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植物水稻
油菜和水稻种植模式

油菜和水稻种植模式首先,我们来讨论油菜的种植模式。
油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模式主要分为秋播油菜和春播油菜两种。
秋播油菜,也叫作冬油菜,是在秋季进行播种的。
一般在10月到11月之间,秋季气温下降但土壤温度仍然较高的时候,适合进行秋播油菜的种植。
秋播油菜一般需要进行深翻耕,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在播种前,还需要进行施肥和除草的工作。
这样可以增加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秋播油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抵抗灾害和寒冷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春季的病虫害。
春播油菜则是在春季进行播种的。
一般在3月到4月之间,春季气温回升但土壤温度仍然较低的时候,适合进行春播油菜的种植。
与秋播油菜相比,春播油菜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春播油菜需要进行细翻耕,并在播种前进行施肥和喷施除草剂。
这样可以确保油菜的生长良好,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水稻的种植模式。
水稻是一种特殊的作物,它需要适合的水田环境来生长。
水稻的种植模式主要分为湖北模式和稻鳅模式。
湖北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
在湖北模式中,稻田经常积水,水稻在水中生长。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提供稳定的水源和适量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
然而,湖北模式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同时还容易滋生病虫害。
稻鳅模式则是一种现代化的水稻种植模式。
在稻鳅模式中,水稻种植与鳗鱼养殖相结合。
这种种植模式节约了水资源,并且鳗鱼可以帮助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害,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同时,鳗鱼的粪便也能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
稻鳅模式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以上就是油菜和水稻的种植模式的介绍。
通过了解不同的种植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油菜和水稻的种植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且保护农田的环境。
浅谈有机水稻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河南农业2020年第8期(中)有机水稻种植是一种运用自然无害方法管控水稻种植生产的各个细节,防范病虫害、科学轮作,对生产出的水稻实施加工处理成为有机大米,从而有效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对于应用有机水稻种植模式也有着很多的便利条件,再加上人们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有机水稻种植的发展与应用。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助推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我们在着眼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延伸扩展范围,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优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有机水稻种植模式(一)我国推广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的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积大,水稻种植所占比重较高,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有机水稻种植模式在我国推广应用有以下优势条件:首先,农业资源丰富,同时生态区域可选范围大。
我国诸多地区都拥有一定规模且适宜种植有机水稻的良好生态条件,这为有机水稻的普及推广提供了必要支持;其次,当前国家针对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同时群众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这些都极大推动了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的推广,也要求有机水稻生产体系不断优化改革,完善产业化发展基础,实现传统和现代技术的整合;最后,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有机稻米的需求越来越多,绿色无公害大米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推动了有机水稻市场的扩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保障了有机产品的生产,随后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有关指导与扶持政策,为有机水稻种植发展提供了宏观层面上的支撑。
(二)有机水稻种植模式推进的基础条件有机水稻种植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一是土壤条件。
由于有机水稻的种植强调给有机水稻的生产提供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所以对土壤的要求非常高,能够满足有机水稻种植要求的土壤,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处理。
具体来说,即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并在田间施加生物菌肥和有机肥料,同时利用深浅耕翻作的方法活化土壤耕层,进而创造出优质的有机水稻种植环境,为水稻的正常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支持。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注意诱捕 器 中诱 芯安 放高度 ,在 水稻 分蘖期诱
芯距 地而高度 5 0厘 米为宜 ,穗期诱芯应 高于植 株顶端 I 5厘水 。有条件 的地方 ,町采用 灯光诱 杀技 术来诱 杀 ,2~2 . 6公 顷安装 l 盏 频振式 杀 虫灯 ,天黑开灯 、凌晨 l 时关灯 4 . 绿 色农药 合 理应 用技 术 ① 应用 种 子处
裘1 稻 田 病 虫 害 防 治 适 期 与 用 药
湖
南
象
/
1 。 农业防治 选用抗 病 品种 ,降低稻瘟病 、 稻 曲病发 生 流行风 险 ,稻瘟 病发 病 区域 ,严 禁 使 用稻瘟 病 抗性 等 级 为 7级 以 l 的水 稻 品种 。 适宜地 区早春 翻耕灌水灭蛹 ,降低二 化螟基 数 。 2 . 生态调控 在 田垄( 坝) L 种植大 豆 、芝麻 等 显花植物 以及 香根草 等 ,蓄养二 化螟 、稻 飞 虱 、稻 纵卷 叶螟等 害虫 的天 敌 ,发挥 昆虫 天敌 控制作 用 ,降低害 虫基 数 注意香 根草 只能种 植在较宽 的田埂 卜.每隔 5米种植一丛( 2 o株) 3 . 诱 控技 术 采用 性 信 息素 诱杀 二 化螟 、 稻 纵卷 叶螟 。在二 化螟 发蛾始 期 ,每 6 6 7平方 米安装 二 : 化螟性 诱装 置 1 个 ;在 稻纵 卷叶螟 主 害代发蛾初期 ,每 6 6 7 平 方米安放性诱 剂 2个 。
稻 田 综 合 种 养 模 式 水 稻 病 虫 绿 色 防 控 技 术
湖 南 省植 保 植 检  ̄( ,4 1 0 0 0 6 ) 郑 和 斌
湖 南省植 保植 检站 总结 吸收 各地 稻 田综 合种养好 经验 、好做法 拭甜: 上 .推 出适 合湖南 省稻 田综 合种养 模式 下水稻病 虫害 绿 色防控 系 列技 术 就全 省病 虫而 膏,主攻 对 象 分为常 发 性 对象 、偶发性 对象 和榆疫性 对 象 常 发性 对 象指 二化 螟 、稻 飞虱 、稻 纵 卷 I 1 - r 螟 、稻蓟 马 、 纹 枯病 、稻瘟病 、稻 曲病 、南方 水稻黑 条矮 缩 病 ;偶发 性 对象含稻 秆潜蝇 、蝗 虫 、粘虫 。以 预防 为主 、综合 防治 为基本 原 则 ,优 先采 用农 业 、生态 、诱控 的非 化防技术 ,协调运 片 】 高效 、 低毒农 药来控制病虫害 ,
水稻OsRIP_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张琪,刘爽,胡艳娟,等.水稻OsRIP 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3,54(4):385-395.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3,54(4):385-395Journal of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ttp ://DOI:10.3969/j.issn.1000-1700.2023.04.001收稿日期:2023-06-09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0642)第一作者:张琪(1994-),女,博士研究生,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 :******************* 通信作者:王晓雪(1963-),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 :***************.cn水稻OsRIP 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张琪,刘爽,胡艳娟,王晓雪(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61)摘要:水稻(Oryza sativa )中RIP 基因家族编码典型的E3泛素连接酶,在生长发育、逆境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水稻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水稻中的RIP 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到6个RIP 家族基因,命名为OsRIP1~6,其编码区长度在906~1086bp 之间,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内含子数量为2~3个。
水稻中RIP 基因被分为3个亚家族,每个亚家族的内含子数量、基因结构、motif 基本一致。
蛋白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中,RIP 家族的所有成员均含有SINA 和RING 结构域。
共线性分析显示,水稻与玉米存在最多的共线对,与拟南芥不存在共线对。
对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RIP 基因启动子区有多个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及激素响应元件。
另外,还分析RIP 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及昼夜节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根、茎及花器官中表达水平较高;OsRIP6在播种后83d 表达水平最高,而其他成员在播种后48~69d 的表达处于较高水平;昼夜表达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光照后10h 该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较高。
拟南芥和水稻中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拟南芥和水稻中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素通过信号转导途径传递信息,调节植物的各种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果实发育等等。
其中,拟南芥和水稻是两个最常用的模式植物。
研究它们中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遗传学,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还能为农业育种提供有益的参考。
拟南芥是首个基因组已经完全测序的植物,其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成果丰富。
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等。
在这些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中,植物内源性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是至关重要的。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激素之一,而拟南芥生长素受体主要有两种:TIR1/AFB家族和GH3家族。
这两种家族的受体功能不同,TIR1/AFB家族主要用于生长素调控的信号转导路径中,而GH3家族则用于生长素调节的生理过程中。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探索了生长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受体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赤霉素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一种激素,也是拟南芥研究中较为关键的激素之一。
赤霉素受体主要分为两类:TIR1/AFB家族和DELLA家族。
其中,TIR1/AFB家族参与赤霉素的信号转导路径,DELLA家族则通过互作锁定了信号转导途径。
研究人员发现,DELLA家族还与拟南芥中的细胞质酶RGL2和其它蛋白质之间互相调控,进一步揭示了赤霉素调控网络的分子机制。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对全球粮食安全贡献重要。
而在水稻的生长发育中,激素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关水稻中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针对水稻激素受体的研究;二是针对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关键蛋白质的研究。
针对水稻激素受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拟南芥和其他植物的研究中延伸过来的。
研究人员从水稻基因库中克隆了多种激素受体基因,例如生长素受体OsTIR1、赤霉素受体OsGID1等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式、 常规栽 培相 比, 覆膜厢 畦式栽 培总根量分别增加 1 . %和 3. % ; 15 3 3 白根数是其 3 1倍 和 1. . 7 0倍 ;P D值 SA 高 77 和 6 . % ; .% 74 光合速率增加 4 . %和 6 . %。在水稻超高产模式创建方面 , 56 23 覆膜 厢畦式优 势明显 。
要 : 了寻求超高产水稻 的栽培模式 , 为 以覆膜厢畦式 、 厢畦式 、 常规三种栽 培模式为研究对象 , 对不同
模式水稻 的根重及 白根 数 、P D值 、 SA 光合强度等生理指标 和产 量进行 系统 的 比较研 究。结果表 明: 在这几项
生理指标上 , 覆膜厢畦式栽培要显著高 于厢 畦式栽 培 , 厢畦式栽培显著高 于常规栽 培。特别在完熟期 , 与厢畦
稻-芎轮作模式

稻-芎轮作模式
稻-芎轮作模式是一种农业种植模式,主要应用于稻田农作物的种植。
它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轮作系统,将稻作与芎(一种芳香植物)作物交替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
稻-芎轮作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将稻田分为两个周期:水稻种植周期和芎作物种植周期。
在第一个周期中,土地被灌溉,水稻种植在稻田中生长。
当水稻收获后,田地会暴露在空气中,以便进行土地处理和准备下一个周期的种植。
在第二个周期中,芎作物(例如香蒲、芦荟等)被种植在稻田中。
这些芎作物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可以在生长过程中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杂草生长,并提供有机物质和养分,有助于土地的恢复和保持。
稻-芎轮作模式的优点包括:
1. 土壤保护:芎作物的生长可以避免土壤侵蚀,并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
2. 杂草控制:芎作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对水稻生长的竞争。
3. 生态平衡:芎作物的种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昆虫、鸟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
4. 农药减少:芎作物的种植可以减少对农药的需求,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经济效益:稻-芎轮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稳定性和农民的收入。
稻-芎轮作模式的实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农作物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农民在实施该种植模式时,应考虑合适的品种选择、种植时间和灌溉管理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该模式的效益。
植物模式生物在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模式生物在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于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植物模式生物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的重要分支,已经成为研究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方面,植物模式生物的应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植物模式生物的应用植物模式生物包括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等多种植物,因其具有易于培养、繁殖周期短、基因组已测序等特点,成为研究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
通过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调控、转录因子互作等方式,植物模式生物已经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植物模式生物在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克隆和鉴定植物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已经被测序,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基础实验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克隆和鉴定。
这为研究植物发育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2. 基因表达调控植物模式生物可以通过基因敲除、过表达等方法对目标基因进行表达调控。
通过表达调控,可以对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的关键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3. 转录因子互作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调控往往是通过转录因子互作来实现的。
植物模式生物可以用于研究转录因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的调控网络。
二、拟南芥在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拟南芥作为植物模式生物的代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植物发育分子机制。
以下是拟南芥在植物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举例:1. 侧根发生的分子机制侧根的发生过程涉及多种分子机制,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
通过对拟南芥侧根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已经发现了多个对侧根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如ARF7、ARF19等。
2. 花器官分化的调控网络拟南芥花器官分化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拟南芥花器官分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已经揭示出了多个关键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如APETALA3、PISTILLATA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稻
消防给水
深水稻(右) 浮稻(下)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 印度的陆稻(upland field,Rajendranagar,India)
陆稻(旱稻)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
4. 粘稻与糯稻
粘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在于胚乳淀粉的性质不同 粘稻:胚乳内含直链淀粉15%~30%,支链淀粉
70%~85%,且糊化温度高,胀性大,因为野生 稻只有粘稻,故粘稻与野生稻相似,属基本型。 糯稻:胚乳内含 1%~2%的直链淀粉或几乎不含直 链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且糊化温度低,胀 性小,因野生稻没有糯稻,故属于变异型。
消防给水
粳稻谷粒和米粒
(1)籼稻和粳稻的主要区别
消防给水
项目 形 叶形叶色 态 粒型株型 特 征 芒的有无
颖毛状况
吸水发芽 生
抗性、适 理 应性
分蘖力
特 耐肥抗倒
籼稻 叶片宽,叶色淡
粳稻 叶片窄,叶色深绿
粒细长略扁,株型较散 多无芒,或有短芒 颖毛短而稀,散生颖面 较快
粒短圆,株型较竖 有长芒,无芒 颖毛长而密,集生颖棱上 较慢
消防给水
3.水稻和陆稻(旱稻)
水稻与陆稻的区别在于耐旱性不同,在对 水分关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存在着 量上的差异:
水稻 (包括深水稻和浮水稻):通气组织发达, 但耐旱性差,其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 稻相似属基本型。
陆稻(旱稻):通气组织不发达,其根系发 达,耐旱性强,属变异型。
低地雨育稻
消防给水
③长江与黄河之间 籼粳交替。
1)籼、粳稻的分布
消防给水
垂直分布
云南省的丽江、昭通一带: ① 1750m以下:以籼稻为主(年平均温度>17℃) ② 2000m以上:全是粳稻(年平均温度<16℃) ③ 1750—2000m之间:籼粳交替(16℃<年平均温度<17℃)
消防给水
2)籼、粳稻适宜的气候
籼稻 高温、高湿和强光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粳稻 气候温和、光照较弱和较干燥的温带地
消防给水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但是花 器一般非常细小,人工去雄十分费工。
其实水稻还是有很多不方便的,生长条件 要求比较高,生长周期长,现在很多研 究正在着手研究短柄草,很有可能短柄 草会成为新的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
消防给水
转基因技术方面的应用
水稻上常用的遗传转化方法分为DNA直接 导入法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生长温度为 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 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 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相对湿 度50~90%为宜。
“深水返青、 浅水分蘖、 薄水扬花、 干干湿湿灌浆结实”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
水稻作为单子叶模式植物的原因
消防给水
水稻的形态结构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
水稻种子的构造
消防给水
水稻的生长环境
消防给水
水稻具有好湿、喜温的特性,水量的多少、温度的 高低决定着水稻种值的比重和品种的类型,同时 水稻还具有耐涝、耐盐碱的特性,主要分布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稻日照时间短,对土 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抗寒性弱,抗稻瘟病性较强 抗寒性较强,抗稻瘟病性较 弱
较强
较弱
一般
较强
性 脱粒性 米质
较易
较难
出米率低,碎米多,胀性大 出米率高,碎米少,胀性小
消防给水
(2)籼、粳稻是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
1)籼、粳稻的分布
水平分布 ①长江以南 主要是籼稻(太湖流域、 苏南浙北为粳稻区,台湾主要为粳 稻);
②黄河以北 主要为粳稻;
DNA直接导入法主要包括PEG (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的转化法、 电击转化法、基因枪转化法和花粉管通 道转化法。
区和热带高地。
(3)籼粳稻的形成
消防给水
1)籼稻(Indica):籼稻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地 理分布等方面都与野生稻相似,且易与野生稻自然杂 交结实。属基本型。
籼稻是最初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 的。
2)粳稻(Japonica)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主要是温 度)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
即粳稻是由籼稻由南往北移或由低向高移的过程 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渐适应于寒冷环境下 生育的一种气候生态型。
消防给水
粘稻米
糯稻米
消防给水
粘稻和糯稻的比较
项目
米粒 色泽 淀粉 组成
糯稻
粘稻
乳白色,无腹白
略透明、有光泽,一 般腹白明显。
含支链淀粉98%以上, 直链淀粉20%~30%支 几乎不含直链淀粉。 链淀粉70%~80%
碘液 淀粉吸碘性很小,遇 淀粉吸碘性很大,遇 反应 碘反应显棕红色。 碘反应显蓝色。
2.晚稻和早中稻
消防给水
晚稻和早稻的区别在于对日长反应的特性 不同:
晚稻:与华南的野生稻一样对短日照敏感,严格 要求在短日条件下完成光周期诱导,所以晚稻是基本 型。
早稻:在完成光周期诱导时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 要求。由此认为,早稻是由晚稻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 经人工培育选择而形成的变异型。
中稻:迟熟品种对日长的反映接近晚稻;早中熟 品种接近早稻。
籼亚种
普 (基
通 栽
本型)
培
稻
水稻 粘稻-品种消 防 给 水
晚季稻 (基本 (基本型)
(基本 型)
型) 糯稻-品种 陆稻 (变异型) (变异
型) 粘稻-品种
水稻 (基本型)
早中季稻 (基本 糯稻-品种
(变异 型) (变异型)
型)
陆稻
粘稻-品种
(变异 型)
(基本型)
水稻 糯稻-品种
1.籼粳稻
籼稻谷粒和米粒
消防给水
它是二倍体植物,容易培养,生长也较快, 还是重要粮食作物。
较小的基因组、已知的基因组序列以及成熟 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和与其它禾 谷类植物的共线性使水稻处于单子叶模式 植物的位置。
水稻基因组长度大约为420Mb, 是玉米基因 组的1/6,是小麦基因组的1/40。
水稻是禾谷类作物中基因组最小的作物பைடு நூலகம்遗 传转化系统比较成熟
消防给水
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
213112057 刘云
目录
消防给水
水稻的分类 水稻的形态特征 水稻的生长环境 水稻作为单子叶模式植物的原因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转基因水稻与杂交水稻
普通栽培稻种的演变与分类
消防给水
丁颖根据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生态特 征,将普通栽培稻进行五级分类:
1. 籼亚种和粳亚种; 2. 早、中、晚稻群; 3. 水稻和陆稻型; 4. 粘稻和糯稻变种; 5. 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