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黄依依

合集下载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

DOI:10.16660/ki.1674-098X.2018.24.15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李晶 张莉 尹勇(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33)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建设的基础是城市的高速建设和用水安全等等。

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指城市可以吸水、储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防水,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加强,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对于这种规划理念的应用有着先天的优势,不仅可以让一系列用水问题得到解决,更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规划的优势,之后总结了一些规划设计的重点,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 海绵城市建设 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8(c)-0152-02绿色生态理念和海绵城市两个概念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方面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城市雨水洪水危害得到环节,避免内涝,大大降低排水难度;同时也可以将水资源收集起来,保证其循环再利用,这样一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保证水体安全、水环境的质量,其次要确保绿色、生态和节约,最后要确保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效益,这样才能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价值。

1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1 缓解城市排水难题一直以来,在我国城市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城市水环境和水安全等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在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我国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积水问题非常严重。

城市的下垫面是不透水的,在强降水的情况下,地表净流量会显著增加,如果此时排水设施无法顺利排水,就会直接导致内涝问题。

第二,水体污染问题。

如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专门的雨水污水管道,那么在降水的情况下,会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雨水和油脂以及金属污染物污染水源,在未经有效处理利用的情况下就排入河流中,不仅造成了水污染,更造成了水资源浪费。

解析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解析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解析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摘要:进行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性意义,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推进城市中的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什么是绿色建筑生态城区以及海绵城市,分析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0引言面对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尤其是海绵城市战略提出,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区环境,维护水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有效提升城市的雨洪水控制能力.基于此,应该正确看待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向和目标,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进行设计,以便于推动城市建设更高层次发展.1概述1.1绿色建筑生态城区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背景下,节约能源降低能耗逐渐成为主旋律。

而建筑行业作为其中能源消耗以及生态污染比较严重的领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更要重视将建筑与环保理念融合起来,构建绿色建筑生态城区,因此这就需要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建设,以此来促进城市布局以及建筑结构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对有限资源的使用率,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成效,最终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1.2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的是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添加相应功能,使城市整体就像海绵一样,其功能主要就是对降雨和城市废水进行吸收,再经过相关水体净化手段使其达到可用水质,并且对可用水质进行再次使用供给城市各个用水渠道,从而减轻了城市供水压力。

由此可知,海绵城市的应用具有很高价值。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对城市中的雨水系统健全并完善,构建符合当前城市发展的雨水处理以及排放系统,以此来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2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规划现状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海棉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实现绿色生态城区节水和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城市水环境的不良影响.就海绵城市建设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城市的雨水径流量增加,峰值流量随之增高,如果是暴雨计阶可能导致城区雨水积聚,导致城市内涝。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区域治理城市治理与规划一、绿色生态区与海绵城市概述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绿色建筑实施向着区域方向发展,而绿色建筑的实施主要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而绿色生态区就是个别建筑物向区域综合建筑群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带来的应用成果。

绿色生态区是一种新型城区建设模式,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绿色建筑规模区域化,另一部分为生态城市理论。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建筑、空间布局等,在建设规划过程中,严格遵循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标准。

海绵城市是指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及人工措施,在保证排水防涝的情况下,达到蓄水和释水的效果,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以往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管渠以及泵站等设施,处理城市中的雨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管道与设施建设压力,同时无法有效处理雨水污染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新的规划思路,应更好的应用在城市中。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主要技术工艺1生物滞留技术生物滞留技术是指利用基质将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过滤、吸附,以此实现对雨水的净化,生物滞留技术能够段短暂储存径流域水,然后使得流域水逐渐渗透土壤中,减少地面径流量,降低雨水污染。

生物滞留技术具有很多种作用方式,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采用技术种类主要有三种,即雨水花园、下凹式绿色以及生物滞留池等。

另外,生物滞留技术不仅可以起到水体调蓄作用,还可以起到改进土壤的作用。

2透水性铺装透水性铺装有许多种类,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缝隙透水铺装。

采用细砂石子等物质,将其填入到路面砖之间缝隙,形成缝隙透水铺装,这样即使路面砖不具备透水性,但是可以通过路面砖之间的缝隙渗透地表水;第二,自透水铺装。

它是通过下垫面块的构建,一方面避免出现材料衔接以及铺设之间的缝隙,另一方面通过下垫面块渗透雨水。

遇到干旱季节,可以利用自透水铺装,帮助土壤进行换气;第三,缝隙透水与自透水铺装结合使用。

缝隙透水与自透水铺装结合使用,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渗水体系,一共分为四层,即透水垫层、透水基层、找平层以及透水面层,可以提升渗透效率,达到良好的渗水效果。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摘要:应用海绵城市这一规划设计思路,能够有效加快绿色生态城区的实现效率。

因此,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相关建设人员应从明确区域建设规模以及功能的划分情况以及海绵城市的规划实践方法入手,来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建设目标。

本文分析及探讨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随着城市的建设面积日益增大,城市功能区逐渐增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城市地面硬化曾是雨季雨水排放不畅的难题,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很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与自然气候协调的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对大雨、洪水等状况的管理应变能力,让多余的水在城市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海绵城市建设应用技术1. 1透水性铺装(1)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缝隙透水主要是在铺设路面的过程中,将砖与砖的缝隙中填充一定的陶粒以及小石子等。

这种方式,路面砖本身不具备透水性,路面上的水仅能够通过路面砖之间的缝隙渗入地下。

例如,面包砖、植草砖等。

(2)自透水下垫面铺装这样的路面属于完整的一块,因此没有材料和材料中的缝隙。

这种材料本身就具备着一定的空隙用来透水。

在路面没有雨水的情况下,这些空隙可以作为土壤和外界的通气通道。

例如,透水混凝土或者透水沥青等。

(3)自透水与缝隙透水相结合的下垫面铺装为了进一步提升路面的透水能力,需要将自透水与缝隙透水方式的优势相结合。

相关工作者开发了新型路面材料。

这些路面砖自身就有一定的空隙,并且在铺设的过程中仍旧在留有的缝隙中填充一定的陶粒与石子。

这样就可以将材料本身的透水性与缝隙的透水性相互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路面的透水性能。

不管采用何种材料进行路面的铺设,透水路面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的设计应当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透水面层——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垫层。

其中的结构底层具备相应的排水盲管,进而将雨水引至雨水管网或者雨水的调节池中,这种被称为全透水结构;如果没有相应的盲管以及底部的透视系统,渗入的雨水可以积蓄在铺装系统中,也可以从透水性能较好的土壤基层中排出。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发布时间:2021-07-01T16:08:49.73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7期作者:王辉[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此过程中,要想保证最终城市建设的质量王辉天津中基睿创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天津 300392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此过程中,要想保证最终城市建设的质量,就需要明确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其中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排涝以及雨水资源利用问题。

我国多数城市在经历大雨或者是暴雨之后,经常出现路面积水严重的情况,甚至出现涝灾,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而展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最终城市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原则1.1问题与目标导向原则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建设设计目标,将其中的水系统分为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以及水生态系统等,确定各个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展开划分,这种方式能够对整个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展开梳理,明确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以及次要工作,进而保证最终的建设设计质量。

1.2区域整体达标原则我国相关规定中表明,在区域雨水排放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其中的排放总量,避免出现超标排放的现象。

各个城市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中的雨水分布情况展开合理划分,在此过程中将总流量控制率作为其中的控制指标,在流域以及排水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能展开相互调节。

1.3生态优先原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生态优先原则,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足够尊重,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展开全面保护,保证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Summary: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环境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首要工作,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文将指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并具体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路。

Keys: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意义;思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是我国未来大部分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指将城市和周边地区的雨水资源化,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增加城市绿化、水域、湿地等海绵体面积,减少洪灾、内涝等现象的发生,并将收集到的雨水通过收集、储存、净化等方式处理,再合理分配到有需要的地方。

目前,我国有许多地区和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也成为了不少工作者所研究的重点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1.1生态效益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城市和地区的道路建设较为完善,硬质铺装作业较多。

过度的硬质铺装作业会导致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下垫面的过度硬化,会导致雨水无法下渗,或下渗的速度减慢,进而导致原有的地下河、天然湖泊、湿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每当遇到暴雨天气时,城市就会面临严重的内涝问题。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护城市的天然海绵体,如绿地、湖泊等,减少城市的内涝问题。

另一方面,建设海绵城市还能够对雨水中的污染物产生净化作用,有利于减少城市水污染现象,促进水体环境的保护。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以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以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以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摘要: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基础是“绿色化”由单体转变为区域融合,绿色建筑技术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转化。

而海绵城市出现在高速城镇化、城市水安全、水环境等问题的背景下,通过南京生态科技岛对海绵技术的应用,对城市建设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考方向。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棉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1.1绿色生态城区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中规定,绿色生态城示范城区面积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内容主要包含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等。

由此可知,绿色生态城区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现阶段,全国各地城市已经大面积普及了绿色建筑,“绿色化”逐步由个体升级为地区融合,同时绿色建筑技术也不断更新升级,有单项运用提升到综合集成,由此营运而生一种绿色生态城市区建设模式。

1.2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2]。

“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生态城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建设目标之一,旨在减轻开发建设对城市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总的要求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达到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2.2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流程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建设基本流程按照“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导向,再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细化城市规划的程序步骤。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摘要:随着城市开发的不断推进,各界越发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性的观念,绿色生态地区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均衡环境,从而促进可持续性。

在绿化生态城区的发展规划中,海绵城市可以为其提供更加科学的设计思路,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绿化生态城区的开发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思路一、海绵城市的概念绿色生态区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为核心的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它以绿色建筑枝术为基础,结合功能区、新城区以及开发区等多个区域,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并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以确保绿色生态地区的建设中,主要工作都能够实现安全、环境保护的目标。

满足国家长远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是一种将城市建设规划与海绵的强大蓄水能力、接纳能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城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绿色城区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1.绿色生态城区功能的分区在设计初期,应当仔细考虑功能区的划分,以确定每个功能区的占地面积,并确定最佳的组合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2.绿色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思路①为了确保城市规划质量,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程序。

首先,必须对场地面积作出全面评估,掌握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及其排水模式等情况,为后期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其次,必须明确绿色生态区的雨水排水流域,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可行性的工程设计,以实现海绵都市的建设目标,其中绿化雨水基础设施尤为重要,以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对其应用情况作出全面分析,以确保最终的城市规划更加合理;此外,必须根据各主要流域指标,结合经河域水和无污染物区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②第一,在计划中,应该格外注重维护水生态敏感区,以天然海绵体的原理设计,使其作为健康生态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黄依依
发表时间:2017-12-15T14:00:14.027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13期作者:黄依依[导读] 本文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摘要: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各规划阶段能做到达到总规定的目标、完成控规定的指标、落实修规定的坐标,就能缓解水污染、内涝等的城市发展问题,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

海绵城市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创建具体适合中国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
和标准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研究制定。

因此,本文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建设
1.1绿色生态城区
当前,绿色建筑已经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绿色化”开始从单体转变为区域融合,而绿色建筑技术也逐渐从单项应用转向了综合集成,基于此,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模式也随之诞生。

对于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主要在于空间的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以及产业配置等方面,以资源的节约环境友好作为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城市的开发区、功能区和新城区。

在就相关规划设计、土地出让等前端,引入“绿色化”的建设理念,建设绿色城区。

1.2海绵城市的建设
1.2.1产生背景
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不仅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全社会的进步,同时还给城镇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即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

这种外延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造成了巨大创伤,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变,转为内涵式的发展或者集约式的发展模式。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其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等环保功能。

1.2.2概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类似海绵,具有吸水、蓄水、释水的效果,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弹性”(见图1)。

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应用低影响的开发设施,结合人工措施,以保证城市能够顺利排水防涝为前提,最大限度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并净化,从而促进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中的低影响开发则是指在开发场地时,为了确保在开发前后水文特征能够保持不变,可采用源头式、分散式,维持场地原始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等水文特征不变。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的原则
2.1基于“问题与目标”导向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前提是对出现问题的各系统和对目标的合理制定。

通过对水资源的安全和环境、水生态环境等多项问题的整理,区分问题严重级别,并确定目标主次关系,从而进一步构建以核心目标为主,其他目标为辅的多目标雨水系统。

2.2基于区域整体达标
国家部门相关文件的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指出要对区域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以避免造成超标、超量的排放,并要求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合理划分海绵城市,并把雨水分区进行规划,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分区总量控制指标,建立以流域、排水分区为原则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为目标。

2.3基于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基本目标,坚持城市开发前后不改变水文的特征为原则,重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并采用绿色环保为基础保障的设施和灰色基础保障设施相结合的措施实现多重目标的发展。

2.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比较多,所牵涉资金数额也比较大,因此应进行全方面的资产管理,对投资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验收评估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进行有效的经济效益分析,然后在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评估其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建设的成本以及运营的成本。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3.1对绿色生态城区的功能和规模进行划分
绿色生态城区更加重视对于用地的规划设计,对其功能和规模进行合理的划分。

在进行用地规划设计的同时还有助于城区建设格局的合理划分和功能的划分,这样可以确保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达到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进一步提高城区建设的合理性、系统性、科学性。

3.2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程序进行规划
在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程序进行规划时,首先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规划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分解细化。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评估的最终结果规定城区雨水的排水流域分布图,然后从中找出符合条件且能够实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技术的各个流域,再全面分析各个流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各个流域差异性汇总后的结果可以采用以上措施进行全面考量,最终确定出科学、完善、符合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区域范围。

最后,需要对每个规划的指标值进行确定和检验,然后再对场地内外的排放雨水、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操作水平。

3.3提升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有效措施
在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时,工作人员不仅要全局把控总体的规划,还需要着重关注各个具体的规划点,比如可以对生态敏感的区域采取优先保护的措施。

实际上,城市天然海绵体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关键环节是水生态敏感的区域建设,因此,工作人员要严格禁止在湿地、河流等关键区域进行建设。

可以拉上城市建设蓝线以示保护,将建设的重心放在如何开发雨水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以及城市水体之间如何衔接等工作,尽可能维护水体的纯度,防止水体遭到二次的污染。

在集约式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城市的生态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在保障其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还要保障基本透水的面积程度,由于一些城市的地面普遍出现硬化的现象,硬化现象非常阻碍雨水的渗透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地面硬化的面积程度合理规划透水铺装面积、绿地面积等,以保障城市能够有效渗透雨水等。

四、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安全,特别是城市水资源安全,正面临重大考验。

一方面,城市建设应本着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高速建设规划城区;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发展可能性,道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注重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确保产业配套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等.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31(6):42-47.[2]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71-72.
[3]黄昱霖,罗云祥.探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9):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