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46,XY女性性反转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46,XY女性性反转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46,XY女性性反转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贺娟娟;刘琨;王佩晨;申梦丹;张学红
【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年(卷),期】2022(41)5
【摘要】回顾1例原发性闭经的青少年女性腹部彩色超声、染色体核型及外周血染色体畸变检测(芯片)分析的病例资料,复习46,XY女性性反转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因、诊断及治疗。

该患者行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提示未见两性器官;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max?;外周血染色体畸变检测(芯片)分析结果为46,XY。

推断该患儿临床病因与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腺分化过程的异常相关。

可见传统染色体核型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外周血染色体畸变检测(芯片)分析可明确病因。

【总页数】3页(P386-388)
【作者】贺娟娟;刘琨;王佩晨;申梦丹;张学红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性反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附3例46,XY性反转女性病例报道)
2.身材矮小合并46XY性反转1例及文献复习
3.两例46、xy女性性反转综合征
4.46XY女性性反转综合征一例sry基因的错义突变分析
5.46XY女性性反转综合征一例sry基因的错义突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体细胞的染色体是46个,23个,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

一对是性染色体。

男性一对XY。

女性为XX。

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metaphase chromsome)。

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呈赤道状彼此分离。

只有着丝粒处相连。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中部着丝粒型,亚中部着丝粒和端着丝粒型(图21-1)。

图21-1 正常人体细胞的三种染色体1.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非显带染色体特征分为七组A组(1~3):为最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相互间很易区别。

第1号和第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唯第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第3号染色体较1、2号染色体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4~5):为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2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和长度上较难区别。

C组(6~12号和X):为中等大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这组染色体较难区分,其中第6、7、11号和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9、10和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女性为2个X染色体。

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

D组(13~15号):为中等大小的具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在其短臂上有随体。

与他组染色体有明显区别。

但3对染色体之间较难区别。

E组(16~18号):为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第16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7号和18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不过,着丝粒位置第18号较第17号染色体更近端部。

F组(19~20号):为更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2对染色体之间,形态上很难区别。

G组(21~22号和Y):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第21号和2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且短臂上常连有随体。

Y染色体常比第21和22号染色体大、染色深。

且无随体。

Y染色体长臂2个染色单体比较靠拢,长臂末端也较模糊。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分子医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G 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及原理三、实验结果二、操作步骤 四、讨论分析一、 实验目的及原理熟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培养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G 带分裂相。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细长的丝状结构,分散于细胞核中,且交织成网状,难以识别其数目和每个染色体特有的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凝缩形成短的棒状结构,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所以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在人类遗传分析中,普遍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0期,因而外周血细胞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可以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将细胞阻断在有丝分离中期。

再通过离心、低渗、固定和滴片,就可以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相。

最后通过染色就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 染色。

胰酶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

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由此可见在G带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二、操作步骤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1、采血2、培养RPMI1640培养液,37℃ 0.5℃恒温中培养72小时。

3、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在终止培养前2-3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悉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原理。

(2)、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技术。

(3)、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4)、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并计数、配对、分类和绘图。

(5)、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o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 (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要使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和渗透压的调节。

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 是基因的载体。

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了微量全血培养技术,既方便又节省人力物力。

在正常情况下, 人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

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 是人类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刺激剂,在 PHA 作用下, 原处于 G0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进而进行有丝分裂。

利用 PHA 这一特性, 淋巴细胞经过含有 PHA 培养液培养, 在体外便可获得丰富的含有丝分裂的生长活跃的细胞群体, 终止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 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中期有丝分裂细胞。

最后经空气干燥法制片,便可得到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即可得到所需的人体染色体图形。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G显带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G显带核型分析
9. 弃上清,重复固定1次。 10.弃上清,根据沉淀量多少加入适量滴数新鲜固定
液,轻轻混匀,制成磨砂状悬液。 11.制片:取上述悬液1~2滴,滴至沾有冰水或干燥的
洁净载玻片上,吹散,过火,空气干燥。 12.37℃温箱放置3~4天或70℃烘烤2 h进行老化处
理,以备显带分析用。
【(二实)人验类染方色法体和的G步显带骤】
染色体的带纹是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每条 染色体上沿纵轴显示出的一定数量、着色程度不同、 宽窄不等的横纹。染色体带是染色体固有的、稳定 的特征。染色体G显带是多种显带技术中的一种,是 将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再用吉姆萨 (Giemsa)染液染色。G显带技术因其方法简便, 重复性好,带纹清晰且可长期保存而应用最为广泛。
2. 超净工作台内将抗凝血加入RPMI-1640培养液中,
每 瓶加0.3~0.5 ml全血。轻轻混匀。 3. 37℃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72 h左右(培养24 h后水平 轻摇培养瓶一次,以悬浮混匀血细胞)。 4. 培养至68~72 h(即终止培养前2~4 h),每瓶加秋 水仙素(20 μg/ml)至终浓度0.1~0.2 μg/ml,轻摇 培养瓶混匀,继续培养2~4 h。 5. 终止培养,将培养物吹打混匀后转移到10 ml玻璃离 心管,配平,1800 rpm 离心6 min。
2. G显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胰蛋白酶的作用时间、 温度、pH等。其中胰蛋白酶溶液应37℃充分预热,溶 液pH应维持在6.8~7.2,以保证酶活性的发挥。另外 消化要适度,消化不足则带纹不清晰或不显示,消化过 度则带纹模糊甚至损失。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人类染色体制备的操作过程和基本原理。 2.总结人类染色体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注意
植 物血凝素(PHA)、秋水仙素(20μg/ml)、 0.075 mol/L氯化钾低渗液、0.85%生理盐水、 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现配现用)、 Giemsa原液、0.25%胰蛋白酶溶液、磷酸盐缓冲 液。

细胞遗传学与染色体分析技术复习要点

细胞遗传学与染色体分析技术复习要点

1、2部分1 简述核孔复合体(NPC)的结构模型及其功能答:捕鱼笼式模型: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轮辐;功能: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运输。

2 简述染色体的组装过程答:DNA—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染色体3 简述核仁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答: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颗粒组分(GC);功能:核糖体的生物发生(rRNA 的合成、核糖体的组装、pre-rRNA的合成)4 简述细胞核的功能答: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可自行发挥说明补全)5 核纤层和核骨架的主要功能答:核纤层:(1)为核膜提供支架,稳定细胞核结构;(2)核膜重建及染色体凝集相关。

核骨架:(1)与DNA的复制密切相关;(2)基因转录、RNA加工及其定向运输;(3)与细胞分裂、分化有关6 简述核小体的组成答: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2八聚体、DNA分子:146bp、1.75圈连接:组蛋白H1、DNA:60bp7 名解:核型:指一个细胞内的全套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大小、长度、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次缢痕数目等形态特征的总和。

核型分析:对全套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并加以分组、排队、配对进行形态分析已确定其与正常核型的异同。

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称带型。

核骨架:在真核细胞间期核内,除去核被膜、核纤层、核孔复合体、染色质及核仁以外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

又称核基质。

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包括核骨架蛋白和核骨架结合蛋白8常染色体和异染色质的区别(???)答:常染色质:间期细胞核中结构松散、螺旋化程度较低、碱性染料着色较浅、转录功能活跃的染色质;异染色质:间期细胞核中结构紧密、螺旋化程度较高、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转录功能不活跃的染色质9 染色体分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人类没有此染色体)3.染色体畸变3.1 数目畸变名词解释:界标;染色体上稳定存在并具有显著性特征的结构区域,如染色体两臂末端、着丝粒和不同显带显条件下均恒定出现的带。

临床生殖异常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养 ,制备染 色体标本 ,作 G显带检查后进行分析。结果 7 8 1 名患者共检 出异常核 型 5 名 ,检 出率为 71 1 . %,高于正常人群体的检 出 率。结论 染 色体核 型异常是 不 良孕育或 不孕不 育的原 因之一 ,对产前诊断和优生遗传有诊断意义。 关键词 :流产 ;不孕不育;染色体 ;核型异 常;中西医病 因 d i 03 6 0i n17 —7 92 1 . .1 o :1 . 9 .s.6 22 7 .0 21 13 9 s 4 文章编号 :17 —7 9( 02)一40 6 —2 6 22 7 2 1 1—1 30
屁 锄 z B ou 幻 ah a
(undnMehu i a f P ni SrcCne Me hu OLCi ) Gagog i o Ct m y l nn e i et; i o M42 h a z yF a g ve r z , n A src: jcie T n ls b oma crmoo l ay tp a et a ddsusterlt nhpb t e et o M eh d G b ta tObet oaayea n r l ho sma kroy e t ns n i s ea o si ewent . t o s v pi c h i h w
Cl ca al s s o rp r lBl od Chr o m e Kar ot p ong t e Ab r a e an t t i ni l An y i fPe i he a o om so y y e Am h no m l Pr gn tPa i en
2 结果
共统计 患者共 7 8名,其中检 出染色体核 型异常者 1 共 5 1名,总检 出率 为 71 . %。其中, 自然流产 患者中检 出2 4例异常,检 出率为 73 ( 43 6 ;不孕不育患者 .% 2/2 ) 中检 出 2 例异常 ,检 出率 为 6 % (73 2 。见表 1 7 . 9 2 /9 ) 。 3 讨论 造成 自然流产 、死胎 、畸形 、不孕不育等 不 良孕产 史 的原因很多 ,主要包括环境 因素 、感染 、内分泌 失调 等, 而染色体异常则是引起 异常孕育史 的重要病 因之一 。 本组试验共 7 8 1 名患者中有 2 1 ( 5 2 ) 6 对 共 2 人 夫妇。 试验结果表 明, 只要夫妇其 中一人染色体核型异常就能导

染色体核型分析

3、 计算 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对长度、臂比值,根据臂比值确定染色体类 型.
4、配对 根据测量和计算数据,以及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对同源染色体进行配 对, 并按由长到短的顺序为每对同源染色体编号.
5、 排列 a)长度从长到短 b)特殊的染色体最后
6、剪贴 将染色体按编号仔细剪下,按顺序从长到短排列,短臂在上,长 臂向下,如两条染色体长度相等,短臂较长者排前,着丝粒于一条直线上, 贴好.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 学习和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 了解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大小、着丝
粒位置和随体等形态特征 ➢ 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意义
Company Logo
实验原理
❖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 的,具有种的特异性。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含有的 全套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这组染色体的数目、 形态特征、染色体的两臂长度、着丝点的位置及次缢 痕、随体的有无)就是该物种的染色体组型,也叫核 型。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通过对染色体标本和其照片 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配对、分组、排列对这些特征 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
7、将测量和计算的数据填入下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作染业色体组型剪贴图
❖ 染色体组型的模式图 ❖ 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 ❖ 核型公式
Company Logo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指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对核型 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如对染色体 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和进 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Company Logo
❖ 数目 (2n=?) ❖ 长度(绝对长度、
相对长度) ❖ 着丝粒位置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八下
九苗条 十号长臂三条带 十一低 十二高 Xpq一肩挑 十八人小肚皮大
十三十四十五号 三个一样一二一
十六长臂近点深 二十一 像葫芦瓢
十七远 端带脚镣
二十二一点 Y黑腰
十九中间一点腰
二十头重脚底轻
#
13
#
14
三、实验内容
1、非显带人染色体标本形态观察
低倍镜观察标本片 寻找分散良好染色体
先计数染色体总数
10
Y 染色体:形态和大小,
跟G 组染色体相似。它有以
下几个特征:
①它的两条染色单体一般不 作分叉状,几乎是平行的; ② 一般来说,它比第21、 22染色体要长一些; ③没 有随体。④长臂的端部模糊 不清,呈“细毛状”。
#
11
2、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
12
一秃
二蛇
三蝶飞
四像鞭炮
五黑腰
七上 六号短臂小白脸
中等大小,近端着丝粒染
色体,它们的一个重要的
形态特征是随体。
#
9
E组(No16~18): No16:最大,中央着丝 粒No17:中等大小,亚 中着丝粒,短臂看得很 清楚;No18:最小,其 短臂很小。 F组(No19~20):小 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G组(No21~22 +Y):最 小,近端着丝粒。在No21 和22染色体的短臂上可见到 随体。No22比No21要大些。 #
#
20
剪贴方法: (1)水平划线 (2)着丝粒在横线上,短臂朝上,长臂朝下。
#
21
#
7
A组(No1~3) 最大,着丝粒在中部或 几乎在中部。
No1:中央着丝粒
No2:亚中着丝粒 No3: 中央着丝粒

5blood实验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5.1 相关基础知识人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G0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

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AH)时,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目前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领域广泛采用。

人类每个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男子是46,XY;女子是46,XX。

根据各组染色体的特征予以分组:A组:(N01~03)是最大的一组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粒在中部或几乎在中部;B组(N04~05)为两对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们有显的长臂和短臂;C组(N06~12+X)为中等大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差不多,X染色体大小介于期间,一般难以区分;D组(N013~15)为中等大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它们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是随体,随体是一对着色很深的小球,处于短臂的末断,随体与短臂之间的区域很少着色;E组(N016~18)包括一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一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F组(N019~20)为两对小的中着丝粒;G组(N021~22+Y)为最小的一组端着丝粒染色体,在N021~22的短臂上可见随体,Y常呈现异固缩状态,着色更深,可以识别。

5.2 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技术和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2)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并计数、配对、分类和绘图。

5.3 实验材料和仪器5.3.1 实验材料和试剂(1)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2)Giemsa母液:量取33ml甘油,先在研钵内加入少量甘油与0.5g Giemsa粉混合,研磨至无颗粒为止,再将剩余甘油倒入,搅拌后于56o C水浴保温2小时,再加入33ml甲醇,搅拌均匀后储存于棕色瓶中;(3)Giemsa染色液:将Giemsa母液用0.1M pH7.4磷酸缓冲液稀释至10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细胞的收获:
1)用离心机以2200转/分钟离心5分钟后弃 上清液。
2)加入0.075M的KCl溶液10ml,充分混匀 ,低渗时间为15-18分钟 。
3)预固定:低渗后加入固定液1ml充分混 匀(固定液是甲醇与冰乙酸按3:1混匀), 以2200转/分钟离心7分钟。
4) 吸弃上清液,加入10ml的固定液,混 匀。
➢明显体态异常,智力低下,发育障 碍,多发畸形或皮纹明显异常,性情 异常
➢第二性征异常或外生殖器两性畸形 。
➢女性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或男 子无精
➢长期接触X线、电离辐射、有毒物 质的人员
➢恶性血液病患者
简介 (Cont.)
染色体核型技术检测 (产前婚前孕 前诊断):
Eg. 猫叫综合症 (5P综合症), 特 纳综合症,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综 合症,超雄综合症 (XYY综合症), 超雌综合症(XXY综合症)。
➢多发性流产,死胎和不孕不孕的夫 妇
➢35岁以上高龄孕妇
➢已生育过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夫妇, 或双方或一方具有遗传病家族史
➢夫妇双方或一方为可疑或已知的染 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的患者
➢婚前孕前检查希望进行优生优育检 查的人群
临床应用: Application
检测方法: Method 样本量: Sample
项目介绍 (Project) -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胚胎停止 发育,不良孕产史和不孕不育及发育异常 的重要原因,对优生优育门诊就诊的患者 进行染色体分析,在临床诊断和优生优育 方面有重要意义。
➢培养法G显带
➢肝素抗凝全血2.0ml
项目介绍 (Project) -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Cont.)
外周血
淋巴 细胞
PHA 细胞增殖
秋水仙素
离心 5mins
弃上清液
弃上清液
3x甲醇 1x冰乙酸
吸管吸取
滴入载玻片
烘烤
75摄氏度,3hours
离心 7mins
染色
固定
胰酶消化25s 生理盐水漂洗
KCL氯化钾 溶液 0.075 离心 7mins
吉姆萨溶液 染色1-2mins
项目介绍 (Project) -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Cont.)
G显带评判标准: Evaluation Score
目的: 对不同级别条带 水平进行评判, 便于染色体的操 作分析
➢ 0: 无条带 ➢ 1: 鉴定同一条染色体的形态和主要标志 ➢ 2: 低 (小于300条) ➢ 3: 300条带 ➢ 4: 适中 (400条带) ➢ 5: 500条带 ➢ 6: 好 (600条带) ➢ 7: 700条带 ➢ 8: 优良 (850条带) ➢ 9: 900条带 ➢ 10: 条带决定高于9级的额外带能在
➢缺失:染色体臂中段或末端丢失。 ➢倒位:某一染色体中间片段发生两 个断裂,断片倒转180°后重接。 ➢易位: 转位,平衡易位,罗伯逊易 位
简介 (Introduction)
概念: Concept
目的: Purpose

➢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分析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 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 征,其分析以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 对象。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D区,合作共建团队,大客户团队
2018.06.23
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
染色体与遗传病: Genetic Disease
染色体的多变性: Variability
染色体的畸变: Aberration
多达300多种因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 遗传疾病
46条染色体在不同的人体内存在恒定 的微小变异 (无表型效应or病理学意 义)
实验原理: Test Principal
➢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在含有植物血 凝素(PHA)的培养基中培养68-72 小时,进入生长旺盛的有丝分裂 期;
➢ 之后加入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 成,使其停留在细胞分裂中期;
➢ 再经过氯化钾溶液低渗、固定、 滴片制片、胰酶消化、姬姆萨染 色,在油镜下可观察到每个分裂 期的染色体形态及数量。
项目介绍 (Project) -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Cont.)
实验操作: Test Procedure
1.接种:先在每瓶含有PHA的5ml培养基的 培养瓶中接种0.5ml的外周血,接种2瓶。
2.培养:37℃全封闭式培养68-72h。在细胞 收获前加入0.1ml浓度为20ug/ml秋水仙素培 养1-1.5h。
一定条件刺激下 (Eg. 药物、射线、 病毒或母亲年龄),染色体会发生数 目或结构畸变。
背景知识 (Cont.)
染色体畸变 – 数目改变: Quantity changes
染色体畸变 – 结构异常: Unusual structure
➢多倍性: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倍增 加。 原因: 双雄受精,双雌受精, 核内复制。 ➢非整倍性: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 或少一条或数条。原因: 减数分裂 染色体不分离或丢失。
900bphs水平看到,一致视为双方同源。
➢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可直接在染色体上显 示带型,不仅可以检测染色体数目上的变化, 而且可以观察到缺失、重复、倒位、异位等 结构上的异常,因而其检测可用在遗传病以 及产前婚前孕前的诊断上。
简介 (Cont.)
染色体核型技术检测 (遗传病诊 断):
Eg. 唐氏综合症 (21-3体),Patau 综合症(18-3体), Edwards综合症 (13-3体)。
项目介绍 (Project) -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Cont.)
实验操作: Test Procedure
5)用离心机以2200转/分钟离心7分钟,吸弃 上清,加入10ml 固定液轻轻混匀(两管合一) ,2200转/分钟离心7分钟。
6)弃上清,加入适量的固定液轻轻混匀使成 细胞悬液。
7)取出在4℃冰水中预冷的清洁玻片,对玻片 进行标识,每标记完一块滴片板上的玻片,就回 顾一下是否编号准确。
8)用吸管吸取细胞悬液在适当的高度滴于预 冷的清洁玻片上,玻片的头体尾各一滴即可。
9)每滴完一张片后,用纸轻轻将底面擦干, 放至滴片柜中,10分钟后拿出贴上细胞遗传小 标签。
4.烤片:置于75摄氏度烤箱烤3小时。
5.染片:在胰酶中消化20-25s,在生理盐水中 漂洗,在吉姆萨溶液中染色1-2分钟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