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学校体育学~简答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4)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进取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学校体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XXX、XXX和XXX都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

在西方,体育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32年夸美XXX的《大教学论》,以及后来的XXX的《教育漫画》和XXX的《爱弥尔》。

而在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的校、序、庠,商朝的大学、序和西周的国学、乡学六艺教育。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于1903年的洋务运动,当时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XXX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并在1952年发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79年,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并在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将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包括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提高身体机能能力,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为了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需要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以及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

此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包括促进智力发展,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增强进取心,以及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和完善人格。

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需要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进取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引言
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体育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通过对学校体育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体育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体育概念
1、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提高健康水平、传递文化和教育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平竞赛意识。

三、常见体育项目
1、田径:包括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项目。

这些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

2、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3、球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运动员代表
1、刘翔:中国著名跨栏运动员,曾获得奥运会金牌和世界纪录。

他的成就代表了中国体育的高水平。

2、姚明: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曾效力于NBA休斯敦火箭队,是中国篮球的代表人物。

五、学校体育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体育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学校体育学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学校体育学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健康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

学校体育学(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即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4.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5.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6.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试卷一一、填空题1、学校体育的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曲折发展阶段、严重破坏阶段、改革开放新发展阶段2、体育课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3、分析体育课方法:全面分析,专题分析4、体育实践课划分阶段: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5、课外竞赛原则:小型多样、业余自愿、公正合理、健康安全6、运动技能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语言法、直观法、分解法与完整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与竞争法二、名词解释1、技术细节:在不破坏动作技术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细微的技术结构。

2、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社会现象。

3、练习密度:学生全课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百分比。

4、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5、重复练习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使学生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三、单选1、三号号召是哪一年提出:1953年2、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基础性3、体育教学纠正动作采用:正误对比4、体育教学组织与其他教学不同之处:多样性5、动作节奏表现动作的:综合特征6、体育组织工作是:复杂而细致7、在哪种情况下采用分组不轮换:场地、器材充足。

人少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口令9、间歇练习法作用:增加密度,提高负荷10、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几年举行一次:三年四.简答题1、体育教学遵循的规律答:a、学生身心发展规律b、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规律c、动作技能形成规律d、技能适应性规律2、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如何提出?如何实施?答:依据是认识事物规律。

实施:a、尽可能利用多种直观方法,扩大直观效果b、加强运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加强启发式教学d、正确处理直观思维与实践的关系3、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基本任务有哪些要求?答: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②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③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④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4、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答:目标: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素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保卫者服务。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提要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提要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完整法: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间歇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训练方法课余体育锻炼: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填空:体育实践课具备的六个环节:基础结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组织措施、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时间分配体能包括:健康体能,竞技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分组轮换的形式:两组一次轮换、三组两次轮换、四组三次轮换、不等时轮换简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1要明确讲解目的2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3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4具有启发性5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简述重复法与间歇法的异同:重复法的目的是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提高身体训练水平;而间歇法是增大运动负荷发展速度和耐力。

学校体育学——精选推荐

学校体育学——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

2、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

填空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2、体育课程的编制包括:(体育课程设计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3、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包括:第一现实性、第二适应性、第三创造性。

4、根据形态分类课程分为以下三类: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主要包括竞技运动项目、新兴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

②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

③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5、体育教育实习的内容:①体育教学实习(即试教)。

②课外体育活动实习。

③运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的实习。

④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工作的实习。

6、双向互动的课程管理包括:①师生之间的互动。

②课堂与外部的互动。

7、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包括:①校运会的组织。

②单项竞赛的组织。

③体育节。

简答1、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②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

③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心理。

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②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③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④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⑤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⑥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⑦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3、体育学习的特征:①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③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④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⑤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

①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简答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名称
《学校体育学》
二、适用专业及层次
《学校体育学》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大纲主要适用于海南省“专升本”学生,即想要报考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省内各校所有专科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入学选拔考试。

三、总体要求
本课程从体育对人的培养与促进人发展的角度,将体育置于整个教育和人体运动之中认识与把握,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怎样认识学校体育?怎样设计与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什么是和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本课程通过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概念及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介绍等,试图让学生理解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取、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的设计及体育学习评价。

本课程还根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做法在教学中给予阐释,以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认知。

四、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试卷题型比例
基本概念题:约占10%;
判断题:约占10%;
填空题:约占20%;
选择题:约占20%;
简答题:约占20%;
综述题:约占20%。

六、考试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⒈考试内容
1.古代社会的体育。

2.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3.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⒉ 考试要求
⑴理解与掌握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

⑵了解原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年代、社会背景与发展标致及代表人物。

⑶了解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的发展。

⑵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

⑶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⑷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

⑷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及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了解学校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与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⒈考试内容
1.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

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⑶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⑷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目标了解,掌握学校体育内容的构成及各层次目标的定义。

⑵理解与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第四章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
⒈考试内容
1.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

2.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2.考试要求
(1)了解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制度基本内容,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重要政策法规的
作用和意义。

(2)理解我国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和微观管理系统各自的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能。

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1.考试内容
(1)体育课程的特点。

(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

(5)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含义与概念对比与理解。

⑵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与传统学校体育的对比分析。

⑶五条设计思路与传统的学校体育的对比分析。

(4)理解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

(5)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考试内容
(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2)体育教学(学习)目标。

(3)体育教学内容。

(3)掌握基本概念。

2.考试要求
(1)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2)理解体育学习目标基本内涵与制定基本要求。

(3)掌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4)掌握基本概念。

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考试内容
(1)体育教学方法。

(2)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3)掌握相关概念。

2.考试要求
(1)了解各种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2)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质、运用的条件。

(3)掌握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及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
1.考试内容
(1)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

(4)掌握基本概念。

2.考试要求
(1)了解不同层次体育教学设计。

(2)基本掌握设计不同层次体育教学计划的方法步骤与要求。

第九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⒈考试内容
⑴体育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

⑵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⑶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

⑷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与传统的学校体育学习评价比较,找出新的突破点。

⑵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选择性,主要体现了什么?
⑶关注学生的发展主要指的是什么?
第十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⒈考试内容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⑷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⑸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了解资源的来源与分类。

⑵利用所学知识点,能初步具备结合实际情况解资源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对校内现有场地设施的改造理念与实施能力。

⑷对地方民族民间运动项目的开发能力。

⑸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能力。

第十一章体育课教学
1.考试内容
(1)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

(2)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

(3)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4)掌握基本概念。

2.考试要求
(1)了解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2)理解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

(3)掌握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第十二章课外体育活动
⒈考试内容
⑴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及其性质与特点。

⑵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实施。

⑶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学习,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性质与特点。

⑵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⑶初步具备制定各种课外活动计划与组织实施的能力与方法。

第十三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⒈考试内容
⑴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地定位。

⑵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与特点。

⑶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与实施。

⑷掌握基本概念。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学习,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和意义,定位、目标与特点。

⑵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掌握训练内容及相关训练方法,并初步具备组队
建队的能力。

⑶初步具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余训练计划与组织实施的能力与方法。

第十四章课余体育竞赛
⒈考试内容
⑴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地地位。

⑵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⑶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学习,掌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征,阐述其地位。

⑵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⑶了解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具有编写竞赛规程与组织实施的能力。

第十五章体育教师
1.考试内容
1.体育教师的特征。

⑵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理想体育教师的了解,简述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职责。

⑵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地位与特点。

第十六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1.考试内容
(1)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2)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

⑴体育教师在职培训。

⑵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的了解,说说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重要性。

⑵知道一名体育教师的成长历程。

七、参考教材
《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 主编, 2015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