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高善文--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高善文--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高善文

2010年7月21日

内容提要

正确的方法有助于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从而降低预测失败的概率。我们通过十个小故事,来讲述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非洲蚂蚁找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说明了现代科学是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的结合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下边,没有了”则论述了中国从古到今都相对缺乏实证精神和形式逻辑,从而无法产生有价值的研究。

“引力与温度无关”说明了在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隔离的重要性。

“雄鸡一唱天下白”,“诗必穷而后工”说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差别,以及在现实复杂环境中,排除其他因素,找出因果关系的困难性。

“上帝是存在的”说明了理论的命题或预言必须是可证伪的。

“上帝难以琢磨,但他并不邪恶”,是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在原则上应该是简单和可以理解的。

我想先讲一讲我个人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这部分陈述在我看来是异常重要的,尽管它没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为了把这部分讲清楚,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也会使大家听起来更轻松。

1.非洲蚂蚁如何找家?

在几十年以前,生物学家很热衷于使用进化理论来研究生物的行为。在这种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非洲沙漠里有一种蚂蚁,这种蚂蚁找回自己巢穴的行为非常奇怪。

在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正常的条件下,蚂蚁要找回自己的巢穴,主要的办法是在它们离开巢穴的时候,沿途留下很多气味。这样,等到蚂蚁要回家的时候就会循着气味回家,因为蚂蚁是没有视觉的。知道这样一个原因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在蚂蚁经过的沿途放几个樟脑球。一般的话,蚂蚁就会迷路。

但是,科学家发现非洲沙漠里的这种蚂蚁,实际上不是依靠气味来识别路途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对这种蚂蚁如何找回自己的巢穴非常感兴趣。

当时,为了解释这种蚂蚁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现了很多竞争性的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在这种蚂蚁体内,有一种计步器。当蚂蚁离开自己巢穴的时候,它的计步器就开始工作,统计蚂蚁的步数。然后,当蚂蚁找回家的时候,计步器可以反向工作。当计步器清零,蚂蚁就知道已经到家了。

从研究的角度,我们把迄今为止的这个案例总结为两点:

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他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蚂蚁回家,提出的问题就是这种蚂蚁回家很奇怪,那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论,做出猜想。为了解释所面对的现象,我们要提出一个假说,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在逻辑上要能够自圆其说,要能够解释所面对的现象,这是研究的第二步。

但是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不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就是蚂蚁体内有计步器的假说)。

我以前曾经问过很过很多面试的学生和实习生,如果现在把这样一个假说抛给你,要试图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怎么办呢?

不少学生的第一直觉是把蚂蚁解剖一下,然后用显微镜,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寻找计步器在哪里。其实稍微简单地想想就可以知道,这种办法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难的,是几乎不太可能成功的。

因为计步器作为一种假说,很难跟具体的生物器官去对应起来。即便你能够对应起来,这种器官的运作在解剖学的意义上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不知道这种假说是不是对的,它毫无疑问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很有趣的假说。

前几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生物学论文,这篇论文就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步器的假说是否是正确的。

它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以现在的眼光看,办法很简单,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些办法。

它的办法是把这些蚂蚁捉来,分成两组。把第一组蚂蚁的腿截断一半,接到第二组蚂蚁的腿上。这样第一组蚂蚁的腿就缩短了一半,第二组蚂蚁的腿就延长了一部分。这些是在蚂蚁离开家以后非常快速的完成的。

如果计步器理论的假说是正确的,从这个假说出发得到的预测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蚂蚁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找家的行为,主要就是开始团团转;而腿被延长的蚂蚁,会跨过自己的巢穴,继续向前走可以计算的距离,然后才表现找家的行为。从这样的假说出发,理论上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实验证据的方法来看看这个预测是不是正确的。

这篇论文能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假说居然是正确的。蚂蚁找家行为的表现与这一理论的预测是一模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果说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提出假说,提出理论,那么研究的第三步就是从假说和理论出发,从其内在的逻辑出发,去提出一系列的预测。这一系列的预测本身是基于理论的内在逻辑推演出来的。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统性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

如果理论的所有预测都能够和经验事实一致起来,那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如果理论的预测和经验事实不一致,那我们就推翻这个理论,去寻求一个新的理论。

这就是我们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关于他们的重要性,我们再举另一个例子。

2.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

在古希腊时期,那时的人们很喜欢辩论。为了支持辩论技巧,一部分的人发展起了非常发达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在此后上千年时间里的发展水平都没有超过古希腊。形式逻辑在那个时代的顶点应该是欧氏几何。

欧氏几何基于非常简单的假设,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条直线”。它基于如此简单的一条假设,就可以推演出非常庞大、非常密实的命题体系。

古希腊学者在那个时代就试图论证“地球是圆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他们还以几何学为基础去估算地球的周长。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估算成就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们想说的是,任何一个理论都必须有逻辑,而它的基础就是基于古希腊时代的形式逻辑。在数千年以前的古希腊时代,大约跟中国的孔子时代差不多,希腊人的逻辑就已经非常的发达,远远高于中国先哲的水平。

但是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有一个先哲亚里士多德。他的庞大的理论之中有很多命题,其中一个广受瞩目的命题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这个命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确地阐述。而我们现在清楚地知道这个命题本身是不对的。

但是,从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命题一直到伽利略时代,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公开地、严肃地去质疑这个命题或这个预言。为什么呢?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做科学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羽毛比石头下落得更慢,观察到一个现象,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更快。这已经是一个抽象,是一个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是不是正确的呢?

他需要第三步,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做出预测,然后是第四步,用可控的实验去验证这个预测。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时代的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为了取得知识和理解上的进步,第三步和第四步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那漫长的时间里,科学本身并没有诞生。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人们才认识到,理论不但需要逻辑支撑,还需要对世界做系统的观察,并用这些观察来验证理论的预测,在验证的基础上推翻一个理论或者接受一个理论。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现代科学的诞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来自于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汇融。一种思想是形式逻辑。从现代对文明史的回顾来看,只有在古希腊提出了非常发达的形式逻辑。而另外一个很

重要的精神源头就是实证精神。所谓的实证精神,就是对事实有系统的搜集、测量和记录。

只有当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这两种思潮交融在一起的时候,科学在欧洲才大放光芒。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到达尔文,到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无不是遵循这样的方法,将科学推向更加昌明的地步。

3.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身在数学上,在思想上,毫无疑问是异常复杂的。但是他所做出的预测,他所做出的可以观察的、以前人们所不知道的预测,却是惊人的简单。

比如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是:当光线通过重力场的时候,光线本身可以被拉弯。这个事实以前人们是不知道,并且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个在现代天文学的观察上一般叫做“重力场的透镜效应”或“爱因斯坦透镜效应”。

以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为基础,他所能做出的预言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本人严密计算出来的预言是:当发生日全食时,太阳的光芒完全被月亮屏蔽。在这样的条件下,太阳背后的恒星所发出的光经过太阳的重力场时被拉弯,照射到了地球上。这个时候人们对这颗恒星位臵的计算,同太阳在其他位臵时的计算有轻微的偏离,而这个偏离的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1918年,英国的远征队分别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对这一预言进行了观测,而观测的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广义相对论获得广泛支持,爱因斯坦成为世界名人非常关键的实验证据。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实证精神和形式逻辑的结合。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

如果我们回过头看中国三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看到中国人既没有实证精神,也没有形式逻辑。在中国大量的史料中,我们看的纪录是,皇帝今天晚上宠幸了哪位妃子,名字叫什么,我们看到的是韩信在月下策划政变,最后没有成功。我们没有看到对世界的运行做出的有系统的测量、观察和记录。

中国的先秦时代也有很激烈的辩论,这种辩论也推动了逻辑的发展,其到达的高度中国人在后来再也没有到达过,但是它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相比是不在一个量级上的。

在朱熹或是更晚的时代,知识分子都醉心于解读古代的典籍。这种解读首先沉迷于对定义的辩论。比如对论语的解读,首先沉迷于这句话在字义上如何解读,如何定义,而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合理预测。

举例来说,康有为如何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呢?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的,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大家的解读是一样的,但是康有为提出了新的解读,认为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

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答应,那就这么办,如果老百姓不答应,就跟他们讲明白”。这个倒有点儿像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但是包括梁启超在内,对这样的解读都非常的怀疑。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古代的治学方法:命题的本身没有非常清晰的含义,命题的基础没有非常严密的定义,命题的展开过程没有密实的逻辑,命题本身也没有提出任何预测。有时候即使提出预测,人们也不用系统性的观察去验证这个预测。

例如,在中医的著作中,关于生男生女在理论上是这样解释的:夫妇双方如果在单日行房,则生男;在偶日行房,则生女。这也是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做出了很重要的预测,但是你没有看到哪个中国人去系统性地搜集事实来验证这个理论。

所以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史中既没有形式逻辑,也没有实证精神,所以中国自始至终没有科学。但中国文明居然延续至今,也算一大奇迹。

为什么我们要从这么遥远的孔子时代讲起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没有形式逻辑也没有实证精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即使是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的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的传播,但是在骨子里,中国学者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实证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逻辑。余续所及,影响很广。

5.“下边,没有了”

如果再具体到我们的证券研究领域,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报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实的逻辑和基于这些逻辑提出的预测,或者你偶尔能看到一点密实的逻辑,但是你看不到通过对证据系统性地梳理来验证这些预测,从而接受或者推翻一个理论。

在国内大量卖方研究报告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积,我们看到的是像孔子一样的突然的灵感,或者像中医一样突然来一段论断,然后就没有了。像纪晓岚对老太监讲的故事:下边,没有了。既不以此为基础做出一系列的预测,更谈不上对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去验证预测。

在过去七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试图遵循前述方法去积累对经济和市场的理解。如果说跟七年前相比,我们对经济,对市场的某些理解比那个时候有一点点进步的话,这种进步首先是得益于这样的方法。

这些是我想对方法论所做的第一个层面的陈述。我们回顾了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共同的规则,所有的学科都要遵循这些规则。牛顿本人是遵循这些规则,爱因斯坦本人是遵循这些规则,包括达尔文,包括麦克斯韦等都是遵循这些规则。霍金曾经说过,“这注定是我们的知识能够取得大的进步的方法。除了这样的方法,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步。”

6.引力与温度无关

接下来我们对研究做第二个层面的展开。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研究的对象在本质上是讨论因果关系。那什么叫因果关系呢?因果关系本身需要一个密实的定义。

以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因果关系是对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言,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输入,也可以观察到它的输出。假设一个封闭系统,我们把它隔离起来,它有100项输入,我们可以看到输入,也可以看到输出。当这个封闭系统的99项输入都不变,只有1项输入在变化,这个输入的变化在输出层面所产生的变动,我们就说这两个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之所以要对因果关系作这样一个密实的定义,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牛顿时代,牛顿本人研究了很多的现象,研究了光线色彩的构成,研究了潮汐,研究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和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去看牛顿理论本身,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并不是他在数学上多么了不起,尽管他在这个领域也非常了不起。

我们想说的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依赖于太阳是由什么样的元素组成的,不依赖于太阳的表面温度是什么,不依赖于太阳本身的密度有多大,只依赖于太阳的质量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而与太阳很多其他的属性,都是可以屏蔽和隔离开的。这本身是个奇迹,使得我们在研究地球和太阳相互运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忽略太阳的物理构成,但是依然可以把两者的作用关系理解的非常清楚。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物理学研究的世界在原则上是可以隔离的。你可以把太阳的很多属性隔离掉,但是仍然把这个系统研究得很清楚。而当人们在研究更现实的物理理论的预测时,进行的都是可控试验。比如说伽利略,把两个铁球,一个20斤,一个10斤,从同样的位臵放下去,人们看到它们同时落地。这个本身是可控试验。可控试验意味着你可以严密的控制输入。或者,在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时候,并不是可控试验,但是这个世界的研究在方法上,在原则上,它居然是可以隔离的。这个使得在研究因果关系的时候,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容易。

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在这个层面上非常的难?为什么生物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人体的研究,非常的难?为什么现代医药的研究非常的难?因为这个系统在原则上在方法上是很难隔离的。它不能够像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一样,把太阳的表面温度隔离掉。

比如在生物体的层面上,一个普遍的现象叫“代偿”,就是说如果你某一项生物机能非常的不发达,一定有另一项生物机能非常的发达。“代偿”很可能跟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竞争有关系,但是它非常清楚地表明人体在研究上是不能简单隔离的。一个系统的调整在另一个系统之中会引起非常复杂的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倒过来影响你原来研究的这个问题,而且这些过程本身很难理解清楚。

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但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或者医学等等领域,为什么缺乏物理学那样伟大的成就呢?我们可能对这些领域的很多学者不是非常熟悉,但未见得是他们不聪明。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处理的这个体系在方法上,也许人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法,至少简单隔离法和可控实验的研究方法是很难适用的。

7.雄鸡一唱天下白

我们都知道在经济研究中,对经验数据的处理,通常只能得到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我先举一个例子,中国唐代有一句诗叫做“雄鸡一唱天下白”。这句诗描述了一个观测,有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公鸡叫,第二个现象是天亮。他还描述了这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就是公鸡叫稳定地领先并预言着天要亮了。所以这是一个命题。

从这个描述之中,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两种现象至少存在着非常紧密的相关关系,而且公鸡叫是稳定地领先于天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鸡叫是天亮的原因。

我们如何知道公鸡叫不是天亮的原因呢?从这个命题本身,从他们密切的相关关系,从公鸡叫的领先这些角度,我们都是无法知道的。我们能够很幸运地知道这一点,需要其他一些知识。

这些知识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可以获得,第一个层面是现代天文学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告诉我们,天亮不亮和公鸡叫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接受现代天文学的这些结论,我们知道这是跟地球围绕太阳转有关系,而跟公鸡叫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些知识在我们刚才的数据处理系统之外,是一些额外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知识,我们不知道公鸡叫和天亮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第二个方法就是通过对鸡瘟的研究。鸡瘟使得大量公鸡都被宰杀,但是天照样准时的亮起来。这样一个自然实验清楚的表明他们之间不可能有因果关系。即鸡瘟这个自然事件导致公鸡叫这个现象被控制住了,没有公鸡叫了,但是天照样亮,所以说明他们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鸡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可控实验。在这个系统中,把这个变量控制住,其他的结果是不变的,所以没有因果关系。

所以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我们看到最近很多年以来,人们对自然实验的研究精力,比如一场地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比如通过双胞胎样本研究教育的影响……为什么人们去研究这些自然实验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然实验比较接近可控实验,可以使人们接近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逼近因果关系。

8.诗必穷而后工

我们知道,许多实证的经济研究处理的都是相关关系。比如很多人通常说M1跟股市有什么样的关系,物价跟哪些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论证在方法上都是基于相关性的一些描述,两条线拉在一起,比较认真负责的计算一个相关系数,不认真负责的,就说:“你看,你看,这两条线很像!”但是原则上都是基于对相关关系的描述。

在密实的理论研究中,我们探究的是因果关系。那我们要问的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哪里?弄清楚这一区别对理解和厘清经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A是一个现象,B是一个现象,C是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个现象。

如果A与B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A cause了B,A是B的原因;第二种是B cause了A,B是A的原因;第三种是C同时cause了A和B,C既是A的原因,也是B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能排除C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断定AB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上升为因果关系;此外,知道这个因果关系是沿着A到B,还是沿着B到A,也不太容易,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非常大的困难。

可以控制的实验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C给排除掉。而天文学,比如说研究地球和太阳的运动,非常大的好处是即使这个C是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太阳的元素构成,但是它跟A、B之间没有关系,你可以认为他不存在。

但是在经济研究之中,C太多,B到A的情况太多。所以从做出预测到观察事实,观察的事实跟预测之间的联系如果用因果关系的链条来梳理的话,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案例。

中国古人喜欢写诗,觉得其中学问很大。那么怎么写出好的诗歌呢?一个重要的概括是“诗必穷而后工”。很多人认为这个命题描述的是因果关系,但是在我看来,它描述的顶多是一个相关关系。

“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得志,不是贫穷,是郁郁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穷”不是贫穷,而是指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像一个女孩子没有人追求一样。

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老是希望被皇帝和政府追求,如果没人追求他,就故意躲到山林里边等着别人来追求,这就像女孩子涂脂抹粉,游走于闹市之间,来提高回头率,这是一样的心态。所以“穷”本质上是不得志,没有人追求他,政府不理他,然后躲到山林里还是不理他。

政府不追求他,他就没有钱呀,没有钱没有很好的地位,然后回家老婆就跟他闹别扭,出去喝酒动不动还要赊账,他就会有很多的问题。

“穷”,这是一个现象;“工”,是另一个现象,就是他的诗词写的很好。诗词写得好有很多的标准。第一是格律非常的好,汉语作为一种单音节的语言,对格律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东坡的诗词写得那么好,李清照作为和他同时代的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够好,原因就是“不谐音律”,在音律、音调的和谐、押韵方面有很大的问题。

第二是意境很高。所谓意境,我体会就是一种幻觉,是通过语言和格律等去刺激你的想象产生的一种幻觉,如果这种幻觉让你感到很舒服,那么就说这首诗很“工”。

“诗必穷而后工”,这句话描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穷”,第二个现象是“工”。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就是因为“穷”,因为郁郁不得志,所以才能写出很感人的诗歌。所以“穷”是现象A,“工”是现象B,他们认为因果关系是A导致B,A cause B。

但是我后来很仔细地研究了这个命题,我认为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看,对这个命题的解读几乎注定是错的。为什么呢?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两种竞争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来说明这种解读可能是错的。

第一,诗写得很好是要花功夫,花心思去琢磨的,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李白的很多诗你看起来写得很轻松,实际上他没事干,骑在马上都在琢磨,琢磨音节,格律和意境。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琢磨格律,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领导的心思,去琢磨周围的同事在想什么,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怎么样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为你喜欢“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个方面,那么你花在主营业务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业绩就很差,老板就不会喜欢你。老板不喜欢你,你就肯定发不了奖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穷”。

这是第一种解释,认为因果关系是倒过来的,是“工”导致了“穷”。

举几个例子,李白受玉真公主之荐入宫,李隆基非常喜欢他。李隆基动不动带着杨玉环在宫里耍,但是老觉得不痛快,因为爽的感觉不能长久地保留下来,不能很好地抒发出来,找了很多御用诗人都写得不透彻,就把李白叫过来。

李白当时还不知道干什么,吩咐了以后,一提笔,流传千古的诗歌就出来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但是李白在宫里只待了两年就被赶出来了,为什么呢?同事在背后诬陷他,嘀咕他,琢磨他,说他的坏话;他的上级也拼命给他使绊子,非常的不爽。他们联合起来

在李隆基面前扎他的针,扎了一针又一针,到后来李隆基实在受不了了,“赐金放归”,给了他很多钱,你出去玩儿吧,实在罩不住你了。

根子上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李白在写诗这个层面上花的心思太多。李白的情商不会很高,所以他既不揣摩领导的意图,也不揣摩同事的想法。同事都在他背后使绊子,他茫然无知,出去以后琢磨了很多年终于明白了。后来他落魄时写的回忆这段生活的诗歌,是充满很多牢骚的,就是同事陷害他,这帮王八蛋真坏,他写过一些这样的诗歌。

以李白的现实案例来看,“工”完全有可能是“穷”的原因。因果关系完全可能是倒过来的。

第二、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存在一个C。怎么来提出存在C的理论呢?这个理论也是很容易提出来的。为什么张三生下来数学就学的很好,李四怎么学都学不明白呢?因为人的天分是不一样的。这个天分就是我说的C。

有的人生下来感情就比较脆弱,非常多愁伤感,听到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就会流泪,有的人听了啥也没听见,这个就是天分的差异。

如果你是一个听见秋风就会流泪的人,你的本性是这样,那么你的诗歌就容易写得很好,因为你对世界的观察体会非常细微,你有一个高傲细微,敏感脆弱的心灵。你自己首先被感动了,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感动别人。所以这个C就是你的天分,你的天分会导致你的诗歌写得很好。

如果你的心灵天生如此脆弱,领导批评你两句你马上就哭鼻子,哭完鼻子就怠工,怠工完就提交辞呈,那你奖金肯定领不到,更别说提拔了,这样“穷”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会上,在人群里混,人群本质上是一个丛林社会,相互利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一颗脆弱高傲的心灵在人堆儿里是很难混得开的。所以这样一个C就必然导致“穷”这个现象。

如果这个解读是对的,那A和B,“穷”和“工”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两者之间只是一种相关关系。

我们举这个“穷而后工”的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看到的大量经济现象和很多的社会现象,如果对他们进行统计手段的处理,只能得到相关关系。但是我们为了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测能力,我们必须探索因果关系。

但是从相关关系跨越到因果关系,这条沟有多宽呢?这本质上要排除C的存在,或者说认为C不存在。而“C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可能是无法证伪的,至少在绝大多数时候很难,除非是受控实验。

我们最近的例子是什么呢?当然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长达20年的繁荣,包括资产市场的繁荣,人们把这种繁荣与神奇的货币政策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因果关系。但是人们不知道,实际上在这背后有一个强大的C,金融的自由化,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非常快速的技术进步,人口的红利,世界范围内冷战的消退等等都是人们或多或少没有充分注意到的C,它同时带来两种现象。等到这个C 出问题的时候,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能力马上垮塌。回头看,货币政

《曹操传》策略效果

《曹操传》策略效果 由于策略的距离(离多少格能命中部队)、范围(命中多少部队)、地形限制(有些计策在特定地形下不能实施,但可以实施的不同地形具体数值没有变化)、气候限制(类似地形限制)可以直接从游戏中看,比看攻略要方便得多,因此不再赘述。但命中率的问题尚未找到合适函数描述 一、伤害系 伤害系计策是指损伤敌方HP的计策,包括地水风火四个系每系5计,另外晕眩、诱惑、定身、定军、毒烟、毒雾也能伤HP(后四计还有妨碍效果),以及四神中的青龙、朱雀共计28个计策。 注: 计算的中间结果含小数点,最终结果截去小数点; 伤害的下限为1; 诱惑施计者为舞娘时,伤害额外附加100%; 被施计者为西凉骑兵、驯熊师、驯虎师,伤害附加10%; 被施计者为木人、土偶,伤害附加30%; (1)海啸、晕眩 伤害全部HP (2)巨岩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 *6/5+30 (3)朱雀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25 (4)烈火、爆焰、激流、山崩、地龙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5] *9/10+18 (5)灼热、火龙、龙卷、浊流、水龙、落石、地阵、毒烟(附加毒)、诱惑、青龙(共五下,下面的结果为一下的伤害)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5] *7/10+14 (6)火阵、旋风、风龙、水阵、定身(附加麻痹) 若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1]/2+12 若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 伤害=[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1]/2+13 (7)风阵、毒雾(附加毒)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4]*2/5+8 (8)定军(附加麻痹)、沙暴 伤害H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5+5 二、妨碍系 (1)谍报 说明同伤害系 吸取MP=[施计者等级+(施计者精神力-被施计者精神力)/3+1]/2+12 (2)钝兵、钝队 爆发力降为70% (3)虚脱、厌战 士气降为70%

论文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因农产品流通研究涉及环节众多、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着手、综合探究, 单凭某一种理论视角无法洞察所有,所以本文采用了多学科相交叉的方法、应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图形和案例等工具对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 )文献研究法 主要体现在该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先辈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整理、 归纳,了解了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范围、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未覆盖的研究方面和未深化的研究分支,以上都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起了指导作用。 (2 )逻辑推演法 本文是以“依据现实背景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提出命题一对中国农产品流通 模式的现状分析和与国外模式的比较下找出问题所在--引进相关理论创新农 产品流通模式--提出有效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框架展开的研究,符合命题的 内在逻辑关系。 (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文解释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流通成本过高;阐述了我国 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对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市民)造成的影响;分析了 影响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以上结合相应的统计数据和分析工具都回答了经济学中“是什么”的问题,也正是实证分析的体现。除此之外, 本文还致力于创新一个适用中国的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并最后给出相应的政 策建议,这也是回答了经济学中“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一正是规范分析的所在。

5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文章在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定性分析,包括 从现有模式到创新模式的改进分析、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等,还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实例作为论据,对新模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的定量分析。 (5)多种学科相交叉的方法 前面己经提到:本文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现代产业经济 学的SCP范式来分别针对如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如何构建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做了研究,并且,本文相关研究也应用到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因此,各种学科在此再也不能独自发挥功效了。

投资的效率

中国投资效率考察1 ------都是数据惹的祸 光大证券研究所高善文(首席经济学家) 2003年全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高达26.2%,处于十几年来的最高水平,引发了人们对投资过热的担心;2004年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际增长率更是上升到45.5%的高位,各方面对于投资过热的忧虑迅速加深。人们普遍担心,如此罕见的投资高增长根本无法长期维持,而投资增长率在暴涨之后很可能经历暴跌的过程,从而形成经济的硬着陆,造成巨大的破坏。 投资增长率是否会形成暴跌,危害有多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投资的效率如何。如果投资的回报(即投资的微观效率)比银行的利率还低,那这么多的投资大部分都会形成银行的坏帐,使得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雪上加霜。如果单位投资实际形成的产出(即投资的宏观效率)越来越低,那么一般来说经济持续的高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投资的实际宏微观效率是不是有人们担心的这么糟呢?部分学者根据对有关数据的处理得出了确定的结论,中国的投资效率确实越来越差:全部上市公司在2003年的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比1年 1本文数据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罗斌先生和鲁艳飞女士进行计算,在观点形成和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得到庞正武先生、王云女士、刘禹女士、赵强先生和杨鹏先生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文中的错误,由作者本人负责。

期的银行贷款利率还低;而中国单位投资能够提供的产出在这些年来也越来越少。 如果这些结论可靠的话,我们的确需要对未来忧心冲冲,并尽快把手头的资产兑换为黄金美钞----因为这意味着中国步1997年泰国等国家的后尘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就在这两年呢。 然而,我们对有关数据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糟:中国单位投资所实际提供的产出在可比的意义上应该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2003年全部上市公司的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也比1年期银行贷款利率高,总体上看这几年企业的效益还是不错的。 这就是说,也许你确实考虑把手头的资产兑换为黄金美钞,但不要着急,也不用出于担心投资和经济迅速崩溃的原因而这么做。 那么,基于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结论呢?是不是我们给政府买通,当了说客呢? 为了澄清这种嫌疑,有必要把我们的计算过程仔细报告一下。 一、投资的宏观效率 经济学家有一种简单(也很不完善)的办法来衡量投资的宏观效率:今年实际投资了某个数量,明年实际经济产出增加了一个数量,用后面的数量除以前面的数量,就知道今年的单位投资实际提供了多少产出。这个比例,就是增量产出资本比。 进行这样的推算,显然假定投资在1年后就能形成生产能力,这当然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想法,但这个比例确实能提供许多有用的信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石上纯也的探索之路 发表时间:2018-04-05T15:43:21.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王健[导读] 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 华南理工大学 510641 摘要: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包括风格派、包豪斯派和勒?柯布西耶派这三股源流。从1945年开始,迈出了走向盛期现代主义的步伐。1975年以后,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一大批六、七十年代建筑师开始反思民族性在建筑中的抽象体现。于是建筑师们开始挖掘日本传统美学,试图将建筑与艺术结合起来,“超平”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建筑中广泛体现,并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石上纯也便是日本“超平”建筑师中的一员。本文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石上纯也的建筑观及建筑实践作品做出分析,阐述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建筑创作的累进,以期对当代国内建筑理论的探索有所裨益。关键词:石上纯也归纳法演绎法 1、生平简介 石上纯也,日本建筑师,于东京艺术大学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2000~ 2004年任职于妹岛和世建筑没计事务所,2004年始独立,成立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石上纯也是个极为与众不同的建筑创作家,虽然到目前为止其建筑作品并不多,但是其跨界于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创作手法及其惊艳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日本建筑评论权威——五十岚太郎将石上纯也誉为日本前卫建筑家(Pioneer)一脉,亦即继菊竹清训、伊东丰雄、妹岛和世之后的代表人物。 2、主要研究方法 石上纯也既是日本现代“超平”建筑发展大潮的代表人物,也是继承人物。“超平”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几个关键词:去等级、反功能、模糊内外,是众多日本“超平”建筑师对日本民族性的建筑表现的共同归纳。而对于以石上纯也为代表的一代继承人物,对此归纳结果的个人演绎便成为他们的前进方向。石上纯也以归纳出的“超平”建筑的共性为理论基础,借自身的各项实验性实践项目,逐渐演绎出了个人的四个创作关键词:“非物质性”、“狭窄与宽广”、“超巨大空间物件”、“外部与内部”。丰富和发展了日本“超平”建筑的创作内涵。 2.1、实验法 石上纯也在发掘“超平”建筑的创作理念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自身具备先锋性实验性,其由设想到设计成型的过程也是经过多次实验性设计实现的。实验性作品打破传统功能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想以一种合理的姿态面世,就需要不断的实验来验证和实现其合理性。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是石上纯也实验性作品的代表作,它是作为一所大学校园再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建造的。作为服务设施,学生们无论何时都可以自由进入工房,在其中进行自己的创新设计工作。 建筑高一层,为单一整体空间,建筑面积约2000㎡。立面全为玻璃幕墙,没有任何抗震墙,也没有支撑梁,建筑物完全依靠各种不同截面尺寸的细柱支撑。整个建筑的实验性就在于这些细柱之上,细柱不仅数量多达305根,并且截面尺寸或角度也无一相同。细柱的位置也舍弃了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是采取不规则分布。更为不同的是,这些细柱的结构作用也非传统的受压立柱,305根柱子当中有四十二根作为压力构件承受垂直载重,而其他两百六十三根则作为拉力构件。 对于一般人而言,KAIT工房可能只是个大大的玻璃盒加上散乱的柱位,然后塞了不同的空间配置罢了,但其实石上纯也为了使细柱的位置、细柱的截面尺寸和角度、细柱的受压和受拉,与它们会限定出怎样的空间两大矛盾点能够统筹解决,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设计来试验和验证,石上纯也花了三年的时间在研究用细柱要限定出的每个空间的用途、大小,仔细地排列每个柱子的位置,以手画、CAD方式探讨各种可能性,制作了超过一千个模型。所以在不知情的人眼中那些看似随机放置的柱子,其实它们围塑出来的两百九十个四边形都是建筑师经过实验性设计审慎思考探究的结果。 以细柱作为分隔空间的元素,于是建筑里各个空间不需要严格的定义和约束,于是使用者能够自由地在建筑里选择自己需要的空间。而在此结构方案和空间方案下形成的建筑形象轻巧透明,可以说是一座建筑,也可以将其视为景观的延伸,结构的美转化为宛如树林般的景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集功能模式创新、空间组织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建筑形象创新的优秀实验性作品。 2.2、演绎法 “超平”建筑师在实践中归纳出的一个创作关键词是“模糊内外”,这是消除室内外界限、室内外相互融合的创作理念和方向。石上纯也将这一“一般性”的“超平”理论,演绎出了自己对于室内与室外关系的理解。这在其作品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有最直接的体现。 对于表达室内外交融的理念,超平建筑师“一般”的设计思路和手法是通过轻薄透明的建筑界面来消除室内外的视线阻隔,以此达到室内外界限的消融。石上纯也以此为基础,演绎出了“Extreme Nature”(极度自然)的设计理念。他的想法是:摒弃一般人对于建筑作为“物”的惯性定义,建筑不再拥有具体物体明确的质感,也就不再与场地内的其他元素存在等级关系,原本作为一种二元论的“室内、室外”关系也不复存在,以此实现室内外的无差统一。 石上纯也不把室外环境视为建筑的他者,而将室内与室外同样作为“环境之存在”。他将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内部完全净空,而在馆外围做了4个1:1的真实营造物件——温室,温室内非常巨细靡遗地配植各种植物,温室自身作为展品。这打破了传统展览模式下以图画或小比例模型进行室内展览的形式,以此刻意地将内部与外部空间暧昧化。这是消除室内与室外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同时,在植物学者大场秀章的协助之下,在整个场地中进行大量的植物栽培,使整个馆进一步消隐在场地之中,塑造出了宛如置身于公园中的风景。这是消除构筑物与植物之间主从关系的第二个层次。最后,在室外置放家具,让人仿佛置身于室内。建筑与展品之间尺度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植物之间配比等级关系的模糊、建筑与家具之间空间等级关系的模糊,多重颠覆与模糊,创造出了让人得以感知的植物、建筑、家具、地形与环境等所有事物同等级、同时存在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下,室内与室外实现了完全的交融。 3、总结与启发

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关,因而社会流动便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各种职业位置之间的变动。合理的社会流动应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进步和基于个体能力及业绩基础上公正、公平的流动。一般认为,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和谐、能够可持续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则应促进其天赋潜质的充分发展和个体价值的最大实现,向上流动不受其出身、经济地位低微的制约。(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双向关系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科技革命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横向流动加速并普遍化,纵向流动的动力日趋强烈,其标准也偏重个人的自致作用,因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1.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社会流动对教育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首先,社会流动的程度影响着教育的功能变化。传统社会由于缺少社会流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文化和象征身份;现代社会由于流动程度较高,教育的经济功能的选择功能较为突出。其二,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模式。由于竞争性流动促使个人经过努力而获得英才地位,在教育目标上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去向上流动,课程便有综合性和多选修的特点,训练学生不畏失败和创新精神,分化学生也较迟。赞助性流动提倡英才教育目标,早期分化培养,课程性质大相径庭,训练学生各得其所的意识和能力。其三,社会流动的趋势影响教育改革和教育结构。现代社会的流动趋势是水平流动普遍化、纵向流动上倾化、竞争性流动占主导地位,所以教育改革要根据社会结构的需要来选择和分配人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同时还要调整教育结构去适应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民主化的要求。第四,社会流动还通过影响价值观而对教育思想、教育愿望和个人成就动机产生影响。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对名利的追求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的功用性价值由此被抬高,教育思想偏重于个人本位,学习动机多源于对较高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追求。2.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人们越来越相信,高速率的社会流动,尤其是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将减少贫穷阶层儿童中的英才浪费,并使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效率更高。教育还是促进社会职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因。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各种职业对于就业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也水涨船高,雇主通过教育这一标准来选择雇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柯林斯的“1938—1947年度美国的全国性调查”和“1967年圣弗兰西斯科地区的调查”表明:职业结构在教育系统内已被设计好了。川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流动的形式。正是由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社会才由传统的过去走向开放的现代,才出现竞争性的社会流动和规模较大的水平流动。随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和“工业返哺农业”行动的实施,各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经济收入差别正逐渐缩小,阶层之间的主要差别将是消费形式和休闲方式,而这两者受教育的影响较大。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与效果

摘要本文以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兴起为背景,探讨了在我国高校的劳动经济学课堂中采用批判式思维教学方法可以 运用的策略,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运用效果的因素。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劳动经济学;三因素一、批判性思维理念的缘起及发展多年来,批判现行高校灌输式教育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学生与实际产业需要的人才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这些维度上,我们培养的学生还远远不能胜任职 业发展和创新的需要。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有许多需 要革新和改变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批判性 思维运动起源于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反思,教育学者通过追踪美国的中 小学和大学教育情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充斥在课堂上,学生们所获取的知识比以往的年代要丰 富许多,然后在实践领域的观察却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些学生的 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却反而逊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甚至劣于往届学生。于是,学者们开始研究是什么影响了学生 们的思考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对思维展 开的思维受到了美国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进一步,社会学、历史、传播学和商务等学科将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 培养目标之一。在这种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目标的教育改革风 潮中,美国大学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且有了可以测试的量化指标。 这将给我国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思考提供必要的参照。本研究拟以此为背景,基于高校经济类课程探寻实施批判式思维教学方式的策

略,旨在为加强我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提供理论路径与方法创新。二、批判性思维结构与理念R的研究团队推进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 研究的进展,他所设计的三因素批判思维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 意的效果。该研究团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特、果断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中思考者系统、习惯地提出有关思维的智力标准,利 用思维的构建,并根据思维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及根据目标、范围和 标准评估而达到的一种思想功效。在此界定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三因素批判思维教学方法模式,即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三要素,每一构成要素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1.推理元素。包含了八个部分1目的、目标或观念中必须的为思维所用的结论;2争论的问题或等待解决的问题;3各种不同的观点;4推理的观察范围;5推理的概念范畴;6假设;7暗示和后果;8推论和结论。2.智力标准。构成智力标准的核心要素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在于学生能够在较低的督促下产生高质量的思想 成果,学生的行为能够对自己的道德问题更加全面地负责,对此,R 提出了批判思维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即通过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没有反应的思想者到思想的主人,在此过程中,自我评价只有在较高的智力水平下才会出现。3.智力特质。一般来说,独立的或相互依赖的智力特质是批判性思维形成所必须的,它是帮助学生在深知底细和不受主流影响的情况下,自由的确立自己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这些智力特质包括1智力谦虚;2智力勇气;3智力同感;4智力正直;5

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方法及步骤 【摘要】本文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研究的路径、研究的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的设计与步骤。作者强调论文写作应该反映研究过程,遵循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作者对论文写作中涉及的主要方法与步骤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特别是针对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剖析了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为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勾画出了一个研究过程的框架。 【关键字】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论文写作步骤 ThesisWriting:ResearchMethodologiesandProcedures JianWang ProfessorofInternationalbusiness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UIBE) ABSTRACT:Thispaperbeginswithscientificresearchcycleconcept,introd ucesresearchapproaches,analysismethods,researchdesignandprocedures.Th eauthor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methodologiesandprocedures,whichshoul https://www.360docs.net/doc/8f8439798.html,paredwithnormalscientificresear chmethodologiesandprocedures,theauthorrethinkstheChinesetraditionalis sue-orientedresearchapproachbypointingoutitsambiguityandignoranceofme thodologiesandprocedures.Thepapercanprovideaguidanceandframeworkforgr aduatestudentsdoingresearchwhilecompletingtheirthesiswritings. KEYWORDS:researchmethodology,researchprocedures,quantitativemetho ds,qualitativemethods,thesiswritingprocedures 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二、研究的路径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 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1]: Facts—Theory—Speculation

2008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2008年第六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 1. 宏观经济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第一名: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哈继铭、邢自强、沈建光);第二名:中信证券研究团队(诸建芳、刘可);第三名:申银万国研究团队(杨成长、李慧勇、贺振华、袁宜);第四名:安信证券研究团队(高善文、莫倩、柳世庆);第五名:联合证券王晓东 2. 策略研究行业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第一名:中金公司研究团队(高挺、郦彬、梁耀文、王汉锋、侯振海);第二名:申银万国研究团队(陈李、徐妍、安昀、朱康平、戴卉卉);第三名:长江证券研究团队(周金涛、钟华、张凡、李冒余、薛俊、时伟翔、刘冬);第四名:国泰君安研究团队(王成、翟鹏、章锦涛、章秀奇、莫言钧);第五名:安信证券研究团队(程定华、张治、诸海滨) 3. 金融工程行业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第一名:联合证券研究团队(张春安、刘湘宁、杨戈、王红兵、宋曦、谢江、曹力、曹传琪);第二名:申银万国研究团队(提云涛、杨国平、马骏、朱岚、刘均伟、边慎、袁英杰);第三名:海通证券研究团队(娄静、胡倩、联蒙珂、单开佳、雍志强、周健、吴先兴);第四名:中信证券研究团队(胡浩、严高剑、马坚、李灏);第五名:东方证券(高子剑、黄栋、胡卓文、阚先成、孟卓群) 4. 固定收益研究行业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第一名:申银万国研究团队(屈庆、张睿、张磊);第二名: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徐小庆、陈健恒、姬江帆、许艳、陶铄、张继强);第三名:国泰君安姜超 5. 房地产行业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第一名:国泰君安孙建平;第二名:中金公司白宏炜;第三名:光大证券研究团队(赵强、华光磊、翁非玉);第四名:招商证券贾祖国;第五名:联合证券鱼晋华 6.银行业行业最佳分析师获奖名单:第一名:中金公司研究团队(毛军华、罗景);第二名:国金证券研究团队(李伟奇、张英、陈建刚);第三名:海通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之浅见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之浅见 发表时间:2012-07-02T14:29:22.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杨娜 [导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攻克现代文阅读这一高考难关,必先要通晓阅读的各类知识。 河北高碑店一中杨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攻克现代文阅读这一高考难关,必先要通晓阅读的各类知识。现代文阅读所需要的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学方面的知识。如果再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面的方法与技巧,那么在解答现代文试题的时候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了解阅读的本质、过程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章的思维过程。所谓理解,是指从一字一词,到一句一语,到一层一段,再到文章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都要理解正确,体会透彻。这就要具备字、词、句、群、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所谓吸收,指接受文中的先进思想、正确观点、事实材料、科学知识、语言词汇、写作技巧,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增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所谓鉴赏,主要是对文艺作品而言,指对文艺作品进行鉴别、欣赏,这就需要具备有关鉴别手段、审美感受、欣赏内容及欣赏方法方面的知识。所谓评价,指对文章思想观点、知识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的正误的判断,这就需要具备评价的标准、要求及辨证分析方面的知识。完成这个思维过程,则需要经过认知、分析、理解、综合、记忆、感受、判断的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的是分析、理解。落实这一程序,就要懂得阅读的具体步骤和规律。不同的文章虽有不同的读法和侧重点,但所有的文章都有共同的阅读步骤和规律,这就是:认识文字,了解词语,找出结构,把握全局,归纳中心,研究语法,探讨技巧,找出特色,定其高低,取其所需。不管阅读什么体裁的文章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只是不同的文章,这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 二、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的要素、人称、结构、详略,以及含蓄的语言,谋篇的技巧及叙议的结合等等;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类别、特征、本质、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鲜明性以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抓住议论的三要素以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犀利的语言;散文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便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过其散形抓住其凝神,以掌握其本质;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情节发展变化的安排,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而概括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就高考而言,三大常用文体应作为训练的重点,因为这三类文体是高考现代文考查的主要材料来源。高考记叙文阅读选用的是融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复杂记叙文,考查的内容着重在关键字句的理解及其段篇思想意义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写作技巧等等,有的还要参照作品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如果只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段论段,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而必须吃透整个材料,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功力,这样才能作出圆满的解答。高考议论文选用的材料一般比较深,材料内容丰富,哲理性强,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解答这类试题,必须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注意成文的历史背景。就考查内容本身来说,多半结构复杂,关系多向交叉,综合运用多种议论方法,有灵活多变,没有辨证分析的头脑,是不容易理清的。高考说明文选用的往往是理论色彩较强、接近议论的文章,篇长量多,内容丰富,有旁征博引,叙议兼具,结构复杂。阅读起来必须借助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引进记叙的阅读思路与方法。有的材料又含有数、理、化、史、地、生等其他学科内容,特别是近年来涉及较多的是当代科技前沿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平时须注意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在考试时顺利地调动相关知识。考查内容有解释概念、归纳段篇意义、判定说明方法及条理等多种,大部分从整体着眼设题。 三、现代文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语文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高考的目的就是淘汰大多数。”(章熊语)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那么,如何保证现代文阅读这一阵地不丢?我们的想法与目前的做法是:充分挖掘学生现有的阅读材料,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加强与备考有关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阅读题得分率。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反复强调并落实下列习惯和要求: 1.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要引导学生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恒心。现代文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2.利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这些都为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试卷选文虽不及教材信息多,但也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3.选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4.靠船下篙摘取原文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使学生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5.拟好草稿写全写顺 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

企业文化落地的策略和途径

Management 经管空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8f8439798.html, 2012年10月 083 的客体不断扩展,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会计问题,正是会计学科发展的源动力。本文所阐述的无形资产对会计边界的影响只是一种理论探讨,尚需会计实务的检验。但我们应该明确,会计对象边界及其扩展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进一步研究,仍需依赖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上)[J].财会通讯,2004(9). [2] 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下) [J].财会通讯,2004(10). [3] 葛家澍,唐予华.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3(5). [4] 贾纳金.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指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7 月第1版. [5] 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6年1月第1版. 企业文化落地的策略和途径分析 ① 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 郭利军 摘 要:本文从分析企业文化三个系统的建设入手,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文化落地的四大策略和多种途径,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思路,促进企业文化从软实力转化为竞争力。关键词:企业文化 误区 落地 策略 途径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083-02当今,企业文化的独特价值已被企业家们认同,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出现文化理念体系建设得较完善、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却不明显的现象。企业文化悬空可说是造成此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系统入手,分析和探讨企业文化落地的主要策略和途径,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现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提升企业竞争力。 1 从三个系统建设看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 学术界通常将企业文化分为VI(视觉识别)、MI(理念识别)和BI(行为识别)三个系统。 VI 主要指企业统一的标识及其应用,近年来也有学者增加AI(听觉识别),例如企业之歌。实际工作中VI 设计和AI 创作,常采用对内对外征集或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和创作。一旦确定,只要企业重视,推广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例如以统一模式应用在旗帜、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等上面;在企业各种场合传唱企业之歌等。这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宣传、社会知晓度的提升和员工归属感、认同感的增强。 MI 可说是企业价值观体系,表现为代表企业信念、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团体精神,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宗 旨、精神等一整套理念性、观念性因素。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是两种情况:一是较纯粹的“老板文化”,企业文化部门将老板所言整理提炼,形成体系,通常比较符合企业实际,例如西部机场集团的企业文化。二是企业与专业公司合作,企业“精英”团队与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和提炼,理念体系较为完整和理性,常形成文字漂亮、对仗工整的理念、口号和精神,通常双方参与的比例决定了理念体系与企业实际的符合程度。 BI 是指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实践,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实现员工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实际工作中常常体现为“**行为规范”,企业管理者希望理念转化为行动、促进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理念转化为行动,最终形成竞争力。从企业文化建设三个系统的建设模式中,可以看到:由于专业公司的介入,企业文化图形、文字表述部分相对容易;企业文化指导实践, 特别是指导不断变化中的实践却很难。企业文化建设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花费精力、财力编写印制成完善、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却因为宣贯、落实不到位,成了“口头文化”、“墙上文化”、“应付文化”,文化在企业里推不开,与经营管理脱节、理念识别难以变成行为识别的“四脚悬空”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企业文化落地”,是指把企业 的文化理念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促使企业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是指把企业的文化理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级德育课题《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校园 文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6] 阎达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科面临的新课题[J].财会 通讯,1983(5). [7]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1979-1999).大连:东 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简要回答压力的三种应对策略及其效果

1.如何理解人格的定义(1)人格:源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稳定的行为方式: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内部过程:个体内部发生的所有动机、情绪、认知过程。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2)人格概念的理解:A.人格是全部的心理组织 B.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只是人格的一部分。C.人格是遗传、环境(含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人格心理学这门科学 (1)定义: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现象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人格的个别差异的科学。 (2)研究内容:A.人格过程(动态的作用规律):如,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动机、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人格与健康、成长的关系。B.人格特征、人格类型(静态,个别差异)。 (3)人格心理学的4个基本关切:理论、研究、评价、应用。(4)人格心理学应用:将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包括人格理论、研究发现和测评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更幸福、发展得更好。其中最重要的应用是促进心理健康、促进成长。 3.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①精确性②可检验性③概括能力④简洁性⑤逻辑一致性⑥有用性4.测量或评价人格的方法有 哪些。 自陈测验、投射测验、情境 测验 其他方法:品格教育测验、 角色扮演技术、无领导小组 讨论等。 5.简要回答人格的本质和核 心人格过程 人格的本质是实现自己的 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是人格 的中心,是人的最终追求, 人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围 绕价值目标进行的。核心人 格过程不断地设置价值目 标,调动自己的一切人格资 源去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是由动机单元、经验单元、 认知单元、监控单元、特质 单元这五个主要的功能单 元构成的。 6.人格研究有哪些途径 1.个案研究(弗洛伊德) 2. 相关研究:是指在相同条件 下测量一组被试的多个人 格变量然后运用统计方法 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程度和相关方向,由此来确 定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也 可以用差异比较的统计方 法比较不同群体在各个变 量上的差异3.实验研究:指 操纵变量,研究这个变量的 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从而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 关系。 7.简要回答弗洛伊德人格结 构理论中的几种不平衡关 系 答:1、自我与本我之间的 不平衡关系:自我不能满足 伊底的要求自我不能控制 伊底 2、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不平 衡关系自我不能满足良心 的要求自我不能自我理想 的满足良心的要求 3.本我 与超我之间的不平衡,包括 本我要求满足但超我却不 允许(超我过强)超我过强 不能约束本我 8.简要回答荣格的情结理论 答:情结:带有情绪色彩的 无意识心理丛。决定着我们 心灵的很多方面,驱动人的 行为。 情结的功能:当某人具有某 种情结时,往往执着于某件 事而不能自拔,同时却意识 不到自己的执着行为。情结 举例:自卑情结、英雄情结、 大学情结、军人情结、批评 情结等。正常的情结:促进 事业的追求,充满激情地投 入到喜爱的工作中去。病态 的情结:阻碍正常的心理机 能。 9简要回答压力的三种应对 策略及其效果 应对策略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分别是:(1)问题中心策 略。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 问题,是什么问题导致的压 力就处理什么问题。(2)情绪 中心策略。情绪中心策略关 注情绪,试图减轻面临压力 时产生的消极情绪。(3)回避 策略。回避策略通过把引发 焦虑的压力情境排除在意 识之外来处理压力。效果: 在帮助人们处理压力方面, 积极策略都比回避策略更 有效。回避策略有时可能在 短期内起作用,但这种策略 做多只是延缓了处理这些 问题,不管回避策略有多大 的短期优势,它的有效性都 有可能局限于相对适度的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硕士论文

对《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的评述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付海妮分硕士论文的评介 摘要:本文运用研究方法论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分析付海妮的“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一文。这篇论文在个案研究上设计、访谈资料分类及分析上做的较好,但是如果适当结合定量设计将更加突出研究的目的,并对其他教师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研究方法差异教学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很多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我们需要好的题材和视角,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以付海妮的“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一文为例运用研究方法论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从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分析此篇论文。 一.文献综述 1.近年来对差异教学的研究概述。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人才多样化,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更侧重于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要,实施差异教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由此可见个体差异性是决定教学差异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中对个体性差异作出如下界定:个体性差异是根据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差别、意志动向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也称为个体差别、个性差异。初中英语教学中,个体差异原则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尊重个体差异,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的要求,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人们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差异性教学,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促进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考虑新教材的特点,时间一长就会追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艰不上”的局面.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时实施差异教学,使好学生发挥优势,差学生能跟上,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的教学活动,作为学生来讲,每位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对待学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如何去平等的关注每位学生,怎样进行差异教学,一直是国内外教师、教育者关心的教育课题,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的现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中提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教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因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各有不同,英语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

策略分析

最佳朝向,辅助网格和热阻尼,冬季风向与夏季风向,构造和当地材料应用,室内环境分析,室内视野分析 当地基本气候条件分析: 地理数据 中国杭州;北纬30.2°,东经120.2°;+8.00perth;海拔41.7m; 日晷分析 蓝色区域为过冷时间段(每年十二月、一月、二月) 红色区域为过热时间段(每年六月、七月、八月) 较好的建筑朝向应为夏季辐射量较小,而冬季辐射量较大的方向 根据计算,南偏西20°左右为杭州地区太阳辐射量最佳方向 不同方向在过热时段和过冷时段的太阳辐射如图所示: 红色表示过热时段每日平均辐射量 蓝色表示过冷时段每日平均辐射量 绿色表示平均辐射量

焓湿图分析 分析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 忽略要素:辐射温度;空气流速;人的活动量及着衣量 按月份范围显示焓湿图如下: 蓝色表示个月份范围 黄色表示舒适区域 横轴表示干球温度,纵轴表示绝对湿度,曲线表示相对湿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杭州地区相对湿度偏大,尤其夏季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影响了六月和九月部分时间的舒适度,夏季应考虑降低湿度影响;最高气温基本在人体体表温度(32——34℃)以下,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起到调节室内环境的作用。冬季最低温度为2——3℃,但南向最佳辐射方向可以达到每日平均辐射2kWh/m,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达到冬季提高室内温度的作用。 被动式策略效果比较 I.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影响因素:室外温度;太阳辐射量 a. 资源丰富带6700MJ(m2.a)* b.资源较富带5400-6700MJ/(m2.a) c. 资源一般带4200-5400MJ/(m2.a) d. 资源贫乏带< 4200MJ/(m2.a) 杭州地处太阳辐射资源一般带,日照时数为2500h左右,太阳辐射量一般,但仍然相当于每平方米17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被动式太阳能设置因素:窗墙比、围护结构保温效果、太阳能采暖效率 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南向窗墙比不大于0.35,北向0.25,东西0.3; 如图设置:通过太阳能采暖使4-5月达到舒适,但12月、1月、2月、3月仍然较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