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项目简介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分子医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G 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及原理三、实验结果二、操作步骤 四、讨论分析一、 实验目的及原理熟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培养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G 带分裂相。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细长的丝状结构,分散于细胞核中,且交织成网状,难以识别其数目和每个染色体特有的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凝缩形成短的棒状结构,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所以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在人类遗传分析中,普遍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0期,因而外周血细胞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可以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将细胞阻断在有丝分离中期。
再通过离心、低渗、固定和滴片,就可以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相。
最后通过染色就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 染色。
胰酶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
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由此可见在G带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二、操作步骤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1、采血2、培养RPMI1640培养液,37℃ 0.5℃恒温中培养72小时。
3、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在终止培养前2-3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组健康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其外周血样本。
通过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技术,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染色体悬液。
接下来,我们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同个体之间染色体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应该为23对,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是指除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它们负责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大部分遗传特征。
性染色体则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某些个体的染色体数量存在异常。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重复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丢失,而染色体重复则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重复出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则是指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断裂、倒位、交换等变化。
染色体异常与许多遗传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染色体引起的,患者通常具有智力发育迟缓、面部特征异常等症状。
另外,爱德华氏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患者通常出现心脏和肾脏畸形等问题。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这些染色体异常,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除了遗传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法医学领域的亲子鉴定,通过比对父母与子女的染色体核型,确定亲子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染色体的影响,例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总结起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缺失、重复和结构异常等问题,并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外周血培养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
原理如下:
(1)低渗处理:目的是使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 内渗入,导致转化的淋巴细胞,染色体进一步 分散而利于分析。同时,低渗处理还可使红细 胞质膜破裂,经后血影浮于上清中被去除,后 续的固定过程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改善了淋巴 细固定质量及标本的状态,以便作进一步处理,若不固定 则可因细胞内蛋白质分解而导致结构变化。染 色体研究中常用固定液为甲醇一冰醋酸 (3 : 1) 固定液。冰醋酸渗透力强,固定迅速,但易使 组织膨胀而甲醇则可使组织收缩,两者混合使 用能抵消各自的缺点,得到较好的固定效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是不能增殖的分化 细胞群,在体外无菌培养条件下,若于 培养基中植物凝集素(PHA)则可刺激处于 G。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重 新有丝分裂的能力,经一段时间的培养 即可获得大量分裂期细胞以供染色体分 析。秋水仙素 ( 或秋水酰胺 ) 可通过干扰 微管组装而抑制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 裂顺利进入后期而停滞于中期,从而可 在短期内积累大量最适于进行染色体分 中期分裂相。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 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 形状而利于辨认。
(5) 离心速度太高,细胞团块不易打散,速 度太低,则会丢失细胞。 (6) 细胞太多或太少亦能影响分裂相的多少, 及标本质量。 ( 7 )机械打散细胞团时,用力要适度,若 用力过猛,细胞易破碎,染色体不完整。 ( ( 8) .固定液纯度要高,临用时新鲜配制, 应沿管壁慢慢加入后打匀,如果固定液加入 太快,会使固定作用过强,染色体扭转;固 定液作用不足,染色体出现毛刷状。 ( 9 )实验结果要求交一张清晰的显微照片 和用相关软件分析的核型图。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无菌操作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外周血培养的原理和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悉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原理。
(2)、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技术。
(3)、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4)、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并计数、配对、分类和绘图。
(5)、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o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 (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要使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和渗透压的调节。
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 是基因的载体。
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了微量全血培养技术,既方便又节省人力物力。
在正常情况下, 人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
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 是人类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刺激剂,在 PHA 作用下, 原处于 G0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进而进行有丝分裂。
利用 PHA 这一特性, 淋巴细胞经过含有 PHA 培养液培养, 在体外便可获得丰富的含有丝分裂的生长活跃的细胞群体, 终止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 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中期有丝分裂细胞。
最后经空气干燥法制片,便可得到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即可得到所需的人体染色体图形。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内容是什么

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内容是什么为探讨出生缺陷与染色体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54例出生缺陷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发现其中31例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畸变率为20.13%,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重庆市2002年8月~2003年11月期间鉴定的独生子女病残儿中选出154例出生缺陷儿。
其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6岁,平均年龄7.6岁;男112例,占72.7%,女42例,占27.3%。
1.2方法采取患儿静脉血0.8ml,置RPMI1640培养基培养72h,常规制片、G显带分析,每例镜下计数30个分裂相,核型分析5个,发现核型异常那么增加计数分析。
2结果在154例出生缺陷儿中,发现染色体异常31例(检出率20.13%)涉及异常核型6种,其中典型的21-三体综合征10例,klinefelter综合征4例,Y染色体异常12例,Turner综合征2例(均为嵌合型),超雄1例,性反转2例(见表1)。
表131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略)3讨论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发生的遗传疾病和不具遗传倾向的先天性畸形。
目前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约为13.7,其中原因大致可分为3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明因素。
本文154例出生缺陷儿发现31例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20.13%。
因此,在出生缺陷儿中染色体畸变率的发生较高。
在出生缺陷儿中,智力低下的病因复杂,有遗传因素、胚胎期因素及后天因素。
本文154例出生缺陷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MR)低下、发育缓慢、生殖器发育异常。
其中先天愚型(21-三体)发生率占首位,10例为32.2%(男女之比8:2)。
可见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异常核型为21-三体。
典型的21-三体几乎都是新发生的。
与父母核型无关(它主要是母方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不别离的结果)。
本文中涉及的病残儿的父母生育患儿时年龄均未超过30岁,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因此排除平衡易位携带者遗传和生殖细胞老化等因素。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核型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核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可以了解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进化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研究不同生物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的遗传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人类、小麦和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核型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从参与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
接着,使用染色体抗体标记技术,对细胞进行染色体着色。
对于小麦,我们采用了根尖细胞的处理方法,通过醋酸铁染色技术,观察和记录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对于果蝇,我们使用了显微镜观察和计数的方法,通过观察幼虫的唾液腺染色体,来确定其核型。
实验结果:在人类的核型分析中,我们观察到了46条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这与人类的常染色体数目为46,性染色体数目为2的正常核型相符。
小麦的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其染色体数目为42条,均为常染色体,这与小麦的正常核型相符。
果蝇的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其染色体数目为8条,其中包括6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这与果蝇的正常核型相符。
讨论与分析: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和数量,从而揭示其遗传特征和进化关系。
人类的染色体数目为46条,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这与人类的正常核型相符,说明本实验中的参与者是一个正常个体。
小麦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均为常染色体,这与小麦的正常核型相符,说明小麦样本也是一个正常个体。
果蝇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其中包括6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这与果蝇的正常核型相符,说明果蝇样本也是一个正常个体。
核型分析的结果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的遗传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例如,在人类的核型分析中,如果发现染色体数目异常或存在结构异常,可能与染色体畸变相关的遗传疾病有关。
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些异常染色体,可以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此外,在农业领域,对作物的核型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品种的染色体组成和数量,为选育优良品种和改良作物提供依据。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介绍: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分析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其分析以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
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值: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且形态和结构正常。
染色体核型分析临床意义:异常结果: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比如是由于缺少了什么样的基因才导致的这种疾病。
需要检查的人群:怀疑有染色体异常疾病的患者。
染色体核型分析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暂时未明。
检查前禁忌:1、在早晨空腹采血,应禁食咖啡、浓茶、高糖及可乐类饮料;2、月经后才可做此检查。
检查时要求:1、周血染色体检测发报告时间一般为20天~1个月。
应用羊水培养进行产前染色体检查发报告时间为20天,应用脐血培养进行产前染色体检查发报告时间为10天;2、平静状态抽血,避免情绪激动。
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过程:染色体检查是用外周血在细胞生长刺激因子―植物凝集素(PHA)作用下经37℃,72小时培养,获得大量分裂细胞,然后加入秋水仙素使进行分裂的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以便染色体的观察;再经低渗膨胀细胞,减少染色体间的相互缠绕和重叠,最后用甲醇和冰醋酸将细胞固定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核型为44条常染色体加2条性染色体X和Y,检查报告中常用46,X Y来表示。
正常女性的常染色体与男性相同,性染色体为2条XX,常用46,XX表示。
46表示染色体的总数目,大于或小于46都属于染色体的数目异常。
缺失的性染色体常用O来表示。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分子医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G 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及原理三、实验结果二、操作步骤 四、讨论分析一、 实验目的及原理熟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培养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G 带分裂相。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细长的丝状结构,分散于细胞核中,且交织成网状,难以识别其数目和每个染色体特有的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凝缩形成短的棒状结构,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所以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在人类遗传分析中,普遍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0期,因而外周血细胞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可以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将细胞阻断在有丝分离中期。
再通过离心、低渗、固定和滴片,就可以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相。
最后通过染色就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 染色。
胰酶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
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由此可见在G带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二、操作步骤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1、采血2、培养RPMI1640培养液,37℃ 0.5℃恒温中培养72小时。
3、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在终止培养前2-3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项目简介
临床应用:用于染色体遗传病的诊断、不孕不育、先天畸形、智障诊断、胚胎植前筛选等。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我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其中由染色体病导致的有近1400多万人。
染色体病主要表现为不孕、不育、反复性或自发流产、死胎、生育异常儿、闭经、智力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多发畸形等。
然而,染色体病至今没有特殊、有效的疗法,主要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所以做染色体检查,对于遗传咨询、降低出生缺陷、正确的生育指导及提高人口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适检人群
1.不明原因的生长、发育迟缓,异常面容,多发畸形,身材矮小,两性畸形和智力发育迟缓的病人。
2.不明原因死产和新生儿死亡。
10%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导致。
3.具有原发性闭经或不明原因的继发性闭经的女性。
4.原发性不育或习惯性流产的夫妇。
约3%~6%的原发性不育或习惯性流产的夫妇,其中一方存在染色体异常。
5.一级亲属中携带已知的或者可疑的染色体异常。
6.肿瘤。
几乎所有的肿瘤都与一条或多条染色体异常相关,肿瘤组织的染色体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7.高龄妊娠。
孕妇年龄大于30~35岁时,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应对高龄孕妇的胎儿常规进行染色体分析。
标本采集要求
1.采集要求:无菌采静脉血3ml,使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匀,防止凝固,等待本中心配送人员收取,应在室温4~25℃保存。
采样和送检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溶血、凝血。
2.化疗期间病人和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病人需停药半个月后采血。
3所有样本应在保质期内及时送检(保存24小时)。
过了保质期样本不能保证培养效果。
或通知临床重新抽血送检。
4.如有大量饮酒或有酗酒习惯,采血期间尽量避免。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