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详解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 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 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 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 ⑸中国社会的变化: 政治上: 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 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 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小阶段,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三小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四小阶段: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共和与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也有人把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1912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八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二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小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及史实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不断地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是封建的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即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发展变化又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一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所要解决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两大历史主题,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在近代,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

解体;另一方面,它们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继续进行武装侵略,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加紧侵略。这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美国、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俄国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边疆的新危机;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等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19世纪末,德、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中国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发展阶段 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个历史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三条发展主线:外国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中国社会各阶 级探索的历史。 两大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民族矛 盾);中国人民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阶级矛盾); 三大历史使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两次鸦片战争——天朝的危机(1840-1860) 战争爆发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挑战古老东方的农业文明 中国战败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中国战败结果:被不平等条约勒索--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中国战败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世界观念变化:天朝上国“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地主阶级洋务派启动现代化(19世纪60-90

年代) 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一方面,商品倾销和收购农副产品,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化启动和发展;另一方面,鸦片大量输入,勒索巨额战争赔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命脉,资本输出,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②洋务运动的启动及其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担负这个时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工业化。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器物变革”时期。 3.民族危机加深,现代化的挫折与整体推进(甲午战后--五四运动前)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这个时期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最突出的贡献在政治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外,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日本侵华;列强瓜分中国;半殖民地秩序确立。 ②现代化的整体推进:甲午战败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现代化的内容由学习西方的工业化,演变为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社会风尚等领域并行发展、整体推行,即从“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观念变革”的历程。 民族工业发展;政治体制现代化及受挫;思想文化近代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中国近代史是从183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0年新中国成立前。期间历经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过程。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与图强并存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的社会是独立的封建社会,但是,社会腐败,政府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萎靡不振,人民生活水平日况愈下,而此时的欧洲列强在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轻而易举的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入侵、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独立自主、封建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彻底沦为!中国的主权、尊严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但是,客观的说,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瓦解,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人民为了国强民富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各个阶层的勇敢分子探索富强的伟大尝试,期间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着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于是,共产党应运而生!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胡适、董必武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工作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摸索出了富强中国的道路,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到的新中国。在经历了八年抗战,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步步成长起来,并逐步壮大,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真正意义上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但是,国民政府违背人民意愿,悍然发动内战。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忘我奉献的战斗中,四年后,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现代!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屈辱与图强,流血与新生,斗争与挨打,迷茫与希望共存的社会历史时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未来接班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为人民的富足,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整体感知】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整体感知】 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发展时期。它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从中国近代史所介绍的内容上看,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清朝后期-----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革命——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四条基本线索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七个历史阶段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世纪60年代初 〖特征〗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主要事件和问题〗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 〖特征〗1、基本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马关条约》——基本形成《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2、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3、两大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主要事件与问题〗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初——1919年 〖特征〗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2、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是历史主流。 3、辛亥革命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4、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 〖主要事件和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1919年5月——1927年7月 〖特征〗1、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924年1月——1924年7月,国民革命时期。 (突出特点——国共合作主要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主要事件和问题〗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国民革命的性质、特点、主要成果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史发展

一、单元知识概述 (一)课程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核心思想 课本压题图片是《穿鼻海战图》。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用坚船利炮撞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的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他们在旧中国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 于是,传统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演变,农业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演变。具体可以分解为两条线,一为资本在近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的历程,一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经济决定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是早在16世纪的明朝中期已经出现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这种状态从战国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比较稳定。但是,这种情况到16世纪的明朝中期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型。早期的雇佣关系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但是这种转型,并不成功。商品经济只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随着明清时期海外政策的变化——闭关,这种转型近乎夭折,中国也就失去了与世界与时俱进的大好机会。 (三)重点知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 (2)1842年《南京条约》 2、鸦片战争后(1)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 (2)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学技术) (3)西装、西餐、西式建筑,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1851年金田起义 (2)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及衰的转折点 (4)1859年《资政新篇》 (5)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1858年《天津条约》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5、19世纪60年代(1)“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出现(地主阶级学技术)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6、19世纪60、70年代(1)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资产阶级学制度) 7、19世纪中后期人力车、自行车传入中国 8、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9、1876——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0、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电报线,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1、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1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1894年黄海海战 (2)1895年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签定 13、19世纪末(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后)(2)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895——1912年) (3)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4)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5)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等人的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教育 救国思潮出现 (6)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史发展时期

中国近代史发展时期 一、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上好一节历史课,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够构建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这才能够做到历史教学的高屋建令区、水到渠成,纲举目张,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以课论课从而缺失课堂教学灵魂的不足,因而,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是历史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必备前提。因此必须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中心环节。 1.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众所周知,由于清朝末年封建制度的落后,致使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的任务也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任务,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落后而挨打,因为不挨打就要使国家富强起来,就要使国家走向近代化,因此实现近代化是中国革命的原因,也是中国革命的目的,所以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诚如胡绳所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为走向近代化中国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抗争与探索。正如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了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 一.中国近代史时期:民主革命时期(1840年——1949年) 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4.清朝后期的统治。 四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 (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5.建党时期: (1)五四运动(1919年) (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 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结束: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重大事件: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1840年——1949年)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4.清朝后期的统治。五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结束: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重大事件: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2)结束: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3)重大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8.抗日战争时期:(1)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2)结束: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3)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4)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重大事件:卢沟桥事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9.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2)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4)重大事件:重庆谈判;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年——现在) 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性质:(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1、开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结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4、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5、重大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3)土地改革(1950—1952年)(4)“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底)(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现在) 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 以中国近代政治格局划分,将1840年-1949年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1840年-1911年清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 二:1911年-1921年中华民国时期(前期) 三: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发展时期 而不以旧的划分方法划分,即将1840年-1919年定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1919年-1949年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清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1年) 背景:中西地位逆位封建腐朽的农业大国落后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 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真正原因:扭转贸易逆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和打开中国门户进行殖民掠夺(倾销商品 并掠夺原料)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扩张和掠夺本性 事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签订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门户,也拉开了清政府与列强斗争屡战屡败的序幕,而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落后,是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的失败,是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失败,也是传文化对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失败。也因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序幕,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自此,中国领土被分割,关税、贸易、司法、领海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地位,经济上逐渐成为外国资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附庸。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背景:封建压迫和外国侵略以及自然灾害促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啊啊啊啊啊啊啊 事件;1851年1月1日洪秀全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1853年南京建制;颁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1864年7月19日天京攻陷,起义失败 影响;历时十三年的太平天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 动建立在民众对“拜上帝会”的信仰基础上,思想上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天朝田亩 制度》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有进步意义并吸引鼓动了 大批民众,但这种平均主义理想是难以付诸实践的,而且其要求的是一种绝对平均的小 农经济,违背了时代潮流,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这样的革命纲领难以有强有力的组织 和革命性。而太平天国领导人浓厚的封建意识和皇权思想致使“天京事变”的发生,从 此由盛转衰。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新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并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性质的中国奏效,起义失败成了历史必然。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专制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并为民主革命播下了火种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1]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奕 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 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洋务运动中建立的海陆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新式军事人才,成为甲午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的骨干力量。北洋海军成军时,除提督丁汝昌外,其他官员全部由海军学堂毕业生担任。北洋各舰的大付、二付、管轮等职,也多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的毕业生中选任。这些经过严格培训、通晓海军业务又富有爱国心的军官,构成了北洋海军的中坚。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他们任管带的定远、镇远、等舰,均为中国在海上作战和护航的主力舰船。海军学堂的毕业生,始终是海战第一线的指挥员和重要骨干 在近代军事上,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军事科技人才,为军事近代化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总的说来,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随着西方近代战防思想的不断介绍,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被注入近代化的内容。对于中国自身来讲,洋务运动使得近代先进火器在技术上的不断上升,中国与列强的差距逐步缩小。 3.(军事)改革中遇到的阻碍 1.领导人眼光局限曾国藩等洋务派领导人没出过国,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才出过,他们毫无机械知识,及时钦佩西方机械,但没有对于西方文化和制度的深入了解,也不能把运动彻底的搞下去。军事肯定也受到一些影响。 北洋海军初成立时,李请了有经验的英国军官做指挥,后来却误听人言,辞退了他,并用了对海军全然不知的丁汝昌做总司令。 2.经费老师在课上讲过很有意思的事情,光绪和他父亲怕慈禧不肯交出政权,用修建颐和园的方式让慈禧沉于游乐,而修园经费很大,李鸿章只好挪用建海军的款子修园。所以甲午之战前的七年,中国海军无一只新船,而日本每年都更新船只。 3.守旧派的阻挠士大夫的陈旧思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在人心不在技艺”“何必师事夷人”等观点是士大夫不去投考科学班。开明的郭嵩?和曾纪泽两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被骂汉奸,一个隐居一个气死。迷信的民众也阻挠了发展。 4.甲午战争暴露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问题 北洋海军的失败不仅在于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原因导致了武器装备等诸方面的劣势,如用人不当,加上军队素质,使得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侵略者。还在于清政府战略战术的错误,。 军事自强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军事自强在甲午战争前还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的。它的最大不足在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实现武器装备近代化的阶段,而没有将它推进到实现军事制度近代化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彻底!)这样,先进的装备同落后的旧军制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状况在甲午战争中充分地暴露了出来。洋务运动中清朝军队没有建立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甲午战争爆发后,始终没有组建一个上下层次分明、职责清楚的指挥系统,指挥多元化的情况到处可见。这是造成平壤失守、鸭绿江防线崩溃、大连旅顺的沦陷、五次反攻海城的失利和威海保卫战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告诉我们,只学习器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根本上对陈旧落后的军制进行革新。这一点后来

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编辑者:李洁雄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 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 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