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人才集聚调研报告

人才集聚调研报告

人才集聚调研报告人才集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集聚在特定地区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了探讨人才集聚的作用和机制,本次调研选择了某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了解该城市人才集聚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采访法:通过采访相关地方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高校教授、研究人员等,了解他们对人才集聚的看法和经验。

2. 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人才在该城市集聚的原因和影响。

3. 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该城市的人才数据,探讨人才集聚的规模和趋势。

三、调研结果分析1. 人才集聚规模:根据数据分析,该城市的人才集聚规模逐年增长,特别是高级人才、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增长相对较快,人才流动性也较高。

2. 人才集聚原因:a. 优质资源吸引力:该城市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环境宜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

b. 政策激励力度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如购房补贴、创业资金支持等,增加了人才选择该城市的动力。

c. 创新创业环境良好:该城市拥有多家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平台发达,提供了大量人才发展的机会。

3. 人才集聚的影响:a. 经济发展推动力:人才集聚促进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增长。

b. 社会文化进步:人才集聚使得该城市的文化氛围丰富多样,人文环境得到了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

c. 人才竞争加剧:人才集聚使得该城市的人才市场竞争加剧,人才流动性增强,需要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来留住和吸引人才。

d. 高端产业集聚:人才集聚使得该城市的高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进一步提升了该城市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四、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提供更多的人才居住和发展的条件,如购房补贴、创业支持等。

2.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沧州渤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沧州渤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沧州渤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摘要:环境承载力较低,资源约束明显,是制约沧州渤海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广大新区建设者和经济学者们关注和深思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沧州渤海新区,环境制约,对策建议Abstract: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low, resource constraint obviously, cangzhou w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ohai district important factors.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s worth the new city builder and economic researchers and reflection on major issues.Keywords: cangzhou new bohai district,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基金项目:201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为:NO.201245沧州渤海新区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核心由“一市三园”构成,即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加快建设环渤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和河北省“东出西联”发展战略重要出海口,其所独有的“两环”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腹地优势等,使其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驻沧高校毕业生面向渤海新区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驻沧高校毕业生面向渤海新区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人 口年龄结构分析 :成年型特征明显 ,人 口 抚养 比率低 。劳动适 龄 人 口占6 1 .3 2 %。如何衡量一个 国家或地 区是否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 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 ,一是由于人 口的平均寿命 会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 进步不断提高 ,二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 理位置 、气 候 、风俗 习惯 、劳动就业制度等 的不 同,国家和地区之 间人 口的平 均寿 命 和就业者 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 了分析研究问题 的方 便 ,人们还 是有一个基本 的理论框架 ,其 中一个 重要 的指 标和界限是 6 5岁 以上老 龄人 占总人 口比重是否大于 7 %。以中捷产业园 区为例 ,2 0 1 2年 ,常住 人 口为 4 1 4 7 2人 ,其 中 6 5岁及 以上人 1 5 比重为 l 1 .9 9 % ( 4 9 7 3人 ) , 具有明显的老龄化型特征 。加之人 口文化结构 中低 素质人 1 2 比熏较高 , 虽然沧州渤海新 区高素质人 口比重 上升 ,低素质人 1 2比重下降 ,但与河 北省发达城市相 比,依然是人 口 文化结构不合理 , 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三 、渤海新 区城市建设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的对策分析 l 、 加大教育投人 ,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是 服务于经济发展的 ,地方高校则更是要面向地方经济 ,服务 于地方经济 , 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渤海新 区积极建设科教 园 区 ,吸引了河北农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区 。缓解 了沧 州市技能型人才需求与学科设置不适应 的矛盾 ,这些高校根据 区域资源 优势 、支柱产业 和发展方 向科学的预测人才需求设置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 的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建设特色专业 ,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 培养模式。 2 、人力资源专业结构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教育的 目标是 ,培养 出来的人才在专业 、层次 、类型 、数量 、质量 等方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是社会所需 之才 。渤海新区第二产业是经济 支柱 ,第二产业 中钢铁 、装 备制造 、石油化 工三 大战略 支撑产业 和 医 药 、建筑建材 、 食 品、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都有待予进一步改造 提升 ,轨道交通 、太 阳能光 伏 电池 、港 1 2 物 流则是 重点 发展 的新型产 业 ,无论是传统产业 的改造提升还是新 型产业迅速发展 。都需要一大批 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 的需要 ,既 要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 的需要开发人力 资源,又为以后结构 的升级作好 人力资源的储备。 3 、利用区位优势 ,吸引人才 ,留住 人才河北 省由于其 内环京津 的 区位优势 ,不但承接了两市 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转移 出来 的传统产 业 和项 目,而且也接纳了因竞争激烈而向外寻求发展的大量人才 。这对 河 北 的人才资源既有吸纳 的不利影响又有释放的有利一面 。渤海新 区以开 放 的体制环境和便利的生 活条件 ,吸引住人才 ,使人力资源 的效力最 大 限度地发挥 。(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关于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的研究

关于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的研究

关于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的研究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是沧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

沧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渤海新区。

全市上下要发挥优势、正视差距,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建设沿海强市。

沧州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对标一流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批经济带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

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开启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提升渤海新区竞争力,是推进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当前影响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重工业化、同质化趋向问题。

纵观环渤海域内各地区的产业布局,渤海新区作为环渤海三大沿海地区之一,凸显重工业化、同质化趋向,尚未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促的区域发展格局。

同时,在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可能出现同质化恶性竞争趋势。

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来源更多的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依靠政策性红利、打造“政策洼地”等旧有粗放模式,几乎无法获取这些高质量要素资源,甚至可能陷入低能级无序扩张的陷阱。

二是产业结构、产业能级方面问题。

与发达地区比较,渤海新区在产业结构、产业能级方面的差距较为突出。

首先,主导产业规模足够,但在各自产业价值链中能级偏低,企业主体对科技创新应用稍有欠缺。

其次,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企业咨询、会展等)方面,为主体产业提供支持明显不足。

最后,在生活性服务业(商超、餐饮、康健、教育等)方面,现有水平难以支撑新区构建高层次人才建设。

三是发展理念和认识较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

从城市人力资源结构看,包括市民开放意识、企业家精神、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等方面有所欠缺。

尤其是干部队伍这个关键,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工作标准低、效率差。

渤海新区作为我市经济龙头,需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发展理念和认识方面的差距。

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开启渤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新动能(一)优化政务环境1.大力度、大密度开展营商环境专题培训,积极树立“服务”理念。

环渤海地区产业聚集如何完善

环渤海地区产业聚集如何完善

环渤海地区产业聚集如何完善一个地区产业聚集能力的强弱,越来越被投资者看重。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由于产业配套能力日渐完善,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到那里去落户。

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产业配套能力明显不如南方,面对这种情况,北方企业如何实现有效的产业集聚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产业聚集,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产业链的培育。

产业就像一条链子,有最终产品,有半成品,有原料,链条的下游是基础,是金字塔状。

把一个产业链构筑起来,并且这条链子又为另一条链子提供配套和服务。

每一条产业链的培育,上下游的培育,从生产领域到服务领域的培育,比如金融、保险、市场、中介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的产业链越做越大,我们就能够把产业聚集这项工作真正做好。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三个区域,是我们国家三个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区域。

如果我们拿这三个区域的产业聚集来进行比较,我们就会有一个很奇特的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四个很大的不同:一是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不同。

环渤海企业规模比较大,但企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珠三角同样的产业,同样的总规模,企业发展以数量取胜;长三角既有超级大企业,又有一大批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

人们普遍认为长三角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既有领头的超级大企业,又有一大群配套企业。

二是对外开放所走过的路不同。

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所走过的路,就是一开始比较注重产业的构成,比较注重大企业的引进,比较注重市场的培育,也比较注重同跨国公司的合作。

经济学和社会学有一个“二八理论”,而环渤海地区基本到了5比95,5%的企业占了北方国民经济的95%的产值。

这说明北方的企业规模大。

而珠三角、长三角在对外开放的时候不是这样,他们是从一种低级的、手工加工装配的、为企业配套的模式上而发展起来的,最终实现了非常专业化的生产。

生产这个零部件的企业就生产这个零部件,但这个企业是这个零部件领域的世界第一,虽然每一个单元零部件的利润很低,但数量大,总规模能够占到世界市场的30%甚至50%、70%,它就是这个零部件行业里最有名的企业。

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

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
佟 林 杰 ,孟 卫 东
( 燕 山大 学,河北秦皇 岛 0 6 6 0 0 4 )
摘要 :环 渤海区域人 才共享机制 对 于缓解环 渤 海 区域人 才 结构性 矛盾 、增 强 区域 竞争 力有 着重要 意义。 目前 , 环 渤海区域人 才共享机 制的构建存在认识 、制度等方 面的 问题 。在 重点 分析 环渤 海 区域人 才共 享存 在的一 系列 问题 的基础上 ,提 出了构建环渤海区域人 才共享的运行机制 、推 动机 制、联 动机 制以及保 障机 制等措施 。 关 键 词 :环 渤 海 区域 ;人 才共 享机 制 ;瓶 颈 因 素 ;对 策
s h a r i n g me c h a n i s m i n Bo h a i R i m r e g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a n u mb e r o f me a s u r e s i n c l u d i n g t a l e n t s h a r e d o p e r —
Ke y wo r d s :B o h a i Ri m r e g i o n ;t a l e n t —s h a r i n g me c h a n i s ms ;b o t t l e n e c k f a c t o r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t i o n s a n d e n h a n c e s r e g i o n a 1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At p r e s e n t ,t h e r e a r e S O t r i e p r o b l e ms a t a w a r e n e s s a n d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o f t a l e n t

环渤海地域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

环渤海地域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

环渤海地域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摘要:文章介绍了人力资源的大体概念,分析了目前环渤海地域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域人力资源的制造才能,提出了环渤海地域人力资源一体化的要紧构思。

关键词:环渤海;人力资源;一体化人力资本理论以为体此刻劳动者身上,以知识、技术、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们用在教育、卫生和为取得更好的就业机遇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取得高层次教育而舍弃的收入,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

用单纯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来增进生产进展,不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进展科学技术来增进生产进展更为迅速。

美国闻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高度评判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加中的作用,他以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物质设备更为有利,因此,资本积存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向人力资本,他说:“今世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由什么组成的?主若是人的能力。

亚当•斯密写出他很有创见的《国富论》一书时,他尚未料到这些事。

在美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五分之一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而五分之四是来自人力资本。

”为了证明教育对国民经济增加的奉献,舒尔茨运用美国1929-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经济增加的奉献为33%。

人们常常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混淆的缘故在于: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人力资源是指一按时刻或空间内的人口整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

通常,咱们用必然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制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

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口资源,它强调必需是拥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口资源是由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组成。

同时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也有区别,劳动力资源强调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在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以后,才能称作劳动力资源,而人力资源那么能够把将要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包括在内。

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效性,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取得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

为进一步构建与沧州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形势相适的人才战略体系,加速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沧州渤海新区打造河北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引才用才机制,高效率激发人才活力(一)坚持常态吸纳高学历人才。

深入落实沧州渤海新区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对全日制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实行常态化引进。

依托沧州渤海新区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校园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每年吸纳200名以上“双一流”高校本科学历及以上毕业生。

(二)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依据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的批复》(沧政复[202*]21号),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高端引领、以用为本,积极引导驻区企业重点引进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类型和贡献程度给予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

(三)建立政事企人才互通机制。

实施“机关干部下企业,企业人才进机关“双向挂职任职交流计划,开辟沧州渤海新区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之间干部交流通道。

鼓励党政人才离岗到企业兼职,允许党政人才辞职领办企业或自主创业,鼓励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才离岗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四)打造“项目+”精准引才模式。

紧抓京津产业项目加快转移机遇,探索推行“项目+团队”“项目+人才”等引才新模式,全力支持驻区高校研发项目、科技成果在沧州渤海新区转化,努力达到“引进一个优质项目,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吸引一批高端人才”的良好效果。

(五)加快推进人才平台建设。

积极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鼓励园区、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全面落实各类研发机构奖励政策,在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申报中提供政策帮助,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人才资源是21世纪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渤海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在对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集聚;现状;对策;渤海新区
中图分类号:p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渤海新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河北省“东出西联”战略中的桥头堡,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和建设河北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才集聚是一个地区最高级、最重要的要素集聚,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期冀成为人才的制高点,大力推进人才集聚特别是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集聚工作。

渤海新区新建立不久,全方位人才缺失问题特别严重,人才聚集度低,因此对渤海新区的人才集聚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2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基本理论
2.1心理学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从微观角度而言,人才集聚是一种个人行为,必须从个人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分
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

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个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现象提供心理学依据。

2.2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才集聚方面最基本的理论,最著名的当属唐纳德博拉格的“推拉理论”,它强调了人口集聚于一个地区的最基本的动因分为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两个基本因素。

流入地中那些改善移民生活条件的因素便成为人才流动的“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对人口生存不利的因素自然就成为人才流动的“推力”,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就是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影响“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转换,对于渤海新区而言,应该尽可能的强化和创造“拉力”,弱化引起人才流失的“推力”,形成人才集聚的高地。

2.3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针对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的理论,他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两种组织方式来实现。

而新城或者新区这种新出现的功能区域,就可以发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承担对大城市进行有机分散的重担,为大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平衡大城市地域空间布局的功能。

渤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大区域范畴内新的功能节点,应该积极发挥对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的有机疏散功能,实现产业与人才集聚。

3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
3.1人才集聚初见成效
渤海新区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彰显了一定的聚集效益,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学历结构与专业结构进一步合理。

截止到2012年底,渤海新区管委会共聘请各类专家顾问12人,区直部门及“一市三园”共计聘请各类专家顾问95人,签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6人。

3.2人才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
渤海新区人才数量缺乏,人力资源储量明显不足,学历结构偏低,尤其是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和人才。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渤海新区就业人口总数(该统计数据未包括黄骅市数据)仅仅为4623人,而且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学历人口为就业的主要力量,占总就业人数的65.7%,高中学历的就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只占总人口的14.5%,硕士研究生仅仅2人。

3.3人才的性别结构不合理
根据新区的产业需求和现实状况,本文把渤海新区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定位为大专以上,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渤海新区男性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为414人,占总人才数的61.7%,女性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为257,占总人才数的38.3%,性别结构不合理。

3.4人才的集聚度与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用地区大专以上就业人数与地区总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人才集聚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捷产业园区的人才集聚度为11.8%,南大港产业园区人才集聚度为18.6%,渤海新区平均人口集聚度为14.5%。

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中有133人分布于南大港产业园区,占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口的19.8%;有191人分布在中捷产业园区,占大专以上就业人口的28.5%,相对于就业人口的空间布局而言,人才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4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对策研究
4.1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人才集聚模式
渤海新区仅仅建立五年的时间,市场经济运行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很多相关的政策、制度、软硬环境设施都很不完善,人才的集聚度非常低,人才流动和集聚的自发调节作用很弱,因此必须在渤海新区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人才集聚模式,让政府在人才集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职能带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加速人才集聚。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人才集聚模式只适合特定区域的一定发展
阶段,比如渤海新区现阶段的人才集聚需要依靠政府主导来完成,让政府在人才集聚中发挥主导作用,等人才集聚发展日趋成熟,政府的扶持功能可以逐渐淡化,需要转变人才集聚模式。

4.2加强人才集聚的环境建设
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人才集聚的最根本前提,渤海新区需要加强各项环境设施的建设,为人才区域集聚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渤海新区应该从硬件环境设施、社会保障系统、软环境品质三个方面下手着力进行人才集聚的环境建设。

渤海新区是否可以提供优惠住房或配套的居住设施,解决居民工作、求学、看病和娱乐休闲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民生和社会的稳定,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起着很重要作用,渤海新区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总体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应该继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地域范围和法制化建设力度,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水平。

同时渤海新区的建设还应该把提升整个环境品质作为高级目标,提高人才集聚的吸引力,使渤海新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的魅力新区。

4.3实行区域人才合作工程
渤海新区的“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对于人才集聚而言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环京津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避免劣势,在区域协调上
做文章,实行区域人才合作工程。

以人才资源与信息共享为目标,推行人才收益的合作机制,认真落实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和京津冀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一方需要,多方协同”的收益合作机制。

推行多种区域人才合作与引进形式,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进行重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传递信息、知识、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和普遍,可以在不改变人才所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完成人才、智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变“人才流动”为“知识流动”,建立虚拟人才库,建立完备的数据系统和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骞彪.论新城人口导入的机理、影响因素与策略[j],经济纵横,2011(3):109~112.
[2]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3.
[3]朱杏珍.浅论人才集聚机制[j],商业研究,2002(8):65~67.
[4]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