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母体变化
正常产褥之母体变化

正常产褥之母体变化产褥期是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通常为6周。
我们看看产褥期母体的一些具体变化。
1. 生殖系统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大,于产后10日内降入骨盆腔内。
在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一般为6周,其主要变化是宫体肌纤维修复、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血管的变化、子宫下段和宫颈的复原等。
阴道黏膜皱襞约在产后3周重现,但阴道至产褥期结束时仍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
外阴在分娩后的轻度水肿,可于产后2-3日内逐渐消退,若有轻度撕裂或侧切缝合,多于产后3-4日内愈合。
盆底组织在分娩过程中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撕裂,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若能坚持做盆底肌康复训练,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
2. 乳房胎盘娩出后,体内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减少,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
婴儿的每次吮吸可以刺激下丘脑,使催乳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吮吸还能反射性引起缩宫素的释放,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收缩,使乳汁从腺泡、小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和乳窦而喷出乳汁(喷乳反射)。
吮吸和不断排空乳房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重要条件。
3. 循环系统产后72小时内,产妇循环血量因胎盘血液循环终止且子宫缩复,增加15%-25%,尤其产后2小时内,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防治心衰的发生。
通常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4. 消化系统妊娠期孕妇胃肠蠕动及肌张力减弱,胃液盐酸分泌减少,产后需要1-2周逐渐恢复。
产褥期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松弛,容易便秘。
5. 泌尿系统妊娠期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经肾脏排出,所以产后1周内尿量增多。
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需要2-8周恢复正常。
在产褥期,尤其产后24小时内可能由于膀胱内压敏感性降低、外阴切口疼痛、会阴受压过久、区域阻滞麻醉等引起尿潴留,可以用热水熏洗外阴、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诱导排尿,热敷下腹部、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缩。
产褥期母体的变化分析

产褥期母体的变化分析产褥期是指产妇娩出到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的时期,通常情况下产褥期的时间为42天左右,在产褥期阶段,产妇的身体各机能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乳房以及全身其他各系统的变化。
1产褥期生殖系统的变化产褥期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子宫及其附件的变化,阴道变化、外阴变化、盆底组织变化以及卵巢的变化。
1.1子宫变化产妇娩出婴儿以后其子宫会逐渐恢复至未怀孕的状态,此时称之为子宫复旧,主要临床表现为产妇的宫颈肌纤维说复合子宫内膜再生。
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是指产妇的肌细胞体积不断的缩小,随着肌纤维的不断修复,宫体体积也会逐渐减小,当产妇在分娩1周以后,宫体会逐渐缩小到妊娠12周左右时子宫的大小。
到分娩后10天,产妇的子宫会逐渐降到骨盆腔内,6周子宫逐渐恢复到非孕期大小,此时达到正常状态。
子宫内膜再生主要表现为胎盘和胎膜从脱毛海绵层分离娩出以后,其子宫表层的脱膜变性坏死以及脱落等相关物质会随着恶露从阴道排出,而子宫内深层内膜基底会逐渐生长出新的内膜,从而使子宫内膜逐渐修复。
大约在产后6周产妇的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完成。
产妇胎盘娩出以后其宫颈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在刚开始娩出时宫颈松软,1周以后宫颈内口会关闭,到分娩后4周宫颈会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
由于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会出现宫颈口裂伤,因此宫颈外口有产前的圆形会转变成产后的“一”字横形。
1.2阴道变化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娩出婴儿时阴道会不断的扩张,在分娩完成以后阴道比较松弛而且肌张力会急剧下降,多产妇在分娩时由于阴道粘膜皱襞过度伸张在分娩完成以后便会消失。
在产褥期产妇的阴道腔会逐渐缩小,虽然到产后3周阴道粘膜皱襞会重新出现,同时阴道腔会逐渐缩小恢复到产前状态,但其阴道的紧张度需要长时间的恢复才能达到产前状态。
1.3外阴变化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外阴过度伸张会出现轻度的水肿,一般在3天左右起外阴肿胀现象会消退。
如果因为分娩的过程中出现的撕裂或者是会阴切口缝合,则需要3-5天及会阴肿胀现象才会逐渐消失。
妇产正常产褥

产后2小时处理
产后2小时内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如产后出血、 子痫、产后心力衰竭等,应在产室严密观察, 此期及时发现异常及进行处理非常重要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 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弯盘收集 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注意宫底高度、膀胱
充盈否
如发现宫缩乏力——按摩、宫缩剂
如阴道流血不多,但宫缩不良,宫底上升— —宫腔积血——挤压宫底排出积血、宫缩剂
肛门坠胀感——阴道后壁血肿——肛查确诊、 处理
协助产妇首次哺乳
产后2小时一切正常——送回病室,注意巡 视
腹壁子宫按摩法
腹部-阴道双手压迫子宫法
•饮食 •警惕产后尿潴留 •重视便泌
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
▪ 子宫复旧: ▪ 恶露:量、颜色、气味
量多,色红,持续时间长 腐臭味,子宫有压痛
• 会阴处理 • 乳房护理
适当活动,产后健身操
有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 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 避免腹壁皮肤过度松弛
计划生育指导
产褥期禁性交 生产42日后采取避孕措施:
哺乳者工具避孕 不哺乳者可药物避孕
专业词汇
产褥期( puerperium ) 子宫复旧( involution of uterus ) 初乳( colostrum ) 泌乳热( breast fever) 恶露(lochia) 血性恶露(lochia rubra) 浆性恶露(lochia serosa) 白色恶露(lochia alba) 子宫复旧不全(subinvolution)
乳房异常情况处理
乳胀: 乳汁不足: 退奶: 乳头皲裂:
观察情绪变化
产妇精神极度放松 对哺育婴儿担心 因身体不适所致的情绪不稳定,可表现为轻
度抑郁
2020云南大理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临床学知识:产褥期母体变化

2020云南大理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临床学知识:产褥期母体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一道考题:既然我们要学习产褥期母体变化,就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至非孕期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一、产褥期母体在生殖系统变化:1.子宫: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产后1日略上升至脐平,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产后6周恢复到妊娠前大小;2.子宫下段及宫颈变化:产后2~3日,宫口仍可容纳2指,产后1周后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
产后4周宫颈恢复至非孕时形态。
分娩时宫颈外口3点及9点处常发生裂伤;3.外阴:分娩后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日内逐渐减退。
二、产褥期母体在乳房变化:产后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
初乳指产后7日内分泌的乳汁,呈淡黄色,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分泌型IgA(SIgA)。
含蛋白质最多,脂肪和乳糖含量最少。
接下来4周内初乳逐步变为成熟乳,蛋白质含量较低、糖含量最高及脂肪含量最高。
三、产褥期母体在循环系统及血液的变化:产后72小时内,产妇循环血量增加15%~25%,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四、产褥期母体在消化系统的表现:妊娠期胃肠蠕动及肌张力均减弱,胃液中盐酸分泌量减少,产后需1~2周逐渐恢复。
产后1~2日内产妇常感口渴,喜进流食或半流食。
产褥期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松弛,容易便秘。
五、产褥期母体在泌尿系统的表现:产后24小时内,易发生尿潴留。
六、产褥期母体在内分泌系统的表现:月经复潮及排卵时间受哺乳影响。
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
最后我们来看一道考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初乳的描述,正确的是:A.糖含量最高B.脂肪含量最少而蛋白质含量最多C.蛋白质含量较低D.脂肪含量最高E.蛋白质、糖及脂肪含量均最低【参考答案】B。
产褥期母体的生理变化

产褥期母体的生理变化(一)生殖系统的变化1 .子宫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
分娩结束时,子宫大约IooOg,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产后6周,子宫缩小至50~60g,比非孕期稍大。
2 .子宫内膜的再生胎盘附着处蜕膜海绵层随胎盘排出。
产后2~3天,基底层蜕膜分化成2层。
表层坏死脱落,随恶露排出,其深层新的子宫内膜层形成,需7~10天。
而胎盘附着处新子宫内膜覆盖需时较长,约在产后第3周,完全恢复需6周。
若复旧不全,可能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产后随着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和修复,子宫腔内的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等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
在产褥期不同时间,恶露的性状不同,可分为3种。
(1)血性恶露。
量多、色红。
含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蜕膜组织。
红色恶露历时约4天。
(2)浆性恶露。
色淡红,似浆液。
含少量血液,有较多的坏死蜕膜、宫颈黏液及白细胞。
浆性恶露历时约10天。
(3)白色恶露。
产后约2周转为白色恶露,含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
可持续2~3周。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
若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增多,持续时间长,并有臭味,子宫有压痛等,多为宫腔内胎盘或胎膜残留并发宫腔感染的表现。
3 .阴道及盆底组织分娩后阴道由松变紧,阴道腔由大变小,3周后阴道皱黑重现。
产褥期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至孕前状态。
产时外阴轻度水肿,产后2〜3天内自行消退,处女膜因分娩时裂伤,仅留黏膜残痕,称处女膜痕。
产后大阴唇不再完全覆盖阴道口,致阴道口暴露于外阴部,多产妇更为明显。
产时盆底肌肉及其筋膜由于过度扩张而失去弹力,且常有部分肌纤维撕裂。
虽能逐渐恢复,但极少能恢复原状。
如能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弹力有望恢复到接近孕前状态。
如盆底肌肉及其筋膜有严重撕裂,未经修补,或产褥期内过早劳动,可导致产后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二)乳房的变化产褥期乳房的变化主要是泌乳。
产后垂体分泌泌乳素,加之婴儿吸吮,乳腺分泌增多。
妇产科护理学 知识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一、产褥期母体的变化1. 子宫复旧:子宫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的过程。
2. 子宫内膜再生:胎盘娩出后,基底部的结缔组织逐渐再生新的结缔组织,约需6周恢复至接近未孕时的状态。
3. 盆底组织恢复: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弹性降低,需逐渐恢复。
4. 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恢复:产后3日内,血容量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
5. 消化系统恢复:产后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6. 泌尿系统恢复:产后膀胱张力逐渐恢复,尿量增加。
7. 乳房变化:产后开始分泌乳汁。
二、产褥期妇女的护理1. 观察生命体征: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注意观察恶露的量、色、味及性状。
2. 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擦洗外阴,防止感染。
3. 协助产妇哺乳:指导产妇正确哺乳,保持乳房清洁。
4. 做好心理护理:给予产妇安慰和支持,缓解产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5. 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特点1. 胚胎期:受精卵着床后发育成胚胎,约2周左右形成心血管系统、神经管及胚胎体。
2. 胎儿期:从第3周末至第8周末,胚胎发育成胎儿,各器官系统逐渐发育完善。
3. 新生儿期:出生后的第1周至第28天,新生儿适应新环境,逐渐适应外界环境。
四、妊娠期妇女的护理1. 饮食护理: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2. 运动护理:指导孕妇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 心理护理:关注孕妇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
4. 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5. 分娩准备:指导孕妇做好分娩准备,包括物品准备、心理准备等。
五、妇科疾病的护理1. 妇科炎症的护理:包括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的护理,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遵医嘱使用药物。
2. 生殖器官肿瘤的护理: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17产褥期母体生理变化

项目
主要内容
定义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妊娠前状态包括形态和功能,这一阶段称为产褥期,一般规定为6周
生殖系统
1.子宫:子宫复旧需6-8周
2.阴道外阴: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会阴伤口经缝合后,多在产后3~5日愈合
3.盆底组织:约6-8周盆底肌恢复
乳房
乳房的主要变化为泌乳,分娩后雌、孕激素急剧下降,抑制了催乳激素抑制因子的释放,在催乳激素的作用下,乳房腺细胞开始分泌乳汁
2.腹壁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陈旧性妊娠纹
3.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需在产后6-8周恢复
循环系统
1.产后72小时循环血量增加15%~25%,特别是产后24小时内更显著
2.产褥早期高凝,产后2~4周恢复
血液系统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增加,1-2周恢复正常、血沉增快,产后3~4周恢复正常
泌尿系统
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粘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对尿液敏感性下降,同时外阴切口疼痛不愿排尿可导致尿潴留
消化系统
1.产褥早期胃肠肌张力较低,肠蠕动减弱,产后活动减少,易发生便秘
2.产后1~2周内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内分泌系统
1.产后1周,雌激素、孕激素恢复孕前水平
2.产后6周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逐渐恢复
3.不哺乳妇女产后6~10周左右恢复排卵
4.产后未恢复月经,可有排卵,需要避孕
腹壁变化
1.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
护理学基础知识:产褥期母体变化

护理学基础知识:产褥期母体变化对于妇产科护理学,大家都知道产褥期的母体变化是笔试中的一个常考点,母体变化中又以子宫复旧和恶露为最高频的考点,经常考在产后多长时间子宫的恢复情况,或是产后几天出现什么样的恶露,但对于这些涉及到时间点的内容又往往是大家很难记住的,那么请往下看,教你怎么用简便的方法记住这些高频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子宫复旧的具体内容:1.胎盘娩出后,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宫底脐下1指,产后10天子宫降至骨盆腔内,直至产后6周恢复正常。
2.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未附着部位3周。
大家再来看我们的小口诀:产后一日底平脐,十日降至骨盆内;内膜修复需三周,胎盘附着六周毕。
接下来再看一下产后恶露相关知识点:恶露即是产后子宫内膜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排出。
正常恶露有腥味无臭味,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白色恶露,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天,浆液性恶露持续10天左右,白色恶露可持续3周。
请看小口诀:血性恶露三四日,浆液恶露有十日,白色恶露二十一。
怎么样,看了这些小口诀有没有很容易的将我们这些知识点记住了呢?现在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请看例题:【例题】护士小张产科病房看望产妇,并为其进行体检。
该产妇因尿潴留不能如期出院,为她进行腹部检查时,已摸不到子宫底,估计该产妇大约是产后()A.第1天B.第2~3天C.第4~6天D.第8~9天E.第10~14天【答案】E。
解析:正常情况下,产妇在产后当日,宫底位于脐下或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天降入骨盆腔内,在耻骨联合上方扪不到宫底。
所以该产妇应该是产后1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底组织
子宫颈外口的变化
未产型
已产型
产后10天,宫颈内口关闭, 产后4周,恢复正常形态。
阴道和外阴
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 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 不能完全恢复未孕时的紧 张度
外阴水肿,2~3日消退; 会阴部裂伤或切口,均能 在3~5日内愈合 处女膜因在分娩时撕裂形 成残缺痕迹,称处女膜痕
9
产褥期妇女的变化--乳房
泌乳 雌、孕激素急剧下降, 解除对垂体生乳素功 能的抑制 吸吮是保持不断泌乳 的关键,不断排空乳房, 也是维持乳汁分泌的 重要条件 哺乳有利于产妇生殖 器官及有关器官组织 的恢复
10
产褥期妇女的变化--乳汁
初乳(<7d) 过渡乳(7-14d) 成熟乳(>14d)
淡黄色、质稠 蛋白质及矿物质多 分泌型IgA 脂肪和乳糖少 极易消化
外阴及阴道
肌细胞的缩小,(肌细胞胞浆蛋白质被分解排 子宫体子积宫出的内,变膜浆化的减:修子少复宫所:重致量。变)化: 产以产产产后后后后后16第每一子压子胎0周天一天周宫缩宫盘恢降天下缩的变内剥复入:降小收窄膜离正盆宫一至缩和基的常腔底横约开栓底创大分产产产内脐指妊放塞层面小娩后后后,平娠的,逐修。6后 一 二1周螺出渐复2,周周周时旋血再再子时时大为小逐生生宫约约小约动渐——体为3,05约—脉停00约5gg0约需和止,,01g0需3静。,0周06脉g周。,窦。
15~30×109/L 血沉:3~4周降至正常
产褥期妇女的变化--其他系统
四 消化系统:胃肠张力及蠕动减弱,易便秘 五 泌尿系统:膀胱受压,易尿潴留 六 内分泌系统:
哺乳产后4—6个月排卵,不哺乳10W恢复排卵 哺乳期月经复潮前有可能怀孕 七 腹壁:
色素沉着消退,妊娠纹变白,腹壁松弛
2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
蛋白质 脂肪和乳糖
白色 蛋白质2~3% 脂肪4% 糖8~9% 无机盐0.4~0.5% 维生素
产褥期妇女的变化--循环系统
血容量:
血液成分:
产后72小时内增加 15%~25% 产后24h 心力衰竭
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 状态
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2~3周降至正常
RBC、HGB:逐渐增多 WBC:产褥早期仍较高
产褥期母体变 化
课程安排
一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二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三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1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调适
子宫肌纤维的缩复
一
生
子宫内膜的再生
殖
系
子宫颈的修复
统
的
阴道及外阴的变化
变
化
Hale Waihona Puke 盆底组织的修复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生殖系统
子宫
子宫体的复旧
宫体肌纤维缩复 子宫内膜的再生
子宫颈
生 殖 系 统
产后、产妇需从妊娠、 分娩期的不适、疼痛、 焦虑中恢复,需要接 纳家庭中的新成员组 合新的家庭。
2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
依赖期—产后1~3天。
经历三个时期
依赖—独立期—产后3~14天。 独立期—产后2周~1月。
谢谢观看!
盆底组织
预防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
盆底组织弹性减弱 严重撕裂+产褥期过早参
加重体力劳动 生殖系统损伤性疾病
1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调适
二 乳房 三 血液循环系统 四 消化系统 五 泌尿系统 六 内分泌系统 七 腹壁
产褥期妇女的变化--乳房
乳汁 产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称初乳 产后7-14天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 产后14天以后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