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课件(共18张PPT)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课件(共18张PPT)

市 CDC
报 告 区CDC 调 查
疫点
报告 报告
灭蚊
市爱卫办 报 告
区爱卫办 委 派
PCO
核心区
半径100米 诱蚊诱卵器
双层叠 帐法
布雷图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办公室有水生植物,
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校园景观建筑的有反槽、假山、空穴、花盆托盘、水池 同时少数阔叶植物叶腋雨后或浇水后雨后形成小型清洁 静止的积水,这些积水都能成为白纹伊蚊孳生地。
存在的主要问题
• 学校建筑设施覆盖着防雨塑胶薄膜,在雨后形成了很多 小积水,大多数积水孳生白纹伊蚊幼虫。
登革热疫情处理总结及预警
• 诊断正确、报告及时、流调清楚、判断准确 • 联防联控,各司其职、灭蚊彻底、监测有效
登革热疫情处理总结及预警
• 预测: • 今年输入性病例多于往年,开学初半个月学生病例 • 校园绿化好,蚊媒密度高,传播风险大。
3.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理流程
口岸
报告
医院
报告
其它
街道办 社区站
2023年秋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主要内容
• 登革热基本知识
1.1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
1.2人如何得病,哪些症状?
注入
症状
发热、头痛、眼痛、 背痛、骨肉痛、关 节痛,皮疹, 鼻血、牙血、便血
1.1潜伏期?
内潜伏期(病人3-14天) 症状
病毒进入人体到发病时 间(有传染性)
外潜伏期(蚊子:8-12天)
病毒进入蚊体到排出的 时间(有传染性)
RNA、NS1、IgM,IgG
孳生地:各龄期都有
产卵
羽化
幼虫
化蛹
为什么我们只盯着白纹伊蚊?

登革热防治课件

登革热防治课件

请关注登革热
❖ 番禺区场馆分布众多,监测任务繁重; 含1个亚运村、8个指定接待酒店、9所大学运动场 馆、12所其她比赛训练场馆;
❖ 我院就是亚运定点医院;
请关注登革热
病例得发现与报告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医 务人员在发现登革热疫情时,按传染病监测信息 网络报告要求及时(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 时采集病例得血标本送属地疾控中心做快速病 原检测。
1、疑似病例同时具备流病史:住所或工场1个月 内出现过DF 、实验室检查WBC↓, PLT ↓ ) 。
2、疑似病例同时具备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

5、 诊 断
登革出血热(DHF): 1、符合登革热诊断,同时具备血小板减少、血
液浓缩与有出血倾向、器官出血、肝肿大之 一。
2、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登革出血热同时
三、登革热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 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得就是埃及伊蚊与白伊 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 ❖ 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 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多。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 感染后免疫力: 同型:长期;
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登革热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世界性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
❖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得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得地区均可发生 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 围得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得发病率高于 农村。
❖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得热 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 西为5~11月,海南省3~10月。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实验室 检测阳性结果,可作出临 床诊断。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 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 可确诊为登革热。
鉴别诊断与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
登革热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进行鉴别, 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了解是否有蚊 虫叮咬史;同时,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避 免误诊和漏诊。此外,在疫区工作或旅行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时, 应高度警惕登革热的可能性。
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 西医治疗手段,形成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5
预防控制措施及策略
传染源管理策略
病例发现和报告
加强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及时发现并上报 疑似和确诊病例。
病例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对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和管理,提供必要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灭蚊措施
01
开展室内外环境灭蚊工作,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02
提倡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安装蚊帐等个人防护措施,减
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环境卫生改善
03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积水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公众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技能,如发热、头痛等症状的自我识别 和处理。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课件内容回顾
01
登革热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CONTENTS •登革热基本概念•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预防措施与建议•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登革热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总结与展望登革热基本概念01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危险因素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蚊虫孳生。

夏季和秋季是登革热高发季节;发病原因: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可达39-40℃;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多为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02全球及我国登革热疫情概况全球登革热疫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疫情严重,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我国登革热疫情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为登革热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疫情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登革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地域分布特点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高发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登革热流行区域可能进一步扩大,疫情也可能更加严重。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卫生状况恶化,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进一步加剧登革热疫情。

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使得登革热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旅行和贸易增加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预防措施与建议0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清除积水、垃圾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登革热的防控》课件

《登革热的防控》课件
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 现并处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03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登革热的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可以使 用解热镇痛药、补液治疗、抗休
克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
护理措施
对于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采取特 别的护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
《登革热的防控》ppt课件
CONTENTS
• 登革热的概述 •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 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登革热的概述
登革热的定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 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影响最严重 的虫媒病毒病之一。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充 足睡眠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性。
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外出
了解蚊子活跃时段,尽量避开这些时 段外出,以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社区防控策略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组织居民参与防蚊灭蚊行 动,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恢复期护理
在患者康复期间,应关注患者的营 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同 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
登革热的隔离与护理
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采取 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病毒的传
播。
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
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登革热最新防控知识ppt课件

登革热最新防控知识ppt课件
• 全国96例,无死亡,比去年(67例)增加 29例
• 广东报告3例本地,广西报告2例本地(近 期订正)
• 其余均为为输入病例,主要由东南亚、南 美和非洲输入
登革热病例地区分布
地区 全国 广东 浙江 福建 北京 湖南 广西 湖北 四川 云南 河北 陕西 上海 河南 辽宁 重庆 安徽 贵州 江苏 山东
年均最高温
30℃
Hawley,1998
积温
980℃·d(>12℃) Hawley, 1988;Hanson ,1995
一月均温 年降水量
-5℃ 400-4000mm
Nawrocki and Hawley,1987
Kobayashi et al,2002;Knudsen, 1995
2007/11/29
埃及伊蚊分布区域 埃及伊蚊及登革分布区域
24届中国杀虫药械年会 桂林
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2006)
潜伏期
• 内潜伏期:3-14天 • 外潜伏期:8-10天
蚊叮咬/获得病毒
蚊再叮咬/传播病毒
外潜伏期
内潜伏期
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
0
5
8
12
16
20
24
28
天数
#1患者
#2患者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 • 不同型别二次感染症状加重
白纹伊蚊的生活周期
1-2 天

孑孓

4-5 天
2-3 天
参数

参考文献
年均最低温 适宜温度下限 适宜温度上限
11℃ 20℃ 27℃
Kobayashi et al,2002;Hawley, 1998
Knudsen, 1995;Knudsen et al, 1996;Mitchell ,1995 Nei et al, 2005

登革热培训ppt课件

登革热培训ppt课件
可有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升高等。
尿常规
可有蛋白尿、血尿等。
血清学检查
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发病后3-5天即可出现 ,2周达高峰,可维持2-3个月;IgG抗体于发病后7天开 始升高,4周后达高峰,可维持数年。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 出诊断。在流行季节,来自流行区或近期有蚊虫叮咬史的患 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及体征,特别是高热、疼痛、皮疹和 出血等,应考虑登革热的可能。
典型症状与体征
疼痛
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 。
出血
可有鼻衄、牙龈出血、呕血、 黑便等。
发热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 ,持续5-7天。
皮疹
发病后2-5天出现,为充血性 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分布于全 身。
其他症状
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
生化检查
鉴别诊断
登革热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进行鉴别。此外,还需与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毒性 疾病相鉴别。鉴别要点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结果。
03
登革热预防措施与控制策 略
消灭蚊虫孳生地
01
02
03
清除积水
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避 免蚊虫孳生。
整治环境
保持环境整洁,减少垃圾 堆积,降低蚊虫栖息地。
登革热病毒特点
病毒类型
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 RNA病毒。
病毒结构
基因组
登革热病毒基因组编码3种结构蛋白 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E蛋白是主要 的抗原蛋白,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 抗体。

2024版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2024版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目录•登革热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并发症处理及风险评估•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登革热概述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人类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登革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淋巴组织、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和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浆蛋白渗出和出血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地区01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高发区。

流行季节02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与蚊虫活动季节密切相关,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高发。

易感人群03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只有短暂的免疫力。

02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实验室检测方法病原学检查取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或外周血单核细胞等标本,通过RT-PCR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或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抗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a bibliotek吸血习性
白纹伊蚊在白天吸血,高峰在上午9~ 10点、下午4-5点。特别是雌蚊嗜吸人 血,可多次吸血,增加了传播登革热 等疾病的机会。
环境治理
•封:封盖水缸、密封有用的器皿
•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 •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 排:排清积水 •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废用瓶罐 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依据
• 我省蚊媒密度普遍居高不下,今年以来降水充沛,具备了适宜媒 介滋生自然和人文环境。
• 疫情发生的地方主要为城乡结合部,随着生活环境的结 构性变迁,蚊媒滋生地情况复杂,外环境和屋内的蚊媒滋 生地的彻底清理存在一定困难。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
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主要传染期:患者在发病1天至发病后5 日(叮咬伊蚊受染)。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登革热防控培训
主要内容
•疫情依据
•登革热概述
•诊疗流程及实验室诊断要点
•控制流行的措施
依据
• 省内的本地暴发疫情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新疫点持续出现,疫情呈进一步
扩散趋势。
• 病源呈多源头输入,传染来源及病原类型复杂, 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排除出现
少量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可能性。
无白纹伊蚊就无登革热!
要消灭白蚊伊蚊,就必须消 灭孶生地!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 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成蚊、幼虫)。 • 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宣教、个人防护。
患者隔离治疗
•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密切接触者观察
•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密切接 •触者或共同暴露者,医学观 察15天
症状监测
• 无卡他症状的“感冒发烧”(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传播途径
外潜伏期:8~12日
帶病毒蚊
健康人士
潜伏期:3~15日 常见为5~8日
患病者
传播途径
•虫媒传染病:必须通过蚊子传播 •与患者接触不会被传染
主要症状
• 发热: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 则或双峰热
• 三红:面、颈、胸部潮红 • 三痛:头痛、骨、关节痛


治疗原则
•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 对症支持治疗 • 一般治疗 • 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无特异治疗药物 物理降温 口服补液
• 检测血常规 • 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 检测登革热病毒或抗体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IgM(IgG)阳性 • 作出诊断
基层医疗单位要及时转诊可疑病 人!
白纹伊蚊
生态习性
• 孳生场所 • 主要孳生在人工、植物容器以及积集雨水的 花基、水池等。 • 主要有:室内:万年青、富贵竹等的花瓶, 室外:废弃的缸、盆、碗、碟等无用容器, 废品收购站,废旧轮胎,建筑工地的水池、 地面水等。
注意事项
• 流行季节提高警惕!预防漏诊、误诊! • 控制院感:医院既是登革热患者救治的场 所也是重要的疫源地。 • 防控措施:病房加装纱门、纱窗,喷洒杀 虫剂,挂蚊帐或适当限制其活动的区域。
接到疫情报告后的处理
•核实疫情:病例主动搜索、可疑病 人及密切接触者血样采集。 •调查:评估流行风险。 •医疗单位搜索及症状监测:及早发 现疑似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