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_吴秋芬

合集下载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经历了30多年的沉寂,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又有了发展和变化。

新词语的出现是这些变化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80年代后半期以来,新词语以平均每年200多个的速度不断地涌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重要词汇资源。

近10年来,新词语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极大的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汉语新词语研究的进展情况,探讨其发展规律,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当然,任何研究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新词语研究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对于新词语的研究,我们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造成的。

有人认为,词典编纂者应该对词语作出科学的解释;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则认为是词典编纂者把字典编好就行了。

笔者是赞同前者的,但却也认为,研究者的观点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并不能完全忽视。

我们知道,词语是在使用中产生的,词语的使用与所依托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词语的产生有着自身的规律。

比如,我们虽然对早期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但后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词语却很难加以说明。

当然,新词语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主要是:一些著作在引证中仅以“带”为单位,这样的引证显得比较粗疏;有的研究者在论述中仍然停留在意义分析层面上,没有看到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在词语引证方面,尽管已经有一些专门论著的出版,但仍存在一些错误,其中一些是非常低级的,甚至可以归入错误的范畴。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善它们。

这里只是指出一些具体的失误,希望能够促使大家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词语研究中,有许多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比如在词义分析方面,比较词义学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有益的借鉴。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对词语和表达法的研究往往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词语和表达法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有时候可以使研究工作大大简化,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近二十年汉语新词英译探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异化趋向

近二十年汉语新词英译探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异化趋向

近二十年汉语新词英译探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异化趋向张京平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1
【摘要】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组成部分,词汇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词的翻译也极其重要,尤其对语言文化的传播.通过对对汉语新词的定义、来源的了解,分析新词翻译中存在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新词翻译的评价准则及其基本策略,并通过实例研究证明异化策略在汉语新词翻译中的使用倾向.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张京平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418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异化翻译在汉语新词英译中的优化应用 [J], 王春
2.从文化视角论汉语新词英译中的异化 [J], 翁蜜娟
3.汉语新词语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J], 郭娟
4.汉语新词英译的异化趋向以“土豪”的英译为例 [J], 戴淑云;
5.当代汉语新词英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对策研究 [J], 黄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和发展,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新词、新语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国际政治的变化趋势。

首先,对于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近二十年来,许多新词新语如“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等在翻译时都保持了原貌,以尽量准确地表达其所含义。

同时,也有一些新词新语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法,如“软实力”、“硬实力”等。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较好地将原文的概念传递给读者。

其次,对于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要注重其语言风格特点。

政治新词新语多为简短的词组或短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

比如,“一国两制”、“和平崛起”等词组都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理念,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其特点。

第三,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需要注重上下文的意义传递。

政治文本往往以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为主,翻译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意义进行翻译。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翻译中除了直译之外,还要与上下文相结合,比如“亚太经合组织的领导人会议”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政治文本中的信息。

然而,近年来一些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于一些特定名词的翻译,存在着不够准确和恰当的情况。

比如,“互联网+”一词在翻译时常被译为“Internet+”,虽然传递了原文的概念,但并不符合汉语语言的习惯。

其次是一些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缺乏对其现实背景的深入理解。

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翻译时,我们应该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保持其语言风格特点,注重上下文的意义传递。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能更好地翻译政治新词新语,使其更好地传达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近年来中国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汉语新词英译

汉语新词英译

汉语新词英译探索摘要汉语新词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翻译中往往可能会产生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译法。

本文基于“雅贿”一词的误译提出汉语新词的误译问题,并结合汉语新词的特点和译名规范要求,利用具体例子分析出汉语新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汉语新词翻译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新词译名规范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新词指新造的术语、字、词或短语,它们通常在某一段时间某一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汉语新词。

为了更好地传递我国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汉语新词的英译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新词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新词的汉译方面(李德凤,2003;韩庆果,2003),而关于汉语新词英译研究较少。

季绍斌(2003:89-91)对汉语新词新语翻译原则及其翻译质量进行了讨论,而杨全红(2003a:70)则认为汉语新词翻译是“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也有一些研究者(金其斌,2007;陈小全、丁衡祁,2003;杨全红,2003b:144-147;刘金龙,2010:180-181)对具体的汉语新词英译进行了个案研究。

但汉语新词英译仍然出现误译现象,如“雅贿”译为“elegant bribery”。

因此,新词的英译对于规范译名、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雅贿”的英译误译探析“雅贿”指以文雅古玩为行贿的方式贿赂官员,目前其英译为“elegant bribery”。

但实际上,该译名并没有真实表达出原词的真正意思。

到底该译名错在哪里呢?从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看,雅贿指行贿人不再以真金白银、香车豪宅和有价证券等物质行贿,而改送天价香烟、名家字画、珍奇古玩、周鼎宋瓷等,从而从主观上规避行贿风险,也为被行贿者贴上附庸风雅的标签,满足其心理需求,达到行贿的目的。

从该词的构词特征看,该新词的重点是“贿”,而雅只是相应的修饰成分,其结构属于偏正结构。

近10年新词语研究述评

近10年新词语研究述评

近10年新词语研究述评刁晏斌 盛继艳(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这里从4个方面对近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新词语的本体研究;新词语的多角度研究;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及其研究;几点看法,包括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应当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新词语;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3)01-0068-03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New Vocabulary in the Past Ten YearsDI AO Yan -bin , SHE NG Ji -yan(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 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A 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su mmary and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new Chinese vocabulary in nearly the past ten years in four aspects :1)the study on the body of the new vocabulary ;2)a multi -perspective stud y of the new vocabulary ;3)the compilation and the study of dictio -naries for the new vocabulary .Additio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weak points on the stduy to be corrected later .Key words :new vocabulary ;study ;review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汉语新词语研究,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业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新世纪之初,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回顾和总结。

国内近20年来英汉语新词语研究述评

国内近20年来英汉语新词语研究述评

你, 穿梭机不用为宜 ) ,不滥 用方言( 不用曲奇 , 士多 ) ….不 …
背离 社 会 心 理 ( 是 超 级 市 场 . 应 是 自选 市 场 ) ( 原 . 不 而 ”陈
2 0 :2 ) 时 隔 将 近 2 0313。 O年 后 ,迷 你 ” “ 多 店 ” “ 市 ” “ 、士 和 超 、 “ 奇 ” 词 依 旧 十 分 活 跃 , 见 新 词 规 范之 不 易 ( 细 讨 论 可 曲 等 可 详
维普资讯
20 0 6年 6月
第1 4卷
第 2期
西安 外 国语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X ’nI tr ain l t de nv ri o r a i nen t a u is i s y o a o S U e t
Jn . 0 6 u e 2 0
于英汉语 中新词语 的研究 作一综述 . 总结 成绩 . 并试 图指 出其 不足 。 希望能对新词语的研究有所帮助。
1新 词 语 的 定 义 及 如 何 规 范 的 问题 .
等的标 准) “ 缓” 死 刑缓 期 执行 ) “ 流” 人 工流产 ) “ 、死 ( 、人 ( 、 糖
心 病 ”糖 尿病 型 心 脏 病 )“ 矛 ” 人 民 内部 矛盾 ) “ 品 ” 民 ( 、内 ( 、民 (
关 于什 么是新词语 。 新词语如何确定 . 长期存 在争论 。曹 聪孙综 合国内外 的说 法 . 出新词语 是一 个最近创造 的词语 , 指
它 代 表 新 的概 念 . 述 一 种 新 的 事 物 ; 者 , 一 个 旧词 语 的 表 或 是 新含 义 , 即包 括 词 汇 性 新 词 和 语 义 性 新 词 (9 0 3 )李 建 也 19 :14 ;
形式 、 意义或新 用法的词语 (031) 新 2 0 :2 。可 见 , 、 、 、 曹 王 李 高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新词的数量和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

这些新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创新,为国际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词汇资源。

然而,如何准确、恰当地将这些新词翻译成英文,成为了当前翻译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现状及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新词的定义、来源和分类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借译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提供更为准确、规范和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促进中国特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新词英译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新词的概念及分类中国特色新词,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变化的新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源于汉语的创新词汇、外来语的音译或意译、以及网络流行语等。

这些新词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为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词汇:这类词汇是基于汉语自身的构词规则和语义演变而产生的。

例如,“互联网+”“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这些词汇都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政策、经济或社会现象而产生的。

外来语音译: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外来词汇被引入汉语,并通过音译的方式转化为中文词汇。

例如,“咖啡”(coffee)、“披萨”(pizza)、“迪斯科”(disco)等。

外来语意译:除了音译外,许多外来词汇也被直接意译为中文,以保持其原有的含义。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政治领域的词汇也日益增多,使得翻译领域不断面临挑战。

本文旨在对近二十年的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进行系统的述评,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一、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定义和特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指的是近年来在政治领域出现的新词新语,包括从外语中引进的新词,也包括创造性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同、概念的深层含义以及翻译的灵活性上。

二、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的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将新词新语直接翻译为目标语。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但有时会导致表达不准确、生硬的问题。

例如,“贸易战”一词,直译为“trade war”,能够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但在汉语中还能拓展出更多含义。

2. 假借法假借法是指通过借用已有的词语或名称来翻译新的概念。

这种方法能够在尊重目标语言文化的同时,传达原文信息。

例如,“文化挂帅”原本是毛泽东提出的概念,但在翻译时可以假借“culture leads”来翻译,以更好地传达概念和内涵。

3. 解释法解释法是指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来翻译新词新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直译和假借法都不能准确表达的概念。

例如,“人民群众”一词,在翻译时可以解释为“the masses”,以传达出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含义。

4. 适应法适应法是指将新词新语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的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既传达原文信息,又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可以翻译为“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更符合英语习惯。

三、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的发展和问题近二十年来,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朱子曾有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保持水渠清澈的源头是“活水”,而保持 一种语言活跃的因素当属新词。正如社会语言学家 陈原所言:“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 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 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 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1] 211-212 近年汉语中新词可 谓层出不穷,而在世界聚焦中国与中国外宣力度不 断增强的双重作用下,最能反映中国“新制度、新 体制、新思潮”的汉语新词如何英译,也是最近探 讨最为活跃的领域。
第 15 卷 第 3 期 2014 年 9 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5 No. 3 Sep. 2014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
吴秋芬, 杨司桂
三、汉语新词英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 10 年来对汉语新词如何英译的讨论已 经颇多,对翻译原则、方法的阐释也不乏有见地 者,但是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很多论文重复性较 高、可读性不强,虽然数量基数大,但是真正有见 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译文比例并不高。有些论文理 论空洞,没有实际意义,拼凑的嫌疑很大。下面就 针对这几个问题一一加以说明。
王铁昆在其《10 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一 文中开篇总结:“20 世纪 80 年代是汉语新词语研 究兴起的时期。”[2] 9 此时对汉语新词的研究视角多 为词典学和语言学。然学术界对新词的定义仍有争 论,笔者认为曹聪孙的定义最为基础:“一个最新 创造的词语。它代表新的概念,表述一种新的事 物;或者,是一个旧词语的新含义。”[3] 134 新词出 现速度快,对其来源,“一般地说,不外是旧词语 的新用;外来词的引进;利用原有的构词成分的新
[作者简介] 吴秋芬(1989 -),女,河南开封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司桂(1972 - ),男,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3期
吴秋芬 等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
77
相应的讨论,让读者受益匪浅;(5) 期刊上大量对 汉语新词英译探讨的论文,包括英译方法、原则、 译法等方面的讨论,具体灵活,时效性比较强。
四、汉语新词英译的研究建议
汉语新词不断发展,“新词英译热”仍将持续。 基于笔者对汉语新词英译的一些思考,冒昧对未来 新词英译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第3期
吴秋芬 等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
79
1. 脚踏实地,专注讨论新词具体译法 笔者统计,《上海翻译》所刊论文中,从 1999 至今,共有 20 篇论文探讨汉语新词英译问题,其 中 4 篇分析英语国家报纸(如《时代周刊》、《经济 学人》等)对中国特色文化词的英译方法,2 篇剖 析新词英译中的误译现象,另外 14 篇探讨具体新 词译法,包括“形象工程”、“整合”、“山寨”、“裸 婚”、“裸官”等。而发表在《中国翻译》上 21 篇 讨论汉语新词英译的文章中,探讨具体新词译法的 也有 14 篇,包括“托儿”、“不折腾”、“福娃”、“水 货”、“邓小平理论” 以及新兴网络科技英语词汇 等。这 41 篇论文中,除了朱天文的《美国新闻期 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一文,总结美国 期刊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所采用的方法之外,其余 40 篇均未提及具体用到何种翻译理论,也未“总 结”新词英译时该用哪些种翻译方法,而是具体而 深入地考察新词英译文的具体涵义,分析指出各种 译文的优劣,或探讨译文在英语中具体语境中的应 用。这两本堪称最权威的翻译杂志上刊出论文的倾 向,或许正是研究新词英译的正道。再者,继续刊 发那些充满陈词滥调、译例千篇一律的所谓“新词 英译”的论文,本身就是对学术资源的一种浪费。 2. 注重语境,受众的接受是评价译文的重要 标准 新词的英译更注重语境,语境不同,即使是同 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译法。“要翻译好新词语,传 达出其确切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考察 并弄清他们在实际中使用的语境和语用意义。”[13] 29 而对于汉语新词究竟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取决 于语体、语境、目的等多种因素。受众的接受与否 是衡量译文的重要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对自 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得到 他国受众的认同;‘一厢情愿’的推介不一定都能 得到预期的反响和回应;而过分‘迁就’和‘迎 合’西方受众可能完全达不到宣传目的,甚至有损 国家利益。”[14] 96 新词译法在西方接受与否,只能 留给时间衡量。 3. 建立汉语新词英译语料库 《“邓小平理论”就是 Deng Xiaoping Theory 吗?——从词语搭配的视角谈》一文作者从语料库 中选择“~理论”的英语搭配词,从词语搭配角度 纠正了“邓小平”理论的英语译法应为“Dengxiaoping’s Theory/Legacy”[15] 61,视角独特。从语料
表 1 汉语新词英译研究成果发表时段
时间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总计
文章数量(篇) 2 0 4 2 7 3 4 4 7 14 14 25 26 28 13 153
所占比例(%) 1 0 3 1 5 2 3 3 5 9 9 16 17 18 8 100
中谈到归化与异 化时评价:“韦努蒂讨论隐形时,紧密结合归化、 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讨论。这两种翻译策略都与文本 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有关。”[10] 146 由此可见,归化是 译者在翻译时考虑的策略,涉及翻译文本以及翻译 方法。笔者在《汉语新词的产生背景及翻译》一文 中读到:“归化。汉语中有些新词语与英译中的某 些说法‘不谋而合’,形式迥异,内涵相当。此时, 不妨直接套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这样使译语生 动、地道。如‘世界足球先生’:World Footballer of the Year;‘笔记本电脑’:laptop。”[11] 103 所列举 的这两个“新词”岂止是与“英语中的某些说法不 谋而合”?原本就是汉语中的舶来品!再者,归化 “在翻译上是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 道的本族语表达形式”[12] 3。
1. 汉语新词英译是否一定要硬拉上一种翻译 理论
笔者统计过,这些论文中涉及到 25 种翻译理 论或者阐释角度。但是这些理论与实际汉语新词英 译之间的关联并不大,指导性不强,许多论文颇给 人牵强附会之感,论证不够有力。在应用某种翻译 理论进行阐释的论文中,很多篇的模式基本相同, 而且都是泛泛而谈,作者一般都会首先介绍该理论 的起源、发展、基本原则等,接着总结汉语新词的 特点与来源,最后一般都会说到“汉语新词的英译 方法”,诸如直译、音译、意译等。这些论文结构 上大同小异,除了理论论述不同之外,其余部分相 似度很高,所举的实例也基本相同。而对于最为关 键的问题,即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论文一 般都含糊其辞,很难有令人信服的论述。例如,笔 者在 7 篇以目的论视角研究的论文中,能找到目的 论与汉语新词英译的联系就在于译文一定要“达到 对外交流的目的”[8] 210、“向世界人民介绍当前中国 的国情和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
表 2 汉语新词英译论文中翻译方法一览
翻译方法
提及次数
直译
48
意译
41
直译加注释
40
音译
29
回译
22
音译加意译
20
释译
15
归化
14
借译
13
合成法
8
类推
8
其他建议采用的汉语新词英译翻译方法包括
创造性翻译、字母缩略法、直译加音译、移译、派
生转化法、词缀等。通过仔细阅读所选论文,笔者
78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词翻译需要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本文所探讨 的内容主要是以期刊论文为主。笔者在中国知网中 以“新词”和“翻译”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有 2733 篇论文讨论汉语新词英译问题,占 56%;另外 120 篇论文探讨英语新词汉译问题,占 44%。获得相关论文后,笔者通读全文并详细记录 了论文作者的发表时间、理论依据及翻译方法等, 对 10 年来汉语新词英译研究情况进行统计、描述、 分析,剖析汉语新词英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而 对新词翻译研究提出建议。
难讨好的活儿”[5] 70。而就是新词翻译这一块“硬
骨头”,最近 10 年来成绩斐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权威学术刊物,如《中国翻译》,开辟“汉
英时事政治词语选登”和“词语选择”等新词翻译
专栏,译文相对权威,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等领
域的新词;(2) 英语学习交流网站,如中国日报英
语网站、英语巴士、口译网等,设置专门的新词翻
3. 按汉语新词英译的理论依托 根据笔者的统计结果,153 篇论文中涉及到 25 种翻译理论,其中 7 篇文章从目的论展开阐释,4 篇论文引述顺应论,4 篇引述功能对等理论。另外 涉及到的翻译理论或者阐释视角为等值翻译理论、 文本类型、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传播学、接受美 学、可接受性、语言能量、图式理论、信息释义角 度、文化缺省、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语用学、关 联理论、文化视角、跨文化、解构主义、不可译、 认知学、生态翻译学、系统功能理论。 4. 按汉语新词英语的翻译方法 除了专门探讨某一个具体汉语新词的论文外, 其余论文基本都会有对翻译方法的解释与探讨。涉 及到的翻译方法有 23 种,整体统计结果见表 2。
二、汉语新词英译期刊论文统计与分析
1. 按论文发表的时段特点 153 篇论文中,最早对汉语新词英译特点进 行分析的当属 1999 年杨全红教授发表在《中国翻 译》上的《简论汉英新词语的翻译》。其后若干年 (1999—2007) 对汉语新词的研究并没有明显的发 展,而这一时段所发表的有关新词翻译的论文主 要讨论的是英语新词汉译。2008 年之后,中国网 民数量剧增,一系列的网络新词也由网民或调侃 或总结地创造出来。随之对这些新词的英语译法 也各有讨论(见表 1)。 从时间上看,相较于汉语新词的研究,汉语新 词英译研究起步较晚,却在最近几年内蓬勃发展。 这也与最近我国加大外宣力度的做法一致。 2. 按论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经笔者统计,153 篇文章,按讨论内容可大致 分为 3 类:对汉语新词翻译的整体讨论、中国特色 政治词汇英译讨论、社会或网络流行语讨论。2008 年以前,所发表的有关汉语新词英译的论文中,基 本上是对汉语新词的整体讨论,另有 4 篇是中国特 色政治词汇英译的探讨。2008 年之后,整体讨论 的论文比例明显下降,而关注社会或网络流行语的 论文明显增多,达 31 篇,基本覆盖到了所有热门 新词的翻译。同时,对于汉语新词英译的研究也不只 是泛泛而谈翻译方法、翻译理论,而是以一个具体的 实例入手,如“素质教育”、“给力”、“套餐”、“裸 婚”、“裸捐”、“~客”等,或探讨该词在不同语境下 的译文,或对比几种译文的优劣,实用性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