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六章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1)

必修2 第六章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1)
必修2 第六章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1)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会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会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

核心知识点一: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公式:v=

t

c

?

?

,式中各符号表示的意义:

v—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Δc—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单位:mol·L-1。

Δt—时间,单位:s、min、h。

3. 单位:mol·L-1·s-1、mol·L-1·min-1、mol·L-1·h-1。

4. 意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5. 规律

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对于反应:m A (g )+n B (g )?p C (g )+q D (g ),v (A )∶v (B )∶v (C )∶v (D )=m ∶n ∶p ∶q 。

【思考】

对于反应C (s )+H 2O (g )CO (g )+H 2(g ),能否用C 和H 2O 来表示该反应

的化学反应速率?

【提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用C 表示,可以用H 2O (g )表示,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若反应中水为气体,可以用来表示反应速率,若水为溶剂,则不能用水表示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比较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1)定义式法:根据v (A )=

t

??c(A)

计算。 (2)化学计量数法:根据同一化学反应不同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

(3)“三段式”法

计算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之比=浓度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计算模式:设A 、B 两种物质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a mol ? L -1 、b mol ? L -1 ,反应物A 的浓度为 mx mol ? L -1 ,反应物 B 的浓度的变化量为 nx mol ? L -1则:

2. 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 (1)定性比较

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如反应的剧烈程度、产生气泡或沉淀的快慢等)来定性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2)定量比较

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大小,还要进行一定的转化:

归一法:换算成同一物质、同一单位表示,再比较数值大小。 比值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如反应a A +b B c C ,要比较v (A )

与v (B )的相对大小,即比较

a A v )(与

b B v )(的相对大小,若a A v )(>b

B v )

(,则用v (A )表示的反应速率比用v (B )表示的反应速率大。

核心知识点二:

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内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 外因

试管中均为2~3 mL 相同浓度的滴有FeCl 3溶液的H 2O 2溶液

对于反应2H 2O 22H 2O +O 2↑来说,温度越高,H 2O 2的分解速率越快,

反应越快

(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论:增加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3)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气体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压强越大,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越小,单位体积内气体的分子数越多。增加压强(减小容器容积)相当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加;减小压强(增大容器容积)相当于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和催化剂外,还有反应物的状态、固体表面积、溶剂、光照等许多因素。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提示】

1. 浓度

(1)只适用于有气体参加或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2)在一定温度下,固体或纯液态物质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改变其用量,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3)化学反应速率与固体颗粒的大小有关,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2. 温度

(1)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且不受反应物状态的影响。

(2)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都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温度都能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3. 压强

(1)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是通过改变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现的。

(2)由于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3)改变压强必须引起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改变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否则,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4)压强改变的常见方式

①恒温恒容:充入稀有气体→容器压强增大→各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压:充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增大→各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③恒温:缩小容器体积→容器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④恒温恒容:充入一种反应物→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4. 催化剂

(1)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但其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2)催化剂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其催化作用,不同的催化剂所需要的适宜温度不一定相同。

(3)使用催化剂,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相同。 【思考】

对于反应CaCO 3+2H +

=CO 2↑+H 2O +Ca 2+

,能否用增加CaCO 3的量加快该反应速率?(不考虑接触面的变化)

否,因为CaCO 3为固体,其物质的量浓度视为常数,增加固体物质的量不影响其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核心知识点一:

反应:3A (g )+B (g )2C (g )+2D (g ),在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其

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 (A )=0. 6 mol·L -

1·min -

1 ②v (B )=0. 45 mol·L -

1·min -

1 ③v (C )=0. 015 mol·L -

1·min -

1 ④v (D )=0. 45 mol·L -

1·min -

1

则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最快的是( )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

【答案】D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A )∶v (B )∶v (C )∶v (D )=3∶1∶2∶2,则用A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 (A )=0. 6 mol·L -

1·min

-1

;②中v (A )=3v (B )=0. 45 mol·L -1·min -1×3=1. 35 mol·L -1·min -

1;③中v (A )=

2

3

v (C )=

23×0. 015 mol·L -1·min -1=0. 022 5 mol·L -1·min -

1;④中v (A )=23v (D )=2

3×0. 45 mol·L -

1·min -

1=0. 675 mol·L -

1·min -

1,所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最快的是②,D 项正确。

将气体A 、B 置于固定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 (g )+B (g )2C (g )+2D (g ),反应进行到10 s 末,测得A 的物质的量为1. 8 mol ,B 的物质的量为0. 6 mol ,C 的物质的量为0. 8 mol ,则:

(1)用C 表示10 s 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前A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 s 末,生成物D 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0. 04 mol·L -

1·s -

1。 (2)1. 5 mol·L -

1。 (3)0. 4 mol·L -1。 【解析】3A (g )+B (g )

2C (g )+2D (g )

初始物质的量/mol 3. 0 1. 0 0 0 转化物质的量/mol 1. 2 0. 4 0. 8 0. 8 10 s 末物质的量/mol 1. 8 0. 6 0. 8 0. 8

(1)v (C )=s L mol 1028.0 =0. 04 mol·L -1·s -

1。

(2)c (A )=L mol 20.3=1. 5 mol·L -

1。

(3)c (D )=L

mol 28.0=0. 4 mol·L -

1。

核心知识点二:

1. 将煤块粉碎、经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①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②减少SO 2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③减少有毒气体CO 的产生,避免污染空气④减少CO 2的产生,避免引起“温室效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将煤块粉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正确;②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能生成SO 2,经脱硫处理可减少SO 2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正确;③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生成CO 2,减少CO 的产生,正确;④题中叙述不能减少CO 2的产生,错误。

2.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N 2O 4(g ) 2NO 2(g )。

若N 2O 4的浓度由0. 1 mol·L

-1

降到0. 07 mol·L

-1

需要15 s ,那么N 2O 4的浓度由0. 07 mol·L

-1

降到0. 05 mol·L -1

所需的反应时间( )

A. 等于5 s

B. 等于10 s

C. 大于10 s

D. 小于10 s

【答案】C

【解析】N 2O 4的浓度变化0. 03 mol·L -1需要15 s ,N 2O 4的浓度由0. 07 mol·L -

1降到0. 05

mol·L -1

,N 2O 4的浓度变化为0. 02 mol·L -1

,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

s

L mol L mol 15·03.0·02.01

1

--=10 s ,但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0 s ,C 项正确。

3. 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 0g 投入盛有500mL 0. 5mol·L -1硫酸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可用如图曲线来表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从O→a 段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曲线从b→c 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从c 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硫酸首先和氧化铝反应,不产生H 2 Al 2O 3 + 3H 2O = Al 2(SO 4)3 + 3H 2O

(2)反应放热,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升温使反应速率增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浓度成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解析】(1)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表面有氧化铝薄膜,硫酸首先和氧化铝反应,所以O→a 段不产生H 2。

(2)b→c 段,虽然硫酸的浓度减小,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进行中体系温度逐渐升高,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3)曲线从c 以后,硫酸的浓度减小,浓度成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故反应速率逐渐下降。

(答题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

C. 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D. 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mol·L-1·s-1和mol·L-1·min-1

2. 把下列选项中四种X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相同温度的10 mL 2 mol·L-1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100 mL。此时,X与盐酸缓缓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 10 ℃20 mL 3 mol·L-1的X溶液

B. 20 ℃30 mL 2 mol·L-1的X溶液

C. 20 ℃10 mL 4 mol·L-1的X溶液

D. 10 ℃20 mL 2 mol·L-1的X溶液

3. 在2 L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 s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 12 mol·L-1·s-1,则10 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 1. 6 mol

B. 2. 8 mol

C. 2. 4 mol

D. 1. 2 mol

4.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2(g)和1 mol I2(g),压强为p(P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H2(g)+I2(g)?2HI(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I2(g),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B.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e,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C. 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和1 mol I2(g),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D. 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e,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5. 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①扩大容器容积②使用正催化剂③增大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④升高温度⑤缩小容器容积⑥增大压强

A. ②③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④

6. 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反应开始到10 s时,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 158 mol·L-1·s-1

B. 反应开始到10 s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 79 mol·L-1

C. 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 0%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7. 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下列为4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其中能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A. v(NH3)=0. 2 mol·L-1·s-1

B. v(O2)=14 mol·L-1·min-1

C. v(H2O)=0. 25 mol·L-1·s-1

D. v(NO)=9 mol·L-1·min-1

1.【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B 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由于溶液体积均为100 mL ,则X 物质的量越大,浓度越大。 3.【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v (B )=0. 5v (A )=0. 5×0. 12 mol·L -

1·s -

1=0. 06 mol·L -

1·s -

1,则Δc (B )=0. 06 mol·L -

1·s -

1×10 s =0. 6 mol·L -

1,Δn (B )=0. 6 mol·L -

1×2 L =1. 2 mol ,故10 s 时容器中B 的物质的量为4 mol -1. 2 mol =2. 8 mol 。 4.【答案】C

【解析】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I 2(g ),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A 错误;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e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B 错误;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 2(g )和1 mol I 2(g ),因物质的量增大1倍,体积也增大1倍,则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C 正确;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e ,体积增大,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慢,D 错误。 5.【答案】D

【解析】①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扩大容器容积,会使物质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但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没有影响,错误;②使用正催化剂,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正确;③若反应物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则增大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不变,错误;④升高温度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正确;⑤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缩小容器容积,会导致气体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但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没有影响,错误;⑥若反应无气体参加,则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变,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为②④,D 正确。 6.【答案】C

【解析】反应开始到10 s 时,用Z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s

L mol

10258.1=0. 079 mol·L -1·s -1,

故A 错误;反应开始到10 s 时,X 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L

mol

mol 241.02.1- =0. 395 mol·L

-1

,故B 错误;反应开始到10 s 时,Y 的转化率为mol

mol mol 00.121.000.1-×100%=79. 0%。故

C 正确;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X 、Y 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 的物质的量增多,

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10 s时. Δn(X)=0. 79 mol,Δn(Y)=0. 79 mol,Δn(Z)=1. 58 mol,则Δn(X)∶Δn(Y)∶Δn(Z)=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故D错误。7.【答案】A

【解析】首先,统一单位,A项v(NH3)=0. 2 mol·L-1·s-1=12 mol·L-1·min-1,C项v(H2O)=0. 25 mol·L-1·s-1=15 mol·L-1·min-1;其次,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越大,则该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就越大,A、B、C、D四个选项中该比值分别是12÷4=3,14÷5=2. 8,15÷6=2. 5,9÷4=2. 25,故选A。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同步教案

yB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B,同时消耗了q molD,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压强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 温度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平衡 体系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 其他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 例题精讲 【例1】已知4NH3+5O24NO+6H2O(g)在5L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速率ν(x)为() A. ν(O2)=0.01 mol/(L·s) B. ν(NO)=.008 mol/(L·s) C. ν(H2O)=0.003 mol/(L·s) D. ν(NH3)=0.004 mol/(L·s) 【例2】在2A(g)+B(g)3C(g)+4D(g)中,表示该反应最快的是() A.ν(A)=0.5mol/(L·s) B.ν(B)=0.3 mol/(L·s) C.ν(C)=0.8 mol/(L·s) D.ν(D)1 mol/(L·s) 【例3】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例4】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 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增加H2O(g)的量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压强增大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 【例5】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08 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04 mol/L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专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 -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1B.Y2为0.4 mol·L-1 C.X2为0.2 mol·L-1D.Z为0.4 mol·L-1 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系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2)能说明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3)能说明2NO2(g)?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4)能说明C(s)+CO2(g)?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5)能说明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6)能说明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7)能说明5CO(g)+I2O5(s)?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3.若上述题目改成一定温度下的恒压密闭容器,结果又如何? 二、化学平衡常数 5.书写下列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1)Cl2+H2O?HCl+HClO (2)C(s)+H2O(g)?CO(g)+H2(g) (3)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CO2-3+H2O?HCO-3+OH- (5)CaCO3(s)?CaO(s)+CO2(g) 题组一多个反应中平衡常数关系判断 1.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O2(g)+NaCl(s)?NaNO3(s)+ClNO(g)K1 2NO(g)+Cl2(g)?2ClNO(g)K2 则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________(用K1、K2表示)。 2.已知:①CO(g)+2H2(g)?CH3OH(g) ②2CH3OH(g)?CH3OCH3(g)+H2O(g) ③CO(g)+H2O(g)?CO2(g)+H2(g) 某温度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依次为K1、K2、K3,则该温度下反应3CO(g)+3H2(g)?CH3OCH3(g)+CO2(g)的化学平衡常数K为________________(用K1、K2、K3表示)。 题组二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3.甲醇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基础原料和清洁液体燃料。工业上可利用CO或CO2来生产燃料甲醇。已知制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3套_1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 2 课时 每课一练(苏教版选修 4) 基础达标 1.改变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变化中正确的是( ) A.生成物浓度一定增大 B.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增大 C.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提高 D.某生成物的产率可能提高 解析:如增大体积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则生成物浓度减小,选项 A 错;如加入反应物平衡 向正方向移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转化率有增大、有减小,故选项 B 、C 错; 不论取什么措施,生成物产率有可能提高,故选项 D 正确。 答案:D 2.如图所示,φ(X)为气态反应物在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T 为温度。符合该曲线的反应 是( ) A.2NH 3(g) N 2(g)+3H 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H 2(g)+I 2(g) 2H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4NH 3(g)+5O 2(g) 4NO(g)+6H 2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 .2SO 2(g )+O 2(g) 2SO 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析:随温度升高 φ(X )含量减小,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随压强增大 φ(X )含量 升高,则正方向一定是体积增大的方向即 ΔV (g )>0,故选项 A 正确。 答案:A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X (g )+3Y(g) 2Z(g),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只增 加 X 的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X 的转化率变大 C.Y 的转化率变大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解析:对于反应 X (g )+3Y (g ) 2Z (g )达到平衡只增加 X ,则平衡向右移动,正 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随之逐渐增大,Y 转化率增大,X 的转化率却减小,故选 C 。 答案:C 4.可逆反应 3H 2(g )+N 2(g) 2NH 3(g) ΔH <0,达到平衡后,为了使 H 2 的转化率增大, 下列选项中采用的三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降低压强,增加氮气 B.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 C.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加氮气 D.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分离出部分氨 解析:由于 ΔH <0,降低温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故 A 、C 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故 B 错误;增大压强和分离出部分氨,都能增大 H 2 的转化率,故选 D 。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化学反应速率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用浅显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富有启发性和直观性。因此,讲解时可充分利用书本上的实验、数据、图片、漫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化学反应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在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时,与物理学中的速度作比较;在学习有效碰撞理论时可联系化学键的知识。学习时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使抽象问题通俗化。 基于以上几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 教学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②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2)技能性学习目标 ①学会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②初步学会利用有效碰撞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3)体验性学习目标 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②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4 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5 教学方法 1.通过物体运动速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类比的方法,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问题或得出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来学习有效碰撞理论 4.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使理论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5.利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实验设计及教学媒体的应用 实验设计: ①实验探究一: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5mL 1mol/L的盐酸,再分别加入长短、厚薄大致相同的镁条、铁片,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探究二: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5mL 1mol/L盐酸和5mL 0.1mol/L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③温度为变量的实验设计 教学媒体的应用: ①应用直观图片来分析问题 ②应用动画来解释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高一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测试题完整版

高一化学必修二化学反 应速率与限度测试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信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化学 高考假期练习(必修二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B.放热反应全部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化学反应未必伴随能量变化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并需要吸收能量。已知12g石 墨或金刚石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依次为Q1和Q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1 < Q2 B.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C.石墨具有的能量比金刚石低 D.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 多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 B.物质的燃烧可以看作为“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C.氮气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故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4.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121kJ,且氧气中1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

496 kJ,水蒸气中1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 557 kJ C. 188 kJ D. 436 kJ 5.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NH4Cl和Ba(OH)2·8H2O反应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 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④ 6. 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加入催化剂,该反应吸收的能量增大 D.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能量变化为117kJ/mol 7.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SO2和3 mol O2,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2SO2(g)+ O2(g)2SO3(g) ΔH=-Q kJ/mol(注:每1mol反应放出能量为QkJ)。测得SO2的转化率为90%,则在此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A.Q kJ B.2Q kJ C.1.8Q kJ D.0.9Q kJ 8. 如图小试管中盛有几毫升水,与大试管连通的U形细玻璃管内放有少量 水(已 染成红色)。如沿小试管壁小心地慢慢注入3 mL浓硫酸,静置片刻后,U形 细玻璃管中可观察到液面的现象是 A.左高右低 B.左右一样高 C.来回振动 D.左低右高 9.下列关于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B.电流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 C.电子从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流出 D.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10.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人教版新课标版化学必修二优化作业: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SO2+Br2+2H2O H2SO4+2HBr与2HBr+H2SO4(浓)Br2+SO2↑+2H2O互为可逆反应 B.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解析:理解好可逆反应定义中的“同一条件下”“同时”“正、逆两个方向”等关键字眼。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可生成2 mol NH3 B.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就达到了这一条件下的最大限度 C.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均增大 D.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原平衡状态不会被破坏 解析:N2与H2生成NH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与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A项错;压强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因素,但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反应,必须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才适合,C不正确;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该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将发生移动,D项不正确。 答案:B 3.工业炼铁是在高炉中进行的,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是:①2C+O22CO;②Fe2O3+3CO2Fe+3CO2。该炼铁工艺中,焦炭的实际用量远远高于 按照化学方程式计算所需要的量。其主要原因是() A.CO过量 B.CO与铁矿石接触不充分 C.炼铁高炉的高度不够 D.反应①②都有一定限度 解析:研究表明,反应①②都是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反应①中的碳和反应②中的CO 不能完全转化,致使焦炭的实际用量远远高于按照化学方程式计算所需要的量。 答案:D 4.(2013·广东珠海高一检测)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N2、H2和NH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B.c(N2)∶c(H2)∶c(NH3)=1∶3∶2 C.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和是NH3的物质的量的2倍 D.单位时间里每生成1 mol N2,同时消耗2 mol NH3 解析: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实质是v正=v逆≠0,体现在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而与各组分的浓度比例无关。D中,单位时间里每生成1 mol N2,同时生成2 mol NH3,就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A 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测试卷及解析(36):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题组一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平衡特征 1.(2011·山东理综,28)研究NO 2、SO 2、CO 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NO 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反应6NO 2+8NH 37N 2+12H 2O 也可处理NO 2。当转移1.2 mol 电子时,消耗的NO 2在标准状况下是________L 。 (2)已知:2SO 2(g)+O 2(g)2SO 3(g);ΔH =-196.6 kJ·mol -1 2NO(g)+O 2(g)2NO 2(g);ΔH =-113.0 kJ·mol -1 则反应NO 2(g)+SO 2(g) SO 3(g)+NO(g)的ΔH =________kJ·mol -1。 一定条件下,将NO 2与SO 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 .SO 3和NO 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 .每消耗1 mol SO 3的同时生成1 mol NO 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 2与SO 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________。 (3)CO 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 2(g)CH 3OH(g)。CO 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该反应ΔH ________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 ℃、1.3×104 kPa 左右, 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浙江理综,27)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 2COONH 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 NH 2COONH 4(s)2NH 3(g)+CO 2(g)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温度/℃ 15.0 20.0 25.0 30.0 35.0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mol·L -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①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 A .2v (NH 3)=v (CO 2) B .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 .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 .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催化剂 △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60 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变化来表示 B.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同一时间内、同一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由时间单位和浓度单位决定 D.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逐渐变小,所以用反应物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负值 2.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 -1 ,经过 4 min 后,它的浓度变成了 -1 ,·则在2.0 mol L· 1.68 mol L 这 4 min 内它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1-1-1 A.0.2 mol L··min B.0.1 mol L··min -1-1-1-1 C.0.04 mol L··min D.0.08 mol L··min 3.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 -1 10 s 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 0.6 mol L·。若不考虑反应 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 s 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02 mol (L··s)-1 B.1.8 mol (L··s)-1 C.1.2 mol (L··min) -1 D.0.18 mol (L··s)-1 4.把石灰石浸入盐酸中,下列措施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A. 加大盐酸用量 B.增大盐酸浓度 C.粉碎石灰石 D. 增大体系压强 5.NO 和 CO 都是汽车尾气里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能缓慢反应生成N2和 CO2,对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降低压强能增大反应速率 B.使用适当的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 C.升高温度能增大反应速率 D.增大压强对该反应速率无影响

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pdf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教材分析 《化学能与热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第1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三项内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兴趣 2、培养严谨化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难点: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基础班,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应在讲解的同时辅以图示,反复强化,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根据方程式判放热吸热在掌握规律后比较容易掌握。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放热吸热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化学能与热能”,初步把握基础知识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与放热吸热反应的关系 当拆开所有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所有产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时,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主讲:程为民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重点介绍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要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 化学反应具有方向性。许多化学反应能自发进行,而其逆反应无法进行。如: Zn+CuSO 4=ZnSO 4 +Cu (二)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 1、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一:焓变(△H) (1)若△H<0 ,一般正反应能自发进行。 (2)若△H>0 ,一般正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逆反应能自发进行。 绝大多数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而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体系能量降低得也越多,反应越完全。因此,反应体系有趋向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 2、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二:熵变(△S) 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另一个因素是体系的混乱度。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叫做熵,用符号S表示。体系中微粒之间无规则排列的程度越大,体系的熵越大。 熵变(△S):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叫做熵变,可用△S表示。如果发生变化后体系的混乱度增大,该过程的△S>0 ;反之△S<0 。 自发反应趋向于最大混乱度方向进行,即熵变△S>0的方向。 (1)若△S>0 ,一般正反应能自发进行。 (2)若△S<0 ,一般正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逆反应能自发进行。

3、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综合因素:吉布斯自由能(△G) 在恒温压条件下,封闭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G=△H-T△S。这一公式称为吉布斯等温方程式,是化学上最重要和最有用的公式之一。△G可作为反应或过程自发性的衡量标准:△G<0时,过程为自发过程;△G>0时,过程为非自发过程;△G=0时,处于平衡状态。 △G的符号和大小不但取决于△H和△S的符号和大小,也与温度密切相关,可能出现表所示的四种情况。 表△H、△S及T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类型 △H △S △G(△H-T△S) 正反应的自发性 实例 I - + 永远是负 △H △S △G(△H-T△S) 正反应的自发性 实例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 (g)=3O2(g) Ⅱ + - 永远是正 任何温度均不自发 CO(g)=C(s)+度均自发 2O 3 O2(g) Ⅲ + + 低温为正, △S △G(△H-T△S) 正反应的自发性 实例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 (g)=3O2(g) Ⅱ + - 永远是正 任何温度均不自发 CO(g)=C(s)+ 发 2O 3 O2(g) Ⅲ + + 低温为正, △G(△H-T△S) 正反应的自发性 实例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发 2O3(g)=3O2(g) Ⅱ + - 永远是正 任何温度均不自发 CO(g)=C(s)+ O2(g) Ⅲ + + 低温为正, 正反应的自发性 实例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发 2O (g)=3O2(g) 3 (g)=3O2(g) Ⅱ + - 永远是实例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发 2O 3 (g) Ⅲ + + 低温为正, 正 任何温度均不自发 CO(g)=C(s)+O 2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发 2O3(g)=3O2(g) Ⅱ + - 永远是正 任何 温度均不自发 CO(g)=C(s)+O (g) Ⅲ + + 低温为正, 2 I -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发 2O3(g)=3O2(g) Ⅱ + - 永远是正 任何温 (g) Ⅲ + + 低温为正, 度均不自发 CO(g)=C(s)+O 2 (g)=3O2(g) Ⅱ + - 永远是正 任何温度- + 永远是负 任何温度均自发 2O 3

必修二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知识点回顾: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①表达式: ②常用的单位是:或 2.使用化学反应速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在数值可能不同,因此描述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注明是何种物质; ②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不一定按比例,但是浓度变化一定成比例(系数比); ③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内因: ②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 C.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 D.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mol/(L·s)和mol/(L·min) 2.已知4NH 3+5O 2 ===4NO+6H 2 O(g),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 v(H 2 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5 v(NH3)=v(O2) 6 v(O2)=v(H2O) 3 v(NH3)=v(H2O) 5 v(O2)=v(NO) 3.加快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减小压强 C.降低温度D.减小反应物浓度4.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①固体燃料粉碎②液体燃料雾化③煤经气化处理④通入足量的空气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全部 5.在反应3H 2+N 2 2NH 3 中,经一段时间后,氨的浓度增加了 mol/L,在此时间内用H 2 表示的平均反应 速率为mol/(L·s),则反应所经历的时间为() A. s B.1 s C. s D.2 s 6.在反应:C+CO 2 2CO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①增大压强②升高温度③通入CO 2 ④增加碳的量⑤降低压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15 mol·L-1·s-1;②v(B)=0.6mol·L-1·s-1; ③v(C)=0.4 mol·L-1·s-1;④v(D)=0.45 mol·L-1·s-1。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用序号和“>”表取示) 8.在某一化学反应里,反应物A的浓度在10s内从L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在这10s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多少? 9.向4L容器中充入和,4s末测得剩余SO 2 是,则υ(SO 2 )和υ(SO 3 )各是多少? 10.在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 H 2 , N 2 ,经2min后,容器内有 NH 3 ,求v(H2)及N2的转化率各是多少? 11. 在一定条件下3H 2 +N 2 2NH 3 的反应中,起始C(N 2 ) 为2mol/L,C(H 2 )为5mol/L,反应到2分钟时, 测得 C(NH 3 )为L。 ①分别用v(NH3),v(N2),v(H2)表示反应速率:、、; ②反应到2分钟时C(N 2 ) 为, C(H 2 ) 。 12.对于反应:2SO 2 +O 2 2SO 3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将生成SO 3 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填入空格里(填写“增大”“减小”“不变”) 编号改变的条件生成SO 3 的速率 ①降低温度 ②增大O 2 的浓度 ③使用V 2 O 5 作催化剂 ④压缩体积 13.某温度时,在2 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 曲线如图所示。 ①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反应开始至2 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高一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解析版)

高一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1.可逆反应:3A(g)+ B(g)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 (A) =0.6 mol·L-1·min-1B.v (B) =0.3 mol·L-1·min-1 C.v (C) =0.5 mol·L-1·min-1D.v (D) =0.2 mol·L-1·min-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以此来解答。【详解】 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 A.0.6 3 =0.2;B. 0.3 1 =0.3;C. 0.5 2 =0.25;D. 0.2 2 =0.1;显然B中比值最大,反应速率最快,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把握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注意比值法应用及速率单位统一。 2.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是 A.正、逆反应不再进行B.反应物的浓度为零 C.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反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错误; B.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反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所以反应物的浓度不为0,错误;C.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时,正逆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是平衡状态,错误; D.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正确。 3.已知某反应aA(g)+bB(g)cC(g)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作者: ————————————————————————————————日期: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编号 22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并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2、小组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有关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以及影响平衡的因素。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课堂,全力以赴,体验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利用一节课,认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下课收齐。下节课修改10 分钟后结合错题统计讨论10分钟,师生探究、学生展示20分钟,巩固落实5分钟。标有★★的B层可不做, 标有★或★★的C层可不做。 【课前导学】 一、化学平衡状态 【练习1】(1)下列方法可以证明2HI(g)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HI; 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③百分组成w(HI)=w(I2)时; ④反应速率v(H2)=v(I2)=1/2v(HI); ⑤c(HI)︰c(H2)︰c(I2)=2︰1︰1;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⑧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⑩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2)在上述⑥—⑩的说法中能说明2NO2(g)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⑥—⑨的说法中能说明C(s)+ H2O(g)H2(g) +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 二、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1)对于反应 aA(g)+bB(g)cC(g)+dD(g) △H<0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2.2.3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练习题文档

《2.3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B.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 C.在不同温度时,鲜牛奶变酸的速率:28 ℃时>5 ℃时 D.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盐酸分别与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铁片反应的速率:1 mol·L-1时<0.1 mol·L-1时 2.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v(C)=0.04 mol·(L·s)-1 B.v(B)=0.06 mol·(L·min)-1 C.v(A)=0.15 mol·(L·min)-1 D.v(D)=0.01 mol·(L·s)-1 3.在2 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2NH3的反应。现通入4 mol H2和4 mol N2 10 s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s),则10 s后容器中N2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 B.2.8 mol C.3.2 mol D.3.6 mol 4.反应4A(s)+3B(g)===2C(g)+D(g),经2 min后B的浓度减少0.6 mol/L。对此反应速率的正确表示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 B.用B、C、D分别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 1 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 (L·min) 5.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A~D四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两者速率一样大 B.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石块和石粉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石粉反应快 C.将浓硝酸分别放在冷暗处和强光照射下,会发现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 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6.把下列四种X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 mL 2 mol/L盐酸的烧杯,均加水稀释到50 mL,此时,X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A.20℃30 mL 2 mol/L的X溶液 B.10℃20 mL 3 mol/L的X溶液 C.20℃10 mL 4 mol/L的X溶液 D.10℃10 mL 2 mol/L的X溶液 7.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能源学院,热能工程1202xxx班,学号:1120200xxx) 摘要:自然界发生的宏观过程(指不靠外力自然发生的过程——自发过程)都有明确的方向和进度,如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热从高温体传向低温体等。对于化学反应也是如此,总有这样的趋势:反应系统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或系统趋向于最大混乱度。那么热量的改变程度焓变或混乱度的改变熵变能单一的确定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吗?这里需要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用一个新的概念吉布斯函数变来表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关键词:自发反应,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 一,引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西博格) 二,自发反应 在给定的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一经引发即能自动进行的过程或反应,称为自发反应。如铁器在潮湿空气中生锈;铁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常温常压下氢氧混合气在高分散的钯的表面生成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自发反应,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这会让我们从更深层次探讨反应的实质,在这里我们不光可以认知和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自发反应,我们还可以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解析它。 三,焓变 焓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规定由字母H(单位:焦耳,J)表示,H 来自于英语Heat Capacity(热容)一词。焓是内能和体积的勒让德变换。它是SpN总合的热势能。 焓的定义式为:H=U+PV即一个体系的内能与体系的体积和外界施加于体系的压强的乘积之和,但要注意这里压力与体积的乘积PV不是体积功。 系统的状态一定,则系统的U,P,V均确定,系统的H也就确定,故焓H是状态函数,其单位为J。因为一定状态下系统的热力学能不知道,所以状态下的焓也不知道。U是广度量,PV是广度量,由:H=U+PV可知焓是广度量。 对于常压下,焓的定义式子又可以写成:Q=ΔU+pΔV 所以常压下焓的变化量就是热量的变化。 这里要提及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T(若为298.15K时则可不标出)下,由标准状态的最稳定的单质生成物质B(νB=+1)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即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处于100KPa,通常温度选定298.15K),由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1mol)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热(即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或标准生成热。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单位:kJ/mol。 焓变不能做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变判据,事实证明有的反应放热但是在常温下还是 不自发反应的,如以下例子: 这个反应为什么不会自发反应,来考虑下,单从焓变的角度来看,焓变是热势 能,这个反应需要足够的化学推动能来推动其自发反应,但是热势能不够,好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热能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化学实验。 2.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和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引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具准备 温度计、玻璃棒、烧杯、50ml量筒、玻璃片、砂纸、试管。 6 mol.L-1HCl , 2 mol.L-1HCl , 2 mol.L-1NaOH, Ba(OH)2.8H2O , NH4Cl . CuSO4.5H2O晶体,铝条。 大烧杯(500ml) 3只、硬纸板(有孔)3块、小烧杯(100~150ml)3只、带圈玻璃搅拌器3支、温度计(100℃,1/10)3支、碎纸条 3只、量筒(50ml) 6只、保温杯3只、 盐酸(1.00mol/L)、氢氧化钠溶液1.1mol/L)。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物质的化学反应 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发生变化 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能量 例如: H2(g) + Cl2(g) ==== 2HCl(g) 断开1mol H2 分子中的 H—H 键时需要吸收436kJ的热量 断开1molCl2分子中的 Cl—Cl键时需要吸收243kJ的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