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合集: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有关韩信典故的成语故事

背⽔⼀战-有关韩信典故的成语故事 背⽔⼀战成语与破釜沉⾈、背城借⼀等成语意思相似。
背⽔⼀战这个成语故事与我国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关系。
⼤家知道在背⽔⼀战故事中,韩信发⽣了什么事情呢?下⾯⼩编给⼤家分享关于背⽔⼀战的成语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背⽔⼀战的成语故事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
他是汉王刘邦⼿下的⼤将。
为了打败项⽻,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道极狭的⼭⼝,叫井陉⼝。
赵王⼿下的谋⼠李左军主张⼀⾯堵住井陉⼝,⼀⾯派兵抄⼩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定会败⾛;但⼤将陈余不听,仗着兵⼒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情况,⾮常⾼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的地⽅安营,到了半夜,让将⼠们吃些点⼼,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派⼀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展开激战。
不⼀会,汉军假意败回⽔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部队出击,背⽔结阵的⼠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猛扑敌军。
赵军⽆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个⼤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前⾯可以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竟然取胜了,这是⼀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后⽣,置之亡地⽽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背⽔⼀战的成语解释 背:背向;⽔:江河⼤海;背⽔:背后是⽔,表⽰没有退路。
⽐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决⼀死战。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著名的将军名叫项羽。
他是刘邦的对手,双方争夺天下的局面十分激烈。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项羽军队陷入了困境。
当时,刘邦军队已经占领了大部分的地盘,项羽只剩下寥寥数万的兵力,而刘邦的军队有数十万之众。
刘邦军队凶猛,士气高昂,而项羽的将士们却开始感到害怕和气馁。
面对这样的局面,项羽决定采取一种冒险的策略,这就是背水一战。
项羽命令将士们退后,将军营紧靠深渊。
他向将士们大声呼喊:“胜利只属于勇敢者!如果我们不背水一战,我们将毫无希望。
如今,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战胜刘邦取得胜利,要么投降死亡。
”将士们面临着生死的抉择,大多数人选择了坚守到底,与刘邦进行最后的决战。
他们齐心协力,用尽全力厮杀。
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是项羽的军队因为士气高涨而表现出极大的战斗力。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的军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项羽的巨大压力。
而项羽则激发出了无畏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勇气。
他不惧困境,倾尽全力,每一次进攻都充满了猛烈的决心。
历经数天的激战,项羽的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们不仅挽回了军事上的劣势,更重要的是重拾了士气和信心。
这场背水一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也使得“背水一战”成为了一个象征勇气和决心的成语。
背水一战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后人。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逆境时,如果我们能够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有可能逆袭取得胜利。
背水一战故事中的项羽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鼓舞了无数人不屈不挠的信念。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当我们感到困境重重,压力巨大时,背水一战的故事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鼓舞。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和勇往直前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找到突破的机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正如成语“背水一战”所传达的意义一样,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无论是学业上、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我们能够毫不退缩地面对困境,敢于承担风险,努力拼搏,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背水一战的寓言故事

背水一战的寓言故事背水一战的寓言故事听一个故事,学一个成语,懂一段历史,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是背水一战的寓言故事,快来围观吧。
【背水一战的寓言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
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物资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山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寓意: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是指在危急的情况下,决定向着敌军发起一次决战,赌上全胜的一次战役。
这个成语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项羽。
项羽,字君平,是西楚霸王,西楚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位武功卓越、威武霸气的民族英雄。
项羽年轻时是荆州的牧童,后来成为了一位职业军人,被秦国的官员擢升为校尉。
在反秦之战中,他所领导的西楚军队迅猛异常,不久便攻陷了秦国的都城咸阳。
然而,项羽的壮举不久就受到了来自中原的挑战。
汉王刘邦向西楚挑战,称帝自称“汉高祖”,并向西楚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
项羽因为一些原因,最终迫不得已只能挑起了背水一战。
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汉军已经进入了西楚的要地。
项羽知道,一旦战败,整个西楚帝国将会被彻底毁灭,他和他的将士们也会遭受惨痛的厄运。
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进行一次生死决战,背水一战。
在这一次决战之前,项羽向他的将士们发表了一番热血慷慨的演讲,激励大家豪情飞扬,奋发向前。
他说,“背水之战,强敌环伺,胜利与否,皆在此一举!若能战胜汉军,便保汉中;若若败,也不能后撤,必须向北直指西安!各位将士,只有摆脱生死、斗智斗勇才能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将军!”这番话深深地激发了将士们的英勇斗志,使得大家更加坚定了打败汉军的信心。
于是,在背水之中,西楚军队决定迎击汉军。
两军在巨石峪展开殊死搏杀。
西楚军队采用了一种“七星阵”战术,将自己编成了一个等边七角形的阵型,以此应对汉军的一波波进攻。
虽然汉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并没有料到这次战斗会如此魔难。
西楚军队打出了非常出色的火力和战术,甚至将他们的敌人压缩在原地。
最终,背水一战成功了。
西楚军队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奋勇前进,一举将汉军击败。
项羽的英勇斗志和背水一战,不仅保住了西楚的中心地带,也很快将汉军赶出了西楚领域。
背水一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术之一,其胜利更加凸显了项羽这位民族英雄的英勇和顽强。
他的豪情万丈,让我们在今天,也要学习他的精神,成为一个赌上全胜、勇往直前的人。
《背水一战》三国战将姜维的故事分享

《背水一战》三国战将姜维的故事分享背水一战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èi shuǐ yī zhàn,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三国姜维背水一战的故事吧。
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决中外事务。
姜维得讯,以为司马师新丧,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陽,可乘机伐魏,以取中原。
后主刘禅准其所请,命往汉中作战前准备。
征西大将军张翼自以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
姜维不从。
张翼见出兵已势在必行,便向姜维提议道:“以往多不克而还,皆因出兵动作过于迟缓。
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今若火速进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胜矣。
”姜维于是引兵5万远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陕西西安)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得到前线战报。
王经先率兵马步骑7万人迎战。
姜维似已成竹在胸,对张翼、夏侯霸各授机宜,先使二人领兵去作准备,他自己乃引大军背依洮水列阵。
王经见姜维此等阵势,回头对其牙将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人说:“蜀兵背水为阵,败则将全部投没于水中。
姜维骁勇,你们四位可与交战,若其后退,便可追击。
”王经企图恃众将姜维逼退,以使覆没于洮水之中。
四将领令,分左右杀出,来战姜维。
姜维似乎已知王经心意,略战几个回合,拨转马头,望本阵便走,若有难敌的样子。
王经不知是计,大驱士众一齐赶上,想要追杀蜀军。
姜维率军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边,对众将士大呼道:“形势如此急迫,诸将何不努力!”众将听姜维一呼,见后退无路,便掉头奋力杀向魏军。
王经支持不住,被打得大败。
此时,早已准备好的张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经的后路,分两路杀来,王经被围在当中。
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直如入无人之境。
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被逼无路,逃入洮水者不计其数,斩首万余,尸遗遍野,血流成河。
背水一战的成语历史故事

背⽔⼀战的成语历史故事 背⽔⼀战原来是指是背后临近河⽔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形容⼈在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决⼀死战成语出⾃与韩信相关的故事,下⾯⼩编精⼼整理了背⽔⼀战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背⽔⼀战的历史故事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率⼀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向东攻打项⽻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将陈余集中⼆⼗万兵⼒,占据了太⾏⼭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准备迎战。
井陉⼝以西,有⼀条长约百⾥的狭道,两边是⼭,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李左车献计:正⾯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千⼈,千⾥袭远,如果我们避⽽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井陉狭道,在离井陉⼝三⼗⾥的地⽅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带⼀⾯汉军旗帜,从⼩道迂回到赵军⼤营的后⽅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粮后,马上向井陉⼝进发。
到了井陉⼝,⼤队渡过挠蔓⽔,背⽔列下阵势,⾼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出,要⽣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厮杀半⽇,赵军⽆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营⾥全是汉军旗帜,队伍⽴时⼤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问:“兵法上说,要背⼭、⾯⽔列阵,这次我们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后⽣,置之亡地⽽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 “背⽔⼀战”⽐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路⽽决⼀死战。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背⽔⼀战的成语解释背⽔⼀战拼⾳:bèi shuǐ yī zhàn简拼:bsyz近义词:破釜沉⾈、背城借⼀、济河焚州反义词:重整旗⿎⽤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决⼀死战解释:背⽔:背向⽔,表⽰没有退路。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在逆境中反败为胜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实力的时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关于背水一战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希望大家喜欢!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背水一战_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韩信的简介:韩信(前226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文学家。
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最后被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背水一战的典故: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
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
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
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
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
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
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
”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呆子,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我读过不少兵法。
兵法上说,兵力比敌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
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
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
”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
成语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
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背水一战原文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合集: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那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
相关典故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
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
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
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
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
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