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1
浅谈中国古典儒家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大多秉承着入世的诸多传统思想,是中国古典思想文化的典型性代表,其中阳明学,又被称为心学、王学,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推溯由孟子提出,进而由王守仁进行发展总结的儒家典型学说。
诸多历史学家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守仁。
”王守仁之心学,是中国古典儒家文化的一门流派,体现出了传统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美好愿望,映射出关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和社会思潮。
因此研究王守仁之心学对研究中国古典儒家思想意义重大,对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古典儒家思想;王守仁;心学;传统文化一、古典儒家思想的兴起与构成儒家是古代早期形成的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汉王朝,儒学是最社会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有和道家,法家统称为三大学派思想。
虽然儒家思想在秦始皇时期因”焚书坑儒”进而遭到重创,然而在汉武帝时,为维护独裁统治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思维后,成为了中国学术思想派别上的干流思想。
华夏近千年来的思想派别众多,包括前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等诸多学派,在传统的固有价值体系中儒家思想经过历代王朝的检验,以压倒性的力量成为了主流学派,通常意义上的实用性学术或学派被时代统治者所抛弃,儒家思想顺行了统治者的要求成为了主导思想学派。
古典儒家思想的包含内容丰富复杂,糅杂了“天地人神鬼”众多杂项。
在广泛汲取各学派典籍精华基础上,开始与社会风气相结合,进而发展和完善了儒学基本理论和思想,即国家大一统思想,并确定了阶级属别,即皇帝大臣父子理论体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通过创办私塾的方式打破了固有的统治阶级教育垄断局面,使得老百姓也可读的起书,通过“在政府学习”变为“私学”,使得学派思想,正统与否确立人的价值观,使古典儒家思想广泛传播进而改变整个民族的思想。
因此,古典儒学就具有了坚实的公共基础,为社会民众所接受,并开始渗透到整个社会。
二、古典儒家思想的地位—心学心学不同于其他儒家思想,而是在意义上真正强调生命的操作感觉,把生命放在的首位,这标志着古典儒家思想由学问向哲学的方面转化,由实用性向理论完善的第一步。
儒家哲学的核心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诸葛长青(海涛)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其影响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而且还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意义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儒学的思想和文化意义。
一、儒家文化的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其高尚的人文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成就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儒家文化把人的价值放在最高地位,强调“仁”,即视人为仁,希望人们获得“仁心”。
儒家思想提出了诸多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如博爱、宽容、普及、和谐、孝顺等等。
它提出了“仁、礼、义、智、信”的核心观念,要求人们行事以五常为准则,以达到人道完善的目的。
儒家文化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人格觉悟,重视个人尊严,并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
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现代人类增强道德修养、维护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认识和理解儒家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经过了先秦的儒家、汉代儒学、魏晋南北朝儒学、唐代儒学、宋明学派的阶段性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文化融合、创新和多元化的历史。
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重视「道德自知」,认为要世代相传和维护社会的正义,人们必须具备某种道德自觉和责任。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的建设来矫正人的本性。
在这些思想中,显然已经具有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汉代儒学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等。
董仲舒主张治天下要注意「强声扬言」、「化民性」,他强调人类的天命是区分物质变化和道德形成的,要通过道德建立和平与秩序。
扬雄则在非儒传统中发展出新的思想,强调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引导儒家思想进一步纳入到宏大天地之中。
儒家主要思想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思想

产 生 与 发 展
为什么称儒家呢?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 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 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 中。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 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 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经,去世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 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 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
从教育方法看
核 心 思 想 教 育 主 张 ——
儒家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强调自我修养, 发扬个人内 在的对自身、 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儒 家特别重视教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 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方式方 法不同的教育方式。
影 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 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 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 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 响
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很深,他所传授的《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 想,都给我们打上深深的烙印。 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 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社会伦理道德 等等。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 的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中华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意义都非常深远,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来介绍中华儒学。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当时各国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政治经济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领土不断变更,各国间霸权争夺,在此背景中,社会和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孔子这位思想家逐渐崛起,模糊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渐清晰,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他的这套思想体系便被后人称之为“儒家思想”。
儒学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治民,主张人伦之道和政治道路的统一,强调建立“仁政”。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来引领他人。
通过推广优良的人文思想、废除兵荒的现象等来达到治理国家和世界的目的。
二、儒学主要思想1、仁爱为了实现“仁政”,孔子提倡以“仁”为中心。
他认为,“仁”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即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人性的美德和道德之根。
孔子非常重视亲情、师生关系、友谊等各种人之间的感情,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在感情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
他要求人们恪守道德纲常,尽人事,听天命。
2、礼教儒家思想是以“做事规范”为跟脚的。
儒家主张人类对社会的统一,提出了“礼教”的学说。
孔子认为,《礼记》涵盖着一切人际关系的方面,如教育、祭祀、工匠、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礼仪、法律等。
而且,礼仪规范要有震慑作用,充分表现出亲和、温暖和和谐的气氛。
3、教育在儒家思想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以“君子“为标准,提倡勤学和求知。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良好教育。
他成为了“求知问学”的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较量,认为代代相传。
三、儒学的现实意义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深深根植,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基础。
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儒学的影响无处不在:1、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儒学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学思想主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提倡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礼教之规,是后代学者探究的重点之一。
儒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爵位、仪式、礼仪等日益重要,而且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品行和社会责任、义务等方面也有更明确的要求。
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人,把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先前的家族意识和等级制度,提倡“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道德、仁爱和理智,奠定了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以后,儒学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批判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方法。
汉代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和器构成的。
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等学者则着重于注重古籍、经典的研究,将儒学注重礼仪的部分发扬光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实守良”等核心思想。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提倡“理”为天下一切的根本,主张以“性”为本,强调先天的人性和后天的学习,对“中庸”、“大同”等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发展。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变革,儒学思想也通过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逐渐产生了若干分歧和分支。
如宋代的陆九渊、明朝的汤显祖等学者认为,儒学应当与人生实际相联系,以解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问题。
清代的黄宗羲则认为,儒家的逻辑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以验证和修正的。
如今,更多的学者正在探讨儒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
有人认为,要在中华文化和道德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和理念,使儒家思想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更广泛地吸收其他文化和哲学的因素,以创新的眼光和思维,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既符合中华传统,又思想新颖、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
总的来说,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唯一性的领域中,而应该是与时俱进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23
2.3 性理儒学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江西婺 源)人,少年出入佛、老,后终返于儒。一生经历南 宋四帝,但前后居官才10年。大多数时间从事教学 和著述。为官时建社仓,免税钱,修堤济困,“莅职 勤敏”,因不满贪官污吏而多次上书皇帝,后被免职 回家。居家时授徒讲学,教化乡里。主要哲学著作有 《四书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等。 他所著的《四书集注》等书,成为元、明、清封建统 治者开科取士的钦定标准,俨然“孔孟之道”的化身, 影响极大。
第一章 儒学思想概述
6
“儒 学”释义
儒学,即儒家学说,由先师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古代礼仪之道,后来发展成为以“仁”为 核心的学说思想体系。
儒学注重世人的自我修养,中心思想“仁”,意指人与人之间所应形成的一种核心的关系。 儒学是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学说,创立于春秋战国,独尊于西汉武帝时期,之后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0
殷商兴“天命说”认为君权神授,人君成为人神中介。《周礼》 把贵族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维护君权。贵族 之下是庶民,不分等级,“礼不下庶人”。礼仪之邦:每个人 都清楚自己的等级,按照自己的等级去做事。比如行礼。比如: 中国人古代是拱手礼,也称为作揖。作揖是有等级的,如果平 辈行礼,双手抱拳,与肩齐平,叫“时仪”。晚辈给长辈行礼 (下级给上级行礼),双手抱拳,高于双肩,叫“天仪”;长 辈给回礼回礼,双手抱拳,低于双肩,叫“土仪”。
魏晋隋唐,玄学流行、佛学昌盛,儒学受到很大的冲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它是 高度哲学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理论形态。程颢以“‘天理’二字”将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 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 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 天理。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3
2.2.1 先秦儒学
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 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 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 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 (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 也。”遂居于此。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5
2.2.1 先秦儒学
2)发展期:
代表人物——荀子(约前280—前233),名况。 战国末年赵国人,《史记》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讲 学,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他 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后到楚国,两度作 过兰陵地方官,曾西游入秦,议兵于赵。晚年在兰 陵家中著书。《荀子》共32篇,其中很多是内容 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自所写。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7
2.2. 两汉儒学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 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 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 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 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 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 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 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 献。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9
2.2.1 先秦儒学
1)创立期:
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和世界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因其处于奴隶制度在瓦解中,孔 子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表,主张:
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 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 发展。“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 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德治:“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书》《礼》《易》《春 秋》 著作:后人弟子集成《论语》。
的两千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大行于世,对社会稳定、华夏文化熔铸以及国人性格塑 造起到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的内核。
儒学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渗透到中国文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 种影响力还将永久的延续下去。
第一章 儒学思想概述
7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01 儒学思想概述 0022 历历史史脉脉络络及及代其表代人表物人物 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 04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24
2.3 性理儒学
朱熹:“知先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知行观
1.知先行后:“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中以观之,则知之 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2.行重知轻论: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第一,行能生知。“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第二, 行能使知深化。“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 之益明。 第三,行是知的目的。“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 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第四,行是检验知的标准。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 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朱熹说:“《书》曰:‘知之非 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 可见,知易行难,所 以,“行重知轻”。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20
2.2. 两汉儒学——董仲舒“天人感应”
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 舒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 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 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 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 用"天"来限制 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 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 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 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意义是深远的。
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意义:
一是让人们有信仰,精神有寄托依靠;
二是以天来制约皇权。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21
2.2. 两汉儒学——董仲舒“三纲五常”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王道之三 纲,可求于天。”
8
2.1 儒学发展脉络
名称
历史年代
主要内容
一、原始儒学
先秦(春秋战国)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创建修身道德规范和从政治国原则。
二、政治、宗教化儒学 两汉、隋唐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儒学。
三、性理儒学
宋、明、清 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四、近现代新儒学
晚清到近现代 从康有为开始,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1
【注意】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2
2.2.1 先秦儒学
2)发展期:
代表人物——孟轲(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 邹县)人。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鲁国孟孙氏 的后裔。父名激,早死,母仉(zhǎng)氏三迁择邻,断杼教 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及(子思作《中庸》)的再传弟子,而 孔及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作《大学》)的弟子。因此他自称 “得圣人之传”。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 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 用于世。晚年他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 气者,谓君子之气也。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4
“儒”释义
“儒”何解?
①“儒”,蔑称,懦弱;
②“儒”,术士,濡,祭祀的人。
③“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 也,从雨而。”《易》曰:“云上于天,需。”《周易》中的 “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 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 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 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 而非小人儒。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4
2.2.1 先秦儒学 2)发展期:
孟子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 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
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 武不能屈)
第二章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
16
2.2.1 先秦儒学
2)发展期: 荀子在儒家哲学中自成一派。融合了法家思想,
发展了儒家“以德资政”的思想,吸收了法家“依 法理政”的主张。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最早的倡导者。
荀子吸收了道家思想,比早期儒家更具有现实 主义的自然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定胜天”思想与佛家哲学“定学”有异曲同工 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