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机理及实现
基于现场总线的协议转换网关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现场总线的协议转换网关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的控制系统和设备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分散化。
在这种情况下,现场总线技术逐渐成为连接控制系统和现场设备的重要手段。
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控制系统的成本和提高通信速率,实现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
不同的控制系统和设备有不同的通信协议,因此需要协议转换网关来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设计和研究一种基于现场总线的协议转换网关,通过对不同控制系统和设备之间的协议进行转换,实现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提高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和通信效率。
具体来说,研究目标包括:- 设计和实现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协议转换网关;- 分析不同控制系统和设备的通信协议特点,实现协议之间的转换;- 实现网关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并测试验证其功能和性能;- 提供一种集成化的解决方案,便于控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3. 研究内容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3.1 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介绍现场总线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包括传统的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CAN、Devicenet以及新一代技术如Ethercat、Profinet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2 协议转换网关的设计和实现在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基于现场总线的协议转换网关,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涉及到通信协议的解析、转换和封装等技术。
根据不同控制系统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特点,实现协议之间的互联互通。
3.3 网关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实现网关与控制系统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通过现场总线协议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提高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和通信效率。
测试验证网关的功能和性能,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4 解决方案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种集成化的解决方案,便于控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推广网关的应用,为现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的交互提供解决方案。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课件: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现场总线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信息 来完成生产的执行。这些数据信息包括电机的电流、电机的 转速、管道的流量、阀门的状态、温度的高低、压力的大小 等,还包括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打开和关闭阀门、发送 警报等。现场总线传递的数据信息,是现场控制流程能够正 常进行下去的基础,也是企业级网络非常重要的部分。
接上。 现场总线的主站和子站有内置或外加的通信模块、通信
卡,而且支持相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互连。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当然,如果现场总线的规模较大,也可能出现包含多个 不同通信协议的子网的情况,但每个子网使用的一定是同一 个通信协议。子网和子网之间,可以通过网关来实现协议的 转换,以组成大的主网。主站除了具备通信能力之外,还具 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因为在每一个扫描周期,主站都需要对 通信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做出响应。通信的速度越快,主站的 运算能力的需求就越大,否则通信的实时性就无法体现出来。 子站作为受控设备,相对来说运算能力的要求比主站要小得 多,但也要能够及时执行主站的控制命令、监视命令并及时 反馈信息。当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最后是降低了生产的稳定性。开关量信号和模拟量信号 都是纯粹的电信号,极易受到干扰。如果现场设计或施工不 当,则在信号受到干扰时很容易出现设备误动、信息错误、 无法安全停机等问题。如果是在施工阶段,技术人员尚可花 费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排查;如果已进入生产阶段才发现类 似问题,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二次改造。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现场总线的安全性则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安全设 备的,另一个是面向通信本身的。面向安全设备方面,现在 很多通信协议都在自己的规范中单独加入了安全设备的部分, 牵涉安全设备的冗余、自检等,其目的是和安全设备做到更 优的适配,保证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正常地停机。面向通 信本身方面,在前面稳定性的部分有必要的设置,如数据校 验、心跳协议等,其目的是保证通信自身信息的安全,并在 出现故障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动作,如停机、报警等。得益于 通信速度的加快,目前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整个通信协议的交 换信息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就是为了提高通信自身的安全性。
现场总线的协议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现场总线的协议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现场总线(Fieldbus)是一种用于现场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
连接的数字通信网络。
它允许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实现自动化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现场总线的协议组成结构通常包括:
1. 物理层:现场总线协议的物理层包括了传输介质(如电缆)、连接器和传输速率等,用于传输数据和提供电源等功能。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错误检测纠正。
它将上层应用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包,添加控制信息(如地址、校验等)并将其发送到总线上。
3. 应用层:应用层定义了数据的格式和标准,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和交互。
它定义了现场设备和控制系统间的通信协议、数据结构和消息格式等。
现场总线的工作原理如下:
1. 现场设备连接到总线:现场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等)通过物理层将自己连接到现场总线上,允许其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2. 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总线接口连接到现场总线上,可以监控和控制现场设备。
3. 数据交换:现场设备通过总线发送数据到控制系统,并从控制系统接收指令和配置信息。
控制系统可以实时地监测现场设备的状态,并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
4. 数据处理:控制系统接收到现场设备发送的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将结果提供给操作人员进行监控和决策。
总之,现场总线的协议结构和工作原理允许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进行数字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自动化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它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方式来集成和管理现场设备,提高了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FF现场总线协议分析软件的分析与实现(

第一章引言第一章引言在当前的控制领域,通信和网络技术正在迅速覆盖从现场设备到控制、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从工段、车间、工J一、企业乃至世界各地的市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结构的变革,逐步形成了以网络控制系统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系统。
现场总线(Fieldbus)就是顺应这一形势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使单个分散的现成设备通过现成总线连接成可以相互沟通信息、共同完成任务的网络系统和控制系统,形成控制功能完全下放到现场的全分布式新型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更趋近智能化、分布化。
因此,现场总线系统必将为信息时代的工业自动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给仪表工业带来勃勃生机。
§1.1现场总线技术概述现场总线是应用与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是~种开放的、数字化的、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
现场总线技术将专用的微处理器置于传统的测量控制仪表中,使它们各自都具有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
通过总线把多个测量控制仪表连接成网络系统,并按公开的、规范的通信协议,在位于现场的多个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以及现场仪表与远程监控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与信息交换,形成各种适应实际需要的自动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结构经历了基地式气动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等各种形式。
虽然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与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相比,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但前者的可靠性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生产过程的全面瘫痪,于是出现了集散控制系统DCS。
FF现场总线协泌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操作站线开放的现场.(a】DCS系统(b)FCS系统图卜1DCS和FCS系统结构的比较集散控制系统DCS把数字调节器、PLC以及多个计算机组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实现了装置级、车间级的优化控制。
这是今天被许多企业采用的控制系统结构形式。
然而,DCS对集中型控制系统的改造是不彻底的,DCS有时被称为分布式系统,但其基本调节器以微机为核心构成,难以实现真正的分布控制,也就难以完全避免集中型的缺点”3。
can现场总线的基本原理 -回复

can现场总线的基本原理-回复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现场总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工业领域的串行通信协议。
它是由德国公司Bosch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汽车领域的通信需求,如实时性、可靠性和高效率等。
CAN现场总线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
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了解CAN现场总线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CAN现场总线的物理层。
CAN现场总线使用两根线,分别为CAN-High(CAN高线)和CAN-Low(CAN低线)。
这两根线通过终端电阻连接,形成一个环形拓扑网络。
CAN-High和CAN-Low线上的电压差被定义为CAN总线的状态,分别表示逻辑“0”和逻辑“1”。
这种差分方式的传输可以有效抵抗噪声和干扰,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此外,CAN现场总线还采用了非归零编码(Non-Return-to-Zero,NRZ)和数据位定时技术,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
接下来,我们探讨CAN现场总线的数据链路层。
CAN现场总线使用了一种基于事件的优先级访问协议,即仲裁机制。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Identifier),用于表示其消息的优先级。
当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消息时,根据仲裁机制决定哪个节点可以优先发送。
仲裁机制基于标识符的比较,较小标识符的节点优先级更高。
通过这种方式,CAN现场总线可以有效地处理多节点并发通信的问题。
在仲裁过程中,标识符的位数越多,节点的优先级越高。
在仲裁机制之后,节点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帧。
数据帧由四个部分组成:帧起始符(SOF)、标识符(ID)、数据域(Data)和校验(CRC)。
帧起始符标志着帧的开始,标识符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类型,数据域存放实际的数据,校验用于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帧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大长度为8字节。
此外,CAN现场总线还支持远程帧(Remote Frame),用于请求节点发送数据。
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的研究

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的研究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的研究摘要:针对目前多种现场总线协议共存的现状,引入了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的概念.通过已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现场总线PROFIBUS-DP与MODBUS协议为例,提出了一种现场总线协议之间的网关通信模型.通过对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方法的介绍以及对PR0FIBUS-I)P与MODBUS总线协议转换网关模型的研究,可为其它种类现场总线协议网关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关键词: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中图分类号:TN722.1文献标识码:A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企业控制系统的结构,它具有开放,分散,数字化,可操作等特点,有利于企业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然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现场总线协议有十几种,异类现场总线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难以进行,无法直接进行信息互访和交换.设计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可以集成不同的现场总线网络,使企业在升级控制系统时在保留原有的有用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设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工程成本.优化控制网络和便捷的远程管理将使得现场协议转换网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空间.I舣J络议转换原理及办法在结构复杂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不兼容问题.协议转换可解决协议的不兼容问题,实现不同网络用户的交互操作.协议转换也就是在两个已知协议之间起调节作用,从一个协议接收信息,经过翻译后送到另一个协议,协调不兼容网络边界的信息交换.目前常用的协议转换技术主要有三种.1.1业务级转换方法业务级转换方法要求协议业务初始化,业务级转换中两个协议的通信业务是相互关联的.如果M层以上的网络协议兼容,转换将在M层进行.业务级转换方法由于协议转换其余网络的相互作用严格限制在业务用户级,并且该方法不包括对协议级的处理,在转换过程中,转换器不能通过传送网络间的协议数据单元来创造功能.1.2协议级转换方法在协议级的协议数据单元转换中,交互操作建立在协议级转换的基础上,网络协议M层以上的协议都是兼容的,协议数据单元的交换在M层上进行.协议级转换方法提供了更有效的转换,但实施起来比较困APPLICATION_■难:有因为协议层转换忽略了对网络间业务级用户的所有处理, 所以在行为上缺乏主动性,转换器只能在不兼容的协议间进行端到端的数据翻译与转换,无法在转换期间创建功能.1.3混合式转换方法混合式转换方法是业务级方法与协议及方法结合的产物.因此,采用混合式转换方法的转换器的集成处理开始于业务级, 延伸至协议级,既反映了对协议级的处理,也反映了对业务级的处理.采用混合式转换方法实现不同协议间的相互转换,克服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协议转换器的性能使协议转换器的功能更加强大,能动性也有所提高.2,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_火的概念及fl-'llJ不同的现场总线网络通信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协议转换器的通信速率将受到速率较低的总线网络通信速率的限制,最多只能与通信速率较低的总线速率相同.因此,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协议转换器的应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大多数的现场总线协议在数据链路层以及更高的通信层次上定义的通信标准不同,所以现场总线协议转换器的最终实现方式应该是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2.1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的概念一般同种总线的网关采用中继器或网桥来实现连接与扩展,不同类型的现场总线网段之间采用网关.网关是用于实现数据链路层以上层的网络互联设备,它相当于一个协议转换器,协议转换是在网关内分层逐次进行的.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是只能够把从现场总线设备发送来的数据在不同的协议层解包,得到用户数据,然后再按照另一现场总线协议逐层打包,最后发送到该现场总线设备上的一种协议转换器.2.2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的作用现场总线协议基于精简的ISo/oSI7层参考模型,也就是以ISo颁布的oSl标准7层参考模型为基础,只是对第3层到第6 层进行了简化,这样可以确保高效的数据传输.现场总线协议的结构一般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和用户接口.现场总线的开放性结构决定了开发协议转换网关是可行的,各类现场总线协议芯片使得设计网关硬件要相对简单.协议转换网关的作用是将一个现场总线设备的高层信息逐层向下传递,通过最下层的信道,到达另一个现场总线设备:之后再逐层上升,一直到达信息发送的对等层.由于大多数的现场总线都采用主从式的总线机制,因此协议转换网关通常是一类现场总线的主站,同时又是另一类现场总线的从站.★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09JG38)资助.己口11.口己I1.1r15I1NHE臼【S:ii:57一技应3,现场总线陂纳构分析I舣J火逝f,II{对现场总线协议结构的剖析是构造协议转换网关通信模型的前提.网关必须同时符合两类现场总线的工作机制,包括总线存取方式,总线循环时间等等.下面以两种不同现场总线协议PROFIBUS—DP和MODBUS为例,对其总线协议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现场总线协议之间的网关通信模型.3.1现场总线PROFIBUS-DP和MODBUS协议分析3.1.1PROFIBUS—DP总线协议分析PROFIBUS—DP以DIN19245的第一部分为基础,经过优化的高速,廉价通信网络,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和设备级分散I/O之间通信.DP一般构成单主站系统,主从站之间采用循环数据传送方式工作,最高通信速率可达12Mbit/s. PROFIBUS—DP协议定义了第1层(物理层),第2层f数据链路层)和第7层(应用层).没有使用第3层至第6层,这样可以减少通信开支,增加效率.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物理层规定了总线介质,网络拓扑,传输距离,传输速率,站点数以及总线接口.它提供有关同步和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手段.数据链路层主要实现介质存取控制MAC和数据通信服务功能.MAC保证令牌的按序传递,在任意时刻总线上只有一个节点发送数据,避免信息的碰撞延时.数据通信服务提供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广播通信功能, 所有电文海明距离等于4,保证数据的完整性.PRoF1BUS—DP中没有应用层,只有复杂场合使用的FMS中有应用层.3.1.2MODBUS总线协议分析MODBUS总线适用于主从式控制,是工业串行通信事实上的标准.MODBUS通讯协议是一种工业现场总线通讯协议它定义的是一种设备控制器可以识别和使用的信息帧结构,独立于物理层介质,可以承载于多种网络类型中.MODBUS协议把通信参与者规定为"主站"(Master)和"从站"(Slave),数据和信息的通信遵从主/从模式,当它应用于标准MODBUS网络时,信息被直接传送.MoDBUS总线网络中的各个智能设备通过异步串行总线连接起来,只允许一个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智能设备作为从站.采用命令/应答的通信方式,主站发出请求,从站应答请求并送回数据或状态信息,从站不能够自己发送信息.MoDBUS协议定义的各种信息帧格式,描述了主站控制器访问从站设备的过程,规定从站怎样做出应答响应,以及检查和报告传输错误等.网络中的每个从设备都必须分配给一个唯一的地址,只有符合地址要求的从设备才会响应主设备发出的命令.3.2协议转换网关通信模型PROFIBUS—DP总线与M0DBUS总线在物理层都可以采用RS一485通信标准,但它们的数据链路层和用户接口应用层完全不同,是两个异种结构的网络.协议转换需采用分层的方式,自协议的低层向高层逐层进行,低层支持高层,高层调用低层.低层的连接断开后,高层连接也随之断开,但是高层连接的断开并不会影响低层.网关要实现从MODBUS协议至PROFIBUS—DP的单向协议转换,因此网关必须同时实现MoDBUS主站功能与PROFIBUS—DP的从站功能.从PROFIBUS—DP至MODBUS协议转换的通信模型结构如图1.图1所示的网关是一个单向网关,它作为MODBUS的主站的同时又作为PROFIBUS—DP的从站.由PROFIBUS—DP主站发58E:E:Li5:ZtE!.!己口11.D己出请求报文,M0DBUS从站响应请求并发出响应报文.通信过程可以描述如下:DP主站在MODBUS请求PDU(协议数据单元)的前后加上地址域和CRC校验组成一个ADU(应用数据单元】,然后调用数据链路层DefaultSAP服务(用于数据交换);DP的数据链路层将ADU作为它的报文的DU(数据单元)域,组成一个SRD(sendandrequireresponsivedata)服务报文再交付给物理层发送到网关:网关的数据链路层接收到有效的SRD 报文后,通知DP用户接口,DP用户接口调用DefaultSAP服务将其DU中的数据ADU取走:网关不对ADU做任何处理,直接交付到MODBUS的数据链路层发送出去:被寻址的MODBUS 从站的数据链路层接收到网关发过来的有效的ADU后,应用层将PDU取走:MODBUS从站依据PDU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操作, 并将结果组成一个应答PDU或者异常响应PDU,按前述过程的逆过程发送到DP主站.PROFIBUS—DPlasteTGatevay(class1)IUertser=DDLII:FDLan÷F肆t/2iiIIU8erApplicationlayer^IJ,::DDL|FL;andFIAI/2Iatd●●::PHYP打:一…一:;一一jI…一10DBⅡSSlaveNODBⅡS邱plicationLayer{IlSlave!IPHI'图1PR0FIBUS—DP与MoDBUS协议转换网关模型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技术可以集成不同种类的现场总线设备,可以大大减少企业控制网络集成的成本:由于协议转换网关直接实现了不同种类现场总线设备的互联,整个系统的实时性也得到了保证:同时也顺应了目前自动化领域对工业控制网络的集成技术进行热点研究的趋势.通过对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方法的介绍,以及以PROFIBUS—DP与MODBUS协议转换网关模型的研究,可以为其它种类现场总线协议网关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些参考.参考文献[1】PROFIBUS—DPExtensionstoEN50170(DPV1)V ersion2.o[z】SIEMENTSAG.1998.04[2]ModiconModbusProtocolReferenceGuide[Z】.ModmonORG.1996『31MANFREDP.TherapidwaytoPR0FIBUS-DP. PROFIBUSCommit~e,1997.13[4】胥军嵌入式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网关开发[J].计算机工程: 2006,6[5】贲小进基于ARM的CAN与PR0FIBUS—DP总线网关的实现f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8作者简介:陆婷,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监测与控制.杜月林,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通信信号处理.。
现场总线的协议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现场总线的协议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现场总线(Fieldbus)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常用的通信协议之一,它通过一种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现场总线协议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组成结构现场总线协议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物理层:物理层是现场总线协议的最底层,负责定义数据在传输介质上的物理特性。
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无线电波等。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转换成适合传输介质的信号,并负责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物理层上建立数据传输的连接,并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它将数据分成帧,并在每个帧中添加必要的控制信息,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并进行流量控制和数据重传等操作。
3.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路由和寻址,以及网络拓扑的管理和维护。
它将数据从发送端发送到目标设备,并负责处理网络中的冲突和碰撞等问题。
网络层还可以通过网关实现不同现场总线之间的互联互通。
4. 应用层:应用层是现场总线协议的最高层,负责定义数据的格式和含义,并提供相应的功能和服务。
应用层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定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命令,以满足不同的控制和监测要求。
二、工作原理现场总线协议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主从架构的通信模式。
其中,主设备负责发送控制命令和请求数据,从设备负责接收命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主设备。
1. 主设备发送命令:主设备通过现场总线发送命令到从设备,命令可以包括读取数据、写入数据、设置参数等。
主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对从设备进行逐个或分组命令,并可以设定命令的优先级和时间间隔。
2. 从设备执行命令:从设备接收到主设备发送的命令后,根据命令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操作。
从设备可以读取传感器数据、执行控制动作等,然后将执行结果返回给主设备。
3. 数据传输和处理: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现场总线进行的。
PROFIBUS现场总线的通信原理

PROFIBUS现场总线的通信原理PROFIBUS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它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和广泛适应性的特点。
PROFIBUS采用串行通信方式,在现场设备和控制器之间传输数据,支持实时控制、远程诊断和设备管理等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PROFIBUS的通信原理。
首先,PROFIBUS采用主-从式通信结构,主站负责组织和控制整个网络,从站负责接收和响应主站的指令。
主站可以是一个控制器,例如PLC或DCS;从站则是各种各样的现场设备,例如传感器、执行器和驱动器等。
通信过程中,主站发送指令和请求给从站,从站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主站。
主站可以使用轮询方式和点对点通信方式与从站进行通信。
在轮询方式中,主站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轮询从站,发送指令并接收响应。
在点对点通信方式中,主站直接与一些从站进行通信,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实时控制应用。
PROFIBUS的通信过程分为数据通信和配置通信两个阶段。
在数据通信阶段,主站发送数据给从站,从站执行相应的操作并返回数据。
数据通过物理层的电缆线路传输,可以采用不同的物理层介质,例如RS485、Fiber Optic和PROFIBUS PA等。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PROFIBUS使用分段传输技术将数据按照帧的形式进行传输,每个帧包括起始码、帧头、数据域、CRC校验和帧尾等字段。
在配置通信阶段,主站与从站进行参数的配置和诊断信息的交换。
主站可以配置从站的通信地址、数据传输速率和通信周期等参数,从而实现对从站的管理和控制。
主站还可以向从站发送诊断命令,获取从站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实现设备的远程诊断和维护。
为了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PROFIBUS采用了一系列的通信协议和机制。
例如,PROFIBUS DP(Decentralized Peripherals)协议用于高速数据传输;PROFIBUS PA(Process Automation)协议用于现场仪器设备的连接和控制;PROFIsafe协议用于安全相关的应用;PROFIenergy 协议用于能源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机理及实现Fieldbus Protocol Converting Mechanism and Its Implementation丁磊 费敏锐 陈维刚(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摘 要总结了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研究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技术的必要性,描述了常见现场总线协议转换的机理。
最后介绍了采用协议转换原理研究开发的一种支持工业以太网与多种现场总线技术转换的多协议转换器。
关键词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系统集成协议转换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status of fieldbus, indicates the necessary to research fieldbus rotocol conversion technology, describes the common used mechanisms of protocol conversion for fieldbus. Finally a multi-protocol converter based on protocol conversion method which supports Industrial Ethernet and several fieldbus is introduced.Keywords Industrial Ethernet Fieldbus System integration Protocol conversion1 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现场总线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控制技术,它的出现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工业控制领域的一场革命[1]。
与其他工业控制网络相比,现场总线采用串行的数字通信方式,具有实时性好、稳定性高等特点,迅速发展成为工业控制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通信网络。
目前现场总线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并存为了反映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0年公布通过了IEC61158现场总线标准,容纳了8种互不兼容的控制层协议。
2003年的新版本进一步达到了10种现场总线标准,另外还有3种设备级现场总线标准,统称为“10+3”种现场总线网络协议。
同时存在这么多种国际标准,原因除了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以外,还有着客观上的原因:新技术和新事物的层出不穷,目前没有一种现场总线可以满足所有要求,用户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现场总线设备。
因此,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并存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
②以太网技术融入现场总线在OSI/ISO七层协议中,以太网本身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的控制协议使用TCP/IP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用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IP(internet protocol)用来确定信息传递路线。
随着过程控制领域内上层通信与互联网通信一样逐步统一到以太网,将以太网用于工业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以太网融入现场总线的最大障碍是以太网在数据链路层采用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这种协议在负载较重的情况下,会因为在网络上发生碰撞而产生拥塞,影响数据的实时性。
另外以太网一般抗干扰性能较差,不具备本质安全性能,不能向现场仪表供电。
但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它的传送速率大幅度提高,物理层标准的工业化以及千兆以太网技术和无碰撞全双工光纤技术的出现,以太网1技术的实时性得到提高,使其逐步可以应用在工业控制网络中,形成了工业以太网技术[13]。
与传统现场总线相比,工业以太网有着明显的优势。
它可以实现智能化现场设备的功能自治性、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以及监管控一体化,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9]。
现在常用的工业以太网主要包括美国Rockwell公司推出的Ethernet/IP、德国Siemens公司推出的ProfiNet、法国施奈德公司推出的Modbus/TCP等[5]。
2004年1月,IEC/SC65C将包括中国开发的以太网协议EPA在内的6种非国际标准以太网技术作为IEC的PAS(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文件出版,协议标准的国际化将使得工业以太网技术取得更加迅猛的发展。
③无线现场总线发展迅速无线现场总线(R-fieldbus)的提出旨在利用现有的迅猛发展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有线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一种在工厂的现场设备层的、具有无线移动接入能力的、能传输多媒体信息的高性能无线现场总线,使信息能够从Internet层,工厂的监控层到现场设备控制层之间实现无缝隙的交换与沟通、透明的集成与融合。
无线现场总线能够集成解决工业环境下诸如移动对象、危险环境对象与传统的有线连接对象之间的符合工业级实时要求的、可靠的、兼顾多媒体大容量数据的通信和控制问题。
在满足无线与有线集成后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无线现场总线可以在企业网络的现场层应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使它与原有的有线网络有机地集成为一体,让无线网段成为有线网段的自然扩展,真正地把每一个需要接入企业网络的生产设备都连成一体。
无线现场总线利用了无线技术对现场总线技术的扩充,在许多场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发展,在欧洲将无线技术与Profibus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2 现场总线协议转换机理研究2.1 协议转换研究的必要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多种标准并存将是现场总线发展的最主要特征。
多标准实际上就是意味着没有标准,各种总线采用的通信标准的不同以及总线协议的多样性和互不兼容性使得总线系统间的互联性和互操作性大大降低。
另外,不同类型的现场总线具有不同的形成背景和使用环境。
如图1所示[1],每一个应用层次中都有着不止一种现场总线类型可以选择,但同时也使得复杂的现场环境中选择应用何种现场总线类型成为一个问题。
以太网介入控制的起初目的是解决现场总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随着各种工业以太网标准的推出,它们的应用层标准的不同使相互之间可以互连但还是不能互通,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应用层标准[6]。
现场总线标准制定的“妥协”形成了今天的多标准混战的情况,同样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基于一种技术和一个通用的工业以太网标准的机会已经没有了,今后工业以太网国际标准制定的结果势必又是多种标准的共存。
面对现场总线领域标准繁多、产品混乱的局面,如何在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中集成使用各种通信协议的现场总线设备,如何整合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产品,已成为现场总线技术应用的瓶颈。
总结目前研究成果,现场总线协议转换可以在过程控制级或现场设备级实现[8]。
2.2 过程控制级转换在过程控制级中应用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实现现场总线间的转换。
OPC是控制系统现场设备级与过程管理级进行信息交互的开放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
它采用客户/服务器模2式,以OLE/COM机制作为应用程序级的通行标准,将开发访问接口的任务放在硬件生产厂家或第三方,以服务器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并规定了一系列的接口标准,客户负责创建服务器对象和访问服务器支持的接口。
从传输数据的角度,OPC服务器的实质相当于一个网关。
它一方面从现场设备读取数据;另一方面把来自不同硬件供应商的不同类型数据转换为统一的OPC数据格式,以OPC接口的方式传送给客户应用程序,从而实现系统信息的集成。
通过开发针对不同的现场总线的OPC服务器,应用软件就可以从不同的总线系统读取数据,达到在同一系统中集成不同现场总线类型的目的,系统图如图2所示。
图1 各类现场总线的应用范围采用OPC接口的方法实现不同总线间的转换,所有的工作全部在上位机中由软件完成,简单方便。
但是由于依赖于上位机,总线系统中节点间的通信较慢,实时性较差,在工业控制中难以应用。
2.3 现场设备级转换在现场设备级采用协议转换的方法,可以在满足工业控制中实时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中多种现场总线的集成。
针对当前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协议转换主要应用在现场总线之间、总线与以太网之间以及工业以太网的开发中。
图2 应用OPC实现总线的系统集成32.3.1 现场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现场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最普遍的方法是通过网桥实现任意两种现场总线协议之间的一对一协议转换,将协议转换的工作在总线中完成[2]。
网桥要求具有物理接口功能、通信协议功能和操作信息功能,能够实现不同总线系统之间的信息连接和管理。
网桥法协议转换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网桥法协议转换的结构模型图协议转换网桥内包含一个符合总线协议A的设备和一个符合总线协议B的设备,分别通过两个设备的物理接口A和B连接总线A和总线B,在用户层A和B之间进行协议的用户层转换,完成数据交互,达到协议转换的目的。
对总线A和B来说,协议转换网桥相当于总线系统中的一个信息设备。
采用网桥式协议转换方式可以实现差异较大的总线协议之间的转换[12]。
瑞典的HMS公司推出的AnyBus-X系列、北京鼎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Profibus协议总线桥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2.3.2 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之间的协议转换以太网与通用现场总线之间的互连常采用类似隧道技术的方法实现[3]。
隧道技术是一种用于异型网络互联的技术,当两个同类网络通过中间复杂的异类网络互联时,常采用隧道技术进行分组交换。
当数据帧通过路由器时,路由器并不对帧头部进行协议转换,只是将数据帧作为分组再加上自己的帧头部,向同样位于中间网络的另一路由发送。
另一路由收到数据后,去掉中间网络的帧头,继续向后继网络发送。
整个过程中,中间网络可以被看成从一个多协议路由伸展到另一个路由的大隧道,分组完全不必关心中间经过什么样的网络,因此大大简化了路由转发和寻址的工作[9]。
以太网与现场总线互联时,隧道技术应用在现场总线的数据链路层,与以太网的传输控制层相连。
互联模型如图4所示。
在模型中的路由器现场总线接口处,只有任何网络协议都具有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当路由器中的现场总线数据链路层中将物理层得到的数据帧向位于路由器模型中的以太网部分发送时,以太网接口将数据帧加入到有效的IP分组载荷字段中,以预先约定的传输服务访问点TSAP向以太网广播,其中每个TSAP与一个应用程序相连。
需要从现场总线接收数据的计算机对特定TSAP进行监听,如果收到符合要求的TSAP报文,则从中取出数据提交给传输层上方的应用程序[10]。
当以太网计算机和现场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首先从系统管理模块处得到该现场设备的信息,并申请一个在现场总线上的虚拟地址。
计算机虚拟站点层根据总线协议生成一系列初始化数据包,其中包含数据链路层协议控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