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

合集下载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作者:张华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切身体验总体特征求生者心灵世界摘要:每一时代都有属时代的底层写作者和它的底层文学。

先应具备一种底层写作者的素养和气质,才会有所属时代的底层文学。

对底层文学的界定,虽值得商榷,但只要我们锁定特殊的时代,就会对其有另外的阐释和它所归属的特殊含义。

新世纪底层文学具备这样的特征:底层写作者坚持在生存中的写作;独特的题材、视阈与叙述方式;对小人物生存处境的描绘转到心灵世界的挖掘。

新世纪底层文学是在新的世纪里出现的一种创作趋向,从事底层写作者“却另有一种孤独而执拗的写作力量在用尽生存之力呼喊着敲打着文学之门”1,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但在阐释底层文学方方面面时,做了无不偏激的评论。

认为底层文学创作无疑是一种“细节肥大症与破坏性的社会经验”的创作,主题先行论,题材雷同化,艺术的缺陷,界定的待商榷等字眼成为批评的靶子,实有其理,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对当前文学创作趋势多样性的贬斥,对底层写作者实绩的否定,对弱者的“排他性”。

文本无力对这些观点逐一论证,这也不是笔者论述重心所在,仅试图对新世纪以来,在特定时代所催生出的一些“在生存中写作”(2)的写作者、作品的管窥,并结合以前的文学现象和创作经验,总结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并赋之以归类与阐释。

一、切身体验:注重在“生存中”的“写作” 杜夫海纳认为:“感情的爆发可能表现为一种特征,但它绝非原始的反应。

”(3)对底层文学的描述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源于情感的猛然爆发,怀有充足的社会生活体验,具有宽广的胸襟,有发自内心的社会良知,饱蘸着感情的笔触,不高蹈于文学的功利,不趋向媚俗,他们能够流溢着地狱般的沉重与心酸,渗入到“求生者”心灵的本质地段。

写作者自身处于求生存的处境,也更能促使他去捕捉生存艰难的探寻,执迷于在作品中营造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悲凉的氛围。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底层小说,顾名思义,是指以底层社会人物为主题的一类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坛上,底层小说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这类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苦难以及他们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底层小说提供了一个触及社会边缘的视角,展现了许多常人很少见到或忽视的生活面貌。

进入底层的世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命运多舛的个体,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希望。

而对于社会的其他层面的人们来说,底层小说也能够唤醒他们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并呼吁社会关注。

底层小说的主要人物通常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青年失业者、流浪汉、妓女、坐牢的人等等。

这些角色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境。

底层小说往往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揭示社会不公,并试图唤起人们对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底层小说在形式上较为灵活多样。

有些底层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写实的方式刻画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如《许三观卖血记》、《火花》等。

还有一些底层小说采用了文学幻想和寓言的手法,通过略带夸张的表达来提醒读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如《牛》、《红高粱》等。

底层小说的出现,旨在艺术反映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

这一文学形式紧密地联系着底层群体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命运,它揭示了底层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社会期望和渴望变革的愿望。

底层小说也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它以真实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为己任,同时也从底层人物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的问题。

这种批判意识常常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总之,底层小说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

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通过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描写,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尊重。

底层小说的发展与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社会状况中的真相,点亮更多人们被遗忘的生活角落,引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

“底层写作”现象及其文学取向

“底层写作”现象及其文学取向

“底层写作”现象及其文学取向作者:张雁泉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2期“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

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底层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同年,在人文界颇负盛名的《天涯》刊出“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辑,此后并继续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上海文学》与之遥相呼应。

2005年,“底层写作”被正式命名,“底层”和底层关怀变成一个主流的叙述,并以积极的民生意识显示了它直面现实的批判勇气,“底层写作”成为文学界的主题。

但随着“底层写作”成为一种潮流、随着相关文学作品的增多,其主流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由此带来了人们对这一文学现象更深层的讨论,论争的焦点集中于对底层文学主题意义的探讨,对这一写作现象的审视由最初几乎一致的提倡转向了赞赏与质疑并存。

面对众多今昔相悖的论断,我们有必要从这一文学现象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重新审视其文学意义与发展方向。

“底层写作”文学现象产生的背景“底层写作”的出现,首先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两极化倾向在不断敲响警钟,这种社会现实危机引起了关于民生问题的广泛思考。

1996年,《读书》刊发了关于农村问题的文章,《南方周末》周刊也于1998年报道了包括艾滋村在内的农村贫困问题,此后还有若干后续报道。

2002年春,陆学艺等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出版,引起了很大震动。

此后,孙立平在《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年出版)以及续编《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2004年出版)中指出我国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差距扩大化和阶层固定化的严重问题,引起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论底层写作的现实主义品格

论底层写作的现实主义品格

论底层写作的现实主义品格作者:杨彬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以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为最突出的底层人社会状况引起媒体的关注,“弱势群体”“底层苦难”、“失业”、“贫困生”等成为报刊媒体的热点,而“建设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等也成为政府报告的主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现实的作家们,把目光投向底层,创作了一批描写和表现底层生活状况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底层写作”。

一、底层写作的现实主义品格2005年,曹征路的《那儿》发表,“底层写作”被正式命名,在这前后,出现了一大批写作底层的文学作品,罗伟章的《大嫂谣》、《潜伏期》,胡学文的《命案高悬》、《荞荞的日子》,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太平狗》,方方的《出门寻死》、《万箭穿心》等等。

这些作品极力揭示底层生活的艰难,以直面人生直面苦难的胆识,将底层生活赤裸裸甚至触目惊心展示到众人面前。

底层写作的作家们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尤其是那些自认为已成为中产阶级的人们的关注,起到警示作用。

随着底层写作的深入,一批作家不再仅仅展示底层生活的苦难,而是在描写他们苦难生活的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命尊严,展示他们与苦难抗争中中善良、高贵的灵魂。

方方、胡学文以及打工作家在新世纪创作的一系列表现底层生活的作品,都竭力展现生命个体的尊严,及其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求。

底层写作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新闻媒体对底层生活做了大量的报道,农民工年终的白条子、下岗工人的医药费、黑砖窑中工人的悲惨遭遇等等在社会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作家们除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外,新闻媒体的报道给了他们很多写作材料。

但是,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底层写作,要比新闻报道形象、深刻,并具有更深厚文化底蕴。

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的良心,其实,作家也是社会的良心。

其次,是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表现。

在1990年代中期文学出现了“欲望化写作”、“私人化写作”等创作思潮。

浅析底层文学优秀之作——《那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底层文学优秀之作——《那儿》的艺术特色
21 0 2年 7 月( 旬刊 ) 下
IS 0—57 SN1 9 01 C 1 41I 0 N1—46/
对州
浅 析 底 层 文 学 优 秀 之 作
— —
《 儿 》 艺术 特 色 院 四川 宜 宾 6 4 0 ) 宜 4 0 3
作 者简 介 : 刘波 ( 9 4 , , 1 6 一) 女 毕业 于西 南师 范大学 汉语 言文学 专业 , 长期从 事语 文教 学和研 究工作 。 【 摘要 】 那 儿》 《 是 底层 文学” 刨作 中的一篇佳 作 , 品 以其鲜 明 的主体介 入 、 作 独特 的语言 风格和 叙事 上 的复 杂性 以及 丰富的人 物类 型为“ 层文 学” 底 的创作 提供 了不少 可资借 鉴 的东西 。 【 键 词 】 层 文 学 ; 那 儿 》 艺 术 特 色 关 底 《 ;
小 说 的 故 事 极 为 简 单 : 矿 机 厂 工 会 主 席 朱 卫 国 目 睹 本 厂 下 岗 工 人 的 想 豪情万 丈 , 某 而今 却被迫 下 岗, 活困苦 , 不保 夕 , 生 朝 甚至被 迫卖 身 ; …所 … 不幸 遭遇后 , 图阻 止企业 改制 中因 领导 贪 污 而造成 的国有 资 产 的流 失 , 有 这些现 实都 是惨痛 而严肃 的 , 试 但作 者 自始 至终采 用调 侃的 语调来 叙述 这 虽历 尽艰辛 仍未 免失败 , 自杀 身亡 和 其他 “ 层文 学 ” 样 .那 儿 》 遂 底 一 《 显 切 : 岗女 工被 迫卖 身混 迹 街 头被 称 为 “ 虹灯 下 的 哨兵 ” “ 下 霓 ; 缺德 带 冒
1 题 材 的 现 实 性 和 主 题 的 深 刻 性 这 篇小说 的成 功还在很 大程 度 上得 益 于它 的 叙述 艺术 。小 说 讲 述的 评论 界多把 这篇小 说看成 一篇 现实 主义 的作品 。诚然 , 说描 写 了国 故事好像 并 不复杂 , 是我们 看完之 后试 图对 它复述 时就会 发现还 不 是很 小 但 企 改制 、 企业 重组 、 污导致 的 国有 资 产流 失 等 中 国现实 中正在 发 生 中的 容易 , 主要是 因为小 说 的叙 述手 法很 高明 。小说采 用第一 人称叙 述 的视 贪 这 重 大问题 , 像有论 者所 说的 :《 I L 的内容几 乎是 曾经沸 沸扬扬 的 郎咸 角 , 读 者 对 故 事 的真 实 性 有 了 很 大 的认 同 , 且 “ ” 是 主 人 公 的 外 甥 , 正 “ IJ 》 使 并 我 还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流派与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流派与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流派与风格在文学领域中,作家们常常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来创作作品。

文学流派是指一类作品共同具有的文学特征和主题,而文学风格则是作家个体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方式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流派与风格,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一、现实主义流派与风格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流派,它强调通过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来反映人类的现实处境。

这种流派的作品通常逼真地展现人物的性格、行为和社会环境,并以客观的角度描绘事件和故事情节。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通过刻画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挣扎和与社会的冲突,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运用详细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心理分析,使得作品展现出了现实主义流派独特的风格。

二、浪漫主义流派与风格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幻想。

这种流派的作品往往富有激情和奇幻色彩,描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诗集《拜伦诗集》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

其中的诗篇,如《唐璜》和《瑞典流亡者的诅咒》,表达了拜伦对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

作品的风格热情奔放、意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三、自然主义流派与风格自然主义是一种强调物质条件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对人物和社会环境进行客观的、详尽的描写,揭示人性的局限和社会的冷酷。

法国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神曲》就是一部自然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以底层人物的命运为中心,描绘了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的生活和挣扎。

马尔克斯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和对人物命运的无情展示,展现了自然主义流派的独特风格。

四、超现实主义流派与风格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梦幻、离奇和超越现实的元素为特征。

这种流派的作品经常涉及超自然的主题和怪异的情节。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毫无疑问,底层写作是新世纪十余年来风头最劲,持续最久的文学潮流,有些批评者甚至将围绕底层写作的讨论视为是继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文主义精神大讨论之后又一次进入公共视域的文学论争。

究竟何谓底层写作,这一文学思潮与概念最重要的鼓吹者和倡导者、青年批评家李云雷在一篇总结新世纪十年的文章中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这是我所理解的底层文学,它在整个文学界基本上还处于弱势的地位。

①但细审这个定义,不难发现,对于底层这个关键词,解说者并未给出清晰的定位,而是依然用近于本质主义的方式将其视为一个自明的概念。

虽然也有学者对于底层做了知识考古学式的考察,梳理出了从马克思、葛兰西到后殖民的理论家斯皮瓦克及印度等南亚历史学家的《底层研究》与庶民研究再到中国当下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这样一条思想的线索,但在展开文本的解析时,这一费力爬梳的知识谱系却又往往被弃置一旁,而把底层写作的对象简单锚定在农民、下岗工人、城市贫民等弱势群体上,认为底层是无产阶级、人民等概念在全球资本背景下的一种形态。

可是从阶级到阶层、从人民到底层这种去社会政治化的降格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底层多种现代性意识混杂的结构至少包括葛兰西意义上具有反叛和革命之势能的底层与韦伯式的社会阶层化的底层两个层面的意涵如何理解?底层性质的界定是从社会经济结构的维度出发还是从行为模式的角度观照?底层的共名之下那无数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千差万别的生存境遇如何区分?对此研究者又往往语焉不详。

正是底层概念的含混导致了底层写作的悖论,一方面,它的边界似乎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底层相对的参照物上层的变动,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活跃的历史动因,它似乎又是无所不包的。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孙培云(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底层文学,也被称为“底层写作”、“底层叙事”。

是新世纪以来引起文坛热切关注、并在诸多文学刊物引发热点讨论的一种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有关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较为满意的阐述。

关键词:底层;底层文学;底层意识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引发评论界的讨论和命名的热情,是在2004年。

当时。

《天涯》杂志发表了一组名为“底层与底层表述”的文章.引发了对“底层”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此“底层”成为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之一。

毫无疑问.当提出“底层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

文学“是其最根本的限定.而“底层”则决定了它的叙事方式、表述内容和言说对象。

底层”概念最早来自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

用来指前资本主义结构中的意大利南部农民。

在中国当前批评话语中.或许是为了区别耳熟能详的。

无产阶级”.“底层”的概念放普遍使用。

底层不只是“话语”和“建构”,更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真实存在。

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界定底层概念:l、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底层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与中国近些年来的市场化及现代化改革进程有关。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最初的设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期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由于市场的介入.财富快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穷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的概念再次产生。

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层文学小说的文学风格
1底层文学的发展变化
“底层文学”主要就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这样一种文学,它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表出他们的声音,是这样的一种文学的形式。

具体说来,“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不一样的是,“纯文学”是不描写现实生活或只描写中上层生活的,而“底层文学”描写的是底层生活;“底层文学”与通俗文学不一样的是,通俗文学是模式化的,主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使大众在幻想中逃避现实,而“底层文学”则是作家的独特创造,它不是要迎合而是要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使之对真实的处境有所认识与反思;“底层文学”与主旋律文学不同的是,主旋律文学对现实秩序及其不公平之处加以粉饰,使之合理化,而“底层文学”则对现实有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希望引起大众对不公平、不合理之处的关注,以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底层文学作为近年来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真实世界里万物变迁的社会面貌,其实底层文学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所展现,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学出现了一个分化的阶段,而以这种形式的分化主要是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思想路线。

比如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部分文学分离了与社会同步的对应关系。

但90年代以后,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的合法性逐渐被承认,过去潜伏“地下”或“半地下”的流行文化迅猛地走向前台,几乎占据了消费文化的全部空间。

现在被普遍认同的文学的“底层化”,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现实的。

大部分底层文学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不能代表底层人说话,这是不是有可能,因为你是知识分子了,可能别人就说你跟底层人关系不大,但是另一方面在创作上,单纯从概念的层面来讨论底层文学比较困难,而且它还在发展中,像萨特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只有在“存在”中,在具体的历史现实的发展中,才能创造出它的“本质”,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底层文学和跟它相对应的其他文学不太一样。

2叙事手段上的想象性表述
底层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叙事手段上,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既有着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也在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这是我所理解的底层文学,我觉得它基本上在整个文学界还处于弱势的地位,就跟整个的底层在现实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大体差不多的这样一种状态。

但是我觉得它的发展的势头比较好。

有人觉得底层文学是一种新的工具论,像以前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样的文学一样,它不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专门注重它的工具性。

还有的说现在这些作家,包括一些赞成底层文学的这些人,是在“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做一个道德的姿态。

还有的说现在描写苦难成为了一种时髦,底层文学成为了一种时尚。

底层文学是有很长远的发展前景的,现在最活跃、最有艺术性的,就是现在描写底层的这些作品。

不仅如此,底层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整个文艺界也都是具有先锋性的。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所展现的底层文学在叙事手段与影像表现上的想象空间,就给了我们一个鲜花的实例。

贾樟柯的电影世界是一个“沉寂的中国”,不是“活的中国”,所以他是从外部、在高处来看这个世界,这样他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表情,或者说只有一个表情,那就是麻木、忍耐、逆来顺受这样的表情,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底层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内在的生活逻辑,所以这是一个精英的视点,我们优秀的底层文学已经超越了这一点。

某些底层写作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誊写、影印,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但他们疏忽了底层人民的精神需求。

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底层写作一味地渲染贫穷、绝望,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视觉的惊悚与感情的宣泄,忽视了对底层人民除经济的窘迫与社会地位的边缘以外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探求与解析。

某些作家可能认为底层人民缺房少车,于是人生一片
黑暗,但他忘了,贫嘴张大民有忧愁亦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结论
由于受传统底层文学写作手法的影响,现如今过于注重苦难生活与生存矛盾的写作手法仿佛成为底层文学的标签,但是在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超出现实主义的想象手法也在底层文学著作当中开始有做发展,但是我们的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这些“奇观”,以及展示“奇观”的种种套路和手段,作家的心灵必须穿越喧嚣,真实书写底层人们的心灵,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真正地为他们而写作。

底层文学拥有着真实生活赋予它的强大的生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对于生活文化的二次加工就需要底层文学的创造者在叙事的想象性上发挥出能够贴有自身标签的文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