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常常面临着文化冲突、教育资源不足、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我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参考了相关文献,下面我将共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中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成长环境,比如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2.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社会心理学》一书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作者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是导致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面临文化冲突等都是导致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3.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等。
家庭应该注重亲子关系,增加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陪伴;学校应该增加辅导员、心理医生等资源,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应该增加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4.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启示通过研究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需要更多人的关注。
也应该从制度和政策上加以改善,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结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这篇文章总结了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并共享了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70-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街亭镇小汤宝琴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量的外地籍民工纷纷携家带口来到上海这片热土,参加上海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是为了摆脱贫困进沪“淘金”。
他们的到来还带来了他们的子女,由此也引出了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据刚结束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 有近 1/4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 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 一些外地民工子女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 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 这将影响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以及我们民族未来的建设和稳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外地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 都应该在物质上或精神上给这些孩子以支持, 让他们在一个温暖而开明的环境中成长, 从而提高外地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外地民工子女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主要表现外地民工子女在与人交往中, 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 但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交往心理障碍。
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极度自卑外地民工子女有自卑心理, 这可能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对民工缺乏应有的尊重有关。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特别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外地民工子女也不例外。
生活的不稳定,家庭条件的困顿,学习环境的简陋,无形之中,使他们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条件优越的本地孩子面前,自惭形秽,不敢挺直腰板做人。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上海的同学, 不敢表现自己。
在学校里,由于不断地转学, 造成了外地民工子女知识上的断层。
他们学习习惯差,成绩不理想,往往会被打入“另册”,受到一些不公平的歧视。
所有这些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甚至是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
在鄙夷和漠视的眼光下, 外地民工子女滋生了极度的自卑感,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于是, 有的得过且过混混日子,有的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干脆和学校“白白”,过早地加入了打工的队伍。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内容提要】:随着******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学现已成为农民工子女集聚最多的学校之一。
2012年以来,我校教师对全校学生人数的构成、农民工子女来源地、居住地、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全校学生总数为1568人,本地学生数为700人,外地学生数为868人,农民工子女学生占全校学生的55.36% 。
这群随同父母进入城乡的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的缺失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存在自身的缺陷,有的受社会环境影响、、、、、、这些农民工子女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教育对策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先生指出: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而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
如果农民工子女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
因此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教育的政策。
然而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并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距,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摆在教育面前更大的难题。
2012年,我校接纳的农民工子女人数高达868人,占学生总数的55.3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我校教育的比重逐年增加。
这是一个人数庞大的特殊群体,特殊在于他们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缝隙中,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的教育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工作成绩。
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崭新而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一、农民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我校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差。
有些农民工孩子缺乏生活磨练和挫折教育,意志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对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反差、个性与现实的差距等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我校有98%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他们跟随父母走南闯北,历尽艰辛。
父母多是以打零工为生,如:擦皮鞋、泥瓦工、摆地摊等。
当生意不足以养家、交学费和付房租时,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因此,这些孩子辗转于各个学校,生活动荡不安。
我曾经家访过的农民工子女家庭中,80%的家庭一家四口甚至五口即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凌乱不堪,不要说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连写字必须的桌椅都没有,再加上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试想想,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安下心来学习呢?因此,许多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心理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后,有一个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压抑、孤独等心理障碍,其中主要是自卑的心理状态。
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一是生活上的原因。
比如由于转入城市学习,人生地不熟,觉得不如城里学生知心朋友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衣着不如成立学生好,一些学校常规活动(例如春游)不能参加,感到低人一等;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与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常常受到城里学生的揶揄;甚至由于乡音未能融入“汉话”,浓重的乡音也成了他们的负担。
二是学习上的原因。
比如,由于原先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齐,造成他们知识上有缺陷,学习感到吃力;由于他们常常放学后,家长要他们做家务、带弟妹,课后学习时间基本上没有保证,学习赶不上。
三是认识上的原因,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分辨是非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如何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如何培养好、教育好农民工子女?我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平等公正对爱他们,营造和睦、和谐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该彻底剔除瞧不起乡里人的世俗偏见,用博大的胸怀,满腔的热情爱护他们,城里学生乡下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
2、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究

2 (0 0年第 7 8期・ O 21 - 总第 3 4期 8
鹄 骥糠 攀 对策探究: 构建互动氛围, 体现教育
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 霓
昙 星 鬈
鬻
起 酾
黧
孵 孵整
黻 罐骥懑 壤 蒜 薅 爱
蒜 萎
的重 提。 工子 理上 要前 农民 女心 最大的 障
真正平等地接受教育, 还需要建立学生与
在的 现象, 容易 它 使学生 形成渚 胆小、 艘 如
圈 瞄稚鲴瞄埘
—西明
专 题 研 讨
丽
■疆
田
星 馏 l i : 『
移 奔 ,灵 为 维 无 而 波心 因 思 的
誉 灞 蹬褥 灞
蠹
移化培他维班体誉蘑 默 地 养 们 护 集 荣 的
育的一个难题, 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 事生非, 其一 学习态度不端正, 加上没有正确 有以下几方面: 的学习方法 . 学习效率低下, 进而产生厌 自我认同感差、 自我评价值低. 学情绪 , 认为读书无用。 他、
赣 鞯耩 薹拳 枣 姆 冁 瘸潮搀戤
直 接 表 现 为 自卑 无 斗 志 。 而 自暴 自弃 进
是: 等我 长大 一点 就 去打 工 , 去赚 钱 !
囊
立 远 詈
许 嚣 多
菇 毫 栽 冀 蛾 话攀 翻
蛰 淄 嚏 葫 鲢 饕 粤 的 姆 蘸 罐 律 每瞬 最大 ,长 教 稍 疏 就 易 的家 和 师 有 忽,容 产
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后心理问题及应对办法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谋取生存和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农民工数量超过1.2亿,随父母在流入地居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占整个流动人口的25%,也就是说全国有2 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
政府当前的注意力在于如何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心理变化容易遭到忽视。
这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增智力的关键时期,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但是他们却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面临城市全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这些子女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农民工子女优良率和城市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学生优良率20.6%高出农民工子女近10个百分点。
所以,掌握和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和其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就成为学校和老师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农民工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一)自卑感自卑就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这是一种心理和性格缺陷,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评价过低。
根据蒋玉芝等人的发现,弱势群体子女的抑郁成分比正常人群高,从而导致自轻自贱等心理疾病。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更容易出现出自卑现象,表现为做事不用心,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往等。
产生自卑现象的原因:一是来经济层面,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家庭没有稳定工作,收入不高,给予子女的经济资源无法达到城市子女的平均水平,表现为缺少零花钱、着装陈旧、学习、娱乐用具不齐全等。
二是生活方式层面,农民工子女来自于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表现为没有城市卫生习惯、饮食品种单一等,有可能被同学冠以“乡巴佬”“土老帽”等称号。
三是来自于思想层面,因为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思想追求会表现出差异性,农民工子女以满足初始生活、学习需求为基础,城市子女以追求潮流为主,容易造成自卑现象,此外,性别不同的农民工子女也会表现出差异性,男孩子容易忽视这些差距和不同,而女孩子却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教育资源不足、身份认同困惑和心理压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鼓励家庭支持和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对策建议。
研究认为,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社会和政府关注度,以保障他们的全面发展。
未来应加强研究力度,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和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解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身份认同困惑问题, 心理压力问题, 对策建议, 研究结论, 展望未来, 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一般出生在城市,但由于户口制度等原因,他们大多数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教育、医疗等资源。
这种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来说,身份认同困惑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他们常常面临着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化认同,以及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这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和不安。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这些孩子生长在城乡结合部,面临着诸多与城市孩子不同的心理困扰和挑战,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环境,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_管以东

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四)积极利用活动纪念日培养孩子
责任心 如 3 月 5 日学雷锋日,带领农民工孩
子一起购买礼物慰问敬老院老人进行文 艺 表 演 ;3·15 国 际 消 费 者 权 日 引 导 学 生 自我保护健康消费;在大灾大难面前集体 组 织 学 生 为 西 南 、 玉 树 捐 助 善 款 2.2 万 元; 四体会期间组织校园趣味运动会,并 进行四体会主题绘画展览;母亲节来临组 织 孩 子 制 作 感 恩 卡 片 , 并 带 领 全 校 1800 名二十九中学子对着蓝天大声的呼喊“妈 妈我爱你”;建立文明箱、文明榜和文明窗 口引导孩子投身文明热潮;中考来临组织 七、 八年级学子写信为学哥学姐擂鼓加 油 ;6 月 1 日 儿 童 节 组 织 14 岁 学 子 集 体 告 别 童 年 宣 誓 : 争 做 文 明 好 少 年 ;6 月 5 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孩子进行一次环保行 动 并 身 穿 绿 装 呼 吁 “ 低 碳 减 排·绿 色 生 活”; 端午佳节让孩子们给远方老家的亲 人电话或短信端午系亲人佳节寄相思;毕 业班级中优秀老师的评选让广大毕业生 参与进来,让他们给老师写评语,评选自 己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些举措让农民工孩 子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脉搏,让孩子们们参 与到社会生活工作中来, 不再是个旁观 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培养孩子们肩负“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
九?级中有一位叫海波的同学喜欢朗读在进校参加学生会竞选时态度积极被选入广播站按照分工每周每人值日一次读一篇稿子她竟然天天都要来读稿别人稍微有点说过头的话立马跳起来就和别人干架就连?师和她沟通的时候她有时也面带怀疑她的爸爸妈妈都在卖菜姐姐在上高中一家人住在一个?到20平米的房子?笔者和班主任家访时爸爸妈妈感激的同时也牢骚满肠觉得受歧视受欺负经常与人争吵对孩子影响很大这些农民工子女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满容?与人结怨他们对压?的应付能??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一些农民工家庭由于经济的贫困以及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农民工
子女在心理上出现自控力差、自卑、猜疑、孤僻、压抑等不健康的心理。
因此,如何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缓解、消除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因素
农民工大多从事体力活,工作时间长,工作不稳定,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碌,无暇顾及随迁的孩子。
由于其身份游走于城市边缘,加之长期缺少父母实质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民工子女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因此对于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控力差
由于大多数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无固定工作单位,他们把时间和主要精力一般都花在了养家糊口上,而在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上所花的时间相对就少了。
在家里,孩子经常在无人看管的状态下生活与学习,长期下去往往会逐步养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不遵守纪律、损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等,甚至打架、斗殴。
(二)自卑、猜疑
流动人口中大多数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困难,因而孩子在吃、穿、用、家庭的学习环境以及参加某些活动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这部分孩子感到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别,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自卑的心理。
(三)孤僻、压抑
流动人口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生在偏僻的乡村,不仅见识少,与他人交往也少,再加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存在自卑感,因而到城里上学后,似乎与城里孩子之间存在隔阂,如与其他同学一起聊天时,他们一般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当他们一个人在家时,会感到特别的孤独;往往会突然想哭,又突然想大声喊叫;他们有时还会有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的念头。
这样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愿意把心事告诉别人,使自己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都说现在的学生压力大,实际上流动人口子女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除了学业压力外,他们还要承受比城镇孩子大得多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自我压力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压抑。
当他们承受不了这些压力时,往往就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如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行为来宣泄自己的压抑,造成一些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二、对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调查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的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做了一次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家长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实际回收290份,有效问卷287份。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因素
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贫困户居多,造成经济贫困的原因主要有:
1.从父母文化程度上看:A.文盲或小学29%,B.初中63.7%,C.高中以上6.5% D大学0.8%,文化水平低下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从事社会简单的工作,包括卖菜、水果,拣废品,做临时工,做小生意,工作时间长,工作不固定,工资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收入微薄。
2.从家庭人口数量上看:A.一个31% B.两个51% C.三个以上18%。
有部分家庭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为了生一个p
(二)家庭教育因素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方式粗暴、简单。
由于文化水平低,侧重于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带来较多消极的后果。
调查中发现,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51.7%的父母态度是责骂,这种做法一方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造成孩子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
2.与子女缺乏情感沟通。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做点小生意,劳动强度高,因而空闲时间少,与子女情感沟通少。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无暇顾忌孩子的成长,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一、两星期谈一次话;有的一年到学校不到一两次,对孩子的情况基本不知情。
许多民工子女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民工子女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情绪焦虑紧张,心里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导致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3.许多父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民工家庭中的父母有很多缺乏健
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问卷中列举空闲时父母的爱好栏目:A读书看报29%,B.看电视55%C.喜欢打麻将16%,可以看出父母缺乏上进心。
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尽早打工挣钱。
在家长的影响下,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4.对子女期望过高。
调查中,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赚钱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占调查人数的76.9%。
由于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在他们的心目中对成功非常渴望,他们对孩子的成才期望值过高,他们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考大学的梦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省下钱来供子女上学,赚钱供子女参加各种补习班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农民工这种对子女过高的要求,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很重。
他们一般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孩子只要稍有落后便严加指责,不懂得鼓励孩子勤奋好学和基本素质的提升。
以上种种家庭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给农民工子女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蒙上阴影,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缓解、消除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
(一)家长要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进城务工家庭多数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或租赁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人口复杂,环境脏乱,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不利于子女的学习。
因此,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千万不要仅仅考虑房租的低廉或自身务工的方便,而应尽可能选择对子女成长有利的社区环境。
(二)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多数是以小学与初中为主。
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和科学,多数家庭中的教育还是以专制型、“棍棒教育”为主。
这样的文化素养对教育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太够,所以更应该广泛涉猎知识,提升自身涵养,以便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自己为人父母的形象,以自己的言行作表率,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
许多农民工家庭过于注重孩子成绩、分数高低、升学的概率。
家长的这种单纯注重智力开发,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会限制子女整体发展水平,因此需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
家长可以多跟学校或者教师交流自己的教育观念。
另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家长分别分析清楚各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的危害,促使家长转变教育方式。
并让家长知道最理想、最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型教育。
(四)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沟通
大部分的农民工属低层次就业,主要有技术工或者是经商的个体户。
他们起早摸黑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子女学习,从而与子女有所疏离。
在调查中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个性上正好是处于叛逆期,大部分的子女都不情愿对家长说出自己的心事。
所以农民工首先应该学会做父母,在工作之余应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品德等,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及时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子女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之中,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