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前后期词的特点及成因

合集下载

02李煜词风---前期柔靡

02李煜词风---前期柔靡

篇二:李煜词风---前期柔靡一般认为李煜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认为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多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春殿霓裳羽衣舞的盛况,下阕写了歌舞之后余兴未了,李煜与周后仍沉醉于艺术的天堂。

这词写出了李煜与周后的爱情以及才气,但是描写的场景是奢华的,无数肌肤白皙的嫔娥,于春宵良辰或委婉而歌,或翩翩起舞。

李煜钟爱周后,我想更多的不仅仅是因为周后的貌美,更是因为周后的才学,琴瑟正想和,方能相濡以沫。

《霓裳羽衣曲》原是从西凉传入的法曲,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的润色,成为规模盛大、气势宏伟的大型舞曲。

杨贵妃当年之所以能集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之外,也是与她最善于舞《霓裳羽衣曲》有关。

只是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便失传了,到五代十国时只保存了残破不全的曲谱。

当时一些宫廷乐人和民间乐人都曾试图修复它,均未成功。

李煜得到残谱后,娥皇和他一起“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

修复乐谱之后,二人又按乐编舞,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

他们又调集教坊宫娥,由娥皇亲自教习。

李煜是不属于帝王的,他是一个词人。

正如李煜的爱情,他后宫三千人,独钟于周后,十数年不改的痴情让李煜更显得像一个血肉丰满的词人。

才子佳人,不外如是。

在李煜的《一斛珠》写道: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扈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有一天,娥皇喝了几杯醇酒,略有醉态,把洁白的罗袖也染得斑斑驳驳,与白里透红的笑脸交相辉映,更显得妩媚秀丽;顽皮的她,居然轻轻嚼着一团红绒线,对着望向自己怔忡入迷的丈夫张嘴就是一唾,如此一副生动的闺中嬉戏。

此时在李煜笔下尽是甜腻柔蜜,奢香艳丽。

论李煜词风变化之原因及特点

论李煜词风变化之原因及特点
[关键词]:李煜??词风??特点
????南唐后主李煜,曾有词集,已失传。现存的词可以确定的只有三十八首,仅此三十八首,足以让李煜不朽于词坛了。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种风格,前期极尽绮丽奢华之事,后期的又是哀怨缠绵之音。作为政治家,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文学家他得到了后世的景仰和同情,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又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逼真生动地描写了宫廷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享乐的情境,华贵的气息,欢乐的情绪。舞女们狂舞时的身姿与意态,都历历在目。《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则写宫中赏春赋诗的场景。在富贵气中又透出一点闲适与风雅,真实的表现出他皇帝加文人的独特身份和情趣。
李煜的这类作品并非他的首创,而是受到了花间词的影响。可又不是有人说的那样他是完全继承了花间词风。花间词风虽轻艳绮靡,但总体上还是有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古典的含蓄,掩饰一些隐讳的内容。李煜的词却摒弃了这种掩饰,致力于把所有的情和景一吐为快。如《菩萨蛮》:
3、对现实的无奈
李煜身上有着浓厚的文人气,皇帝生活中的他想着“渔父”显然这种囚徒生活更使他难以接受,可是他双是无奈的,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无奈,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那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有什么办法呢?早上下着“寒雨”,晚上刮风,使李煜心情在这样的天气里更增悉苦,而且悉苦本身也是无奈的,李煜自己知道一切都是他不能改变的,尽管他很痛苦。最后,他只有发了一句感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也算是给自己倍受煎熬的灵活一点不算安慰的安慰。人生本来就是充满恨的,就你水是向东流的一样,无经地义。这样想,李煜心中也许会释然一缕愁恨。
这是李后主亡国后经典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战时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心情,对自己多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心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可是认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竞而断透在自己手上。此时的李煜用沉痛来追悔自己往日的生活——几曾识干戈!这短短的五个字,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那么多的恨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他时时在拷问自己的灵魂。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之比较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之比较

M UD A N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

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他的词独树一帜,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为人称道。

由于其自身由一代君王沦为阶下之囚的独特经历,因此其作品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说,还是就艺术技巧上说,都达到了词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不为政治家们欣赏却为不少文人骚客钦佩的君主,他的词既有描写帝王之家的奢华绮丽,又有抒发阶下之囚的悲痛沉思。

此人正是被称为“词中之帝”的南唐后主李煜。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颇具才气,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其为安定公期间,他就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然而出生在帝王之家,有许多事往往不能顺遂人愿,他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

身为君主,李煜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学术界大多认为李煜词大体上以公元975年,宋兵南下攻破金陵。

“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为界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后期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词作内容方面来比较李煜词前后期创作的的不同。

一、李煜的前期词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前期词作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生于皇家,长于皇家,自幼便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享乐、爱和美女配着他整个的人生观。

他先后迎娶大小周后,奢靡的生活,爱情的滋润,使得这时的李煜词更多显现出一种闺阁气、脂粉气、富贵气。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李煜词主要以南唐亡国为界,前期表达南唐华贵富丽的宫廷生活,后期抒发亡国之悲与离愁别绪。

李煜情感的变化及词作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其经历密不可分。

李煜之词,词藻清丽,朗朗上口,语言真切通俗,韵意十足,做到了词显情深,言简意丰,自成一派。

一、春花秋月,纵情声色(一)帝王家的词臣公元937年,李知诰建立南唐,将南唐治理成江南强国。

后由李景通继承,他将时间、精力、财力运用在玩乐与诗词歌赋上,渐渐导致南唐朝野上下不重政务重诗词的“诗社”风气,李煜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他的词作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血腥的皇位争夺、美满的爱情,以及帝王生活也给李煜不小的影响,种种缘由催生了李煜前期词作的风格。

(二)李煜前期词作内容及特点李煜前期词作主要描写宫廷生活与儿女情长,还有一部分是抒发内心苦闷惆怅之感。

词作深受南唐宫廷生活影响,在奢华迤逦中追求清新淡雅。

《浣溪沙》是李煜前期词作之一,“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臭。

别殿遥闻萧鼓奏”,真实地再现了李煜的悠闲享乐生活,不眠不休的歌舞、佳人不知疲倦的舞蹈、别殿传来的箫鼓声,都彰显着南唐放浪不拘、纵情逸乐的宫廷生活。

其词作《玉楼春》与《子夜歌》则写出了李煜沉醉于诗词享乐的真实情景,也反映出李煜风流多情、无拘无束,溺于玩乐的形象。

李煜描写儿女情长的词,多受前后两位皇后的影响。

他在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中充满幻想,与他的政治生活越走越远。

具有代表性的《菩萨蛮》三首词作用词精妙,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词中带情,但从内容情感来看,词较为简单,内心感触并不强烈。

其中只展现出李煜对爱情的享受,沉溺于儿女情长。

李煜抒发内心苦闷惆怅的词作主要在皇位纷争时期,他用诗词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想法,展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妥协与懦弱。

《病起题山舍壁》云:“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他向自己残忍果断的长兄表明,自己无心帝位,只愿在自由中度过一生。

《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李煜亡国前后诗词变化

李煜亡国前后诗词变化

李煜亡国前后诗词变化
李煜的作品可以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后变化如下:前期所做的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

后期所做的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前后荣与辱、乐与悲的强烈反差,极大地改变了李煜的性情与气质,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摘要:李煜对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从描写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到描写国仇家恨的无力抗争,词的内容不再是普遍的娱乐生活或爱情,而是对自身悲惨境遇的慨叹。

他的词风随着他的经历而改变,为后来苏轼、辛弃疾等的“豪放派”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词风宫廷生活怀念故国李煜在词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经历,使他的词前后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将李煜的词分为亡国前和亡国后两个阶段,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其词风的变化。

一、李煜生平及时代背景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改名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

公元959年,李弘冀暴卒。

李�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公元961年,李�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

六月李�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公元973年,宋太祖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5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公元976年,后主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

据宋代王�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二、李煜词的分期及其特点根据李煜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特殊经历,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亡国前后两个阶段。

(一)前期1.帝王奢华生活。

李煜因为生在帝王之家,从小衣食无忧,养于深宫,所以诗词多局限在奢华的生活上。

并且,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一片萧条,人们多沉浸在女乐声伎之词中,逃避现实,而李煜也不例外。

2.离别相思之作。

李煜的这一类词并不是很多,但也明显有自己的特色。

这类词的创作标志着李煜摆脱了花间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

尽管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软的词坛世风是一脉承的。

小议李煜词前后期特点探究

小议李煜词前后期特点探究

小议李煜词前后期特点探究李煜,一个被龙袍羁绊的才子,一个为政事所耽搁的隐者,一个被案牍所劳形的词人和艺术家……他是个亡国之君,但每当谈起他对于后世在文学、美学包括历史上的作用或贡献时,又不得不使人内心布满冲突和惋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至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肯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尽道诗言志,挥毫以畅谈。

观李煜之词,可晓其心志;以其身世浮沉、世事变迁为依据,可以明确地将其创作阶段分期。

李煜的创作阶段分期分两段——亡国被俘前与后。

通过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的特点可推断出降宋前应多为宴乐、对于女性的工笔描写之作。

有据以证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彻头彻尾一副奢华淫逸之景象;再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亦是如此。

对于李煜前期词,很少有人问津,后人可能更钟情于李煜降宋之后的亡国之音,比如《相见欢》、《虞美人》、《浪淘沙》等。

是皆为以泪洗面、去国怀乡之忧思、痛如切肤的难眠随想;其点睛之句比比皆是,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直接描写表现出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好像江水绵绵不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秦淮残梦忆繁华,对于往事可回想而不行及的无奈;还有《破阵子》中“最是荒唐祠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一个亡国之君颜面尽失的尴尬与痛楚。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他“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他著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遗诗18首,词30余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词.李煜的词同他的人生道路、政治命运一样,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以王子和国主的身份、地位进行创作的时期。

他前期词的创作,内容题材上也主要是描写和表现他在宫中的富贵享乐,宫廷爱情生活。

如《玉楼春》“晚妆处了明肌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等,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

后期则是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由座上皇沦为阶下囚的创作时期。

这个时期尽管只有短暂的两三年时间,然而李煜却经历了巨大的生活变难,饱尝了丧家丧国,被俘囚的奇耻大辱和深切悲痛,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体验和认识也得到了巨大扩展和丰富。

因此李煜这个时期词的创作在内容题材上便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即由前期的表现宫廷享乐生活转向抒写王国的哀思惨痛。

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乌夜啼》“无颜独上西楼”,《望江南》“多少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都是他后期用血泪凝成的佳作绝唱。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煜在后期词的创作中,还能在咀嚼和书写个人不幸痛苦的基础上升华到对宇宙人生的哲理体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至深,遂变伶公之词为七大夫之词”,“后主之词,正所谓以血书者也”。

当然,这里的感慨至深,“血书”是指李煜词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但是,大凡杰出的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特别是象诗词这样的文学体裁。

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单就思想内容而言是不会产生如此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和魅力的。

可以这样说,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成就,更多地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特色进行探讨。

大致来说,李煜的词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李煜词的突出特点是情真,其词都是由自己亲身感受出发,大胆抒写,无拘无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前后期词的特点及成因李煜是我国五代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

他的词以亡国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大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词大多抒发亡国之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

其实,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前期的沉醉,还是后期的追寻,都贯彻着一种对精神乐土执着追求的主体意识。

这种主体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何具体表现呢?其又有什么价值呢?一、柔靡的原因及表现南唐于公元937年内李璟建立,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全国三十五州,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地理条件相当优越。

不但铁矿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环境也比较安定,因此吸引了大量因战乱而南迁的北方流民。

另外,唐中宗李璟在位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

如奖励耕织、减轻赋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这使南唐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安定的环境,繁荣的经济既是文学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后来的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温床。

据宋代陈世修《阳春集》序云:“金陵盛时,内外无事,相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以丝竹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时人是这样描写当时的生活情形的:“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南唐,张义方《奉和圣制无日大雪登楼诗》)。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李璟开始,南唐的统治阶层已经不思进取,沉溺于享乐之中了。

从另一方面看来,这也充分地展示了南唐庶和繁华。

李煜亡国后回忆南唐昔日的繁盛之景写道:“……三千里地山河,凤阁琼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梦”(《破阵子》)。

这种楼阁亭台林立、奇花异草遍地的景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统治者生活的富丽铺张之景和金陵的繁华气象。

而南唐的这种富足是李煜沉醉于欢乐之中的物质保障。

其二,思想上的极端自由是李煜沉醉于欢乐之中的另一关键因素,其思想上的自由性主要是由他身份地位决定的。

在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能否得到君王宠幸是文人能否改变自己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

因此文人必须要认同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这样就让文人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他们人格的其它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排斥。

古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李煜作为南唐的最高统治者,自然是宫妇左右莫不偏爱,朝廷之臣莫不畏惧,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他。

因此,同前朝及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相比较,在亡国之前李煜受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的限制较少,这就使他思想具有了很强的自由性,这是其自由舒展生命意志的先决条件。

再则,从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是“生于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的。

由此可以推知,早年他与外界基本呈一种隔绝状态。

我们从李煜的词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其父中宗李璟在位期间,后周曾三次攻打南唐,夺取了南唐十四州六十县的土地。

而李煜后来回忆亡国前的生活时却写道:“几曾识干戈?”(《破阵子》),这充分说明李煜的纯朴和他对外界世事的无知。

由此可见,他的生活呈一种封闭状态,宫廷就是他的“无忧岛”。

正是这种没有半点风雨吹打的生活使他具有一原使的生命形态和自由放纵的生活意志,并使其整个生命形态和自由放纵的生活意志,并使其整个生命形态具有一种率真自然之美。

自由的天性、狭窄封闭而优裕的宫廷生活使他与女性的关系显得格外密切。

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敏感心灵让他倾注了对宫延女性的无限激情。

因此,在李煜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可爱的女性形象: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菩萨蛮》)这首词写于皇后蛾皇重病期间,她妹妹女英进宫探视。

李煜一见钟情。

但碍于身份,只能私下传情。

这首词首句描写环境气氛:繁花盛开,鲜明浓艳,香雾空朦,渲染了柔和、美丽、朦胧的氛围,正是情人们幽会的好时刻。

可这美好时刻并非经常出现,一个“好”字,透露了女主人公等了多少夜晚,好不容易才盼到良辰美景,自然流露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兴奋而又紧张,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看到的是一个特写:一双仅仅穿着丝袜的三寸金莲,轻轻踏上画堂前的玉阶;一只纤纤玉手提着金丝绣成的凤鞋;这女子正蹑手蹑脚地、神情紧张地向约会地点走去,情人一出现,她急忙奔过去,一头扑倒在他的怀里;许久,她依偎着他,激动得身子微微颤抖,这时女子似乎在说:“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如何“恣意怜”,读者可以尽情去想象。

此诗中,李煜毫无伪饰地将自己与小周后偷偷约会时的感觉表现得缠绵细致,极俚、极真、也极动人,虽无意于感人,而却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

据史料记载,李煜与小周后在成婚前就把这首词制成乐府,任其外传;成婚之夜,有人写诗嘲讽他,有“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之句,他也满不在乎。

可见李煜对这次幽会是十分眷恋,无心掩饰,坦率到了极点。

而他与小周后婚后十分欢恰,情意深重,以至李煜在汴梁被宋太宗毒死之后,小周后竟殉情而死。

还有一首词:晓妆初过,沈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若。

乡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这是李煜写心上人从打扮到唱曲到唱罢后对所爱之人撒娇的过程,可谓入木三分。

瞧那美丽活泼的女子,刚刚梳洗完毕,在唇上轻轻点上一层润泽而深红的颜色。

“丁香颗”是美人舌尖的代称。

她开始对听曲之人启唇欲言,先微露一下舌尖,也许是一个习惯动作,把女子出场前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而真正的演奏场面,词人却情墨如金,只用了“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两语加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两句,写歌女演唱后的酒会场景,酒喝多了,罗袖被红色芬芳的酒沾脏了。

于是她娇慵地斜靠在绣床上,把嚼碎的红茸唾向心上的人儿。

这种恃宠撒娇的神态,在这以前还没有被人从生活中把它的美挖掘出来。

白居易也只是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来隐晦地表示杨贵妃的娇慵,但比起李煜笔下的这位美人,缺少一种生活情趣。

可见,李煜这位风流才子,对心上人是洋溢着怎样一种深情的爱,才能把多少人有过的生活体验发掘并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使人感到心之所同感,口之所欲言,并感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这就是李煜的灵心慧眼。

这些女性形象,有的具有芭蕉秋雨掩映下的淡雅和感伤,有的具有轻雾花月迷失中的大胆和活泼,有的具有微醉后斜凭绣床的娇柔和妩媚。

所有这些形象,无不极富神韵和生活意趣,无不浸润了李煜对她们一种深切的依恋和强烈的爱慕之情。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这样说过:“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透过李煜那些充满爱的芬芳的词章,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命闪烁着强烈的自由幸福之光。

在李煜前期的词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形象,那就是渔父,李煜是这样描绘渔父的: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渔父》)浩翰无边的大江之上,是飞溅而起的洁白浪花;江边,是春意盎然的桃李,渔父腰悬葫芦,肩扛鱼竿,一边徐步而行,一边昂首高歌。

这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渔父形象,实际上是他自由情感的辐射和外化,是他快乐心灵世界的无隐坦露和个性的自由展现。

从李煜的其它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强烈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他体内的冲撞,“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悄,醉拍辣干情味切”(《玉楼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曾,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另殿遥闻箫鼓奏。

”(《浣溪沙》)李煜描绘的这种酣歌狂舞的场面即便跟后来晏几道描绘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的场面比较起来也毫不逊色。

从那些欢乐的场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李煜那喷薄涌动的情感急流和高扬的生命激情。

李煜生命志自由舒展的无节制性使他远远背离了他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勤政爱民的国君,他的人生悲剧是注定的。

二、沉郁的缘由及体现五代十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富国强兵、使百姓安居乐业是当时各国统治者争夺霸权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李煜非但没有让黎民百姓享一日之福,反而让他们饱受盘剥之苦。

南唐末年,鹅生双黄蛋,杨柳结絮都要征税,大肆的挥霍导致国库亏空繁重的赋锐致使民愤四起。

这就使垂涎已久的北宋王朝有了可乘之机。

公元974年10月,北宋大将曹彬挥师南下,攻打金陵,第二年11月,金陵城破,李煜肉袒出降,并与子弟45人同被押往北方。

从此开始了忍辱含垢的囚徒生活。

到北宋之后,不仅他自己的人生自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且连他的妻子也经常被迫为宋太宗赵光义陪宴待寝。

昔日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主,而今却成了至微至陋的阶下之囚。

前后境遇自是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一个情感细腻的人来说,环境的变化越大,情感的落差也就越大,情感也就表现得越强烈,越持久。

所以,从李煜被俘到北宋直至他死,故国一直都令他魂牵梦绕。

在他的后期词章中,到处可见他对故国绵延不绝的思念和追忆。

现实的缺憾是他走向追寻和回归的决因素,回归是期对环境无奈的选择。

李煜,他既没有越王勾践的胆识和气魄,又不像后主刘禅一样麻木不仁。

作为一个文人,他只好在文学中去回味过去的美好,以摆脱现实烦恼,精神分析创始人弗罗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本能种红升华的结果也是得不到现实满足的欲望的补偿,李煜的追寻实质是一种补偿冲动。

在李煜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中,“梦”这个意象多次出现在他的后期词中,如“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弗罗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梦的静观有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

的确,在梦境中,人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世界的苦难,可以用随心所欲编织的美丽幻景去弥补现实世界的缺憾。

在梦境中,人们可以创造出一个远离现实苦难的美妙世界。

梦境世界可以暂时作为个体的天堂,成为个体躲避现实痛苦的庇护所。

就李煜来讲,梦实际上他回归土愿望的达成。

是他希求回归乐土意识的典型反映。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该词语气惨然,基调低沉,情绪极为颓伤,倾诉了词人丧国之后囚居生活的痛苦,再见故园无期的心境,该词除首句:“帘外雨潺潺”是借景抒情之外,余者皆为直抒情怀。

如第二句:“春意阑珊”写的是春光将尽的景象,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惋惜春天这个美好季节的归去,又表达了对自身遭遇不幸的哀叹,第三句“罗衾不耐五更寒”即写出深夜春寒难奈的感受,也写出囚居生活的艰苦,后两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写梦境反衬现实,梦境中的欢乐只能增加现实生活的痛苦。

特别是下篇几句,更是将直抒亡国之哀的情思推到了顶尖。

首二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紧接上篇写囚居生活的体验;独自一个人莫登楼凭栏远望,原因是什么?是怕引起对南唐美好山河痛苦的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