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园林美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园林美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园林鼻祖是哪位?() A:苏轼 B:白居易 C:陶渊明 D:孔子答案:C2.美国近代园林之父是() A:奥姆斯特德 B:密斯凡德罗 C:柯布西耶 D:贝聿铭答案:A3.中国第一位园林工程院士是() A:汪菊渊 B:孙筱祥 C:苏雪痕 D:陈俊愉答案:A4.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其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A:魏晋健康皇家园林 B: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苑 C:洛阳芳林苑 D:魏晋仙都苑答案:B5.下列其中选项不是园林艺术美的具体特征的为() A:典型性 B:变化性 C:审美性 D:形象性答案:B6.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 A:苑 B:囿 C:亭 D:台答案:B7.古典园林中早出现假山可以追溯到() A:南北朝 B:北魏 C:唐代 D:汉代答案:D8.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以下不属于其中一个方面的是() A:由国家干部或私人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B: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C: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D: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答案:A9.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其中,最早出现举行修契活动的人工建置的是() A: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苑 B:洛阳芳林苑 C:魏晋健康皇家园林 D:魏晋仙都苑答案:B10.下面哪个不是皇家园林() A:颐和园 B:圆明园 C:避暑山庄 D:耦园答案:D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个不是私家园林() A:留园 B:拙政园 C:避暑山庄 D:耦园答案:C2.园林中的生活美不包括是() A:风摇松涛 B:交通方便,有各种活动场所 C:园林中空气清新、卫生条件好、水体清洁 D:适于人生活的小气候答案:A3.借景、分景、隔景是属于下列哪种园林特点() A:北方大型皇家园林 B:书院园林 C:南方小型私家园林 D:寺观园林答案:C4.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不包括()A: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B: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C: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答案:B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不包括() A: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B: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C:中心对称,主次分明 D: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答案:C6.中国园林又分成两大园林体系:() A:东方的陵墓园林、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 B: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东方的陵墓园 C: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 D: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北方的坛庙园林答案:C7.中国园林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 A:自然美 B:环境优美 C:人文美 D:宽大答案:A8.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是() A:对景 B:夹景 C:障景 D:添景答案:A9.色彩的三要素是() A: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B:色相、色性、固有色C:色相、纯度、明度 D:纯度、环境色、光源色答案:C10.影响园林形式的主要因素有() A:文学思想的影响 B:主题的影响 C:意识形态的影响 D:文化的影响答案:BCD第三章测试1.光的三原色是() A:蓝、橙、红 B:红、黄、绿 C:红、黄、蓝 D:黄、绿、紫答案:C2.大千世界,色彩纷呈,()是引起人们共同审美的艺术语言,是最有表现力的形式要素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筑山:“叠山”“掇山”。

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

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绘画——空间的艺术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迥异,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受外来干扰较少,自成体系,自我完善。

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形成、全盛、成熟到消亡一道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园林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至220年。

政治方面,奴隶贵族分封制向秦汉郡县制转变。

意识形态方面,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经济方面,形成地主小农经济为主。

主要特点是,皇家宫廷园林为主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政治方面,时局动荡、帝国
分裂。

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受到庄园经济猛烈冲击。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开始出现,园林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公元589-960年。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官僚机构更加
健全。

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互补共尊。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园林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意识形态方面,市民文化注入。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稳步增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园林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从总体到细节自我完善。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方面,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政治动荡。

封建社会开始衰退,封建文化没落,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成熟传统,一方面缺乏创新,衰退迹象明显。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02-转折期

中国园林史-02-转折期

版画 竹林七贤
陶俑衣裳松宽, 袒露胸脯,可见 魏晋时人的穿着 时尚。
魏晋南北朝穿宽衫的士人
袒胸陶俑
佛教盛行的原因: 外来的佛教为了立足于中国,其教义/哲理在一定程 度上适应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故融汇一些儒家和老 庄的思想,以佛理而入玄言,于是知识界也盛谈佛理。 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 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不仅受到 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 流行起来。
洛阳华林园
北魏洛阳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为完备;铜驼大
街—衙署—宫城—御苑构成南北向城市中轴,利用建筑群的布
局形成强烈节奏感的空间序列,既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又利于 防卫“退足以守”。
魏明帝曹睿营建洛阳芳(华)林园 天渊池+景阳山 模式
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凿太行之石英,采榖城 之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 ——《三国志· 魏书》
上图 宁武县悬空寺位于山西 管涔山深处,凌空悬挂于近百米的 山间悬壁之上,主殿为木质结构, 上下两层。整座寺院的建筑前部均 悬于空中,下部用十余根木柱支撑,
其结构险峻无比。
下图 山西恒山悬空寺创建于 北魏后期(大约为公元471—— 523年),已经经历了1400多个年 头。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 的遗物。悬空寺背西面东,像是悬
西晋—石崇—金谷园
河南县界金谷涧中
清流茂林,众果竹柏、药
草之属,水礁、鱼池、土窟 石崇所作《自序》说“余 有别庐在金谷洞中,清水茂 树,众果竹,药物具备,又
有水礁鱼池。”
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 ——潘岳《金谷园诗》
此山采问结 中气菊君庐 有日东何在 真夕篱能人 意佳下尔境 ,,,,, 欲飞悠心而 陶 渊 辨鸟然远无 明 已相见地车 《 饮 忘与南自马 酒 言还山偏喧 》 。 。。。。

第三章 园林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转折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总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第二节皇家园林此时期的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其中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都城规划:(1)(曹魏)邺城邺城为今天的河北临漳,城市的结构严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端建衙署。

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功能分区明确,富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护。

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过,供居住坊里的用水,另外凿长明沟引漳河水,供宫苑用水。

(2)(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3)(南朝)建康建康为今天的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其规划也遵循南北中轴线的宫城布局模式。

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苑林主要以大内御苑为主,少数行宫御苑。

大内御苑包括:铜雀园、玄武苑、华林园(曹魏)、仙都苑、华林园(北魏)、华林园(建康)等;行宫御苑则包括:乐游苑、芳林苑等。

部分御苑除了具有游赏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军事、训练水军的功能。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1)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更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准;(2)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 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流觞曲水”便是一例;(5)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6) 在称谓上,除了沿袭上代“宫”“苑”,称之为“园”的也较多了。

8.4.18.4.1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总说

8.4.18.4.1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总说

陶渊明《归田园居》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抚孤松 而盘桓”,“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 东晋大名士孙绰的《遂初赋》
• “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共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 妻之言,怅然司之,乃终始东山,建五亩之宅, 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 语其乐哉。”
• 体现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别墅,体现超然尘外 的隐逸心态,更着重于突出天然清纯之美。
2 转折期的园林发展特点
(5)寺观园林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郊野寺观 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2 转折期的园林发展特点
(4)私家园林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 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的风
格和争奇斗富的倾向。 • 庄园、别墅得到很大发展,是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
表一种天然清纯的风格。其所涵蕴的隐逸情调、表现 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 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2 转折期的园林发展特点
(6)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 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型的园林体系。
白莲社由东晋佛教高僧慧远(净土宗大师)在 庐山发起组织的一个社团,参加的有佛教徒、 儒生、玄学家共123人
1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的历史背景
(2)社会背景
3)寄情山水,既陶冶了士人的性情,也重新鉴赏大自 然山水之美,发现大自然才是最“自然”、最“真”, 是“善”和“美”的。这些正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点, 也就是魏晋士人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 •它以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探讨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发掘 、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人们对自然风 景的审美观便进入到高级阶段而成熟起来。

2010园林史与园林艺术原理- 03 魏晋南北朝

2010园林史与园林艺术原理- 03 魏晋南北朝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 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北 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 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东晋 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 之的摹本《女史箴图》,是我国文化的珍品。王羲之父子 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第三节 私家园林
• 门阀士族的官僚、文人纷纷造园,有权势的庄园 主也竟相效尤,私家园林应运而生。
• 有建在城市里的城市私园,也有建在郊外与庄园 结合的别墅园。
• 洛阳造园之风极盛。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 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叠假山, 绿化的树木品种多了。
•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多讲 究造园的意境。
• 四、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靠自然景观构景,在造园上积累 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手法:1、善于 把建筑人工美和自然山水美天趣的融合——顺应地形之基 架屋;善于因山就势,建筑营造;2、善于控制建筑尺度, 掌握合宜体量;3、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净净的色彩, 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5、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图
• 芳林苑可以说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园 内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为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 名为“天渊池”,引来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前,形成园内完 整的水系。沿水系有雕刻精致的小品,形成很好的景况。 又有各种动物充其中和种树木花草,还有供演出活动的场 所。从布局和使用内容来看,既继承了汉代苑囿的某些特 点,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为以后的皇家园林所模仿。
第七节 皇家园林 之 建康
• 建康:六朝古都,从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 320年,史称:“六朝”。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 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 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邺城、洛阳 南方——建康

邺城
华林园 仙都苑(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
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

洛阳
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 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 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 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 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 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
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
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 修养,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 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 等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 渐消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
公共园林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 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兰亭与《兰亭集序》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通过这次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
趣味,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

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 一部分类似世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

城市的寺观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
中国园林的 转折期
一一园艺 顾藏娇
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是中 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 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规模从大到小, 园林造景从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 然气息

学习重点
历史背景 总体特征 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 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 寺观园林 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
陶渊明,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他长于诗文歌赋, 诗歌多描写自然 景色及其在农村 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 含着他对腐朽统 治集团的憎恶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 精神。
王羲之
被造心是 后出摹其 人“手最 东 誉天追著 晋 为质,名 伟 “自广的 大 书然采代 的 圣,众表 书 ”丰长作 法 。神,品 家 盖冶。, 代于他《 ”一精兰 的炉研亭 行,体序 书创势》 , ,
补充材料2: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谢灵运是中国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也是见诸史册的第 一位大旅行家。其 诗充满道法自然的 精神,贯穿着一种 清新自然恬静之韵 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 曾取法于他。

山水艺术的兴盛
文学方面: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了条件 绘画方面: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

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歇山
屋顶较多 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
补充材料1:斗拱
斗拱是中 国古代较大的 木结构建筑中 柱与与屋顶间 的过渡部分
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 重量直接或间 接地传到柱上




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 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 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也逐渐被汉化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 林类型 由于当时汉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及中国传统木建筑的 灵活性,还有儒、老庄思想影响,寺观建筑处于世俗化, 而寺观园林也更多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不直 接表现宗教和显示宗教特点
兰亭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寺院园林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皇家园林

三国、两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 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典型实例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 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 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 称“园”的比较多了 “宫”已具备“大内御苑”格局,此后大内御苑的发展 进入更为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的 结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就是这种规范化皇都模式的 代表)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
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有
一定的比重 建筑形象丰富,内容多样;宗教建筑偶有建置 亭开始引进宫苑,性质由驿站建筑物改变为园林建筑 由四个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 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皇家气派,但也流露出天然清纯 之美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 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 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分别指阮籍、嵇康、刘伶、 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位名士

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如:谢灵运、王羲之、
陶渊明、顾恺之) →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成熟(标志是山水风景的 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历史背景

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 贪婪奢侈 玩世不恭 寄情山水
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 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
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如“竹林七贤”)

隐士与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 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

北 魏 洛 阳 平 面 图

建康
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城市中 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 始终的皇家园林 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
转折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园林造景由过 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 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 而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 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 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 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诗文中

私家园林



东汉末,民间造园活动比较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时髦活动, 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朝尤为 突出)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种 园林审美心态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市 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 墅
庄园包含的内容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农业耕作的田园 副业生产的基地和场所和设施 庄客、部曲的住地
平原上的庄园 金谷园 西晋官僚石崇的庄园,具备一定规模 生产、经济运作占主导地位,但园林化程度较高
在清纯的田园自然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又显
现一派绮丽华靡的格调 潘岳庄园(生产性的经济实体) 陶渊明的小型庄园
总结
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他们天人谐和
的人居环境,及其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 们以园林的性格 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 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庄园别墅呈现的山居田园风光促进田园、山居诗画大 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园林
寺观园林

历史背景

皇家园林
游赏功能成为绝对主导功能 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 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
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私家园林
异军突起,集中反映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风格和争
奇斗富的倾向 庄园、别墅 随庄园经济的成熟得到很大发展,既是生产组织、经济 实体,又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园田居”的精神庇托
城市私园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 合(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张伦宅园的大假山能比较精炼集中地表现天然山岳形象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 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
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
规划经过精心构思)

城市私园,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 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 清纯的立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