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世情小说与社会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填空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
“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考试必备---清代文学要点总结 3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第一节清代初期的长篇小说一、清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概况:从总体上看,清初的长篇小说已迈入个人独创期,有的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此类世情小说以《醒世姻缘传》最为著名;有的是叙写近世朝野政事,此类时事小说可以《梼杌闲评》为代表;有的是借助铺写历史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此类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后传》成就最高。
除上述传统流派外,这一时期还兴起一新的小说创作流派,即以《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使爱情婚姻小说走向雅化的发展道路。
二、才子佳人小说1. 才子佳人小说,指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
这些小说理想色彩较浓,从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妇女观,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情节结构的固定化、程式化,人物形象的概念化、脸谱化,又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代表作品有荑秋散人的《玉娇梨》(亦称《双美奇缘》)、《平山冷燕》,名教中人的《好逑传》(亦称《侠义风月传》)。
2. 才子佳人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类型小说迥然不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就思想特征而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作家的主体意识较为突出。
第二,不同程度地肯定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情至性”的合理性,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法有一定冲击,但他们的爱情仍浸染着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第三,表达了新型的婚姻理想,但美化科举制度,这就大大削弱了反门第的积极意义。
3. 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第一是三段式的公式化结构。
第二是才貌双全的概念化形象。
第三是曲折奇巧的故事情节。
三、陈忱与《水浒后传》1. 在《水浒》的诸多续书中,陈忱《水浒后传》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是最高的,它也是英雄传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
小说乃接续百回本《水浒传》敷演而成,叙写梁山未死英雄三十二人重举义旗,反抗贪官污吏,后来金兵入侵,他们又抗金御悔,最终到海外创立王业的故事。
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1.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派)。
5.(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1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18.《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1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20.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
22.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
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的感情。
24.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宾白。
25.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26.(科范),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河北师大期末考试明清文学答题重点

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表现他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知、感受和感兴。
历史演义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
2章回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说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章回小说回目起源)。
文中使用套语,如话说、看官、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如“失、空、斩”。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如“三结义”、“借东风”、“华容道”。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如关羽“单刀赴会”、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草船借箭”改孙权为诸葛亮。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如“赤壁之战”。
二、叙事结构总体特点: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国的兴衰是主要脉络。
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
“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三、战争描写1、写出战争的个别性,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
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以智取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5,写战场有逼真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1、艺术典型具有类型化、特征化性格类型化、特征化人物的突出特点:A 单一性B 稳定性。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指导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指导■元明清文学史课程复习指导期末复习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文学史的基本知识;(2)重点学习作品;(3)对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和重点作品的评价与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考试中不可兼及所有的重点,而非重点也不会不涉及,所以在复习时还是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同时,所谓“点”或者“面”本身的教学内容也有轻重主次之别,应当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复习方法。
试题的题型,主要采用了下列五种题型:(1)填空题;(2)选择题;(3)名词解释题;(4)简答题;(5)论述题。
通常将前三种题型称为知识性试题,占总分的40-50%;后两种题型称为论述性试题,占总分的50-60%。
这里就上述题型所考查的主要内容、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以及同学们在答题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些说明。
一、填空题考查基本知识的题型相当多,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类型的题目来命题,填空在知识性试题中占分比例最高,所考查的内容夜盖面也最广,既有关于文学史的知识,又有关于作家、作品的知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采用填空题来出。
如:1)和关汉卿、白仁甫、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元后期杂剧作家是郑光祖。
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隋树森所编的《全元散曲)是目前收录作品最完备的元代散曲集。
3)明代文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文学史上称为拟话本。
明末抱瓮老人所编的《今古奇观》是后世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选集。
4)“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和“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两句话,依次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分别对《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评价。
5)《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南洪北孔。
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白仁甫的《梧桐雨》。
可以看出,填空题是在已知条件下求未知,而已知条件一般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解答填空题来不得半点含糊,也没有必要“发挥”,关键是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有关知识内容。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Miss魏文人代笔;广义内涵是指书坊主干预创作,他们对书稿的取舍甚至会影响创作格局变化。
明嘉靖、万历年间,书坊主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是前者的充分表现;从嘉靖朝至清王朝灭亡,后者则与通俗小说发展相始终。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以书坊主为主体的“熊大木现象”都提供了显示传播环节对创作反作用的典型例证,表明传播特点、途径与范围都会推动或约束创作发展。
bā)拜的作用头回、它通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是部文言传奇小说集。
该书收有21篇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故事多以元末明初社会大动荡为背景,即创作与时代相平行。
作品篇幅短小利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各篇的组合,又使其反映面较为广泛。
瞿佑熟悉本阶层人物,书中各篇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书生,间或也有地主、官僚、妓女等别类人物,但作者对其描述与评定仍从书生视角出发。
这可看作本书局限之一,却也显示了作品的另一重要特点,即相当集中、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战乱中士人阶层的经历遭遇、价值取向、心态情绪与感情生活,而士人在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方面的感受,其实也与广大百姓十分相近。
《剪灯新话》成就并不算太高,但它和《剪灯余话》、《觅灯因话》等明代传奇小说,上承唐宋传奇的余绪,下开《聊斋志异》的先河,因此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剪灯新话》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谈资,为明代拟话本和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
《金凤钗记》、《翠翠传》、《三山福地志》被凌蒙初改写成话本,编入《二刻拍案惊奇》中;《寄梅记》被周德清改写成话本,编入《西湖二集》中;金凤钗记》还被沈璟改编成戏曲《坠钗记》;周朝俊的戏曲《红梅记》采用了《绿衣人传》一些情节。
昌祺仿拟瞿佑《剪灯新话》创作了《剪灯余话》,借以抒写胸臆。
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情小说:世情者,世态人情也……世情小说应该是指那些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以反映社会现实(所谓世相)的小说。
——向楷《世情小说史》
文史互正:所谓文史互证,即文学与史学互为补证。
以文证史以史证文
以稗说存史:《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
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所叙述的诸多内容可和正史、笔记中的史料相印证。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呈现: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精神状态作了全面描摹。
一.执着于举业的士子
一)困厄的人生——以“二进”为例
1. 60岁的老童生周进:
(1)薛家集的遭际
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糊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
偶然路过的举人王惠更加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身份;大吃大喝,却让周进陪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
2)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2.范进
范进考了二十余次,到54岁还是童生。
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由于周进同病相怜的赏识,考取了秀才并又中了举,脆弱的神经经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竟然发了疯,半天才清醒过来。
二)愚昧无知,才华枯萎(埋首经书注疏,研习八股而不暇他顾)
(1)知识贫乏:主考官范进——苏轼为谁?儒生匡超人——“先儒”为何意?八股信徒张静斋——八股由何人制定?
(2)能力缺失,不能经世致用(一心只读圣贤书——厌弃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深陷穷困潦倒之中)倪霜锋穷经皓首,至死方悔:“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
”
(3)才华枯萎——以马二先生为例
马二先生是个正派人物,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
他与匡超人萍水相逢,却怜才助贫,赠送银两、衣物,让他回家侍奉父母;对蘧公孙,虽是初交,却不惜罄囊为之销赃弥祸;对骗过他的洪憨仙,仍捐资为之装殓送殡。
马二先生痴迷于八股文,结果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人。
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他那套文思定势取消了他鉴赏美景的能力,所以游西湖时,对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浑然不觉。
他的才华枯萎了,头脑里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其他词汇了,所以游了半天西湖,搜索枯肠,才说出一句“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的套话。
(三)扭曲的人性匡超人——从纯朴青年到无耻之徒
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二、抛却了科名的“名士们”科举制度的派生物——沽名钓誉的“名士”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
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
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
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作者通过莺ㄕ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三、真儒理想与精神家园以杜少卿为代表——“品地最上”,“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寓、自况和化身
一)辞却科举,拒绝入仕——八股国里的叛徒
辞却征辟和廷试,不媚不敬科举入仕的府县官僚、举人、进士
二)挑战封建权威——离经叛道的勇士
携妻游园,支持抗婚逃婚(沈琼枝),反对纳妾
三)轻财好士,多济友朋,有豪侠之风
《镜花缘》表达的进步女性观。
1.女子才情与胆识不输于男子
2.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
3.女子有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政治的权利
《金瓶梅》反映的人伦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金瓶梅》展现出了明代社会对传统人伦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颠覆)
一.对传统人伦关系的背离
1.夫妻关系
⑴夫妇无义
妻叛夫:潘金莲之背叛武大、西门庆、李瓶儿之背叛花子虚、庞春梅之背叛周守备。
夫凌妻:陈敬济(西门大姐、冯金宝)
⑵夫妻之逆道
见色忘义——潘金莲、李瓶儿、陈敬济、西门庆、庞春梅
处富贵而失伦——王六儿与韩道国夫妇
2.父子关系
亲不慈子不孝——西门庆与陈敬济
为子之道——陈敬济事父母
二.义利关系的重构
见利忘义与轻财好施并存常峙节与西门庆
三)人性之沉沦——恶之花潘金莲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将人性之丑恶的完全释放苛待迎儿折磨婢女秋菊为满足情欲毒死武大为争宠专房害死李瓶儿母子为报私仇唆使西门庆置宋蕙莲于死地将私生子丢进马桶
清代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镜花缘:批科举——对文化制度的反思
(一)揭露八股取士制度对人们精神的戕害
1.白民国——知识分子空疏不学、浅薄无聊
2.淑士国——知识分子的穷酸迂腐
(1)酒保之呆——儒巾素服,而上戴著眼镜,手中拿著折扇,斯斯文文
(2)驼背老者之迂腐——身穿儒服,面戴眼镜,手中拿著剔牙杖,坐在那里,斯斯文文,自斟自饮。
一面摇著身子,一面口中吟哦,所吟无非“之乎者也”之类。
(3)老者——看似儒巾淡服、举止大雅实则庸俗鄙陋
3. 才女待榜——试子患得患失的心态
林宛如——热情爽朗、秦小春——天真活泼
待到发榜之时:见二人坐在椅上,面如金纸,浑身瘫软,那眼泪如断线珍珠一般直朝下滚。
(二)黑齿国——科举营私舞弊现象(无公正性可言,对选拔人才也无实际意义。
)
卢亭亭之母缁氏——三假一替
颜紫绡——“文字不佳,幸亏众姊妹替她润色,才能取中”
(三)对科举制度的新认识
科举并非士人唯一的人生出路,读书之人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为,且并不比科考仕进低人一等。
学问之大小无关乎科举得中与否。
科考是活地狱,是对人性的摧残。
李汝珍否定了八股取士的方式,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考试的方法很多,只精通一种足矣。
这在当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