圆顶薄壳。圆顶薄壳是正高斯曲率的旋转曲面壳,由壳面与支座环组成,壳面厚度做得很薄,一般为曲率半径的1/600,跨度可以很大。支座环对圆顶壳起箍的作用,并通过它将整个薄壳搁置在支承构件上。因薄壳结构容易制作,稳定性好,容易适应建筑功能和造型需要,所以应用较为广泛。世界上也有许多建筑都是应用薄壳结构建造的,意大利佛罗伦

萨主教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我国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都是运用了薄壳结构。

悉尼歌剧院

佛罗伦萨主教堂

(二)竖鸡蛋在日常生活中,鸡蛋总是不能竖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鸡蛋是可以竖起来的。任何物体都是有重心的,把一个物体安放在地面上,它跟地面接触的面叫做底面。从物体的重心向地面引一条垂线,如果穿过底面,它就不会倒。萨斜塔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倒,就是这个缘故。从物体的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其实就是表示地心引力的那条想像的绳子。那条想像的绳子一股劲儿地把物体往下拉,可是有底面支撑着,物体就能够稳住不动。要是那条想像的绳子越出了底面的范围,物体就被它给拉倒了,也可以这样解释,因为它的底面不能支撑它的重心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它不得不转动一下,另外找一个底面来支撑。有的物体一碰就倒,因为一碰,它的重心就稍稍偏过一点儿,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就越出了底面的范围,它就让地心引力给拉倒了。一块砖直立着很容易被推倒,平放着,它就十分稳定了。因为砖在平放着的时候,底面最大,重心最低,由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很不容易越出底面的范围。所以竖鸡蛋只要三个条件:底面大、重心低、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指向地心。但是鸡蛋的结构很特殊,它里面有蛋白有蛋黄,蛋黄的密度小于蛋白的密度,所

以任凭你把鸡蛋颠来倒去,蛋黄总是稍稍偏在上方,鸡蛋的重心因而稍向下移动。我们

把鸡蛋在桌面上扶直了,要是它那两个顶端的连结线恰好跟桌面垂直,它的重心又恰好静止在这条连结线上,我们尽管放手,鸡蛋一定竖直不倒。这样的巧合,当然更难办到了。最终在小组成员长达近一小时的时间,终于把鸡蛋竖起来了。(三)瓦碎蛋全杂技表演过程中,进场会有肚上砸石、头顶开砖等绝活亮相,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是不是只有练过硬气功的人才能完成这些表演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理。在桌子上摊一块海绵,在海绵上放4个鸡蛋,在鸡蛋上再放一块海绵,海绵上放一块木板,在木板上摞三四块砖,再在砖上放一块瓦片。用锤子猛地敲击瓦片,瓦片被击碎,而下面的鸡蛋却安然无恙。这个实验与杂技中的肚上砸石、头顶开砖等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锤子与瓦片的接触时间较短、面积较小,破坏力主要集中在瓦片上,而向下传递后鸡蛋受力时间较长、面积较大,所以失去破坏性。(四)惯性实验如图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把鸡蛋放在塑料片上。用塑料尺猛弹塑料片,塑料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力飞走,而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受力,保持惯性而静止,在重力作用下而落入杯中。在此实验中,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并不是不受力,而是所受的力相对很小,可忽略不记。

(五)浮力实验如图所示,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沉入水底;若放入事先配好的盐水中,鸡蛋会浮在水面;如果配制合适的盐水,鸡蛋会悬浮在水中。也可以用鸡蛋制作浮沉子。把鸡蛋放入清水中,用长颈漏斗将少量浓度较高的盐酸

注入容器底部,蛋壳中的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附着在蛋壳上,鸡蛋所受的浮力增大,鸡蛋上浮;上浮后气体放出,浮力减小,鸡蛋下沉,如此反复。这类实验是利用鸡蛋的密度与水接近的特性。经测量新鲜鸡蛋的密度在1108×103kgPm3~1109×103kgPm3之间,因此用鸡蛋较容易做这类实验。

(六)瓶吞蛋实验瓶吞蛋是一个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生动实验。如图所示,找一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点燃蘸了酒精的棉花,投入瓶中,把剥了壳的熟鸡蛋封在瓶口,瓶内的火熄

灭,温度降低,气压减小,由于瓶内外的压强差把鸡蛋压入瓶中。如果使瓶倒置,并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可以使吞入瓶内的蛋再吐出来。开始看到这一描述,我们感觉不可思议,鸡蛋硬硬的,怎么会钻进口比鸡蛋小的瓶子呢事实确实如此。不做不知道,一做真奇妙!

(七)鸡蛋砸墙鸡蛋那么脆弱,平时需要细心保护才不破。用鸡蛋去砸用布做的墙能行吗演示时让两名成员拉住布的四角,让其他的学生拿鸡蛋用力向墙上砸。由于鸡蛋的特殊结构,布与鸡蛋的接触面积较大,又加上布是悬着的,蛋与布的接触时间被拉长,根据冲量的知识,鸡蛋不会破。在实验时,我们开始不敢用力,怕鸡蛋被扔烂。当我们发现用全力扔而鸡蛋仍不破时,都感到不可思议。在演示时,布的下面两个角要向上提起,形成一个皱折,防止鸡蛋从布上落到地上而摔碎。通过实验,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操作更谨慎。

三、结论:结论:

鸡蛋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生活中的许多其他物质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就可以开发出很多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领略了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物理学习起了促进作用。此外,进行此次研究就本身而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鸡蛋中的物理学问

鸡蛋中的物理学问 鸡蛋是餐桌上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深受人们喜爱。你知道小小鸡蛋中藏有多少物理学问吗? 一、扩散现象 把新鲜的鸡蛋外壳打开时,可以看到蛋黄完整饱满,蛋清粘稠透明。把放久了的鸡蛋外壳打开时,却是蛋黄松散,蛋清混浊,俗称“散黄”。鸡蛋“散黄”是蛋清与蛋黄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众所周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蛋清和蛋黄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时彼此进入了对方。鸡蛋存放时间越长“散黄”越严重。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夏天的鸡蛋比冬天的鸡蛋易发生“散黄”。若“散黄”不严重,无异味,高温煎煮后仍可食用。若细菌滋生,蛋白质已变性就不能吃了。 新鲜的鸡蛋泡在盐水中,几周后蛋清和蛋黄都变咸了;将鸡蛋浸在卤汁中慢火煮炖,调料的香气会逐渐渗入鸡蛋中。这些都是分子的扩散现象。 二、蒸发吸热 刚煮熟的鸡蛋从水中捞出时,蛋壳上湿漉漉的,握在手里有点烫,但还可以忍受。可是过一会,当蛋壳上的水变干后,握在手里却感觉更烫了。鸡蛋刚从热水中捞出时,蛋内不断向蛋壳传递热量,由于蛋壳上附着一层水,水在蒸发

时吸收热量,使蛋壳的温度不升。当水蒸发殆尽,蛋壳的温度就会快速升高,这时握在手里就会感觉更烫了。 饮食店做大饼的师傅,在把生大饼贴到炉膛内壁之前,总是把手往冷水里浸一下,然后再托着大饼伸进炉里。正是手上的水蒸发吸热,保护了他的皮肤不被烫伤。从刚出锅的笼屉中捡馒头时,手上沾点凉水就不会感觉烫,也是手上的水蒸发吸热延缓了热量从馒头到手的传递时间。 三、液化放热 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鸡蛋原本是干燥的,但是过一会蛋壳上就会有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生成。这是由于刚拿出的鸡蛋温度低于室温,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蛋壳上遇冷放热液化,液化后的小水珠依附在蛋壳上,就好像鸡蛋出汗似的。 鸡蛋从冰箱中取出后就不要再放回去,因为水蒸气在蛋壳上液化成小水珠后细菌也会借此繁生。如果再放回冰箱,细菌不仅会侵入鸡蛋,还会蔓延到冰箱里其它食物上。烹任时要算好使用数量,随用随拿。 四、热胀冷缩 刚煮熟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容易剥壳。这是为什么呢?一般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滚烫的鸡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先遇冷收缩,而蛋白仍保持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浸泡一会,蛋白逐渐降温开始收缩。蛋

与鸡蛋有关的物理小实验

与鸡蛋有关的物理小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本文介绍一组与日常生活中的鸡蛋有关的物理实验。 一、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上来剥落比不放入冷水中直接剥要容易多。 分析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向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蛋壳和蛋白相比主要蛋壳在收缩、冷却过程中,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容易造成蛋白蛋有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二、液体蒸发吸热 实验把刚煮熟的鸡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烫。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开始时,水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蒸发完了。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三、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如图1所示,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

铺上一层沙千。点燃一团浸过酒糟的棉花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存入了瓶肚中 分析浸过酒精的棉花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空气被排出。同时棉花燃烧也消耗了部分空气。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熟鸡蛋被压入瓶内。 四、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如图2(a),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水,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鸡蛋却缓缓上浮,如图2(b)。 分析物体的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鸡蛋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鸡蛋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五、惯性现象 如图3,用手指突然弹击硬纸片,鸡蛋却不会随纸片一起飞出。 分析硬纸片虽然被弹出去,但鸡蛋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地震中的物理知识 从地理学上来说,地球是一个大球体,由外至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由一层层各种固体岩石构成的,地震就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时,地壳前后上下振动,形成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从力学的角度讲,其实就是地壳各板块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板块的形状。 ?机械波的知识(这个是高中内容了),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地震中地壳振动,也会产生声波。由于频率比较低,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有些动物可以听到,所以大家见到地震前有些动物有反常行为。 ?s=vt。给定横波、纵波速度,给定横波、纵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可以算出震源深度。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找的好辛苦啊)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究审批书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指导教师:袁凤龙 课题组长:李智超 组员:白月池黄奕睿魏冰洋

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课题组长:李智超组员:白月池黄奕睿魏冰洋 【中文摘要】鸡蛋又名鸡卵、鸡子,是母鸡所产的卵。其外有一层硬壳,内则有气室、卵白及卵黄部分。富含胆固醇,营养丰富,一个鸡蛋重约50克,含蛋白质7克。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为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以上,营养价值很高,是人类常食用的食物之一。鸡蛋是人们非常熟悉且取材容易的食品,也是不可多得的低成本实验材料。根据鸡蛋的物理特征,笔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用鸡蛋做的趣味物理实验,诸如用鸡蛋做成的“不倒翁”、“悬浮鱼”、“冰冻蛋”等教具,用鸡蛋进行的“高空落蛋”、“鸡蛋撞窗帘”、“轻功踩蛋”等实验。 杠杆轻撬,一个世界从此转动;王冠前底,一条定力浮出水面;苹果落地,人类飞向太空;蝴蝶振羽,风云为之色变;三棱镜中折射出彩虹;大荒原上升腾起蘑菇烟尘。物理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大大小小各个角落,无时无刻都有物理的身影。可以说物理主导着我们的生活。 吉尼斯世界记录里也有不少人做过关于鸡蛋的挑战。2010年10月24日。莱芜市钢城区的赵文起1.87米铁筷夹鸡蛋,向吉尼斯纪录挑战。2011年1月11日:一德国人手握一枚生鸡蛋同时击碎了3摞24块砖,打破了此前14块砖的握鸡蛋破砖纪录。还有在铅笔尖上立生鸡蛋,到底鸡蛋有多么神奇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研究吧。 鸡蛋是人们非常熟悉且取材容易的食品,也是不可多得的低成本实验材料。根据鸡蛋的物理特征,笔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用鸡蛋做的趣味物理实验,诸如用鸡蛋做成的“不倒翁”、“悬浮鱼”、“冰冻蛋”等教具,用鸡蛋进行的“高空落蛋”、“鸡蛋撞窗帘”、“轻功踩蛋”等实验。 【鸡蛋的构造】鸡蛋主要可分 为三部分:蛋壳、蛋白及蛋黄。 (一)蛋壳:完整的蛋壳呈椭圆形, 约占全蛋体积的11%~11.5%。蛋壳 又可分为壳上膜、壳下皮、气室。 (二)蛋白: 蛋白是壳下皮内半流 动的胶状物质,体积约占全蛋的 57%~-58.5%。蛋白中约含蛋白质 12%,主要是卵白蛋白。蛋白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和钙、磷、铁等物质。(三)蛋黄: 蛋黄多居于蛋白的中央,由系带悬于两极。蛋黄体积约占全蛋的30%~32%,主要组成物质为卵黄磷蛋白,另外脂肪含量为28.2%,脂肪多属于磷脂类中的卵磷脂。对人类的营养方面,蛋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且含有较高的铁、磷、硫和钙等矿物质。蛋黄内有胚珠。 1.液体蒸发吸热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

厨房中的物理学

厨房中的物理学 小组成员:李萍 康玉志 徐怀玉 马朝阳

目录 前言 (1) 1、厨房中的物理应用 (2) 1.1 厨房中的炊具 (2) 1.1.1勺子 (2) 1.1.2筷子 (2) 1.2 常用的炊具 (3) 1.2.1“看”刀 (3) 1.2.2 磨刀 (4) 1.2.3 奇妙的保温瓶 (4) 1.2.4 会“唱歌”的保温瓶 (4) 1.2.5“与世隔绝” (4) 1.2.6“脆弱”的砂锅 (5) 1.2.7 “会发功的砂锅” (5) 2、厨房中的物理现象 (5) 2.1 热现象 (5) 2.1.1“骨肉分离” (6) 2.1.2 热汤中的“金钟罩” (6) 2.1.3“怕汤”的杯子 (6) 薄杯厚杯“谁怕烫” (7)

玻璃杯不破的秘密 (7) 2.1.4冻肉解冻 (8) 2.1.5 水管“出汗” (8) 2.1.6煮食物是不是火越旺越快 (9) 2.1.7 “喷云吐雾” (9) 2.1.8锅里的另类声音 (9) 2.1.9油水“较量” (12) 2.2电现象 (10) 2.2.1 神奇的微波炉 (10) 2.2.2 电磁炉 (10) 2.2.3 抽油烟机 (11) 2.3光现象 (12) 2.3.1 神奇的泡泡 (12) 2.3.2 七彩泡泡 (12) 2.3.3 “秀色可餐” (13) 2.4力现象 (13) 2.4.1 魔法吸盘 (13) 2.4.2“吸心大法” (13)

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物理”随处可见,例如: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树叶为什么是绿的,灯泡为什么么会发光,烧开水时为什么壶口会有“白气”等等。下面由我们带领大家去看一下厨房中所蕴含的物理现象吧! 《厨房中的物理学》这一小课题主要运用物理学的丰富内涵剖析了厨房中的用具(餐具,炊具等)和出现的现象(光、热等)。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当然对于厨房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太多,分类方式也有很多种,这锻炼了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探索,并熟练运用物理知识对部分物理用具或物理现象的内涵进行解释,培养了我们自身善于发现,勤于探索的科学的态度,提高了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让大家体会到物理是如此的贴近生活。我们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实践、查阅文献等方法,达到对厨房中的用具和常见的现象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进行挖掘,运用物理知识对其全面的分析和解释。 当然对这次课题也充分体现了对于研究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发扬了我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提高了每位成员的综合能力, 这不仅使我们自身,也带领大家对生活,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班鸡蛋身上的物理和化学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鸡蛋身上的物理和化学 组长:马坤、 成员:张立佳、王钰、刘晓菲、曲春晓、 姜雅斐、郭海超、窦伟冬、张青晴 指导老师:张格丽 班级:2010级16班 学校: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课题:鸡蛋身上的物理和化学 组长:马坤、 成员:张立佳、王钰、刘晓菲、曲春晓、姜雅斐、郭海超、窦伟冬、张青晴 指导老师:张格丽 课题来源:几乎每个在校同学每天都会在我们学校相对高的钱来买个头相对小的鸡蛋(迫不得已,没打的)。鸡蛋是如次的贵,可是我们却毫不犹豫地买鸡蛋。可见,鸡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由于,鸡蛋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它的身上有很多学问。 意义:有利于我们辩证的享用鸡蛋,鸡蛋虽贵,却有营养,多花点钱值!有利于帮助我们研究蛋白质的一些通性,更好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物理、化学知识。 分工:设计方案……2周 资料搜集……1周 进行试验并撰写实验报告……5周 总结整理……2周 结题报告……2周 实验分析: 1、关于物理方面的实验 ①液体蒸发吸热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②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③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④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高考物理 鸡蛋中的物理

2012高考物理鸡蛋中的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爱因斯坦说:“喜爱比责任是更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会。在这里说说鸡蛋中的物理知识: 1、液体蒸发吸热 实验:把刚煮熟的鸡蛋从锅内捞出,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鸡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波的现象与声波

一. 教学内容: 1.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2. 波的现象与声波 【要点扫描】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一)机械波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1)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2)有能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3、分类:①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凸起部分叫波峰,凹下部分叫波谷 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质点分布密的叫密部,疏的部分叫疏部,液体和气体不能传播横波。 4. 机械波的传播过程 (1)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3)由波源向远处的各质点都依次重复波源的振动. (二)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 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相邻的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中央间的距离,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2. 周期与频率.波的频率由振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波的频率不变。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唯一不变的是频率(或周期),波速与波长都发生变化.

3. 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向外传播的距离。v=s/t=λ/T=λf,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三)说明:①波的频率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质点的振动是一种受迫振动,驱动力来源于波源,所以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是波源的频率. 波速是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介质能传播波是因为介质中各质点间有弹力的作用,弹力越大,相互对运动的反应越灵敏,则对波的传播速度越大.通常情况下,固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大,气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小.对纵波和横波,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区别,那么同一物质对纵波和对横波的传播速度不相同.所以,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与振动频率无关. 波长是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传播的距离,所以波长的长度与波速v和周期T 有关.即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共同决定. 由以上分析知,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会发生变化,速度和波长将发生改变. ②振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传播,离振源较远些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些,这样各质点的振动虽然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致,离振源越远越滞后.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一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个周期,相距一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反之,相距1/2个波长的两质点的振动步调是相反的.所以与波源相距波长的整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同步(同相振动);与波源相距为1/2波长的奇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步调相反(反相振动.) (四)波的图象 (1)波的图象 ①坐标轴:取质点平衡位置的连线作为x轴,表示质点分布的顺序;取过波源质点的振动方向作为y轴表示质点位移. ②意义: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③形状:正弦(或余弦). 要画出波的图象通常需要知道波长λ、振幅A、波的传播方向(或波源的方位)、横轴上某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状态(包括位移和振动方向)这四个要素. (2)简谐波图象的应用 ①从图象上直接读出波长和振幅.

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答的,你知道吗?接下来为你推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一起看看吧! 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一)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

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 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

常见物理知识

16、阳光明媚的夏日里,枝繁叶茂的树林中的草地上,常常有圆形的光斑在晃动,请给予说明其原因。 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发出的光透过树叶的空隙在草地上形成的太阳的像。 17https://www.360docs.net/doc/8e5818924.html,、刚刚下过雪的街道显得格外寂静,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这是为什么? 因为刚下过的雪,雪质疏松,有很多大小不同的孔,声音经过雪地的多层反射,造成一部分损失,就显得声音比平时小,就像隔音海绵一样。 18、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片变得模糊了,这是为什么? 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温度较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后在上面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会变得模糊。 19、夏天用口对着手吹气感到凉爽,而冬天对着手哈气却感到暖和,为什么? 吹气时感觉凉爽。因为吹气加快了手背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背上水分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感到凉爽。呵气时感觉湿热,因为呵出的热气高于手背的温度,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热,所以感到湿热。 20、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严重,为什么?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还要放出热量。 21、试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为什么“扬汤止沸”只是暂时止沸,而“釜底抽薪”能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 扬汤止沸的意思是指把锅里烧开的水舀出来,然后再倒回去,水因为离开了锅,暴露在空气中,会损失一部分热量,使得锅里的水暂时不沸腾,但因为还有火在下面烧,没有阻止热量的传递。水还是会再次沸腾, 而釜底抽薪指的是,把热量的源头与锅里的水之间的热传递断开,没有了柴火,水就吸收不到热量,就自然不会再沸腾了。 22、在江边观看节日的夜景时https://www.360docs.net/doc/8e5818924.html,,常常会看到对岸江边灯柱上的电灯在江中的像不是一盏灯,而是一条光柱,这是为什么?湖里的水不是静止的,它在不停的运动,反射的光线,也是在水中多个层面不断反射,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道光柱。 23.篝火晚会上,隔着燃烧的火堆看对面的人,会看到人在晃动,为什么? 因为篝火上方的空气密度不均匀,人反射的光线透过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并且篝火上方的空气密度不断发生变化,使折射光的传播方向不断变化,所以会感觉对面的人在晃

初中物理知识点.pdf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速度V(m/S)v=S/t; S:路程,t:时间 重力G(N)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 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2,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n,S=n h , n:承担物重的段数 机械功W(J)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总功:W总, W有=G物*h,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 功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功率P = W / t = F*v(匀速直线) 1KW = 10^3 W,1MW = 10^3K 有用功W有用= G h= W总–W额=ηW总 额外功W额= W总–W有= 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 总功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 η 机械效率η= W有用/ W总 η=G /(n F)= G物/(G物+ G动)定义式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功率P(w)P= W/t; W:功;t:时间 压强p(Pa)P= F/S F:压力/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 ;m:质量,q:热值 串联电路 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 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电阻R(Ω)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电压U(V)U=U1=U2=…… 电阻1/R(Ω)=1/R1+1/R2 欧姆定律I= U/R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I= Q/t:电荷量(库仑)t:时间(S) 电功W(J)W=UIt=Pt ;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 电功率P=UI=I^2R=U^2/R U:电压I:电流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f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λ:波长f:频率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鸡蛋(小球)的浮沉专题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鸡蛋(小球)的浮沉专题 1.(2019巴中,25)两个完全相同容器内分别盛满不同的液体,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 轻轻放入容器中,小球静止后的状态如图所示,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是p甲p ;两小球所受的浮力关系是F甲F乙.(选填“>”、“<”或“=”)。 乙 2.(2019泰安,1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分别装有密度为ρ1、ρ2的两种不同液体,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在两容器中,小球静止时,两容器液面相平,两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则下列判断中 ①F1>F2 ②ρ1>ρ2 ③甲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于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④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只有③④正确 D.只有①③④正确 3.(2019南京,16)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装有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图示是同一只鸡蛋在两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景。图中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和ρ乙,鸡蛋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ρ甲ρ乙,F甲F乙,p甲P乙,以下三种方案:①在鸡蛋上开小孔,用注射器抽取鸡蛋内蛋清,再用胶带封好小孔;②在鸡蛋上开小孔塞入大头针,用胶带封好小孔;③在容器中加入比原液体密度更大的液体,若想使鸡蛋在乙液体中下沉,可行的方案有(填序号)。

4.(2019德阳,12)一个空心小铁球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置于铁棒AB的上方,绕在铁棒上的线圈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开关S闭合后,空心小铁球仍漂浮在水面上,此时A 端为电磁铁的________极,当滑片P向左滑动,空心小铁球所受浮力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2019德州,11)小强做鸡蛋在盐水中悬浮的实验时,先配制了半杯浓盐水并将鸡蛋放入杯中,静止时如图甲所示,然后逐渐向杯中添加清水,直至如图乙所示。在逐渐向杯中添加清水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鸡蛋受到的浮力不变 B.盐水的密度变小 C.盐水对烧杯底的压强逐渐变小 D.盐水对烧杯底的压力逐渐变大 6.(2019广州,11)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满了两种不同的液体,把甲乙两球分别轻轻放入两杯液体,最后处于图所示状态。甲、乙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甲、乙所受浮力相比 A. 甲所受浮力更大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前兆 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震发生,多得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就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得大气物理现象。如:狂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得骤然变化等。 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地下深处传来。声音越大越沉闷,震级也越大。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得警报。 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群迁等。抑制型异常: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得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形状不一,有得呈片状或球状,也有得象电火花一样。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观察到。 6、水位异常:震前,地下水得水位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有时还会发生水质得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 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公共场所如何个人防护 在群众集聚得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您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就是 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您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得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与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得学生,要在老师得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得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 就近得开阔地带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得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地震时得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得时间内您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得抉择。如果住得就是平房,那么您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得就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 等跨度小得地方,或就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鸡蛋上的物理学

研究性课题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上的物理学 摘要:以下将从鸡蛋的构造入手,从内到外,一一“解剖”鸡蛋,仔细研究鸡蛋外壳的薄壳结构,以及鸡蛋内部物质影响其竖立等关于物理方面的问题,揭开鸡蛋身上“鲜为人知”的秘密!关键词:鸡蛋物理实验中学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提高科学素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应掌握物理知识、实验技能,了解物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而且还应具有物理学习甚至研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学过科学以后,你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这才是科学学习的真谛。新课程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物理兴趣的权宜之策,而是对物理本真的追求。我们从鸡蛋的构造入手,同时进行了几个与鸡蛋有关的实验,增强了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鸡蛋的构造 鸡蛋主要可分为三部分:蛋壳、蛋白及蛋黄。(一)蛋壳:完整的蛋壳呈椭圆形,约占全蛋体积的11%~11.5%。蛋壳又可分为壳上膜、壳下皮、气室。(二)蛋白: 蛋白是壳下皮内半流动的胶状物质,体积约占全蛋的57%~-58.5%。蛋白中约含蛋白质12%,主要是卵白蛋白。蛋白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和钙、磷、铁等物质。(三)蛋黄: 蛋黄多居于蛋白的中央,由系带悬于两极。蛋黄体积约全蛋的30%~32%,主要组成物质为卵黄磷蛋

白,另外脂肪含量为28.2%,脂肪多属于磷脂类中一的卵磷脂。对人类的营养方面,蛋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和维生素D,且含有较高的铁、磷、硫和钙等矿物质。蛋黄内有胚珠。 二、几项神奇的实验 (一)捏不碎的鸡蛋在多次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都进行了捏鸡蛋的实验,但结果却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把鸡蛋捏破。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捏不破捏?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是由于鸡蛋的特殊结构——薄壳结构——所决定的。正因为是它,鸡蛋就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薄壳结构就是曲面的薄壁结构,按曲面生成的形式分为筒壳、圆顶薄壳、双曲扁壳和双曲抛物面壳等。壳体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同时又能将承重与围护两种功能融合为一。这在建筑工程中很常见,实际工程中还可利用对空间曲面的切削与组合,形成造型奇特新颖且能适应各种平面的建筑,但较为费工和费模板。 鸡蛋的外形就是集中中的圆顶薄壳。圆顶薄壳是正高斯曲率的旋转曲面壳,由壳面与支座环组成,壳面厚度做得很薄,一般为曲率半径的1/600,跨度可以很大。支座环对圆顶壳起箍的作用,并通过它将整个薄壳搁置在支承构件上。因薄壳结构容易制作,稳定性好,容易适应建筑功能和造型需要,所以应用较为广泛。世界上也有许多建筑都是应用薄壳结构建造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我国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都是运用了薄壳结构。 悉尼歌剧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