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秉诚:科学与信仰

合集下载

信仰与科学(冯秉诚)

信仰与科学(冯秉诚)

No sciences are better attested than the religion of the Bible. ISSAAC NEWTON 没有任何科学 象圣经的宗教 被更好地叫牛顿环,是因两组光 线彼此干扰而产生。 线彼此干扰而产生。干扰的现象 显示光有波浪(Wave)的特性。 (Wave)的特性 显示光有波浪(Wave)的特性。 (二)
O God, I am thinking thy thoughts after thee. JOHANNES KEPLER 神啊, 神啊, 我正追随你, 我正追随你, 思你所想。 思你所想。
The Bible tells us how to go to Heaven, not how the heavens go. GALILEO GALILEI 圣经告诉我们: 圣经告诉我们: 人们如何走向天堂, 人们如何走向天堂, 而非天体怎样运行。 而非天体怎样运行。
美国第一位太空人格林的最高 飞行高度150 150哩 飞行高度150哩(1.8mm)
地球直径8,000哩 地球直径8,000哩(10cm) 8,000
The Milky Way
Disk of spiral arms containing many young stars
Halo containing oldest stars
OVERHEAD VIEW OF OUR GALAXY

创造 天使 人类 宇宙
护持 托住万有 规律不变 自然划一
治理 怜悯 惩罚 恩典
天国 伟大救恩 末日审判 新天新地
普通话学人之家
信仰与科学
冯秉诚 2003年11月 2003年11月1日
The universe has been wrought for us by a supremely good and orderly Creator. NICHOLAS COPERNICUS 宇宙是至善和有序的造物主 为我们制造的。 为我们制造的。

最新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

最新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

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我国最早论及“科学精神”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

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

”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1941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

1996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

2011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在国外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中,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Merton)的论述最为系统。

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技共同体理想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通过被科学家内化形成科学良知。

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他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的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

[1]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莱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enthusiasm)、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

[2]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汇编]科学与信仰-微言(校对版)

[汇编]科学与信仰-微言(校对版)

科学与信仰-微言(校对版)科学与信仰-微言(校对版).txt科学与信仰————一位医学科学家所亲眼看见的上帝这是我写给一位老同学的信。

五十年代初在校时,他是班上最进步的同学之一,曾一再在会上公开批判我的信仰,措词极尖锐。

当时我不曾同他辩论,一因环境不允许,二因我觉得辩论无益,惟在事后照常以诚相待。

毕业后各分东西,迄未能重会,各自在生活上均历经沧桑。

我来美后他辗转得知我的去向,曾两度来信致意,并为他当年对我的批判致歉。

时至今日,我深感有必要对他和所有其他同学较详细地谈谈我们的信仰,否则,势将成为深重的遗憾。

当年的同学中有些人现已作古,再无相谈的机会,今后岂可一误而再误?故于工作之余抽暇完成此信,准备复印成册,陆续寄给联系得到的同学和朋友。

这些同学友好,如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相当高的文化及学术水平,又在中国大陆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度过大半生,思想状况有其特点。

所以此信的内容不能不充分考虑这一思想及生活背景,而有所侧重。

有些弟兄姊妹看过信稿之后,建议加以适当修改,以便给其他情况类似的朋友们看。

于是根据他们的建议又作了一些删改和补充。

信中相关的人名则予以省略。

在末后的世代中,神将得着一大批人归向他。

我们相信神会用不同的方式得着不同的人,求神在这一粗疏的信件上加上他的祝福,使它有助于让知识界的亲朋好友认识创造天地万物的独一真神,则我于愿已足。

信稿中部分资料引自「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历史的焦点─中东」和「大灭绝」等书,谨向各书之作者致谢。

微言1994年2月科学与宗教信仰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第一章20节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诗篇第十九篇1节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箴言第一章7节某某兄:来信提及四十年前在京时你我之间在信仰问题上的歧见,并为那时对我的批评致歉。

此事原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何足介意。

唯就我而言,在当时的处境之下实难所欲言。

信仰与科学(冯秉诚)

信仰与科学(冯秉诚)

No sciences are better attested than the religion of the Bible. ISSAAC NEWTON 没有任何科学 象圣经的宗教 被更好地证实了。 被更好地证实了。
(一)
这种图案叫牛顿环, 这种图案叫牛顿环,是因两组光 线彼此干扰而产生。 线彼此干扰而产生。干扰的现象 显示光有波浪(Wave)的特性。 (Wave)的特性 显示光有波浪(Wave)的特性。 (二)
美国第一位太空人格林的最高 飞行高度150 150哩 飞行高度150哩(1.8mm)
地球直径8,000哩 地球直径8,000哩(10cm) 8,000
The Milky Way
Disk of spiral arms containing many young stars
Halo containi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ldest stars
OVERHEAD VIEW OF OUR GALAXY

创造 天使 人类 宇宙
护持 托住万有 规律不变 自然划一
治理 怜悯 惩罚 恩典
天国 伟大救恩 末日审判 新天新地
普通话学人之家
信仰与科学
冯秉诚 2003年11月 2003年11月1日
The universe has been wrought for us by a supremely good and orderly Creator. NICHOLAS COPERNICUS 宇宙是至善和有序的造物主 为我们制造的。 为我们制造的。
O God, I am thinking thy thoughts after thee. JOHANNES KEPLER 神啊, 神啊, 我正追随你, 我正追随你, 思你所想。 思你所想。

科学不是信仰

科学不是信仰

科学不是信仰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不能代替信仰,也不能代替艺术。

科学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只是一种人类无法拒斥但又有其限度的生存方式。

我们应该在顺随科学的同时更顺随那超乎科学的东西。

科学不是信仰,这句话中的科学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广义的、等同于正确或真理的科学,而是指狭义的、严格意义的、像近现代自然科学那样的东西。

在这一意义上,科学当然不是信仰。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说科学不是宗教、科学不是艺术、科学不是文学、科学不是哲学、科学不是气功,等等。

诸如此类的说法并非全然的废话,而是可以诉说一种常被忽视的事情。

但是,在表明想要诉说的事情之前,必须首先澄清两方面的误解。

一方面,科学不是信仰不同于近年来的反伪科学运动。

在说科学不是的时候,是想对科学有一种严格的界定,而不是把什么东西都叫做科学。

就此而言,这与近年来的反伪科学运动是一致的,因为后者想把那些不是科学而又冒充科学的东西统统从科学中清除出去。

但是,科学不是信仰与反伪科学运动并不全然一致。

当反伪科学运动试图把中医之类的东西也从科学中清除出去的时候,它是认为中医之类的东西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即使有一些疗效,那也是表面的或者无足挂齿的。

但这里的想法不是这样的。

这里也可以说中医不是科学,但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医是错误的,是没用的,而只是说,中医与近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是一回事,中医属于中国古代的科学。

而与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并非都是错误的,中国古代的科学也并非都是没有用的。

相反,与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以及中国古代的东西可能恰恰是非常好、非常有用的东西。

梵高的画是与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的东西,唐三彩更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种体现,你能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没用的东西吗?另一方面,说科学不是信仰,并非要一味地批判科学主义。

极端的科学主义已经被人叫做科学教,即把科学抬高到一种不恰当的地步,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就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

科学的信仰与信仰的科学

科学的信仰与信仰的科学

及其后果承担任何的责任。科学中主体的缺位, 使得科学成了无人 掌 控 的 “魔 兽”,人 反 而 受 其 控 制,科学便沦 为 了 反 人 的 理 论。 由 人 所 创 造 的 科 学反过来成为控 制 人 的 异 己 的 力 量,科 学 发 生 了 “异 化 ”。 “科 学 异 化 ”也 许 就 是 当 今 “科 学 危 机 ”的 症 结 所 在 ,也 是 科 学 自 身 最 大 的 悲 哀 。
· 67 ·
关于科学的定 义 一 直 是 众 说 纷 纭,韦 氏 字 典 将 科 学 定 义 为 从 观 察 、研 究 、实 验 中 所 导 出 来 的 一 门系统的知识 。 [7] 瓦托夫斯基认为科学是一种 应 用一般定 律 或 原 理 的 有 组 织 的 或 系 统 化 的 知 识 体 。 [8] 达尔文认 为 科 学 就 是 整 理 事 实,从 中 发 现 规律,做出 结 论 。 [9] 《辞 海》将 科 学 定 义 为 运 用 范 畴、定律等思维形 式 反 映 现 实 世 界 各 种 现 象 的 本 质和规 律 的 知 识 体 系[5]1026。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认 为科学是反映自 然、社 会 和 思 维 等 的 客 观 规 律 的 分科的知 识 体 系 。 [10] 李 申 主 编 的 《高 科 技 与 宗 教》一 书 中 认 为 科 学 是 人 类 对 世 界 发 展 着 的 认 识 。 [11] 上述对科 学 的 界 定 存 在 着 不 足 之 处。 科 学 的 主 体 是 人 ,科 学 的 对 象 是 客 观 世 界 ,科 学 的 本 质是探求事物的 规 律,科 学 的 目 的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全面性需要。因此不能仅仅从客体方面片面地学是互为创造的过程。人正是拥有了科学, 才从动物界提升 出 来,成 为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能 够 制 造 工 具 的 ,具 有 实 践 能 力 的 人 ,并 不 断 向 更 高 层 次 发展。这是科学造福于人的人性面。也正是科学 具有与人 的 本 质 和 内 在 需 求 相 符 合 的 人 性 的 一 面,才构成了人类 推 动 科 学 持 续 发 展 的 强 大 的 内 在 动 力 。 科 学 是 属 于 人 的 ,是 人 的 科 学 。 所 以 ,要 从主客体双 重 维 度 来 把 握 科 学。 马 克 思 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讲 的 “真 正 的 科 学”就 是 从 主客体统一的角度论述的。马克思认为不能仅从 “外 在 的 有 用 性 ”和 满 足 人 的 “一 般 需 要 ”来 理 解 科 学,这样的科学应是 “感 觉 自 身 不 足 的”;而 “真 正 的 科 学 ”应 是 与 人 的 活 动 的 丰 富 性 相 联 系 的 ,体 现 人的 本 质 力 量 并 满 足 人 的 全 面 性 需 要 的 科 学 。 [12]306-307 英国 科 学 哲 学 家 迈 克 尔 · 波 兰 尼 指 出 :“唯 有 相 信 科 学 的 实 质 与 技 巧 本 质 上 就 是 健 全 的,我们才能把握 科 学 的 价 值 观 和 科 学 探 寻 的 技 能 ”。[13]14

我们应该如何诠释科学精神

我们应该如何诠释科学精神

第 30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Vol. 30 No.1February 2024我们应该如何诠释科学精神?*吴致远,赵文君,刘舒雅(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6)摘 要:科学精神可以从多角度得到诠释,但诠释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主观化和随意化。

无依据的发挥和不严谨的诠释会造成大众认知上的迷茫,从而不利于科学精神的传播。

诠释科学精神须立足于科学本身,但不可把二者混同。

科学精神的诠释还应在系统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原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正确地诠释科学精神对于公众准确地理解“科学家精神”,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和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科学家;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文化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62(2024)01-0045-050 引言“科学精神者何?”五四运动前夕就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究问的主题①。

10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以其亲身实践和巨大科学成就不断诠释着这一主题,科学精神因此而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获得了时代化、中国化的新形式——科学家精神②,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也因此步入了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再次究问科学精神为何?以正确地说明其与“科学家精神”之间的关系,消除某些认知误区。

目前,对于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哪些内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人们虽然有基本的共识,但仍存在∗收稿日期:2023⁃10⁃27.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2FSH015)。

作者简介:吴致远(1967-),男,河南安阳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史、科技哲学;赵文君(1996-),女,山东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史、技术哲学;刘舒雅(1998-),女,山西晋城人,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史、传统工艺。

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科学名人名言大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培根我们需要真理,仅仅需要真理。

千万不可设法逢迎朋友,迁就师长,不得罪任何人。

纵然在这条路上,你可能找到宁静平安,但是绝不会得到任何根本的好处。

作者:奥勃鲁切夫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作者:布鲁诺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

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

作者:布尔韦尔·利顿一个社会,只有当他把真理公之于众时,才会强而有力。

作者:左拉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作者:恩格斯科学是使人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作者:布鲁诺座右铭,是古时训诫文字的一种,多放在桌子上的右边,天天都可以看到,借以鞭策自己。

现代有不少名人喜欢自撰座右铭,借以鼓励自己———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座右铭是:“不媚俗,不媚外,不媚权贵。

”这显示出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学者章乃器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写了两句话作为座右铭,贴于墙上:“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

”这是实话实说,后来他得到了平反。

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

革命烈士吉鸿昌的父亲曾教导他说:“作官即不许发财。

”吉鸿昌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他还向瓷厂订做了几百个饭碗,将这句话刻印在碗上,发给全体士兵。

诗人、作家乔羽的座右铭是:“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

”这个“三不主义”,做起来不容易啊。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座右铭是:“自得其乐,善于娱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作者:名人座右铭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

作者:伽利略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秉诚:科学与信仰
冯秉诚:科学与信仰
冯秉诚牧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1987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和西方储备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工作。

1993年后,在威斯康星医学院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

曾长期崇尚无神论和个人奋斗,在神的大爱的感召下,逐渐认识了基督信仰是客观真理,遂决志信主。

1992年复活节受洗。

1997年蒙召专职传道。

蒙神引领,于1999年秋季,进入美国海外神学院学习,后在美国加州获神学学位,并按立为牧师。

冯牧师曾在中国基督徒作家基金会工作,是《游子吟》的作者(里程博士)。

另外著书:《领人归主》。

冯牧师擅长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解释基督教信仰的疑难问题,为重逻辑思维和唯物主义的中国知识份子正确认识基督教信仰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

冯牧师也强调,靠人文的理学只能对基督信仰有入门的了解,真正带领人信主归主的乃是靠着神的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