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_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_何镜堂_郭卫宏_郑少鹏_黄沛

合集下载

旧筑新园——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工程景观设计

旧筑新园——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工程景观设计

旧筑新园—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工程景观设计New Lingnan Garden—Renovation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 of Songhua River Road,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何镜堂 郑少鹏HE Jing-tang, ZHENG Shao-peng11 总平面图Master plan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14~24、30~37号是学校教工宿舍组团内的一组历史建筑,位于一个完整街块内。

建筑北面一列是6栋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单层坡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栋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的2层双拼别墅。

这里曾是大学教授的别墅区,在相当长时期里,由于缺乏维护修缮,呈现一片凋零的景象。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同时改善这一区域的校园环境,从2004年起,学校将这组历史建筑作为何镜堂院士建筑创作研究基地,交由我们分阶段进行更新改造。

经过11年的更新改造,我们将这一组破败的历史建筑逐渐转变为一个既延伸历史文脉,又独具岭南地域特色、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创新基地,一处传承校园历史的文化景观。

2 航拍照片Aerial photograph 3 总体鸟瞰General aerial view从而为场地注入了新的特质和活力。

庭园与建筑改造前的场地秩序是以环境为底、建筑为图,场地以各栋建筑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环境,且各部分相对独立、整体消极;改造后建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反转,建筑为底,环境为图,将原有的历史建筑作为庭园空间的基本围合界面,成为了背景;原场地中央被各户分割的绿地被整合在一起,营造核心景观空间;以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的新建小体量建筑,点缀其间,一方面起到分隔庭园4 新旧底图变换分析图Ground transformation analysis4-1改造前Before transformation4-2改造后After transformation5-1景观的序列Landscape sequence5-2景致的呈现Scenery presentation6 小尺度庭园Small-scale garden7 横向展开的核心庭园A horizontal view in central garden阶段性与完整性这组建筑伴随工作室的成长,前后经过4次渐进式更新改造,从最初的2栋到现在的9栋建筑,逐步呈现今天的状态。

建筑·空间·场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解读

建筑·空间·场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解读

建筑空间场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解读
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从总体布局与体量组合、开敞空间的组织与场所的营造、平面组织与立面造型等方面对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进行解读,提出摆脱单一注重建筑实体形式的传统思维,从校园空间、场所认同和使用者的体验等更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校园整体性设计的观点.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3
【相关文献】
1.校园滨水空间尺度的视觉性量化控制——以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为例 [J], 王仲伟;郭卫宏
2.生态教学空间环境的营造——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教学楼群规划设计[J], 白延林;黄杰
3.场所精神视角下的特色校园空间构建——以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J], 李强
4.现代大学校园空间与交往场所的构筑——大连海事大学东山航海类专业教学楼群解读 [J], 张岩峥
5.基地环境特征的建筑表达——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 [J], 许继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The Ar c hi t e ct u r e Des i gn a nd Re s ea r c h I ns t i t ut e of
t ;ua ngz ho u Un i Ve r s i t y Ci t y Des i gn Tea m
Sout h Chi na
潺.,
由 教学 楼 看院 系楼 群 全景
项目概况
项 目地 点 :广 州小 谷 囤岛 设计时间:20 03年 竣工时问:200 6年 占 地面积 : 81 8 ha t 筑面积:43 1 hm2 硪 且设 计 人 员: 何 镜堂 、 郭 卫宏 、 倪 阳、 李 缔硅 、 郑 少鹕
涂 慧君 、 蒋涛 、 蒋邢 辉 、丘 建 发. 邓 孟仁 涂劲鹏等
Un i ve r s i t y of
Te c hnol ogy
71
3规划结构分析圈
■☆ - = , 、 、厂 — — — — —— 一
2 总平面囝
校门 辩技 产业 楼 基础 实验 楼
院系 楼 行政 楼 国书 馆
院系 楼 会议 中 心 院系 楼
公 共教 学楼 体育 馆 学生 活 动中心
专家 招待 所 国际交流中·C
基地内自 然环境优越, 毙势托高南摄, 最竣起 伏.绿树 成荫,程用地j E面 梅两廛绿化褴被 良好髓 国然;承系发这,莽与臻汪承遣联系蜜觏;在漂毒搴 藩串奋一 璧其蠢绦绪侨鏊的 寰镯稻许多葺警 蹉上鳃 吉树。在设计 中。始何爨灏鳃黼规划的 揩蹲思怨i 妇姆莘j j 黛艨生态环境,因懋铡褒,会瑾安爱}魏麓势 嚣,缝缓 交逶,营遣校嚣嚣 黻空溺蓉统;翔 缚延续 l 嚣桉隧的历史文黼,延续原甥她的蕊史记忆,这些 阐麒戏为了规期竣计中需要耋煎考虑的阚题。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14期从兴建虎门海战博物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他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

同时,他的人生也与新中国同频进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深圳科学馆,开启事业新征程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喜爱绘画,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时又因学业优异被推荐为研究生,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73年,何镜堂工作调动,来到首都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

他不仅在工作中完成了办公楼、厂区规划的设计任务,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等竞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何镜堂心中“捂”了十几年的建筑师激情,也期待着有机会尽情燃烧。

他专程去了一次深圳,看到昔日荒凉的地方正成为繁忙的建筑工地,他感受到了“热土”的含义,内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1983年,何镜堂带着家人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

回来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一个竞赛任务——设计深圳科学馆。

“本来还想去买点儿安家的东西,一听到竞赛,我想‘机会来了’,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

”于是,何镜堂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李绮霞一起工作了20多天,把深圳科学馆的方案和模型作了出来。

“改革开放前沿的速度确实是快。

我的模型中午送到,下午就开始评选,傍晚便通知我中选了。

”在45岁的那年,何镜堂打响了人生第一炮。

何镜堂告诫青年人:“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迟。

”此后的36年,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映秀震中纪念地等2000多个建筑精品、200多项重大工程。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一带一路”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_陈尧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_陈尧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建设单位: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 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黄沛宁、郑炎、
李绮霞、晏忠 等
建设地点: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时间: 2004年
竣工时间: 2011年
用地面积: 5100m 2
总建筑面积: 2600m 2
摄影:陈尧(除标注外)
总平面


花江路西



北江路
主入口次入口
次入口
次入口
门厅讨论室报告厅
24号
22号
20号
18号16号14号
30-31号
32-33号
34-35号
36-37号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北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设计作品
锦鲤鱼池为庭园带来勃勃生机
上:室内空间按工作室功能需求进行改造
下左:新旧建筑以虚空间过渡
下右:利用夹层丰富室内空间层次(摄影:杨叔庸)。

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

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
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获奖
名次
专家意见
主创人员
1
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旧城改造项目一期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金奖
在复杂而敏感的广州老城中心,设计不仅保留了三栋民国时期的建筑,而且延续原有历史街巷肌理和岭南建筑文化特征,使新旧建筑巧妙地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低标准建设条件下,以其合理而紧凑的平面布局满足了大多数回迁居民对住宅的要求,营造了恰如其分的建筑空间尺度。新建建筑底部的架空和镂空加强了风的流动和视线的交流,与原有建筑和街巷产生了良好的对话与融合,适应了岭南气候环境。整个建筑群以亲切的空间感受维系了邻里之间的亲密氛围,具有浓郁的岭南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创造了宜人宜居的老城居住环境,为旧城更新再利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范例。
8
广州鹿鸣酒家改造工程
广州中恒信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铜奖
广州鹿鸣酒家位于麓湖之畔的风景绝佳处,该建筑的改造设计强化了建筑与水、岸的关系,以更加轻逸、灵动和空透的形象建立了建筑与周边的景观相互关联,契合了环境的特质,塑造了契合岭南特点的形式与空间气质。可惜之处是未充分结合原有建筑。
该建筑在空间组织和形式性格上具有岭南特色,建议授予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铜奖。
鉴于该设计在技术、环境和美学上的优秀表现,建议授予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银奖。
1.覃 力
2.李 一
3.颜奕填4.杜晓钟
4
惠州市中心体育场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银奖
惠州市体育中心可容纳4万名观众,其设计构思源于客家传统围屋和客家妇女编织的草帽,注重挖掘源自生活的文化内涵。有别于一般体育场建筑的厚重,惠州市中心体育场用连续的多孔膜形成“窗帘”,在结构上同时也在视觉印象上减轻了建筑的重量,不仅在合理造价的前提下创造了简洁、轻逸的形式感受,亦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引入。

华南理工大学支援地震灾区学校设计概述

华南理工大学支援地震灾区学校设计概述

华南理工大学支援地震灾区学校设计概述
何镜堂;郭卫宏;丘建发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 一、5.12地震灾区援建学校项目概况rn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教育部"对口援建建筑设计布置会"会议精神并在教育部组织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2008年7月份正式启动了包括茂县凤仪小学、茂县凤仪镇小学校、汶川县三江小学、理县薛城中学、松潘镇江九年义务学校和松潘安宏乡中心小学几所学校在内的援建设计工作.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何镜堂;郭卫宏;丘建发
【作者单位】亚热带建筑科学田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亚热带建筑科学田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亚热带建筑科学田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华南理工大学支援地震灾区学校设计概述 [J], 何镜堂;郭卫宏;丘建发
2.支援灾后学校重建启发未来设计理念和方向——“赈灾四川学校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圆满结束 [J], ;
3.某学校宿舍楼加固改造方案与设计概述 [J], 邓雪; 郭越洋
4.某学校宿舍楼加固改造方案与设计概述 [J], 邓雪; 郭越洋
5.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J], 泉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

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详细信息见附表)何镜堂,肖大威,郭卫宏,倪阳,冒亚龙,张振辉,吴中平,黄骏,包莹,郑少鹏,丘建发,窦建奇,陶金,梁玮健,何炽立项目简介: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城乡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风貌逐渐丧失,建筑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如何结合国情,弘扬地域文化,走绿色建筑创作道路,是当今建筑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以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绿色技术孤立研究比较广泛,但两者交融的研究较少。

本课题研究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属于何镜堂院士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三个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对于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融合绿色建筑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品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创新点如下:首先,凝练出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在揭示建筑发展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的整体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理念,是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的深化与拓展;其次,总结出产学研结合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多专业协同创新的方法体系,建立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模式;再次,归纳出智能化加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技术体系,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艺术地融入主动与被动结合的适宜性绿色技术,并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方式提升建筑性能。

最后,在理论体系指导下,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有效推动了实践创新。

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

项目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1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370次,并完成论著8部,在全国建筑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建筑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6பைடு நூலகம்
区位图
[ PEOPLE ] 人物/何镜堂 He jingtang
总平面图
117
新旧共生 :场地园林化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特质
[ UED ] 076 | 10 | 2013
富有岭南园林韵味的庭院空间
118
[ PEOPLE ] 人物/何镜堂 He jingtang
通过绿化营造幽静的气氛
新旧建筑在园林化的场地中和谐对话
项目名称 _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 项目地点 _ 中国 广东 设计者 _ 何镜堂 设计团队 _ 郭卫宏、郑少鹏、黄沛宁、晏忠、郑炎、李绮霞、曹声东、叶青青、郭志盛 总用地面积 _5 100m2 总建筑面积 _2 600m2 设计时间 _2004 年 建成时间 _2011 年 曾获奖项 _ 首届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 摄影 _ 陈尧、杨叔庸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
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
松花江路 14 号—37 号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 原为老中山大学时期教授的居住区,现已被列为 历史保护建筑。在完整街块内,北面一列是 5 栋 20 世纪 30 年代建成的坡屋顶别墅,南面一列是 4 栋 20 世纪 60 年代建成的独立式住宅。由于年
119
通透的建筑界面使室内外空间流动交融
久失修,这些建筑破败,更有部分已成危房。面 对这些在城市高速发展中被遗忘的历史建筑,我 们从 2004 年起至今,经过三次渐进式的更新改 造,采用园林化、机能更新、社区融入、生态节 能等设计策略,将这组破败的历史建筑逐渐转变
为一个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建 筑师工作室,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 创新基地,为社区创造了一个自然、人性化的公 共活动场所。
[ UED ] 076 | 10 | 2013
加入联系空间 加入共享模块
拆除无序加建部分获得历史空间架构
场地园林化
He Jingtang Studio: Reno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on the Songhua River Road in S.C.U.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