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风格

合集下载

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李煜专题阅读引言李煜是公认的五代词人的颠峰,他与北宋词人柳永苏轼,南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词的历史上的三座高峰。

细数我国历代君主,能文者众,但诗词作品能流传后代的则寥寥无几。

清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共达43392首,一人可敌全唐诗48900首,以诗的数量来说堪称举世“诗帝”,然而时至今天,竟无一首传世。

而一千年前在位仅15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只写了三十五首阕词,却能流传千古,这不是异数,而确实都是至情至性之作,动人心弦,流芳百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乎人人都能传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个个皆知。

人物简介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一、李煜——悲剧皇帝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李煜出生在了一个帝王之家,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还会点武艺。

李煜不适合做皇帝,正如宋朝的徽宗。

他也无意于皇位,但命运却偏偏钟情于他,虽然他有六个哥哥,但他们不是夭折,就是病死。

就这样,不想作皇帝的李煜,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培训的条件下,登上了大位。

此时的南唐岌岌可危,这“危”在他父亲李璟在位时就已出现。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对宋称臣,颓势已就,无法挽回。

而李璟也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喜欢摆弄文字,从他现存的四首词中,可以看出危机已很严重,故字里行间除了“愁”,便是“恨”。

李煜与大小周后及诗词风格介绍

李煜与大小周后及诗词风格介绍

前期词风——绮丽奢华又暗含命运哀愁
皇宫隐士的生活对李煜是非常合适的。文学世界、艺术世界,对于他来讲不 仅是一个避难所更是一个广阔的精神家园,他在中间不仅是找到了安全感,他还 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乐。他给自己取了一大堆外号,什么“钟 隐”、“钟山隐士”、“莲峰居士”、“钟峰隐者”、“钟山白莲居士”等等等 等。他就是要向世人宣告他要当隐士的决心。在这个时期内,他就纵情地歌唱隐 士的生活。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的这两首词,曾经有人嫌它们太浅,认为是不够委婉含蓄。其实,这个浅 正是李煜词的最大的特点。他往往采用直写心意的那种抒情手段,把自己的整 个心灵一下子捧到你的面前,让你一览无余,那你就不得不被他那种毫无保留 的真诚所感动,就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李煜与小周后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四十四字的小词,作者所选择的景物、细节、语言都十分精 炼,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花明”、“月暗”、“轻雾”已构成一幅 朦胧和谐的图画,此情此景之下,让人不禁想起与情人幽会。李煜把 小周后的动作神情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心生爱怜。李煜在写作时, 总是直陈其事,直书其意,毫不隐讳。他以这种风格流芳百世,他这 种直抒胸臆的率真不只是后期词中才有。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 人们身边的: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 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 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 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大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 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 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 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 “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 他许多词的材料。

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_花间_李煜后期词作浅析

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_花间_李煜后期词作浅析

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花间》Ξ———李煜后期词作浅析刘广辉(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摘 要: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人物,他的后期词作,即入宋以后的作品,感情率真,题材扩大,高度概括,语言朴实,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词作;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5)04Ο0035Ο03 词学大师唐圭璋云:“自来论南唐二主词者,无不赏其艺术高奇,秀逸绝伦,既超过西蜀《花间》,又为宋人一代开山。

尤其后主晚期,自抒真情,直用赋体白描,不用典,不雕琢,血泪凝成,感人至深。

”[1](P900)李煜的词作,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为其亡国之后入宋的作品,创作时间自公元975年至978年。

短短的3年时间,给后世留下了占李煜一生约五分之二的优美词章,对宋代婉约词人欧阳修、二晏、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和豪放词人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后期词作,今天能够看到的也只有十多首。

[2]这些作品,我们大都耳熟能详,这部分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内容充实,风格清新自然,摆脱了“花间词”的窠臼,使词的发展走上正途。

一、感情率真,直用白描李煜后期的词一如他的为人,敢说敢为,胸无城府,情真意切,不假雕饰。

他的词写得大胆、率直,而又自然、纯真,再加上白描手法的运用,故能直抒胸怀,创造出感人至深的意境,使人感到格外亲切。

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来直接抒发他心中的情感,好似脱口而出,未加“思虑”。

如“往事只堪哀”、“愁恨年年长相似”、“别时容易见时难”等。

尤其是《破阵子》,一洗西蜀“花间词”的铅华,可谓筋骨暴露: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系“后主北上后追赋之词”。

[3](P37)四十年的家国,三千里的山河,说不完的富贵荣华,道不尽的龙楼琼枝,可一梦醒来,却作了“臣虏”。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南唐末代君主,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词人。

他的词作风格清丽婉转,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亡国之思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悲剧命运下,李煜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的挽歌和悲愤,这种情感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词作之中。

本文将从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着手,探讨李煜如何通过词作表达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与表达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里通过描绘长亭外的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逝去的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通过描绘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象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美景观,展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悲愤之情。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国家兴亡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民众疾苦的关怀与抒发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到:“先悲为念后忧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通过描绘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客观事实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抒情语句,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里通过描绘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境界,表现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民众疾苦的描绘,表现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上。

在《虞美人·宫怨》中,他写到:“宫邨锁闭重黄昏,寂寞空庭春欲暮。

”这里通过描绘宫邨锁闭重黄昏和寂寞空庭春欲暮的情景,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他写到:“吴泊前樯绿日新,江头风雨几时休。

”这里通过描绘吴泊前樯绿日新和江头风雨几时休的景象,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李煜词简介

李煜词简介

谢谢
生在帝王家。
• 被俘后 • 到北宋之后,不仅他自己的人生自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而且连他的妻子(小周后)也经常被迫为宋太宗赵光义陪 宴待寝。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柳永等所 谓的“婉约”派创 四 太 其事 作 十 平 牵传 了 二 兴 机入 这 岁 国 药宋 首 生 三 毒太 词 日 年 毙宗 , , ( 而耳 并 他 死中 让 在 。后 歌 生 年 ,妓日) 宋演宴七 太唱会夕 宗,上是 他 978
| 南 唐 后 主 李 煜
自 是 人 生 长 恨 水 长 东
•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 ,号钟隐、莲峰 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南唐的最后 一位皇帝,作品有《虞美人》《破阵子》 等
作品风格
• 被俘前 •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 好生戒杀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 靡,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但是这并 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 。本无心争权夺利, 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

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在风格和内容上有一些异同点,具体如下:
1.时代背景: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而李清照则是北宋末
年至南宋初年的词人,生活在宋朝时期。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词作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

2.主题和情感:李煜的词作多以宫廷生活、爱情、离别等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
的感慨和思考。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如爱情、离别、思乡等,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风格和语言:李煜的词作风格华丽、婉约,语言优美、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感染力。

4.性别和身份:李煜是男性词人,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男性对女性的赞美和思念。

而李清照则是女性词人,她的词作中更多地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

总之,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在主题、情感、风格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词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人李煜的著名诗词鉴赏

诗人李煜的著名诗词鉴赏

诗人李煜的著名诗词鉴赏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李煜的诗词鉴赏,方便大家学习。

长相思·一重山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是南唐词人李煜的作品,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

这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

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采桑子·秋怨词牌名:采桑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辘轤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采桑子·秋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韵味悠长。

长相思·云一緺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

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

捣练子令·深院静词牌名:捣练子令|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令·深院静》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通过描绘深院小庭夜深人静对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刻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者的悠悠情怀。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
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深情苦楚而著称。

下面列举一些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自抒忧愁,深情苦楚
•李煜词充满了自抒忧愁的情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哀怨和痛楚。

他借词抒发心中之情,笔触纤细却表达深刻,让人
感受到他的忧伤和痛苦。

•他的词作往往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热烈渴望和无尽哀怨。

他的词语饱含情感,激荡着读者心中的情绪。

豪放洒脱,意境广阔
•尽管李煜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但他的词作却不乏豪放洒脱之气。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忧愁寄托于广阔的意境之中,使其情感显得更加凄凉壮美。

•李煜以秋天、夜晚等寓意广阔的意象来烘托自己的痛苦情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形成了意境宽广的艺术效果。


种手法使他的词作既自然流畅又富有诗意。

显达其才,自成一家
•李煜的词作在南宋以后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唐之绝艳也”。

他以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才情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煜深受王安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词语简洁明快,运用了许多新颖的表达方式。

他善于把握词牌的特点和音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及他独有的艺术手法。

总结
李煜词的艺术独具特色,以自抒忧愁,深情苦楚为主题,同时兼
具豪放洒脱和深邃广阔的意境。

他的词作凭借独特的才情和艺术天赋,在南宋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词作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愁和痛楚,却又不乏豪放洒脱之气,使读者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他的情感
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 1 - 页 共 6 页 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云师大12级汉本函授班 张同磊 201202164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天才词人,其艺术才华与他的诗人气质相结合,更使他的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在李煜的艺术生涯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便是他的词,尤以后期为最。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作品一洗过去香艳妩媚气氛,变得悲婉哀切。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作;内容;艺术风格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是我国词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虽然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但是他在我国晚唐时代的词人之中,是当之无愧的词圣。在词的领域里创造了非凡的成绩。他那如同一江春水的忧伤和哀愁依旧荡涤着我们的心灵,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他后期的词一洗前期的绮丽柔靡,香艳妩媚,亦不同于温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词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净。而哀婉凄凉的笔调和缠绵悱恻的词风更是如杜鹃啼血,让人不忍卒读。 一、词作内容:字字句句皆血泪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主要是写他国破家亡之痛,伤今忆往之情,这些词作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凝练,意境深邃凄婉,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这个时期的词,内容多为追怀故国往事,沦为阶下囚的悲痛,以及那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忧伤和哀愁不幸的遭遇和屈辱的现状,即使是雪月风花,也只能让他平添一丝忧伤。独自凭栏,泪眼南望,难忘旧时伊人旧时光;梦回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试说心愁,讲不尽道不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声声慢》) (一)独倚西楼,好梦难成 李煜作为一国之君,最大的痛苦与悲哀莫过于失去了江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第 - 2 - 页 共 6 页 时难”;最大的耻辱就是由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以前的呼风唤雨、恣意而为,如今身为囚徒失去自由“多少恨,昨夜梦魂中”。通过写梦境的美好,反衬出亡国之恨、对过去治国无术之恨、对过去荒唐的生活的悔恨。赵匡胤篡周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李煜虽然事宋甚恭,但仍无罪见伐。公元975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李煜出降,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琼枝玉树做烟罗,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几曾识干戈) 从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从帝王生活堕入臣虏境地。独上西楼,眸凝明月,仿佛看到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而眼前只有那被深院锁住的寂寞梧桐。花下畅饮,而今只有那一壶浊酒满园秋叶;和歌吟词,如今只闻子规啼月小楼西;妙舞伴眠,现恨罗衾难耐五更寒 。他又梦到自己身为君主时出游的情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中的一晌贪欢终会醒来,故国、往事已如落花流水,只能空叹别时容易见时难,过去现在,已是天上人间。“李煜四十二年的人生经历,正是一场色彩斑烂的梦。他在梦里享受过人主的荣华富贵,也在梦里品尝过臣虏的苦涩辛酸。他用多情的笔,以赤子的真率,在词章里不断地再现他的梦,也展示他特殊的生活天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抒发属于他的内心情感,打动过历代的众多读者。我们现在当然不必去追寻李煜的梦,也不必为之洒下哀伤之泪,但细细欣赏李煜的写梦词,仍会得到如饮美酒一般的享受。 (二)剪不断,理还乱 一个被幽禁的人有着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孤独与寂寞。李后主在他后期的词作中真切地写出了这种感受。“无言独上西楼”,这无言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谁会理解?这一句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在夜深人静之中,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浓重愁情由此可见。皇室的庭院,寂寞的梧桐,冷清的月光,多么清冷悲凉的环境,而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作者又当如何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个人孤独的活着,只有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自己,令诗人品不出它的滋味。可以说,在李煜的后期词作中表现出了浓重的孤独感。它表现为一种期待,一种向往,一种渴求了解的心声,一种无可诉说的幽怨。他的词中写的虽是一种可悲可感的离愁,但这种离愁又绝不仅仅是个人,“从他默默无语独上西楼,仰望那一弯明月,从他倾耳凝听梧桐秋声的那一刻第 - 3 - 页 共 6 页 起,它便成了一种人类普遍相通的感情,这就是生命中深深的孤独感。只有经历了生命悲剧,品尝了人世沧桑的人才能读懂这孤独感所蕴含的深远的忧伤。” 李煜“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离愁,许许多多人难以直接品尝、涉足的,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家破国亡的离愁,吴文英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那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是一个愁字了得?春花秋月是人世间的良辰美景,但囚徒境遇使词人对人生已经绝望,时日难挨,何时了却?” 词,是诉情之作。众多词作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诉情特色。李煜词能成为其中佼佼者,其浪漫挥洒的气质,文才与情感洋溢的字里行间所隐约显现的唐朝文人的遗风,也许就是令我们怎样也无法忘却的李煜词的原因吧。而李煜后期词作清新自然,感情真挚,且所塑造的形象生动贴切更是其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流传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艺术风格:乱头粗服亦倾城 从南唐之君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的哀痛使李煜的词进入了另外一番境界,亡国的深悲剧痛使他创作出最感人的篇章。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真率的感情流露,给他的词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平淡的文字,白描的手法却写出他心中那哀婉凄厉的呼喊,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词作为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不事雕饰,自然神秀;比喻贴切,生动感人等特点,对后世词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不予雕饰,清新自然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介存斋论词杂著)李煜后期的作品以最朴素自然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风格都是自然率真,不假雕饰。他的词作语言准确精炼,形象鲜明,优美自然,接近口语,有惊人的表现力,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那种镂金刻翠的作风,没有脂粉气。《破阵子》中:“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几曾识干戈。”感慨国事,追念亡国之前盛况,其中一句:“沈腰潘鬓消磨”精练地透漏出自己在忧愁痛苦中身作俘虏的艰难度日之苦,作者把自己亡国之后的真情实感不加粉饰、不假雕琢地叙写下来,从大处落笔,感情深切,自然真率,感人至深。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构成了画笔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了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同时他的词作语言充满真挚的感情,饱含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血和泪,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第 - 4 - 页 共 6 页 的情结和性格,一千多年来,他的词扣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他的那些描绘景物与渲染气氛的句子,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那些用比喻形象地抒发内心情感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不显得清新自然,情真意切,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象江河流水,天上行云,自然舒卷,特别是那些明白如话的句子,更是平中见奇,浅中寓深,蕴含丰富,意味无穷,达到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 (二)感情真挚 直抒胸臆 有真感情,才会有真境界。大画家徐悲鸿曾说过:“真感是一切艺术的渊源”。纵观李煜后期的词作,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情的直接流露,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天真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周济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并称赞它“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王国维也称他有“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书者也”,都是指这一特色。在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赵宋皇帝派曹彬率兵打破金陵,灭了南唐,一夜之间,国破家亡,第二年李煜又被押送到汴京,刹那间,帝王变成了囚徒,天堂变成了地狱,生活的巨变带来了他感情的转变,他把自己所有的悲愁怨痛之情都巧妙地浓缩在词的字里行间,真挚而强烈。通过故国的深深依恋和亡国的巨大悲痛对比,突出地表现出心中的悲痛。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怨问苍天,呼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回想往日故国的豪奢生活,纸醉金迷,花前月下;而如今,沦为俘虏,被宋太祖软禁起来。亡国之恨,让他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地抒发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最后哀痛忧愁之情如冲出峡谷滔滔江水,绵绵不断,大胆地抒发了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 (三)比喻贴切,生动感人 文学是靠感情的力量来拨动人的心弦的。李煜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利用极其贴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离愁”之类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李煜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情感,将心中的意念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把抽象的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如《虞美人》中以滔滔江水喻为绵绵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茫茫,像浩荡江水奔涌不息,一发而不可收,深沉有力,余意绵绵。如《乌夜啼》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