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阴与阳
中医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展开全文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什么意思?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中最主要部分,通过临床,为运用四诊,掌握病情,按照疾病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把已发现的证候分为八类(八纲),各类全有它的代表性,用以确定疾病的属类,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再予处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在内伤杂病里以脏腑辨证属纲领;在外感病中,伤寒部分用六经辨证方法;温病部分就要用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了.疾病的发展一般直接影响机体的变化,所以症状、舌苔与脉象等都可以用八纲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病变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盛衰,以推断预后和转归.当然八纲的运用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为因果,互有联系,依据正邪交争的情况总结出来的.下面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辨证来说说:一、阴阳辨证阴阳,是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八纲中表、热、实为阳证;里、寒、虚是阴证.因此,阴阳实际上就是八纲中的总纲领.凡阳证病人多热多实;阴证病人多虚多寒了.1、阴证从望诊可以看出,病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不振,疲倦无力,举动迟钝,喜锩卧,愿意安静,很少讲话,声音低微,怕冷,喜暖,四肢清冷,口淡,不欲饮水,大便溏软或稀,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质淡体胖且嫩,脉象沉迟无力等都属阴证.2、阳证病人面色赤红,目光炯炯,高热口渴,举动轻捷,神烦着急,口唇焦干发裂,言语响亮有力,呼吸气粗,大便干燥味臭,小便赤热,舌质红绛,苔黄且厚,脉象浮洪滑数按之有力等,这都属于阳证.二、表里辨证表里是病变的部位浅深的概念,凡是六淫外邪侵犯人体,发病初期,外邪还在皮毛的为表证;外邪内传入里及病邪自内产生,都要算是里证.1、表证六淫伤人皮表,患者头痛怕冷,鼻塞涕多,体痛无汗(或有汗),大便尚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浮数等皆属表证.2、里证病变入里或病由内发的疾病全叫里证.外感内传入里,如伤寒阳明腑证,身热汗出,心烦,腹胀满拒按,大便干燥,谵语,脉实有力;或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神昏谵语,烦渴欲饮,脉洪大者;若由气血不足,五脏虚损及七情内伤的疾病全属里证.三、寒热辨证寒热,是突出表现在病情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寒证,是机体受寒而致病的,多表现功能方面衰退;相反,若是受了热邪的多表现功能方面亢盛.1、寒证面色苍白,四肢冻冷,口不渴而饮热,疲倦无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滑润,脉象沉迟等.2、热证发热不怕冷,怕热,心中烦,口干渴,欲喝冷水,小便赤热,大便干燥味臭,面红唇焦,舌红苔黄起刺,脉象洪数等.四、虚实辨证虚指正气虚,实指病邪实.一般说来,凡体壮初病多为实证,体弱久病多属虚证.1、虚证从形体上看来是虚弱的,面色恍白,指爪不荣华,气短,行动作喘,说话声音低弱,嗜好卧睡,饮食量少,没有精神,胆怯健忘,泄泻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手足冰冷不温,头晕协心慌,失眠盗汗,舌胖嫩白润,边有齿痕,脉象微弱无力等.2、实证一般常见的有表实证及里实证两种.(1)表实证是由外邪闭遏表皮,肺气不能宣通,证见身热怕冷,体痛无汗,脉浮等.(2)里实证属热的,有面色红、出气粗、身热、烦躁、谵语口干,腹胀拒按,大便数日不通,出虚恭恶臭,小便赤热味臊,舌苔黄厚,脉多数实有力等.里实证属寒的,可见腹胀拒按,四肢逆冷,脉象沉迟,舌苔白滑腻等,当用温下方法.上面所讲的八纲,为了清楚起见就桉条区分,当然,是不能独立的看待,必须互相结合起来,分清主次,仔细推敲,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具体在病人身上,往往是表里俱虚、俱实,或俱寒与俱热,又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或表虚里实及表实里虚等。
中医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中医阴阳学说不?这可老神奇啦!中医里的阴阳学
说啊,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比如说,白天阳光
灿烂,那就是阳;晚上漆黑一片,这就是阴。
咱就拿身体来说吧,像
那种活力满满、精力充沛的状态,就是阳;而身体虚弱、没劲儿的时候,就是阴啦。
我给你举个例子哈,你想想看,一个人要是生龙活虎的,能跑能跳,这就是阳的表现;要是整天病恹恹的,躺在床上不想动,那就是阴占
了上风呀!阴阳学说还说呢,阴阳要平衡。
这就好比一辆车,轮子得
一样大才能跑得稳,要是一个轮子大一个轮子小,那还不得歪歪扭扭
的呀!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可看重这个阴阳学说啦!医生会通过观察你的
各种表现,来判断阴阳是不是平衡。
要是不平衡了,那就得想办法调整。
就像天气太热了,咱就得想办法降温;天气太冷了,就得想办法
取暖,一个道理嘛!
你说这阴阳学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咱再想想,四季的变化不也是阴
阳的体现嘛!夏天热,阳多;冬天冷,阴多。
而且呀,人的情绪也有
阴阳之分呢,高兴的时候就偏阳,难过的时候就偏阴。
我觉得呀,中医阴阳学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了
解身体和健康的大门。
它让我们明白,身体的各种状态都是有原因的,
只要我们懂得了阴阳的道理,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更健康呢!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四阴阳

量不足,代谢降低;热证的发病学原因可归之于热 量过剩,代谢旺盛。
第十九页,共25页。
补充(bǔchōng):八纲的现代研
3、 虚证和实证(:sh虚íz证hè的n病g)理变化是由于(yóuyú)神经功能低 落或处于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异常上升,使心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临床表现 :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 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第七页,共25页。
亡阴亡鉴别(jiànbié)表
亡阴
亡阳
汗
汗热,味咸,粘稠(zhān chóu) 汗冷,味淡,微粘
四肢(sìzhī)温和
厥冷
舌象
红干
白润
脉象
细数无力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 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
里热证-- 清泄里热 里实证-- 攻下
第十二页,共25页。
证候相兼
2、寒热与虚实(xūshí)的关系
虚
实
寒
虚寒证
实寒证
热
虚热(xū rè)证
实热证
第十三页,共25页。
寒热(hánrè)与虚实的关系
虚 寒 证:面色 恍白, 肢冷畏寒 ,下 利 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 证 : 面色苍 白, 肢冷恶 寒, 腹 部 冷 痛 ,
实
表实证 +(脏腑辨证)
寒
里寒证
定位
里热
里热证
虚
里虚证
实
里实证
定性
凡诊病,分表里; 表里明,寒热分;
寒热明,虚实斟;
中医阴阳学口诀

中医阴阳学口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阴阳学口诀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中医诊疗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中医阴阳学口诀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口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上阴下阳,天地之道也。
夜卧朝起,一阴一阳。
阴应内守,阳主外扬。
上古人养生,调阴阳平衡。
食色宜寒热,药食调阴阳。
阳气泻过,久则伤阴。
阴阳不调,气机不畅。
五脏六腑,气血阴阳。
心为君主,肺司气机。
肝藏血络,脾主消化。
肾蕴精华,胆管胆汁。
胃主接受,大肠排泄。
各尽其职,阴阳平衡。
七情为病,五脏失调。
喜怒悲忧,恐惊思虑。
情感调和,脏腑自调。
阴阳调和,气血畅通。
阳气不足,阴寒内伤。
阴虚阳亢,火燥内热。
调养阴阳,中医之宗。
饮食有节,寒热调补。
针灸推拿,调理气机。
养生防病,阴阳平衡。
以上是关于中医阴阳学口诀的内容,通过学习阴阳学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学说,掌握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使身体保持阴阳平衡,健康长寿。
希望这份口诀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第二篇示例:中医阴阳学口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了解阴阳学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指导临床实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医阴阳学口诀吧。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
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互为表里。
阴阳学口诀有很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口诀有以下几个:1. 阴阳之理,上下相倚2. 阴阳是倚伏,是人生命3. 阴阳生发,出生不能过4. 阴阳相互,动静相生5. 阴阳相合,半柔半刚6. 阴阳相摄,去伪存真以上几个口诀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阴阳的含义和作用,下面我将结合每个口诀详细解释。
第一个口诀“阴阳之理,上下相倚”,是指阴阳相对立、互为表里,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的存在是相互依存,上下相呼应的,互相控制,相互制约。
中医里如何划分人体的“阴阳”

中医⾥如何划分⼈体的“阴阳”
⼈体是⼀个有机整体,⼈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统⼀关系。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有形,不离阴阳。
”
⼈体的⼀切形体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的阴阳两个部分。
由于划分的层次不同,⼈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所指也不同。
就⼤体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其背腹⽽⾔,背部因朝天⽽为阳,腹部因向地⽽为阴。
就四肢内外侧⽽⾔,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根据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如体表的组织皆属阳,⽽其中的⽪⾁为阳中之阳,筋⾻为阳中之阴; 体内的脏腑皆属阴,⽽其中的五脏为阴中之阴,六腑为阴中之阳。
若在其下⼀层次分阴阳,则⽪⾁为阳,其中⽪肤为阳中之阳,肌⾁为阳
中之阴; 筋⾻为阴,其中筋为阴中之阳,⾻为阴中之阴; 五脏为阴,其中⼼肺居上为阴中之阳,肝脾肾在下为阴中之阴。
若再在其下⼀层次分阴阳,则⼼肺为阳,其中⼼主温通⽽为阳中之阳; 肺因清肃⽽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为阴,其中肝因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因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因主运化⽽为阴中之⾄阴。
中医里面的阴阳名词解释

中医里面的阴阳名词解释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对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阴阳进行解释。
1. 基本概念:阴阳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两个基本属性。
阴与阳是相对的,互为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性代表消极、内敛、负极、寒凉等特性,而阳性则代表积极、外放、正极、热燥等特性。
2. 生理意义:在中医理论中,阴阳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
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阴阳在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生理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的平衡与否影响着人体的体温、血液循环、免疫功能等。
3. 病理意义:中医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衡的结果,即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虚阳亢、阴寒阳热等不同的病理状态。
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中医可以治疗疾病,恢复人体的健康。
4. 阴阳调节: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饮食调节等。
具体的调节方法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以达到平衡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5. 阴阳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常常以阴阳为基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阴阳的盛衰。
例如,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搏弱细等表现可以被认为是阴虚的体征,而面色红赤、舌苔黄燥、脉搏滑数等表现可以被认为是阳亢的体征。
总之,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实践中,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人体的健康,防治疾病。
希望以上解释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外科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

外科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是一种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阴证和阳证是中医辨证的两个重要方面,正确辨别阴阳,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辨别阴证和阳证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体质特征:阴证与阳证在体质特征上有所区别。
阴证患者多表现为气虚、阳气亏损、畏寒、怕冷、大汗淋漓,舌色淡白,脉象虚弱等;而阳证患者则多表现为热症、火旺、口渴、喜热、红脸红舌,脉象强有力等。
2. 病理表现:阴证与阳证在病理表现上也有所差异。
阴证多见于阴虚内热、阴寒、阴阳失调等病理状态,症状多为精神疲惫、面色无华、舌涩口干等;而阳证多见于实热、实寒、寒湿、痰浊等,症状则以发热、口苦、便秘等为主。
3. 舌诊与脉诊:中医诊断中的舌诊和脉诊也是判断阴证阳证的重要方法。
舌诊中,阴证的舌体常表现为淡白、舌苔薄白,阳证的舌体则常表现为红润、舌苔厚黄。
脉诊中,阴证的脉象多为虚弱或细弱,阳证的脉象则多为滑数或弦实。
4. 情绪状态:阴阳的不同表现还体现在患者的情绪状态上。
阴证患者多表现为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睡等;而阳证则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焦虑等。
在实际临床中,辨别阴证阳证需要结合以上要点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患者的具体辨证类型。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阴证和阳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阳平衡。
对于阴证患者,可采用补益法、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如选用滋补药物,补养气血,平和心神;对于阳证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祛邪法,如选用清热药物,泻火解毒,以清除体内热毒,调节阳气。
当然,阴证和阳证的辨别还需考虑患者的病因、病程、年龄、体质差异等因素。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阴阳状况,准确判断阴证和阳证的主次关系,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之,正确辨别阴证和阳证有助于为患者确诊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医生在辨证时应结合体质特征、病理表现、舌诊脉诊和情绪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阴阳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阴与阳
弄懂阴阳可以避免临床上诊断的错觉诊断。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的阴与阳的理论,供大家阅读!中医的阴与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田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中医的阴证和阳证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肌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肌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
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腰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其病因病机为邪气人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养生的目的,是健身防病和延年益寿。
阴阳学说主张顺应自然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法于阴阳,以保持肌体内部以及肌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相协调平衡。
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统一,就可以达到防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的亡阴和亡阳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
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中医的阴与阳相关文章:1.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2.中医哲学论文3.中医与阴阳五行4.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展史中医药文化养生5.中医养生穴位之冲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