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
解释
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
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
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
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
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
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
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邵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邵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邵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_500字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_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
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
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寓言故事《乐不思蜀》

寓言故事《乐不思蜀》寓言故事《乐不思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èbùsīshǔ。
原义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被俘虏后,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乐趣,甘心做俘虏,并没有思念蜀国和复国的意思。
在后来的应用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含有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使用。
其反义词有归心似箭、饮水思源等。
该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故事:三国时,蜀国的刘备驾崩之后,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兒子刘禅。
然而刘禅并不善于治国,导致蜀国被魏国所灭。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魏帝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由此产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摘要: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相传刘备统一了益州后,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而诸葛亮则认为,益州这个地方虽然富饶,但是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乐而忘返。
于是,诸葛亮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这种状况,并告诫刘备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修饰人或事物。
例句:自从搬到城市后,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逐渐乐不思蜀,忘记了家
乡的亲朋好友。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不要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忘记了自己的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
乐不思蜀的经典故事

乐不思蜀的经典故事
三国时期,为争夺统治天下的地位,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经典故事:乐不思蜀。
其中,刘备统治的地方称为蜀。
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因此蜀国迅速走向衰落。
最后,魏国大军攻入蜀国,刘禅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投降以后,刘禅他们被接到魏国居住,魏国封他为安乐公,还让他和以前一样生活,整日饮酒作乐。
司马昭担心刘禅表面上装作很顺从,暗地里集聚力量将来消灭魏国,就想试试他。
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想起了家乡,难过地哭起来。
而刘禅却表现得很高兴,司马昭就故意问他:“你不想家乡吗?”
刘禅随口说:“这里的生活很快乐,为什么要想蜀国?”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你就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天天都想念那里。
’这样司马昭就可能放我们回去!”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哭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一看,便明白他是装出来的。
以后,司马昭不再防备刘禅了。
感悟: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因为贪图享乐而忘了国家,甚至连装着想念家乡都装不出来,实在可气可叹。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贪图眼前的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追求。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乐不思蜀,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庞统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密切,庞统常常建议刘备采取一些行动,但刘备往往不听从他的建议,而是沉迷于享乐之中,因此庞统常常感到失望和无奈。
后来,庞统在一次出征途中病逝,临终前写下了“乐不思蜀”四个字,意思是说刘备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覆灭。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人沉迷于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导致了失败和悲剧。
这个故事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警示人们不要迷失在短暂的快乐中,而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在工作之余沉迷于游戏、娱乐,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有些人在学习之余沉迷于网购、社交,忘记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这些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乐不思蜀”,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乐不思蜀”的人。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短暂的快乐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工作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要因为一时的轻松而放松对工作的要求,要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不要因为一时的放纵而忽略了学业,要时刻保持专注,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乐不思蜀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短暂的快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工作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样才能避免成为“乐不思蜀”的人,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时间是在公元214年左右。
当时,蜀国的刘备逝世,其子刘禅继位。
然而,刘禅昏庸无能,不善治理,导致蜀国国力逐渐衰弱。
后来,魏国出兵攻打蜀国,蜀国不敌,被迫投降。
在魏国,刘禅被安置在一处豪华的府邸中,过着优渥的生活。
然而,他却不曾想过回到蜀地,反而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安逸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禅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故土和蜀地的百姓。
有一天,当刘禅在花园中游玩时,他看到了两只喜鹊在枝头嬉戏。
他突然想起了一首在蜀地流行的民谣:“南方有二鸟,名为鸳鸯。
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蜀地了,而且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回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乐不思蜀”成语,就是从刘禅的故事中得来的。
它比喻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过得舒适,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因为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甚至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安逸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篇一:成语故事及主人公
成语故事及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围魏救赵(孙膑)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闻鸡起舞(祖逖)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完璧归赵(蔺相如)惊弓之鸟(更赢)程门立雪(杨时)毛遂自荐(毛遂)胸有成竹(文与可)草船借箭(诸葛亮)铁杵成针(李白)精兵简政(毛泽东)四面楚歌(项羽)草木皆兵(符坚)赤壁之战(周瑜)约法三章(刘邦)老马识途(管仲)滥竽充数(南郭)老骥伏枥(曹操)逼上梁山(林冲)草船借箭(诸葛亮)明镜高悬(秦始皇)开门见山(寓公)名落孙山(孙山)悬梁刺股(苏秦)班门弄斧(梅之滨))按图索骥(伯乐)暗箭伤人(公孙子都)杯弓蛇影(杜宣)鞭长莫及(伯仲)不寒而栗(火纵)车水马龙(马皇后)出尔反尔(孟子)出人头地(欧阳修)唇亡齿寒(宫之奇)打草惊蛇(王鲁)大义灭亲(石鹊)东窗是发(秦桧)东山再起(谢安)汗流浃背(曹操)鸡鸣狗盗(孟尝君)骄奢淫逸(州吁)口蜜腹剑(李林甫)口若悬河(郭象)鹿死谁手(石勒)洛阳纸贵(左思)门庭若市(邹忌)南辕北辙(季梁)怒发冲冠(蔺相如)破镜重圆(徐德言)骑虎难下(杨坚)巧取豪夺(米芾)日暮途远(伍子胥)如火如荼(夫差)投笔从戎(班固)兔死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望洋兴叹(河伯)嫣然一笑(宋玉)偃旗息鼓(赵云)阳春白雪(宋己)叶公好龙(叶公)夜郎自大(夜郎)一败涂地(刘邦)一筹莫展(蔡幼学)一鼓作气(曹刿)一箭双雕(长孙晟)一目十行(萧纲)一窍不通(纣王)一丘之貉(杨恽)一日千里(周穆王)以德报怨(孔子)以身试法(王尊)越俎代庖(许由)亦步亦趋(颜回)易如反掌(褚遂良)朝三暮四(狙公)中流砥柱(大禹)自惭形秽(王济)捉襟见肘(曾参)鞠躬尽瘁(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精中报国(岳飞)江郎才尽(江郎)凿壁偷光(匡衡)乐不思蜀(刘禅)
篇二:乐不思蜀的典故及人物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
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1]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
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篇三: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