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灸法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页,共七页。
二、灸法的作用特点
“灸焫〔ruo〕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异法方宜论? 灸法长于温中散寒、扶助阳气主要是针对寒证而设。
第四页,共七页。
二、灸法的作用特点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作用特点:温热刺激。
第五页,共七页。
二、灸法的作用特点
第七页,共七页。
3了解温灸器灸和非艾灸类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第二页,共七页。
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
燃火,按而灼也。
以艾绒为灸材〔有时也用其他药物〕,将其点燃后 置于穴位或体表其他部位上烧灼、温熨,使活力透 达于经脉之中,发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作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 灸不离艾,取材自然
• 作用广泛,疗效显著 • 操作平安,容易掌握
• “针之不为,灸之所宜〞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
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第六页,共七页。
内容总结
教学内容。第四节 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以艾绒为灸材〔有时也用其他药物〕,将其点燃后置于穴位或体表其他部位 上烧灼、温熨,使活力透达于经脉之中,发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灸,灼也,从。 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二、灸法的作用特点。:“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灸用材料 第三节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第四节 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 第五节 灸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第六节 灸法的本卷须知
第一页,共七页。
教学目标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第八章 古代医籍论刺灸法
第一节 《黄帝内经》论刺灸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创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又名《针经》,论述了九针及各种针刺补 泻法、针刺得气、守神等,形成了我国针灸早期的基 础理论。
(8)长针
比象于八风。自然界的风来自八方,好比人身之气流行在四肢八节一 样。特别是四季八个节气中所出现的虚风,这八种风伤害人体,大都 是侵入到体内的骨缝、腰脊关节和媵理之间,而成为邪气深着的痹证。 所以,为了适应治疗这种病症,针的式样必须为针身长,针尖锋利, 模仿棊针(古代的针名,《医学大辞典》注:“棊,极也,言极长 也。”)的式样制成,长7寸。因其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故主治邪 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证。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可以用来祛除风邪。
一、论九针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日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 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 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 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 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 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但《黄帝内经》未绘九针图形,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5)铍针

【PPT】刺法灸法学

【PPT】刺法灸法学
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大留罐取下的 方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 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 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 度。
及妇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
女、儿童、畏灸者。
26
二、非 艾 灸 类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 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 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 灸”或“自灸”。
痛、 、寒疝、肩凝、肘、 初起、瘰、阴性 、 未化 □
神疲乏力、自汗、器下垂、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精、尿、亡阳虚脱、下利脉 微; 久不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元气 ,防疾病
37
灸法适应范围
临床一般以虚症、寒症、阴证为主,适用 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38
第六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28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 穴位的方法。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 痰开窍。
火热类
黄蜡灸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 的方法。
桑枝灸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 法。
29
30
非艾灸类
非火热类
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 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
5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6
艾绒的制作
①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中医灸法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灸法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灸法知识培训课件中医灸法知识培训课件中医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是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将热量传递给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灸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医灸法的基本原理中医灸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灸疗可以刺激穴位,调整经络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灸法的应用方法1. 选药:中医灸法使用的主要药物是艾草,艾草有温经散寒、理气活血的作用。

选择艾草时,应该选择质量好、无杂质的艾绒,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艾草。

2. 穴位选择:中医灸法的穴位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疗。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在选择穴位时,还需要考虑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以及灸疗的目的。

3. 灸具准备:进行灸疗时,需要准备好灸具。

常用的灸具有艾条、艾绒、灸盒等。

灸具的选择应该根据灸疗的部位和目的来确定。

4. 灸疗操作:在进行灸疗前,需要先将艾草点燃,然后将燃烧的艾草放在穴位上,或者用灸具将热量传递给穴位。

在进行灸疗时,需要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避免烫伤。

三、中医灸法的注意事项1. 灸疗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进行灸疗。

因为灸疗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来选择穴位和方法,如果不了解灸疗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 灸疗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

火候过大或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烫伤。

火候过小或时间过短,灸疗效果不显著。

3. 灸疗后要注意保暖和休息。

因为灸疗会使人体产生一定的热量,容易导致身体出汗和散热,所以需要适当保暖,避免受凉。

4.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病情较重或体质较弱的人,应慎重进行灸疗,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

21
(二)艾条灸
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熏烤或温熨的施灸 方法,如在艾绒中加入药物则为药条灸。
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2~3厘米处 温和灸 熏烤,使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每穴10~15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悬起灸
雀啄灸
艾条燃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 定的距离,而像鸟雀一样,一上一下移动。
11
(1)传统式艾炷的制作: 一般用手捻。根据所 制艾炷的大小来取适 量的艾绒,放在桌面 上,用拇,示,中三 指一边捏,一边旋转, 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 的圆锥形小体即可。 要求:紧实均匀,大 小一致。
12
(2)艾炷器制作: 艾炷器由艾炷模, 压棒和探针三部 分组成。制作时 将艾绒放入艾炷 器的空洞中,然 后用压棒直插孔 内金压,再用探 针从艾炷模背面 的小孔中,将艾 炷顶出即成。
13
3. 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 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可分为纯 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
纯艾条:艾绒26克,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细 棉纸上,不在任何药物,将其卷成直径约1.5 厘米的圆柱形,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4
二 灸法的特点
1 擅长治疗虚寒性病证和预防保健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 “凡病药之 不及,针之 不到,必须 灸之”
2
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
3
宜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5

灸疗材料
(一)、艾叶 (二)、艾制品
(三)、其他材料
6
(一) 艾叶
1.艾叶
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木植物 ,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 艾。艾产于各地,便于采集 ,价格低廉,故一直为临床 所用。

灸 法

灸 法
• 二、艾卷灸(艾条灸)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灸法

灸法

二、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 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2、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 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肢、先阳经后阴经”。 先阳经后阴经”
四、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 艾灸结合应用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 针刺与 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 的一种方法,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五、温灸器灸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经闭、寒疝、腹痛等。 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 吐、胃痛、泄泻。 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2、非化脓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灸后不引起化脓。 灸后不引起化脓。 (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病人有温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7壮 。本法灼痛时间短, 本法灼痛时间短,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 约20秒钟左右。 20秒钟左右。 秒钟左右 (2)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症。 适用于气血虚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

”《素问·调经论》又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偏于阳虚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

2.扶阳固脱《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说明阳气之重要性。

阳衰则阴盛,阴盛则寒,为厥,甚则欲脱,当此之时,就可用艾灸来温补,扶助虚脱之阳气。

故《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论》也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

临床上多用于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

13.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

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

所以,临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4.防病保健《千金要方》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扁鹊心书》说:“人之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由此说明灸法可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说明古代灸法一般要求达到化脓,即所谓“灸疮”,而且把灸疮的发或不发,看成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

其*作方法是:①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

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千金要方》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而卧灸之……”说明古人对于灸疗时的体位和点穴是十分重视的。

②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

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

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壮。

③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

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

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3)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

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

药物又因病、因、证的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

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

有特殊效果且常用的间接灸有以下几种: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

一般灸3—7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卷灸又称艾条灸。

即用桑皮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

有关艾卷灸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朱权的《寿域神方》一书,其中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瘥”的记载。

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入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

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

按*作方法艾卷灸又分为悬灸、实按灸两种,现介绍如下:1.悬灸按其*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实按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中、食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向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2. 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

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太乙神针的通用方: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1克。

上药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1张,约30厘米见方,摊平,先取艾绒24克均匀铺在纸上,次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层,两头留空3厘米,捻紧即成。

雷火神针的药物处方: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艾绒100克。

其制法与太乙神针相同。

(三)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艾灸又须针刺留针的疾病。

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

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即可。

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五)其他灸法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材料的灸治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灯火灸又称灯草烨、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

取10—15厘米长的灯心草或纸绳,蘸麻油或植物油,浸渍长约3—4厘米,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淬之声可重复1次。

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惊风等病证。

2.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

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