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

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

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分

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著名人物名字

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

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付毅——字武仲

班固——字孟坚

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聲。举,起也。)

徐干——字伟长(干,长胁也。)

阮瑀——字元瑜(瑀,石之似玉者。瑜,美玉)

应玚——字德琏(玚,大圭,尺二寸。琏:胡琏也,夏商祭祀时用华美的小玉器。)祯——字公干(题曰桢,旁曰干。桢:坚木。桢干:版筑之具,筑墙时所用的木柱。)

二、古代官职

1.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

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1)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

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

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

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2)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

(1)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史、秘书和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史省

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阁,机要之任开始归“阁”。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2)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1.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3.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4.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五兵制。

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各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5.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

后汉以民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3.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

于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县制废。

(1)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县级一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4.州、道、路与行省制

(1)州、道、路:唐代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不过安史之乱后道已为虚设,唐末实际上还是三级制。宋初承袭唐制,后改为路制。

路下为府或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下再领县。宋后期增设军、监两类行政单位,视其辖区大小或归与府州同级,或归与县同级。明代全国分两京与

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两京直隶皇帝,而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路一级行政区划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

(2)行省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容:(1) 中央:中书省-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2)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行省和西南的行省等)。

(3) 在中央设宣政院,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今)。元代行省下辖路,路下领府或州,府和州下辖县。不过后期也出现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隶属于行省。清朝边疆设置军辖区,地设省制。省下辖府和直隶

州,府下领散州和县。后期增设直隶厅其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变成府—厅

—州—县。清朝督抚总管全省政务和军事,下面设主管财政的布政司和主管司法的

按察司,还有提督(高级武官)、学政(主持教育科举)、粮道(主管粮食)、盐道(主管盐政)和河道(主管水利)等属官,一般一省只有一个布政司,但也有里外,比

如设布政司两人,一驻江宁,管理江北,一驻,管理江南。清朝的道仍有两种:分

守道和分巡道,分别是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派出机构,不是正是的地方官员。

5.品阶勋爵

(1)品阶:品阶是我国古代国家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将官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以某些称号来表示官员应享有某一级别的待遇,称为“阶”。

品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往往分为流、流外各九品。而在一品之,又

有上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品节制度始建于代,到了汉代已经比较

严谨,当时用如干石来表示官职的高低。最高三公,为一万石,最低只

有11斛,总分22级。晋时期,官分九品,品继续分为上中下,正从等

阶的品级制度。这种制度后代一直沿用。

(2)勋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邦既

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越为梁王,英布为王等;植曾封为

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宗皇太极封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

为豫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

明代善长封国公,文忠封国公,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

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鸿章封一等肃毅伯。勋官是

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

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

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置上柱国、柱国、上护军、

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

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

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

治少、赞治、赞治少、修正庶、协正庶十一阶,清废。清代勋和爵合而

为一。

三、古代地理

1.古代地区划分:

(1)周:镐京、雒邑。

国,妫姓,公爵。妫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

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虞奄父为周的正,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申

公,相公。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县。国都宛丘(今淮阳县)

杞国,姒姓,公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府雍丘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东部、西北

部、北部,中心为(国都)。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由于其兄周章已经为吴君,

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齐国,姓吕氏,侯爵。系周功臣,曰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太公)。封

国地为营丘(今潍坊昌乐县)。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

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纪国,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

乃封其长子周公旦于曲阜,以辅周室。都城曲阜。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县。(后与蔡叔度,武

庚作乱,无后,其国遂废。)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汝宁府上蔡县。后与管

叔鲜,武庚作乱,留后以祭祀。都城汝南(今上蔡县西),后迁州来(今凤台

县)。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冀州。先后建都于朝

歌(淇县)、楚丘(今滑县东)、帝丘(今县西南)。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滕州市。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

今平阳府绛县东翼城。都城唐(今市西)、绛(今翼城县东南)、晋景公迁至新田,

仍称绛(今曲沃县西南)

国,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翼城)。出公子齐,

生伯侨,天子封为侯,以国为姓。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顺天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shào)公。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府高密县。

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县(都城)。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平阳府。

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西周初期,归周附庸。

平王东迁,封为诸侯。)国都原居雍城(今凤翔县)、献公迁至栎阳(今高陵县东北)、孝公迁至(今市东)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国都吴(今市)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国都丹阳(秭归县),楚武王迁至郢(今江陵县北)。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邾国,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邹城。

许国,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国,姬姓,伯爵。前806年,国的开国君主桓公建都华县。第二任君主武公迁都荥阳的京遗址,第三任君主庄公迁都新的故城遗址,直到灭亡。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0君,建都新395年。国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省中部。

越国,国君为姒姓,国都会稽(今)

(2)战国:

齐(临淄)、楚(郢都)、()、燕(蓟:今市)、(:今)、(大梁:今)、(新)

(3)代36郡:河东郡郡上党郡三川郡东郡颍川郡郡南郡郡泗水郡巨鹿郡齐郡琅邪郡会稽郡郡蜀郡巴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南海郡郡象郡郡砀郡薛郡郡

(4)汉代13州:

1.司州/司隶州

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县。故城址在今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南部、北部、南部及渭河平原。郡:河东郡,河郡,郡,弘农郡

2.青州

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3.,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郯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邳县东。三国移治城,即今。辖境相当于今长江以北及南部地区。郡:郡,琅琊国,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

4.兖州

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西南及东部。郡: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济北国。

5.豫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东部,北部。郡: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

6.幽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蓟县,在今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市、北部、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郡:代郡,上古郡,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7.冀州

冀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冀州治所常山国高邑县。三国移治信都县,在今冀县。辖地相当于今中部和南部、西部、北部。郡: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郡,国,巨鹿郡。(冀州、并州:由于这两个州的地图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把这两个州的容放在一起,方便联系地图看。)

8.并州

并州,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并州治所晋阳,在今西南。辖境相当于今、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郡:雁门郡,新兴郡,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

9.荆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荆州治所汉寿县,在今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襄阳市。辖境相当于今、大部,及、、、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郡: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郡,江夏郡,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郡,建平郡,南郡。

10.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寿县。辖境相当于今淮河和长江以南及、、三省,东部、东南部。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

11.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移治姑臧县,在今省市。辖境相当于今、回族自治区和湟水流域,及西部。郡:敦煌郡,郡,郡,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诩郡。

12.益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益州治所雒县,在今广汉。汉末移治,在今。辖境相当于今、、、大部,及、、的一小部分。郡:阳平郡,武都郡,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

13.交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交州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以北。三国吴移治番禺,在今。辖境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郡: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

14.雍州

(兴平元年设置,此时天下共有十四州)汉光武帝定都,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分和三辅地区置,成为正式行政区,辖郡九。其围包括原部分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治所就在当时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临时所在地长安(5)唐代十道

1.关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关道在古雍州地理围,初辖,另兼治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相当于今陕山岭以北,贺兰山以东,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将关道长安(今)附近地方分出,另设京畿道。始设关道采访使,以京官遥领。乾元元年(758)改为观察处置使。关、京畿二道同治长安。关道属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领陇、泾、原、宁、庆、鄜、坊、丹、延、灵、威、会、盐、夏、绥、银、宥、胜、丰,和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共21个府州(2个都护府)。

2.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领虢、陕、汝、、滑、汴、许、、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和府,共30个州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省、省全境,省北部

和省北部。治洛州县(现在市东北)。开元中分置都畿道,治洛州县(现在市东北),辖府郡、汝州临汝郡,共2个府州。道遂改治汴州,今县治。同时,道也是今省名的由来。

3.河东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东故名,故名,东距常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突厥,领府和蒲、晋、绛、慈、隰、汾、沁、辽、岚、石、忻、代、云、朔、蔚、潞、泽,共18府州。治河中,今永济县治。基本地域在今省和省西北部。

4.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24州和安东督护府。为今江河以北及、之地,包括大部、、、、的一部分,治州,在今省大名县东。同时,道也是今省名的由来。

5.山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在终南太华之南,故名,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统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忠、梁、洋、金、商、凤、兴、利、阆、开、果、合、渝、涪、渠、蓬、壁、巴、通、集等州。今大江以北,汉水以西,终南以南,北岭以南,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治襄州,今襄阳县治,后分为山南东西道。

6.陇右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为十道之一。因在陇山之右(西),故名。据《唐六典》卷3:辖境“东接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相当今陇山六盘山以西,省湖以东及东部地。开元二十一年(733)置陇右道采访使,治所在鄯州(今乐都县)。乾元元年(758)废。但作为地理区划名称,直至五代时仍被沿用。

7.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领扬、楚、滁、和、濠、庐、寿、光、蕲、申、黄、安、舒,共计14州、57县。相当于现在的省中部、省中部、省东北部和省东南角,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门,治所在(今市)。

8.江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领润、常、、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宣、饶、抚、虔、洪、吉、袁、郴、江、鄂、岳、潭、衡、永、道、邵、朗、澧、辰、巫、施、思、南、黔、费、夷、溱、播、珍等州,为今、、、及、、之大江以南、东南部、东北部之地,治越州(今市区)。

9.剑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节度使。辖境相当今省大部,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省北端、省文县一带。

10.岭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治所位于(今市),辖境包含今全部、广西大部、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开元时将、、建州、汀州、五州(今省)划给江南东道

(6)元代10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江北、、、、、江浙省、、湖广。

而、、和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7)明代15省: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南直隶、、、、、、、湖广、、、、广西、、。以上共十五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稳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

京十三布政司”。

(8)清代18省:清朝对明代省级政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最终将督抚的辖区与省的辖区调整为一致,同时督抚也真正称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到乾隆中期,全

国确定为1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为直隶、、、、、、、、、、、、、、、广西、、,其中直隶、

和三省不设巡抚,分别由直隶、和陕甘总督直接管辖,共15个巡抚;设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广西、)、云贵(、)8个

总督,,和三省务总督,由巡抚兼理总督职责。

2.同名异地:

(古),唐指今,宋指今大名,金指今凌源。

(古):一般指崤山以东,但也有指太行山以东的。

(今),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叫燕,金叫中都,元叫大都。

(今),战国时称金陵,三国改为建业,晋改为建康,隋改为丹阳郡,唐江宁郡,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后又称,清再称江宁府

(文人)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是当时的名称,“广陵”则是古称,汉代称“广陵”。

(雅称)继的《枫桥夜泊》“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为别称,因城西南有姑山而得名。另外还有如:别称“锦官城”,别称“维扬”

3.名山大川:

(1)河(一般专指黄河)

(2)江(一般专指长江)

(3)五岳(东岳泰山【太山、岱山】、西岳华山【太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后加入】)

(4)关【函谷关(春秋到战国在今灵宝、汉武帝时给为今新安县)】

(5)(一般指崤山以东,泛指战国时六国,因为在崤山以西)

(6)河东、河西、河、河外(指黄河今流经那一段,在省北部为“河”)

(7)江东、江左:长江下游现南部一带

(8)、江右:长江下游现中部

(9)四渎:《晋书·天文志》:“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

(10)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为“五湖”。古代的说法不同,如《国语》、《史记》中的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在《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原先的五湖名称是指蠡、洞庭湖、、太湖、鉴湖。(蠡即鄱阳湖。鉴湖到了清代则被洪泽湖代替。)

(11)大泽有云梦,今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今洪湖等是云梦遗迹。

4.历代首都: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今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今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的都城在,今东;蜀的都城在,今;吴的都城在建业,今。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今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

北朝的北建都平城,今东北。公元493年,迁都,今东;东的都城在邺,今临漳西南;

西的都城在长安,今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以长安为京师,657年以府为东都,时为陪都制。690年,以府为北都,至742年,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

757年12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府,中京京兆府,东京府,府合为五京,至此,唐五京正式确立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唐的都城在今。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东京府、西京府、和应天府、大名府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后迁都顺天府(今)。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公元1644年迁都顺天府。

5.常用名词: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囊括四海之意”。

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境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一带,也可指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南、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新安东)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区。杜甫《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关中】不同朝代所指围有所不同,时指函谷关以区。后泛指自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国故地。杜甫《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西域】古代称我国及其以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称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乐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称“辅”。

【三】指潼关以西的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后曾将此地封给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四、古代历法

1.四季与节气

(1)四季异名表

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

(2)24节气: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12.22)、小寒(1.6)、大寒(1.21)、立春(2.4)、雨水(2.19)、惊蛰(3.5)、春分(3.20/3.21)、清明(4.5)、谷雨(4.20)、立夏(5.5)、小满(5.20)、芒种(6.5)、夏至(6.22)、小暑(7.7)、大暑(7.22)、立秋(8.7)、处暑(8.23)、白露(9.7)、秋分(9.23)、寒露(10.8)、霜降(10.23)、立冬(11.7)、小雪(11.22)、大雪(12.7)

2.天干地支与时辰

(1)十二时辰读音与别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夜半【yè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2.鸡鸣【jīmíng】:荒鸡

3、平旦【píng 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

4.日出【rì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破晓

5.食时【shíshí】:早食宴食蚤食

6.隅中【yúzhōng】:日禺禺中日禺

7.日中【rì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8.日昳【rìdié】: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9.晡时【būshí】: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10.日入【rì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11.黄昏【huáng 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12.人定【rén dìng】:定昏

(2)十二个时辰对应的五行如下:23-1时为子时属水,1-3时是丑时为太,3-5时为寅时属木,5-7时为卯时属木,7-9时为辰时属土,9-11时为巳时属火,11-13时为午时属火,13-15时为未时属土,15-17是为申时属金,17-19时为酉时属金,19-21时为戌时属土,21时-23时为亥时属水。十二时辰五行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具体的预测中,时辰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不是简单地单以一个地支论断。

(3)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3.常见术语

a.朔:每月初一

b.既望:十六

c.望:十五

d.朏:每月初三

e.晦:每月最后一日

f.弦:月亮与太阳成90度角。(上弦:初七/八,下弦:22/23日)

g.旬:十天为一旬。

h.仲春/夏/秋/冬:起初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后分别指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篇 【其他企业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一):三峡民间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

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先秦篇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诗歌 (一)《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文学常识记忆大全含记忆口诀

文学常识记忆大全含记忆口诀 文学常识记忆大全(含口诀记忆) 目录 资料一中国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二、中国古籍和名著 三、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记忆一百句? 四、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资料二?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资料三?相关文学团体及文学运动 资料四?文学体裁简介? 资料一中国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 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 《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 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 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 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 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 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 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 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 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2

(一).先秦作家作品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二).汉代作家作品 1、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过秦论》、《鹏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2、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5、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6、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魏晋南北朝 一、诗歌 (1)三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曹植: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

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崇尚老庄,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 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 (5)谢灵运 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文赋有《山居赋》。 二、历史散文 (1)《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后汉书》。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2)《三国志》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编纂了《三国志》。它是一部记载魏、

高考必考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高考必考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导读: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详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着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着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考试必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2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就借助于想像和幻想,创造了许多故事。神话是纯粹的虚构,传说有历史的影子,比较著名的有:精卫填海、女祸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以及黄帝,尧、舜、禹等。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亦称《诗三百》,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高颂,周颂,鲁颂),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风” 。创作方法主要是“赋、比、兴”。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书)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来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粱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依照战国时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史书。《战国策》也同样,称为“国别体”,《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经汉刘向重新改编整理,共三十三篇。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的著作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况的《荀子》;墨家著作有墨翟的《墨子》;道家著作有老聃的《老子》(道德经)、庄周的《庄子》(南华经);法家著作有商鞅的《商君书》、朝非的《朝非子》,兵家著作有孙或孙膑的《孙子兵法》杂家的有吕不韦的《吕代春秋》等,这些著作都是语录体散文(也称“记言体”)。 西汉时的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信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后代“二十四史”之先河。 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因遭谗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体“楚辞”、名篇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等。 西汉时的政论散文大家有晃错,名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等。还有贾谊,名篇《过秦论》。 汉赋是一种直接延续楚辞的新诗体,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还有杨雄,作品有《甘泉赋》、权乘作品有《七发》。 班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着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着名的代表。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着名的边塞诗人。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着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汇编)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下面就是整理的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

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着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着名的代表。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着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着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着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 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 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