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及事项

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及事项
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及事项

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及事项--青岛科标生物实验室

一、涉及定性项目的检验结果报告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定性)等,如果检样是称重取样,则最后检测结果一定报告为检出/25g或未检出/25g。如果检样是体积取样,则最后检测结果一定报告为检出/25mL或未检出/25mL。检测标准要求g必须要小写,mL中m必须小写,L则必须大写。记录中所有有用的信息必须填上,无法填充的用“/”划掉。

二、菌落总数检验结果报告

1.菌落总数小于100CFU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如80.5CFU 可修约报告为81CFU;80.4CFU则修约报告为80CFU。

2.菌落总数大于等于100CFU时,左边数第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位数用0代替,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表示:如10-2两平板平均菌落数为238CFU/g,可修约为240CFU/g,最后报告为24000CFU/g 或2.4×104CFU/g。

3.霉菌、酵母菌、乳酸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报告形式和菌落总数一样。

4.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

三、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

LST初发酵,产酸产气,接种BGLB复发酵后仍产酸产气,则证明样品受到了大肠菌群污染,可检索MPN表,得出相应结果。检测时如果采用(10-1,10-2,10-3)三个稀释度,最后BGLB产气管为(2,0,0),查MPN表可得出大肠菌群检

测值为9.2MPN/g;检测时如果采用(100,10-1,10-2)三个稀释度,最后BGLB 产气管仍为(2,0,0),查MPN表可得大肠菌群检测值为0.92MPN/g;如果采用(10-2,10-3,10-4)三个稀释度,最后BGLB产气管仍然为(2,0,0),查MPN表可得大肠菌群检测值为92MPN/g。称重取样以MPN/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MPN/mL为单位报告。大肠杆菌、粪大肠群群、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总大肠菌群当检出阳性结果时,都会涉及查MPN表,其规律和大肠菌群一样。

四、饮用天然矿泉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CN平板上生长的蓝色或绿色菌落的计数和生化确证试验的结果,计算出每250mL水样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数量,结果以CFU/250mL报告。

五、饮用天然矿泉水中产气荚膜梭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SPS平板上黑色菌落的计数和生化确证试验的结果,计算出每50mL水样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结果以CFU/50mL报告。

六、涉及到用29921进行结果判定的项目,每个项目要出5份报告。送检样品用企业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的,出报告时要参考企标进行出具。

七、阪崎肠杆菌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绿色菌落的生长情况和生化确证试验的结果,报告每100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阪崎肠杆菌。

八、化妆品中粪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发酵乳糖产酸产气,EMB平板上有典型菌落,并经证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靛基质试验阳性,则可报告每10g被检样品中检出粪大肠菌群。

九、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结果报告

被检样品经增菌分离培养后,经证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及绿脓菌素试验皆为阳性者,即可报告每10g被检样品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如绿脓菌素试验阴性而液化明胶、硝酸盐还原产气和42℃生长试验三者皆为阳性时,仍可报告每10g被检样品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十、化妆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结果报告

凡在BP平板和血平板上有可疑菌落生长,经染色镜检,证明为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并能发酵甘露醇产酸,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者,可报告每10g被检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检验建议方案

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检验建议方案 一、致病菌检验现状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1、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2、沙门氏菌属;3、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4、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5、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司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因此,包括上述致病菌在内的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验,对早日弄清食物中毒的病因,控制疫情,提高卫生防疫水平非常重要。 致病菌常规检验方法大致是: 其中,增菌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1、如果在增菌后能够利用自动化仪器对标本进行快速筛检,就可以尽快发 现在那些标本中可能存在致病菌,可能存在那些致病菌,从而可大大缩 小检验范围,集中人力检验可疑标本和可疑致病菌。 2、由于大多数细菌目前没有血清试剂,而传统生化鉴定试验周期长,操作 繁琐,试剂质量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致病菌确认工作。 3、选择性分离培养的培养基上挑选可疑菌落需要经验,存在漏检的可能。 4、葡萄球菌肠毒素热稳定性很高,加工后的食物虽然检不出,金黄色葡萄 球菌,但仍有可能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而肠毒素的常规检验方法需要 做动物实验,难度大,周期长。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应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API鉴定系统” 的快速检验方案如下:

二、致病菌快速检验系统建议方案 (一)检验流程 本系统能达到的效果 1、葡萄球菌肠毒素:从标本处理到上机检测只需1小时。 2、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李司特菌、空肠弯曲菌的检验:在增 菌后1小时内即可完成筛检试验,从而缩小检验范围、明确检验 对象、提高总体检验速度。 3、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最常 见肠道致病菌的生化鉴定时间缩短到4小时。 4、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108种)、非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64 种)、葡萄球菌(22种)、链球菌(47种)、酵母样真菌(43种)、 厌氧菌(67种)、棒状杆菌(33种)、李司特菌(6种)、奈瑟氏 及嗜血杆菌(10种)、弯曲菌(18种)、芽孢杆菌(24种)、乳酸 菌(52种)、肠杆菌分型(111种)在内的五百多种细菌可以得到 快速、准确的鉴定。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 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 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 格长0.01mm(即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 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 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 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 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 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 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 径约为0.8μm,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 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 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 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 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 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

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

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8-04-19T14:35:08.5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周秋良[导读] 本文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质量控制的措施,希望能够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 衡阳县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 421200 摘要: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微生物的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提高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生物检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质量控制的措施,希望能够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质量控制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行业的流通速度快,对食品的检验结果显示,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下图。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除了吃的饱,人们更加关注吃的好。所谓的好,是指食品的质量有保障,能够吃的健康、吃的安全。要想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探究质量控制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有很多,每种检验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时,检验方法的选择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要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够有效保证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通常来讲,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现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一)抗体检验方法 抗体检验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人们并不陌生,而抗体检验也分很多种,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体检验方法。它是一种能够定量、定性测定特异抗原抗体的一种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优势。首先通过聚苯乙烯来获得抗原,然后在获得抗原之后,使之与酶融合过后的抗体发生反应,目的是为了获取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检验的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主要用在金黄葡萄球菌的检验种,能够准确的检验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二)电阻电导测定法 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种,利用电阻电导测定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溶液导电率来确定微生物的含量,主要应用的原理是,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的不同导电度,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属于大分子的物质,其他氨基酸等属于小分子物质,目前这种检验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 (三)免疫学技术法 由于抗原和抗体之间会发生一种特定的结合反应,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应用免疫学技术法。免疫学技术法中,在病原体的催化作用下,能够形成免疫球蛋白,并以此来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免疫学技术法也分为很多种,目前对免疫沉淀法和乳胶凝集法的应用比较多。免疫学技术法有很多优势,例如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尤其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弯曲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的检验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免疫学技术法也有一些显著的缺点,检验的灵敏度有所欠缺,而且存在很严重的交叉反应现象。由此可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对于检验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方法,才能保证检验结构的真实、准确和可靠。(四)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法还有一种通过指示剂与细菌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酶发生反应的检测方法,也就是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种定性测量的方式,例如API鉴定系统,API鉴定系统的应用范围较广,能够鉴定约550 种细菌;除此之外,还有平板培养的方法,主要被用在沙门氏菌的检验中。但是最常见的一种代谢产物检测方法其实是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的灵敏度较高,而且操作简单。除此之外,TTC法和Petrifilm 计数的方法也是非常主要的快速酶触反应检测方式[2]。(五)商品化快速检验法 商品化快速检验法是一种定量测定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染色成像计数和ATP生物发光技术两种。所谓染色成像技术方法,就是一种观测染色细胞颜色的方法,大约需要耗时半小时左右,通过紫外线显微镜观测即可;而ATP 生物发光技术法的鉴定检测时间稍久,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利用的原理是将ATP与荧光物质结合,对荧光值的大小进行观测,如果观测到橙色细胞即为活细胞,绿色细胞即为死细胞。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要想保证食品安全,就需要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确保结果的准确,总的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控制,包括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检验方法的选择、检测环境的把握以及检验过程的规范。以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检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控制

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及事项

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及事项--青岛科标生物实验室 一、涉及定性项目的检验结果报告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定性)等,如果检样是称重取样,则最后检测结果一定报告为检出/25g或未检出/25g。如果检样是体积取样,则最后检测结果一定报告为检出/25mL或未检出/25mL。检测标准要求g必须要小写,mL中m必须小写,L则必须大写。记录中所有有用的信息必须填上,无法填充的用“/”划掉。 二、菌落总数检验结果报告 1.菌落总数小于100CFU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如80.5CFU 可修约报告为81CFU;80.4CFU则修约报告为80CFU。 2.菌落总数大于等于100CFU时,左边数第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位数用0代替,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表示:如10-2两平板平均菌落数为238CFU/g,可修约为240CFU/g,最后报告为24000CFU/g 或2.4×104CFU/g。 3.霉菌、酵母菌、乳酸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报告形式和菌落总数一样。 4.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 三、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 LST初发酵,产酸产气,接种BGLB复发酵后仍产酸产气,则证明样品受到了大肠菌群污染,可检索MPN表,得出相应结果。检测时如果采用(10-1,10-2,10-3)三个稀释度,最后BGLB产气管为(2,0,0),查MPN表可得出大肠菌群检

测值为9.2MPN/g;检测时如果采用(100,10-1,10-2)三个稀释度,最后BGLB 产气管仍为(2,0,0),查MPN表可得大肠菌群检测值为0.92MPN/g;如果采用(10-2,10-3,10-4)三个稀释度,最后BGLB产气管仍然为(2,0,0),查MPN表可得大肠菌群检测值为92MPN/g。称重取样以MPN/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MPN/mL为单位报告。大肠杆菌、粪大肠群群、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总大肠菌群当检出阳性结果时,都会涉及查MPN表,其规律和大肠菌群一样。 四、饮用天然矿泉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CN平板上生长的蓝色或绿色菌落的计数和生化确证试验的结果,计算出每250mL水样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数量,结果以CFU/250mL报告。 五、饮用天然矿泉水中产气荚膜梭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SPS平板上黑色菌落的计数和生化确证试验的结果,计算出每50mL水样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结果以CFU/50mL报告。 六、涉及到用29921进行结果判定的项目,每个项目要出5份报告。送检样品用企业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的,出报告时要参考企标进行出具。 七、阪崎肠杆菌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绿色菌落的生长情况和生化确证试验的结果,报告每100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阪崎肠杆菌。 八、化妆品中粪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 根据发酵乳糖产酸产气,EMB平板上有典型菌落,并经证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靛基质试验阳性,则可报告每10g被检样品中检出粪大肠菌群。 九、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检验结果报告

临床微生物检验报告单的解读

首先,准确鉴定病原菌、报告药敏试验结果,给临床选择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是我们微生物实验室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药物的选择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多了解一些微生物及药理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对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痰及咽拭子的培养鉴定中,由于多种条件致病菌的存在,是否引起感染、是否需要抗菌治疗,都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分析后判断,以下几点是临床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有些临床常用药物药敏试验中没有 例: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CLSI 规定其对肠杆菌科细菌的判定折点为≤15 耐药,≥21 敏感,所以我们将其加入到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谱中,但由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CLSI 没有判定折点,所以无法判定其对于葡萄球菌敏感或是耐药,也不应该加入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 2、有些新药没有列入药敏谱 首先,新药由于刚刚推广,还没有列入CLSI 的监测范畴,没有依据加以判断。其次,药敏谱中各类各代抗生素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能面面俱到,如喹诺酮类二代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在药敏试验中敏感,那么对于三代超光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临床医生可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3、细菌的天然耐药有些菌属或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该耐药性具有种属特异性。 ⑴肠球菌:对除青霉素、氨苄西林以外的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⑵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泰能)、美罗培南天然耐药。 ⑶肺炎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⑷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西丁天然耐药。 ⑸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⑹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复方新诺明、头孢 1 代、头孢2 代天然耐药。 更为特殊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的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即使药敏试验敏感,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也需要超大剂量才会取得疗效,但人体对超大剂量的三代头孢不具有长时间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有对很多药物的诱导耐药性,在初期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一旦接触某种抗生素,沉睡的基因被激活,耐药性表现出来,这种特性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尤为明显,可能在体外试验敏感,在实际治疗中却无效,所以采用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进行治疗时就要冒险,这在临床上是首先要规避的。 充分了解抗菌药物体内疗效与体外药敏试验的差异和药敏试验的局限性,意在找到一定的原因和规律性,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之前,应先采集标本送检,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疗效调整给药方案,使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趋向合理,减少用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绝不是一份药敏试验报告所能完全概括的,其中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要想使我们的抗生素应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这需要微生物实验室和临床科室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将不断学习、更新微生物检测、试验及药理方面的知识,力争为临床科室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主要是检测与l临床患者致病性有关的病原性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是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y: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医学微生物尤其是临床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绝大多数对人类和自然界是有益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这部分微生物才称为病原微生物,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痢疾杆菌可以引起痢疾等。 2.什么是细菌?细菌分哪几种? 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其体积微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无色半透明,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细菌的轮廓及其结构。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根据形状则可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3.什么是病毒?病毒分哪几种?

病毒是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纳米)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其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含有单一种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按传播途径病毒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和狂犬病毒等。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则分为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的病毒和肿瘤病毒等。 4.什么是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5.什么是支原体和衣原体? 支原体为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这一类微生物没有细胞壁,能形成丝状与分支形状而称其为支原体。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呈球状、堆状,有细胞壁。 6.人体内的正常茵群是指什么? 在人的皮肤表面体表、口腔、鼻咽、肠道等腔道黏膜中都存在着细菌,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比如肠道菌群可以将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进行分解成为粪便排出体外,还可以制造维生索等对人体都有益处。 7.细菌检测和病毒检测,真菌检测各有哪些方法? 细菌可通过细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病毒的检测包括电子显微镜观察、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及抗体检测等途径。 真菌检测采用直接涂片法、培养法、免疫学试验及动物实验等方法。 8.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有哪些方法? 衣原体检测可采用酶免法、直接免疫荧光法,核酸检测技术包括DNA探针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接酶链式反应(LCR)等和细胞培养法等。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形态学检查、支原体培养、抗原检测、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9.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标本有哪些? 根据病人的症状,医生的初步考虑属于某个部位感染就留取此部位的样本进行细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 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现

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

(完整word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试题及答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试题一 一、有两管菌种,一管为金黄葡萄球菌,一管为大肠杆菌,但标签已脱落,请通过染色实验将其分开。(40分) 1、涂片、干燥、固定(10分) 2、染色(15分) 3、镜检(10分) 4、报告(5分) 二、酱油中细菌总数的测定(60分) 1、实验准备(20分) 2、样品稀释与培养(20分) 3、菌落计数方法(10分) 4、菌落计数的报告(10分 答案要点 一、菌种区分 1、涂片、干燥、固定 (1)取两块洁净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用无菌操作分别挑取菌种于载玻片的水滴中,调匀涂成薄膜,直径1.5cm左右。 (2)干燥室温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 (3)固定涂片面上,在酒精灯上过火三次,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并使其不易脱落。但不能在火焰上烤,否则,形态会破坏。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用水冲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干净,在载玻片下衬以白色背景,滴加95%的酒精脱色,直洗至流出的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为止(0.5分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1-2分钟,水洗。 3、镜检干燥后,置显微镜下观察。 4、报告球状、染成紫色者为金黄葡萄球菌,杆状、染成红色者为大肠杆菌。

二、酱油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实验准备 (1)酱油 (2)1ml与10ml吸管将吸管洗净烘干,塞入少量脱脂棉,卷好防潮纸进行干热灭菌(160℃、2小时)或加压灭菌。(121℃、30分钟) (3)平皿将平皿分为10个一卷,用防潮纸包好,同上述吸管一起进行灭菌。(4)备一瓶90ml和三管9ml的生理盐水,配以松紧适度的棉塞,用防潮纸将口部包好,同上述材料一起进行加压蒸汽灭菌,但需使灭菌后仍能保持原有毫升数(也可应用生理盐水灭菌后直接吸取的办法)。 (5)培养基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将培养基用碱液调至PH7.2-7.4,装入灭菌的试管中约15ml,进行加压灭菌后,保温45℃备用。 2、样品稀释与培养 (1)用10ml无菌吸管将酱油样品注入90ml无菌生理盐水内,充分摇匀,作成1:10的稀释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2)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荡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3)另取1ml无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灭菌吸管,配成1:1000和1:10000的稀释液。 (4)再取三支1ml无菌吸管(或使用该稀释度的吸管),分别吸取1:10、1:100和1:1000的稀释液各1ml于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5)立即将15ml已冷却至45℃的培养基注入平皿内,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6)待琼脂凝固后,用纸包好,反转平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小时后取出,计算平皿内细菌菌落数目,成以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4、菌落计数方法 (1)从温箱中取出平皿,用蜡笔将皿底分为若干等分区域(若菌落稀少,也可不分) (2)以左手拇指、无名指、小指持握平皿,斜置自然光下,皿底以食指、中指衬托显出昏暗背景以利菌落观察,右手持蜡笔式钢笔计点菌落数,每数一区,于边上标记计数,再用放大镜检查,有无遗漏。合计各区菌落数即为一皿的菌落总

食品微生物检验(大肠杆菌全部)

第三章大肠菌群测定 一、大肠菌群检验 (一)检验方法 (二)培养基 (三)检验时应注意事 二、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该菌群主要来源于人及温血动物粪便,一般多用来作为食品中的粪便污染指标。过去我国在大肠菌群的检验方面经验不多,对该菌群的认识也不够充分。1974年全国修订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方法座谈会和1976年全国食品卫生标准会议建议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并提出进行有关大肠菌群方面的科研工作。为此,我们成立了大肠菌群科研协作组,对犬肠菌群的检验方法(包括快速检验方法)及其卫生学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制订大肠菌群检验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这次修订l976年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的过程中,大肠菌群科研协作组又于1983~1985年对大肠菌群检验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作了对比观察,同时对国常用的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也进行了研讨,为这次修订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中的大肠菌群测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肠菌群不是细菌学上的分类命名,而是根据卫生学方面的要求,提出来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系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有些科学工作者又用靛基质、甲基红、V~P、柠檬酸盐、硫化氢、明胶、动力和44.5℃乳糖分解等试验,将这群细菌再分为大肠艾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不论分法如何,对大肠菌群的判定,均应以上述定义为基础。 一、大肠茵群检验 (一)检验方法 1.乳糖发酵试验。以无菌操作采取样品,采取量及稀释倍数,依据国家或当地卫生标准要求及样品污染情况而定。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接种量在l m J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lm1及1mI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36±l℃温箱,培养24±2小时,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2.分离培养。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l℃温箱,培养18~24小时,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作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3.证实试验。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l~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

微生物检验报告的解读

微生物检验报告的解读 首先,准确鉴定病原菌、报告药敏试验结果,给临床选择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是我们微生物实验室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药物的选择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多了解一些微生物及药理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对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痰及咽拭子的培养鉴定中,由于多种条件致病菌的存在,是否引起感染、是否需要抗菌治疗,都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分析后判断,以下几点是临床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有些临床常用药物药敏试验中没有 例: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 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CLSI规定其对肠杆菌科细菌的判定折点为≤15耐药,≥21敏感,所以我们将其加入到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谱中,但由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CLSI没有判定折点,所以无法判定其对于葡萄球菌敏感或是耐药,也不应该加入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 2、有些新药没有列入药敏谱 首先,新药由于刚刚推广,还没有列入CLSI的监测范畴,没有依据加以判断。其次,药敏谱中各类各代抗生素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能面面俱到,如喹诺酮类二代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在药敏试验中敏感,那么对于三代超光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临床医生可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3、细菌的天然耐药 有些菌属或菌种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或固有耐药,该耐药性具有种属特异性。 ⑴肠球菌:对除青霉素、氨苄西林以外的所有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⑵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泰能)、美罗培南天然耐药。 ⑶肺炎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⑷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西丁天然耐药。 ⑸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⑹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复 方新诺明、头孢1代、头孢2代天然耐药。 更为特殊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的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即使药敏试验敏感,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也需要超大剂量才会取得疗效,但人体对超大剂量的三代头孢不具有长时间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有对很多药物的诱导耐药性,在初期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一旦接触某种抗生素,沉睡的基因被激活,耐药性表现出来,这种特性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尤为明显,可能在体外试验敏感,在实际治疗中却无效,所以采用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进行治疗时就要冒险,这在临床上是首先要规避的。 充分了解抗菌药物体内疗效与体外药敏试验的差异和药敏试验的局限性,意在找到一定的原因和规律性,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之前,应先采集标本送检,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疗效调整给药方案,使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趋向合理,减少用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绝不是一份药敏试验报告所能完全概括的,其中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要想使我们的抗生素应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这需要微生物实验室和临床科室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将不断学习、更新微生物检测、试验及药理方面的知识,力争为临床科室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摘要食品有害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载体仪器技术、代谢学技术、生物传感器、色谱技术等方面内容,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应用、结果判断等,可为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准确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4-0284-02目前,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对食品的影响而造成的疾病仍是主要的问题。常规检测准确灵敏,但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检测步骤较繁琐。因此,针对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体系对确保食品安全极其重要,也是当前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1]。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的重视,将会逐步完善和建立各种简便、快捷的新型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 分子生物学技术 (1)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采用体外酶促(耐热DNA聚合酶)反复作用,通过变性—延伸—复性的循环操作,迅速将DNA模板扩增数百万倍,再用凝胶电泳和紫外核酸检测仪观察扩增结果来识别细菌[2]。当前,主要有3种技术应用到微生物检测中[3]:一是嵌套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产生扩增的DNA片段上含有第2轮PCR引物的结合位点,在此片段上应用第1套引物,片段中第1轮反应产物被等分转入第2轮PCR引物,PCR受微生物的干扰由扩增靶DNA来消除;二是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APD—PCR),即使用任意引物,得到一群长短不一的DNA片段混合物;三是采用一套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方法分析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方法分析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不仅会危及人体健康,而且容易引发各种复杂的疫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检验检测至关重要,采用有效的检验检测方式和方法,明确食品成分指标,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度。该文从分子生物学、仪器检验检测和抗原体免疫检验3个技术层面,就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常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标签:食品安全;有害微生物;检验检测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对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PCR、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食品有害物质的检验检测准确度。 1 分子生物学检验检测方法 1.1 PCR检验技术 所谓PCR检验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手段,其主要是基于酶促反应识别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并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葡萄球菌等有害微生物予以识别。①大肠杆菌。基于多重PCR的应用,对引起肠出血的大肠杆菌以及肠毒素大肠杆菌进行检测,前者可能会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以及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小性紫癜。临床上来看,二者并发时可能会导致人死亡,死亡率超过80%;其中,后者主要引起腹泻,危及公共卫生。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PCR技术方法对致病菌进行检测,操作非常简便,而且用时也相对较短,而且更灵敏便捷。②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其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报道数据显示该细菌造成的食物中毒高居第二(大肠埃希菌据首),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中,因其所引发的中毒事件占比33%,甚至部分国家和地区高达45%。③沙门氏菌。这属于典型的革兰阴性肠道致病菌,不仅对人,而且对畜也有非常大的危害,通过家禽、肉类以及蛋类传播。该菌对食品的污染含量水平远远不及有感染病人病灶中的含量,同时受食品加工和性质影响,以致于沙门氏菌检验难度较大。虽然血清学鉴定方法可靠性较高,但是也许4~7 d 的时间才能完成,耗时、费力。PCR检验技术在沙门氏菌检测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前景非常的广阔。④其他致病菌的检验检测。从分子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其他致病菌还有很多,比如李斯特菌、耶尔森氏菌以及空肠弯曲菌等,其中产单核李斯特菌多见于蔬菜、奶酪以及肉类等食品之中,以老年人、小孩以及免疫缺陷个体最容易感染。 对于上述致病菌而言,检测过程中可采用PCR技术从食物样品中直接检测到,而且肉类以及奶制品中也有很多成功检测案例。空肠弯曲菌容易引发腹泻,而且可在病人的粪便中将致病菌分离出来,目前被认为是人类腹泻病症的一种主要致病菌,感染媒介为接触畜各种禽类、食入受污染的牛奶以及水源和禽类产品等。近年来人们利用PCR技术手段,已经成功地检测出来该类致病菌。耶尔森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发展趋势_一_

粮油科技 前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众多食品安全相关项目中,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引发的污染备受重视,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加工食品所含菌的种类、数量,常随原料的生产环境及细菌学质量、工厂环境与包装工程的卫生及处理状况、制品储运状况等而异。食品达到细菌学的卫生条件是最终制品中不允许存在致病菌,即使存在食物中毒菌,但必须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安全水平。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广泛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体系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和调查研究工作,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本文对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以及检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介绍。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特点 轻工食品行业的生产厂家都要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指标。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 (1)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又称菌落总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指标。所谓细菌总数是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1g 或l ml 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这一数据可以为在对被检样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2)大肠菌群 ①大肠菌群的概念。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②大肠菌群数。大肠菌群数在食品及水中有不同的含义。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以每100ml (g)样本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M、P、N)表示。水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1,000ml 被检 摘要:在众多食品安全相关项目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和调查研究工作,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文章对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以及检验新技术的研究动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的分析,指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将向高效率、高标准、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方向发展。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发展趋势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发展趋势(一) 王云国 李怀燕 (河南省获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中心,获嘉 453800) 黑龙江粮食 42Heilongjiang Gain

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效果

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9-08-15T11:07:34.6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7期作者:王佰双[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测试片法(test piece method,TP)、计数琼脂平板法(counting Agar plate method,CAP)及琼脂倾注TTC平板法(2,3,5- chloride three phenyl tetrazole,TTC)对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测定效果。王佰双 七台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测试片法(test piece method,TP)、计数琼脂平板法(counting Agar plate method,CAP)及琼脂倾注TTC 平板法(2,3,5- chloride three phenyl tetrazole,TTC)对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测定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70例需进行菌落总数测定的食品样本,分别应用测试片法、计数琼脂平板法及琼脂平板法进行测定,对比三种方法的菌落总数超标样品检出率。结果 TTC法菌落总数超标检出率为24.3%,显著高于测试片法(7.1%)及计数琼脂平板法(11.4%),P<0.05。结论与TP及CAP相比,TTC法对于菌落总数超标样品的检出率更高、灵敏度更好。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测试片法;计数琼脂平板法;琼脂平板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st piece method(TP), counting Agar plate method(CAP)and agar pouring TTC plate method(2,3,5-chloride three phenyl tetrazole, TTC)on the total number of food microbial colonies.Methods 70 food samples which need to be tested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colonies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The detection rates of the abov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test sheet method, the counting agar plate method and the agar plate method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TTC method was 24.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est tablet method(7.1%)and Counting Agar plate method (11.4%), P < 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P and CAP, TTC method has higher detection rate and better sensitivity for samples whos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exceeds the standard. [keywords] microbiological test;test tablet method;Counting Agar plate method;agar plate method 食品卫生安全关乎国人的健康生活,采用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制定安全、可靠的食品检验标准是保障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措施。总菌落数可反映加工食品的整体卫生情况,且检验快速、准确性高,可作为食品卫生检验的独立性指标,为了比较TP、CAP、TTC 3种总菌落数计数方法的检验效果,特进行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试验时间:2017年1—9月。(2)试验材料:测试纸片(符合中国SN/T 1897-2007标准、美国AOAC OMA标准:986.33、989.10、990.12)、计数用琼脂培养基PCA(250 g)、TTC培养琼脂(在PCA中添加TTC,培养基中TTC终浓度为0.005%),上述材料、试剂均在效期内使用。(3)检验样本:所有样品由5个食品厂企业提供。 1.2 方法 (1)CAP:测定前对试验所用吸管、容器、耗材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无菌,制作琼脂培养基,取待测样本加入无菌磷酸缓冲液充分混匀后梯度稀释为10倍、100倍、1000倍、10000倍样本均液,选择适于计数的2~3个稀释浓度样本液,接种至无菌琼脂培养皿中恒温培养,并取磷酸缓冲液作对照接种,在(36±1)℃条件培养(48±2)h后,参照GB4789.1-2010规定进行菌落计数、换算。 TP:取上述稀释后样本2~3个,将滴加在测试纸片中央,静置5 min后显微镜观察、计数。注意保证操作无菌性、操作台面水平、控制薄膜按压力度。(3)TTC:稀释、培养、计数过程同CAP,区别是向琼脂培养加入TTC观察显色反应并计数。 1.3 观察指标 检出总菌落数:严格按照TP、CAP及TTC 3种菌落计数操作方法对70例样本中的总菌落数(CFU,个/g)进行计数,纳入计数的菌落种类包括艾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等病原菌(详见GB4789.1-2010[1]中的要求)。 (2)样本总菌落数超标率:将3种计数方法测定的总菌落数与国标GB4789.1-2010[1]中对于总菌落数超标标准进行对照,以样本检验总菌落数>1500个/g作为超标判断标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3种菌落计数方法的总菌落数超标样品检出率作配对χ2检验,若P<0.05,说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样本平均检出总菌落数(CFU)结果中,TP法检出(326±5)个/g,不合格品检出率为7.1%(5/70);ACP法检出(334±6)个/g,不合格品检出率为11.4%(8/70);TTC法检出(368±8)个/g,不合格品检出率为24.3%(17/70)。TP、ACP二者的不合格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3,P=0.382),而TTC对于不合格品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TP(χ2=7.766,P=0.005)以及ACP (χ2=3.944,P=0.047)。 3 讨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备受社会关注。加工食品中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引发传染性疾病,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对加工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必不可少[2]。 总菌落数是评价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3]。TP及CAP属常见总菌落数计数方法[4],两种计数法的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然而,在样本因素(如颗粒物、固体残渣)[6]、计数精度(如不适于平皿菌落数>200个/g的情况)[7]等影响下,TP、CAP的检出灵敏度及准确度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对而言,TTC作为灵敏性较高的指示剂,能特异性地对细菌进行染色,而检验人员则能对视野中的染色菌落数直观、准确地统计,并能排除杂质的干扰,因此TTC具有更高的检出灵敏度,更适用于菌落总数较多的样本的计数[8]。而该文的研究结果也显示,TTC法菌落总数超标检出率显著高于TP、CAP法,这也说明在上述3种方法中,TTC法对于总菌落数的计数结果更加精确、受到样品因素的影响也更小,值得在食品检验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