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1)

合集下载

拟南芥的遗传物质组织与遗传分子研究

拟南芥的遗传物质组织与遗传分子研究

拟南芥的遗传物质组织与遗传分子研究拟南芥是植物学家们常用的模式植物之一,因其繁殖快、体型小、基因组小而被广泛用于基因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由5个常染色体和一个性染色体组成,基因数目约为2.6万~3.3万个,基因结构简单,每段基因都由一个起始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所包围而成,使其成为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优秀模型。

拟南芥遗传物质的配对和复制拟南芥遗传物质DNA分子由一条缠绕着的长链组成。

在染色体复制的过程中,DNA双链分开并暴露出两条单链,它们作为复制的模板完成配对后,合成两条新的DNA分子。

这意味着从一条DNA分子可以复制出两条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但是由于拟南芥染色体组成是复杂的DNA和蛋白质的结合体,染色体复制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的参与和协调。

拟南芥的基因调控与表达拟南芥的基因表达与调控非常复杂,包括转录激活、转录抑制、信号转导和反向反应等。

其中,拟南芥启动子元件、转录因子和翻译调节因子是参与拟南芥基因转录和调控的三大要素。

启动子元件是基因的重要控制元件,能够控制基因转录的起始点和水平;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启动子元件上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翻译调节因子则参与蛋白质合成过程,调控转录后的RNA的翻译和折叠。

拟南芥的遗传变异和基因编辑遗传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基因在物种进化和变异过程中的产物。

拟南芥的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用来人为干预其基因组,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添加和基因改造。

目前,基因敲除已经广泛用于拟南芥的基因研究和功能分析,可以通过导入CRISPR/Cas9系统来快速准确地敲除某一基因;而基因添加则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添加外源基因到拟南芥基因组中,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基因改造则是在拟南芥中对基因序列进行改造和重组,以实现基因功能的优化和提高。

拟南芥遗传物质组织与遗传分子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拟南芥的遗传物质组织和遗传分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探究植物的种亲关系,分析不同物种之间或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原因,进而为农业和生态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

拟南芥在植物分子遗传中的应用

拟南芥在植物分子遗传中的应用

拟南芥在植物分子遗传中的应用植物的分子遗传学是对植物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机制的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改善植物基因表达、开发新的抗病品种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的拟南芥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模型,广泛应用于植物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

一、拟南芥的基本概况拟南芥是一种小型的十字花科植物,也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杂草,原产于欧洲和中亚地区,现已在全球广泛分布。

拟南芥具有短的生命周期、小型且易于生长、基因组序列全部公开、有多样化的遗传资源、以及大量的基因组数据等特点。

二、拟南芥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1.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主要是指研究一组基因或基因家族在细胞或生物体中的作用及相互作用。

通过使用RNAi技术或制作基因敲除突变体,可以研究拟南芥基因的功能,了解某一基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该基因的作用机制和互作关系等。

2.表观遗传学研究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发育和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被维持和遗传到下一代。

拟南芥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拟南芥生命周期短,操作简单,能方便的检测细胞变异和表观遗传模式变化,因此成为了表观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型。

3.植物抗逆性研究拟南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响应和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改变,如温度、水分和盐度等,因此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拟南芥在遗传变异的研究中的应用1.自交不亲和 (SI) 的研究在植物基因的遗传变异和杂交育种中,自交不亲和 (SI)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当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相遇时,不产生后代。

拟南芥的花器官比较简单,基因组大小适中,使得可用来研究 SI 在遗传变异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

2.量热学研究量热学是通过测量植物或其他生物的基础代谢产生的热量来研究机体代谢活动的过程。

通过利用拟南芥多态性和基因组大规模变异的特点,可以研究机体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其与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拟南芥研究中的遗传学和生物学

拟南芥研究中的遗传学和生物学

拟南芥研究中的遗传学和生物学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小型的十字花科植物,常被用作模式植物进行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

由于其遗传自由度高、生长快、基因组信息完整,成为了理解植物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一、遗传学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其遗传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拟南芥的遗传研究中,一个最为基础而又有趣之处在于,单个基因的表现往往对应着植株上一定的表型。

这打破了过去对基因与表型关系的简单看法,促进了基因和表型之间更深层次的研究。

现代遗传学的大部分思想,都可以在拟南芥学科中找到例证。

遗传材料的分隔、交换、重组、失活、敲除和转移方式,都常常在拟南芥的研究中被使用。

例如,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点突变,快速地制作一系列超表型或者缺陷表型植株,从中筛选出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并通过这些基因来探索相关的生物学信号通路。

二、生物学近年来,拟南芥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单纯细胞生理学分析到多个创新工具的开发,拟南芥的生物学研究正在深深地影响着生物科技的进展。

拟南芥集合整合了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精华内容,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各种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

这些技术,使得拟南芥研究带动着复杂定量分析、生态学和进化学乃至全球分类等多种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领域。

例如,拟南芥的逆境适应性机制研究就是生物学中一大热门话题。

逆境适应性是植物多用途的处理机制,使它们能够从环境的各种威胁中存活下来。

对拟南芥的逆境适应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我们对逆境适应性机制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寻找更为有效的逆境抗性育种途径。

总结充分认识了拟南芥的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极度重要性。

作为模式植物之一,它毫不起眼,但承载了无数学者苦功的智慧。

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过去微小锤炼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们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必将进一步认识拟南芥和植物的奥秘。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到基因组层面的遗传研究已经成为许多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则是其中一种最常用的模式植物,它拥有许多基因遗传和发育过程的相似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

本文将着重介绍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1. DNA转化和质粒构建在拟南芥基因研究中,DNA转化和质粒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方法。

DNA转化即将外源DNA导入拟南芥细胞内,常使用的方法有冷冻处理法、电穿孔法等。

而质粒通常可以用于转化拟南芥细胞,以研究基因结构、调节元件、绿色荧光蛋白构建等。

2. 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在已知某个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模式,并通过基因突变得以验证。

敲除分为生理性敲除和人工性敲除两种,其中后者可以通过质粒导入方法实现。

基因敲除在拟南芥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探究基因对于生长发育过程的途径以及在各种逆境下的适应能力等。

3.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研究是在基因的各种调节元件上构建不同启动子,将被测量的基因与这些元件进行组合,从而研究基因表达的条件和模式。

例如通过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方法,可以了解到各种条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表达研究在植物逆境抗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4. 突变体筛选突变体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变异引起的表型重要变化,通常是由于自然或人为诱变引起。

突变体的筛选在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已开发出几十种突变体筛选方法,包括靶向突变、随机诱变、胚乳培养及基因组分析等。

通过筛选突变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和相互间的关系。

5. 遗传交叉和构建突变遗传交叉是通过交叉杂交的方式寻找某一特定基因或显性性状的控制,以了解基因型和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

而构建突变则是利用特定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单个核苷酸序列插入到目的基因中,从而创造特定的基因突变。

这些方法在研究基因调控途径、寻找新型基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和基因突变

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和基因突变
代谢组学分析
探究拟南芥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逆境条件下的代谢物变化规律, 揭示其代谢调控机制。
推动转化医学和精准农业发展
要点一
转化医学研究
利用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人类 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为 转化医学提供理论支持。
要点二
精准农业应用
将拟南芥遗传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育 种和农业生产中,通过基因编辑、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实现作 物精准育种和高效生产。同时,利用 拟南芥作为生物指示器,监测和评估 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和基因
突变
汇报人:XX
2024-01-11
• 拟南芥概述 • 遗传研究方法与技术 • 基因突变类型与机制 • 拟南芥基因突变研究实例 • 遗传研究在农业领域应用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拟南芥概述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拟南芥是一种小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典型的莲座叶丛和直立茎。其叶片呈长椭圆形,花朵为四瓣白色或淡紫色 ,果实为长角果。
且排水良好的环境中。
02Leabharlann 分布范围由于其适应性强,拟南芥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包括北美、南美、
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03
生长条件
拟南芥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类型和温度条件下
生长。然而,为了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需要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适中的
水分。
遗传背景与重要性
• 基因组特点:拟南芥的基因组相对较小且简单,约包含120Mbp的DNA序列 和大约25000个基因。这使得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相对容易。
研究植物在盐碱胁迫下 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 机制,发掘耐盐碱相关 基因,通过遗传转化提 高作物的耐盐碱能力。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植物,其研究价值(特别是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拟南芥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因为其小型、短生命周期和基因组的简单性使其成为研究生物学的理想对象。

对拟南芥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主要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示: 用高通量技术破解拟南芥基因组,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组的特性。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对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和比较来揭示生物的进化、基因调节和表达的机制。

拟南芥的基因组总长度约为125 Mb,包含五条染色体。

其中第一条染色体长度最长,为30 Mb左右,其他染色体长度约为20-25 Mb。

目前,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整解析,并且经过基因标记的定位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图谱和逻辑图谱的绘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利用高通量方法(例如高通量测序)来测定拟南芥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其他序列。

这些数据可用于推断基因的结构、功能和演化,并且可与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

此外,可以通过引入外源DNA来进行功能分析。

拟南芥基因组学研究的妙处在于,即使其基因数量相对较少,拟南芥的基因编码了与人们更为熟悉的模式植物共同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如激素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光信号传导以及植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

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传递和表达的学科。

在拟南芥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解析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机制。

一些方法如: RNA干扰、突变筛选和基因调控的功能研究,均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中。

一种运用于拟南芥的方法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编辑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有效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种子发育、光调节等生物过程。

总之,拟南芥的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潜在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

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它将在未来继续成为许多研究中的热点,并为理解植物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言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作为小草本植物,其外观和生理特性与其它的植物种类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由于拟南芥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能够在分子遗传学、生化学等领域中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阐述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在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拟南芥基因组测序拟南芥是与人类、昆虫、哺乳动物等有相似性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组已在2000年完成了初步测序。

此后,拟南芥的进化树模型、基因表达的定量和定位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该基因组大小为125 Mbp,含约2.87×10⁵个基因序列,约占拟南芥基因组的半数,这些序列编码了多种功能蛋白和功能RNA,如转录因子、激素合成和信号传递、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

第二章:拟南芥作为基因敲除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测序是研究拟南芥发展、生长、种子形成等方面的基础。

借助拟南芥基因组测序,我们可以进行基因敲除。

通过基因敲除,我们可以研究一个基因在植物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机制,可以通过敲除不同基因,找出控制植物特定抗性、花期、营养代谢、根系生长等复杂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组。

第三章:基因组水平和转录组水平上的研究基因组水平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整个基因组中基因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以及某些基因可被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转录组水平的研究可以揭示一个组织或细胞中所有转录所参与的基因。

因此,基因组水平和转录组水平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第四章:生物技术的应用基于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许多生物技术也可以得到应用。

例如,近年来克隆和表达优化就是借助了拟南芥高效表达来完成的。

此外,拟南芥作为两项先进技术-基因转化和CRISPR/Cas9技术的模式生物,基因编辑、转基因等科技也可以得到很有效的开发。

结论作为模式植物,拟南芥在分子遗传领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拟南芥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拟南芥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拟南芥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由于其遗传特性和组织结构的简单性,已成为深入了解植物基本生命过程的最佳模型。

其中,拟南芥根系是研究植物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对拟南芥根系的发育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拟南芥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 根系发育及其调控机制植物的根系对其生存及生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植物与外界交互的重要器官。

根系发育的过程中,由干细胞不断分化成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层细胞、内向样木质部细胞等。

在根系发育过程中,一系列发育调控因子参与其中,包括激素、转录因子、非编码RNA等,调节根系发育的方向、速度和程度。

2. 拟南芥根系的结构特征拟南芥的根系是一种典型的顶生根系,由根尖、伸长区、分化区、茎轴区和侧根组成。

其中,根尖是根系的终端部分,具有不断生长的能力,防止根部伤害和提供营养物质吸收的位置。

伸长区由细胞不断分裂产生,与根尖一起负责根部的向下生长。

分化区是根系的中央部分,包括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层细胞等。

茎轴区是进一步生长和分化的区域,侧根则是侧生的活动分支。

3. 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3.1 激素调控机制拟南芥根系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例如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K)等。

其中,IAA是根系生长的基础激素,CK对根系分裂和伸长的影响比较明显。

ABA通常是在干旱和盐碱环境下诱导的激素,降低其浓度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

3.2 转录因子调控机制转录因子是调控根系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键因子,例如AUX/IAA、ARF、RAM、SCR等。

其中,AUX/IAA 转录因子家族作为生长素响应基因,参与根系重力响应、根毛生长和根冠发育。

ARF转录因子家族则通过控制生长素诱导基因的表达,调节根系的细胞分裂和生长。

RAM1/2/3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控因子,在根系发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的基因, 表明它至少有 1 个甚至更多的基因编码这 6
种蛋 白 。 而拟南芥叶绿 体 ab 结合蛋 白的 3 / 个基 因 产物, 经运输后产生同样 的产物 , 此蛋 白质也不具 多态
性。
另一个与其他 植物不 同的基因是 编码乙 醇脱 氢酶
( d)的基因〔。拟南芥中只有一个 A h基因,即 Ah ” d 单拷贝基因, 而其他植物中至少有2 个或 3 A h基 个 d
变频率不同, 对不同的基因诱变频率也不同『’ ’ 。对于 ‘ 拟南芥的许多基因来说, 通过筛选大约 20 株 M,诱 0。 (
变子二 代) 植株 则可获得一 个失去 某 种 功 能 的 突 变 体川 。用上述 诱变剂诱 变得到 了拟南芥 中存 在 的许 多 突变 ,几乎有 10 突变以经 典遗 传学 图谱 的形式归 0个 于 5 连锁群 ,这个基 因图总 的遗 传学 距离有 4 7 个 3厘
五、植物— 植物病原菌相互关系的分子
遗传学研究
植 物的致 病与不 致病是植 物与病 原菌之间相 互作 用的 结果 。Fo lr曾提 出 gn-o- e“的 理论, eefrgn 此学 说在 许 多的植 物病 原菌— 植 物致病体 系中得到 初步 证实 。要从 本质上 了解植物的 抗病 、病 原菌的 致病过 程 ,还有 赖于进行两 个方面的分 子遗 传学研究 。近年 来植物 病原菌的分 子遗 传学研究有 了很大进 展,分离
1%序列 为高速复 性的序列 即为高度 重复序列 ,或 迥 4
一、D A的组成 N
实验证 明 ,拟南芥 是高等植 物中具有最 少基因组
的植物【”。 其二倍体基因组约为 70k,仅为酵 ’’ , 006
母菌的 5 ,大肠杆菌 的 1 倍 ,比 豌 豆 的 基 因 组 倍 5 400 06要小得 多,这样 易于 进行文 库筛选 ; 且 500k 而 14 / 的拟南 芥的基因组 可能是 编 码 蛋 白质所 必需的 , 这个比例远 远高于 虹豆的 4 %0 拟南芥 基因组 大小等
到许多有用的突变体‘。也分离到一些与致病有关的 , ’
基因〔 ” ‘ ,以及 与寄主专一 性有关 的基因 等【 。对致 , 川
病过程有了一些了解,但致病过程的分子遗传机理是 十分复杂的,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 若只做病原
菌分子 遗传学 单方面的 研究,必然 不能最终 了解致病 的遗 传机理 , 因此 , 展植物方面 的分子遗 传学研究是 开 十分 必要的 ,对农业 的实际意 义也十分 巨大 。由于拟
作为传统的遗传学研究材料已有4 多年的历史‘,7 0 12 97
在 欧洲 、 亚洲 、 非洲、 澳大 利亚、 北美等地 ,均采 集到了 它 的种子 , 在中国华 东、 华南 等地 均有分 布『。 拟南芥 ” 个 体小, 成熟后也 只有 3 厘米 高。而生 态特征 却较复 0 杂, 品种 间差异 也较大 , 植物 方面详细 描述 已有文献记 载‘, ’ ”” 。 拟南芥的遗 传学研究始 于 1 0 年, abc 9 7 L i h观察 a
大量 的突变 为形态上畸 形, 如缺 少花瓣, 叶的形 状 或颜 色变化 ; 有的产生 对某 种化学 物质的抗 性 , 抗氯 如 酸盐 “ 。缺 乏某种 激素的突 变 ; ” 或缺 乏发 育中的特定 组 织的致死突 变〔 ’ 也有的在 各种变化 的生 化 途径 中 ”; 编 码酶的 基因发生 变化 , A S( 如 L 乙酸 乳酸脂合 成酶)
因。 用标 记的大麦 A h 基 因片段与 拟南芥 的 D A dl N
的基因到这个突变基因所在染色体上时,可恢复突变 的 A h基因的活性〔。拟南芥的 T d 6 1 i质粒转化是研 究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杂交, 筛选到这个基因。此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它
与 大麦 的 A h 基因 有 7 的同源 序列 , dl 0 而两者蛋 白 质的氨基酸组成 则有多于 8 % 是一致 的, 0 而且 基 因结 构上也十分相 似。 许 多的拟南 芥基因通 过用来 自其他植 物的基 因杂 交 而克隆到 。如用西葫 芦 (q ah 的硝酸 盐还 原酶 Sus ) 基 因做探针 , 克隆到拟 南芥的硝酸 还原 酶基 因〔 ’ 用 ”。 大 豆的 R A 聚合酶 1 基 因做探针 克隆到拟南 芥单 N 1 一 的 R A 聚 合酶 1 因。也有 例子 表 明拟南 芥的 N 1基 基 因不少于其 他植物 , ( tbl 如 3 ue n基 因在 拟南芥 中 - i 至少有 7 个或 许 1 个 。 1 拟 南芥的许 多基因是单拷 贝的 ,易于 操作 。 由于 植物进化 过程 中存在着遗 传保守 性,而且 许多拟南芥 的基 因与被子植 物包括单 、双子叶植 物基 因相互 的杂 交结 果表明 , 两者具有 同源性 , 因此 可以简单迅 速地从 拟南 芥基因组 中克隆 出所需基 因 , 用它来做 探针, 再 从 有 经济价值 的植物 中分离同源 的基因 。而 且可以 利用 拟南芥的 许多基因是单 拷贝或小基 因簇这一 特点 ,对 已找到 的多基因或大基 因簇进行研 究,这 样比在其他 植物 中进行研究更容 易 、 更直接 。
文重复序列, 多发生于编码 rN R A的序列;2-2 3 7 为中度重复序列,主要是来自叶绿体基因组; 5- 而 0 50为单拷贝序列。由于高度、中度重复的序列多为 5o 1
编码 rN 、叶 R A 绿体基因组的序列, 因此核基因组中
单 拷 贝的序 列比例更 高一些 ,是 高等 植物中单 拷贝序 列 比例最 高的植物 。因 此拟 南芥的基 因易于 被诱 变 和
南芥是黄单胞杆菌 X c p. m ets的寄主植 . v c ps i . a r
物 ,具有许 多适于 分子遗 传学研究的 特点 。以拟南 芥 为 寄主植物的 植物— 植物病 原菌分子 遗传学研究正
在迅速开展。Smevl 研究了黄单胞杆菌在拟南芥 o rie l
上 的致 病性, 其一般病 症进行 了描述, 对 同时测定 了接
表 1 拟 南芥基因大 小与其他植物 的比较
几卜兰一
拟南芥 s a豆 棉花 烟草 大豆 豌豆 小麦
二倍体基 因组大 小 (b k)
基库的 因所*一 文需 一
16000 11 0000 180000 370000 440000 1 000000 1 400000
二倍体 基因组中 D NA 重 复数量
70000 470000 780000 1 600000 1 800000 4 500000 590 000
这一技术象认识孟德尔因子一样,把复杂的多基因看
作一 个整体来 认 识它们的特 性 。随 着图谱的 完善 ,高
密度的 R L F P图谱提供了克隆未知产物基因的可能,
如克隆植 物的杭 逆性或抗 病性基 因 。Z mi 报道了用 a r
RL F P技术定位了西红柿抗 Far m ypr。的 usi o sou u x
摩( )3 C t0 M2 s
到了拟南芥二倍体染色体为 , ”, 对‘’并收集了许多不
同 的品 种〔 ' 4 年 后, 和他 的学 生 R ihl 成 功 2o 9 0 他 e o n z 地做 了第一 个诱变实 验〔’ 通 常用的诱 变剂有 F ’。 8 MS 〔 甲基砒酸乙醋)辐 射、X一 线等 。 不同 的诱变剂诱 、 射
. 今1 .
种黄单胞杆菌后,叶组 织中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
D vs用 拟南芥的细胞培 养液做 为研究材 料,研究 了 ai 植 物保护性 反应 的诱导特征 ,测定 了培养液 中酶学 的 变化,对 了解植 物保护反 应的诱导 产生等方 面具 有意
18000
1 00 0 6 0
31 0000 120 0000 11 000 00 38 00000 4400000
基 因突 变〔 ] 拟南 芥具有许 多适合于 遗传学 研究的 1。 3 特 性, 日益 成为被广 泛应用的 实验室研究 材料。 现 对分子遗传 学方面的 研究进展 作一介绍 。
列, 均表明拟南芥中只有少量的、 分散的 D A重复序 N 列〔,1Luwlr 2在 18 年发现拟南芥的 1- 22。 eti 等‘’ 94 os e 0 0
三、RF P 图谱 L
现 已经开始建 立了许 多作 物的 R L 图谱, 着 FP 随 图谱的 逐步完善 , 会通过易 检测的 R L 标记 来认 将 FP 识所 求基 因的 连锁关 系, 以及 染色体 上的位 置等, 促进 对变 种中基 因的认识, 并可能 转移相 关野生型 的新基 因,认识性不 亲合 植物 间的遗传 关系 。还有可能 利用
基 因 1。对进一 步克隆此 基因 提供了可能 。 2 拟 南芥的 R L 图谱是 以 K on ef的连锁 图 FP o rne 谱等工 作为基础 建立起来 的L ’ ’ ”急, 心 已有上百个 R L FP 标记 被定 位到 染色体上 , 对克隆 许多未 知产物及其他 基因 等 S ej g 1 ( ) 4-4 19 E E IA ( in ) 3 : 2 2 B i 4 0 9
综 述
拟南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 ’
樊 妙 姬
( 西农学 院实验 中心 , 宁,305 广 南 500)
拟南芥 夕 rbdpitain) aios hl a 是十 字花 科植物 , s a
的基因簇中,而其他植物中含有的编码这种蛋白的基
因远远 大于它 , P nm i 研究 了矮牵牛 的同种蛋 如 u s ur
用T i质粒转化植物叶或茎组织的方法日益广泛 地用于植物的 D A 转化工作11 在烟草已建立了 N 1。 4
四、农杆菌转化
较好的转化系统, 并已将这一体系应用于拟南芥「 , ‘ ”
但叶的 转化率 还较低 ,近 年来发 展了转化其 根组织的 体 系[ 1经转化可 以将某 种功能 的基 因转人 整个植物 t。 ) 中, 以研究调 节基因 等, 且可能 引人单基 因到突变体 而 中使 之互 补突变位 点。 如 A 基因 失活引起乙 醇脱 “ 氢酶缺 陷型的突 变株 , 当引入 野生型编码乙 醇脱氢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