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里卡多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兴起,带来了希克斯-奥尔洛夫模型、利奥塔模型等一系列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近年来,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为国际贸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罗·萨缪尔森、保罗·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产品差异化理论等,对国际贸易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政策也在不断演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政策的两大主流,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寻求最大化利益。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都对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然而,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贸易逆差、产业空心化等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推荐阅读]第一篇: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对外贸易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条件下,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仍达到25616.3亿美元,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

然而我过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贸易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虽然文化货物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但文化服务贸易和核心文化文化贸易的发展却出现严重的逆差,这对于我国维护文化安全很不利。

因此加快文化贸易的发展,扭转核心文化产品逆差状态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同时通过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从多方面角度提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贸易;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布局、两目标,所谓一布局是指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两目标是指中期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长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任务,并对如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出具体建议。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硬实力的竞争,也包括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力作为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核心文化产品贸易持续出现逆差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的安全,而国家文化的安全不仅为一个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强大的经济、科技动力,也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奠定深厚的道德基础。

因此,如何改变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加快文化贸易发展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要想更好的发展文化贸易,就须通过对文化贸易的现状和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不利的影响因素以扭转核心文化产品逆差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作者:王平、钱雪峰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作者:顾卫平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

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作者:傅钧文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

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贸易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某些情况下,进口和出口通过多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著。

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

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一)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

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

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

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服装业对外贸易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服装业对外贸易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服装业对外贸易的文献综述一、引言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服装企业在加工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该行业也面临着资源缺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企业竞争力不足、缺乏创新技术等四大因素的制约。

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的加工贸易将面临着更多挑战。

如何改善上述四大因素的制约,规避国际贸易的风险等问题是当前急切需要研究和分析的。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当前中国企业服装加工贸易的策略,不仅仅对中国服装业的加工贸易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有着推进中国服装加工出口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服装企业的对外加工贸易为背景,对企业的服装加工贸易进行各种理论的综述。

二、关于加工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一)国外研究情况关于加工贸易的产生原因,许多学者都认为,加工贸易是在二战后国际贸易呈现一系列新特点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就是国际贸易一系列新特点中的重要方面。

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

也就是说,加工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国际分工形式的不断演变而产生的,在性质上其具有较多的“水平分工”成分。

Robert Carbaugh[2](2007)指出,水平分工的实质是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制成成品。

因此,加工贸易方式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Daniel M。

Bernhofen[3](2007)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工贸易固有的特点将促使其进一步成为很多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Howard Chao[4](2003)也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而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水平分工。

(二)国内研究情况国内学者张蕴如[5](2005)等也曾就加工贸易的本质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以服装加工贸易为例,他们认为全球范围服装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国际间服装产业分工更加深入细化,国际分工已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步演变为产业内、产品内分工。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规模分析:如表1所示,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进口额为113.8亿美元。

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为180.4亿美元。

200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03.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农产进口额189.3亿美元。

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

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总额275.8亿美元,进口总额287.1亿美元。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

入世以来削减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等进口促进措施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格局。

由于进口快速增加而出口增长缓慢,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9.03%。

2005—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表现为逆差,但逆差规模相对较小。

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主体贸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远远超过此前各年的逆差水平。

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

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

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31%。

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回落明显,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

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贸易逆差为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8.6%。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一、引言外贸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迅猛。

众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外贸领域,对外贸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外贸文献的综述,总结外贸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以期为外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外贸发展趋势综述1. 互联网与外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贸领域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

互联网为外贸商家提供了全新的拓展方式,跨国电商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外贸贸易发展。

同时,互联网也提高了外贸的效率,促进了外贸经营的转型升级。

2. 新兴市场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外贸的重要动力。

这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还推动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开拓新兴市场,深入研究其特点和需求,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3. 商务模式转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商务模式也在转型。

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冲击,新的商务模式不断涌现。

比如B2B(企业对企业)平台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而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低成本的渠道。

三、外贸影响因素综述1.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外贸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外贸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外贸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

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外贸发展的基础。

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等都对外贸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

外贸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保持竞争优势。

3. 国际市场变化外贸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变化。

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外贸的发展。

外贸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外贸对策综述1. 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贸易便利化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

同时,外贸企业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贸易效率。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文献综述报告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文献综述报告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文献综述报告摘要: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实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20世纪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客观正确看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及时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发展经济一体化一、前沿(一) 研究意义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被大家广泛提起,其中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意味着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隐患,诸多学者也纷纷对于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地进行调整,可以促使我国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 相关概念介绍或研究内容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研究(一)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1990年--2010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都是在50%左右,除了2009年以外,其余年份都超出50%,最高的是2006年高达65,17%。

(2009年对外贸易依存度44.24%主要是因为08年经济危机造成)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5%左右,对比中看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史进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

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

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

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

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刘亚晶、罗威的《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从贸易政策的供需角度阐明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中两个影响较为广泛的模型:“中间投票人模型”和“出售的保护政策模型”。

并在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Branstetter & Feenstra(2002)针对中国独特的国情所设计的中国的对外经济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并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的检验。

最后得出结论,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5年间,中国政府在制订对外经贸政策时较大比重地考虑国有企业的利益,对消费者的福利的改善较为忽视,至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今后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加重视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方面的问题。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几轮多边谈判,保护性关税的税率已经降低,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与通关程序相关的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相对提升,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贸易便利化的热情和兴趣。

万宁的《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贸易便利化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启示:第一,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第二,认真分析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第三,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

农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在很多品种农产品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杨睿、刘德江、朱雯、朱震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农产品的RCA(表示了一国出口结构与OECD出口结构的比值)的变化特征:中国农业在1978年——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年——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

最后,还分析了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为我国今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量问题。

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量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盛斌、廖明忠的《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一文,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口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在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各个地区的差异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而且表现在生产、消费、贸易等多个方面。

这种差异是在中国快速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黄玖立所著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地区差异》一书,运用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在中国地区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书中首先利用包含结构转换的两国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地区差异的影响。

其次,考虑到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流量的关系,又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

再次,基于“五普”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跨区域迁移和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

随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布局及产业增长特征,并在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因素,而且尤其关注对外贸易中的地理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出口和地区市场规模对产业增长的作用。

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相比,本书更加强调规模经济在地区差异中的作用且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贸易通过分工、比较优势、拉动生产、促进竞争、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是改变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其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

陈柳钦、张谊浩的《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 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

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孙秀平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观察和评价》一文中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着重分析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其原因并提出其修正原则。

外贸依存度一般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上升至60.8%。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有着自己的特征。

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一文,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

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

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

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Helpman和Coe(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

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

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

王铂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等。

最后得出结论: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在工业部门中,工资对贸易变化的弹性为62.2%。

这证实了,贸易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同时也证实了S—S定理和Jones (1965)的放大效应在中国的实用性。

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即对外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福利提高的“加速器”。

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

但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刘志永的《对外贸易在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从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第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第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