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前言:《中国文学史》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于课堂上讲授,经由其学生叶龙记录整理的。
最近在看这本书,感觉获益良多,心想可以把读书笔记发出来,或许对大家了解中国文学能有所帮助。
当然,目前所记录这些,只是我个人侧重点,不代表全书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概全。
P01——P301、绪论所谓史者,即流变之意,将各个时代的文学当作整体的一贯的水流来看,中间就可看出许多变化,如唐诗演变成为宋诗宋词等。
水似无生命,但水有本源,所以由唐诗变成宋词,贯通来看,两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其实是同一渊源的。
我们要了解文学的变化,须得先明白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一种灵感,其产生必来自内心要求,从古代到今天,人情、风俗、及社会形态都不同了,于是思想、观念、信仰以及追求也都不一样了,所以文学也随之改变。
作为文化史中的一项,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学只是抽出来,并非单独孤立的。
其价值不仅在内部看,还要从其外部看。
例如两汉文学之成为建安文学。
2、中国文学的起源文学的起源是诗歌,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
个人感想:毕竟在没有便捷的记录工具的时代,朗朗上口的语言总是更方便记忆和流传。
而诗的语言,常常给人以美感。
3、诗经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里对诗和歌已下了一个定义。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诗的体格,后三者是诗的方法和技巧。
如风是民间之诗,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堂之诗。
简单来讲,“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赋: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
比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比:引物为比的意思,通常来说就是比喻了。
兴:托物兴词的意思。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是鸽子。
鸽惯常是一对对地相处在一起,故托鸽兴起淑女君子。
宋代王应麟: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无论是赋,是比,还是兴,均有“物”和“情”。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中国文学简史》是一本让人叹为观止的著作,它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理解了文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从古代诗歌、散文到现代小说,每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解读。
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我逐渐领悟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古代的诗人们以婉约清丽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散文家们则以平实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而现代小说家们则以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深沉探索。
通过阅读《中国文学简史》,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重大。
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因此,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读完《中国文学简史》之后,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相信,在当代社会,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简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中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愿中国文学继续璀璨辉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一、中国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头诗歌和神话传说。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口头诗歌和民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赋和《史记》。
汉赋是一种具有浓厚骈文色彩的文体,其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音韵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史记》则是一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唐诗以其格律严谨、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词则以其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抒情写景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3、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杂剧和明清小说。
元杂剧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戏曲形式,其表现出的情感强烈、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明清小说则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入人心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强调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倡导新文化、新文学,鼓励作家们创作具有现代性和反传统色彩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左翼文学时期: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革命和政治斗争,强调文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丁玲、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中 国文学史读后感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中国文学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感。
但当我真正深入其中,却发现这是一场无比精彩的文化之旅。
在我翻开那一本本记录着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书籍时,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大观园。
从古老的《诗经》到明清的小说,每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就拿唐诗来说吧,以前总觉得唐诗不就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诗句嘛,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可当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唐诗背后有着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
比如说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大诗人,他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传奇。
李白一生都怀着远大的抱负,渴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
但无奈官场黑暗,他的理想总是碰壁。
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把自己的豪情壮志都融入到了诗歌当中。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何等的自信与洒脱!想象一下,他写下这句诗的时候,一定是昂首挺胸,目光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
还有杜甫,这位心系苍生的“诗圣”,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简单的十个字,却把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人间的悲惨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看到杜甫站在街头,看着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再看看路边冻饿而死的穷人,他的脸上满是悲愤和无奈。
再说宋词,那更是一种别样的风情。
柳永的词,多是描写市井生活和儿女情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多么细腻的情感描写啊!仿佛能看到一对恋人在分别时,紧紧握着对方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想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来的场景。
而苏轼的词,则既有豪迈壮阔的一面,又有婉约柔情的一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磅礴的气势让人热血沸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把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如此深情。
元曲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关汉卿的《窦娥冤》,那窦娥的冤屈真叫人揪心。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篇1《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相似性与不同视角在阅读了两本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视角。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小说。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精妙的人物塑造,展示了清朝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而《百年孤独》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哥伦比亚历史与文化在这部小说中得以深刻体现。
虽然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但《红楼梦》更加注重家族和个人的命运,而《百年孤独》则更加宏观地展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其次,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采用了多角度叙事,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而《百年孤独》则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虚构、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虽然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成功地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部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红楼梦》主要探讨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纠葛,以及封建家族制度的衰落。
而《百年孤独》则更多地关注了家族命运的轮回和宿命论的思考。
其次,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而《百年孤独》则更加注重宏观的叙事和象征手法。
综上所述,《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它们在文化底蕴、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部文学杰作。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篇2题目:《追寻失落的诗意: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作者:[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中]董继平一、读书目的:通过阅读《追寻失落的诗意: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一书,我对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风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1.《〈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著)发表于1904年《教育世界》第76-78、80-81号。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次尝试.同时又是运用西方文论整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最早的一次试验。
全文分五章,首先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确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与美学思想为阐释《红楼梦》标准:“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而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入生,故吴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
曰《红楼梦》”。
然后从第二章开始,分别从《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等方面;根据叔本华的理论,阐释宝玉之“玉“乃是人之欲的象征.而人之欲又源自与生俱来的意志。
因此,人生就是悲剧,而出家、绝欲、追求形而上意义上的男女之爱才是最好的解脱。
在文章最后,对叔本华所持的‘原罪——解脱”说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怀疑。
作者的这种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采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作品,开启了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序幕。
2.《摩罗诗力说》(鲁迅著)本文作于1907年,1908年发表于同盟会河南分回的机关刊物《河南》杂志第二、三期,后编入上海青光书局1936年出版的《坟》。
这篇论文,既是一篇有关思想文化建设的论文,也是一篇文学论文。
而由于文章的世界性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它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
开篇题记引尼采之言曰:“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源”。
这句话揭示了全篇的核心,即,中国文化的希望在于个人精神的勃兴,由立人而至于立国,这就需要“精神界的战士”,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开不出这样的战士了,那么就只有从西方引入,所谓“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用新的声音来刺激中国文化古老的日趋僵化的躯体,使之重新贯注活力。
“新声不可究详”,而鲁迅却将目光集中到了“摩罗诗派”上,何故?因其“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在第一节中,作者比较了印度、希伯来、埃及、伊朗等古老文明的人文之作与其文明同起同衰的情况,说明,“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表明诗文之事体大;中国虽然不象以上已亡文明那样成为附属于他国的“影国”,但也有“诗人绝迹,事若甚微;而萧条之感,辄以来袭”,怀旧无补于事,只能向新起之邦学习。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摘要:一、中国文学史的概述二、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三、秦汉文学的发展与成就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繁荣与变革五、隋唐文学的黄金时代六、宋元明清文学的多样性和成熟七、近现代文学的转型与创新八、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和未来展望正文: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悠久且丰富的史册,记录了我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在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成就,以及各个时期的作家们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源,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包括《诗经》和《楚辞》等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化的代表,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其文辞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汉时期,文学的发展逐渐繁荣。
秦朝的李斯是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上林赋》等作品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历史散文的杰出代表,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此外,汉代诗歌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古诗十九首》等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自觉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出现了诸如曹操、曹植、陶渊明、谢灵运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人。
同时,骈文在这一时期盛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小说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兴起,如《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等作品。
隋唐时期,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辉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相继涌现。
唐代的散文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韩愈、柳宗元等人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此外,传奇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如《长恨歌》和《莺莺传》等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成熟的特点。
宋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标志,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各领风骚。
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关汉卿、马致远、施耐庵、曹雪芹等作家为世人所熟知。
近现代文学,我国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论略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论略作者:徐晓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中国比较文学的百年春秋,从起源、发轫走到受阻停滞的“黑暗”年代、又在打破政治思想的牢笼后重新迸发出活力,走到复兴时期,再到当下的转型阶段和新时期,其间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中尤以比较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变化最为明显,最为深入历史变迁的本质。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比较文学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主流比较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并依此梳理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的脉络,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的阐释开启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观念;研究方法作者简介:徐晓琦,专科学历,毕业学校: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一、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比较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法国学者因提倡影响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而被人熟知,其理论体系被称作“法国學派”。
在1958年举办的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美国学者韦勒克批驳法国学派外贸型的研究模式,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研究方法,开启了比较文学史上的“美国学派”。
“苏联学派”则将辩证法贯穿于比较文学研究之中,强调文学发展中的经济动因。
而“中国学派”则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之后中国才真正地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建立起来。
虽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由来已久,但其从一诞生就带有明显的争议性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也很难说已出现了一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具有稳固地位的中国学派。
当然,这些并不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国比较文学是一片空白。
相反,中国比较文学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晋时代。
当时所谓的“格义”可以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尽管这只不过是一种以汉学来比附外来之学的方法,但它已具备了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的原始动态,还有后来的“合本”方法,即将同一经典的不同译本编订一起,从中相互比较,算得上是开我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之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文学与东南亚各国文学,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国文学与东南亚文学的关系研究、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方兴未艾的现代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东南亚华文文学(主要是所谓“马华文学”)的研究。
宽泛地说,这也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但由于这种研究只跨了国界,而没有跨越语言和民族,而且有人认为海外的华文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的分支或支流,所以我们暂不准备将有关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的研究纳入本书评述的范围。
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除现代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之外的、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在近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数量有限,也还是陆续出现了一些文章和专著。
其中,中越文学比较研究的文章较多,共有十来篇。
北京大学教授颜保的《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文,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地概- 219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219页述中越文学关系的有分量的论文。
文章论述了越南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汉语文学、字喃文学和文字拉丁化以后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密切关联,并指出:尽管从吴朝独立以来,有些王朝在不同的情况下,曾经采用过不同的措施来争取摆脱中国文化的羁囿,但总是较难冲破这一樊篱。
如为了摆脱汉字的束缚,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字喃,但组成字喃的基础仍是汉字;创立了自己的诗体——韩律、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但音韵格律仍未超出汉诗的规矩,而作品的内容又多采自中国。
到了拉丁化文字产生之后,翻译工作开始了,又是以译介中国作品为主,对一些常用词或成语,竞好多都直接音译,使得越南词汇中的汉语成分更加增多。
而最突出的是贯彻着整个越南文学创作进程的思想,一直是从中国传入的儒道并重的精神。
①这些分析和概括都是十分精当的。
1989年,温祖荫发表了《越南汉诗与中国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评述了越南汉诗的发展演变和古今重要诗人的作品,并将越南汉诗分为咏古缅怀诗、神州行旅诗、中越友谊诗、抒怀咏志诗四个方面,指出了它们与中国文化的深刻联系。
1992年,《文史知识》杂志发表了胡文彬的《中国文学名著在越南的流传》,主要谈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特别是《红楼梦》六部名著在越南的翻译、改写和流布情况。
同年,《国外文学》杂志发表了钟逢义的《论越南李朝禅诗》,分析了中国的佛教禅宗对越南诗歌的影响。
有关的论文还有:国安的《唐代中原与越南文人的友好往来诗》(《印度支那》1986年①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原载《国外文学》1983年第1期。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220页第2期)、陈黎创的《浅谈<诗经>在越南》(《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4期)、余富兆的《浅谈由中国小说演化而来的越南的喃字文学》(《东南亚论坛》1998年第1期)、蒋春红的《王翠翘的形象与女性命运——兼论(金云翘传>在亚洲的传播和影响》(《东方丛刊》1998年第3期)、麻国钧的《中越水傀儡戏漫议》(《戏剧》1998年第4期)、于再照的《论越南汉诗的产生与演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陈益源的《越南<金云翘传>的汉文译本》(《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等。
此外,我国还出版或发表了越南学者有关中越文学比较研究的成果。
如,1979年,台湾台北大乘精舍印书会出版了越南释德念(本名胡玄明)博士用汉文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在研究的系统性、深人性和规模方面,是二十年来少见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台湾学者陈益源2000年在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与艳情》 -书中,作为附录收入了越南学者范秀珠的两篇文章《(贪欢报>:在越中文化交流中离了谱的一部书》、《<贪欢报>与越南汉文性小说》,其资料和观点都有参考价值。
除越南之外的东南亚其他国家,在文化上主要属于印度文化圈的范围,但中国文学在那里也有传播,它们的文学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这方面,近20年来也出现了若干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与缅甸文学的关系,《国外文学》1983年第4期发表了北京大学缅甸语言文学专家李谋、姚秉彦的文章《浅谈中国文学在缅甸》。
文章在谈到缅甸传统文学为什么受中国的影响不明显这一问题时认为,这首先与佛教的传播有关,所以它受到了印度文学的很大影响,而缅甸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与中国所接受的大乘佛教在体系上不同,所以中缅历代都有政治经济上频繁的往来,而中国文学影响缅甸却不明显。
其次,虽然缅甸的中国侨民不少,但他们文化水平低,并且从事着与文学无关的商业与手工业,所以对中缅文学交流作用不大。
关于中泰文学关系,有潘远洋的《泰国文221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221页书名索引B白话文学史,胡适著39,91,93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古添洪、陈慧桦编著127,128,155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156,166-169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152,167-170,174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著 152,170,171比较文学概论,陈悖、刘象愚著144,167,171,172,174比较文学,陈停、孙景尧、谢天振著9,167,172,174,419比较文学简编,陈挺著167比较文学方法论,刘介民著167比较文学概观,梁工、卢永冒、李伟畴编著167比较文学教程,刘献彪、刘介民主编167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著 15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漫笔,于长敏著 198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谢天振著419比较文化论集,金克木著 134比较文学研究史,许苏民著328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张直心著240比较神话学,蔡茂松著321,352- 490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0页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353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354,358比较戏剧论文集,夏写时、陆润塘主编392比较研究:古剧结构原理,李晓著393比较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周宁著399比较文学史,曹顺庆主编436C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12,459,460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刘介民著358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王宏志著426D大家族的没落——福克纳和巴金家庭小说的比较研究,肖明翰著292东方戏剧美学,孟昭毅著402东方文论选,曹顺庆主编435,439东方后现代,曾艳兵著305,312东方文化文学因缘,孟昭毅著318东方文学交流史,孟昭毅著318- 491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1页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著319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王向远著319E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陈建华著235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王向远著424,425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与中国-99'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钱林森等编264二十世纪中西文学理论交流史论,殷国明著451,45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谭桂林著466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王本朝著469,470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马丽蓉著47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唐正序、陈厚诚主编303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李岫、秦林芳主编326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夏康、王晓平主编3342000年中国看西方,周宁编3282000年西方看中国,周宁编328儿童文学比较初探,汤锐著361,363俄国文学与中国,王智量主编231F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丁敏著177,178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464,465- 492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2页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王晓平、周发祥、李逸津著331,333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孙歌、陈燕谷、李逸津著331,334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3页汉籍外译史,马祖毅、任荣珍著420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徐志啸著317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4页论马来民歌,许友年著222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刘守华著354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5页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梁立基、李谋主编224,225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道路,王列生著450世界诗学大辞典,乐黛云、叶朗、倪培耕439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7页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孔慧怡、杨承淑编427亚洲汉文学,王晓平著335,336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付光宇著224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499页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王向远主编8,149,154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王丽娜编著329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宋柏年主编329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组编 167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501页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朱云影著, 318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饶艽子主编223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502页主要参考书目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向远主编:《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向远:《中国比较研究二十年》(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乐黛云、王向远:《比较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唐建清、詹悦兰编:《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
- 504 - 王向远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7,第5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