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脊柱手术的效果观察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麻醉是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手术顺利进行的目的。
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甚至危及生命,大型手术对麻醉的要求十分严格。
脊柱手术比较复杂,神经血管较为丰富。
近年来,我们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静吸复合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脊柱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9~77岁,平均(44.4±5.4)岁;体重45~70kg,平均(53.6±5.1)kg。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0~79岁,平均(44.7±5.3)岁;体重44~73kg,平均(53.8±5.3)kg。
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肝、肺、肾等疾患,均能耐受手术。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术前0.5h 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
对照组采取静吸复合麻醉[1],即一次性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35mg/kg,丙泊酚2~4mg/kg,舒芬太尼0.5μg/kg,咪唑胺定0.051mg/kg;麻醉维持时吸入2%七氟醚,持续泵注芬太尼、丙泊酚,根据患者麻醉效果,酌情间断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胺。
术毕前停止吸入七氟醚,停止泵注舒芬太尼、丙泊酚,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mg,氧流量3L/min,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及呛咳、吞咽等反射恢复后,吸空气5min,SpO 2≥95%时拔除气管导管[2]。
观察组于术前0.5h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mL,观察有无中毒反应,若无中毒反应则再次注入0.5%罗哌卡因4mL;若效果不佳,可追加1次,手术过程可追加罗哌卡因1次/2h,然后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的对比探讨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的对比探讨【摘要】目的:探析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期间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将研究对象划分成对照组(n=40,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观察组(n=40,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时间指标(起效时间、清醒时间);统计并且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头晕、恶心、嗜睡。
呕吐为分析指标,评价患者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更少,和对照组有着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中Ramsay 评分更高(P<0.05)。
结论:腹股沟疝病人在腹腔镜手术实施期间,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有助于改善麻醉效果,缩短清醒和起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腰硬联合;静吸复合全身;腹股沟疝;腹腔镜;麻醉效果腹股沟疝即疝气,作为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的外科疾病,主要是指脏器经腹股沟部突出形成体外疝,症状较轻时能够自动回纳,一旦症状严重,就有可能引起肠管水肿穿孔甚至坏死,直接影响到生命安全[1]。
目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针对该病临床常采取修补术,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方式选择对治疗效果如何尤为关键,此次研究以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探析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期间80例腹股沟疝患者。
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法,划分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
对照组男32例,女8例;年龄51-79岁,平均(63.47±3.81)岁;观察组男31例,女9例;年龄51-78岁,平均(63.54±3.27)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病历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接受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

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接受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1-06-03T06:11:17.66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5期作者:姚春雷[导读]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74例外科手术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1月-2020年5月,随机分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静息复合麻醉,观察组展开静吸复合麻醉结合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麻醉清醒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方面,观察组更少,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息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结合在外科手术中有助于患者呼吸功能及早恢复,加快其术后苏醒速度。
姚春雷望奎县人民医院 152100摘要: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74例外科手术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1月-2020年5月,随机分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静息复合麻醉,观察组展开静吸复合麻醉结合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麻醉清醒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方面,观察组更少,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息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结合在外科手术中有助于患者呼吸功能及早恢复,加快其术后苏醒速度。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静息复合麻醉;外科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intravenous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in surgery.Methods 74 cases of surgica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9 to may 2020,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st combined anesthesia,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inhalation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Results the anesthesia awake time,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and respiratory recovery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resting compound anesthesia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is helpful for patients to recover their respiratory func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speed up their recovery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epidural anesthesia;resting compound anesthesia;surgery手术是当前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手术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导致应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缓了术后康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1】。
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用于贲门癌切除术

64生国塞旦医型!Q!!生!旦筮i!鲞筮!翅£垡坠!竺』壁坚塑!堡塑些堕坚!丛盟堑i望!』婴:!Q!Q:∑!!:!!:№:!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用于责门癌切除术季雪兰临床实践【摘要】目的比较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贲门癌切除术的效果。
方法将30例拟行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全硬组,n=15)和单纯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l=15)。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浓度及动脉血气的变化。
结果全硬组气管插管后及术中平均动脉压(M A P)、心率波动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全硬组气管插管后5m i n血浆儿茶酚胺总量和去甲肾上腺浓度与麻醉前相比有所降低,对照组却显著升高。
全硬组儿茶酚胺浓度降低与M A P有显著相关性。
两组动脉pH、剩余碱(BE)术毕与麻醉前相比均降低(P<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
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明显减轻应激反应,是贲门癌切除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麻醉;应激反应;贲门癌;切除术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麻醉行婴幼儿腹部手术已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本组对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全硬组)和单纯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用于贲门癌切除术进行比较,以探索对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均行贲门癌切除术,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全硬组)和单纯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两组,每组15例。
全硬组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6~53岁,体重50~62kg;对照组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8~55岁,体重49—60kg。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每组各有1例术中改胸腹联合切口。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肌肉注射安定10m g,东莨菪碱0.3m g。
全硬组选第5~6胸椎棘突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置管后。
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效果

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效果欧阳文博;刘东辉;蔡翠怡;黄小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09(007)013【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行OPCABG手术患者38例,麻醉诱导成功后,采用丙泊酚5~Smg/(kg h)联合瑞芬太尼10~15μg(kg h)作麻醉维持,同时间断吸入异氟醚.注射维库溴铵调控麻醉深度.经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测压,监测围术期各时段HR、MAP、CVP、MPAP、PCWP的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搭桥再血管化时,术者垂直搬动心脏,暴露心脏后侧壁、下壁,置心外固定器时血流动力学紊乱比较明显.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平衡麻醉应用于OPCABG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确切.【总页数】2页(P13-14)【作者】欧阳文博;刘东辉;蔡翠怡;黄小娟【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526021;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526021;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526021;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52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2【相关文献】1.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J], 罗晓琴2.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J], 唐丛林;吴裕超3.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麻醉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J], 杨建彬4.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J], 罗晓琴5.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分析比较 [J], 董小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外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宫颈癌手术的体会

以往 单 纯 行 椎 管 内 阻滞 或 静 吸 复合 全 麻 理论 上 应 该 可 以解 决
组 : 组 , 纯 静 吸复 合 全 麻 ; A 单 B组 , 膜 外 阻 滞 联 合 静 吸 复 合 硬
全麻 , 组 3 每 O例 。
12 麻醉与监测 .
术前 3 0mi 注 苯 巴 比妥 钠 0 1 , 托 n肌 . 阿 g
表 2 2组 麻 醉 维 持 用 药量 ( ±S )
择期 行手 术治疗 的宫 颈癌 患者 6 O例 , S AA
注 : 与 麻 醉 前 比较 , ① P<0.5 ② 与 麻 醉 前 比 较 , 0; P<0 0 ; 与 .1③
B组 比较 , P<0. 1 0。
I~ Ⅱ级 , 龄 3 ~ 6 年 5 2岁 , 质 量 4 ~ 7 g 随 机 分 成 2 体 5 Ok 。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 Junl fnert rdt nl hns n st Mei n 0 8Ma,1 ( ) dm ra o It ae T ai a C i eadWe e o g d i o e m dc e 0 r 7 8 i 2
0 0 /k ・ )异 氟 醚 吸 人 浓 度 1 0 ~ 1 5 维 持 麻 醉 。 .8mg ( gh , .% .% B组先 行 L 一 椎 间 隙 硬 膜 外 穿 刺 置 管 , 人 2 1 注 %碳 酸 利 多 卡 因 5mL, 追 加 2 后 %利 多 卡 因 +0 5 . %罗 哌 卡 因 8 1 ~ 0mL待 出现 麻 醉 平 面 后 再 行 全 麻 诱 导 插 管 , 法 同 A 组 。 麻 醉 维 方 持 : 隔 4 ~6 n经 硬 膜 外 导 管 注人 局麻 药 的 配 伍 液 5 每 5 0mi ~6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疼痛镇痛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评价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疼痛镇痛的应用效果及V AS评分评价发表时间:2018-08-31T13:48:23.6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3期作者:雷迅[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疼痛镇痛的应用效果及V AS评分。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疼痛镇痛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
方法选择特定研究时段(2016年6月至 2017年10月)内我院普外科接收的60例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患者手术指标和镇静疼痛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和镇静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显著改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降低疼痛评分,值得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胃癌;术后疼痛;镇痛效果;VAS评分胃癌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
目前手术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术中的麻醉方式对患者也产生在巨大的影响,因此,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麻醉方式对为胃癌手术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选取特定时段内的6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实施不同的麻醉方式,现将研究内容作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 2017年10月内接收的6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床位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2-78岁,平均(65.4±7.6)岁;病程5-22年,平均病程(9.1±2.3)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4-80岁,平均(64.7±7.3)岁,病程5-20年,平均病程(9.2±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舒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对比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乳腺手术临床麻醉

• 464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 年 10 月第 21 卷第5 期 Chin J Health Care Med,October 2019,Vol 21,No. 5
L3 ~4间隙,针进入硬膜外腔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5 G 穿刺,刺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出则穿刺成功,缓慢注入 8〜10 ml 0.45%罗哌卡因(济南嘉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氯胺酮1 mg/kg和丙泊酚3.5 mg/kg0对两组患者注射氯胺 酮4min后插入喉罩,进行机械通气。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 持麻醉,并通过靶控输注对两组患者注入丙泊酚。当患者心 率> 100次/min,静脉注射艾司洛尔25 mg ;心率< 50次/min 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2 mg;收缩压< 90 mmHg时静脉注射 5 mg麻黄碱。手术结束时停止注射丙泊酚,静脉注射新斯的 明2 mg和阿托品1.5 mg,防止残余肌松,患者呼吸恢复正 常后去除喉罩。 1.4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炎性因子水平,主要包括降钙素元 (PCT)、白介素-23(IL-23)、B-内啡吠(B-EP)、肿瘤坏死因 子-a(TNF-a)和白介素-32(IL-32)。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 其血清应激指标,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TH)、皮质醇(COR)、 胰岛素(Ins)和血管内皮素(E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免 疫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slCAM-l)、 CD20、CD18、CD56、CDllb,记录患者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 生情况。同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血氧饱和 度(SpO2)、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x ± S )表示,采用t检验,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及应激指标水平对比分析 研究组 患者IL-23、PCT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者血清应激指标COR、ET、 TH和Ins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观察。
方法:
选择在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实施手术的2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
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情况及
术后呼吸、意识、疼痛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插管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无统
计学差异P>0.05;但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且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
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躁动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而出现疼痛时间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
结论: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液
动力学平稳,术后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短,术后镇痛效果好。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血液动力学;镇痛
手术是一种具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术中应激反应不
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手术过程
中要降低应激反应,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稳定[1]。
麻醉是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人体中枢神经
和(或)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功能抑制,实现整体或局部感觉的暂时丧失,是成功实施
手术的重要保证[2]。
本文对接受手术的患者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取得满
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实施手术的25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
组126例,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17-76岁,平均(41.5±14.2)岁,体重47-76kg,平
均(54.6±13.1)kg,ASA分级:Ⅱ级75例,Ⅲ级51例;手术时间40-127min,平均
(61.2±27.5)min;手术分类:普通外科手术40例,胸科手术9例,骨科手术32例,妇产
科手术21例,泌尿系手术13例,其他6例;对照组126例,男69例,女57例,年龄19-
73岁,平均(42.8±15.4)岁,体重45-71kg,平均(55.2±11.5)kg,ASA分级:Ⅱ级70例,Ⅲ级56例;手术时间46-136min,平均(63.4±25.1)min;手术分类:普通外科手术35例,
胸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1例,妇产科手术23例,泌尿系手术16例,其他11例。
两组
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及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0.5h给予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入室后连接心电
监护仪,选择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观察组先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常
规消毒,实施穿刺,成功后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调整为平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
3ml,确定无脊麻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后,再次注入0.5%罗哌卡因4ml,若麻醉效果不佳,在追加一次,直至麻醉平面满意,术中每隔2h追加一次罗哌卡因;麻醉平面固定后行静吸
复合麻醉,一次静注咪唑胺定0.1mg/kg、舒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mg/kg、顺苯磺酸阿曲
库胺0.15mg/kg,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氧流量为1.5L/min,麻醉维持:吸入2%七氟醚,
持续泵注芬太尼、丙泊酚,并根据具体情况间断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胺,手术完毕前停止泵
注舒芬太尼、丙泊酚,停止吸入七氟醚,并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mg,氧流量调为3L/min,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及呛咳、吞咽等反射恢复后,吸空气5分钟,SpO2≥95%时拔除气管导管。
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插管时、切皮时、术中、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自
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出现疼痛时间、躁动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插管时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但在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观察组平均动脉
压分别为(96.41±4.21)mmHg、(97.17±6.02)mmHg、(103.12±7.22)mmHg,对照组分别
为(111.56±9.84)mmHg、(106.05±10.73)mmHg、(112.85±7.78)mmHg,两组对比差异
显著P<0.01,见表1。
两组患者插管时心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分别为
(75.26±5.14)次/min、(72.13±5.86)次/min、(80.72±4.96)次/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见表2。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躁动发生率分别为
(6.20±4.12)min、(22.27±7.11)min、(10.07±5.87)min、5.6%,均低于对照组,且出现
疼痛时间为(9.76±3.65)h,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是利用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等方
式将麻醉药送入体内,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意识消失、周身无疼痛感觉,但是不能
完全阻断低级中枢传导,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
定[3]。
静吸复合麻醉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实施过程中深度较难掌握,麻醉过浅,镇痛不全,
术中易出现应激反应,麻醉过深引发循环抑制,全麻用药量大,患儿代谢不成熟,肝脏对药
物的清除及排泄能力差,药物代谢慢,术后苏醒迟,且与药物结合的蛋白含量低,导致血浆
水平升高,易发生全身毒性反应[4]。
局部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相应部位,阻滞周围神经末梢,意识清醒状态下某一部
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方法为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有丰富的脂肪组织、血管丛、淋巴管等,腔隙小,药液易扩散,麻醉效果好[5]。
硬膜外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大大减少了应激反应,
并具有肌松、镇痛的作用,术后依然有较好的麻醉作用,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时间,且麻醉药
物用量少,术后意识恢复快,但单纯的硬膜外麻醉不利于呼吸道管理和生命体征稳定,婴幼
儿患者颈短、呼吸道狭小,易阻塞,且呼吸中枢代偿能力差,容易受到抑制。
采用静吸复合
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且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
管时间短,出现疼痛时间长,躁动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因此,
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全召,刘清霞,万树人.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胸科手术患者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3):21-22.
[2]林子波,纪浩聪,高晓枫.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8,28(9):10-11.
[3]罗晓琴.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J].
医学信息,2010,12(9):2343-2344.
[4]李启,郭掬华.静吸复合麻醉加持硬在上腹部手术中的研究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3,6
(S2):294.
[5]喻淑庆,叶小丰,余凌.硬膜外麻醉合并静吸复合全麻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3):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