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湿疹治疗有什么土方法

湿疹治疗有什么土方法

湿疹治疗有什么土方法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起疱等症状。

在治疗湿疹时,可以尝试一些土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食疗方法、外部护理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土方法治疗湿疹的做法和注意事项。

1. 中药熏洗法:材料:首乌、土茯苓、地黄、川芎、红枣、甘草、苦参、蒲黄、白芷、苍术、陈皮、白术。

做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锅中,加水煎煮,过滤药液,等药液降温至适宜温度后,用花洒或毛巾沾取药液浸湿患处10-15分钟,每天2-3次。

注意事项:注意药物的配比和用量,药物过敏者禁用。

本方法适用于湿疹严重的患者,但使用时需慎重,以免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

2. 中药药膏外用法:材料:川芎、蒲黄、苦参、白芷、黄芩、马齿苋。

做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涂抹在湿疹患处,每天2-3次。

注意事项:本方法适用于湿疹症状较轻的患者,但使用时需避免外用药物过敏,如有刺激症状出现应立即停止使用。

3. 食疗方法:①芦荟汁:将新鲜芦荟叶剪碎,榨取汁液,每天取适量空腹饮用。

芦荟具有凉血祛火的作用,对湿疹患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②山楂红枣粥:将山楂、红枣洗净,加适量水煮熟,再加入适量糯米煮粥,每天食用1-2次。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的作用,红枣有补血养颜的作用,可调节湿疹患者的肠胃功能,改善湿疹症状。

③苦瓜鸡蛋汤:将苦瓜切片,鸡蛋煮熟,将苦瓜和鸡蛋一起煮汤,每天食用1次。

苦瓜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疹患者的体内湿气。

注意事项:食疗方法适用于湿疹症状较轻的患者,但个人体质不同,食疗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

4. 外部护理:①清洁:保持患处干燥清洁,勤换洗内衣、床上用品,避免滋生细菌。

②涂抹护肤品:选择一些针对湿疹患者的护肤品,如含有植物提取物、保湿成分的产品,外用于患处可缓解瘙痒和干燥。

③避免刺激:避免使用香皂、化妆品等刺激性物质,避免烈日暴晒和寒冷刺激。

注意事项:外部护理是湿疹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不洁物品,避免因外部刺激引起症状加重。

中医湿疹脱敏治疗方案

中医湿疹脱敏治疗方案

一、概述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湿疹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感染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湿疹属于“湿疮”、“浸淫疮”等范畴,其病机为湿热内蕴、气血瘀滞、肌肤失养。

本文将介绍中医湿疹脱敏治疗方案,以期为湿疹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思路。

二、中医湿疹脱敏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辨证论治湿疹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湿热蕴结证: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伴有口苦、口干、便秘、小便黄赤等症状。

2)血虚风燥证:皮肤干燥、瘙痒,伴有头晕、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

3)脾虚湿盛证: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症状。

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以下方剂:1)湿热蕴结证:茵陈蒿汤加减。

组成:茵陈、黄芩、栀子、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甘草。

2)血虚风燥证:四物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白术、防风、甘草。

3)脾虚湿盛证: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泽泻、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甘草。

(2)中药外治1)湿疹初期:采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中药外洗方。

组成:苦参、黄柏、黄芩、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甘草。

2)湿疹中期:采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收敛生肌的中药外敷方。

组成:黄连、黄柏、大黄、黄芩、白及、地榆、甘草。

3)湿疹后期:采用养血润燥、收敛生肌的中药外敷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白术、防风、甘草。

2. 外治法(1)中药熏蒸采用中药熏蒸机,将中药煎煮后产生的蒸汽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活血化瘀的作用。

(2)中药敷贴将中药制成膏剂或粉剂,敷贴于患处,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收敛生肌的作用。

(3)针灸疗法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作用。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和症状,中医会
采用不同的处方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1. 清热利湿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有水疱。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地肤子、苦参等。

2. 养血润燥方:适用于血虚风燥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等。

3. 祛风止痒方:适用于风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瘙痒、起风团。

常用
药物有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等。

4. 健脾化湿方: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湿疹,表现为皮肤肿胀、渗出、乏力。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等。

5. 滋阴降火方:适用于阴虚火旺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五
心烦热。

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地骨皮、麦冬等。

6.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瘀血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紫暗、疼痛、有瘀斑。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

7. 外用方剂:除了内服药物外,中医还常用一些外用方剂,如黄连膏、三黄洗剂等,直接涂抹于患处,以减轻症状。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可能
还会结合针灸、拔罐、艾灸等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病情恢复。

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案

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案

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案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糜烂和渗液等。

传统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气过盛、脾胃功能不佳以及痰湿阻滞有关。

相比于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在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案。

方案一:脾胃化湿方方剂组成1.白术(15克)2.茯苓(15克)3.泽泻(15克)4.炮附子(10克)5.干姜(3克)6.人参(10克)7.炙甘草(6克)用药原理该方剂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帮助体内湿气排出,从而缓解湿疹症状。

用药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服用。

一日三次,每次一小碗。

方案二:清热解毒方方剂组成1.金银花(30克)2.银翘片(10克)3.黄芩(10克)4.黄连(10克)5.连翘(10克)6.炙甘草(6克)该方剂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消除体内湿热,改善湿疹症状。

用药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服用。

一日三次,每次一小碗。

方案三:疏风祛湿方方剂组成1.白芷(10克)2.防风(10克)3.羌活(10克)4.苍术(10克)5.炙甘草(6克)6.川芎(6克)用药原理该方剂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改善湿疹症状,并且减轻瘙痒感。

用药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服用。

一日三次,每次一小碗。

方案四:活血化瘀方方剂组成1.丹参(10克)2.三七(10克)3.川芎(10克)4.红花(10克)5.皂角(10克)6.蒲公英(10克)7.炙甘草(6克)用药原理该方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促进湿疹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痒感。

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外用于患处。

每日2-3次。

结论中药在治疗湿疹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

无论是脾胃化湿、清热解毒、疏风祛湿还是活血化瘀,中药方案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

内服中药主要是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祛湿排毒,以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地黄、白术等,这些药物能够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对于湿热型湿疹有很好的疗效。

外用中药则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皮肤,起到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

常用的外用中药有玉米须、地榆、黄柏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湿疹患处的瘙痒、红肿等症状。

其次,中医治疗湿疹还包括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湿疹的治疗同样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的新陈代谢,加速湿疹的康复。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湿疹的抵抗力,减少湿疹的复发率。

最后,中医治疗湿疹还包括艾灸疗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达到祛湿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艾灸对于湿疹的治疗同样有着独特的疗效,可以缓解患处的瘙痒、疼痛,促进湿疹的愈合。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但是,在进行中医治疗湿疹之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湿疹中医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皮肤湿疹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

皮肤湿疹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

皮肤湿疹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皮肤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被认为是由于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调理方法注重整体观念,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失衡状态。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皮肤湿疹的中医调理方法。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风、湿、热邪侵袭人体,以及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等有关。

因此,调理湿疹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是中药调理。

根据湿疹的不同症状和阶段,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湿热型湿疹,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如果是脾虚湿盛型,可能会用到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祛湿。

而对于血虚风燥型湿疹,则会选用四物消风饮,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除了内服中药,外用中药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用苦参、黄柏、地肤子等煎汤湿敷,可以清热燥湿、止痒消肿。

还有一些中药药膏,如紫草膏、青鹏软膏等,对于缓解湿疹症状也有帮助。

中医的针灸疗法对于湿疹的调理也有一定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如曲池、血海、足三里等,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湿疹症状。

艾灸则能够温通经络、祛湿散寒,对于寒湿型湿疹有较好的疗效。

饮食调理在湿疹的中医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腥发之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海鲜等。

这些食物容易生湿生热,加重湿疹病情。

相反,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薏米、冬瓜、苦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情志因素对湿疹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加重湿疹。

因此,湿疹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此外,生活起居的调理也不可忽视。

湿疹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过度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摩擦皮肤。

同时,要注意居住环境的通风和干燥,避免潮湿闷热的环境。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疹的常见症状、中医辨证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湿疹的常见症状湿疹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皮肤瘙痒:湿疹患者常有皮肤瘙痒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会引起晚上无法入睡。

2.皮肤红肿:湿疹病灶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渗液、结痂等症状。

3.皮肤干燥:湿疹发作时,皮肤往往会变得干燥,容易破裂出血。

4.皮肤硬化:长期患有湿疹的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变得硬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二、中医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方面。

2.1 辨证中医辨证湿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湿疹的发病部位:湿疹的发病部位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发病部位反映了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例如面部湿疹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手足湿疹可能与气血失调有关等。

2.皮肤症状:中医辨证还需要观察湿疹病灶的皮肤症状。

例如,湿热型湿疹病灶皮肤湿热红肿且有渗液,寒湿型湿疹病灶皮肤冷凉发白等。

3.患者体质:中医认为,湿疹患者体质的强弱也会影响辨证施治的选择。

例如,阳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补阳气,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滋阴养血等。

2.2 施治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可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湿热型湿疹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寒湿型湿疹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等。

同时,中药外用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草药泡澡等。

2.针灸:针灸疗法在湿疹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中脘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等,缓解湿疹症状。

3.艾灸:艾灸疗法是利用艾草进行热熏烤,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神阙、太溪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湿疹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湿疹可采取以下常见方案:1.清热解毒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水疱、渗出、
结痂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热、血虚风燥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通过调理体内环境,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1. 草药内服: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草药
方剂。

常用的草药包括金银花、连翘、地肤子、黄芩、白鲜皮等,这
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功效。

2. 草药外敷:将草药研磨成粉末,与水或植物油混合制成膏状,直接
涂抹在患处。

外敷草药可以减轻炎症,促进皮肤愈合。

常用的外敷草
药有黄柏、地榆、苦参等。

3.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
疗湿疹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4. 拔罐疗法:在患处或相关经络穴位上进行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
循环,减轻症状。

5. 艾灸疗法:使用艾条对特定穴位进行温和的热刺激,有助于温经散寒、调和气血。

6.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建议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
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梨等,同时避
免食用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7. 生活调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
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和清洁用品。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湿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且治疗过程可能较长,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

同时,对于严重的湿疹患者,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疮(湿疹)
【概述】
湿疮又称“浸淫疮”、“四弯风”。

主因饮食不节,脾湿内蕴,湿蕴化热,浸淫肌肤造成皮肤起疹,多形态,以对称性、渗出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急性湿疮
(1)基本损害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并存。

(2)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3)起病急,自觉皮损灼热,剧烈瘙痒。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
(1)基本损害皮损渗出减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可见轻度浸润。

(2)剧烈瘙痒。

(3)多因急性湿疮迁延而致。

3.慢性湿疮
(1)基本损害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化,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化。

(2)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3)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转变而致。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

(二)类证鉴别
1.与漆疮鉴别漆疮有明确接触史,部位局限,皮疹形态单一,去除病因,易于治愈,病程短,无反复发作的特点。

2.与牛皮癣鉴别牛皮癣多见于颈、肘、尾骶部,皮疹顽硬且坚,有典型苔藓化,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现。

【辩证】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湿性重浊粘腻,易耗伤阴血,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1.湿热浸淫证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水。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2.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3.血虚风燥证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浸淫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加减。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除湿。

方药除湿止痒汤加减。

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芯、生甘草加减。

3.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疏风。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

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生地、陈皮等加减。

二、中成药
酌选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二妙丸、参苓白术丸等。

三、外治法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六一散。

2.糜烂渗出者,以马齿苋水剂湿敷。

后以植物油调三妙散外用。

3.慢性湿疮皮损肥厚,角化不明显者,外用复方黄连膏或普榆膏。

四、xx治疗原则
1.抗过敏治疗。

2.局部对症治疗。

五、其他治疗
亚急性或慢性湿疮可用紫外线光疗。

【预防】
1.积极寻找病因,去除致病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回避致敏物质。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8-94)
(一)治愈:
皮疹消退。

(二)好转:
皮疹消退约30%以上。

(三)未愈:
皮疹消退不足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