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之师——二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

合集下载

二战中日本最精锐的17个师团的最后结局

二战中日本最精锐的17个师团的最后结局

抵押权、建设工程优先权、消费者物权期待权的冲突与保护盈科律师/沈艳娇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教育背景:重庆大学法学、管理学(会计专业)双学士,重庆大学法律硕士。

业务领域:金融、融资担保、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常年法律顾问、民商诉讼。

一、问题的提出抵押权是《物权法》规定的担保物权,其权能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抵押权系担保物权,物权优先于债权。

建设工程优先权由《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下文简称“批复”)第一条确立,赋予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

本文“消费者物权期待权”系“批复”第二条确立的,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即便尚未取得所购买的商品房的所有权,为保护个人消费者的居住权,而规定买受人的权利优先于承包人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

当抵押权、建设工程优先权、消费者物权期待权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确定三者的优先顺序呢?二、典型案例1.广东省高院(2015)粤高法民一提字第85号:曹湘玲与珠海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洲支行、珠海经济特区拱北房产公司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特殊程序民事判决书(裁判日期:2015年7月21日)原审裁判规则:依据《物权法》,拱北房产公司和曹湘玲签订的《楼宇买卖合同》以及曹湘玲长期占有、使用涉案房产的事实并不能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案涉房产是曹湘玲向拱北房产公司购买的居住用房,是曹湘玲的基本生活资源之一,符合“批复”第一条、第二条规定。

本案可参照适用前述批复,保障曹湘玲的基本权益。

曹湘玲已支付大部分购房款并实际占有、使用涉案房产,对于香洲农商支行要求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二审裁判规则:“批复”第一条、第二条规定仅解决了消费者基本权益与承包人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问题,但对于消费者基本权益与抵押权之间的优先问题并未做出规定。

日本版“海军陆战队”战力解析

日本版“海军陆战队”战力解析

日本版“海军陆战队”战力解析慕小明2017年3月27日,日本陆上自卫队水陆机动团在长崎县佐世保正式成立。

水陆机动团初步编有两个联队,人员编制2100人,由同日成立的陆上自卫队“陆上总队”直接指挥和管理。

日本筹建水陆机动团由来已久。

除了离岛登陆和夺岛作战,增强自卫队在西南离岛的防卫能力,陆上自卫队此举也有强化与其他自卫队联合作战、防止自身被边缘化的用意。

随着水陆机动团战斗力生成的持续推进,也将进一步加速日美军事体系的一体化进程。

名为水陆机动团,实际编制为旅级近年来东亚安全形势变化和海洋争端持续升温,日本开始筹建用于“动态防卫”的两栖部队。

2002年3月27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在相浦组建了西部方面队普通科联队(简称“西普联”),由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队直接指挥,主要担负九州至冲绳南部狭长海域及其间约2500个岛屿的防卫、警备和快反作战任务。

“西普联”最初编制定额660人,虽然比其他普通科联队1200人的编制少了近一半,但其兵员、装备和训练却并不普通。

“西普联”的队员主要是干部(相当于军官)和曹(相当于士备有反坦克导弹、迫击炮等轻型武器和高速机动车船等,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

从2006年起,日本自卫队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派出力量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彭德尔顿军营参加“铁拳”联合演习,学习特种侦察、水下潜入、空降空投和抢滩登陆等实战技能。

2010年起,“西普联”逐步增加与美军联训的难度及强度,频繁参加“铁拳”“利剑”“黎明闪电”等例行大规模夺岛演习。

作为水陆机动团的“种子”部队,“西普联”拥有十余年的两栖训练和实战经验,能力不容小觑。

2018.08军事文摘日本购买的美制AAV-7两栖战车日本水陆机动团列装了MV-22鱼鹰倾转旋翼运输机等美式装备装备持续投送至登陆海岸,必须配置拥有海岸工程作业和秩序管制能力的专业部队。

而海岸工程部队的缺失,是自卫队两栖作战的又一重大能力缺陷。

可见,这支尚未完全成型的水陆机动团还处在初创期,虽然其装备和训练师承美军,但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距离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1.番号中的奥妙明治维新后,发展新式军队的日本以普鲁士模式为楷模。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第1~6。

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近卫师团。

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被视为日本陆军的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扩军的日本完成了第7~18师团的组建。

吞并朝鲜后,为稳定局势,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编组了第19、第20师团。

番号自7至20的部队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连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17个(1925年“大正裁军”时撤销了4个二等师团,分别为第14、15、17、18),乃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属甲种师团行列。

下图(图1)——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组建地他们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再加工、炮、骑、辎重联队等,兵员普遍在2万人以上。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以17个常备师团的预备役人员为主体新建了番号100以后的“特设师团”(战前,日本大量训练兵员,服役两年后即复员,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

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武装,因而临战时可迅速组建一个新师团)。

日军建制中,此类部队属于第三等师团。

由于成员年龄偏大,普遍拖家带口,不会像年轻官兵那样愿意“赴靖国神社相会”,因而战力较差且纪律涣散。

如第106师团就是由第6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

武汉攻坚战中,在万家岭遭到了薛岳所部的重创。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采用自常备师团抽调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新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番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番号30~50的治安师团及番号50以上的补充师团。

他们属于第四等部队,师团部直辖三个步兵联队,兵额1.5万左右。

由于核心出自常备部队,加之兵员也较年轻,故战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深感力不从心的日本通过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为基础,组建了大量增设师团。

【鱼鹰社】二战日本海军陆战队

【鱼鹰社】二战日本海军陆战队

【鱼鹰社】二战日本海军陆战队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32号: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军服与装备(1932-45)-Japanese Special Naval Landing Forces-Uniforms and Equipment 1932-45。

原作者Gary Nila和Robert A Rolfe, 绘图Tony Chong。

以下是该书的封面:A:一等兵,冬季船上服装,中国上海,1932年初期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SNLF)的登陆部队人员穿着深蓝色毛料舰上服装,这包括了宽松的水手服和直筒裤子以及步兵装备。

“第一版”海军钢盔,也就是所谓的“樱花钢盔”被涂成了绿棕色,但灰色的版本也偶有所见。

注意突出的钢盔前缘和樱花型盔顶通风盖是它的特色,精细的浮雕式海锚图案帽徽固定在钢盔前端。

士兵的蓝色水手服里面穿着一件领口一圈带蓝色镶边的白色汗衫;水手服的披肩式浅蓝色领子则带有白色的边条装饰。

蓝底红色图案的圆形等级章佩戴在两只袖子上:右袖子的那个是交叉的海锚上方带樱花的图案;左袖子那个是作为接受过正规火炮操作训练象征的水平加农炮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

黑色系带靴上方的白色棉布/帆布制护腿用小的白色纽扣扣紧;注意其顶端后部(图A3),我们可以看到系紧它收口的白色绳结。

棕色皮腰带的扣带为单爪的框体式样,腰带上支撑着两前一后三个盒子式的38式步枪弹药包,图A3还展示了弹药盒右侧固定的38式步枪所使用的油壶;左胯部的刺刀架固定30式刺刀的金属刀鞘,图A2还显示了刺刀的巨大挂钩设计。

左肩斜背的两条浅橄榄棕色布制背带分别连接着海军版水壶和背包(右胯部)。

这名水兵的武器是6.5毫米口径的有坂38式步枪,步枪上挂着一面日本国旗——太阳旗。

这面旗帜是个人所有的,几乎每名义务役军人都会有一面,正因为这一点,这些旗帜成为参加过野战的盟军士兵所拥有最为普通的战利品。

图中日本国旗上用黑色墨水写着常见的对于生命和战斗祈祷的祝福用语,它们是士兵的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甚至是战友在他们奔赴前线时题写的。

二战中最不要脸的海上屠夫

二战中最不要脸的海上屠夫

二战中最不要脸的海上屠夫——日本海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费尔顿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战争罪行,远比纳粹德国海军更为严重和残酷。

然而,一些曾经实施过残暴战争行为的日本水兵,在战后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其中有的现在依然活在世上。

马克·费尔顿指出,日本海军为二战中最残暴的海上屠夫。

在日本海军军官的命令下,先后有2万多名盟军水兵和无数平民百姓在二战中被日本海军故意虐杀,日本军队这一残暴罪行是对《日内瓦公约》的严重挑衅。

马克·费尔顿说:“许多犯下如此可怕罪行的日本士兵,直至现在依然活着,而且60多年来这些人在生活中没有受到任何打扰。

在德国纳粹的海军文件记录中,只发生过一起德国U型潜艇屠杀海上盟军生还者的事件。

而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屠杀海上生还者是官方的命令。

”即使身处岸上的无辜平民也不能幸免于难。

一些日本海军在登陆后,往往会包围平民并进行肆无忌惮地集体强奸和大屠杀。

马克·费尔顿列举了日本海军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将其中一些人扔到海里喂鲨鱼;把其余的人用锤子砸死、用刺刀捅死、斩首、绞死、淹死或活活烧死。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日本海军军医甚至用活人做医学病理试验,不少盟军战俘就惨遭日本海军军医的活体解剖。

一些档案资料显示,在二战中至少有1.25万名英国水兵和7500名澳大利亚人被日本海军杀害。

英国商船“贝哈尔”号遭遇的屠杀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1944年3月9日,该船被日本重型巡洋舰“利根”号击沉,“利根”号舰长黛东夫下令将俘获的英国船员都关押到甲板之下。

经过10天航行,英国船员中的85人被绑着手,集中带到“利根”号的船尾处。

日本军人开始猛踢这些船员的肚子和睾丸,然后用军刀将他们一个接一个斩首,最后把他们的尸体扔出船外。

而下令处死这些英国船员的日本海军军官,大部分在战后逃过了审判。

马克·费尔顿还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可怕的故事:英国人詹姆斯·布利尔斯的恐怖遭遇。

中日两国“海军陆战队”战力哪家强?

中日两国“海军陆战队”战力哪家强?

中日两国“海军陆战队”战力哪家强?几天前,日本自卫队筹备已久的“水陆机动团”终于宣告建成。

这支被外界喻为日本版“海军陆战队”的精锐力量究竟有着怎样的战力?与其他国家的海军陆战队相比有着怎样的区别?同今日中国的海军陆战队相比,究竟谁的战力更胜一筹?首先,水陆机动团究竟是不是海军陆战队?这是当前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海军陆战队在每个国家中的定位、地位、作用以及它与其他军兵种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同的。

以当今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两栖作战力量的美国为例,其陆战队不仅是一支高度独立的作战力量,更是一个与海陆空三军并存的独立军种。

美国海军陆战队不仅是一支水陆兼顾的两栖作战力量,更是一支包含了陆、海、空三大作战力量的军中之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一支包含了陆、海、空三大作战力量的军中之军在其他国家,情况则大不相同。

法国对于海军陆战队的理解和运用就与美国完全不同,其陆战队不仅不是独立的军兵种,甚至不属于海军。

法国海军陆战队是陆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更多的国家,则将海军陆战队作为海军的下属力量。

通过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执行两栖作战任务的部队称呼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必纠结于名称本身,而是应该分析其真正的作战目的和作战用途。

因为相对于传统陆军,海军陆战队是一个具有进攻意味的词汇。

对于战后受到种种限制的日本自卫队而言,规避一些敏感词语固然尤为重要。

就如同日本将自己数万吨的直升机母舰称作护卫舰一样,只不过是日本自己掩耳盗铃的文字游戏罢了。

那么,这支用于执行两栖作战任务的水陆机动团战力究竟如何呢?如果单从这支部队本身去分析日本的两栖作战能力,其实际意义并不大,甚至有“瞎子摸象”的意味。

现在战争是体系之间的对抗,研究一支部队的战力如何,必须要将这支部队背后的全部支援力量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准确的结论。

日本引进的AAV-7两栖突击车充其量就是一款大号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如果只从日本为水陆机动团配备的装备上来看,其实并无太多的亮点可谈。

上陆之锚日本海军陆战队起于上海终于上海[权威资料]

上陆之锚日本海军陆战队起于上海终于上海[权威资料]

上陆之锚日本海军陆战队起于上海终于上海“七七事变”之后,炎热的上海街头行人脚步匆匆――中日两军在卢沟桥,南苑,南口爆发的一连串激战,让战争向这座远东大都市越走越近。

中国方面的数万大军在上海周围集结,驻守在租界的日军则增兵动员,深沟高垒,紧张的态势仿佛擦一根火柴就能点着。

1937年8月13日,这根火柴终于被擦燃――日本海军大尉大山勇夫驾车强闯中国军事禁区虹桥机场,被守军当场击毙。

淞沪战役就此爆发。

在如火如荼的战局中,一个微妙的细节几乎被所有人忽视――在匆忙发行的号外上,登载了被击毙日本军官大山勇夫的照片,这名日军军官的装束十分奇特。

头戴钢盔的大山穿着带小翻领,略似猎装的军服,领口居然打着领带,与一般日本海军雪白的夏季军服大相径庭。

这套军服裁剪十分合体,也与日本陆军略显粗糙的服装迥然不同。

他到底是陆军,还是海军呢?这个大山勇夫的身份的确有些古怪,他所属的这支日军部队,在日本军事体系中,是一支微妙的存在――大山勇夫隶属于日本海军陆战队,职务是“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第一中队中队长。

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简称“上陆”,是日本海军当时在海外唯一常设的陆上战斗部队。

淞沪战役打响后,中国军队专门以这支日军为目标发起大规模进攻,试图将其一举歼灭。

而这支日本海军陆战队训练有素,建制完整,同时拥有战车和山炮等重武器,堪称日军中不可多得的一支精兵。

各不相让的中日两军在八字桥,爱国女学等方向展开激烈的战斗,史称“上海十日围攻”。

尽管中国出动了包括坦克在内的突击部队,一度攻入日军核心阵地汇山码头,将敌切割成两段,但随即便在日军重炮掩护下的反击中不得不退回出发阵地。

旅长黄梅兴少将阵亡,成为淞沪战场牺牲的第一名中国将军。

淞沪抗战中的表现充分显示了这支日军的战斗力。

它装备精良,曾在多起重大事件中扮演角色,拥有从伞兵到蛙人在内的各类特种部队,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日军精锐的产生、发展到覆灭,几乎都与其对华侵略和中国军民的抵抗息息相关。

日本陆上自卫队

日本陆上自卫队

自卫队(The Japan Self Defence Forces,JSDF)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国家军事武装力量。

它正式组建于1954年7月1日,根据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水平。

日本陆上自卫队 - 基本简介陆上自卫队陆上自卫队是日本陆地军事力量之名称。

陆自有陆海空三军中最大的规模,归陆自司令部管辖,于东京东方的市川市。

编制有180,000军职,1992 年满员率86%(约 156,000 人)因为受限于资金。

军职人数不足以守住所有战术要点。

为了弥补,所以军官对士兵比很高以加强专业性的“质”,紧急时再从自愿者和后备军中补充兵员。

然而1992还是裁员46,000人,朝小型高专业化走。

战略思想转为击退小型攻击为主,守住要点直到美国或盟国军力抵达,因此地面兵力的需求势微。

改为海空军较重要陆军偏向反战车能力,地对海火力和机动性改良,以符合岸际防卫作战。

1990会计年度中期发展方案中已经配备许多陆对海反舰导弹。

[1]日本陆上自卫队 - 历史溯源中部方面队总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日本政府开始组建准军事武装警察预备队。

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

1954年7月1日,日本政府成立防卫厅及日本自卫队。

冷战时期,日本自卫队主要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辅助美军行动。

1990年代之后,日本自卫队逐渐开始增加独立军事行动,并开始向海外派兵参与任务。

日本海上自卫队日向号“直升机航母”2005年11月22日日本最大的执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在东京举行建党50周年纪念大会,并正式公布了其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

草案的核心内容是抛弃了现行宪法中日本不得拥有陆海空三军等武装力量的规定,要求将日本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并规定“自卫军”可以为“确保国际和平而展开国际合作活动”。

虽然日本议会几乎肯定会通过这一修正案,但其正式生效还需经过全民公决,需要达到2/3以上赞同票才可获得通过。

2006年3月27日,日本自卫队成立统合幕僚监部,开始执行新的作战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