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信仰
科学技术和信仰之间的冲突真的存在吗?

科学技术和信仰之间的冲突真的存在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到各种高科技产品和应用,而信仰作为人类深层次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随着二者同时存在,是否有可能发生冲突呢?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科学技术和信仰之间的冲突是否真的存在。
一、科学方法与信仰传统科学方法是一种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论,其核心在于实验与验证,是通过实证、精确和可重复性等特性来获得科学结论,与信仰传统的依据则是文化、文献和神话等宗教组成部分。
尽管这两种方法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出现直接的冲突。
科学方法需要满足实际的要求,而信仰则是人的自由信仰选择。
这也就注定了二者的区别和各自特性的不同,他们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冲突。
二、科技应用与价值观念科技应用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不同的科技应用也会引发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反应。
比如现今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对人的理性思考,同时对于这项技术的使用,需要面对各方面的风险,所以应该注重合理规范。
另一方面,信仰与价值观念的相互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价值观是信仰的基础之一。
科技应用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并不直接构成科技和信仰之间的冲突,而是反应个体或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多样性。
三、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
科技能够治疗疾病、解决资源问题,但是其产生的后遗症,如污染,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而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角色发挥的也倍加重要,如保护自然、环境的角色。
信仰和科技在这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信仰的精神和道德规范可以带给科技发展更加理性、持久的发展路径,也可以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科技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科技和信仰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共存互补的,而不是严格的冲突。
有益地运用科技,我们要根据科学方法与文化传统加以评估,根据多样化的价值观,并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科学与信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科学与信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科学和信仰的定义科学是人们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知识体系。
它致力于寻找客观事实和理论,而且科学的成果需要经过实验验证和公认。
信仰则是人们在缺乏直接证据和理性推理的情况下对一种观点、信仰或理念的绝对认可和信赖。
它可能是对神、精神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信仰。
二、科学和信仰的冲突科学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历来尴尬。
科学家试图用基于事实和检验的证据来解释世界,而一些信仰系统却要求信徒相信一些超自然概念,而这些概念恰好与科学事实相矛盾。
例如,许多信徒认为世界上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而科学则认为自然选择和进化是生命的起源。
三、科学和信仰的和谐然而,科学和信仰并不一定会完全矛盾。
一些人认为它们可能是相辅相成的。
宗教或精神信仰可以提供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科学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物质世界。
许多宗教通过批判性思维、道德教育和实践来培养信徒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正是科学所需要的。
其实,一些宗教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探索了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四、为何将两者分开当然,有些人将科学和信仰分开是很有理由的。
科学是关于理性思维和证据,而信仰是关于不受证据限制的信仰。
科学是正面的,因为它解释了我们知道的世界,而信仰则不一定是正面的,因为它有时候可以导致不理性的行为。
五、结论所以,我们可以在许多方面看到科学和信仰之间的冲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以互相补充。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将它们视为对立的对立面,因为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在人们寻找答案的时候。
信仰与科学的争论与辩证

信仰与科学的争论与辩证信仰与科学是两个众所周知的领域,它们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争议与辩论。
信仰可以视为一种对于未知或超越人类认知的事物的虔诚追求,而科学则是以观察、实验和证据为依据的理性思维方式。
这两个领域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会产生冲突与对立。
本文将就信仰与科学的争论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其间的关系和辩证。
首先,信仰是人类长期以来对于宇宙、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归纳。
它们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与追求。
信仰通常是基于主观体验与感受,难以通过客观实证来证明。
它是人们对于超越人类认知的事物的一种追求,是心灵上的寄托。
人们通过信仰获得信心、力量与慰藉,在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挑战时找到了支持和安慰。
然而,科学作为一种客观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强调观察、实验和证据。
科学是通过实证研究和推理来探索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它以理性思考和精确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现象,追求客观真相。
科学通过验证与重复性研究来确认结论的可靠性,依据的是客观的实际情况而非个人主观的信仰。
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冲突源于其对待事实和真相的态度存在差异。
信仰往往凭借主观的主张和个人的感受来进行判断,而科学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证据,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这种差异使得信仰与科学在许多领域产生了争议与辩论。
然而,虽然信仰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它们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许多人将信仰与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信仰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既重视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也尊重科学的研究和实证。
信仰科学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保留自己的信仰的同时,接受科学的证实和发展。
信仰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更综合地看待问题,减少冲突与对立。
它承认信仰的主观性,又尊重科学的客观性。
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科学发现,同时保留对于信仰的追求与信心。
此外,信仰与科学也可以相互补充,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科学的发展常常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于信仰的认识和理解。
少有人走的路科学与信仰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科学与信仰读后感首先呢,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和信仰的关系有了一种全新的看法。
以前我老觉得科学和信仰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甚至有点互相掐架的东西。
科学嘛,讲究证据、数据、实验,就像一个特别严谨的老学究,一切都得有根有据。
信仰呢,感觉有点玄乎,像是飘在天上的云,更多是心灵上的一种寄托。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和事佬,又像是一个桥梁搭建者。
它告诉我,其实科学和信仰是可以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促进的。
比如说,科学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时候信仰就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灯塔,给那些科学家们一种坚持下去的动力。
就像牛顿,他研究万有引力的时候,说不定内心深处对宇宙那种神奇秩序的信仰,也在推动着他不断深入思考呢。
从书里我还感觉到,信仰并不一定就是宗教信仰。
它可以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相信,对人性本善的坚持,或者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那种乐观态度。
这种信仰就像是我们心灵的维生素,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不至于一下子就垮掉。
就好比我们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这也是一种信仰呀。
虽然有时候现实可能会给我们几巴掌,让我们觉得这信仰有点不靠谱,但要是没有这种信仰,估计很多人早就躺平不干了。
再说说科学。
科学真的是个超级酷的东西。
它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一点点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
书里提到的那些科学发现和研究过程,让我觉得人类真的很了不起。
可是科学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但对于一些心灵上的困惑,比如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科学有时候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时候信仰就又能出来补位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经常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科学思维和信仰之间摇摆。
比如说,你想换一份工作,从科学的角度,你会分析工资、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
但从信仰的角度,你可能会想,我相信我有能力在新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我相信新的工作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这种相信可能没有太多实实在在的证据支持,但就是这种信念能让你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
信仰与科学的合一与辩证关系

信仰与科学的合一与辩证关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信仰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信仰通常与宗教有关,强调个人对于神灵或者超自然力量的承认和敬畏;而科学则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解释事物的方式。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思:信仰与科学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否存在着可能将两者合一的可能性?本文将探讨信仰与科学的合一与辩证关系。
首先,从合一角度来看,信仰与科学并非是彻底不同的领域。
信仰是人类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认知方式,而科学是一种令人信服和可验证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带着信仰的心灵去感悟宇宙,去探寻人类存在的意义时,科学正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揭示真理的面纱。
相反,信仰则能使科学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通过信仰,我们能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人生体验,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科学上的困惑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信仰与科学不再是对立的。
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的成长和进步作出贡献。
其次,我们需要从辩证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信仰与科学。
辩证法是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矛盾和统一。
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统一的过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因为信仰和科学往往在相同问题上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然而,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和发展。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去思考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
例如,信仰与科学都致力于解决人类的困惑和追求真理。
无论在信仰上还是科学上,我们都应该探求本质、追求智慧、尊重他人的观点。
信仰与科学合一的关键在于开放与包容。
我们应该在信仰和科学之间寻找共同之处,并理解它们的各自独特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这正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样,科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然而,要实现信仰与科学的合一并不容易。
在过去的历史中,信仰与科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宗教与科学在一些问题上的辩论,比如进化论与创世论的争议,抛出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宗教与理性辩论:信仰是否与科学相悖?

宗教与理性之间的辩论一直存在,并且人们对于信仰和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信仰与科学相悖:一些人认为,宗教信仰是基于个人或集体的信心和感知,并且涉及到超自然的领域。
它通常涉及对神秘事物的信仰,而科学则是通过实证、观察和推理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
因此,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是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者互相排斥。
2. 信仰与科学互补:另一些人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可以互相补充。
他们认为科学探索自然规律,而宗教关注的是超越自然的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等。
两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回答人们的问题和需求,而且并不一定相互矛盾。
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认为科学可以解释自然界的运行,而宗教可以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3. 信仰与科学领域分开:还有一些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个领域,各自独立发展。
他们认为,科学应该遵循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而宗教则是基于信仰和个人体验。
因此,对于宗教问题,人们可以依据个人的信仰进行选择,而在科学领域,应该根据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进行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代表了不同人群和学术界的观点,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可能因具体的宗教信仰、科学观念以及个人的看法而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在探索这个问题时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并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科学信仰的概念

科学信仰的概念科学信仰,这可是个超有趣的概念呢。
你看啊,科学信仰就像是我们心里头特别相信的一种超级力量,但这个力量不是什么魔法,而是科学知识啦。
就好比我们相信太阳每天会升起,这可不是因为有个神仙在拉着太阳跑,而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和公转呢,这就是科学信仰的一个小例子。
科学信仰其实就是我们对科学这种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的深信不疑。
它不是那种盲目的相信哦。
比如说,我们知道水在100度会沸腾,在0度会结冰,这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我们相信这个,就是因为科学的严谨性。
我们为什么会有科学信仰呢?那是因为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便利。
想想看,以前人们只能点着蜡烛照明,现在只要按个开关,电灯就亮了。
这就是科学的功劳呀。
科学信仰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相信科学家们会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解决新的问题。
它也像是一种信任的约定。
我们信任那些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捣鼓各种仪器的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做的研究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就像我们生病的时候,相信医生开的药是根据科学研究来的,能让我们好起来。
科学信仰还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
当我们对科学有信仰的时候,我们就会好奇,就会去学习。
比如我们想知道星星为什么会闪烁,就会去看天文学的书,了解宇宙的奥秘。
这种信仰就像一个小火苗,点燃我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呀,科学信仰还能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有一双能分辨真假的眼睛。
现在网上有太多的假消息了,但是如果我们有科学信仰,我们就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胡说八道。
科学信仰其实就是我们对科学这个伟大的事业的热爱和信任,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
科学与信仰

爱迪生自己也说过:“我认为每一个原子必由某种智慧所 掌管。所以它能千变万化,成就造化之妙。”他所说的 “智慧者和造化者”,就是指上帝。我们所信仰的上帝就 是一位最智慧的神和最有资格造化的神。爱迪生在自己的 实验室里,写了一句座右铭:“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的, 充满万有的,至高至尊的上帝存在。”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有一天, 他把一只被捏死的跳蚤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发现跳蚤 毛的结构,排列次序相当有精密和有规律,他禁不住发出 感叹:这不仅是一种艺术之美,更是一种神圣之美,信仰 之美,同时也是上帝的造作之美。神真是奇妙。他本来不 信上帝,但神却借着那只死的跳蚤,使他归回到神的面前。 天文学家凯普勒说:“我们天文学家是至高无上之神在大 自然方面的代理人。大自然提供我们研究的机会,并非让 我们自命不凡,而是为了荣耀上帝。”霍顿博士形像地把 科学和信仰喻为“人的双眼”。卡尔文回答他的学生说: “在我的生平的发现中,最有价值是认识了主耶稣基督。”
科学与宗教各有自己的范畴,两者性质不同,但并不冲突。可以说,科学的尽头, 就是宗教的开头。 A、科学是研究物质的,是针对外面的部分,是形而下的。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真理,但偏于知识与理论。宗教是维系心灵的,是针对里面的部分,是形而上的。 它的目的也是为了研究真理,但侧重生命与经验。
B、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已见的”,(即神所造的物质世界。)它受到时间空 间的限制。宗教所研究的对象是“看不见的”,(即研究灵界和人的内心世界。)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罗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远的” (林后四18)。因此,我们要思念天上的事,不要单单思念地上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信仰贾湛(扬州电大,江苏扬州225002)内容简介:信仰是什么?科学与信仰无关吗?是信仰第一还是科学第一?信仰必须是有神的吗?信仰就是宗教吗?信仰为什么要自由?信仰要不要进化?这些是许多较高层次的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集中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信仰宗教超自然Science and FaithJia Zhan(Y angzhou TV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Jiangsu, China)Abstract:What is Faith? Doesn’t Science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belief? Which one must be given priority to, science or belief? Should men’s belief be based on gods? Is belief on equal terms with religion? Why do people appeal to the freedom ofchoosing belief? Is it necessary to devdlop belief?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 are concerned by many well-educated people.In this text,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se questions.Key words: science belief religion supernatural科学研究的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超自然的存在。
两者对立,但似乎又互补,高层次的人离不开信仰,于是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哲学上重大的课题。
目前的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宗教活动,反而更多人从宗教信仰中寻找精神寄托,使我们更有必要深思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信念为理解信念和信仰概念,先看看“相信”这一基本概念。
感觉和经验肯定是真理的源泉。
但生活中因为我们不能总是做重复的事情,不能事事都去体验,我们要利用过去的经验,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常常需要把现象记录下来,抽象成概念,上升为理论,才能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世界,改造这个世界。
显然“相信”具有效率因素。
它是信念和信仰的基础。
信念常常指的是对具体事物的一种判断的坚定的信心?那么这种坚定的信心又源于何处?实际上信念源于人们综合自身已有知识的概然判断。
很多信念最后证明是对的,但许多信念持有者并不能在验证前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所以更多的人认为这信念来自超自然的心灵感应。
所谓的直觉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越是发达的大脑中信息量就越多,综合信息的各种可能就越大,也极可能来不及反思就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有灵的感觉。
显然直觉是具有发达大脑的人类特有的东西。
二、科学需要信念科学研究是一个辛苦探索的过程,不仅需要智力,而且需要毅力坚持到底。
下面的事实让我们看到,科学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非理性。
在古希腊,人们早就发现了五种正多面体。
欧几里得坚信这五种正多面体是仅有的正多面体,这信念使他写出了《几何原本》这本科学史上第一本巨著。
现在我们知道他的信念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坚持正确的信念必然会得出正确的结果,但坚持不正确的信念,也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开普勒的研究是非常有趣的。
他当时坚信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早在希腊人就有“球之和谐”及“正多面体是完美”的信念。
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但开普勒却就是用这种奇怪的信念发现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信念的作用不一定是产生正确的结论,相反坚持某种信念,反而会导致发现问题。
产生新的知识。
比如毕达哥拉斯迷信数字,创立了数的宗教。
现在来说这种哲学没有什么道理,但正在他关于数的神话推动许多有希腊人对数的研究。
有趣的是,他坚信整数是完美的,所有的数都可以有整数构成。
但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在研究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比来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后称之为"无理数"。
该发现引起了该学派的恐慌。
无理数的发现被称为数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信念对科学的重要性就是在于坚持。
研究科学比干其他事业更需要百折不挠。
所有的现象背后有其统一的本质。
本来就是哲学博士的奥斯特坚信这一信念,坚持近十年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同样宗教意识较浓的法拉第坚信电既然可以产生磁,则反过来磁也可以产生电。
同样坚持的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同一时代的焦耳,更具坚强的信念,也是做是近十年的各种实验,证明了各种能量是互相转化的,并保持量的守恒。
科学发现的过程往往是程序很多,很复杂的过程。
避免研究问题虎头蛇尾的良药就是强烈的信念。
信念正确的并不很多,当事实证明原有的信念确实错误时,只好放弃。
恩斯特·马赫和长期坚持不承认有“原子”存在的,认为科学是用最省力的方法来最充分地把事物的真相表达出来,而能量能最好的补充经验的不足,而原子是人虚构的。
奥斯特瓦尔德在众多科学家的攻击下,学校逼迫他放弃他的哲学时,毅然辞去工作。
然而信念如此坚定的他,当他在布朗运动的贝利的研究成果面前,终于承认了原子的存在。
马赫也因亲眼看到了α粒子在荧光屏上的亮点而改变信念。
推翻唯能论的功臣玻尔兹曼在原子论上有杰出的贡献,但他用统计力学的方法导出熵的物理意义时,证实了与他初衷完全相反的退化论的结论时,他精神崩溃而自杀。
这是科学史上的悲剧之一。
显然把信念放在过分的位置并不好。
信念的坚持,加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就能发现和证明与原来的信念一致或不一致的结果。
信念的结合和交叉就能产生新的思想,逐步发现新的东西。
科学需要信念,这不是说不需要怀疑精神,而是信念加怀疑就能不断克服困难,解决一个一个难题。
三、信仰是人的高级需要信仰与信念是有区别的。
信仰与信念相似都有根据不足的特点。
这里我们把信仰定义为一个人的终极信念,也即不仅是各种具体信念的总和,而且是各种信念的有机联系,并把有关自身存在是意义的信念概括其中。
该定义与神学家田立克所谓的“信仰就是终极关怀”虽相似但细节不同。
信仰与人的求知、求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有关,所以是人的高级需要。
信仰实际上是知识的综合,道德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和智力的人,是不会去进一步追求感官现象之外的东西的,他们不感兴趣宇宙的形成,微观世界的结构;缺少社会意识的人,当然不感兴趣道德问题,所以只要自己过的好,不管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思考问题没有一定深度时,就不会反思自我,不可能去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谈不上一辈子需要有贡献,更不会去关心与自己没有直接联系的人们的生活的。
可见信仰与人的知识整合有关,整合能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则往往只有迷信,没有真正的信仰。
迷信是指完全不加怀疑的人云亦云,迷信根本不追求现象之间的正确联系,所以也不需要理性,不愿费心的让头脑中的概念产生逻辑联系,不仅如此,且总是以“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信条来自我安慰。
而信仰不同,信仰是有许多信念有机结合起来的,按上面信念的定义,信念不是不讲根据,而是产生这些信念的原因较多较复杂,暂时模糊,暂时难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但始终用理智来检验它考察它,并设法让自己逐渐明白这些信念的根据。
在这基础上,达到一定综合思维能力的人又进一步把自己的各种信念尽可能逻辑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信仰。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落后民族和落后社会没有形成自己的信仰体系,有的只是原始的宗教和迷信。
在一个落后环境里,人们忙忙碌碌只为眼前的生活,利益是他们首要关心的事情,至于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活着的价值被认为是极为次要的问题。
当人们没有信仰时,虽然存在零碎的信念,但零碎的信念只能驱使人们完成零碎的工作。
在这些缺少系统整合的零碎信念支配下,人们的行为缺少一致性,换言之,这些零碎的工作因为缺少方向性而很多是相互抵消的。
总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就非常缓慢。
显然没有信仰,社会必处在落后的循环中,发达的社会需要有信仰。
当人们有了信仰时,人们会自觉的根据信仰的生存价值取向,选择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从该意义上讲,信仰具有道德的功用,这是人的外在力量——法律不能取代的。
四、信仰不等于宗教宗教是一种与人的以往的传统、现实的生活和对将来的希望相关联的复杂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宗教有许多定义。
洛克认为宗教即对上帝的顺从。
斯宾诺莎认为宗教即对通过预兆和警告所确立的权威的顺从。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性的异化,是人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在虚构的超越者之上。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间力量的超人间化,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
科学的认识宗教应注意到宗教有三个层面:1.宗教的经典和教义;2.宗教的崇拜行为和礼仪活动;3.宗教的教职制度和组织。
可见我们不能只看到它耀眼的一方面即信仰,还要看到它还有与它的信仰紧密配合的强有力的组织功能。
而信仰只是指的一种完整的概念体系。
有的信仰没有形成宗教,而形成宗教的信仰总是非常系统的,非常有影响力的。
宗教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是因为它把信仰具体化。
宗教通过它的组织把它的信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仅控制了教徒的思想,而且控制了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习俗。
如今我们的很多节假日都来自宗教,如元旦,星期日等。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新的习俗替代,取消旧的习俗后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混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的确是人们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但没有宗教不等于没有信仰,特别是无神论的信仰,因为认为建立宗教很难处处与科学相一致,所以无神论的信仰往往不建立宗教。
但没有宗教的信仰又怎么推广,怎样赢得大众,这是个难题。
五、宗教的利弊一个向上的社会需要什么条件?用自组织理论可以推知:一是秩序,二是进步。
宗教“利”的一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宗教促成了与它产生时相适应的有序的社会秩序。
具体有如下表现:1、宗教认真严肃的气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完善。
2、宗教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道德功能。
成功的宗教主要社会作用就建立了有效的道德。
3、影响甚至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一种程度的节育和利用了社会能量。
4、强制教育促成信仰。
宗教“弊”的一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具有保守性,影响社会的进步。
具体有如下表现:1、过分强调信仰,把信仰放在一切之上,不允许对信仰有丝毫的怀疑,这会使社会缺乏思想自由的空气。
而思想自由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2、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过分干预,使人的自由受到过分的限制。
3、强烈的排它性,不但不易吸收先进文化,而且易产生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甚至战争。
六、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就科学与信仰的关系而言,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信仰绝对对立、排斥,水火不容;第二种观点认为信仰可以存在于科学还无法启及的地方;第三种观点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