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郎世宁中西结合绘画风格造型之变
试论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中西融合”的表现

试论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中西融合”的表现郎世宁(1593年-1645年)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画家,尤以工笔人物画闻名于世。
他的画作以写实传神、雅致平和而著称,其中表现了“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郎世宁的人物画中融合了中西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观念。
他熟练掌握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如运用细腻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运用写实的传统派色彩等。
他也深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宗教绘画和肖像画。
他学习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明暗变化等技巧,使他的人物画更加立体和具有光影效果,更加真实。
郎世宁的人物画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
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多取材于古代文人或佛教故事,例如《吕洞宾》、《释迦牟尼对壁》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中国文化的庄重和深沉,又展现出西方宗教文化的神秘和虔诚。
他巧妙地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郎世宁的人物画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意象和西方现实风景。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意象往往通过抽象、象征化的手法表现,而在西方绘画中,现实风景更受重视。
郎世宁创新地将两种风格相结合,他将中国古代意象的人物放置在具体的西方现实背景中,使人物和背景相互映衬。
这种表现手法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内涵,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现实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郎世宁的人物画中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审美观念。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表情都十分细腻,充满人情味,这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表现。
他也注重人物的肖像性,追求真实的形象,这是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
他巧妙地将两种审美观念相互融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既展现了内在的人情味,又体现了外在的肖像性。
郎世宁的工笔人物画中展现了“中西融合”的独特表现。
他融合了中西的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融合了中西的文化和意象,融合了中西的背景和现实,融合了中西的人情味和肖像性。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启发和影响,为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论郎世宁的中西融合之路

最 后 , 帝 个 人 喜 好 的 影 响 。 统 治 者 虽 对 西 洋 画 的 皇 清
状 物 逼 真 十 分 欣 赏 。却 对 肖像 画 面 部 光 线 阴 阳 浓 淡 暗 射 之 法 不 能 接 受 , 此 “ 为 一 大丑 点 , 有 人 疑其 暗 黑乃 谓 诚 甚 由不 意 染 污 , 故 意 绘 之 若 此 者 ” 8 郎 世 宁 所 作 的 肖像 非 。[“ ]
条 途 径 : 是 西 方 传 教 士 带 进 西 画 与 其 本 人 在 华 的 艺 术 一
活 动 . 是 中 国人积 极 到西 方 求 学 而带 回。 世 宁 中西 绘 二 郎
画 融合 的 探索 即 属 于前 者 。
一
巴 黎 艺 术 博 物 馆 的 伯 德 莱 教 授 是 这 样 描 述 的 :它 们 表 现 “
影 般 具 有 准 确 纪 实 性 和 历 史 文 献 价 值 的 图 像 来 描 绘 清 王
朝 的 文 治 武 功 , 录 朝 廷 各 种 政 治 事 件 、 典 活 动 。 时 照 记 庆 此 相 术还 没有 普及 , 画 就兼 顾着 “ 照 留念 ” 实用 功能 。 绘 拍 的
份 ,因此 来华 的欧洲 传 教 士一 直 都恪 守 利 玛 窦 尊重 与适 应 中 国文 化 的传 统 和 “ 术 传 教 ” 针 . 达 到 “ 线 传 学 方 以 曲 教 ” 目的 。 郎 世 宁 来 华 之 前 , 过 较 为 系 统 而 严 格 的 欧 的 受
压力 。 了迎 合 皇帝 的审 美趣 味 而进 行 的 , 最 终 目的是 为 其
融 合 中 西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传 教 士 画 家 郎 世 宁 中 西 融 合 理 论
和 实践 的 分 析 . 讨 郎 世 宁在 中西 艺术 交 流 中 的影 响 问题 。 探 关 键 词 : 世 宁 中 西 融 合 郎 西 体 中 用
郎世宁绘画风格的艺术特色赏析

郎世宁绘画风格的艺术特色赏析【摘要】郎世宁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独具特色,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独特的绘画手法和色彩运用,展现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郎世宁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每幅作品都能令人产生共鸣。
他擅长运用淡雅的色彩和精湛的构图手法,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在绘画技巧上,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质感和层次,在细节处理上更显细腻。
郎世宁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是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郎世宁, 绘画风格, 艺术特色, 题材特色, 色彩运用, 构图手法, 绘画技巧, 艺术特色总结, 中国画家1. 引言1.1 郎世宁简介郎世宁(1469-1529),字梦简,号芝圃,山东曲阜人,是明代著名画家。
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画家,被誉为“明代画坛绝代风华”。
郎世宁在艺术上不拘一格,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画题,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构图精致,笔墨淋漓尽致,堪称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郎世宁的画作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可继一代才子之风”,并对后世诸多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郎世宁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绘画技巧的精湛,更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上。
通过对郎世宁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艺术大师的绘画魅力。
2. 正文2.1 郎世宁绘画风格特点郎世宁是中国著名画家,其绘画风格独具特色,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喜爱和追捧。
郎世宁的绘画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郎世宁擅长描绘山水,其山水画洗练简练,独具品味。
他善于运用笔墨的变化和层次感,使画面生动而有层次感。
郎世宁的人物画风格独特,笔法流畅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情和动作,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郎世宁的花鸟画也颇具特色,他善于运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变化,使花鸟画栩栩如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1902-1994),字宣城,号自泉,中国当代画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艺术大师。
他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郎世宁早年接受传统绘画的熏陶,擅长水墨山水画和人物画。
他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和造型特点,尤其在表现山水的神韵和人物的神情方面有独到之处。
与此郎世宁又广泛学习欧美绘画,尤其关注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
郎世宁的中西合璧画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在构图和创作主题上融合了中西两种风格。
他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和“韵律”的表现手法,以及西方绘画的“透视”和“光影”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画面结构,善于运用透视和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他在运用颜色和光影上融合了中西两种风格。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色彩和笔墨技法,但又注重表现光影的变化和颜色的对比。
他善于运用明暗和光影的修饰,使画面更加鲜明和有层次感。
他也借鉴欧洲绘画的色彩理论和技巧,运用大胆的色彩对比和明快的画笔,使画面更加饱满和生动。
他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融合了中西两种风格。
他的作品既有中国画的深邃和含蓄,又有西方画的明快和直接。
他善于捕捉到自然界的景物和人物的瞬间表情,使观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的意境和情趣,又有现代人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既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又有西方艺术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课题研究论文:郎世宁绘画风格的艺术特色赏析

66898 艺术理论论文郎世宁绘画风格的艺术特色赏析Giuseppe Castiglione,汉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生于1688年7月19日,是18世纪以西法作中国画最有成就的画家。
由于对东方文化极度热忱,促使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
最初以传播教义为目的他为了获取传播天主教的便利和权益入职内廷,为帝王作画,并逐渐受到赏识和器重,至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日在北京病逝,他在中国的艺术生涯长达五十年。
他的作品为了迎合当时封建君主的喜好,不断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成熟,对当时的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其画风受中西方绘画的共同影响,所以采用中西掺和的画法,纵观郎世宁的作品绘画风格特点可从以下几类作品中比较与传统宫廷画的差异。
一、人物肖像画郎世宁在人物肖像画方面,以当时先进于中国的解剖学作为造型依据,加之擅长运用逼真画法描绘人物,体现出较强的写实能力,因而受到好奇西方学术、艺术和科技的清朝皇帝的器重。
郎世宁的肖像作品追求立体感、准确性、比例合理、晕染精细、凹凸分明。
这一类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他几幅比较重要的作品当中如体现出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乾隆朝服像》《乾隆大阅图》《孝贤纯皇后像》《平安春信图》等。
他的肖像作品最具特点之处在于对光源的处理方面,他采用正面光源,抛弃西画过强的光影对比,迎合传统中国画,这样的革新使人物面部整体感觉更柔和更清晰,这是郎世宁欧洲画法融合中国传统技法的再创造。
二、纪实画郎世宁的纪实画作品主要有《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平定西域战图》《平定西域回部战图》《丛薄行诗意图》《哈萨克贡马图》等。
这些大型纪实画不仅抛弃了纪实画常用的长卷形式,也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因封建等级制度而过度夸大帝王地位的画法,改为适当的人物比例,但在构图中将主要人物置于显著位置或者加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来强调君主或主要人物的身份特殊性。
其特点表现在主要人物具有肖像特征,对人物服装以及背景描绘具体而细致,层层渲染。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是一位中国画家,他的绘画作品融合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这种画法的形成源于郎世宁在法国留学的经历,他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又将其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之中。
这种画法的特点是既有中国绘画中的传统元素,如线描、构图、意境等,又具有西方绘画的色彩、透视、立体感等特点。
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线描:郎世宁的画中线条自然流畅,线条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西方绘画中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舒展,郎世宁将其融入了中国画中,使得画面更为灵动自然,不落俗套。
构图:郎世宁的构图在中国绘画中受到了传统文艺体制的影响,但融入了西方的创新性思维,更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
画面上的线条和形状都具有更加和谐地融合。
色彩:郎世宁的画中,颜色相对单纯,但在颜色的运用上则是非常求新的。
他善于运用明亮的色彩撑起整幅画,常以明度高而透明的颜色勾勒秀美的花朵和自然风景。
透视:郎世宁的画中也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使画面中的人物和物品更加逼真立体,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总之,郎世宁的中西合璧画法在中国美术史上算是一股新的潮流和风格。
他开创了中西合璧绘画的先河,将中西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画具备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多样化的画面表现方式,并为现代中国画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郎世宁是中国现代画坛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独特的中西合璧画法在绘画界备受赞誉。
这种画法将传统的中国绘画技艺与西方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技法特点郎世宁的中西合璧画法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 融合中西绘画技巧郎世宁的画法融合了传统的中国画法和西方绘画技巧。
他使用传统的中国画笔(羊毫和狼毫)和墨汁,但却借用了西方绘画中的线性、透视和色彩理论等技法,从而创造出既有东方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新型画风。
2. 画法多样郎世宁的画法多样,包括写意、泼墨、洒彩、点染等多种绘画技法,他灵活地使用这些技法,以达到表现形式和审美效果的多样性,让观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有更多的艺术享受。
3. 颜色饱满郎世宁的色彩运用丰富,明快鲜艳,色笔轻重得当,变化多样而又和谐统一。
他在运用水墨的同时也运用了水彩和油画颜料,使画面的色彩更为丰富、饱满。
4. 罕见类型郎世宁的作品中,往往混合了神话、艺术、文化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类型,展现了他的创新思维和独特风格。
二、艺术表现郎世宁的画作中常常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历史、神话和文化等题材,穿插了中西方文化元素,以此传达人类的普世性情感。
郎世宁的作品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的尊重,他的画作中往往体现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氛围,让观众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与此同时,郎世宁的作品中还体现出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
他的画作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智慧,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人类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三、艺术价值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创造性、富有创新性和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
其融合中西绘画技巧和多种表现形式,充分表现了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郎世宁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生命力,充分表现了绘画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他的作品兼具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审美观念,因而极具现代感和时代展望。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1. 引言1.1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介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介:郎世宁(1597-1645)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他擅长中西合璧画法,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方绘画技法融合,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
郎世宁在绘画中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尝试西方透视、光影等技法,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在中国画史上,郎世宁是中西合璧画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合璧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郎世宁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对中西合璧画法的探索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称颂。
2. 正文2.1 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中国艺术史上。
在明清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和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这些技法包括透视、光影和立体感等西方绘画的特点。
这些技法的引入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合璧画法逐渐在中国绘画界中影响深远。
在清代,由于郎世宁等画家对西方绘画技法的研究和借鉴,使得中国传统绘画逐渐融合了西方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画法。
在近代,中西合璧画法在中国绘画界中得到了更多的探讨和实践。
许多画家通过学习西方绘画,将西方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使得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这种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国画家通过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使得中国画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也为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 郎世宁对中西合璧画法的贡献郎世宁在传统中国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立体、生动,增加了观赏者的审美享受。
郎世宁将中西合璧的画法运用到了历史题材和人物画中,如《清明上河图》等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形式的融合,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主题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 words (2)一、郎世宁的生平,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其艺术成就 (3)(一)郎世宁的生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3)(二)郎世宁的艺术成就 (4)二、中国传统名作与郎世宁中西结合作品的比较 (5)(一)、郎世宁人物画 (5)(二)郎世宁花鸟画 (7)三、郎世宁的艺术作用及其艺术价值 (9)四、总结 (9)参考文献 (10)论清代郎世宁中西结合绘画风格造型之变学生姓名:杨舒雅学号:20075171123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指导老师:翟洁职称:讲师摘要:清代郎世宁的绘画作品大都是中西结合的写实绘画,造型精致灵活,风格华丽高雅。
他对中西方两种不同画法的结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创造出了一种新技法新画风,即郎士宁新体。
他以西方绘画的技法结合中国画的工具,参加中国画法,融汇于中国的画笔,达到三位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西艺术结合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结合;中国造型;西方写实Abstract:Qing dynasty paintings are mostly lang shining the realistic painting combines western, refined modeling flexible, magnificent style elegant. His western two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was long and create a new techniques, new style is discussed LangShiNing. In his western pain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ool, participate in China law grad to Chinese brushes, the trinity, thus creating a new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and style.Key words:Un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ina modeling ;western realistic中国画中西结合的主要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融入西方写实的技法和现代主义的构思观念(同时也保持着中国画的审美因素);其实这种方式早在300年前的清朝就已经有了尝试。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既动荡又破碎的历史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
西洋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一些善于绘画的传教士还成为了宫廷画师,其中郎世宁就是他们的代表。
郎世宁是以一个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他以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勤奋的作画态度,深受清朝皇帝的赏识,但是皇帝不喜欢油画,所以让他学习中国画的意蕴,这就有了后来的中西结合的绘画风格。
郎世宁在吸收了中国名家及名画的精神意蕴之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手法之中;他以写实的西方古典技术为主,运用西画惯用的透视、明暗、光影、色彩等要素,采用中国画的的纸绢、颜料和毛笔等工具,并参照以中国画法创造了一种中西结合风格的新画法。
“郎世宁中西结合的绘画作品均以工笔画的形式体现,题材涉及广泛,有人物画(肖像画)花鸟画、鞍马画、山水画、纪实绘画等画种。
”①他的作品内容多与清朝的盛世历史密切相关,使其成为当时中西艺术交流的重要使者。
郎世宁中西结合的绘画作品开创了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先河,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新画风,虽然今天还有些艺术评家批评他的绘画作品缺乏一些中国画的韵味,但是他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他在中国美术时尚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朗世宁的艺术天分体现在:用西洋油画透视和明暗的技法画中国水墨画,创造了新的画风。
一、郎世宁的生平,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其艺术成就(一)郎世宁的生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郎世宁的原名叫Giuseppe•Castiglione(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
公元1688年生于意大利米兰,从小喜欢绘画,并从许多的艺术大师那里接受了严格而广泛的训练。
”②由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对教会生活的向往,在19岁时成为了天主教教派的耶稣会修士,成为助理会士;后来朱塞佩来到葡萄牙,曾为熱那亚教堂画过两幅壁画:一幅是山洞中的耶稣会创始人—圣衣纳爵;另一幅是基督向圣衣纳爵献圣图,后抵达葡萄牙的里斯本哥因勃拉耶稣会修道院,逗留两年,并未该院作过壁画,葡萄牙皇后曾慕名聘请郎世宁为其小女儿画像。
郎世宁于1714(康熙五十三年)4月11日与擅长医学化学的耶稣会士迦士太一起搭乘圣母希望号船从里斯本启航,经过15个月的长期航行,于翌年7月15日抵澳,随后来到广州,遵从当时习俗取名郎世宁。
11月22日进京,暂住东堂(属葡萄牙教会,现位于王府井大街)而后由传教士马国贤引荐,晋谒康熙皇帝,郎世宁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绘画之路。
他以严谨扎实的西画写实功底著称,注重①苏立群,《郎世宁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②苏立群,《郎世宁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透视效果的绘画特色,还有其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得到了清朝皇帝的赏识并招他在内廷作画成为宫廷画师,那时郎世宁年过27岁,已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的传教士画家,1776年六月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八岁,乾隆帝下诏厚葬。
郎世宁在华长达五十一个春秋,他为了取得传播天主教的权利和方便,始终行走内廷为皇帝作画,并受到清帝的器重和赏识,郎世宁为中西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统治者对基督教一般持谨慎态度,但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和艺术文化表示欣赏和尊重。
康熙赞许郎世宁的西洋画,对西洋画的写实技能表示大加赞同和尊重,但却不喜欢油画,认为缺乏禅意,所以康熙命郎世宁学习中国画的意蕴;于是郎世宁便向当时的中国名家和皇宫中收藏的大量古代名画学习,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画的画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他对中西两种不同画法的结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创造出一种新技法新画风,即郎世宁新体。
他以西方绘画的技法结合中国画的的工具,参加中国画法,融汇与中国的工笔画,达到三位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西艺术结合的画风。
他在内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工艺大师。
郎世宁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到了清帝的支持和培养,但皇帝的欣赏情趣也极大地左右了他的绘画创作,宫廷画师的身份本来就受到皇帝的牵制,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绘画生涯中创作了众多人物、花鸟、纪实等四卷。
真实的描绘出当时清宫廷生活的各方面,先后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赏识和器重,跃居宫廷首席画家30多年之久并且影响宫廷里的其他画师,成为清朝画院里内的主要画派之一,一些中国画家在他的带领下绘制出了透视和立体感的画作,给日趋保守的清宫画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二)郎世宁的艺术成就郎世宁以他的扎实的西方绘画根基再加上吸取的中国画技巧,将清朝盛世时期的重大事件一一入画,以惊人的的艺术表现力创作了大量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使得清代宫廷绘画的数量和质量远超前代;他的作品中西融合,艺术精湛,将中国画工具挥洒自如;为当时流行“四王”的“士气,书卷气”的中国画坛刮起了一般中西合璧的新风,郎世宁一生用他创立的中西结合的画法绘制了众多的作品,保存至今的80余件,题材涉及广泛。
他笔下的人物逼真,景色生动,都是以西方的绘画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的效果和立体感,又适度地汲取了传统的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郎世宁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帝王肖像画上,其绘制的帝王像逼真传神,惟妙惟肖,是中国传统肖像画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如《乾隆超幅图轴》《孝贤皇后朝服像》等;当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纪实意义的巨幅大作都是他主持下完成的,如《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以他为主创做的铜版画《平定准回部战图》是中国最早的铜版画作品;圆明园内的西洋楼、海晏堂、大水法当西式建筑也是由他主持设计营造的;学者年希尧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首个在中国介绍西洋焦点透视法则的专注《视学》。
可以看出他是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全能型画家之一;可以说郎世宁是对中国艺术界做出较大贡献的一位艺术家,他的整个艺术活动也已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名作与郎世宁中西结合作品的比较中国的工笔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存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工笔画讲究的是用富有变化的墨线造型之骨。
对物象的描绘要求写实,追求精神层面的生动传神;用色方法以层层渲染为主,追求凝重典雅的视觉效果;这些艺术特点用在西方的绘画上也能适用,这就说明中国工笔画在中西融合的过程中有更好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在郎世宁的绘画作品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郎世宁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有效地利用中西方绘画的各种要素。
将中西融为一体并让中国人接受,可想而知他绘画历程的艰辛。
我选取中国传统代表作之比,来说明郎世宁中西结合的绘画对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从而肯定他在工笔画绘画上的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一)郎世宁人物画中国的工笔画以线为骨,描绘细腻,设色或浓艳或清丽,更以传神写照为美学追求,展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西方画作传入之初为国人所震惊,清代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以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无由措手。
”①这段描绘不仅写出了西洋绘画的写实特点,也反映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画法之间可以互补,而将这种互补性现实与画面①姜绍书,《无声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81页。
上的首位画家便是郎世宁。
他以自己在西画造型和色彩上的优势,对人物肖像画家便是郎世宁。
他以自己在西画造型上和色彩上的优势,对人物肖像作细致逼真的刻画,因而他的艺术成就就在人物画方面,尤其是帝后肖像上最为突出,这也是他最早被认可的画;他绘制的《乾隆朝服图轴》达到了历代帝后肖像的最高水平。
宋代以前的帝王后妃肖像画由于历史久远,大多以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以现存的宋、元、明、清的帝后肖像的绘制手法上看都是运用中国传统上写真手法。
即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结构。
在分色涂染得单线平染法,他的代表作品我选了明朝帝王肖像《明世宗坐像》和清朝的《康熙朝服像图轴》。
用以对比郎世宁绘制的《乾隆朝服图轴》从而探讨郎世宁在肖像画方面取得的艺术成绩,以及他的西方写实技法给工笔人物画带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画像多是宫廷御用画师所为,由此可以看出帝王后妃的肖像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历朝历代肖像画的发展状态和水平高低从这三幅的构图上看,采用了明朝的中期之后的正面朝服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