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合集下载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中,常见的病例包括: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持续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和冲动行为,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出现。

2.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刻板
重复行为和兴趣有限,常在幼儿期或童年初期出现。

3.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阅读困难症)、写作障碍和计算能
力障碍(数学困难症)等,常在学龄期发现。

4.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沮丧、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5.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等,常表现为过度焦虑、恐惧和担忧,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6. 反社会行为障碍:表现为违反他人权益、冲突行为、激怒和攻击性行为,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7. 过动症和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冲动行为、情绪不稳定、暴躁和易激惹,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这些行为和情绪障碍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非常重要。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健康1-3节(答案版)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健康1-3节(答案版)

第六章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一、填空题1.一个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

2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是(智力正常),可采用智力测验的结果,即(智商)作为标准。

3.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形象力)的综合,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

4.智力正常或超常只能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而不是(唯一)标志。

5.心理健康的幼儿在情绪上表现为(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

6.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7.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8.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多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等。

9.人的健康具有动态的特点,也就是说,人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状态。

提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可以把它看成是(培养幼儿全面健康应努力达到)的目标。

10.幼儿卫生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幼儿的(生理健康)、防治疾病,而且也包括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应状态。

二、判断题1.某幼儿很少生病,他很健康。

(错)2.某幼儿智商为110分,他是个心理健康的人。

(错)3.我们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乐观、自信、谦虚诚实、勇敢等健康的心理。

(对)4.幼儿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表现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嫉炉,猜疑,与他人格格不入。

(对)5.一个人的行为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心理不健康的可能性就高。

(对)6.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来自父母、教师、小朋友的评价。

(对)7.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

(对)8.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性格良好反映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

(对)9.通过训练,轻度智力低下的幼儿可望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与学习,达到心理健康状态。

(对)10.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遗尿等,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予以关注。

第六章 感觉统合

第六章 感觉统合

本体觉寻求
口腔感觉低下 ,寻求自我刺激
本体觉活动效果
被动运动产生本体觉信息量少 主动运动产生本体觉信息量大(前馈+反馈) 爬、钻、跨、跳等跨越障碍活动
缓慢、有节奏地挤压关节可以安抚情绪 轻快、变奏的关节活动可以提高警觉性
前庭觉系统
前庭感受器 三对半规
感受旋转变速刺激 球囊、椭圆囊
感受线性变速运动
听觉系统
听觉感觉器是位于内耳的耳蜗
听觉中枢
听觉基本功能
■ 对声音、语言的分辨、理解和记忆 ■ 听觉分辨
——分辨不同类型的声音 ——分辨声音的前景与背景 ■ 听觉记忆
听觉障碍
听觉防御 对普通的声音感觉相当刺耳、难受 ,无未忍受
听觉迟钝 对很大的或突然发出的声音无反应、“ 听而不 闻”
听觉寻求
听觉障碍
视觉空间能力 帮助建立人际关系和沟通 ➢ 目光接触、情感表达
视觉障碍
视觉防御 视觉迟钝 视觉寻求 眼球运动基本技能障碍 视觉分辨障碍 大脑对视觉信息的解读障碍
视觉刺激效果
令人亢奋: 红色、橙色、黄色; 令人放松: 绿色、蓝色、紫罗兰色、粉红色; 吸引人的注意: 鲜艳、发光、移动、突然出现
、陌生的物体
感觉调节过 感觉调节

过低
感觉防御Sensory Defensiveness
□ 所有感觉系统都可发生 □ 反应强烈:对不具有威胁的感觉刺激 □ 原始求生反应:惊吓 、逃跑 、抗拒 □ 表现 :饮食 、衣着 、情绪 、人际关系
感觉迟钝
所有感觉系统都可发生 过度被抑制 “感觉通路关闭 ” 对疼痛和感觉事件反应低下
适应性反应(Adaptive Response)
成功地回应环境的挑战 带来成功的喜悦 产生正面的影响 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特殊教育导论(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潍坊学院

特殊教育导论(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潍坊学院

特殊教育导论(山东联盟)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潍坊学院第一章测试1.用“特殊需要儿童”代替“特殊儿童”是为了避免标签效应。

参考答案:对2.对于特殊儿童,只需对其进行缺陷补偿就可,无需潜能开发。

参考答案:错3.外国传教士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参考答案:对4.1760年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公立聋校的是:参考答案:莱佩5.1784年在巴黎建立世界上第一所盲校的是:参考答案:霍维6.1839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智力障碍儿童学校的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是:参考答案:塞甘7.建立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学院的是:参考答案:美国8.特殊教育的理念包括:参考答案:以人为本;缺陷补偿;无障碍环境;潜能开发9.广义特殊儿童包含的儿童类别有:参考答案:缺陷儿童;残疾儿童;超常儿童;违法犯罪儿童10.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参考答案:特殊的教学方法;特殊的教学内容;特殊的教育对象第二章测试1.特殊儿童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就读。

参考答案:对2.特殊儿童可以独立考试、独立录取的方式,进入专为残疾人设置的特殊教育专业。

参考答案:对3.特殊儿童进入高等教育的方式只有参加统一命题考试或独立命题考试。

参考答案:错4.安排特殊儿童深入工厂、车间、银行、商店、医院、宾馆等单位从事某项实践性劳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参考答案:经验中心模式5.残疾考生要想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需参加考试的形式是:参考答案:普通高考6.特殊儿童经过教育训练以后,如能够接受普通学校的学业水平,就应安置在:参考答案:普通班级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可选择的安置形式有:参考答案: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级;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8.特殊儿童早期教育需要下列教育类别的合作才能够做好,它们是:参考答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9.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模式有:参考答案:生活中心模式;经验中心模式;支持式模式;学校中心模式10.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学校教育模式包括:参考答案: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康复训练班;专门的康复训练机构;普通幼儿园附设的特殊儿童班;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第三章测试1.融合教育并不排斥特殊学校,认为特殊学校仍发挥接受重度障碍学生,向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等作用。

特殊教育概述

特殊教育概述

占残疾人口比例
29.07 24.16 16.30 14.86 7.40 6.68 1.53
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 我国0—14岁残疾儿童有387万,
占全国残疾人口的4.66%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特殊儿童 (一)定义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1978年,英国《沃诺克报告》首次提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引用“特殊教育需要”概念并提出
缺陷
残疾
障碍
缺陷是指心理上、 残疾是由缺陷所造
生理上解剖结构的 成的,以正常方式进行
缺失或异常;
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
障碍是由缺陷和残疾处 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 和阻碍其发挥正常作用;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特殊儿童 (二)分类 1、特殊儿童分类的主要目的?? 更好的了解特殊性,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特殊教育、训 练和医疗,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1、1887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查尔斯.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创 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启喑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2、1916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 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
第三节 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
一、特殊教育体系 (一)学前教育
安置方式: (1)普通的幼儿教育机构; (2)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3)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4)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以人为本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欧洲和北美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一)听觉障碍教育
1、西班牙修道士庞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聋教育专家; 2、1760年,法国神父莱佩在巴黎创办第一所公立聋校,为世界特殊教育的 发展揭开了序幕(手语); 3、1767年,英国数学教师布莱德沃在爱丁堡创立英国第一所聋校;(手口) 4、1778年,德国教师海尼克在莱比锡建立德国第一所公立聋校(口语); 4、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1817年建立了美国第一所聋校(手语);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矫正 ppt课件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矫正 ppt课件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7
的预防与矫正
❖ 二、睡眠障碍——夜惊、梦游症和梦魇 ❖ 夜惊、梦游症和梦魇是幼儿常见的三种睡眠障碍。 ❖ (一)夜惊 ❖ 1、概念 ❖ 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
孩。 ❖ 2、表现 ❖ 入睡不久(一般半小时左右),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
下,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若叫他, 不易唤醒。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醒后完全遗忘。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15
的预防与矫正
❖ (二)语言发育迟缓 ❖ 1、诱因 ❖ 自幼生活在单调、很少有言语往来的环境中; ❖ 早期照管人持各种方言,无所适从; ❖ 过分溺爱,体贴入微。 ❖ 2、矫治 ❖ 改善幼儿的心理社会环境,增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 不理会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而要求用语言来表达。 ❖ 成人教幼儿学说话时,发音要清晰、准确,让幼儿模仿; ❖ 多通过游戏、朗诵、唱歌等加强训练。
育迟缓、儿童期多动综合征 ❖ 不良习惯——吮吸手指、咬指甲癖、习惯性阴部摩擦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2
的预防与矫正
❖ 一、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屏气发作、暴怒发作 ❖ (一)儿童期恐惧 ❖ 1、含义 ❖ 儿童期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景产生过分激烈的情感
反应;恐惧强烈、持久,影响正常的情绪和生活,特别是到 了某个年龄本该不再怕的事,仍表现惧怕。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矫正
一、情绪障碍 二、睡眠障碍 三、语言障碍
第六部分 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1
的预防与矫正
❖ 一般行为偏异的种类 ❖ 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屏气发作、暴怒发作 ❖ 睡眠障碍——夜惊、梦游症和梦魇 ❖ 品行障碍—— 攻击性行为、说谎、拒绝上幼儿园 ❖ 正常心理机能发育迟缓——遗尿症、遗粪症、口吃、语言发

特殊教育概论PPT课件

特殊教育概论PPT课件
零拒绝 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应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 要的义务教育。

10
特殊教育的意义
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 社会效益
11
直接效益(个体)
帮助发展性不利的儿童,在关键期得到 补偿性发展 有效预防学前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
12
间接效益(家庭)
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 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孩子。 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 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 条件。
55
视觉障碍儿童
鉴定 视敏度: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
外事物的视力程度。 视野: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
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 特点 心理特点 举止特点(障碍感觉、盲相)
------残疾人教育专项法 规
18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特点和趋势 特殊教育的产生 第一所特殊学校 瞽叟通文馆 第一所聋校 启喑学校
19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特点和趋势
特殊教育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势 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势 整合教育的趋势 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早期干预?请结合实例说明如何 对有特殊需要可能的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2、简述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34
第三章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
孤独症
概念,发病原因;行为特征;干预
多动症
概念,发病原因;行为特征;干预
其他行为障碍儿童
35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概念: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
25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第四节 特殊教育体系模式与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不同文化背景和相关机构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定义不同
1、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定义 情绪障碍是指较长时间内表现出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并且问题较
严重和明显,以致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不利影响: (1)学习能力缺乏,表现出学习障碍,但无法由智力、感知或其他健康因素
来解释; (2)不能与同伴和教师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或情感; (4)心境表现出弥散性的沮丧和抑郁; (5)在个人和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出现生理症状或恐惧的倾向。 该术语包括精神分裂症儿童,但不包括社会性适应不良儿童,除非已被确认
多动症儿童常常存在平衡及感知觉整合功能异常,其利用视 觉、本体及前庭信息调节平衡的能力有缺陷,精细协调动作 困难。
第三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第三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一、焦虑症、恐惧症儿童认知能力 焦虑症、恐惧症的儿童往往对很多事物体验到超出
该事物实际影响水平的焦虑或恐惧情绪。具体表现 在: 1、威胁信号放大化和灾难性思维。 2、负性的归因方式,缺乏可控制感。 3、焦虑或恐惧情绪不会随认知成熟而减少。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不同类型的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也不同。 广泛性焦虑症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诊断的主要标准: 1、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如学习成绩)过度焦虑和担
心。 2、难以控制担忧的情绪。 3、焦虑和担忧表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焦躁不安
或感觉崩溃,容易疲倦,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兴奋, 肌肉紧张,睡眠障碍。
第六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基础知识 掌握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分析和评价情 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实施 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情感目标: 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对待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气和抱怨; (3)用言语或武力的方式胁迫同伴、欺负弱小同学,阻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的发展和维持,因而常被排除在同伴活动之外; (4)逃避要求或任务,经常说谎、强词夺理、争辩、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教
师的教导,对纠错没有反应; (5)无视组织纪律、损坏公物、有偷盗之类的不良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6)学习态度很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影响因素
(三)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
(1)家庭结构不完整。 (2)家长本身有情绪与行为障碍。 (3)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冷漠缺乏交流。 (4)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5)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差,社会地位较低。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
第二节 多动症儿童的感知觉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4、我国台湾地区的定义 严重情绪障碍系指非因压力情境造成个人长期在学
校中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明显地异于其年龄或文化 ,且严重影响其学业、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人际 关系者。情绪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恐惧症、焦虑症、多动症或其他持续性的情绪或行 为问题者。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二)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明显表现是社会性退缩、沮丧、自卑和
焦虑,甚至陷入深度的抑郁。在日常生活中,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 儿童通常表现为: (1)经常表现出忧伤、沮丧和无价值感; (2)经常出现幻觉和无法使思维摆脱某种错误的观念和情景; (3)无法克制自己停止一些重复和无用的行为; (4)喜怒无常,在某种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怪异的情感; (5)由于恐惧或焦虑,经常伴随头疼或其他身心疾病(例如:胃疼、恶 心、头晕呕吐等); (6)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和言谈,过分关注死亡; (7)对学习和其他一切活动兴趣很低,多半学业不良; (8)常被同伴忽视或拒绝,或遭受过分的嘲笑、攻击和欺辱,但反抗性 差。
(二)自我感知
“积极虚假偏见” 多动症儿童的自尊随着不同的多动症亚型、伴随的
障碍和被评估的表现领域(如品行、学习成绩)等 ,有很大差异。那些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和抑郁、焦 虑症状的多动症的儿童,倾向于报告低自尊,而那 些表现出多动—冲动和品行问题的多动症的儿童则 明显夸大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2)多动—冲动型多动症儿童时常表现出坐不安稳 ,话过多,而且很难安静下来,容易伴有尿床,睡 眠障碍,执拗和发脾气,容易意外受伤;
(3)复合型多动症儿童表现出注意缺乏和多动—冲 动两者特征兼有。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85%的多动症属于复合型
多动症的DSM-IV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A或B A.注意缺陷:…… B.多动—冲动:…… 2、开始时间不晚于7岁。 3、症状必须在两个或更多情况中出现(如学校、工作或家中)。 4、这种失调在临床上引起显著的痛苦或造成在社交上、学业上
第三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二、多动症儿童认知能力 (一)执行功能 巴克利(1997)提出的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模型:将
行为抑制定义为多动症的最根本缺陷。 抑制理论的反对者认为,多动症的执行功能缺陷具
有普遍性,各种执行功能缺陷的地位是平等的,多 种执行功能的缺陷的联合诱发了多动症。
第三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本书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定义: 情绪与行为障碍泛指儿童或青少年持续性地表现外
向型的攻击、反抗、冲动、多动等行为,内向型的 退缩、恐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他精神疾病 等问题,以致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 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与相关 服务者。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主要表
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 短暂、活动过度及冲动等症状。 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多动症分为三种亚型:注意缺乏 型、多动—冲动型、复合型。
(1)注意缺乏型多动症儿童主要表现为难以集中注 意力、易健忘和分神。这种类型的多动症儿童没有 明显的多动和冲动表现,相反往往表现得比较迟钝 、安静,经常发呆,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具有异质性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外倾型 和内倾型两个维度。
(一)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通常表现为固执、好斗、爱挑衅,可能存在反社
会行为,这类儿童在学校的表现通常是: (1)打架斗殴,甚至于打群架,反复地出现攻击性行为; (2)经常表现出冲动和缺乏自控的行为,喜欢乱喊乱叫、无理取闹、爱发脾
出有情绪障碍。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2、美国心理健康与特殊教育联合会的定义 情绪与行为障碍中的障碍特征表现为: (1)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与适合其年龄的、文化的以及
种族的行为模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反应对其学业成就、社会 适应、职业技能和个人技能的发展都具有负面影响; (2)并非仅仅是对环境中压力事件的一种暂时性的、预期性的过激反应; (3)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一致的障碍,其中至少一种要与学校有关; (4)对普通教育的直接干预反应效果很差,或者说普通教育的干预对这种学 生来说是非常不充分的; (5)此障碍可与其他几方面的障碍并存。 情绪与行为障碍这一术语包括影响儿童教育表现(如第一项中描述)的精神 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症以及其他持续性的行为或适应障碍。
第二节 多动症儿童的感知觉
四、多动症儿童的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 感觉通路 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多动症儿童往往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多动症和感觉统合 失调在病理机制上可能有共同的通路。
能力,常出现听不懂的现象。而无关的事物很容易 引起多动症儿童的无意注意,产生分心现象。
第二节 多动症儿童的感知觉
三、多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儿童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 1、时间知觉 多动症儿童似乎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并且缺乏主
动掌握和支配时间的能力。 2、空间知觉 (1)细节关注性差。 (2)视觉空间位置障碍。 (3)方位识别困难。 (4)视听或视动功能障碍。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一)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
特征的情绪状态。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 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 理性焦虑,如果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就会被诊断为 焦虑症。 根据焦虑症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焦虑 症主要有:分离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考试焦 虑症等。
【教学重难点】
不同类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干预策略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基础知识
【案例导入】
教材P145
案例一中的王小军患有恐惧症,案例二中的男孩患有 多动症,这两种障碍都是情绪与行为障碍的亚类型 。
到底什么是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包括哪些亚类型? 情绪与行为障碍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殊恐惧症DSM诊断的标准: 1、对特殊事物或情境(如飞行、高处、动物、打针、看
见血等)出现明显和持续的恐惧,这些恐惧是过度或 者无理由的。 2、当暴露在恐惧事物或情境中时,会立刻出现恐惧反应 。(注意:儿童的恐惧可能会以哭闹、发怒、身体僵 硬或缠着大人等形式表现出来。) 3、个体能意识到恐惧是过度的或不合理的。(注意:对 儿童来说,诊断时不需要考虑这一特点。) 4、逃避恐怖情境,或者表现出持续的强烈恐惧和痛苦。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在学业领域,与其他障碍类别学生相比,情绪与行为 障碍学生往往成绩较差,学业失败的比率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