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董其昌的文人画

合集下载

从“元四家”与董其昌看传统文人画

从“元四家”与董其昌看传统文人画

从“元四家”与董其昌看传统文人画作者:鲍明勇吴妍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自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以来,文人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本文试图从“元四家“与董其昌的绘画追求与绘画格调意境来看文人画的传统观念与表现精神,通过对传统文人画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文人画作一个简短简短的清理,使读者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的文人画。

关键词:元四家;董其昌;文人画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85-01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到了元代出现了著名的“元四家”,“元四家”的绘画对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山水画在元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元四家”的成就集中体现了元代中国山水画的成就。

“元四家”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个画家,元四家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将诗书画印结合,在绘画上“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主张,新追求。

下面我们对元四家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分析。

元四家之一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年轻时为小吏,为道教的上层人物。

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还是当时有名的元曲作家,喜游山玩水,为他最终成为山水画大家奠定了基础。

黄公望的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

黄公望的山水画给我们一种平和静穆、意境幽远的感觉,透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作画时的沉着冷静和下笔从容的姿态,其艺术气质与绘画功力居元四家之首。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

师法董源、巨然,兼习李成、郭熙。

于书法上主要学习怀素与杨凝式,诗书画印造诣很深。

吴镇生活在元代的社会底层,元代社会的动乱和各种矛盾,使吴镇非常痛苦,这些都使他寄情于书画诗词。

吴镇的绘画常用重墨湿笔,构图奇险。

主要作品有《双桧平远图轴》、《松泉图》等。

倪瓒,字云林,号懒瓒、云林子等,江苏无锡人,出身富豪,有较高的地位,后家道中落,为官府敲诈勒索,失去了悠闲舒适的生活。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研究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研究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研究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文人画在这一时期盛行不衰,成为了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然而,文人画的发展和演变却是一个复杂的历程,需要深入探究。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特点文人画起源于宋代,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元代。

明代以后的文人画,则有了更为明显的特点。

文人画注重写意,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个性气质,具有诗、书、画三者相融合的特点。

文人画的主题广泛,常以山水为主,但也包括花鸟、人物等,仍以传统意境为主。

文人画的技法也是其特点之一,艺术家常采用素描和勾线的方式,运笔轻秀、清逸,尽显文人情怀。

同时,文人画往往配以诗词,既说明了画的主旨,更增添了艺术的韵味。

文人画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丰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文人画家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众多,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文人画风格。

1.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957年),字万年,号琴隐、半夜等,湖南浏阳人。

擅长画鸟虫花卉、山水,堪称是中国画坛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画作追求浓墨重彩、用笔自由而不失秀逸,着重表现作品内在的韵味,其传世名作如“花鸟春屏”,“双鹤图”。

2. 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与中,号梅溪小隐,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朝中后期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学者。

董其昌注重传统的文人品格和审美观念,他的画作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堪称是明朝文人画坛的鼻祖。

代表作有《黄山图》、《瑞鹤图》等。

3. 琴川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一群清代著名画家的总称,包括关山月、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仇英、陈洪绶、杨柳青和吴昌硕。

他们的画作不拘泥于传统规矩,注重创新,同时体现出了文人画的轻松和意趣。

纵观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可以看到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流派,也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后世文人画作为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对后来的中国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其昌画学南北宗论:为文人画学经典辨体

董其昌画学南北宗论:为文人画学经典辨体

2020/06 No.220论 坛明中期以后,文人画领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仿古现象:吴门画家沈周在跋文中明确出现了仿古代某家笔法、拟古代某家笔意等说法;至清初,仿古模式成为画家群体重要的学习和创作方法。

所谓画学仿古模式,是指模仿古代画学经典的笔墨、造型、意境等进行学习和创作的程式化手法。

其核心是经典意识[1],而确定画学经典、为经典辨体,则是重要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个体的画学仿古方法到群体的画学仿古模式转变过程中,董其昌以南北宗论为书画辨体的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董其昌画学南北宗论的辨体依据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前人的书画理论成果,结合自身的书画实践经验和鉴赏心得[2],提出了著名的画学南北宗论。

在董其昌的书画跋文、诗文集中,直接论及南北分宗理论者,有以下三条: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

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

”知言哉。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

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

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

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

[3]41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钱舜举(钱选)是已。

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仇英),在昔文太史(文征明)亟相推服。

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故非以赏誉增价也。

实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骈阗之声,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苦矣。

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如何理解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浅析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如何理解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浅析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如何理解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浅析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如何理解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浅析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摘要:明朝中叶,文人画由于绘画发展的自身规律,走向低谷,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提出了文人画传统的真正的内涵,即作画要有“士气”!使单凭技法衡量文人画的理论得到了补充,对如何协调传统与变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适应当时情况的发展路线,使文人画的发展有了重要的转机!关键词:文人画;董其昌;南北宗论;贡献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兴的派别往往以惊人的力量登上顶峰,但当这个派别一旦获得成就,衰微之势便随之而来。

不过,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却有一个与此不大相同的经历!“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文人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中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这段话是陈衡恪对文人画的解释。

文人画在选材方面主要以山水、花鸟为主。

在传统绘画中文人画以它特有的文人思想即文人的“士气”区别于工匠画和院体画,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的到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叙》中首先提到了“畅游”和“卧游”的观画态度。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提出以诗入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一直到宋初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正式提出将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个等级,逸品为绘画的最高的境界,其次为神品、妙品,而能品则是绘画的最低层次,画中的意境和才情都偏低。

在有了基本理论的支撑后,文人画的形式也越来越区别于民间、院体绘画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宋代至明初这段时间里,文人画逐渐形成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逸笔草草,强调神韵,重视画家各方面修养的特有风格。

在这期间,宋代的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苏轼、米芾以及元代的赵孟�、黄公望、倪赞等都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人画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直到名代中叶才呈现出衰微之势,然而,董其昌以其新的文人画理论使文人画的发展有了重要的转机。

论董其昌山水画“南北宗论”

论董其昌山水画“南北宗论”

论董其昌的山水画与“南北宗论”摘要:作为明清之际文人画家的典型,董其昌的山水画艺术及其艺术理论既有它的代表性,也有其局限性。

对于董其昌的艺术及其艺术理论的认识与批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艺术,拓展当代中国画发展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董其昌;禅宗;南北宗论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2-03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谥文敏,因称董文敏。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董其昌不仅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他的书法、绘画、书画理论在明清之际也备受统治阶级以及士大夫们的推崇,俨然占据明末至清初近三百年的正统地位,他的艺术及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四王以及八大山人和龚贤等艺术大家。

同时,董其昌又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画家,围绕着他的绘画、书法到书画理论乃至人品,都一直存有争议。

五四期间,董其昌与他的继承者四王曾经遭到了强烈的批判。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关注,董其昌的艺术再次吸引了海内外学界的目光,诸多学者对董其昌的艺术和艺术理论给予了热烈的关注与极高的评价,当然同时围绕他的争论也从未间断。

笔者认为,对董其昌的艺术的追捧代表了部分艺术家与学者们对传统艺术重新认识的一个现象,但是,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新旧观念交替,信息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时候,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看待传统以怎样的观念解读传统?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是顶礼膜拜是全盘否定还是批判地继承或者温和地改良?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来看,董其昌的艺术及其艺术理论既有代表性,但也有明显之局限性。

作为明清之际的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董其昌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对他的艺术及其艺术理论的认识与批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乃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

评析董其昌的“画禅”

评析董其昌的“画禅”

评析董其昌的“画禅”董其昌命名自己的斋室为“画禅室”、“墨禅轩”。

顾名思义,他要在书画创作中体现禅意。

因此,研究董其昌的绘画艺术不能忽视其这一创作主旨。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董其昌几件典型作品的评析,试以说明董其昌是如何画禅的,并进而说明他为什么要画禅,以及我们对这一艺术现象的看法。

禅与画,一为宗教,一为艺术,原是不同质的两种事物。

自从印度佛教中的禅学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禅宗以后,禅便与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上,印度禅学传入中国后,如果不是改变成适合中国文人所需要的中国式的禅学,它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关于禅与中国文人艺术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南朝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窥见端倪,也可以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明显地感觉到。

此后,禅与画的联系,无论是范围还是深度,都远逊于禅与诗的联系,因为禅与诗的表达都借助于同一媒介——语言,因此,我们可以用诗歌来沟通禅与画。

而且,文人的绘画理论本来就有意识地加强诗、书、画、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有利于研究的契机。

下面,选择了这样几幅董其昌的绘画作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本董其昌《山水册》中有两幅诗意画页,其一题“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这样一首四言诗句(图一)。

其二题“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图二)。

其中“空”字原书作“生”,后改为“空”。

在《画禅室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恰好说明董其昌为何画了这样的诗意画。

全文摘引如下:“‘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宋画院各有试目,思陵尝自出新意,以品画师。

余欲以此数则征名手图小景,然少陵无人谪仙死,文、沈之后广陵散绝矣,奈何。

”董其昌出此三诗,征名手作诗意画,看来他并未遂愿,或者干脆就认为当时无人能画得出。

因此在“广陵散绝矣”的感慨中,隐隐透露着“舍我其谁也”的自负心理。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论文提纲论题《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摘要关键词英文翻译正文引言:董其昌的个人简介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2,3.四“南北宗论”其主要内容:1,2,3.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1,正面影响:(1) (2) (3)2,负面影响:(1) (2) (3)六结语——借鉴与创作参考文献(1)、(2)、(3)、(4)附加董其昌作品欣赏: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摘要: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

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关键词: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英文翻译:O n th e D on g Ji Ch an g "n o rth-s ou th Pop e t h eo r y"Pi c k to:D on gJ i C ha n g, t h e M i n g d yn a s t y l a n ds c a p e p ai n t e r, t o ou r c o un t r y t h e l an ds c a p e p ai n t i n g h a s a f a r-r e a chi n g i n f l u en c e.E s pe c i a l l y t h e p ai n t i n g t h eo r y-"n o rt h a nd s ou t h P o p e t he o r y ",i s t h e Mi n g an d qi n g d yn a s t i e s i n t he t he o r y o f on e o f t he i m p or t ant t ho u ght o f p ai nt i n g, i t p ro f ou ndl y i n fl u e n c e t h e p ai nt e r's c r e a t i on, a n d t h e u nd e rs t an di n g o f t he pi ct ur e i t s el f t o C h i n a an d t h e gr a s p o f t h e l a nd s ca p e hi s t o r y o f fi n e a rt s; Th e i n fl u e n ce of t h e M i n g a nd q i n g d yn a s t i e s o f l a n ds c a pe p ai nt i n g i s o bv i o us, an d eve n s p r e a d t h e c al l i gr a ph y,p o e t r y a n d r e l at ed ar t c at e go ri es o f t he o r et i ca l c o ns t r u ct i on. Ho w ev e r, at t h e s am e t i m e, h e i s a l s o t h e C hi n es e a n c i e nt pa i n t i n g hi s t o r y a c o nt r ov e rs i al f i gu re,a ca d em i a s i n c e a n c i e nt t i m es t o J i n Do u ha v e m a ny o n t h e op i n i o ns o f t h e a rgu m e nt s fo r a nd a ga i n st.T hi s pa p e r t ri es t o Do ngJ i C h an g p e r so n al l i f e,a nd t h en an al yz e s i t s so c i al b a ck gr ou nd, s ho wi n g "n o rt h-s ou t h P o pe t h e o r y" .K e y w o rd s:D o n gJ i C h an g "n o rt h-so ut h P op e t h e o r y"i n fl u e n c e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5笔者个人对董其昌比较感兴趣,众所周知,董其昌是中国书画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身居庙堂,同时又是一位书画家。

晚明至清代无数的王侯将相、文人墨客都对他和他的字画艺术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藏兴趣,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从“民抄董宦”来看,他是一位颇有争议、鱼肉乡里的显贵,但从艺术领域看,他又是一位对书画艺术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物:引禅入画、提出“南北宗论”等。

在此,笔者就想简单谈一谈董其昌的艺术,主要是漫谈一下他的创作风格以及其和当时政局环境的关系。

在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在后世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特别是在他“南北分宗”以及“文人画论”的理论标志下所推行的艺术实践及审美观照方式对明末至清近三百年的书画艺术风格的定型起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在董其昌所处的晚明之前,中国的绘画艺术实践已达到高峰,但直到晚明在董其昌的整理下,才有了在书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上对文人画做了系统又成熟的总结。

董其昌在继承古人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用抽象性的山水去代替写实性的山水,在作品中强调表现自然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一反古人善画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另一方面,将书法的笔法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传统作品中刻板、受拘束的线条被书法化自由的线条所替代,他可以说是把画中书写性的特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董其昌强调抽象的山水画笔墨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对后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以“娄东派”“虞山派”为代表的四王院体画风影响极大。

文人画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的雏形在魏晋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文人画”这个名称的正式提出却是出自元代的赵子昂,晚明董其昌则是文人画的集大成者。

明代嘉靖以后,资本主义商品化经济的萌芽在江浙一带迅速萌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

商品经济的市场化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导致明末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保守的绘画风格开始在苏杭这些较为传统的绘画中心呈现出了衰败的迹象。

这期间,只有一些次流画家的作品中零星地显示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活力。

伴随着最后一个汉家封建政权走向终结,僵死的旧传统和各种新的尝试在混乱的秩序中相互竞争着。

在传统绘画步入困境并且矛盾重重举步维艰的这一阶段,正是在以董其昌为首等人的倡导下,效仿佛家禅宗,提出了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南宗和北宗分别代表着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的绘画风格。

董其昌本人则推崇南宗画家的画风,故以他为首的文人画家们的绘画形成了反对复古,主张创新、求真、唯情的显著特征,为晚明乃至有清一代山水画的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

董其昌用笔常以披麻皴为主,又融合了元人的简淡和温润,有天真率易的意味,看不出一丝刻露的痕迹。

他的绘画造型艺术初学于黄子久,从“元四家”起步,初学,五代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而成。

董其昌对倪瓒的画风尤为喜欢,认为他是元四家中最得五代遗风,特别是董巨遗意而自成一派的。

倪瓒平淡的画风对董其昌触动很大。

笔简意幽、雅拙苍健、古淡天然、清新萧散的特点可以在董的画作上得到反映。

董其昌在反复的临摹和研习的过程中,他最终发现“元四家”皆源法于董、巨的奥秘,于是决定追本溯源,直接以董源、巨然为宗。

董其昌正是立足于“元四家”画风的继承和学习的同时,又上承董、巨笔墨,崇尚意趣,这为他晚年形成蕴涵诸家,包罗万象的绘画风格打下基础。

董其昌在审美上追随元代画家而推崇“平淡天真”,同时又饱阅宋代名家们的作品,以宋画的精谨和秀润,去修正以元四家为首的元代画家们的轻率之气。

这里不得不探讨董其昌与禅学思想的关系。

史料曾记载,他和许多禅学大师交往密切,如达观禅师、憨山德清试论董其昌的文人画殷周泽摘要: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

他不但在政治上官至礼部尚书,成为中国书画史上官阶最高者,他的文人画中更饱含禅宗思想,且首次在画论上提出“南北分宗”的见解,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杰出的艺术造诣使他成为晚明书画艺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更是“松江画派”的开创者。

他生活的环境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绘画。

文章将在结合一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将重点主观解析董其昌的书画艺术风格,以及略微提及其与晚明政治的辩证关系。

同时阐述董其昌如何看待书画艺术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又如何运用书画艺术,以书画艺术为媒介去影响自己的仕途。

关键词:文人画;董其昌画风;晚明政治65等都是他的禅学朋友。

万历十六年,他和袁宗道等禅师益友去听憨山禅师的讲座。

憨山精通禅学,也是晚明禅宗高僧中最具文艺才华的,因此和董等人关系极为密切。

当他们讨论到儒家经典《中庸》里提到的“戒惧”与“睹闻”的关系,董其昌与瞿汝稷的观点有所不同。

董其昌深悟禅理,而袁宗道和唐文献刚开始学习禅学。

在和憨山禅师的聚会中,董其昌竟使得“唐、袁诸君子初依法门,未能了余此义,即憨山禅师亦两存之,不能商量究竟”。

说明憨山禅师对董其昌的禅学造诣较为欣赏。

这表明董其昌对禅学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觉得自己对南宗禅学的参悟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故便将儒、道、禅思想化作审美情趣融贯于其艺术创作之中。

众所周知,儒、道、禅三家的思想虽大相径庭,但都赞成静谧、平淡、柔和、无争且皆反对刚硬、粗犷和躁动。

因为董其昌常与禅学宗师探讨,所以他的作品能以柔润的笔调画出温雅的气氛,视平淡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颇得静穆、文儒的文人画画风。

他把中国文人仕大夫所追求的“静美”和“柔美”的审美情趣在作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山水画风格典雅、秀润,用线古拙沉稳、外柔内秀,他很擅长水墨和设色。

他追求“脱尽廉纤之习”的写意画法,以达到“平淡天真”的“逸品”格调。

他集合诸家技法之大成,创立融文人画之长于一体画风,树立至善至美的文人画品味,追求静美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在他的画作中,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往文人画的主要特色,还将中国文人画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这就是所谓的来源于古人而又高于古人。

董其昌提倡以书入画,其实质就是要把书法的书写性融入绘画。

不难理解,其结果就是在绘画作品中强调表现笔墨效果,通过笔墨效果去反映画家的心境和思想。

历代绘画理论家都曾提到过“书画同源”的观点,以强化绘画中书法性笔墨的架构,从而加强笔墨的表现力。

众所周知,“元四家”虽然继承了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思想,也非常重视笔墨技法在山水画中的作用,但不少学者仍认为他们的笔墨技法并没有脱离传统山水画法的束缚。

不过,董其昌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笔墨观,他曾经认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董有如此的笔墨观说明他已经可以将书法的书写方式在绘画中运用自如,以笔墨的游戏代替严肃的艺术追求,去摆脱对自然的、刻板的描摹,以获取最大的艺术自由。

笔者很赞同董其昌的观点,笔者也认为画家作画不应该“论画以形似”,画家创作不是“为物造役”,只有寄乐于物才能获得长久的乐趣并保持对创作的持久活力。

在董其昌的眼里,笔墨是一种寓意于物的自娱载体,通过自娱承载文人的精神寄托,将自娱和寄托精神内涵作为文人画同普通的画工画相区别的标准。

董其昌把笔墨当作绘画的本质,不拘泥于物自身的客观自然状态,擅长在画面上创造笔墨迹化后的景物佳境,借此来折射出自身的心境。

在他的画笔下,传统山水画意境创造被打破,山水画被简化为纯粹的书法用笔,从而进入到笔墨自由发挥和表现,并达到墨自笔生,笔以墨显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至高境界,这也是董其昌山水画创造的最大特点。

笔者想再谈谈董其昌的艺术造诣与他所处的环境的关系。

董其昌出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并且他一生中对政治最大的热情便是这个时间段。

众所周知,在万历皇帝御宇天下四十八年里,大多数时候是不上朝的。

这个时期的朱明政权廷臣党争激烈,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在朝为官稍有不慎便会跌入深渊。

董其昌在官场上不可谓不平步青云。

他中进士后第二年即立刻外放任官并在不久回京任翰林学士兼皇长子侍读官。

虽说当时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宫女王氏庶出并不受万历帝的喜爱,但坐这个职位的人毕竟是未来天子的老师,其见解注定会对未来的政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故董其昌曾怀着满腔热血赴京就职,将自己的全部政治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对皇长子的教育上。

但无奈现实的政治是残酷的,在万历帝发现董的煽动性言论会威胁到自身皇权的集权时,多疑的皇帝便借言官弹劾之际罢黜了董其昌。

这是董在仕宦生涯中的第一轮挫折。

在此后的历次党争之中,董其昌之所以能明哲保身,在几十年的宦海沉浮的不降反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董善于运用艺术去影响政治。

内阁首辅如万历、天启年间的叶向高,崇祯年间的朱国祯等都曾在党争中保护过他。

而董凭借的恰恰是他的“书画外交”。

董其昌喜欢给当朝的高官显贵送他的字画,并借此结交了当时的执国柄者。

董其昌醉心于画作不是不无道理的,在明末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殊死相争的极为险恶的政治局势中,董其昌能够安然无恙,一反面反映出其为官处事的左右逢源,精明老到,另一方面也与其中年以后对仕途官场热情减退,醉心书画禅悦的人生态度有关。

他虽在晚明的官场上进退有度游刃有余,却对官场政治早已心灰意冷。

在董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政见和抱负都付诸于实际的时候,便将重心倾向于书画的创作。

即便如此,董其昌还是在崇祯年间做到了仕宦生涯的最高官阶———南京礼部尚书,达到历代文人画家之最。

所以像董其昌这样在政治和艺术上皆有所成就且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书画家在历史上恐怕也寥寥无几,这就很值得后人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1]陈中浙.一超直入如来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2]曹玉林.董其昌与山水画南北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3]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研究】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