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权力理论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政治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现象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围绕主要的政治理论展开讨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力量对抗。

根据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在国际社会中,强国是主导力量,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权力和利益的博弈决定的。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是唯一的目标,强调国家安全和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下,国家之间常常采取竞争和冲突的方式来争夺利益和权力。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强调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不仅由国家间的冲突构成,还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的潜力。

他们主张国家间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并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和制定国际法来促进和维护国际秩序。

自由主义者还认为,经济交流、民主扩散和人权保护等因素对国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相对较新的政治理论,强调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的结果。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行为不仅仅被国家的利益和权力决定,还受到文化、观念和身份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关注国际制度和规范的形成过程,主张通过对国际制度的理解和改变来推动国际关系的变革。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和其他国际参与者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要受到社会认同和思想观念的塑造。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力量对抗,自由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建构主义则强调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的结果。

这些理论在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和解释国家间相互关系方面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虽然各政治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对国际关系的全面理解。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动态,为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大学政治教案: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大学政治教案: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

大学政治教案: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政治理论引言•国际关系领域是研究各国之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重要学科。

•政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框架。

1. 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安全和权力的重要性。

•主要代表人物:亨利·基辛格和汉斯·莫尔斯坦。

1.1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受到系统结构的制约。

•提出“权力平衡”、“安全困境”等概念。

1.2 经典现实主义•强调人类自私本性在国际事务中的决定作用。

•主张追求国家利益和权力。

2.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认为个人自由、民主和合作对于促进国际关系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凡登贝格和约翰·洛克。

2.1 制度自由主义•认为制度、规范与合作有助于降低冲突。

•奠定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基础。

2.2 自由经济主义•强调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3.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关注制度和结构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威克斯利和罗伯特·凯洛汉。

3.1 官僚惰性理论•认为官僚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可能受到其内部结构限制,从而导致固定的行动模式。

3.2 社会化设计理论•建议通过建立社会规范来解决国际争端和挑战。

4. 文化主义理论•文化主义认为文化因素对于国际关系至关重要。

•主要代表人物:山姆·赖辛格和亨德里克·施塔巴崔特。

4.1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解释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

4.2 文明冲突理论•指出文明间冲突可能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驱动力。

5. 总结与比较•不同政治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具有不同的重点和方法。

•理解各种政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国际事务和预测未来发展。

结语•学习并理解这些主要的政治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理论提供了深入研究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

•在实践中,各种理论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现实世界的国际关系。

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观

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观

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摘要: 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主要理论学派之一,权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作为在宏大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支,新古典现实主义仍然将权力视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新古典现实主义学者们对权力这一现实主义核心概念的构想,从而确定他们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权力以及它在国际政治中的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新古典现实主义;权力;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权力分析法一、权力分析的两种主导研究方法尽管权力一直是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中心,但它始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概念。

不但存在对其有明显不用的各种研究方法,如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而且在现实主义阵营中的不同思想流派对如何最好的测量与定义权力也没有统一的概念。

大卫•鲍德温确定了两种主导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家关系中的权力。

第一种是在现实主义普遍使用的分析国家实力因素的方法,该方法的支持者们把权力等同于国家拥有的具体资源。

一国所拥有的所有总资源往往以某种方式结合构成了该国的总体实力。

使用国家实力因素研究方法的一个难点在于权力转换的问题,即把潜在实力(以各种资源作为衡量标准)转换为实际实力(以改变了的其他行为体的行为作为衡量标准)的能力。

总之,对权力的评估不仅关乎到一国拥有的权力资源,更应注重将这些资源转换为现实影响力的能力。

然而,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难点,在国家实力的各种组成因素之中如何确定各种因素的转换程度。

简而言之,一国拥有了很多的资源与财富并不意味着这些财富能够有助于国家得到特定的利益或者去影响其他行为体。

另一种把权力视为各种资源的研究方法是关系性权力分析法。

这种方法被政治科学行为主义者们所拥护,如20世界50-60年代的罗伯特•达尔。

根据达尔的关系性权力观,“在某种范围内,A比B更具实力,A就能够使B做一些本来不愿做的事。

” 根据这种观念,权力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

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1]。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

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权力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

三大理论流派虽然对权力的论述各有不同,但都对权力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新现实主义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扬弃。

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不可证伪的概念和假设,扩展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己主义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即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

它假定国际系统结构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2],认为只要各行为体之上不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公认的中央权威,那么无政府状态就将一直持续下去。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持久不变的特性[3]。

正是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造就了互动的单元是相似的。

这里,新现实主义认为互动的单元是指国家。

既然各个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力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为什么说它们是相似的呢?新现实主义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能力,而非功能。

现实主义权力理论浅析

现实主义权力理论浅析

现实主义权力理论浅析作者:李小龙林海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5期摘要现实主义学派作为西方国际关系诸多流派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其权力理论也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权力界定利益”这一经典论断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主权国家行为的指导方针。

本文通过对传统现实主义及新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探讨和分析,更加深入的理解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内涵。

关键词权力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国家作者简介:李小龙、林海宏,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40-02权力(Power,也有译为实力或力量)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现实主义流派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有着深远的理论渊源。

从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到近代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再到现代的摩根索、沃尔兹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权力理论进行了传承和发展。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和“利益”是国家之间争夺的主要目标,其观点简单明了的阐明了国际关系现实。

从1948年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的出版,到1979肯尼兹·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出现,再到近年来产生的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不难看出,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理论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凭借《国家间政治》这一著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流派中的主流地位。

基于无政府状态这一理论基石,他强调“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他认为国际政治正如其他一切政治一样,其核心正是为了追求权力而斗争。

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一样,就国际政治而言,其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就是国家,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就体现为一国对他国的控制。

从现实主义来看权利与道德

从现实主义来看权利与道德

从现实主义来看权利与道德在国际关系理论中,道德要素能否成为国际行为准则问题长期存在着两大截然对立的派别,其争论构成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分野的重大标志。

传统现实主义只承认“权力的道义”,认为道义只存在于表象层面,国家只关心自身的安全和生存,为达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理想主义则从圣哲伦理观出发,强调“道义的力量”构成合理,国际关系规范和国际稳定的基点。

通过法律或说服促使各国接受和遵守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

一、国际道德的产生与发展作为国际关系原则主张的道德主义观念滋生于将霸权主义推及世界的西方欧美各国。

它大略渊源于如下因素,第一,一批启蒙思想家在建构国家内部权力体制的道德基石的同时提出了将道德要素延伸及国家间关系的观念,这种观念最早在公众中得到了认同。

第二,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老牌帝国认识到接受道德主义口号有利于平息殖民地的不满。

新崛起国家则可利用维护国际道义的借口进行扩张。

第三,广大的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也长期有着要求国际平等和正义的道德主义愿望这既是对西方霸权政策的制约力,也是促使道德主义在国际关系中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

美国是国际道德的首倡者,同时,其道德主义主张从一开始就是为其追求霸权目标服务的。

构成其霸权战略中的独特政治资源在其追求“世界领导者”的霸权战略中,充当“国际道德警察”是重要的一环。

这一点也是今天仍有许多学者视道德主义为新理想主义国际关系原则主张的重要原因。

“新”霸权主义借助道德外衣这一现象本身,也证实了道德主义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中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力。

国际道德原则受到了第三世界的普遍欢迎,因为它反映了广大殖民地国家和落后国家长期以来要求国家平等和正义的道德主义愿望。

遭受过侵略的国家,最渴望和平、公平和正义。

二战以后,原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了国家的主权独立,但由于经济的落后,仍然受制于发达国家。

为了真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以国际道德原则为武器,谴责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在经济方面要求平等贸易,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现实主义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1.道德是虚幻的。

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

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

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

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

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现实主义学派及其权力政治理论述评

现实主义学派及其权力政治理论述评
维普资讯
2O 0 6年 2 月 第 2 卷第 1 4 期
陕西理工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u o ani n e i eho g(oi c ne) o_ f hax i rt o Tcnl ySc l i cs  ̄ S U v sy f o aS e
F b.0 6 e 20
Vo.4 N . 12 o 1
现 实主义学派 及其权力政治理 论 述评
张 西 虎
( 陕西 理工学院 文化传播 系 , 陕西 汉 中 730) 2 0 0
[ 摘要】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史上 , 实主义学派及其倡导的权力政 治理论 占有极为重要的 现
地位 。冷战结束以来 , 实主义学派的某些理论倾向又渐 次抬头, 国际关系学的研 究中重新发挥重要 现 在 作用。因此, 探讨现 实主义学派及其理论 , 于深入研 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及认识 当今世界政治 对
局势 都有 重要 意 义 。
[ 关键词】 权力; 国家利益 ; 国际政治; 实主义学派 现
[ 中图分类号 ] 0 1 K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3 962o )1 02 3 17— 3 (o60. 1- 2 0 0

现实主义学派的崛起
现实主义学派是两次世 界大战期间世界政治现实发展的产物, 是在对 国际关系研究的理想主义学 派的批判 中崛起的。
活意志”这种“ , 生活意志” 导致“ 权力意志” 。由于人的“ 生活意志” 超越保证 肉体生存的一般愿望 . 故必
然要通过加强个人和集体的权力来抵御 自然和历史的侵害 , 谋求 自身安全。由于尼布尔用基督教神学
观点研究国际问题 , 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 基督教现实主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主义权力理论比较分析现实主义流派权力理论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到近代的马基雅维利、博丹、霍布斯、黑格尔,再到当代的韦伯、尼布尔、卡尔,他们都为摩根索系统的权力理论奠定了牢固基础。

摩根索以后的结构现实主义又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权力理论。

按照对于权力的认识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从诞生到今天大致可分为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和以沃尔兹及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

一、摩根索的经典现实主义权力理论在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研究中,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的贡献具有开拓意义。

因为摩根索之前现实主义学者们虽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都自觉不自觉的涉及到了国家,但无一人真正有意识的将民族国家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而摩根索则明确指出: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只有理性的民族国家具有使用权力的能力,民族国家才是最主要最具有实质意义的行为体。

同时,摩根索还承认存在其他国际行为体,只是没有国家那么重要而已。

当论及国际体系时,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通过区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得出结论:与国内政治存在一个有效、合法、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同,国际政治不存在这种权力,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社会,各国不会把它们各自的利益屈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地区的共同利益。

国际无政府状态固然是摩根索理论的一大基石,但在解释国家行为的动因上,摩根索则从人性本恶出发,指出个人追求权力,国家也必然追求权力,对权力的不懈追求是国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铁律。

国际政治本质就是国家之间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接下来,摩根索层层深入地对权力进行了论述。

首先,摩根索界定了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概念,指出权力“是指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为的力量”[1](P.37),而政治权力则是“权力行使者与权力行使对象之间的心理的关系。

前者通过影响后者的意志而对某些行动有支配力量。

”[1](P.37)其次,摩根索第一次清晰地阐述了国家权力的九大来源:地理因素、自然因素、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

这九大方面又可以分成有形和无形的两种。

摩根索肯定武力是权力争夺的最经常方式,同时也重视无形权力,而在无形权力中,摩根索认为外交最重要。

再次,国家对权力的追求大致有三种表现:保持权力、增加权力和显示权力,与之相对应则有三种外交政策:维持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和威望政策。

第四,摩根索在承认政治行动中道德意义的同时,指出道德的要求和政治行动成功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政治行动必须由政治标准加以判断,即所谓的“这一政策对国家的权力有何影响。

”[1](P.74)所以摩根索重权力轻道德。

第五,国家无一例外地追求权力导致冲突和战争,后者是人类以国家形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

一言以蔽之,权力自始至终是摩根索理论的轴心,在一个无中央权威的国际体系中,追求权力既是国家实现目标的手段又是国家的最终目标。

那么国家在追求权力最大化时以什么为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南呢?摩根索明确指出:“用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现实主义穿越国际政治领域道路的主要路标。

”[1](P.6)也就是说,国家是理性的,它制定对外政策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利益为指南,而其国家利益之大小完全取决于该国的权力或实力。

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是摩根索权力理论的又一大基石。

摩根索指出,国家间彼此进行权力争斗必然导致冲突和战争。

所以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需要建立军事联盟,因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权力均衡政策(Balance of power)。

权力均衡既是一种现实状态,又是一种政策目标。

然而维持和平靠的不是均势本身,而是均势所基于的国际共同意向。

同均势一样,外交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摩根索的理论也不例外。

它于20世纪40年代主导国际关系理论界,到7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经典现实主义解释乏力的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以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Waltz)为主要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即新现实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二、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在把主权国家看成国际体系最主要的行为体的同时,否定了摩根索理论中国家异质性的说法,借用了经济学中市场理论分析方法,抽象掉各国在社会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信条、政治领袖、贫富差距等方面的差别,提炼出国家的共性即它们的功能相同,追求同样的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能力参差不齐。

同时沃尔兹进一步发展了国家中心说,指出:“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与国际政治的历史经历一样,主要是研究各个时代的大国问题。

”[2](P.84)在沃尔兹看来,国家被抽象为同质的单元,其中大国则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体系的结构。

国际政治理论以大国为基础。

与摩根索不同,沃尔兹从结构分析入手,明确指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一种特征性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排列原则,是影响国家政策和行为的最主要的力量。

国际系统按照这一原则一经建立,就不再受国家的限制,是自在独立的。

结构现实主义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决定一国行动的根本动因。

在这一前提下,各国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国家寻求的目标是保卫自己的生存……生存是实现国家其他任何目标的先决条件。

”[2](P.109)权力不是目标,而仅是一种可能使用的手段。

在沃尔兹看来,国家拥有的权力必须适当,“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力量软弱会招致攻击,力量强大则会使对手不敢发动进攻。

力量过于强大则可能刺激其他国家,使它们增加军备并联合起来。

”[2](P.2)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

在一切重要关头,国家最关心是安全。

在对权力的解释上面,结构现实主义在承认军事实力重要性的同时,认为权力应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其中,经济实力也很重要,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现实主义忽视经济因素的不足。

根据沃尔兹的理论,国际政治结构除了无政府状态这一排列原则,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国家间权力的分布。

权力在体系中大小排列形成结构,权力在国家间的分配及这种分配的变化才会引起结构的变化。

这是沃尔兹理论的一大创新之处。

他主要着眼于从权力在体系内分布的角度考察国际政治。

均势问题在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权力理论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沃尔兹认为权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国家不是谋求权力最大化而是寻求权力的平衡。

均势的实质是大国间实力平衡分配。

同时,沃尔兹认为参与数量越少的体系越稳定,所以两极均势体系最稳定。

沃尔兹的均势理论是他对经典现实主义权力理论中有关联盟、均势的修正,是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核心之一。

三、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结构现实主义中演化出一个分支——以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为主要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在冷战后时期,民族国家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体,而大国是最重要的。

米尔斯海默指出国际政治就是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有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3](P.5)接着,他为大国下了定义:“大国主要由其相对军事实力衡量。

一国要具备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具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常规战的能力。

”[3](P.5)在无政府状态导致安全竞争的理论前提下,进攻性现实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霍布斯原教旨主义倾向。

无政府状态是一种强制性法则,体系由独立国家组成,国家之上无任何中央权威,一国无法确定他国是否怀有敌意,世界总以安全竞争和战争为特点。

国家均按这一相同逻辑行事,国际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塑造了国家安全竞争行为和进攻性战略。

在谈到“权力”这一核心概念时,米尔斯海默给出了他的定义。

“权力以国家拥有的某些物质能力为基础……权力不过是国家所能获得的特殊资产或物质资源。

国家有两种权力:潜在权力和军事权力。

”[3](P.79)潜在权力是它与对手竞争时能调动的潜能总和,主要包括一国的财富和人口规模,而军事权力“是一国陆军规模、实力及与之相配的海空力量。

”[3](P.82)米尔斯海默指出陆军是一国军事权力的核心。

可见,他认为权力主要指物质力量,其中军事力量最重要,而在军事力量中,又以陆军为首要力量。

连米尔斯海默本人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也写到:“我主要从军事角度来定义权力,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把这种力量看成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

”[3](P.79-80)在论及需要多少权力时,米尔斯海默与沃尔兹就大相径庭了。

在米尔斯海默看来,沃尔兹的权力理论认为无政府国际体系促使国家采取温和、理性有节制的政策来维持现存均势,“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

”[3](P.18)正因为如此,米尔斯海默把沃尔兹的理论称为防御性现实主义。

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恰恰相反,提出虽然“国家最初的动机是防御性的,但国际体系的结构迫使国家去作进攻性思考,有时则采取进攻性的行动。

”[4]各国不是要守住权力,而是要权力最大化直至成为体系中的霸主。

在这儿需要指出的是,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观并非主张盲目扩张,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国家才会调动一切潜能扩大自身权力,否则就是不理性的了。

既然国家奉行权力最大化原则,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权力呢?当然,一国如果成为地区性霸主,那么其安全问题就解决了。

但在此之前,由于安全的稀缺性,国家总是想尽办法阻止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均势变化,当预期利益大于成本时,国家会利用战争等手段获得额外权力及相对优势。

在采取进攻性战略得不偿失时,一国会采取建立均势或推卸责任的战略来维持均势。

而在大多数时候,由于推卸责任可以避免付出与强者争斗的巨大代价,所以国家更愿意推卸责任。

这就突破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一个理论创新。

进攻性现实主义同样十分重视国家权力的分布,并认为爆发战争的原因取决于权力在体系内的分布。

在世界极性的问题上米尔斯海默也认为两极体系最稳定,因为受威胁的大国没有余地推卸责任。

平衡的多极体系次之,而不平衡的多极体系最不稳定,因为在后两种情况下被威胁的国家很可能推卸责任。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大国并不经常在均势(Balancing)与“跟着强者走”(band-wagoning)两种战略中选择,而是在均势与推卸责任间取舍(buck-passing),这又是对均势理论的一大发展。

四、现实主义权力理论比较分析纵观权力理论若干重要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该理论在历史上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客观条件下突破创新的一面。

罗伯特·G.吉尔平(Robert Gilpin)在《现实主义的丰富传统》一文中指出,政治现实主义的本质在于三大假定,它们是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共同遵奉的信条。

第一个假定:“社会实在的本质是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