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斯贴记》看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策略

合集下载

从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看西方男权文化中的女性身份地位

从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看西方男权文化中的女性身份地位

从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看西方男权文化中的女
性身份地位
牛敏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Thomas Hardy的力作,也是命运悲剧小说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位为追求自由,平等而愤然反抗的女性形象--Tess.本文将结合女性主义从Tess的女性身份地位的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出在男权传统势力的压迫下女性的生存状况.Tess的悲剧必然性也正根源于此.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牛敏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4
【相关文献】
1.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王建珍;闫兰娜;王海静
2.从《西游记》看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J], 张淑华
3.男权社会里的女性生存概念——从《贵妇人画像》看19世纪的男权文化 [J], 王艳文
4.人间的天使--西方男权文化中的"正面"女性形象解析 [J], 董敏
5.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牺牲者——女性主义下看《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J], 胡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谈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好邻居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再谈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好邻居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再谈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好邻居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史忆【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2页(P121-122)【作者】史忆【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创作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文中的女主人公简·萨默斯,拥有令人艳羡的时尚杂志工作以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在失去丈夫和母亲之后,她对原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产生了质疑。

一次偶然的机会,简结识了老人莫迪,两位女性之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友谊,她们的关系改变了彼此的人生态度。

小说探讨了传统女性的处境、独立女性的特质以及老年人的生存空间等问题。

国外对《好邻居日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学者Virginia Tiger、Gayle Greenehe和Carole Klein分别从小说中的双人物策略、心理学、老龄问题等视角评论小说,认为小说中的简和莫迪互为双人物,简对莫迪的感情是对母亲的一种心理补偿。

国内学者对《好邻居日记》的研究不多,其中王丽丽教授的论文《从〈简·萨默斯的日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生命哲学观》,通过分析小说的时空结构、人物关系的对应等艺术形式揭示了莱辛对生命哲学的诠释。

肖庆华在其博士论文《都市空间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中,以差异空间为视角解读《简·萨默斯的日记》。

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就该小说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点进行分析评论。

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对《好邻居日记》进行解读,不仅可以分析作品鲜明的后女性主义特征,还可以呈现出莱辛的女性观。

后现代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现代女权主义的批判与发展,它反对本质主义和大一统理论对女性的定义;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行为而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种类;反对二元论,提倡多元论,从而把男女关系拉到零度平等的状态;主张用女性的声音讲话,从而使女性拥有女性的权利;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致力于在差异中寻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1]。

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

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

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作者:刘丽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劳拉·埃斯基韦尔的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描述了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时期一个没落庄园家庭内部四个女性的不同命运,小说一经问世在拉丁美洲文坛引起巨大反响。

大部分的文学评论都把视点集中于从小说女主人公蒂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但实质上,无论是蒂塔,还是家族三代女性中的其他角色,甚至是作者本人的命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男权的影响。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求小说中所暴露出来的当时墨西哥社会,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期待,限制,甚至是捆绑。

关键词:男权社会女性角色期待捆绑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Laura Esquivel)于198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一个没落庄园家庭内部四个女性的不同命运。

小说一经出版,就因其曲折离奇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及独特新颖的视角,在拉丁美洲文坛引起巨大反响。

1993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由作者的导演丈夫搬上大银幕,创造了当时拉美电影市场的票房神话,小说也因此广受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称为“美食版《百年孤独》”。

大部分的文学评论都把视点集中于从小说女主人公蒂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但实质上,无论是蒂塔,还是家族三代女性中的其他角色,甚至是作者本人的命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男权的影响。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求小说中所暴露出来的当时墨西哥社会,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期待,限制,甚至是捆绑。

一.母亲埃莱娜:女性形象,男权代表小说以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时期为背景,聚焦一个封建庄园里的没落家庭内部,描述了四位女性的不同命运。

母亲埃莱娜有三个女儿罗莎乌拉,赫尔特鲁蒂丝,蒂塔。

埃莱娜丈夫早逝,在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虽然身为母亲,但她冷漠无情,暴躁乖戾,同时“独裁专制”,“专横跋扈”,试图主宰和控制女儿们的人生。

浅谈《以斯帖记》

浅谈《以斯帖记》
女 性 地 位 值得注意 的是 ,这篇小说是 以女性人物作为主人公 ,这 在圣经中是很罕见的 ( 另外一篇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是 《 路得

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时 ,她却不肯遵循王命而来 ,因此 惹怒 了 国王 ,最 终被废 。这显 示 了非常不平 等的两性关 系。“ 女 人不 是作为 一个 人 ,一个 独 立的精 神 实体被 对待 ,她 只是 个 物 ,供人把玩 ,供人欣赏 。 ”王后 就是 国王的私人物 品, 因其 美丽而被 国王拿来展示和炫耀 。并不是 因为亚 哈随鲁王 尊重她 、爱她 ,才请她来 的。另外 ,国王将 旨意传遍 通 国, 规定 所有的妇人 ,无论丈夫贵贱 ,都必须尊敬他 。这是从法 律上规定 了 “ 男尊女 卑” 。现在 ,再来 看看王后 以斯 帖。就 像 《 圣经 》中所提 到的 ,以斯 帖美貌过人 ,受人喜爱 。“ A n d

记》 ) 。“ 据统计 : 《 圣经 》记载有 名有姓者 3 4 0 0 余人 ,其 中 女性 1 5 0 余人 , 不足 《 圣经 》所记载总人数 的 5 %。同时 , 《 圣 经 》中 8 0 % 的女性 出现在 《 圣经 旧约 》中。《 旧约 》记载人 物3 1 5 0人 ,其 中女性 1 2 0人 ,不 足 旧约 总人数 的 5 %。 ” 由

t h e y o u n g w o ma n p l e a s e d h i m( H e g a i )a n d w o n h i s f a v o u r … …
t h e k i n g l o v e d E t h e r mo r e t h a n a l l t h e wo me n,a n d s h e wo n g r a c e
此可见以斯 帖这位女性人物 的重要性 。 但是 ,我想先从 瓦实提王后说 起。在 《以斯 帖记 》中 , 开篇 就讲 到了被废的瓦实提王后。这同样是一位容貌甚美 的 女子 ,可是当亚哈随鲁王请 她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 ,使

女性在男权世界获取权力的新方式

女性在男权世界获取权力的新方式

女性在男权世界获取权力的新方式第一篇:女性在男权世界获取权力的新方式女性在男权世界获取权力的新方式在法律、会计和广告等传统上男性掌权的领域,女性很少能够从退休的男性高级合伙人手中继承大客户,但她们擅长为公司引入新客户。

姑且把它称为“新女生网络”(New Girls' Network)吧。

在法律、会计和广告等领域的专业服务公司,掌控最大份额收入的合伙人通常影响力最强。

对于一心追求进步的专业人士来说,抵达职业高峰的传统途径是,与高级合伙人紧密合作,一起经营关键客户,目的是熬到高级合伙人退休后顺利接管这些资源。

对于女性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不过,雄心勃勃的女性职员已经发现了一条全新的晋升策略:造雨(rainmaking),即利用她们在公司外的网络招募新客户——其中许多客户也是女性。

这是一项研究报告的最新发现,发表在本期《行业和组织》(Journal of Professions and Organization)杂志上。

其执笔人之一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史密尔商学院(Smeal College of Business)管理学和社会学教授佛利斯特•布里斯科。

报告指出,鼓励女性初级合伙人培养更多的客户,可以增强高级合伙人层级的多样性,同时还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入。

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一家大型律师事务在通往高级合伙人的道路上,继承客户资源和培养新客户都是险招。

要想从一位上司手中继承客户资源,往往需要花费数年来经营这些客户,而且不一定能够获得回报,因为这位高级合伙人可能会将接力棒传递给别人。

培养新客户的风险更大,部分原因是它需要耗费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付出是不That's the finding of a new study co-authored by Forrest Briscoe, who teaches management and sociology at Penn State's Smeal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Professions and Organization.Firms that want more diversity at the senior partner level, the study says, can increaserevenues at the same time by encouraging even more of the rainmaking that many female junior Call it the New Girls' Network.At 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s in fields like law, accounting, and advertising, the partners who control the biggest share of revenues wield the most influence.For those on their way up, getting there has traditionally meant working closely with senior partners on key client accounts, with the aim of taking them over when the partner retires.For women, that happens less often.So female fast-trackers have found a different strategy: rainmaking, or tapping their networks outside the firm to recruit new clients--many of whom are women, too.所 1993 年至 2007 年的内部数据。

再谈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好邻居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再谈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好邻居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再谈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好邻居日记》的后
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史忆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25)002
【总页数】2页(P121-122)
【作者】史忆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抗争--《伤心咖啡馆之歌》之女性主义解读 [J], 雷莉
2.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苏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唐建怀
3.一声喘息:女性"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的幻灭——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J], 顾群
4.男权社会中女性"镜像化"生存的困境——《伊芙琳》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张秀清
5.消费文化语境中城市女性主体性建构——论多丽丝· 莱辛的《好邻居日记》 [J], 李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以斯帖记》

浅谈《以斯帖记》

浅谈《以斯帖记》作者:王雪瑞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3期【摘要】《以斯帖记》是《圣经》当中的重要经文。

以斯帖是犹太民族的英雄,这篇描写王后以斯帖的小说内容丰富,写作手法巧妙。

从文中可以对女性地位窥探一二:女性是处于依附地位的;同时也体现出忠孝思想,忠孝是被人重视并赞扬的;另外,戏剧性的写作手法也是《以斯帖记》的一大亮点所在。

【关键词】《以斯帖记》;女性;忠孝;写作手法《以斯帖记》是《圣经·旧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王后以斯帖和抚养她长大的堂兄末底改英勇机智地斗败想要迫害犹太民族的波斯国宰相哈曼的故事。

以斯帖是一位犹太女子,被堂兄末底改抚养大,因美貌而被亚哈随鲁王选为王后。

因末底改得罪了宰相哈曼,哈曼便于犹太人为敌,要灭其族。

以斯帖在这时表现出来过人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与末底改一起斗败哈曼,保护了犹太民族。

文中高度赞扬了以斯帖的美貌和智慧,以及为了拯救民族于危亡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朱维之先生在《圣经文学十二讲》中给予《以斯帖记》高度的评价,将其与《犹滴传》并成为“公元前二世纪末希伯来小说的双璧”。

诚然,这篇小说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在写作手法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这里,我想要对于其中体现出的女性地位,忠孝思想,和写作手法作简要探究。

一、女性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是以女性人物作为主人公,这在圣经中是很罕见的(另外一篇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是《路得记》)。

“据统计:《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其中女性150余人,不足《圣经》所记载总人数的5%。

同时,《圣经》中80%的女性出现在《圣经旧约》中。

《旧约》记载人物3150人,其中女性120人,不足旧约总人数的5%。

”由此可见以斯帖这位女性人物的重要性。

但是,我想先从瓦实提王后说起。

在《以斯帖记》中,开篇就讲到了被废的瓦实提王后。

这同样是一位容貌甚美的女子,可是当亚哈随鲁王请她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时,她却不肯遵循王命而来,因此惹怒了国王,最终被废。

夫权体制下困兽的斗——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伯莎·梅森和曹七巧

夫权体制下困兽的斗——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伯莎·梅森和曹七巧

夫权体制下困兽的斗——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伯莎梅森和曹七巧李笑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71000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伯莎梅森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虽然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但从女权主义视角看却都有着困兽的斗一般强烈的复仇和悲剧命运。

本文旨在通过二者的比较,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理解女权主义,从而对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夫权困兽的斗女性主义伯莎梅森曹七巧不管是19世纪英国的伯莎梅森还是20世纪中国的曹七巧,都是男性话语体制下备受压抑走向疯癫的复仇之路而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

她们有着惊人相似的悲剧命运——都从美丽单纯的少女变成了邪火燃烧的恶妇。

下面让我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剖析造成她们各自悲剧相似或不尽相同的原因。

一、同:(一)无爱的婚姻牢笼——与交易有关夫权社会下的女性作为一种商品是男人利益交换的工具。

她们一切作为人的的思想、情感和需求都被男性置之度外,有的只是被理所当然地作为商品来衡量的交换价值。

伯莎梅森是来自西班牙城的美丽姑娘,气质高雅、衣着华丽,曾经有众多的追求者。

然而罗切斯特却说从来没爱过她,没敬重过她,甚至没了解过她,对这段婚姻的评价就是认为自己当时“又蠢、又贱、又瞎”。

可见这是一桩被操纵的、有预谋的婚姻,自始至终毫无爱情可言。

可以说这场婚姻交易中男女双方地位和精神的双重不平等一开始就预示了后来的悲剧。

而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东方,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也演绎着相似的故事。

“七巧被趋炎附势、贪图钱财的哥哥嫂嫂用“三媒六聘”抬进了姜公馆,嫁给了姜家患“骨痨”的二少爷做姨奶奶,后来成为了与自己寒门出身不符的姜家二奶奶。

纵观二者的悲剧命运,男权社会下无爱的婚姻交易无疑是其日后癫狂质变的深层根因。

(二)相似的反抗复仇——疯子的理智因了这无爱的婚姻与濒死的幽囚,不得不进行牢笼中困兽的斗。

在无边苦海里飞蛾扑火的死搏,看似癫狂荒谬、不可理喻,实则审慎机智又充满预谋。

《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她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人们眼里的“疯子”,是癫狂且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斯贴记》看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策略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命运三个方面对圣经《以斯帖记》中两位女性人物瓦实提和以斯贴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指出了女性的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以斯贴记;女性主义;女性;从属地位;生存策略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14—02一、导言:被扭曲的女性众所周知,男权社会存在的根基就是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许多著名学者都集体患上了一种“厌女症”,散布了大量歧视女性的言论。

比如,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哀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男性天生比女性优越,男人统治女人恰如君主统治臣民。

阿奎那则称只有男性才拥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女性臣服于男性标志着理智的归趋。

在父权宗教范本的《圣经》中,女人从男人的身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妻子、女儿或姐妹,作用是保证种族的繁衍。

上帝很少对女人讲话,很多女人连姓名都没有。

由此可见,无论在古典的、基督教的,还是日耳曼的及儒教的文明里,女性皆是低于男性的劣等公民。

男性定义“人类”,书写历史,而女性则被动地成为沉默的“他者”,放逐在男权社会的边缘。

然而,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接受了男权社会编造的谎言。

法国女性主义者波伏娃就清醒地看到,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整个男权文明体系制造的产物,是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角色、社会地位的形成。

所谓的女性特质也不过是男权文化催生出来的。

那么,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保存自己呢?本文对圣经《以斯贴记》中两位王后的命运做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瓦实提被废: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贬为没有思想的物体,被剥夺了“发声”的权利,囚禁于男性文本中,任由男性书写。

男性由着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

在男权意识形态的统治下,女性变得消极被动,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在《以斯帖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女性处境的艰难。

在父权制统治下,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瓦实提虽贵为王后,她的权力也不过是在王设宴时单独招待下女宾。

国王与王后间并不是平等的夫妻关系,因为男性与女性在婚姻中从来就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女性总是被视为丈夫的财产。

瓦实提王后也是这样一件国王专属的精致财物。

众所周知,《圣经》的语言以简洁、凝重著称,但为何作者在描写国王的财富时却不惜重墨、极尽奢华呢?“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的铺石地上。

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

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显然,作者是故意为之。

瓦实提虽贵为王后,仍然是个女人。

既然她的社会身份是女人,她就不可能逃脱普通女人的宿命。

在丈夫的眼里,她就像那些美艳绝伦的奢华宝石一样,都是他的财产。

亚哈随鲁王喜欢向人炫耀他的财产。

“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瓦实提是个美丽的女人,她的美貌也是丈夫的财产。

因此,王想在众臣子面前炫耀一下她的美貌。

“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然而,出乎王及其他人的意料,瓦实提并未从命。

“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同之前的运笔铺张相比,这里作者表现得异常克制,并没有耗费任何笔墨解释王后拒绝前来的原因,因而留下一片空白。

这个美丽神秘的女人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无法诉说自己的想法。

读者竭力想找出只言片语来为她辩护,她病了吗?她有烦心事吗?她厌倦社交活动了吗?却是徒劳。

作者并没有给她机会为自己辩护,因为什么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行为直接触犯了男性权威,激怒了所有在场的男性。

“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

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毫无例外,作为女性代表的王后也必须遵从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一旦越界,必将粉身碎骨。

瓦实提的缺席冒犯了不可侵犯的男权体系,挑战了不可一世的男性权威。

我们不能确定,生活在那个遥远年代的瓦实提,她的拒绝是否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我们可以肯定她对其他女子的确产生了“不良影响”,致使群臣都担心女人们会从此忤逆她们的丈夫。

因此,要捍卫男性统治的权威,就必须废除瓦实提这个不听话的女人。

这样,“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

”由此可见,男性是时代标准的制定者,是法律的执行者,而女性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满足男性不同层次的需求罢了。

三、以斯贴设宴:女性的生存策略作为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以斯贴有几大优势:年轻,貌美,处女。

与瓦实提相比,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世故。

作为一个出身下层的女子,以斯贴更懂得社会的生存法则。

和瓦实提一样,以斯贴也被视为财物,从叔叔手中转到丈夫手中。

不同的是,她更加现实,有城府。

她懂得要想保全自己,不但要迎合国王,还要讨好一切能为她所用的人。

一个地位卑微的异族女子,能成为王后,击败大将军,最终成功拯救自己和族人,的确是一个传奇。

不得不承认,她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智慧、世故和勇气。

以斯贴擅长和形形色色的男性打交道。

首先,我们看见她深得掌管女院的太监希该的欢心。

“希该喜悦以斯贴,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侍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通常,女性容易被眼前的小名小利所迷惑,但以斯贴却聪明地知道何时该放手,因为她心中有更大的天地。

“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

”甜美的相貌,随和的个性,变通的处事方式使她很快成为一朵左右逢源的“交际花”。

“凡看见以斯贴的都喜悦她。

”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聪明的脑袋,的确是无敌了。

“王爱以斯贴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

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以斯贴以出众的美貌,人见人爱的个性赢得了王的宠爱。

以斯贴深谙男权社会的生存法则。

她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体系是不会为她,为女人而改变的,她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去适应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

以斯贴擅于察言观色,又工于心计,懂得在王面前应展示贤良淑德的一面。

在男人眼中,她是理想的妻子,年轻美貌,温柔顺从,是伍尔夫笔下“屋子里的天使”,然后表层之下,她却是一个不安分的天使。

众所周知,古代女性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以斯贴虽贵为王后,却不可能像王那样拥有强权,影响众生。

然而,聪明的以斯贴却懂得如何利用好手中仅有的一点权力。

过去曾给瓦实提带来灾难的宴席如今却成了以斯贴手中最强大的武器,因为就像厨房一样,宴席是女性能够主导的为数不多的领域。

以斯贴的宴席在热情和慷慨的伪装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个不折不扣的鸿门宴。

不仅如此,以斯贴城府颇深,懂得欲擒故纵、步步为营。

当王承诺会满足她的任何要求时,她并未立刻道出心中所想,而是做了一个周密的部署来逐步达成她的目标。

首先,勇敢的她冒着生命危险,以一种“我若死就死吧”的大无畏精神违例进宫见王。

当王施恩于她,她却只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王应允了,以斯贴的计划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紧接着,当宴席上王又承诺会满足她的请求时,她仍按兵不动,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叔叔末底改的功绩还未深入王心。

她将计划深藏心中,用极大的耐心等待着。

“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

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她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致于哈曼从头至尾都蒙在鼓里,浑然不知危险的临近。

最后,她所等的那一刻终于来了。

当王第三次施恩于她时,她从容答道,“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

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她的措辞谦卑而有力,聪明地将她和族人放在无辜受害者的地位,并成功地将王描述为被欺骗,承受巨大损失的人。

由于王之前已经三番四次信誓旦旦要满足她的请求,这次他是断然不能拒绝的了。

如此一来,以斯贴成功地将王引入了瓮中,困在死角。

除了满足她的请求,他别无选择。

她就这样一步步完成了拯救族人的使命,而她的敌人哈曼至死都未搞清状况,居然还向她苦苦求援,真是可悲、可叹。

四、结论:两个女人,两种命运瓦实提与以斯贴都生活在那个孤立女性,不允许她们精神、身体独立的男权社会;她们都被视为王(男性)的财产,沦为附属物。

然而,以斯贴最后不但赢得了王的恩宠,还赢回了她自己和族人的生命。

她能在男性霸权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不单是靠她的美貌,更多的是靠策略——女性的生存策略。

论美貌,瓦实提并不输给她,但无可否认这个出身卑贱的异族女子比尊贵的王后更懂得人情世故和生存法则。

就是这点洞察世事的小小聪明将后冠戴到了她的头上,成就了她保护族人、报复仇人的伟业。

在她看来,女性明智的生存策略并不是像瓦实提那样公然反抗男性权威,而是利用好周遭的一切人和物,变不利为有利。

要知道历来强权的美都是建立在对柔弱无力的赞美上,瓦实提公开挑战男权的强硬态度注定了她被摧毁的命运,而以斯贴聪明的示弱态度则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圆满结局。

虽然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但她们仍能设法克服这些困难。

她们挣扎在社会需求与自身需求、他人期望与自身愿望之间,努力寻找一片生存之地。

她们已经明白女性不能像卫星一样整天围着男人转,女性应具有创造力、耐力和强大的意志力。

以斯贴这个人物有力地回击了一众学者对女性的谬论,向女性展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1]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刊印,1998.[2]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3](美)苏珊·布朗米勒著,徐飚,朱萍译.女性特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