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煜前后期词风变化[1]
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风格

浅析李煜后期词作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云师大12级汉本函授班张同磊 201202164[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天才词人,其艺术才华与他的诗人气质相结合,更使他的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在李煜的艺术生涯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便是他的词,尤以后期为最。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
作品一洗过去香艳妩媚气氛,变得悲婉哀切。
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作;内容;艺术风格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是我国词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虽然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但是他在我国晚唐时代的词人之中,是当之无愧的词圣。
在词的领域里创造了非凡的成绩。
他那如同一江春水的忧伤和哀愁依旧荡涤着我们的心灵,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
他后期的词一洗前期的绮丽柔靡,香艳妩媚,亦不同于温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词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净。
而哀婉凄凉的笔调和缠绵悱恻的词风更是如杜鹃啼血,让人不忍卒读。
一、词作内容:字字句句皆血泪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主要是写他国破家亡之痛,伤今忆往之情,这些词作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凝练,意境深邃凄婉,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这个时期的词,内容多为追怀故国往事,沦为阶下囚的悲痛,以及那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忧伤和哀愁不幸的遭遇和屈辱的现状,即使是雪月风花,也只能让他平添一丝忧伤。
独自凭栏,泪眼南望,难忘旧时伊人旧时光;梦回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试说心愁,讲不尽道不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雄奇沉郁,凄婉苍凉

雄奇沉郁,凄婉苍凉摘要:李煜后期词风从婉约秀逸转入雄奇沉郁,凄婉苍凉。
后期词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对后主词的发展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风;原因李煜在亡国前,因宋室的咄咄逼人,忧思郁积,被俘之后,精神肉体,倍受折磨,再加上对囚徒生活的感慨,境界亦为之提高,所写作品,真挚哀怨。
他的词风也由以前的婉约秀逸转入雄奇沉郁,凄婉苍凉。
一、李煜后期词的文学风格刘大杰在《李煜词话》中说:“李煜的后期作品,冲破了词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境界,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飞卿、冯正中、呈现出新的方向和力量。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李煜在词的风格内容上的进展和对后来词发展的贡献。
大体上看,后主归宋前,因生活富贵安逸,词多婉约秀逸,正如吴瞿安《词学通论》所说:“当江南隆盛之际,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
”至其亡国后,家仇国恨,囚徒之苦,发为凄怆痛绝之词,声情激越,有雄奇沉郁,凄婉苍凉之风。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沉郁下的定义是:“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如李煜在俘虏生活中所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该词虽只有三十六字,后主却能从大处着眼,所包容的意境亦极为深广,林花被风雨吹打而至零落全休,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后主却巧妙地将之安排到人类所易于感受的长恨与悲愁中来。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既是写花,也是写人,把无生之物与有生之人同一悲苦和无常的命运,写到了极致。
结句复以重笔收束而至沉郁之境,感情之真挚,意境之博大,也是它易于打动人心之处。
再如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论李煜词风变化之原因及特点

????南唐后主李煜,曾有词集,已失传。现存的词可以确定的只有三十八首,仅此三十八首,足以让李煜不朽于词坛了。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种风格,前期极尽绮丽奢华之事,后期的又是哀怨缠绵之音。作为政治家,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文学家他得到了后世的景仰和同情,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又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逼真生动地描写了宫廷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享乐的情境,华贵的气息,欢乐的情绪。舞女们狂舞时的身姿与意态,都历历在目。《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则写宫中赏春赋诗的场景。在富贵气中又透出一点闲适与风雅,真实的表现出他皇帝加文人的独特身份和情趣。
李煜的这类作品并非他的首创,而是受到了花间词的影响。可又不是有人说的那样他是完全继承了花间词风。花间词风虽轻艳绮靡,但总体上还是有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古典的含蓄,掩饰一些隐讳的内容。李煜的词却摒弃了这种掩饰,致力于把所有的情和景一吐为快。如《菩萨蛮》:
3、对现实的无奈
李煜身上有着浓厚的文人气,皇帝生活中的他想着“渔父”显然这种囚徒生活更使他难以接受,可是他双是无奈的,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无奈,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那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有什么办法呢?早上下着“寒雨”,晚上刮风,使李煜心情在这样的天气里更增悉苦,而且悉苦本身也是无奈的,李煜自己知道一切都是他不能改变的,尽管他很痛苦。最后,他只有发了一句感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也算是给自己倍受煎熬的灵活一点不算安慰的安慰。人生本来就是充满恨的,就你水是向东流的一样,无经地义。这样想,李煜心中也许会释然一缕愁恨。
这是李后主亡国后经典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战时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心情,对自己多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心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可是认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竞而断透在自己手上。此时的李煜用沉痛来追悔自己往日的生活——几曾识干戈!这短短的五个字,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那么多的恨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他时时在拷问自己的灵魂。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之比较

M UD A N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
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他的词独树一帜,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为人称道。
由于其自身由一代君王沦为阶下之囚的独特经历,因此其作品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说,还是就艺术技巧上说,都达到了词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不为政治家们欣赏却为不少文人骚客钦佩的君主,他的词既有描写帝王之家的奢华绮丽,又有抒发阶下之囚的悲痛沉思。
此人正是被称为“词中之帝”的南唐后主李煜。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颇具才气,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其为安定公期间,他就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然而出生在帝王之家,有许多事往往不能顺遂人愿,他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
身为君主,李煜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学术界大多认为李煜词大体上以公元975年,宋兵南下攻破金陵。
“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为界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后期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从词作内容方面来比较李煜词前后期创作的的不同。
一、李煜的前期词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前期词作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生于皇家,长于皇家,自幼便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享乐、爱和美女配着他整个的人生观。
他先后迎娶大小周后,奢靡的生活,爱情的滋润,使得这时的李煜词更多显现出一种闺阁气、脂粉气、富贵气。
03李煜词风---后期沉郁

篇三:李煜词风---后期沉郁公元975年南唐在赵宋铁蹄之下沦丧,李煜从一国之君,变为南冠之客,阶下之囚。
被拘于汴京的李煜,“日夕只以泪洗面”,亡国的伤痛,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的深哀巨痛。
“话到沧桑语始工”,这是李煜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对一个感情细腻敏感的人来说,环境的落差越大,情感的落差也是越大,情感的变现也就越强烈,越持久。
李煜从被俘直至身死,对故国他一直魂牵梦绕,此时后主的词处处可见他对故国绵延不绝的思念和追忆,强烈的情感引人共鸣。
此时的李煜再无前期帝王时代的奢华之风,沉郁也许是最好的写照。
《破阵子》写在他亡国之时,已经一改词风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
“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
“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再没了往日的浮华、矫揉,尽是真情实感。
再没有了往日风花雪月的温情与华美,只有一纸伤心泪,满眼里乡情。
“挥泪对宫娥”第一次看到了李煜的泪。
李煜没有人身自由,还要时常忍受别人对他人格和尊严的百般凌辱。
就小周后的遭受凌辱后的痛苦不堪,无疑是对李煜残破心灵的践踏,恼怒、痛恨、无奈,万般情绪无止无尽,盘结于胸,无法排解,让属于词人敏感的神经备受煎熬,这也奠定了李煜后期沉郁的词风。
这时的李煜只好借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和故土悠悠的思念寄托着李煜盘结心中的悲怆。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

李煜词的前后分期及其思想感情李煜词主要以南唐亡国为界,前期表达南唐华贵富丽的宫廷生活,后期抒发亡国之悲与离愁别绪。
李煜情感的变化及词作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其经历密不可分。
李煜之词,词藻清丽,朗朗上口,语言真切通俗,韵意十足,做到了词显情深,言简意丰,自成一派。
一、春花秋月,纵情声色(一)帝王家的词臣公元937年,李知诰建立南唐,将南唐治理成江南强国。
后由李景通继承,他将时间、精力、财力运用在玩乐与诗词歌赋上,渐渐导致南唐朝野上下不重政务重诗词的“诗社”风气,李煜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他的词作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血腥的皇位争夺、美满的爱情,以及帝王生活也给李煜不小的影响,种种缘由催生了李煜前期词作的风格。
(二)李煜前期词作内容及特点李煜前期词作主要描写宫廷生活与儿女情长,还有一部分是抒发内心苦闷惆怅之感。
词作深受南唐宫廷生活影响,在奢华迤逦中追求清新淡雅。
《浣溪沙》是李煜前期词作之一,“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臭。
别殿遥闻萧鼓奏”,真实地再现了李煜的悠闲享乐生活,不眠不休的歌舞、佳人不知疲倦的舞蹈、别殿传来的箫鼓声,都彰显着南唐放浪不拘、纵情逸乐的宫廷生活。
其词作《玉楼春》与《子夜歌》则写出了李煜沉醉于诗词享乐的真实情景,也反映出李煜风流多情、无拘无束,溺于玩乐的形象。
李煜描写儿女情长的词,多受前后两位皇后的影响。
他在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中充满幻想,与他的政治生活越走越远。
具有代表性的《菩萨蛮》三首词作用词精妙,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词中带情,但从内容情感来看,词较为简单,内心感触并不强烈。
其中只展现出李煜对爱情的享受,沉溺于儿女情长。
李煜抒发内心苦闷惆怅的词作主要在皇位纷争时期,他用诗词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想法,展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妥协与懦弱。
《病起题山舍壁》云:“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他向自己残忍果断的长兄表明,自己无心帝位,只愿在自由中度过一生。
《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李煜亡国前后诗词变化

李煜亡国前后诗词变化
李煜的作品可以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后变化如下:前期所做的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
后期所做的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前后荣与辱、乐与悲的强烈反差,极大地改变了李煜的性情与气质,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摘要:李煜对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从描写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到描写国仇家恨的无力抗争,词的内容不再是普遍的娱乐生活或爱情,而是对自身悲惨境遇的慨叹。
他的词风随着他的经历而改变,为后来苏轼、辛弃疾等的“豪放派”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词风宫廷生活怀念故国李煜在词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经历,使他的词前后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将李煜的词分为亡国前和亡国后两个阶段,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其词风的变化。
一、李煜生平及时代背景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改名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
公元959年,李弘冀暴卒。
李�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公元961年,李�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
六月李�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公元973年,宋太祖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5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公元976年,后主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
据宋代王�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二、李煜词的分期及其特点根据李煜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特殊经历,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亡国前后两个阶段。
(一)前期1.帝王奢华生活。
李煜因为生在帝王之家,从小衣食无忧,养于深宫,所以诗词多局限在奢华的生活上。
并且,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一片萧条,人们多沉浸在女乐声伎之词中,逃避现实,而李煜也不例外。
2.离别相思之作。
李煜的这一类词并不是很多,但也明显有自己的特色。
这类词的创作标志着李煜摆脱了花间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
尽管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软的词坛世风是一脉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词教学不可避免之词风变化探究
武汉长山学校高朝云
浮沉的李后主
李煜(937-978)字重光,李璟之子,南唐后主,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他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擅于作词。
李煜的性格本来不合适做政治家,而南唐的军事力量也根本不能与宋相提并论,所以他二十五岁当了国君以后,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苟安于一隅之地。
他三十九岁时,南唐终于为宋所灭,已经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开始了其后半生的软禁生活,两年多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的一生,以南唐灭亡(公元975年)为界发生了巨变,其前后两期的词风也有很大的变化。
本文拟就李煜具体生活境遇把他词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并对他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作一粗浅的探析。
以便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赏析古词。
柔靡的前期词
词,源于民间,中唐文人取而加以改造,至晚唐温庭筠而趋向成熟。
到五代时,富庶的南唐和西蜀文人填词之风大行。
李煜之父李璟就是名家之一。
早期的词,大多为应时娱乐之作,写尽男女恋情、风花雪月,多艳丽之作,属闲居文人之雅兴,李煜早期创作也免为其俗。
李煜的前半生,尽管当的是宋朝附属国的儿皇帝,但毕竟是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主,生活相当豪华奢侈。
他的词作的题材范围,也没有超出花间词人、冯延已及其父李璟,大多是写宫廷生活歌舞宴饮,或是男女恋情以及“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所谓“离愁别恨”。
这时的李词,更多的是一种闺阁之气,脂粉之味,语言艳丽,甜赋柔密,虽于抒情表达方式上比前人进了一步,但是未免脱离生活而略显做作之意。
如他的词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待踏马蹄清夜月。
”无数肌肤白嫩明丽的嫔娥,在春宵良辰,精心妆扮之后,纷纷列队,来到宫殿之上。
她们在音乐声中,或委婉而歌,或翩翩起舞,直到踏月归去。
这是李煜表现其豪华生活的词作,这些作品声色豪奢,格调较低。
特别是“别殿遥闻箫鼓奏”,概括了当时帝王宫院里普遍存在着的荒唐生活方式及生活在那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情趣。
再如他的《清平乐》一首:“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换生。
”写出了较美的意境,但传递的是一种想象中的离愁别恨,文句中的恨,扭扭捏捏,如握帕少女之态,远不如他日后写作之中的那种真情实感的愁恨悔别之意。
宫廷生活的舒适,如同温室中美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
“晓妆初了明肌雪”(《玉楼春》),写出了一种慵懒与无聊,而文中的女子又不正是李煜自己的写照吗?这种美,是人工之作、雕饰之感,是一种近乎病态之美,如同当时很多“花间词”,没有什么太大的艺术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华丽的语言标本而已。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
尽管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软的词坛世风是一脉承的。
沉郁的后期词
公元975年南唐在赵宋的铁蹄下沦丧,李煜从一个小国之君,变成南冠之客,阶下之囚,对于他的命运来说,这是一种大不幸,而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一种绝好的转机。
成了亡国之君,被拘于汴京的李煜,“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铚《默记》),亡国的悔恨,对江
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的深哀巨痛。
反映到他的词作上,促进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破阵子》写与他亡国之时,与前期的词风已大不一样:“四十年来家国,……挥泪对宫娥。
”在这首词中,李煜的写作没有了昨日的浮华,矫揉,用真实的心情打动读者的心。
那种对故国的思念代替了矫情,对过去的悔恨代替了风花雪月的温情与华美,只有一纸伤心泪,满眼里乡情。
“挥泪对宫娥”在他的词作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流泪的李煜的形象。
李煜在汴梁除了没有人生自由外,还要时常忍受别人对他人格和尊严的百般凌辱。
据《默记》传:小周后随李煜入宋,归宋后,常被征诏入宫,一留数日,遭受宋太宗恣肆凌辱,周后肢体纤弱,痛苦不堪,每回禁处,“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
还有什么比这更甚的人格侮辱呢?这无疑是对李煜残破心灵的铁蹄践踏,他羞愧、恼怒、痛恨、懊悔、无奈,无尽无止,各种愁苦盘结于胸,使他无法排解,这就更激发了他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和对故土的悠悠思念。
如《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忙杀看花人。
”又:“闲梦远,南国正清愁: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这两首词是词人入宋之后眷念南唐故士的作品。
词人抓住南国芳春与清秋这的景物作精细的刻画,体现了整个南国的美妙境界,凝练的表达了词人对它的追念怀想。
可是这种这种追念怀想非不能让其郁积的情怀有所缓解,反而更激起词人的深哀巨痛。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更梦回,雨声潺潺,薄薄的衣被抵御不了浓重的春寒,现实已是如此冷酷,可梦里自已竟一时忘形,贪恋着帝王般的欢乐生活。
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怎不使词人倍觉凄苦,而心痛如割呢?
特殊的生活境况,促使词人把眼界从周围生活的小圈子扩展到大自然,使得他的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首先,那些娇花新月,秋衰春长的自然现象,往往成为触发词人郁苦情怀的导火索,如“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使得他“凭栏半日独无言;“昨夜风兼雨,簾帏飒飒秋声”使得他“起坐不能平”。
其次,大量的景物被染上了词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进入词中,成为他抒情言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几树惊秋,昼雨新愁”,“雁来音信无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
再次,词人还常常把自己无常的苦难人生结合着永恒不变的自然景物进行思考,在这种对比性的思考中产生了许多生动、形象、新颖、贴切的佳句,如“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等。
这一时期几乎每首词都由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国愁家恨编织而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故国之思,并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永恒不变的春花秋月与变幻莫测的世事人生、去而复至的春风与失而不可复得的故国、永在的雕栏玉砌与易于改变的朱貌红颜的对比之中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得极深极广,滔滔无尽。
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自然汇成“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再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阕虽写景,但这大自然的岁华变迁无一不是抒写人生的岁华变迁,朝雨晚风苦苦相逼,摧残着春意,也销磨人的青春;下阕写人,而人也与自然一样,在风风雨雨中韶华消尽,所以末句说“人生长恨水长东”。
没有一点秾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直率地倾吐情怀。
亡国之后亲身的体验,真情的流露,使李煜的词更真挚、更深切。
他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因此,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引起普遍的共鸣。
出自真情的词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因此,李煜后期的词完全脱去了浓丽色彩与脂粉气味,也减少了对于感情直接显露的阻碍,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 文随意出,用情真挚。
词中呈现出来的景象也多不拘于眼前身边的实景,大多是渺远阔大的虚象,直让人觉得世间之
景皆役于其情了,景因情生。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应该说,李煜前后期词在艺术上是有些一致之处的,即它的动态的显露为词的意脉,因而使词显得流畅连贯;它以抒情为词的目的,因而词中不多用辞藻;它的意象选择很精心,常能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能使词的感情基调鲜明突出。
但是,李煜的前期词题材比较陈旧,不脱“花间”习气,语言上受唐五代词人影响较多,而且有些并非出自切身体验,有时不免有点做作;而后词则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君主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幻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有的白描手法,比喻精妙,语言清新,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特别是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词风兼有刚柔之美,对宋词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李煜特殊经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李煜词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品味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参考书目:
1.周虹:《浅谈李煜、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陈柏华:《李煜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初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3.盛汝真:《浅议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文学语言研究,2007年3月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