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合集下载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摘要文学伴随人类的生活出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这一概念指的是“语言的艺术”,其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等。

这篇论文通过对比中外文学的发展史、中外文学作品等来探讨中外文学的不同与相通之处。

一、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最早是被用于记录宫廷档案,后在宋代唐朝期间通过广泛推出雕版印刷和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而在民间逐渐普及。

现代文学主要以白话文为主,文学家鲁迅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白话文的创始人。

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追溯到晚清时期。

国家在那一时期经历着危机,知识分子们也纷纷开始寻求和尝试传统以外的解决方案。

他们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并深受其启发,至此打开了西方和中国之间的文化的窗口。

其中,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是最突出的代表。

在这种环境下,在小说的写作热潮爆发,风格上,这个时期的小说同时显示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和西方的叙事方式的迹象。

在题材上,普遍关注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问题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包括吴沃尧,李伯元等。

二、以英国文学为例的西方文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文学,也被称为欧洲文学,指的是在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欧洲语言文学,许多不同的语言系统都被涵盖在其中。

西方文学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篇文章将以英国文学为例,进行中外文学间的对比和探讨。

英国文学的开山始祖是史诗贝奥武夫,创作于第8和11世纪初的英格兰,如今已经成为英格兰的民族史诗。

文艺复兴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主要的戏剧和诗歌的作者是斯宾塞,莎士比亚,本琼森,约翰·多等人。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是讽刺文学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在约翰·德莱顿和亚历山大·蒲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18世纪也出现了首批英国小说作家,包括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以及亨利·菲尔丁。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主题分析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主题分析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主题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作品中的主题,作者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主题多种多样,涵盖了生命、爱情、人性、社会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中外文学名著的主题,探讨其中的深意与启示。

1.《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贵族青年朱利安·索列尔通过奋斗和权谋,从农民儿子成长为爱情和权力并存的社会上层人物的故事。

该作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欲望与绝望”。

朱利安的欲望和野心驱使他拼尽全力攀爬社会阶梯,但最终他陷入了绝望,发现内心的空虚和社会名利无法带给他真正的幸福。

通过这一主题,作者传达了对社会世俗追求的批判和对精神追求的探索。

2.《傲慢与偏见》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爱情为线索的小说,通过讲述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们对于傲慢和偏见的克服。

作品的主题可以总结为“真爱与自我成长”。

伊丽莎白刚开始对达西心存偏见,但通过相处和了解,她逐渐看到了达西内在的优秀品质,最终跨越了阶级和偏见,实现了真爱。

这个主题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蒙蔽,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偏见,通过成长和改变来实现真正的爱与幸福。

3.《罪与罚》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关于心理与道德的探讨之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一桩谋杀案,但他内心的罪恶感和道德挣扎让他备受折磨。

《罪与罚》的主题可以归纳为“心理折磨与救赎”。

通过描写罗迪翁的内心斗争和后来的悔过与转变,陀思妥耶夫斯基着重探讨了罪与罚的辩证关系以及罪人是否能够获得救赎的问题。

4.《骆驼祥子》中国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尊严的小说,通过讲述贫困青年祥子为了摆脱贫困而不断努力的故事,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思考。

该作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奋斗与绝望”。

祥子在贫困的环境中挣扎着生存,但社会对他的不公和残酷打击,使得他面对尊严的选择陷入了绝望。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座桥梁,将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

中外文学名著作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美妙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对几部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进行赏析,以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对贾府荣、宁两家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无情和家族的沉沦。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结构复杂精妙。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形象真实鲜活,内心世界丰富多样。

通过各种曲折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

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角色的观察和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局限。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耄耋老人与大海进行搏斗的故事。

老人孤独而坚持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体现了人的顽强和勇敢。

小说中的描写深入细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作者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和与大自然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关系。

这部小说饱含着生存之道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海明威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歌谣、赋诗、颂诗等。

《诗经》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诗经》的赏析,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喜剧的手法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和阶级观念。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是两位经典的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社会习俗和个人价值观的冲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弊端。

奥斯汀以机智和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和阶级观念对个人生活的束缚和限制。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期末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期末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期末研究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镜子。

中外文学作品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小说,再到现代的文学作品,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唐诗宋词以其优美的语言、精妙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在明清小说中,《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善恶。

外国文学同样丰富多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以欧洲文学为例,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展现了英雄的传奇和人类的勇气。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在主题方面,中外文学作品有一些共同的关注点,如爱情、战争、人性、命运等,但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表现出含蓄、内敛的特点,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而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更加自由奔放,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战争题材在中外文学中都有体现,但中国文学更注重对战争中人民苦难的描写和对和平的渴望,如《三国演义》;而西方文学中的战争常常与英雄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如《伊利亚特》。

在人物塑造方面,中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整体性和道德评判的色彩,强调人物的品德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比较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 (2)

比较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 (2)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摘要: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存在,他们具有一定的相似处,但由于他们的产生背景、存在条件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也就造就了他们在形式上,内容上存在了或大或小的差异。

不论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侠义精神,还是妇女观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文就从他们的形式上和内容上去分析他们存在有什么样的差异,让我们更好的去体会领略这两种文学各自不同的美。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小说骑士传奇侠义精神妇女观念Abstract: Western Cavalier literature and Chinese martial arts exists as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they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ut due to conditions such as their background, all different, are created in the form of their, or large or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 Whether they are common chivalrous spirit or the concept of women they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up from their form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what differences they have, let us better to experience a taste of two different kinds of literature of the glorious.Key words:Cavalier literature martial arts Cavalier romance chivalrous spirit the concept of women一、引子西方骑士文学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的欧洲,是欧洲这一时期文化的综合。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文学各具特色,互相借鉴和影响,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主题、体裁、风格、受众四个方面,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讨如何更好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一、主题中外文学在主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生死、爱情、家庭、友情等等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些主题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中西方文学在主题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西方文学更加注重现代性和个人主义,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福克纳的《荒原》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而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情感,如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红楼梦》等作品体现了这种特点。

二、体裁中外文学的体裁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学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都比较丰富,而中国文学在史诗、戏曲、小说等方面较为发达。

古代中国文学中,史诗和戏曲这两种体裁尤为出色。

史诗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代表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戏曲则结合了舞蹈、语言、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而西方文学以小说体裁为主,如莫言的《蛙》、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

此外,现代派诗歌在西方文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流派。

三、风格中外文学在风格上差异很大。

西方文学以多元化而著称。

法国的浪漫主义、德国的象征主义、美国的现代主义、英国的现实主义等风格应有尽有。

而中国文学则在文学语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韵律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虽然有一部分作家尝试使用自由诗的形式,但整体上来看,古语言和韵律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受众中外文学的受众也存在不同。

西方文学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人生和成长经历,鼓励读者探索自我内心世界。

而中国文学则强调传统家族价值观,对家庭关系、道德、宗族关系等提出了很多要求。

这种文学注重社会继承和集体意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互动。

怎样更好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1、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外文学作品需要有专注、怀疑和开放的心态,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乐于阅读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中外文学鉴赏

中外文学鉴赏

评析《傲慢与偏见》夏洛特·卢卡斯的形象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小姐因其选择了柯林斯牧师做丈夫而受到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批评家及读者的不喜欢,认为她抛弃了美好的感情。

事实上,她的选择是一种理性选择。

作者赋予她很多优良品德——夏洛特聪颖,心胸开阔,有独立意识,敢于正视现实,面对人生,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社会。

她的形象比伊丽莎白更实在,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一、聪慧的女子伊丽莎白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给予了她一个家庭条件、家里地理位置、社会地位跟她相当的卢卡斯小姐作为她的好朋友。

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是决定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简·贝内特与宾利小姐的友谊显得那么勉强;宾利先生的幸福也受到达西先生友谊的左右。

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的友谊则因为平等而没有对双方的前程造成任何影响,反而因为经历了更多的事情而看得出夏洛特是个非常难得的好朋友。

其实,伊丽莎白跟卢卡斯小姐成为好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夏洛特的家境跟伊丽莎白差不多,两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夏洛特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对人对事也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第一次舞会举行以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达西,在背地里谈论达西的傲慢、不可接近。

但是夏洛特是这样认为的,“有权利骄傲”、“这么优秀的青年,门第好,又有钱,样样都比别人强,也难怪他要自以为了不起”,她看人并不是跟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凡事有自己的思考。

在书中,有一点是非常出乎意料的:达西认为简并不爱他的好朋友宾利,因为简没有表现出对宾利的爱,所以他阻止宾利跟简见面。

这一点夏洛特跟达西的看法是一致的,“恋爱的开头都是随随便便—某人对某人发生点儿好感,本是极自然的一回事,只可惜没有对方的鼓励而自己就肯没头没脑地去钟情的人太少了”,“宾利喜欢你的姐姐,可是如果你姐姐不帮他一把劲,他也许喜欢喜欢也就算了”。

达西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至少有人跟他一样的看法。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的对比分析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的对比分析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的对比分析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的对比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与价值观。

在中外文学中,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都是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傲慢与偏见以及家族与爱情等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对这两部名著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情节与结构的对比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丁的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采用典型的传统结构,注重恰当的布局和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

通过多个情节的相互交织,展示了贵族阶层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相比之下,红楼梦是中国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离合和荣府的衰落。

红楼梦采用回溯式叙事结构,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复杂的宫廷生活。

二、人物形象的对比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对话和行为,将社会阶层、贵族婚姻的约束和女性地位等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独立而又坚持自我原则的女性形象,而达西则是一个高傲、冷漠但内心真诚的男性形象。

通过两个主要角色的塑造,作者成功地表达了傲慢和偏见的主题。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则更复杂多样。

林黛玉是小说中最为独特、深情而又富有才情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的悲情命运引发了人们对命运和人性的深思。

而贾宝玉则是一个极富灵气而又深情的男性形象,他的人物形象也是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三、主题与意义的对比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是贵族社会的偏见与傲慢以及爱情与金钱的冲突。

小说通过揭示人们盲目的偏见和错误的自尊心,强调了相互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历程,傲慢与偏见从最初的误解逐渐转化为真挚的爱情,最终达到了作者希望传递的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红楼梦的主题则更为广泛而富有深度。

小说以荣府衰落为背景,探讨了权力、财富对人性的影响,通过描绘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

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

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

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

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

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

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

而“爱”,是“恨”的归附。

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

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

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

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

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

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

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

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

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

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

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

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

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
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

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而外国文学却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分裂。

就文学的审美形态而言,中国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合一,而外国文学却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对立。

《长相守》
月似银钩柳如梅,
郎君一走燕西归。

独眺西南却相思,
玉手绕粉黛媚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