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头针

合集下载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眼针
• 朱氏等报道,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188例 共258次,瘫痪肢体抬高即刻效应阳性率 为85.66%,提示眼针具有明显增强瘫痪 肢体的抬高作用。
针灸疗法-舌针
舌针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舌上 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舌体定穴,在舌体两侧,距边缘2- 3mm,有一个5×25mm的长行区域;
– – – – –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固握加合谷; 言语不利加金津、玉液放血。
针灸疗法-体针
按时取穴法
• 管氏等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病100例, 与循经取穴治疗对照,提示子午流注针法能提 高针灸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60例中风患 者,采用心电监护仪直接观察针刺不同时辰的 同一经穴和同一时辰的不同经穴,对心肌缺血 即时效应的影响,并作了临床验证。证实了经 络气血存在着与时间节律相关的盛衰变化;经 穴确实有经气开阖的特点。
针灸疗法-头针
取穴有三种: – 以大脑生理解剖为理论基础的焦氏头针、方 氏头针、朱氏颅针 其中焦氏“运动区”在本病中应用广泛,主 要集中于运动区、足运感区等区域。张氏等 分类治疗120例,总有效率为96.67%,认为 本法对改善语言、精神状态及瘫痪肢体功能 恢复作用明显。
针灸疗法-头针
–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头部腧穴治 疗法 主要表现在百会透曲鬓上,于氏等用 此法对照治疗63例,说明此疗法对机 体有选择的、整体的良性调整作用。 或百会透曲鬓配合体针;或配合在前 神聪透悬厘穴;亦有百会透前顶加率 谷透悬厘;百会透太阳。
针灸疗法-体针
辨证分型取穴
• 何崇、关元、双足三里、 双三阴交, – 阴虚阳亢型取双神门、三阴交、太冲、 复溜、太溪; – 风阳浊痰型取双风池、外关、丰隆、 行间、足临泣;

针灸学复习资料3刺法灸法学头针

针灸学复习资料3刺法灸法学头针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头皮刺激线的部位和主治.⑴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神志病和鼻病⑵额旁一线: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胸部疾病和鼻病。

⑶额旁二线: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经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腹部,眼病。

⑷额旁三线:在额旁二线的外侧,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萎,早泄、子宫脱垂和眼病。

⑸顶中线:当顶部中点,属督脉,自前顶穴向百会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的偏瘫,麻木和疼痛等病症。

⑹顶颞前斜线:从顶中线的前神聪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胃经、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疾病。

⑺顶颞后斜线: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⑻顶旁一线:在顶中线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通天透络却);主治:腰腿的偏瘫,麻木,疼痛等。

⑼顶旁二线:在顶旁一线的外侧,顶中线旁开2.25寸,属足少阳胆经。

自正营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主治:肩、臂、手的偏瘫,麻木,疼痛。

⑽颞前线:颞部鬓角后,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主治:头面颈如瘫痪,麻木痉病,失语,齿病、眼病等。

⑾颞后线: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穴;主治:颈椎病,耳病,眩晕。

(12)枕上正中线: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线的垂直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皮刺1.5寸,达脑户;主治:眼病(13)枕上旁线: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疑析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疑析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
线”的主治疑析
田开宇
【期刊名称】《医学争鸣》
【年(卷),期】2017(8)1
【摘要】国家标准《头针》(GB/T 21709.2—2008)及第6版以来的《针灸学》统编教材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头针定位,但是其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病证均未标注"对侧"。

通过查询考证相关资料,参考焦氏头针定位与主治,笔者认为"顶旁1线"和"顶旁2线"应当分别主治"对侧"腰腿和上肢的瘫痪、麻木、疼痛等病证。

【总页数】4页(P46-48)
【关键词】针灸学;教材;国家标准;头针;主治
【作者】田开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21
【相关文献】
1.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2.顶枕部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J], 王年华;徐立新;贾若飞;阙思
伟;冷海斌;聂猛;梅涛;王俊;钟晨
3.头针顶颞前后线等部位治疗中风100例临床观察 [J], 周建伟
4.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完整版)

“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完整版)

“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妙手神针大医情怀——访“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原本从事的是神经外科,然而当他领略到中医的神奇魅力,窥探到针刺的玄机后,他深深被吸引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

他研创出的“头针”,以别开生面的理论体系和创新手法,为针灸防病与疗疾打开了又一扇窗户。

同时,为弘扬祖国中医传统精粹,为东方医学扬名异国他乡,他书写了一代名医的赤诚奉献篇章。

飞针闪亮,妙手出击。

或许短短几秒钟,偏瘫病人就能够活动原本僵硬的肢体,坐轮椅的人就能站起身走路。

一种区别于一般针灸术的“头针”针刺术,在病人身上呈现的神奇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针”、“神针”、“针王”,其实,焦顺发教授懂得大家惊奇的背后,是传统中医精华的妙用,是真正管好头脑部位这个总枢纽使然。

焦顺发,“头针”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教授。

担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神奇针道研究院院长等职。

一生在医学道路上耕耘与探索,不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神经外科,为病人操刀开颅手术,还是随后创造出风靡世界的“头针”,他都用成绩见证了作为。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焦顺发,依然精神勃发地奋战在治病救人前沿,他用大医精诚的情怀施惠苍生的理念,诠释着为医者的崇高责任。

究意什么是头针?它遵循了哪些治病原理?它的问世对医学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焦教授是如何运用“头针”给人看病的,大众评价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焦顺发教授。

“扎针的疗效征服了我”说起来故事挺曲折。

焦顺发运用针刺给人治病,缘于那个风云动荡的特殊年代。

1956年,焦顺发考上了县医院医训班,开始了学医之路。

1961年,他被医院派到医学院进修,同那些常规的大学生一样学习、实习,但不同的是,焦顺发要比其他的同学付出多得多,因为要补许多课。

头针针灸课件(共55张PPT)

头针针灸课件(共55张PPT)
侧,顶中线旁开 前神聪 百会前1寸
[顶中线]
寸处,属足 定位:当顶部正中,属 督脉。 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少阳胆经。自正 头针的行针只捻转不提插。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早 泄、子宫脱垂、眼病等。
营穴沿皮向后刺 (一)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加上头发覆盖,
痪、麻木、疼痛
等病证。
(三)颞区
[颞前线] [颞后线]
颔厌 头维与曲鬓上1/4和下3/4交点 悬厘 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
[颞前线]
定位: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胆
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 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 回顾 主治:头、面、颈病证,如瘫痪、麻 木、疼痛、失语、齿病和眼病
等。
曲鬓 鬓角发际后缘,耳尖水平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
(一)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加上头发覆盖,
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 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 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衰竭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二、头皮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颔厌 头维与曲鬓上1/4和下3/4交点 其操作常用等长度的三根毫针,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如前顶穴)、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将此线三等分)处进针,沿皮由上 而下依次透针。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
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e中,旁约太阳
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焦氏头针操作方法

焦氏头针操作方法

焦氏头针操作方法焦氏头针是一种用于中医针灸治疗的工具,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的特点。

使用焦氏头针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方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焦氏头针的操作流程。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在进行焦氏头针的操作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器械:- 焦氏头针:焦氏头针是一种独特的针灸针头,其特点是针尖锋利而圆润,刺入皮肤时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 消毒用品:包括医用酒精、医用棉球等;- 静脉注射器:用于取出焦氏头针。

2. 患者准备在操作前,应让患者保持放松,舒适的姿势,可以选择坐或卧。

同时,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出血倾向等疾病情况,并了解患者的病症和病情。

3. 操作过程3.1 消毒:将医用棉球浸湿医用酒精,对要进行针刺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3.2 穴位确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针灸理论,确定要刺激的穴位。

根据穴位的具体位置进行针灸定位;3.3 取针尺:使用酒精消毒后的静脉注射器,按照患者的体质和穴位的深浅,选择适合的针尺,通常用6寸、7寸或8寸,长度一般不超过12寸;3.4 插针:将焦氏头针平行插入皮肤表面,插入深度一般为0.2-0.3寸,可以根据患者的感觉进行微调。

插入针后,轻轻旋转头针,由外向内刺激穴位,此时患者可能会感觉有一种酸麻胀痛感;3.5 固定针头:插入针头后,使用手指轻轻按住针柄,防止针头滑出或移动;3.6 时间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舒适度,决定针灸时间,通常在10-20分钟之间。

4. 结束操作在针灸过程结束后,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面色、体温、血压等。

并注意观察出血情况,确保没有留下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患者有不适感,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

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必须消毒用具,包括焦氏头针、消毒纱布、医用酒精等;- 操作者需要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穿戴干净的手套,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针灸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身体状况,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遵循针灸时的卫生规范,注意操作风险,保护针灸操作的隐私和患者权益。

头针法-针灸学

头针法-针灸学

4.头部颅骨有缺损处、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 感染、溃疡、瘢痕部位及小儿図门未闭合者,禁用头 针。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无 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头发较密部位易遗忘所 刺毫针,故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常。
4.顶颞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颞前线 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 鬓内,胆经颔厌穴位 与悬厘穴位的连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 上方,胆经率谷穴与 曲鬓穴的连线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 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 等
偏头痛、眩晕、耳聋、 耳鸣等
5.枕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枕正 中线
枕上 旁线
枕下 旁线
在枕部,即督脉强间穴位至 眼病 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 的线
2.行针
(1)捻转 施术时,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肩、肘、 腕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稳定,用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梯侧 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 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持续捻转2~3分钟。
(2)提插 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拇、食指紧捏针柄, 针身平卧进行提插,注意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可持续提 插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与针感而定。
第九节 头针法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目 录 适应范围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 激头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有 二:一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二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头针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素问脉 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所有阴经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亦 上达于头面。头针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内经》,后世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记载头部臉穴治疗全 身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 践的积累,头针的穴线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渐成体 系,头针已成为世界范围针灸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针】
头针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 不变及捻针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 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 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 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反复操 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 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 炼。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 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止出血。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这些 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部 腧穴的重要作用。
三、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MS1 额中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督脉 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 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
鼻病。
操作:从神庭向前平刺1
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中医适宜技术之--头针
目录

一、概念 二、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四、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
五、操作方法 六、适应范围 七、注意事项



一、概念

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 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 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 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 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 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二、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头为诸阳之会”。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除手少阴 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 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
10、MS10 颞前线
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
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
直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 语、面瘫、口腔疾病。 操作:由颔厌穴透刺至悬 颔厌: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 上1/4与下3/4交点处。 悬厘: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 上3/4与下1/4交点处。
厘穴, 行快速捻转手法 。
11、 MS11 颞后线
六、适应范围
1、脑源性疾患 :如中风、颅脑损伤、眩晕、皮层 性多尿、视力障碍,小儿脑瘫、智能迟滞,震颤 麻痹、癫痫、假性球麻痹、舞蹈病等。

四肢痹症、痿症以及运动感觉异常相关刺激线:顶中线、顶 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腰肌病、足疾相关刺激线: 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相关刺激线: 顶中线。
小脑平衡障碍相关刺激线: 枕下旁线。
四、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 区的定位,首先要确 定两条标准线。前后 正中线:是从两眉之 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 头部正中连线。眉枕 线:是从眉毛上缘中 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 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8.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 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 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 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 痪,疼痛,麻木,急性 腰扭伤,夜尿,皮质性 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 快速捻针手法。

9.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 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 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12.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 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 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 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 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 足、哮喘、呃逆、胸部 不适等症。

13.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 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 线。 【主治】: 功能性 子宫出血、盆腔炎、 白带多;配足运感区 治疗子宫脱垂等。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 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 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 语。 【刺法】:由此区前 端刺入,沿皮向后刺 1.33寸(4厘米), 行快速捻针手法。


7.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 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 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 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 针,沿皮刺入1寸(3厘 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5、MS5 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从督 脉百会穴至前顶穴。 主治:腰腿痿痹、皮层性 多尿、脱肛、遗尿、头 痛、眩晕。 操作:从百会穴进针,向 前透刺至前顶,行快速 捻转手法。 前顶: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6、MS6 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 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 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 一斜线。 主治:上 1/5 段,治疗对 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 2/5 段,治疗对侧上肢瘫 痪;下 2/5 段,治疗对侧 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 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操作:由前神聪向悬厘分 段接力平刺,行快速捻 转手法。
9、MS9 顶旁2线
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
开 2.25 寸。由胆经正营
穴向后引一直线,长 1.5 寸至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痿痹。
操作:由正营穴向后透刺
1.5 寸至承灵穴。行快速
捻转手法。
正营:前发际上2.5寸,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承灵:前发际上4寸,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即前神聪旁开2.25寸。
【体位】 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 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 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 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 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 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 0.5-1寸。然后运针。
14、MS14 枕下旁线
定位:在后头部,从膀胱 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 , 长2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 衡障碍、后头痛。 操作:由玉枕穴进针,向 下平刺2寸,行快速捻转 手法。 玉枕:后发际上2.5寸, 头正中线旁开1.3寸。 即脑户旁开1.3寸。
【穴线主治功能归纳】

神志病相关刺激线: 额中线. 头面五官相关刺激线: 额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脏腑病相关刺激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
强间: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
13、MS13 枕上旁线
定位:在后头部,由枕外 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 0.5 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 1.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白内障、近视等。 操作:由此线的下端进针, 脑户: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 向上平刺 1.5 寸,行快速 捻转手法。
【电针刺激-留针】 进针后亦可用电针治疗仪在主要穴区通 电,以代替手法捻针,频率可用200-300 次/分,亦可选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波形 选择可参考电针,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反 应而定。 【起针】 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 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 速拔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片刻,以防出血。 【疗程】 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15次为一个 疗程。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疗程。
【主治】:感觉区上1/5, 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 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 痛、头鸣;感觉区中2/5, 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 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 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 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 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 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 征。(一侧的病变针对 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 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 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 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 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 行快速捻针手法。
2、MS2
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膀胱 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1寸。
主治:心绞痛、哮喘、支 气管炎、失眠等。
操作:从眉冲穴向前平刺 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眉冲: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3、MS3
额旁2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
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 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 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 病。 操作:从头临泣穴向前平 刺 1 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 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 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 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 涎,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 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 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 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 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 2/5是面感觉区。

4.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 1.5厘米处,向前及向 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 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 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 1.33寸(4厘米),行 快速捻针手法。
5.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 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 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 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 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 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 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主治】:皮层性视 力障碍。
10.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 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 影。从枕外粗隆顶端 旁开3.5厘米处,向 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 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 衡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