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组织
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的组织与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的组织与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组织与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组织和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组织形式和共产党领导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组织与共产党的领导。
一、历史背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始于20世纪初。
当时,中国面临着封建帝制的危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使得广大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组织形式,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组织形式1. 工人运动组织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工人运动组织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工人为主体的组织,如共产主义小组和工人组合等。
这些组织宣传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加强了工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2. 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旧中国,农民承受着严重的压迫和剥削,因此他们成为了革命运动的主力军。
为了组织农民,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
这些组织以改善农民生活和反对封建剥削为目标,引导农民加入到革命行动中。
3. 学生运动组织中国的学生群体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组织如同学会、文化协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学生们通过宣传和示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并且经常与其他组织共同行动。
4. 游击队组织为了应对敌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游击队也是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游击队成员在农村地区进行游击战,破坏敌人的基地和补给线,为正规军队提供支援。
游击队的存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三、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核心和领导的作用。
党的成立和发展为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始终坚持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领导权,并与其他进步力量建立统一战线。
什么是最早的工会发源地

最早的工会发源地是英国。
简介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
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团体。
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
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
工会组织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当时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赖以为生的农业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工厂雇主打工,而工资低廉而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在这种环境下,单个的被雇佣者无能为力对付强有力的雇主,从而诱发工潮的产生,导致工会组织的诞生。
扩展资料工会最早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后在其他国家相继建立,并大多争得了合法地位,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社会现象,按其成立的组织原则,可分为产业工会和职业工会。
在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会大多为职业工会,凡从事同一职业的熟练工人,都组织在同一职业工会内;一个企业内的工人,由于职业的不同而分属与不同的职业工会。
这种组织分散了同一企业内工人的团结和统一,不利于工人阶级的斗争。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按产业原则组织工会逐渐为工人接受,越来越多的工人群众按产业系统组织起来,凡在同一企业内的工人都参加同一产业工会,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增强了工会的战斗力。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会有的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有的由进步人士领导,也有的由改良主义者领导或控制,除少数由资本家操纵的黄色工会外,绝大多数工会都能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代表和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
通过内部协调、互相帮助,解决工人内部的竞争,以集体谈判、罢工等形式同资本家对抗,争取和维护工人的利益,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争得工人群众的社会政治利益。
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工会运动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力量和必要条件。
工会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是工人运动的产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对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会组织是1818年成立的苏格兰格兰斯哥织布工人工会。
工会的职能和作用:1、工会可以帮助和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且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切实的维护好劳动者的利益,防止劳动者上当受骗。
英国工业化早期工人团体的兴起及其特征

英国工业化早期工人团体的兴起及其特征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引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这尤其体现在劳资关系两大主体的出现上。
工业革命开始后,由于工人社会地位的剧烈变动,其政治和经济权利遭到严重剥夺,因而劳资纠纷表现为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工人结社对抗行业雇主压迫方式的工会组织也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标签:英国;早期工业化;工人团体;特征1760—1815年是英国工业化的早期阶段,随着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变革,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开始形成,劳资冲突也变得日益普遍化。
工业化一方面给资产阶级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则给工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压迫。
在拥有社会权威与经济实力的新兴资本家面前,工人的力量显得十分弱小,不仅身心受到工厂主的压榨,经济上也逐渐失去独立性,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和其他谋生的手段,成为纯粹的工资劳动者。
为了维持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在地区或行业内寻求结社,以团体组织的方式进行抗争成为工人们的必然选择。
一、早期工人团体的兴起工业革命的推进促使工业化之前存在于早期手工业者和工场主之间的那种温情脉脉的关系逐渐变得激烈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产组织形式下劳资冲突的骤然加剧。
在工业化还未开始的1741—1760年,劳资冲突事件共出现57例,而工业革命开始初期1761—1780年的二十年间就猛增至113起,比前一阶段翻了一番以上[1]。
18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该世纪最动荡的年代,这段时间发生的劳资冲突数量约占整个世纪劳资冲突总量的1/3[2]。
在劳资冲突骤然加剧的同时,其暴力成分也越来越浓厚。
工人们试图用暴力来制造压力,迫使工厂主屈从于他们所提的要求,破坏制成品、破坏机器、破坏工厂成为劳资对抗中逐渐流行的景象,破坏的力度和影响在不断扩大。
1778—1779年,诺丁汉织工捣毁阿克莱特和里德的300台机器,烧毁了一座厂房;1779年10月,阿克莱特再次遭到袭击,工人们摧毁了约100台机器,之后又纵火烧毁了整栋建筑。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建议书

第一条
1 在可能的范围内,1981 年关于工人安全健康的公约(以下称公约)与本建议书的规定,适用于一切经济活动 部门和各类工人;
2 应预选规定一些必要与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为独立生产者提供一种与公约和本建议书的规定相类似的 保护。 第二条 对于本建议书: 1《经济活动部门》一词包括雇佣工人的一切部门,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 2《工人》一词,系指一切受雇佣的人员,其中包括公务人员; 3《工作场所》一词,包括工人在雇主直接或间接监督下进行工作而应在或应去的一切地方;
5 规定一些特殊措施,以预防灾难,协调各级的行动,尤其是在那些对工人和周围居民具有较大潜在危险的 企业集中的工业地区;
6 保证与国际劳工组织所设置的有关职业安全和健康和警报系统有良好的联系;
7 为残废工人规定适当的措施。
第五条
公约第九条第 1 款规定的监察制度,应以 1974 年的劳动监察公约和 1969 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作出指导, 但不影响批准这两个公约的成员国所承担的义务。
第十五条
1 雇主应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监督和不时地对这方面的情况进行系统的严格审查,经常监督职业安全、健康标 准的实施;
2 雇主应统计经主管机关认为必要的与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有关的资料,其中包括在发生于工作过程 或与之有关的,且应报告的工伤事故和有损健康的有关资料;包括与安全卫生法律或条例有关的批准和免除, 以及这些批准和免除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对企业中工人健康的监督的证书,以及有关暴露所确场所、机器、设备和使用方法,在合理与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它们都是对工人的安全与健康没有 危险的; 2 考虑到不同类别工人的职能与能力,给予必要的教育并保证提供必要的训练; 3 对于所从事的劳动、劳动的方法以及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采取的措施,应保证给予足够的监督; 4 按照企业的大小及其活动的性质,制定有关职业安全、健康和工作环境的组织措施; 5 在无别的方法来预防或控制危险时,应免费为工人提供合适的防护服装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6 保证劳动组织,尤其是在关于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安排方面,不得有损于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国际劳工组织及公约目录(一)

国际劳工组织及公约目录(一)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
它把政府、雇主和工会集合在一起,为追求社会正义而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在国际劳工组织中,这三方机构地位平等,投票权利相同。
1946年,国际劳工组织成为与联合国建立联系的第一个专门机构。
至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有150个成员国。
随着成员国数目的增长,它的活动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在以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和促进充分就业仍作为该中心目标的同时,它还处理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人和管理人员培训、劳资关系、妇女和移民工人、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紧迫的社会问题。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国际劳工组织大会每年召开一次。
这个由政府、雇主和工人代表组成的国际会议每次都讨论或通过有关劳工权益的问题。
其成果以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International Labour Conven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公认的"国际劳工标准"。
凡是批准了某一公约的国家必须就其在法律和实践中实施公约的情况定期提出报告,因为在法律上这些成员国受到这些国际契约的约束。
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国际劳工局的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
它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秘书处。
多年来,国际劳工局编辑、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出版发行了上千种书刊。
设于泰国曼谷的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地区局(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Ri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在开发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引导各国劳务输出行业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于工人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及其保

工人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及其保障结社自由( Freedom of Association )是联合国人权宪章宣告的基本人权,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法律确认和保障的基本权利。
一、国际人权规约对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利的有关规定结社自由既是政治权利,也是社会和文化权利,所以《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政治权利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经社文权利公约》),都对结社自由做出了宣告或者规定。
《宣言》第20条宣告:“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任何人不得被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1948年5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这一条款形成的表述是:“人人都有权享有和平集会的自由,并有权参加本地的、国内的、国际的以及工会的结社,以促进、捍卫和保护不违背本宣言的目的和利益。
”在1948年6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张彭春提出了简化该条款的建议,从而形成了《宣言》现在第20条第一款的规定。
这表明,中国是比较重视结社自由及其保障的,并对国际人权宪章中关于结社自由的立法规定贡献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政治智慧。
国际人权宪章把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视为结社自由的特殊形式,并做出了专门规定。
《宣言》第23条第四款宣告:“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政治权利公约》第22条第一款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与他人结社的自由,包括组织和参加工会以保护他的利益的权利。
”第二款的“除外”规定是:“对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法律所规定的限制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的限制。
本条不应禁止对军队或警察成员的行使此项权利加以合法的限制。
”《经社文权利公约》第8条对组织和参加工会的结社自由则做了更加详尽的规定。
国际劳工大会第31届会议194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结社自由及保护组织权的公约》第2条规定:凡工人和雇主,无须经过事前批准手续,均有权建立他们自己意愿建立的组织和在仅仅遵守有关组织的规章的情况下进入他们自己意愿进入的组织。
中国工运历代fit织广州打包工人联合会中国早期工

中国工运历代fit织广州打包工人联合会中国早期工人白发组织的团体。
随着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的出现,广州地区的打包工人为反对工头的剥削、压迫而自发组成一些互助团体,1851年正式成立该会。
订有会规,具备了近代工会的雏型,还没摆脱行会的影响。
1857年曾举行反对英、法等国侵略的罢工斗争。
1861年,被清朝地方当局勒令解散。
广东机器研究公会1909年5月13日在香港成立,宗旨是研究机器事业。
负责人李道三,成立之初由工人主持事务,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
1912年5月,孙中山把该会改为纯劳工团体的广东省机器总会。
1919年4月改组为广东全省机器工人维持会。
1922年改组为广东机器工会。
后极力抵制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和思想。
四·一五事变中充当打手,蜕变为黄色工会。
1949年该会上层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理发工会在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下,·1909年广州地区成立的理发业工人早期组织。
标榜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信奉经济上政治上绝对自由的观点。
该组织较松散,但影响较大。
1920年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曾深入其中宣传革命理论,转变了该会政治主张。
后理发工会加入了广州手工业工会。
茶居工会1909年在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文史编,广东机器研究公会1909年5月13日在香港成立,宗旨是研究机器事业。
负责人李道三,成立之初由工人主持事务,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
1912年5月,孙中山把该会改为纯劳工团体的广东省机器总会。
1919年4月改组为广东全省机器工人维持会。
1922年改组为广东机器工会。
后极力抵制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和思想。
四·一五事变中充当打手,蜕变为黄色工会。
1949年该会上层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理发工会在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下,·1909年广州地区成立的理发业工人早期组织。
标榜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信奉经济上政治上绝对自由的观点。
该组织较松散,但影响较大。
1920年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曾深入其中宣传革命理论,转变了该会政治主张。
工人运动与工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工人运动与工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工人运动是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改善自身工作条件、争取权益而进行的集体行动。
而工会组织则是工人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代表工人利益、维护工人权益、改善劳动条件。
本文将从工人运动与工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工人运动的兴起从18世纪中叶起,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商业日益转入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然而,工人面临低工资、长工时、恶劣的工作条件等问题,他们开始觉醒,开始联合起来对抗资本家的剥削。
这标志着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人运动的兴起得益于工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联合。
工人们经常在工厂中进行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行动计划,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目的。
他们组织了罢工、示威、游行等形式的抗议活动,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改善的工作条件。
第二部分:工会组织的发展工会组织是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更加系统化和持续性的组织形式。
工会组织致力于代表工人利益,维护工人权益,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待遇和福利。
工会也促进了工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提供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保护工人免受雇主的不公平对待。
工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工人运动的推动和政府的认可与支持。
工会往往通过与雇主谈判来达成协议,确保工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随着工会组织的壮大,一些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工人的组织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
这进一步促进了工会组织的发展。
第三部分: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影响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对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人运动的兴起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调整,雇主不得不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满足工人的需求。
其次,工会组织为工人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使得工人的声音被听到,工人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此外,工会组织的兴起也促进了劳动法的制定和完善,确保了劳动关系的合理与稳定。
然而,工人运动与工会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矛盾。
一方面,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给工人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群 团第一节 工人组织本县工人早在民国20年(1931年)就在中共党员陈海生秘密发动下,成立木、泥、搬运等工会,会员约500人。
民国24年秋,曾为增加工资举行罢工取得胜利。
1949年初成立临泉县工会。
1950年在搬运、浴池、理发业建立工会的基础上成立临泉县总工会,内设组织、宣传、女工、财务、生产编制5部。
初建时会员320人。
次年在国营商业、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合作企业、手工业等企事业和自由职业者中发展会员1000人,约占职工的20%。
1953年动员独立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退出工会。
1957年共有基层工会组织113个,分布在农村的86个,会员4083人。
1958年县工会联合会辖机械、食品、纺织、陶瓷4个产业工会和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农林水利、新闻、建筑、邮电、店员、粮食、教育、医务和文化艺术11个工会。
各工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部门业务,协助行政发动和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贯彻执行劳动保险合同,组织互助储金会,筹办职工学校、俱乐部、图书室等文化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瘫痪,为工人代表、贫下中农代表和红卫兵代表联合组成的“三代会”所取代。
曾组织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县城各学校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1973年恢复工会。
1985年共有基层工会116个,总计会员13740人。
1954~1985年共召开8届工会代表大会。
第二节 农民组织民国16~20年(1927~1931年),中共党员张蕴华在长官店创办农民夜校,成立穷人会,发展会员300余人。
中共滑集区委在桃花店组织反饥饿、搞均粮斗争成立的“光蛋会”向地主豪绅开展斗争。
1949年3月以贫农、雇农、中农为主体成立临泉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
随之全县22个区先后建立了农会。
土地改革开始,通过整顿发展,会员占总人口的30%。
在土改过程中划分阶级,没收地主五大财产,分配斗争果实,都经农会讨论、决议和执行。
土改后,农会在组织互助合作化和发展农业生产上都是中坚力量。
1954年6月农会撤销。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9月,农村普遍建立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贫宣队”),进驻学校,实行所谓“在农村,则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1969年4月,成立贫下中农代表会(简称“贫代会”)。
1973年7月,改为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
1984年月撤销。
第三节 青年组织一、组织发展早在民国17年(1928年),张蕴华曾在长官店小学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张养秀,团员有张国成、柳贺云、亓玉华等人。
民国20年中秋节暴动失败,中共党员转移,因失去党的领导而停止活动。
民国22年9月5日,中共新息县委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县委,10月建立沈丘集团支部,韦济民任书记。
民国23年4月,中共沈(丘)阜(阳)边区委(又称“沈丘集区委”)成立后,属区委领导。
团支部先后在韦寨、长官店、姜寨、瓦店、白庙庙岔、武沟建立联络点,团员40人。
在中共沈丘集区委领导下,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革命活动。
同年7月,韦济民调往中共新息县委任青年干事,边区委遭到破坏,团支部停止活动。
1949年8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临泉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工委”),内设组织、宣传、城工、学少文体4部和秘书室。
1957年5月团县工委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临泉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
区(镇)随之易名为团区(镇)委。
“文化大革命”开始,为“红卫兵”代表会(简称“红代会”)所取代。
1971年5月恢复团组织,召开了共青团临泉县第七届代表会,进行整团建团。
1979年1月20日的八届团代会后,团县委内设机构调整为组织、宣传、学少、青农(工)4部和办公室,下属1个直属机关团委和14个区(镇)团委及师范、中学35个学校团委。
1985年,全县1363个团支部,48056名团员。
临泉县几个年份共青团员数年团 支 部团 员附 注19491343832195129810053195331814053划归界首县一部分。
195535918703195771227150调外地支援一部分。
1961138615228团总支部194个。
19648102085419749814298919791344447051983116641150团总支部135个。
1985136348056二、主要活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团结广大青年,当好党的助手。
1956年春全县组织510个青年突击队、组打井2180眼,名为“青年井”。
1958年在单桥突击3天挖成一条2.5公里长的青年河。
号召全县青年“少花一角钱,多办一件事”,集资创建了临泉县第一个鱼苗场。
为了部署和启发青年当好党的后备军,1951~1982年共召开9次团代表会。
1983年开展“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1984年评选出新长征突击队37个,新长征突击手303人,并号召向梁爱英学习。
1985年在团员和青年中开展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活动。
并在全县评出一类支部507个,发展新团员9845人,400名优秀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附:少年先锋队解放初期,各地先后成立儿童团。
作为向土匪、特务、恶霸斗争的辅助力量。
1949年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各中小学成立少先大队、中队和小队,并配辅导员向少年儿童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
1954年国际儿童节,城中小学全体少先队员写信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德育、智育、体育成绩,后来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毛泽东主席写的回信和赠寄的照片。
回信写道:“望你们团结全校同学,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加强劳动观念,以便将来很好地为祖国服务、为生产服务。
”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争做好人好事”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少先队为“红小兵”。
1978年9月取消“红小兵”称号,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发展队员136231人,配备辅导员537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
1982年10月开展“红领巾月”活动,全县建19个红领巾校,352个红领巾班3612个学雷锋小组,发展新队员35120人。
1984年获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9枚。
198年全县有队员197707人,辅导员3121人,其中校外辅导员116人。
向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战员写慰问信142封,赠慰问品120件,为烈军属做实事1245件,捐赠款500.92元。
第四节 妇女组织民国17~20年(1928~1931年),在中共长官店秘密组织领导下,建立妇女会,会员300多人。
民国19年中共陈集区委建立后,以共产党员徐中英、马兰英为首建立桃花店妇女会,会员200多人,徐中英任会长。
以后因长官店、桃花店党组织遭到破坏,徐中英、马兰英被捕,妇女运动被迫停止。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组织恢复,发展韦秀芬、韦秀清、刘淑贞等一批女党员。
民国28年,中共新蔡县委派女共产党员李德新先后到陈集小学和县中学任教,又发展一批女党员。
同年10月成立临泉县妇女抗敌协会,李德新任主任,会员100多人。
同时在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也建立了妇女组织。
各区相应建立妇女抗敌分会。
临泉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广大妇女,宣传抗日,提倡妇女放足、剪辫,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9年被安徽省工会评为乙等妇女工作模范县。
解放战争期间,广大妇女积极支援前线,参加做军鞋、缝军袜、磨面等支前活动。
195年成立临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下设生产、组织、宣传、妇幼4部。
1952年11月召开临泉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80人。
号召妇女破除迷信,宣传婚姻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1950~1955年5月间,全县评出出席省女劳动模范7名,出席地区女劳动模范10名,出席县女劳动模范109名。
(其中剿匪反霸模范2名,土改模范7名,拥军优属模范8名,治淮模范7名,救灾模范23名,生产模范26名,学习、工作模范11名。
征粮工作模范3名,排涝抢种模范15名,其他7名)。
1957年10月,召开临泉县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将临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为临泉县妇女联合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妇联会曾一度被取消,妇女工作划归临泉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群工小组分管。
1973年5月,恢复县妇女联合会,同时召开临泉县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700人,号召全县妇女努力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1979年全县表彰“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代表406名,其中工交战线26名,农业战线292名,科技、文卫战线26名,财贸、服务战线30名,妇女工作干部27名,其他5人。
1980年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争当“五好”家庭、“五好”个人、“三八”红旗手活动。
1984年全县表彰的“五好”家庭、“五好个人、“三八”红旗手共2131名。
其中受全国表彰的“五好”家庭8户、“三八”红旗手8名先进集体1个;受省表彰的“五好”家庭22户、“三八”红旗手23名;受地区表彰的“三八”红旗手43名、“五好”家庭6户、“五好”个人28名、“五好”集体2个。
1985年,全县在各条战线上的妇女干部1012人,其中副县级以上5人;副科级以上20人;科员级193人。
第五节 工商团体临泉建县时把沈丘集商会升级为县商会。
1950年各集镇由工商业户推选代表办理公共事宜,协助政府收税和管理市场。
1953年3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下设鱼同城、瓦店、胡集、杨桥、长官店、滑集、艾亭7个办事处,辅导私营工商业,促使其走合作经营的道路,改善经营管理,开展劳动竞赛,举办生活互助储金和组织工商业者参加技术革命。
1954年撤销办事处。
1959年新设城关、黄岭、杨桥、宋集4个办事处,分片对全县工商业者联系和业务辅导。
“文化大革命”时期机构被冲击掉。
1983年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六节 学术团体1956年2月,建立临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9年4月,改名为临泉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1960年2月16日撤销,1979年4月8日恢复。
1980年建立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科学普及组织。
1981年10月召开临泉县第一届科协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临泉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
1984年10月18日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通过《临泉县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草案)》,确定以促进临泉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普及和推广,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促使全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宗旨。
临泉县科协曾两次出席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
198年3月1日,县委书记曹文钦出席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1985年1月,县科协出席中国首次科协工作表彰大会,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科协初建仅辖一个医学会,1981年10月起,先后建立区、公社、大队、生产队科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