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要人物完整版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
解释
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
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
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
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
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
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
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邵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邵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邵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寓言故事《乐不思蜀》

寓言故事《乐不思蜀》寓言故事《乐不思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时期,蜀国的昭烈帝刘备死后,他的儿刘禅即位,是为后主。
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死后,蜀国也就灭亡了。
刘禅为了活命,投降了晋文帝(司马昭)。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酒席宴前,司马昭有意安排了一些蜀国的音乐和歌舞。
跟随刘禅来参加宴会的人,见到蜀国的歌舞,想到自己和故国,心里都产生了亡国之后的感伤。
但是刘禅却麻木不仁,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嬉笑自如,就像在自己的宫里一样,巴蜀故国的音乐,丝毫没有激起他思念故土的情感。
等演完蜀国的音乐之后,司马昭问刘禅:“你看这些节目如何”刘禅说:“很好,很好看。
”司马昭又问他:“你看了之后,是不是怀念你的故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对贾充说:“人的情感,竟到这种麻木不仁的.程度。
”司马昭看到刘禅确是傻里傻气的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杀害他。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二):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乐不思蜀

人物风流:亡国之君刘禅受辱敌国却乐不思蜀汉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
他的母亲甘夫人原来本是刘备的小妾,后来扶为正妻,掌管内室。
他随刘备在荆州住了数年,生下了儿子刘禅。
当年在长坂坡的战争中,刘备被曹操打败,丢下甘夫人和刘禅只顾自己逃命去了,幸亏大将赵子龙七出七入,在百万军中,杀入重围,寻找到甘夫人母子,甘夫人将阿斗交给了赵云,就跳进了旁边的一个枯井里。
赵云将阿斗揣进铠甲里绑好,又将一堵土墙推倒掩埋了枯井,重新上马,只杀得血染铠甲,才杀出重围,救出了阿斗。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刘禅被立为太子。
蜀汉章武元年,刘备正式称帝,刘禅被立为皇太子。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于白帝城病逝。
临终前,嘱托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
此时刘禅才十七岁,朝政大事全由诸葛亮主持。
诸葛亮殚精竭虑,努力整顿内政,奖励生产,使蜀中经济发展起来;又和孙权建立攻守同盟;并且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收降了苗人部族的酋长孟获;后来,诸葛亮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不料,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刘禅失去了主心骨,镇不住局势,于是朝中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
刘禅则逐渐贪图享乐起来,经常带领宫人宦官外出游玩,内政越来越腐败。
蜀汉景耀五年,魏国大军准备伐蜀,蜀国的大将军姜维是诸葛亮的亲授弟子,秉承诸葛亮的遗训北拒曹兵,刘禅对姜维的策略置之不理,而且相信宦官黄皓的胡说八道,对魏军毫不防备。
结果,魏国大将邓艾突出奇兵,长驱直入,直取成都。
这时刘禅才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虽然有几个出路,但刘禅贪生怕死,决定投降。
其子北地王刘湛义正辞严地说:“如果真的没有办法,应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社稷国家一起灭亡,我们一同去见先帝。
为什么要投降?”然而,刘禅不听劝谏,亲率太子刘璇及文武百官,自缚双手,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中投降,把蜀国的数十万人民和大量财物双手送给敌人。
刘湛宁死不屈,先杀了自己的妻儿,然后自杀明志。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20字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20字三国时期,刘备在永安病死,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即蜀后主。
他即位后安于享乐,宠信宦官,残害忠良。
黄皓弄权,为所欲为。
刘禅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助纣为虐。
最终于263年降魏,被封为安乐县公。
刘禅(shan)即蜀汉怀帝刘禅,公元207年出生,即蜀汉第二位皇帝(第一位皇帝刘备),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甘夫人怀刘禅的时候,梦见月亮入怀,于是给他取名“禅”。
后主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费祎等人,在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国家大事的治理,使得蜀汉政权得到了延续,最终五虎将皆老去。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公元223-263年),病死于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七月,享年64岁。
(公元223年-263年)。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小名阿斗。
于公元223年在位,字公嗣,号思王。
128。
年,刘备在永安病逝,白帝城托孤,封诸葛亮为丞相,负责治理国家大事。
同时派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北方军队。
后主刘禅的生活一天比一天优越。
蜀国有良田万顷,粮食年年丰收,人民生活安乐。
连孙权都羡慕不已,说:“你们真是天府之国呀!”刘禅每次和大臣谈论政事,从来不提起治国之道。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诸葛亮,诸葛亮就告诉后主,说:“你现在怎么能够同普通老百姓一起谈论政事呢?你应该多读书,学习治国的本领。
”于是刘禅变得爱好读书,善于辩论。
198。
年,曹操大举进攻孙权。
次年,刘备败于汉中,不久病死。
诸葛亮准备北伐。
先占据关中,稳定人心,又命赵云、邓芝率军平定与曹操连接的郡县。
后主刘禅只顾吃喝玩乐,让魏延等将领率兵防守汉中,自己带着张飞、赵云等将领出成都到沔阳(今勉县),去观看水军演习。
结果曹兵杀来,被张飞打败。
刘禅回到成都,听信黄皓的话,把诸葛亮召到永安,免了他的官,只让他做个安乐公。
公元234。
年,诸葛亮又带兵出祁山北伐曹魏,并声称五路进兵,北伐中原。
可是当他们出了斜谷口,走到街亭时,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失去了战机,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撤退。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主人公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主人公](https://img.taocdn.com/s3/m/c6265e6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2.png)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主人公一:[乐不思蜀主人公]乐不思蜀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
在放到蜀国的音乐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快乐,并不想蜀国。
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乐不思蜀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蜀汉的丞相,名叫诸葛亮。
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被后世誉为“睿才星君”,在三国时期,他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后人称颂为“卧龙先生”。
而“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正是源自于诸葛亮的一段故事。
据《三国演义》记载,当时曹魏的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汉,蜀汉丞相诸葛亮派出姜维率军前去抵御。
在一次作战中,姜维战败,被曹魏军队追赶。
这时,诸葛亮接到了姜维的求援书信,得知情况非常危急。
然而,诸葛亮却并没有立即派兵救援,而是坐在自己的马车上,弹奏着琴,一边吟诵着“乐不思蜀”的诗句。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现实处境不以为意,或者敷衍了事的态度。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种讽刺,因为诸葛亮的敷衍态度,导致了姜维的失败,给蜀汉带来了重大损失。
然而,我们在借鉴这个故事的同时,也要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
诸葛亮之所以弹琴吟诗,实际上是在思考战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并非是敷衍了事,而是在用一种超脱的姿态来冷静应对困难。
他深知,慌乱和仓促的举措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因此他选择了冷静思考,寻找更好的应对之策。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应该盲目慌乱,而是要冷静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
有时候,适当的放松和冷静反而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冷静应对最终为蜀汉带来了战略上的胜利。
因此,乐不思蜀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来应对困难,不要被困境所紧逼,而是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样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时间是在公元214年左右。
当时,蜀国的刘备逝世,其子刘禅继位。
然而,刘禅昏庸无能,不善治理,导致蜀国国力逐渐衰弱。
后来,魏国出兵攻打蜀国,蜀国不敌,被迫投降。
在魏国,刘禅被安置在一处豪华的府邸中,过着优渥的生活。
然而,他却不曾想过回到蜀地,反而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安逸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禅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故土和蜀地的百姓。
有一天,当刘禅在花园中游玩时,他看到了两只喜鹊在枝头嬉戏。
他突然想起了一首在蜀地流行的民谣:“南方有二鸟,名为鸳鸯。
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蜀地了,而且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回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乐不思蜀”成语,就是从刘禅的故事中得来的。
它比喻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过得舒适,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因为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甚至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安逸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不思蜀的主要人物》
问题:乐不思蜀的主要人物
答案:刘禅
【相关阅读】
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国破后,被虏至晋朝,被照顾得很好,一次司马炎故意让人奏了一支蜀地民曲来试探他的态度,原蜀国大臣听后无不痛哭失声,只有他依旧大吃大喝没反应,皇帝问他,他于是就说了这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它的由来,其实我觉得这是刘禅的自保策略,我觉得他很聪明!
乐不思蜀成语来源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
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样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
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一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向很强盛。
之后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明白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姜维抵挡不住,最后失败。
刘禅
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明白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十分的难过,但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悲哀的样貌。
乐不思蜀的故事与谁有关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那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进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就应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这样,您还有期望回到蜀地去。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貌,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样明白的?
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之后,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